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共文化机构的艺术教育功能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年轻人除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之外,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与技能也有待加强,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更需要大量的生活实践,这就对当下的社会教育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其中公共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载体。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如何引导年轻人群体接受正确的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日益引起当今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本文从这些文化活动选取典型个案,即中国电影协会的“老电影沙龙”活动作为研究样本,目的是探究公共文化机构发挥艺术教育功能的新思路。基于长达八个月的实地参与、调研,结合访谈、问卷和亲身体验,笔者对其独特的艺术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在对艺术教育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归纳上,主要采用文献法,涉及国内外艺术教育的主要思想,公共文化机构的艺术教育功能,艺术教育的内容、机制和意义。观察法主要用于对个案活动的实施环境、活动模式、活动效果等方面的观察与记录;问卷法主要用于调查个案活动成员,问卷为自编的《艺术教育活动调查问卷》,从年轻人对艺术活动的心理需求、个案活动对年轻人所发挥的教育功能及这种教育活动模式的优劣等角度进行设置;访谈对象包括三类受众,一是个案活动发起者,二是个案组织志愿者,三是个案普通参与人员,通过访谈法可以对个案活动的基本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个案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该机构的性质、发展轨迹、活动效果、活动模式的特色等,总结个案活动实施艺术教育的特点,提出新型社团(传统社团与虚拟社团相结合)的概念;第二章进一步展开,探讨这种新型社团模式对年轻人所发挥的艺术教育功能;论文结尾部分即第三章,在对新型社团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进行优劣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公共文化机构可借鉴新型社团模式的优点,为公共文化机构更有效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供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艺术教育活动的角度去界定和认识“老电影沙龙"这种文化活动,阐述其艺术教育功能,并提出新型社团的模式,希望能对传统公共文化机构在新的语境下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With the constant deepening of China's social education of young people, in addition to master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qualities and skills of the other aspects also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mproving the quality depends not only on schoo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requires a lot of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training.This requires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receive appropriate training in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ports and other aspects. What's mor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increasingly diverse,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activities has also become a major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How to guide young people into the correc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has become the common concern and a focus of discussion of today's educators and communit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Old Movies Sharon affiliated to China Film Association as a sample of research.. Based on eight months offield-based participation an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personal observation, the paper studied its unique artistic activity patterns, and then explored the function of art education conducted by the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the relevant studies of art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idea of art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unction of art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value of art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of case activities, the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method is mainly used for the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of the environment,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how thes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is mainly used for members in these activities, using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named A Survey of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which aims to discover the psychological artistic needs of young peopl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se activities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new educational mode in the form of societies. The interview subjects include three types of people, involving the event organizers,volunteers, and participant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basic status of these activities.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the institution, it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the results and the pattern of these activitie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education in this case, and the issue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such ar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art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chapter three analysises how to develop useful ar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s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hoping t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such institutions.
引文
1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2)
    2刘姣.当代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张玉赋.浅论国外非营利机构[J].科学与管理,2001,(01).
    4[美]莱斯特·赛拉蒙.第三域的兴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见李亚平、于海主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1998.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8:1353.
    6冯秋香,王雷.社会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 (02)
    7魏传义.艺术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63:11.
    8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6.
    9马凌燕.论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10成文武.高校学生社团初探[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03)
    11韩益凤.公民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
    12龚常,高义强.当代中国社团发展的问题及路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04).
    1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82.
    14[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国]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
    15肖媛妩.中国普通高等艺术学校艺术教育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4.
    16同上
    17 Toward Civilization:A Report on arts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Education for Arts.1998, p13.
    18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9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出版社,1963.
    20马凌燕,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3,(05)
    21刘婉珍,2002; Newsom&Siliver,1978.
    22参考:Museum International世界博物馆协会季刊.
    23卢红月.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4同上
    25贺佳.我国城市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
    26陈岳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职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7,(04).
    27钱初熹.论美术馆的普及教育中对日本美术馆教育,上海美术馆网站查阅
    28张小鹭.浅议当代国外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艺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杂志,2004,(02).
    29黄珊.美术馆:高效美术教育的新资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4)
    30祝明.美术博物馆推广教育工作探索,http://www.gdmoa.org2003-7-2.
    31谢丽文.大众艺术与高职院校群众艺术教育[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09)
    32周珍.美术馆要发挥公共艺术教育职能[J].中国文化报,2008,(05)
    33杨建义.跨文化交流中的青年文化心理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4詹栋梁著.现代社会教育思潮[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1.3.
    35同上,第524页.
    36詹栋梁.社会教育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3.:517-518.
    3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8第三部门指的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相对而言的另一个部门,它们所指称的都是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参见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39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
    4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改革令中国社会生活形态发色和那个重大变迁?》http://www. sconline. com. en
    41 http://it. sohu. com/20110119/n278946005. shtml
    42刘佳,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月/17日/第B04
    43同上
    44 http://i t.sohu.com/20110119/n278946005.shtml
    45李建.论文化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J].1998,(01)
    46黄鸣奋,互联网与信息化艺术社团管理,理论期刊,2007.
    47姬泊.当代青年网民心理健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48杨程.网络文化对都市青年成长的影响[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1).
    49杨建义.跨文化交流中的青年文化心理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50王雅君.艺术素质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
    51丰华瞻.丰子恺论艺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26.
    5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M].人大出版社,2010.
    53刘慧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文化解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0,(03).
    54 John dewey(1984), later works,1923—1953, vol.2. 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pill.
    55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M].1981:145.
    57张荣华.关于社会教育的一般理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58洪舜仁.社会教育试释[J].安阳师专学报,1999.(04).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293.
    60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人民出版社,1984.
    61令狐昌芹.论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青年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2.
    62扶小兰.论近代社会教育对城市人现代化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63欧阳大文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10
    [1]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景颇族个案研[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1987.
    [9]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页。
    [10][美]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1]覃光广等主编.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1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3]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4]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15]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16]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滕守尧著.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瞿灿、熊蕾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19]贺质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0]杨恩寰,梅宝树著.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
    [21]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0.
    [22]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3]李胜利编著.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8.
    [24][美]阿瑟·艾夫兰,刑莉等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
    [25]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6]李健.论文化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J].教育与实践,1998年第1期.
    [27]马凌燕.论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J].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28]浦卫忠.北京青年社团的文化取向[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9]杨聪.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0]滕守尧.谁来担当新型社会的文化主导[J].文艺研究(京)1998年第4期.
    [31]王采.论艺术教育的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2]王君.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33]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4]彭赛虹.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琐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35]王勇杰.艺术教育与人的知思德行用[J].艺术百家,2001年第3期.
    [36]滕守尧.生态式艺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J].民族艺术,2001年第4期.
    [37]吴戈.中国艺术教育面临的尴尬与出路[J].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增刊.
    [38]李砚祖.关于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10期.
    [39]庞景平.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40]黄晓红.西方艺术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1]徐世浩.略论艺术教育的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42]姜敏.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3]郭绍刚.论艺术教育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J].高校探索,1997年第3期.
    [44]李海林.论艺术教育的三个层次[J].云梦学刊,1997年第3期.
    [45]曹桂生.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6]腾越,王晖.论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12期.
    [47]胡继渊.浅谈艺术教育审美功能的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4期.
    [48]丁宁.重新认识艺术教育[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49]向素杰.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第2期.
    [50]成路霞.试论艺术教育新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研版),2003年第3期.
    [51]胡天君.科学·艺术·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
    [52]陈建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3]卢红月.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合作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4]周丹.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解析及其发展模式建构[D].南京理工大学2004
    [55]张晋红.关于新时期艺术教育的思考[D].山西大学,2005.
    [56]吕卫华.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当代青年文化嬗变[D].河海大学,2004.
    [57]陈靖.从“能力本位”走向生态式艺术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学位论文,2002.
    [58]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9]王雅君.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
    [60]Eilean Hooper-Greenhill,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61]Unesco, Museums, Imagination and Education, Printed in Switzerland,1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