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股权结构是公司所有者的内部结构,它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而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最终表现在公司经营绩效上。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2)股份按照投资主体被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其中占总股本约2/3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可流通;(3)内部人即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量少、持股比例低;(4)机构投资者规模尚小,总体持股比例较低。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各种特征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现阶段上市公司不宜盲目分散股权,股权适度集中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绩效;(2)股权制衡是股权集中条件下抑制大股东掠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重要方式,股权制衡度与经营绩效存在三次曲线关系;(3)相对于国家股东、社会公众股东的无效率而言,法人股东在上市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法人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公司绩效改善;(4)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没有达到应有的激励效果,与经营绩效缺乏相关性;(5)公司盈利能力是决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基本因素,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消极角色。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四点建议:(1)保持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同时通过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形成股权制衡;(2)以法人股东受让的方式减持国有股,解决国有股有效持股主体缺位的问题;(3)提高流通股比例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相结合,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4)进行经营者持股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
Ownership structure is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 which then determin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efficienc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embodied by the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by means of statistics and econometrics methods.
    Several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Firstly, ownership dispersal shouldn't be advocated at the moment. Proper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Secondly, ownership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strain the act of plundering conducted by large shareholders while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irdly, compared to the in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shares and negotiable shares, the percentage of shares held by artificial persons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corporate performance. Fourthly, interior shareholding has little stimulant effect on executive of corporate. There is no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shares held by executiv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Finally, corporate income is the basic element that impacts the shareholding percentag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ct negatively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 we have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irstly,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kept properly 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 shareholding percentage of large shareholders should be declined to achieve ownership control. Secondly, de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state-owned shares by means of selling them to artificial persons. Problem of the absence of the available state-owned shareholders should be solv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irdly,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negotiable shares while developi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duce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o participat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Finally, innovate new forms of executive shareholding, which will stimulate executive to act more efficiently.
引文
1 参见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2 Berle and 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1932,MacMillan,New York.
    3 Jensen &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载于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
    4 托宾Q值(Tobin's Q)被定义为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它的重购价值(Replacement Cost)之比,具体的衡量方法是:托宾Q值=公司股权和债权的市值/公司固定资产和存货的重购价值。如果此比率大于1,意味着买一个企业比新建一个企业要贵,出现并购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此比率小于1,则意味着买一个企业比新建一个企业要便宜,出现并购的可能性较大。
    5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2398亿元,数字来源于中经网www.cei.gov.cn。
    6 上海证券交易所1998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全部A股公司实际应为425家,其中PT水仙(600625)于2001年4月23日退市,ST鞍一工(600813)于2002年9月16日退市,这两家公司的股权结构数据均已无法获得;PT郑百文(600898)因连续三年亏损2001年3月26日起被停牌至今,没有进行正常的交易,缺乏相关数据。故剔除这三家公司后,观察样本共422家。
    7 同济大学—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课题组以2001年底的沪深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44.26%,与本文所测数据基本接近,亦说明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8 参见《证券市场基础知识》,小国证券业协会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9 境内上市外资股又称为B股,B股市场最初只对境外投资者和几家特许的国内证券公司开放,2001年2月下旬起,境内拥有外币储蓄存款的居民个人可投资于B股。
    10 本文所说的高级管理层是指公司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农艺师、董事会秘书和监事会成员。尽管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形同虚设,但是监事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因此本文也把监事会成员作为公司高级管理层的一部分。
    11 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 and R.W.Vishny,1998."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6. LLSV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最著名的两个团队之一,另一个是CDL,LLSV是对该团队四位学者姓氏的简称。
    12 参见同济大学—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研究》,载于《上证研究》2002年第2辑101-141页。
    
    
    13 本案例选自吴晓求主编的《中国证券市场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4 本案例选自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址:http://finance.sina.com.cn
    15 我国在1990年以后曾先后出现两个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和NET系统,用于法人股的交易,这两个系统已在1998年对场外交易进行清理整顿的过程中被关闭。
    16 参见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第6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7 参见王斌:《股权结构论》第21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8 参见刘胜军:《股东行动主义与公司治理》,载于《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5期。
    19 Teachers Insurance and Annuity Association-College Retirement Equities Fund,教师保险和年金协会—大学退休权益基金。
    20 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加利福尼亚州公共员工退休系统。
    21 参见林舒、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载于《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年第6期。
    22 参见注释12。
    
    
    1. Claessens, S. and Simeon. Djankov, "Who Controls East Asian Corporation? ",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9.
    2. Demsetz. H. and K. Lehn,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 and Consequences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5.93, 1155-1177.
    3. Holderness Clifford G. and Dennis P. Sheehan, "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20, 317-346.
    4. Jensen. M.C. and W.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 305-360.
    5. John McConnel, and Henri 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27, 595-612.
    6. La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 Journal of Finance 1999.54, 471-517.
    7. Morck. E., Shleifer A. and Vishny R.,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20,293-315.
    8. Pound John, "Proxy Contest and the Efficiency of Shareholder Oversight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20, 237-265.
    9. Shleifer A. and Vishny R.,"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 461-488.
    10. Stulz R., "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 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20, 25-54.
    11. Thomsen S. and Pedersen T.,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argest European Compan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689-705.
    12. Xiaonian Xu and Yan Wang,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ese Stock Companies ", China Economic Review 1999.10.
    
    
    1. 陈湘永、张剑文、张伟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2. 陈湘永、郑学璋、黄雪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第4期。
    3. 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4.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5.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6. 董麓、肖红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1年第11期。
    7. 董麓、肖红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化研究》,《统计与精算》2001年第4期。
    8. 费方域:《控制内部人控制》,《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9. 冯根福、韩冰、闫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10. 冯根福、王会芳:《上市公司绩效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其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2期。
    11. 龚玉池:《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12. 谷书堂、李维安、高明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13. 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14. 李悦:《股权结构、经济效应与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国统计》2001年第9期。
    15. 刘胜军:《股东行动主义与公司治理》,《证券市场导报》1999年第8期。
    16. 卢文彬、朱红军:《IPO公司经营业绩变动与股权结构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7期。
    17. 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与融资结构改革》,《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18. 施东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
    19. 孙永祥:《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0.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21.谭雪梅:《日、美、德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析与启示》,《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2.同济大学-上海证券(联合)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研究》,载于《上证研究》2002年第2辑,101-14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3.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24.吴淑琨、柏杰、席酉民:《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与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
    25.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26.徐国祥、檀向球、胡穗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及其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0年第9期。
    27.夏冬林:《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功能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28.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载于《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105-1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于东智:《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30.张红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及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
    31.张俊生、杨熠:《美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第8期。
    32.张宗新、房延安:《股权结构优化与上市公司治理改进》,《改革》2000年第6期。
    33.郑德埕、沈华珊:《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4.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35.朱武详、宋勇:《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36.《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2001-2002年各期。
    37.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编):《广发研究》,2001-2002年各期。
    
    
    1.陈云贤、张孟友(著):《美国金融体系考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出版。
    2.程恩富(主编):《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纵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出版。
    3.锯锦文(著):《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出版。
    4.李心愉(著):《应用经济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5.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刘树成、沈沛(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
    7.马克.J.洛(美):《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郑文通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出版。
    8.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编):《上证研究》2002年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施东晖(著):《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出版。
    10.王斌(著):《股权结构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伍超标(著):《经济计量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出版。
    12.吴敬琏(著):《十年纷纭话股市》,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出版。
    13.吴晓求(主编):《中国证券市场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4.吴晓求(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5.薛薇(编著):《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16.中国证券业协会(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