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反思与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与教师专业直接或间接相关。时代要求对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进行革新。教育创新的落实依赖课程教材的改变、教学实务与行为的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理解之改变,任何特定的教育创新都必须和教师专业发展携手并进。但是,如何实现教师从职业走向专业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之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近一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蓬勃兴起,但还没有对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研究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要有理想的长远目标,又要有阶段的现实目标。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形成教师的教育智慧;现实的阶段目标是在尽可能关注教师知识、情意因素的情况下,突出能力因素,尤其是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整个研究分为六大板块。导言部分引出问题并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一章基于现实从法的维度(包含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两个方面)论述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章对当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主要途径进行现状分析,包括学历教育、职务培训、校本培训和自我教育,评判其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不足;第三章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目标,并从现实出发论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阶段目标;第四章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业已存在的主要形式予以重新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理想的目标指向,但更应该有特定发展阶段的现实目标,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
All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are related to the teachers' profess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new tunes calls a revolution on the institution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relies on the change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and behavior and the changes on teachers' education idea and comprehension. Any specific education innovation has to go abreast wit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it is a world problem on how to transfer teacher from a career to a profession. Foreign researches on this have a relatively earlier beginning than we and now they have already gained some achievements. During recent years, domestic researches on this field are also prosperous, but they show no effective promotion on ou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holds the idea tha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have an ideal long-term goal and certain realistic aim on the different phases. The ide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oal is to form teachers' education wisdom; the realistic phase aim is to emphasis the teachers' ability factors,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concerns on teachers' knowledge and emotional factors.
    The whole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guide part presents the question and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a long process from the real law point of view. The second part analysi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ways in practice nowadays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ch as diploma education, post training,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self-education.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ideal goal and the current aim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fourth part makes research on effective way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evaluates the current ways in using.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have ideal goal, more important, should have the realistic aim on certain phase, this also requires joint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引文
1.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2.张亚新、叶禹卿、王卫刚:“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3.胡国军:“试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师资培训研究》2000年第2期。
    4.陈颢:“面向知识经济教师培训工作的创新思考”,《师资培训研究》2000年第2期。
    5.肖成全、熊维平:“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
    
    年第3期。
    6.周中山、徐今雅:“中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4期。
    7.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6期。
    8.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9.柳国辉:“教师专业成熟论纲”,《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0.夏惠贤:“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5期。
    11.宋广文、苗洪霞:“教师发展——一种关于专家教师形成的认知心理学分析”,《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5期。
    12.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3.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建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教教育体系——关于‘十五’期间我国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年第2期。
    14.苏连福:“关于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15.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
    16.连榕:“教师培训的核心: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增强”,《教育评论》2000年第3期。
    17.肖建彬:“教师教育必须解决教师的工作困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18.陈道良:“评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探索》2001年第3期。
    19.李树海:“狠抓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教育探索》2001年第3期。
    20.刘大春、向晓鸿:“教师创造素质的培养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索》2001年第3期。
    21.傅树京:“构建多样化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教育探索》2001年第3期。
    22.雷起宏、黄学群:“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困惑及其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01年第2期。
    23.张波:“高师院校应全面做好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教育探索》2001年第2期。
    24.刘冬梅:“教师的法律地位问题探讨”,《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
    25.杨启亮:“论主体性教师素质的培养”,《教育评论》2000年第2期。
    26.范中杰:“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27.王云霞:“面向21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构思”,《教育探索》2001年第1期。
    28.刘霄:“论教师教学的心理策略”,《教育探索》2001年第1期。
    29.孟晓明、丁晨霞:“网络时代的教师素质教育”,《教育探索》2001年第1期。
    30.周奇:“新世纪教师专业素质初探”,《教育探索》2001年第1期。
    31.李继秀:“教师劳动价值的新视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2.范蓓蕾:“论教师的从教能力及其培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3.齐学红:“考试压力下的教师和学生——个案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期。
    34.徐滨南:“骨干教师培训重在实效”,《教育探索》2001年第4期。
    35.孔礼战、李书平:“浅谈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年第6期。
    36.张贵新:“欧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方向”《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37.李玉龙:“谁为教师‘减负’”,《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7期。
    38.张华:“新时期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9.邵宝详:“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纪念《北京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发表10周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40.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课题组:“上海市小学师资队伍现状调研报告”,《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2期。
    41.王真东:“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特征研究”,《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6期。
    42.杨启亮:“研究教育科学:未来教师成长的必然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4期。
    
    
    43.赵蒙成:“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中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4期。
    44.申继亮、王凯荣、李琼:“教师职业及其发展”,《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6期。
    45.李悦辉:“当代优秀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调查研究”,《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6期。
    46.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47.张波:“对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能力素质状况的分析与思考”,《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2期。
    48.刘尧:“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构想”,《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49.沈惠君、许耀华:“创新机制激励竞争鼓励拔尖——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50.芮彭年:“跨世纪的教师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中学教育》2000年第1期。
    51.郭根福:“骨干教师培训的六种模式”,《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2期。
    52.于忠海:“依成长阶段特征定校本培养策略”,《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2期。
    53.卢元楷:“教育咨询与诊断”,《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2期。 .
    54.李捷:“当前美国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2期。
    55.屈书杰:“美国的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57.钟启泉:“教师‘专业化’:涵意与课题”,《教育参考》1999年第4期。
    57.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58.陈永明:“教师继续教育的最新动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5期。
    59.汪凌:“法国中小学师资培训大学级学院及其课程特点”,《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60.杨明泉:“从教学专业化看美国在职教师进修计划”,《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61.张贵新:“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62.王林玲:“海宁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师资培训研究》2001年第2期。
    63.朱益明:“论中小学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及其形成”,《师资培训研究》2000年第1期。
    64.冯大鸣:“世纪初的国际教育管理走向——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卡德威尔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4期。
    65.舒志定:“教师专业化的限度与超越”,《师资培训研究》2001年第1期。
    66.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1期。
    67.萨克森迈埃尔著,张可明节译:“在终身教育范围内的师资培养”(上),《外国教育资料》1988年第5期。
    68.萨克森迈埃尔著,张可明节译:“在终身教育范围内的师资培养”(下),《外国教育资料》1988年第6期。
    69.范宁编译:“霍姆斯协会的报告:明天的教师”(上),《外国教育资料》1988年第5期。
    70.范宁编译:“霍姆斯协会的报告:明天的教师”(下),《外国教育资料》1988年第6期。
    71.《校本教师培训》课题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教师培训》研究报告”,《师资培训研究》2000年第3期。
    72.白益民:“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未发表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3.唐玉光:“教学工作与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取向”,未发表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
    74.范国睿:“走向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学校”,《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期。
    75.钟启泉:“面向新时代师资培养的改善方案“,《教育参考》1998年第3期。
    76:唐松林等:“教师素质的实然分析与应然对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77.铃木慎一著,金世柏译:“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着重谈谈教师的进修问题“,《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
    
    
    78.钱民辉:“论教师教育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2期。
    79.陈时见:“发达国家教师职后教育之比较”,《教育科学》1997年第3期。
    80.文胜利等:“教师角色与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5期。
    81.肖埂:“苏霍姆林斯基论学校管理及教师素质”,《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6期。
    1.(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陈永明编:《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9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台)饶见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5.(台)王秋绒:《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意义》,台北:师大书苑1991年版,
    6.陈桂生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陈桂生著:《学校教育原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陈桂生著:《“教育学”辨——“元教育学”的探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3.叶澜著:《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叶澜编:《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叶澜等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叶澜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熊川武著:《实践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熊川武著:《学校管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袁振国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袁振国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王承绪等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赵中建选遍:《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8.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1.[美]巴格莱著,袁桂林译:《教育与新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33.珍妮特·沃斯等著,顾瑞荣等译:《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4.王天一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3年版。
    35.单中惠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6.[美]比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7.[英]约翰·洛克著,傅敢任译:《教育漫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苏]JI.B.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9.[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0.[苏]JI.B.赞可夫著,余翔辉等译:《教学论与生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2.张玉田等著:《学校教育评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吴志宏编:《中小学管理比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4.吴志宏著:《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5.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范国睿编:《解读建平教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7.范国睿、董君武编:《现代学校的持续发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8.郑金洲著:《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陈玉琨等编:《9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王斌华著:《发展型教师评价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1.彭坤明著:《知识经济与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2.劳凯声著:《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镇
    53.劳凯声等著:《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
    54.郑良信著:《教育法学通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张乐天编:《教育法规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6.郝铁川编:《教育法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7.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组织编写:《教育法制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8.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 L. s. Shulman: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Vol. 57 No 1, February 1987..
    2. Ivan Reid: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1994.
    3. Bernard Barker: Anxious times: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view, Vol. 48, No.1, 1996.
    4. Ivan Reid: The Sociology of School and Educati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