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业贿赂作为市场经济的毒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其危害日渐突出,成为某些行业的“潜规则”,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7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手部署治理商业贿赂,要求2006年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配合专项整治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扩大了商业贿赂犯罪的范围。据统计,2006年全国法院审结公司、企业人员贿赂犯罪案件359件,审结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案件8310件,打击商业贿赂犯罪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商业贿赂犯罪的实际状况相比,仅仅是冰山一角。作为一名刑事法官,笔者试图从刑法的角度,探求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障碍,提出完善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立法的建议。
     笔者首先对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现状和立法进行考察。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商业贿赂犯罪应持广义学说,包括刑法规定的所有贿赂犯罪罪名。商业贿赂犯罪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背离市场经济规律,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增加交易成本,侵害消费者利益,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滋生了公务犯罪的温床,抵消了我国反腐败的努力;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危害我国国际投资环境。经过二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国外对惩治商业贿赂犯罪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立法。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立法,初步建立起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框架。
     从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现实需要看,我国商业贿赂犯罪在立法上存在缺陷。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体例不足:重刑法法典化,轻附属刑法;非公务性商业贿赂犯罪归属不准确。商业贿赂犯罪构成粗糙:贿赂的范围狭窄,仅限于财物;行贿行为要件单一,仅限于实际给予;行贿主观要件苛刻,“不正当利益”界线模糊;受贿客观要件严格,为他人谋取利益设定不当。商业贿赂犯罪刑罚配置失衡:死刑设置过于严酷;财产刑设定宽侑;资格刑形同虚设。
     针对我国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外国刑法和国际刑法的立法例,笔者建议在立法中完善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体例:加强附属刑法的立法;将非公务性商业贿赂犯罪调整到刑法第三章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中。完善商业贿赂犯罪的构成:商业贿赂犯罪的贿赂范围从财物扩大到“财产性利益”;修改商业行贿犯罪的行为要件为“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际给予”;修改行贿犯罪的主观要件为“使有关人员滥用职权或违背职责”;取消商业受贿犯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客观要件。完善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定刑配置:废除商业受贿犯罪死刑的规定;对基本商业贿赂犯罪增设高额比例、可单处的罚金刑;改造剥夺政治权利这一资格刑,增设剥夺、限制从业等资格刑,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Chinese market-driven economy, business bribery, a "cancer" of market economy, has done more and more harm and become unwritten rules in many industries. It draws attention nation wide from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to the public.Since july in 2005,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has begun deploying the rectification of business bribery, and determined to redouble effort on it in 2006.
     In order to assist the rectification work, NPC Standing Committee issued the Sixth Amendment to Criminal Code,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crimes of business bribery.
     Survey shows that in 2006, the annual business bribery cases examined and closed by national court amounted to 359 for enterprises crime and 8310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crime.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work of beating business bribery, it is still a tip of the Iceberg when compared to the factual situation.As a criminal judge,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obstacles to punishing the business bribery crimes, and then proposes some principles as to how to make improvement on the law of business bribery.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inve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siness bribery as well as it's legislation in china, and by adopting methods of contrast and analysis, he argues that conception of business bribery crime should be broadened and all the crimes regulated in criminal law should be included..business bribery crime poses devastating effects on our country, namely, deviating from rules of maket economy and blocking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market mechanisms; increasing transactions costs, violating consumers'benefits and wasting public resources; ruining social ethos and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laying a nursery for official crimes and counteracting our previous effort against corruption; damaging the international images of our country and polluting ou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s. With tremendous efforts in the last two centuries, western countries has established relatively complete legislation on punishing business bribery crim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enforced, we have made constant improvement on legislation and have established preliminary legal structures on punishing business bribery crimes. But still there are flaws in legislation in terms of the factual crime measurment and punishment. The first is the deficiency of leislative models on business bribery crimes, such as overemphasizing the criminal laws but underestimating the value of legalization of subordinate laws and the ambiguous calssification of non-official bribery crimes. The second is the rough structure of business bribery crimes such as the bribery type only limited to property and the ingregient of bribery behavior to actual giving, strict subjiective inregient to bribery crime, blurring boundary to descriminate illegal profit, hard objective ingrejient and inappropriate definition of seeking benefit for the third party. The third is unbalanced penalty distribution of bribery crime,such as cruelty of death penaty, the extensity of property penalty, and nominal qualification penalty.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egislation of business bribery crimes, the author learns experence from legislation practice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proposes that legislature models be bettered, subordinate ciminal legislation be strengthened, and non-official business crimes be classified into "raid the market order" crime, in section 8, chapter two.Making improvement on the structure of business bribery crimes, including the scope of bribery being extended to all types of possessions, the amendment of the behavior ingredients as "promise, advice or actual giving",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ubjective ingredients as "make someone involved misuse authority or violate duty" and abolishment of the objective ingredient, that is, "seeking benefit for the third party".Making improvement on statuted penalty distributions, including the 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 in business bribery crimes; adding high- proportion fine penalty as a single punishment; amending the political right deprivation penalty and adding deprivation and limitation practition penalty, etc.
引文
①陈永辉:《坚持不懈做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6日,第1版。
    ②陈永辉:《全国法院强有力惩治商业贿赂犯罪》,《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6日,第1版。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6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12页。
    ③丁邦开著:《竞争法律制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④邵建东著:《竞争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③卢建平、张旭辉:《商业贿赂的刑法规制——以私营部门为例》,《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第43页。
    ①刘远:《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与立法》,《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08页;张明楷:《商业贿赂、回扣及相关条款的法律性质》,《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第5页;童德华:《完善反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之思考》,《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91页。
    ②陈家林:《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5页。
    ①王建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治理商业贿赂》,《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7页。
    ②裴显鼎:《关于审理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的几个问题》,《中国审判》,2006年第7期,第48页。
    ①吴敬琏、刘吉瑞著:《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3页。
    ①马知涵:《<全球腐败状况2005年度报告>显示工程腐败严重》,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01/content-2772943.html。
    ②胡梅娟:《药品回扣每年侵吞国家资产超过7亿元》,http://life.people.com.cn/GB/1089/3762792.html。
    ①程宝库:《治理商业贿赂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第26页。
    ①李力:《商业贿赂行为法律规制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林安民:《商业贿赂的本质及其防范》,《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28页。
    ①[日]平野龙一等著:《注解特别刑法》第4卷,青林书院1991年版,第85页,转引陈家林:《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87页。
    ①宋科:《试论反商业贿赂的法律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6期,第148页。
    ②曲新久:《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基本思路》,《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03-104页。
    ①卢勤忠:《<刑法修正案(六)>视野下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4页。
    ①卢勤忠:《<刑法修正案(六)>视野下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4页。
    ②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4-25页。
    ③王云海著:《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与程序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舨,第14-16页。
    ④《加拿大刑事法典》,卞建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⑤《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①陈家林:《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87页。
    ②赵秉志著:《香港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263页。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3年第5期,第479页。
    ①卢建平:《贿赂犯罪十问》,《人民检察》,2005年第7期,第25页。
    ②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8页。
    ①刘远、王大海著:《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论要》,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151页。
    ①卢勤忠:《<刑法修正案(六)>视野下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4页。
    ②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7-118页。
    ①阮传胜:《论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应对——以国际刑法的国内化为视角》,《河北法学》,2006年24卷第4期,第30页。
    ②高铭暄、马克昌著:《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7页。
    ③高铭暄著;《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4页。
    ④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23页。
    ⑤肖慧芳:《论受贿罪》,《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84页。
    ⑥付立忠:《<刑法修正案(六)>对商业贿赂犯罪之改进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28页。
    ①[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吕天奇:《商业贿赂犯罪构成的若干新问题研究》,《现代法学》,2006第28卷第5期,第134页。
    ③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5页。
    ①[日]内田文昭著:《注解会社法》(下卷),青林书院1987年版,第1027页,转引陈家林:《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87页。
    ②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3页。
    ③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6页。
    ④[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⑤《列宁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8页。
    ①阮传胜:《论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应对——以国际刑法的国内化为视角》,《河北法学》,2006年24卷第4期,第31页。
    ②周恩深、费贵廉:《商业贿赂犯罪法网的漏洞及其补救完善建议》,《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9页。
    ①卢勤忠:《<刑法修正案(六)>视野下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7页。
    ②刘远:《略论商业贿赂犯罪要件之立法》,《法学论坛》,2006年第21卷第5期,第7页。
    ①杨宇冠、吴高庆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②赵秉志:《商业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与修改》,《人民检察》,2006年第7期(上),第6页。
    ①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5页。
    ②沈德咏:《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思考》,《新华文摘》,2006年第1期,第19-20页。
    ③卢建平:《详解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上海国资》,2006年第4期,第65页。
    ①李晓英:《对完善我国贿赂犯罪立法的构想》,《新视野》,2006年第3期;王作富、但未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贿赂犯罪之立法完善》,《法学杂志》,2005年第4期,第22页。
    ②卢勤忠:《<刑法修正案(六)>视野下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6页。
    ③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①张明楷著:《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21页。
    ①童德华:《完善反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之思考》,《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92页。
    ②王作富、但未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贿赂犯罪之立法完善》,《法学杂志》,2005年第4期,第22页。
    ①陈兴良:《规定刑法学之序》,http://www.fawang.net/Article/xfx/200601/1453.html。
    ②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02页。
    ③赵秉志:《中国逐步废除死刑论纲》,《法学》,2005年第1期,第57页。
    ④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8页。
    ⑤黄渝景:《论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罚配置》,《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5期,第20页。
    ①储槐植、梁根林:《论刑法典分则修订价值取向》,《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第39页。
    ②张智辉著:《国际刑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页。
    ③周振杰:《美国反商业贿赂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第47页。
    ①宋科:《试论反商业贿赂的法律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6期,第149页。
    ②周振杰:《美国反商业贿赂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第48页。
    ①秦瑜、程文斌:《刍议商业贿赂犯罪法定刑设置的立法缺陷》,《河北法学》,1999年第2期,第82页。
    ②《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黄道秀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105页。
    ③周振杰:《美国反商业贿赂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第49页。
    ①王礼仁:《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现状与完善》,《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第49页。
    1.丁邦开著:《竞争法律制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高铭暄著:《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高铭暄、马克昌著:《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刘远、王大海著:《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论要》,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6.王云海著:《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与程序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吴敬琏、刘吉瑞著:《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8.邵建东著:《竞争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9.杨宇冠、吴高庆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张明楷著:《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1.张明楷著:《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2.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张智辉著:《国际刑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赵秉志著:《香港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列宁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6.《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7.《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黄道秀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18.《加拿大刑事法典》,卞建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0.[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陈家林:《日本刑法中的商业贿赂犯罪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陈兴良:《规定刑法学之序》,《法网》,2006年1月23日。
    3.程宝库:《治理商业贿赂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4.储槐植、梁根林:《论刑法典分则修订价值取向》,《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
    5.裴显鼎:《关于审理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的几个问题》,《中国审判》,2006年第7期。
    6.付立忠:《<刑法修正案(六)>对商业贿赂犯罪之改进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黄渝景:《论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罚配置》,《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5期。
    8.李晓英:《对完善我国贿赂犯罪立法的构想》,《新视野》,2006年第3期。
    9.林安民:《商业贿赂的本质及其防范》,《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0.刘远:《略论商业贿赂犯罪要件之立法》,《法学论坛》,2006年第21卷第5期。
    11.刘远:《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与立法》,《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2.柳忠卫:《商业贿赂犯罪客体解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3.卢建平:《贿赂犯罪十问》,《人民检察》,2005年第7期。
    14.卢建平:《详解美国(反海外腐败法)》,《上海国资》,2006年第4期。
    15.卢建平、张旭辉:《商业贿赂的刑法规制——以私营部门为例》,《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16.卢勤忠:《<刑法修正案(六)>视野下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7.吕天奇:《商业贿赂犯罪构成的若干新问题研究》,《现代法学》,2006年第28卷第5期。
    18.秦瑜、程文斌:《刍议商业贿赂犯罪法定刑设置的立法缺陷》,《河北法学》,1999年第2期。
    19.曲新久:《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基本思路》,《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0.阮传胜:《论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应对——以国际刑法的国内化为视角》,《河北法学》,2006年24卷第4期。
    21.沈德咏:《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思考》,《新华文摘》,2006年第1期。
    22.宋科:《试论反商业贿赂的法律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第6期。
    23.童德华:《完善反商业贿赂犯罪立法之思考》,《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4.王建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治理商业贿赂》,《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5.王礼仁:《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现状与完善》,《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
    26.王作富、但未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贿赂犯罪之立法完善》,《法学杂志》,2005年第4期。
    27.肖慧芳:《论受贿罪》,《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8.赵秉志:《国际社会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经验及借鉴》,《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9.赵秉志:《商业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与修改》,《人民检察》,2006年第7期(上)。
    30.赵秉志:《中国逐步废除死刑论纲》,《法学》,2005年第1期。
    31.张明楷:《商业贿赂、回扣及相关条款的法律性质》,《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
    32.周恩深、费贵廉:《商业贿赂犯罪法网的漏洞及其补救完善建议》,《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3.周振杰:《美国反商业贿赂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