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干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已经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事件中的网络干预活动作为一支独立而突出的力量不断崛起,对互联网、网民以及现实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众多网络事件中,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及作为“数字公民”的广大网民全方位地介入并干预着各类社会事件,对事件的发展进程及其结果,对新的社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本文以典型的网络干预事件为案例,分析网络干预事件兴起的原因、特征、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事件中网民的心理,以及它对传统传播理论的挑战,对互联网世界、网民和现实社会的影响。
     论文的引言部分简要说明了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网民的相关情况,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同时对于相关研究综述稍作介绍。
     第一章主要对网络干预的概念进行界定,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并通过对网络媒体和个人媒体的发展来揭示互联网以及网民作为现实力量的兴起。
     第二章主要通过诸多网络干预事件,对网络干预的主体、对象、工具、基本作用过程、兴起的原因以及作用的两面性进行分析。
     第三章重点分析网络干预的典型案例“躲猫猫”事件,着重考察“躲猫猫”事件与众不同之处及其对现实的影响与反思。
     第四章在对上述网络干预事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公民、媒体、政府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实施网络干预活动。
     在结语中,对本研究的意义进行总结,指出应加强网络干预事件的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以作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社会的有益参考。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it has influence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ields in People's Daily life. Especially at the same time, as an independent and important power, the Internet Intervention activities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Internet,netizens,and realistic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In a number of network events,as a fourth medium of the Internet,as well as "digital citizens" of the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interfere with the full involvement of various social events and the role can not be ignored.in the course of events and the result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 concepts.
     Taking typical Internet Intervention Events for the case,it analyzes Internet the start of intervention Events's reasons,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ternet users's psychological in the enents,the challenge of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of Internet and intervention,and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netizens, and realistic society.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rnet and related netizens,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papers and at the same time,subject to relevant research paper slightly.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Intervention,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trol reveal the Internet and Chinese Internet users springing up as the real power from Internet through the network of mass media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media.
     The second chapter basically introduce intervention's subject,object,the intervention process,tools,basic reason analysis and role's sides through many Internet Intervention Events.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typical case of network intervention "peek-a-boo" event about different from other events and the reflection of reality influence.
     The fourth chapter especially from the citizen,media,the government in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how to to better guide and implement network interventions.
     In the final conclusion,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for network intervention events,and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tudy of network intervention event,so a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network society.
引文
①参见:CNNIC第二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0/BL〕.htPt://~wncinc.nc2,100一70一51
    ①任卓.sNs社交网站传播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①陈奕.“媒介事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①刘红.刍议网络人肉搜索现象[J].网络财富,2008(8).
    ②宋晓一.论网络舆论的衍生效果[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①李兢兢.网络典论的表达自由及其限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①黄成军.网络舆情与公共事件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①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①陈肖秋.网络舆论与民意表达[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①尚香钰.聚涌效应下的网络事件传播[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①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①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①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①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
    ①林钰雄.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①殷卉.政府危机公关的传播控制策略[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①覃志定.网络传播环境下的社会问题及控制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①覃志定.网络传播环境下的社会问题及控制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①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
    1、张久珍.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律机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
    2、洪伟、高蕊、钟文倩.道德与新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3、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1.
    4、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5、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
    6、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4.
    7、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8、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
    9、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10、弗兰西斯.巴尔、杰拉尔.埃梅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
    11、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
    12、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13、田智辉.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
    14、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15、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
    16、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出版社,1998.
    17、陈力丹.舆论学一一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9.
    18、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9、鲍宗豪.网络伦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0、郑智斌.飘在网海——网络人际传播论[M].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4.
    21、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科学出版社,2003.
    22、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朱银端.网络伦理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4、甘绍平、叶敬德主编.中国应用伦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5、童星等著.网络与社会交往[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26、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8、匡文波.网民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9、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0、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1、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2、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3、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科学出版社,2001.
    34、吕耀怀著.信息伦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5、胡钰.新闻与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6、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7、戴永明,蒋恩铭主编.网络伦理与法规[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8、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
    39、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0、[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41、[英]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2、[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4、[美]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南出版社,1998.
    1、陈奕.“媒介事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尹学才.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伦理建构[D].河南:河南大学,2009.
    3、史建婷.Web2.0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初探[D].四川: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杨元元.网络舆论的生成及特点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5、高德菊.网络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连良.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马恒平.网络行为的心理伦理分析[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齐铁志.“慎独”与网络道德建设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吴磊.人与网络伦理建构的主体性[D].浙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杨帆.论网络传播中的群体心理——以“铜须门事件”为案例[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邹艳娟.中国网络伦理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许铭.2008年重大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李明慧.BBS舆论传播的形态限制和调控[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任卓.SNS社交网站传播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刘艳红.Web2.0时代博客现状与问题[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史建婷.Web2.o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初探[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任卓.SNS社交网站传播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王艳丽.播客—网络传播新形态[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9、尚香钰.聚涌效应下的网络事件传播[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0、李兢兢.网络典论的表达自由及其限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宋远升.“躲猫猫”事件蕴含的价值冲突与抉择[J].中国检察官,2009(03).
    2、孙丽.“躲猫猫”事件中虚拟社区的影响力分析[J].新闻知识,2009(05).
    3、赵育兵、李翔昌. “躲猫猫”舆论风暴及其处置模式[J].青年记者,2009(04).
    4、张岭.“躲猫猫事件”浅论[J].世纪桥,2009(07).
    5、沈国麟.“看得到开始,猜不到结束”:风险社会中的政府传播[J].青年记者,2009(04).
    6、刘祥平.从“躲猫猫”事件谈对网络舆论的引导[J].新闻知识,2009(05).
    7、王春宇、李博宇.从“躲猫猫”事件透析网民舆论监督的能量与局限[J].东南传播,2009(04).
    8、张利安.从云南“躲猫猫”事件看政府与传媒的角色定位[J].东南传播,2009(04).
    9、杨瑞光.论社会公共问题中的互向传播模式[J].新闻世界,2009.
    10、宁林.论网络时代背景下公民知情权面临的博弈与救济[J].经济与法,2009.
    11、张杰.论网络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价值[J].青年科学,2009(05)
    12、晨曦.民间调查引入舆论事件的可行性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9(07).
    13、杨帆.浅析网络“舆论”场[J].法制与社会,2009(08).
    14、伍宝、祝伟.网络草根监督现状及负效应解析[J].新闻世界,2009.
    15、郑智斌、吴吴.网络干预的动因及影响[J].当代传播,2009(03).
    16、解迎春.网络民意表达的现状与发展[J].东南传播,2009(04).
    17、耿瑞林.网民参与“躲猫猫”事件调查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9(03).
    18、陈力丹、孙美玲.向“信息公开”迈进的重要一步[J].新闻前哨,2009(04).
    19、刘家林、赖胜兰.新媒体:挑战现有宣传管理模式[J].新闻爱好者,2009(05).
    20、郑智斌,刘绍翔.网络事件中网民心理变化的实证分析——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1、王刚.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的成因[J].网络天地,2007(1).
    22、袁建胜.虚拟世界中的挑战[J].职大学报,2008(1).
    23、肖燕雄,陈志光.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当代传播,2007(4).
    24、王天广.互联网:新时代的“打虎棒”——由“周老虎事件”看中国的网络民主[J].中国电信业,2008(11).
    25、刘绍斌.建立网络伦理学加强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2(3).
    26、张峥、谭英.网络论坛参与下的“议题互动”——对“华南虎事件”的传播学分析[J].东南传播,2002(2).
    27、张运松.网络的技术意蕴、特性与网络伦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4).
    28、万资姿,刘仁营.网络伦理与既有伦理的差异与联系[J].石油大学学报,2004(8).
    29、李兰芬.论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7).
    30、李晓红.论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J].求索,2008(5).
    31、刘芬.浅谈网络伦理[J].复旦大学,2002(4).
    32、高青梅.论网络伦理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
    33、陶流林.草根力量在网络传播中的崛起[J].青年记者,2008(8).
    34、李启航.网民心理与网络语言变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新浪网
    2、新华网
    3、人民网
    4、搜狐网
    5、腾讯网
    6、中华传媒网http://www.mediachina.net
    7、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www.cjr.com.cn
    8、中国传媒学术智库http://www.zeview.com
    9、媒中媒http://www.softkoo.com/
    10、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http://www.cmcrc.com.cn/gb/index.htm
    11、紫金网http://www.zijin.net/
    12、传播学论坛http://ruanzixiao.myrice.com/
    13、新传播资讯网http://www.woxie.com/
    14、五洲传媒网http://www.cn5c.com/new/
    15、传播研究网http://www.mediaresearch.cn/
    16、现代传播评论http://www.chinamediastudies.com/
    17、中国媒体资讯网http://www.cmni.com.cn/
    18、中国传媒报告http://www.chnmedia.com/
    19、京华传媒http://www.jhcm.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