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区旅游增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历史街区往往是“文化高地”与“经济洼地”的混合体,其发展常伴随着多重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保护与开发的胶着与对抗中,许多历史街区要么在滚滚经济大潮中脱胎换骨,要么在残垣陋巷中苟延残喘,不管是哪种做法都悖逆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初衷,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社区居民的感情和利益。实际上,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其中它可以通过有机更新、发展旅游等途径获得新的活力和实现价值的再造与演进。然而在社区旅游发展实践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产业水平的提升上,而忽略了历史街区中最自在的、最本质的社区发展问题,其结果是容易导致社区参与旅游不足,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并最终将社区旅游引向不持续。据前人的研究,社区参与旅游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本质的原因是居民权力的缺失与不足。鉴于此,为了切实推动历史街区中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促进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并进而实现社区与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摆正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地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旅游增权。
     本研究立足于山东省三个历史街区,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旅游增权的基础理论、增权现状、影响机理、增权模式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内容与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析。首先指出旅游增权理论是继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之后的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又一重要分析视角;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增权的政治思想基础、价值基础、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然后重点分析了社区参与旅游的增权取向与历史街区中社区旅游增权的特性。
     (2)实证分析板块。主要包括两部分: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在质的分析部分,笔者主要对济南两社区(依托于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青岛济南路社区(依托于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周村长安社区(依托于周村历史街区)各自的旅游增权现状及其共性进行了梳理,并结合以往研究和访谈结果,从宏观环境、基层组织、社区、个体和冲突五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案例社区旅游增权的前置因素。在量的分析部分,主要分析了社区旅游增权的影响机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四维增权的关键前置影响因素是不同的,经济、心理、政治和社会增权的关键影响变量分别为社区制度、个体性格、个体资源和人口流动;前置变量对四维增权的影响程度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中人口流动对社会增权的影响最大,公共政策、社区权力、个体资源、资源和利益冲突对政治增权的影响最大,市场经济、社区制度对经济增权的影响最大,个体性格、价值观和知识冲突对心理增权的影响最大;四维增权对社区旅游支持度、社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其中经济增权、心理增权和政治增权对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影响更大,社会增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3)在对以往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案例分析和增权机理分析的结果构建了基于增权目标、增权受体、增权路径、增权向度、增权内容的五位一体的社区旅游增权模式。这一旅游增权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这一旅游增权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其不仅仅考虑了增权受体的主体性问题和增权内容的全面性问题,而且还剖析了增权的时间序列性、增权的非单向性等问题,即回答了向谁增、增什么、怎么增系列问题。其次,这一旅游增权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一方面体现在模式的架构是基于系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模式的关键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这一旅游增权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此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本土化的案例分析和规范的增权机理分析,因此其具有较强的理论说服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4)为了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为社区旅游增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笔者还结合前人的研究和回归分析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推动社区旅游增权发展的建议:适度留住社区居民,加快治理平台建设,推动社区制度建设,搞好社区组织建设,加大社区教育投入,建立健全沟通与合作机制等。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社区旅游增权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首先,社区旅游增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不仅仅需要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社会组织、旅游者等的多方参与与互动,而且还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演进性,即在不同的增权阶段,增权目标、增权内容、增权强度等都是不同的。第二,社区旅游增权是一个内生驱动与外在推动相结合的过程,即社区旅游增权不仅仅需要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和推动来激活社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潜在力量(社区他增权),而且还需要社区居民自身不断发挥主动性并与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反复博弈(社区自增权),其中,后者是社区旅游增权的关键和核心,是社区旅游增权的高级发展阶段,其与社区自治是相对应的。第三,社区旅游增权受多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对象和影响机理各不相同,但同时又彼此交融,即社区旅游增权是多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必将对社区旅游增权的整体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社区旅游增权的受体具有多层次性,不能笼统地界定为“社区”,为此在增权实践中首先要对历史街区社区中的居民进行摸底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社区群体的特点进行增权设计和安排,即要做到因群制宜,因群增权。第五,鉴于历史街区所具有的聚落、遗产和资源三重属性,其社区旅游增权的目标呈现出多元性,具体包括社区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的发展;同时由于聚落属性具有本质的决定意义,因此将聚落(社区)的和谐发展和居民的自主视为社区旅游增权的核心目标。
     综上,本研究基于增权视角的探讨一方面增强了社区参与旅游理论的解释力,丰富了人们对社区参与旅游中权力制衡和政治博弈的认知;另一方面也为历史街区中的社区与旅游一体化和品牌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和路径。本研究将社区旅游增权的研究对象扩展至城市历史街区,并在规范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定量分析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区旅游增权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增加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指导。
Urban historic distric is often the admixture of "culture highland" and "economy lowland" and its developmen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multiple conflicts in which the conflict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prominent. In ankylosis and conflict the historic distric either was reborn in rolling economic tide or was on its last legs in dilapidated walls, both of which violate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hurt the feelings and interest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o a great extent. In fac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sn't irreconcilable and it can get new energy and realize the reforger and evolution of value through organic renew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people always paid att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stree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level and ignored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community, which tended to result in the lack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cause various social conflicts and ultimately direct community tourism to non-sustain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he predecessor, there were a lot of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which the lack and unbalance of residents'power was the most essential. Accordingly, to improve eff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historic district, promote the win-win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street, and then realiz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nd tourism, we should straighten the principal statu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empower systematically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ourism.
     This study was established in three typical historic district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adop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theory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the empowerment status quo,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the empowerment model, etc. Specifically, the study content and result included mainly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Firstly, tourism empowerment theory is another important analysis angl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after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the stakeholder theory and so on. Secondly, the author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base, the value base, the social base and theoretical base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Then the author analyzed selectively the empowerment orient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in historic district.
     (2)The empirical analysis: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part, the author analyzed mainly the empowerment status quo and the common problems of Jinan Furong Street community, Jinan Qushuiting Street community, Qingdao Jinan Road community and Zhoucun Chang'an community, and then discussed the prepositiv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from macro-environment, grass-root organization, community, individual and conflict.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part, the author analyzed mainly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The study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key former influential variable of for-dimension empowerment was different, and the key former variable of economic, psycholog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empowerment was separately community system, individual character, individual resource and population flow. The degree of effect of former variables on four-dimension empowerment we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thereinto, population had the most effect on social empowerment, public policy, community power, individual resource, resource and interest conflict had the most effect on political empowerment, market economy and community system had the most effect on economic empowerment,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and value and knowledge conflict had the most effect o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effect of four-dimension empowerment on the support for community tourism and the well-being of community resi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reinto, economic empowerment,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political empowerment had the most effect on the support for community tourism, and social empowerment had the most effect on the well-being of community residents.
     (3)Based on empowerment goal, empowerment accepter, empowerment way, empowerment direction and empowerment content the author created the tourism empowerment model--integrating five aspects into one. This empowerment model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it had some systematicness. It not only involved in the subjectivity of empowerment accepter and the wholeness of empowerment content, but also analyzed the time series of empowerment, the multi direction of empowerment. Secondly, this model had some theoretical height, which on one hand was reflected in the theories it relied 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was reflected in the innovativ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Thirdly, this model had stronger guiding sense. The creation of this model was based on local case study and normative empowerment mechanism analysis, so it had stronger theoretical persuasion and practical guiding sense.
     (4)To provide powerful support and safegu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from substance and spiri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advices:retaining moderately native residents, quick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platform, impelling community system building,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author conclu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Firstly,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which not only needed th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Stakeholders such as local government, community residents, tourism enterprise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ourists, but also expressed strong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d evolution, that is, the empowerment goal, empowerment content and empowerment intensity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empowerment stages. Secondly,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was a course which depended on both inner drive and exterior impulse, and the former pointed to self-empowerment and the latter pointed to other-empowerment, thereinto, self-empowerment was the key and core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was the advanced stage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and corresponded to community self-government. Thirdly,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wa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function objects and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these factors were different, but simultaneously these factors blend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meant that when any factor changed the overall effect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would change with different degrees. Fourthly, the accepters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had multi-leve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y can't be defined generally in terms of "community", so in empowerment practice we should firstly investigate and divide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hen make empowerment design and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ommunity groups. Fifthly, given threefold features of historic district(community settlement, historic heritage and tourism resource),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in historic district had multiple goal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street and the growth of tour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feature of community settlement had essential determinative sense, so in this study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were regarded as the core goal.
     Sum up,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empowerment angle on one hand strengthened the persuasion of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and enriched residents'recognition of power balance and political game, and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d basis and path for the integrated and brande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nd tourism in historic district. This study extended the study objects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to urban historic district and added the content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normative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enriched the objects and methods of community tourism empowerment studies to a certain extent, added the dependability of study conclusion, and simultaneously provided new study field and study method guidance for subsequent studies.
引文
①张艳华、卫明:《“体验经济”与历史街区(建筑)再利用》,《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3期,72-74页。
    ②《老土布的纯情岁月》,来源于新浪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06-06-27/03299303642s.shtml, 2006-06-27.
    ①张玉凤:《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生存现状分析与成长机制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1期,第48-54页。
    ②传统行销模式主要指前店后坊模式。
    ①张富田:《权力和权利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以股权分置制度的演化为例》,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澳]克里斯·库伯主编,钟林生、谢婷主译:《旅游研究经典评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①马晓龙、吴必虎:《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协同———以北京大栅栏为例》,《城市规划》2005年第9期,第49-54页。
    ②王云庆、于嘉:《以哈尔滨中央大街为例谈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中国名城》2009年第4期,第30-35页。
    ③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55-58页。
    ①任云兰:《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城市问题》,2007年第7期,第83-96页。
    ②陈薇:《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论文,2008。
    ①赵衡宇、陈琦:《历史商业街区开发模式与民间商业文化的契合与发展》,《经济论坛》2010第7期,第137-138页。
    ②田俊迁:《关于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由喀什部分老城区被拆除引发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5第4期,第161-169页。
    ③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①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②曹湘荣:《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27页。
    ③哈耶克著、贾湛等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转引自潘泽泉,2007年,第43页。
    ④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①肖溪:《日本大分县日田市历史文化街区豆田町的保护与开发》,《城乡建设》2009年第7期,第70-71页。
    ②宋澈:《重要文物建筑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7期,第145-147页。
    ① Paul M Fotsch, "Tourism's uneven impact history on Cannery Row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779-800.
    ②朱珠、罗爱红:《历史街区及周边地段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镇汀高专学报》2008第3期,第24-27页。
    ①吕君、吴必虎:《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层次演进与判读》,《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6期,第108-112页。
    ② Simmons, D. 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J], Tourism Management,1994,15(2).
    ③保继刚、文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第13-18页。
    ④吕君、吴必虎:《国外小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层次演进与判读》,《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6期,第108-112页。
    ⑤ Joseph E. Mbaiwa,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kavango Delta, north-western Botswana " [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3,54(2):447-468.
    ⑥ Geoffrey Manyara and Eleri Jones, "Community-based Tourism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 Kenya:An
    Exploration of Their Potential as Avenues of Poverty Reductio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6): 628-644.
    ① Ross E Mitchell and Donald G Reid, "Communities Integration:Island Tourism in Peru"[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1):113-139.
    ②Kibicho, Wanjohi, "Community-based Tourism:A Factor- 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8,16(2):211-231.
    ③ Scheyvens R,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J],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 245-249.
    ④ Stroma Cole,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The Key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6):629-644.
    ①David B. Weaver, Laura J. Lawton, "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2):439-458.
    ②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城市问题》2005年第2期,第44-50页。
    ③Huili Hao, Ph.D, Patrick Long, James Kleckley, "Factors Predicting Home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A Case of a Coastal Resort Communit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0,50(6):627-640
    ④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城市问题》2005年第2期,第44-50页。
    ① Dogan G, Claudia J, Muzaffer U, "Resident Attitude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79-105.
    ② Sangkwon Lee, Joseph T. O'Leary, "Determinants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U.S. Nonmetropolitan Tourism and Recreation Dependent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8,46(4):456-468.
    ③丛囡、邹农俭:《社区参与不足的困境与突破》,《中国发展》2009年第4期,第54-57页。
    ③ Ross M, "Community Organization:Theo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3:39.
    ①丛囡、邹农俭:《社区参与不足的困境与突破》,《中国发展》2009年第4期,第54-57页。
    ② Hiwasaki, Lisa, "Community-Based Tourism:A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 for Japan's Protected Areas"[J],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2006,19(8):675-692.
    ① Tosun, C.,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Tourism Management,2000(6):613-633.
    ②王汝辉:《文化模式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的传导机制研究——以泸沽湖摩梭社区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36-142页。
    ③ Jame William, Jorda, "Escaping from Reality"[J], The Ecologist Stairmaster Newton,1980,132(2).
    ①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5-40页。
    ②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③郭华:《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5页。
    ④ Lapeyre, Renaud,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s a sustainable solution to maximise impacts locally? The Tsiseb Conservancy case, Namibia"[J],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10,27(5):757-772.
    ⑤ Trejos, Bernardo, Lan-Hung, Nora Chiang, "Local economic linkages to community-based tourism in rural Costa Rica"[J],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09,30(3):373-387.
    ①吕君、吴必虎:《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层次演进与判读》,《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6期,第108-112页。
    ①保继刚:《城市旅游:原理.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② Jafari, J., "Cultural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8(4):668-669.
    ③Alison Caffyn, Jane Lutz, "Develop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in Multi-ethnic Cities"[J], Tourism Management,1998,20(2):213-221.
    ②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55-58页。
    ①吕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江苏城市规划》2007年第11期,第28-31页。
    ②顾永红:《苏州历史水街区旅游形象设计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第30-33页。
    ③徐红罡、万小娟:《民族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发展——以西安回民街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析学与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80-85页。
    ④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52页。
    ⑤Kevin, "Consuming in the civilized 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asearch,1999,23(2):322-340.
    ①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旅游学刊》2006第7期,第63-68页。
    ①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②张富田:《权力和权利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以股权分置制度的演化为例》,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③彼得·M布劳著、孙非等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37页。
    ④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
    ⑤Sofield T H B, "Empowermen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M], Pergamon,2003:35-37.
    ⑤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①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54-63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485页。
    ③熊建明:《社区自治:架构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7-52页。
    ①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②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力法》.《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第1-6页。
    ③亨廷顿、塞缪尔·P、王冠华等译:《1989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8]1989年,第122页。
    ④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⑤陈薇:《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论文,2008。
    ①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康健社区的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②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③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康健社区的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④曹广存、刘钰、曹春梅:《城市社区管理主体权力的协调》,《城市问题》2006年第8期,第74-78页。
    ①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70-83页。
    ②陈洪兵、胡晓:《我国社区增权的脉络分析》,《China Collective Economy》2011年第6期(上).第82-83页。
    ③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力“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54-63页。
    ①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70-83页。
    ②D.N.Thomas, "The Making of Community Work"[M],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138.
    ③ H.J.Rubin and I.Rubin,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velopment"[M], 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6:6.
    ④ Stroma Cole,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The Key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6):629-644.
    ①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70-83页。
    ②王琪:《西方社区心理学中的赋权研究》,《科教文汇》2009第11期,第288页。
    ① Edward Inskeep:《旅游规划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65页。
    ②赵多平、李九全、陈莉:《国外社区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理念》,《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84-89页。
    ③ Akama J, "Wester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nature-based tourism in kina"[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8):567-574.
    ④ Scheyvens R,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J],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 245-249.
    ① Sofield TH B, "Empowerment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M], Pergamon,2003:7-8.
    ② Karin Mahony & Jurgens van Zyl, "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vestment on rural communities:three case studies in South Africa"[J],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02,19(1):83-105.
    ③ Etsuko Okazaki, "A Community-Based Tourism Model:Its Conception and Us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8,16(5):511-529.
    ①阿恩斯坦将公众参与分成了三个阶段,8个阶梯,每一层阶梯分别对应着决定最终成果的公民权力的程度,8个阶梯分别为:操纵、治疗、通告、征询、抚慰、合作人地位、代议权和公民控制。
    ⑤ David Weaver, "Indigenous tourism sta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1):43-60.
    ①黄娅:《少数民族传统民艺开发中的“社区增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31-38页。
    ①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54-63页。
    ①Sofield TH B. "Empowerment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M]. Pergamon,2003 7-8
    ②Stroma Cole.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 The Key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6):629-644
    ③ Akama J, "Wester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nature-based tourism in kina", Tourism Management, 1996(8):567-574.
    ①包括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瓦努阿图(Vanuatu)和斐济(Fiji),其中所罗门岛是失败的案例,瓦努阿图是成功的案例,后者介于两者之间,有增权的内容,更多体现的是去权的成分。
    ⑤ Sofield TH B, "Empowerment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M], Pergamon,2003:9-10.
    ⑥S. Kalita, "A journey of empowering a community for self reliance:Endogenous Tourism Project in Sualkuchi, Assam India[J]", Field Actions Science Report,2010,来源于:www.factsreports.org.
    ⑦Stroma Cole,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The Key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6):629-644.
    ⑧ Karin Mahony & Jurgens van Zyl, "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vestment on rural communities:three case studies in South Africa"[J],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02,19(1):83-105.
    ①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54-63页。
    ①卜长莉:《社区冲突与社区建设——东北城市社区矛盾问题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②齐心:《走向有限社区——对一个城市居件小区的社会网络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附则第四十七条。
    ①唐玲萍:《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可能性的理论分析:社会交换理论》,《思想战线》2009年第S1期,第145-148页。
    ②唐玲萍:《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再思考》,《旅游论坛》2008年第2期,第304-308页。
    ③张朝枝:《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第43-47页。
    ①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70-83页。
    ①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②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③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地理学报》2006年第4期,第401-413页。
    ①(英)佩恩著,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丁慧敏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
    ② Sofield TH B, "Empowerment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M], Pergamon,2003:8-9.
    ③ Stroma Cole,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The Key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6):629-644.
    ①汪丁丁:《自由与秩序——中国学者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②白瑞、邹静、沈卫、张雪峰:《论城市社区自治的缘起与发展及对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建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44-46页。
    ④熊建明:《社区自治:架构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7-52页。
    ①曹广存、刘钰、曹春梅:《城市社区管理主体权力的协调》,《城市问题》2006年第8期,第74-79页。
    ①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 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①陈红莉、李继娜:《论优势视角下的社区发展新模式——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求索》2011年第4期,第75-77页。
    ②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92-96页。
    ①左冰:《旅游学研究的时空视角:一种概念性理论框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18-24页。
    ①马耀峰、高军、李创新:《时空思维之旅游研究应用与启示》,《旅游学刊》2011第8期.第16-25页。
    ②左冰:《旅游增权理论本土化研究——云南迪庆案例》,《旅游科学》2009年第2期.第1-8页
    ③[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页
    ④[美]詹姆斯·布坎南著、韩旭译:《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⑤[美]詹姆斯·布坎南著、韩旭译:《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①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54-63页。
    ②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③左冰、保继刚:《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旅游学刊》2012年第2期,第23-31页。
    ①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006年第4期,第84-88页。
    ①李伟梁:《城市利益关系的社区调整及其发展趋势——以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为背景的社会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②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85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24页。
    ① Askew I, "Organis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planning projects in South-Asia"[J],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1989,20 (4):185-202.
    ①程怡、章意锋:《国外社区旅游研究进展》,《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5-141页。
    ②李伟梁:《城市利益关系的社区调整及其发展趋势——以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为背景的社会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①彭怡、陈红:《基于整合视角的幸福感内涵研析与重构》,《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8期,第1052-1061页。
    ②陈丽霞:《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深度》,《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14期,第80-81页
    ①范思凯:《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公共权力转型的视角》,《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14-16页。
    ②曹广存、刘钰、曹春梅:《城市社区管理主体权力的协调》,《城市问题》2006年第8期,第74-78页。
    ①齐心:《走向有限社区——对一个城市居住小区的社会网络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②徐琴:《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城市观察》2001年第3期,第62-69页。
    ①吴其付:《从普通村民到社区精英:中国旅游精英的典型个案——以阳朔“月亮妈妈”为例》,《旅游学刊》2007年第7期,第87-90页。
    ①汪丁丁:《自由与秩序——中国学者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7页。
    ①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①孙竹兮:《济南老街老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3-78页。
    ②孙竹兮:《济南老街老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3-78页。
    ①王欣:《青岛中山路》,《走向世界》2010年第2期,第81-84页。
    ①梅振华:《周村古镇旅游探微》,《科技信息》2009年第3期,第563页:齐人、张晔:《周村古商业街巡礼》,《春秋》2010年第2期,第563页。
    ②杜吉泽:《淄博市周村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5-51页。
    ③王本成:《论周村开埠与丝绸业的兴衰》,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④杜吉泽:《淄博市周村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5-51页。
    ⑤《周村古商城》,《时代文学》2006年第4期。
    ①齐人、张晔:《周村古商业街巡礼》,《春秋》2010年第2期。
    ②杜吉泽:《淄博市周村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5-51页。
    ①关学军:《济南芙蓉古街综合整治再现泉城风貌》,《城乡建设》2007年第3期,第45-50页。
    ②钟行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以济南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1期,第44-48页。
    ①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①权力寻租又称腐败行为,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寻租的本质就是权力的滥用,而权力滥用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的漏洞或制度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引自:刘汉霞:《我国权力寻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②徐湘林:《社会转型欲速而不达》,《南风窗》2007年第20期,第66页。
    ①林冬晓:《城市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的若干思考》,《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第27-29页。
    ②郭华:《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2-93页。
    ①张骁鸣:《西方小区旅游概念:误读与反思》,《旅游科学》2007年第1期,第1-6页。
    ②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①“同意权力”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具有非强制性,其主要是从社区决策参与中产生的。
    ② TrevorH.B. Sofield, "Empowermen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M], Amsterdam:Pergamon, Elsevier, 2003:331.
    ③曹广存、刘钰、曹春梅:《城市社区管理主体权力的协调》,《城市问题》2006年第8期,第74-79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1页。
    ①杜晓燕、李景平、尚虎平:《我国城市小区管理中的权力协调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72-78页。
    ②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 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① Stroma Cole,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The Key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6):629-644.
    ② Geraint Howells, "The Potential and Limits of Consumer Empowerment by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2005,32(3):349-370.
    ①[澳]克里斯库伯主编,钟林生、谢婷主译:《旅游研究经典评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①赵玉宗、李东、黄明丽:《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第85-92页。
    ①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①李骏:《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57-84页。
    ①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②齐心:《走向有限社区——对一个城市居住小区的社会网络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①盖媛瑾、陈志永、况志国:《天龙屯堡与郎德苗寨乡村旅游社区经济增权比较研究》,《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第10期,第212-217页。
    ②郭文:《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旅游学刊》2010年第3期,第76-83页。
    ①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①朱孔芳:《灾区重建中的社区能力建设———基于社会工作的“增权”视角》,《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5-18页。
    ①吕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及其研究意义》,《北方经济》2006年第6期,第40-41页。
    ②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第145-149页。
    ①王刚、汪丽萍:《社区参与简论》,《城市研究》1998第5期,第53-55页。
    ②师守祥:《基于社区主体地位的参与式旅游规划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28-32页。
    ①唐玲萍:《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再思考》,《旅游论坛》2008年第2期,第304-308页。
    ①饶品祥、李树民:《产权边界、层次差异与旅游用地资源配置效率》,《旅游学刊》2008年第11期,第42-47页。
    ②王洁:《影响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心理承载力的因素探析——以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第56-59页。
    ①阂学勤:《转型时期居委会的社区权力及声望研究》,《社会》2009年第6期.第22-40页。
    ②刘炳献:《旅游对阳朔社区居民的影响——一种权力视角的解读》,《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8期, 第84-85页。
    ①(英)佩恩著、何雪松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1页。
    ① McGregor S, "Sustainable Consumer Empowerment through Critical Consumer Education:a Typology of Consumer Education Approach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onsumer Studies,2005,29(5):437-447.
    ②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见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8-290页。
    ③翁时秀、彭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增权研究———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旅游学刊》2011年第7期,第53-59页。
    ①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第73-78页。
    ②丛囡、邹农俭:《社区参与不足的困境与突破》,《中国发展》2009年第4期,第54-57页。
    ④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KJ社区的研究》,《社会》2005年第6期,第141-166页。
    ①李琴:《基于增权理论的城市反贫困政策研究—以厦门市中华街道为个案》,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①刘宪水、孙琳、韩秀丽:《拆迁房屋的土地使用权该给补偿吗?—兼谈拆迁房屋土地产权评估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国土资源》2006年第4期,第35-36页。
    ②保继刚:《旅游规划的小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规划师》2003年第7期,第32-38页。
    ①张银、唐斌尧、宋月萍:《社区就业女性的增权问题研究: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2006年第5期,第23-28页。
    ②王琪:《西方社区心理学中的赋权研究》,《科教文汇》2009年第11期(中旬刊),第288页。
    ①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137-165页。
    ②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54-63页。
    ①孙九霞:《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旅游学刊》2008年第9期,第22-27页。
    ②(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3页。
    ③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137-165页。
    ①王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旅游学刊》2005年第3期,第87-93页。
    ②胡志毅:《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2年第2期,第38-41页。
    ①闵学勤:《转型时期居委会的社区权力及声望研究》,《社会》2009年第6期,第22-40页。
    ②刘炳献:《旅游对阳朔社区居民的影响——种权力视角的解读》,《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8期,第84-85页。
    ③翁时秀、彭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增权研究——以浙江省楠溪江美蓉村为例》,《旅游学刊》2011年第7期,第53-59页。
    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52页。
    ②每公顷300人左右只是一个参考,在实践环节中,每个历史街区社区还要根据各自的情况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例如以居住和休憩功能为主的社区,其居住密度要适当调低,以商业功能为主的社区,其居住密度可适当提高。
    ①王世仁:《文化的迭晕—古迹保护十议》,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①王天崇、宋古丰:《权力配置视角下的社区治理》,《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6期,第97-99页。
    ①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②杜晓燕、李景平、尚虎平:《社区改革重在权力协调》,《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4期,第23-25页。
    ③葛守昆、金毅:《生产关系论》,南京人学出版社,1998年,第110-111页。
    ①参照2011年1月《国有土地上虏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
    ②钟小丽、黄安民:《权力关系下泉州古建筑物的旅游利用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第73-76页。
    ③ Eddie Koch, Geoff de Beer, Sean Elliffe, "SDIs, tourism-led growth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South Africa"[J], Development South Africa,1998,15(5):809-827.
    ④刘迟:《基层社区组织权威生成的制度空间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①闵学勤:《转型时期居委会的社区权力及声望研究》,《社会》2009年第6期,第22-40页。
    1.(美)阿瑟.梅尔霍夫、谭新娇译:《社区设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2.白友涛:《城市社会建设新杠杆——社区民间组织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3.保继刚:《城市旅游:原理.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彼得·布劳著、孙非等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
    5. 卜长莉:《社区冲突与社区建设——东北城市社区矛盾问题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法)布尔迪厄、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陈伟东:《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曹湘荣:《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9.[美]道格拉斯·C.诺思、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11.[美]丹尼逊.纳什著、宗晓莲译:《旅游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党明德:《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13.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见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5.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16.葛守昆、金毅:《生产关系论》,南京人学出版社,1998年。
    17.郭华:《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8.郭圣莉:《城市基层社会重构与国家政权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哈耶克著、贾湛等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转引自潘泽泉,2007年。
    20.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1.亨廷顿、塞缪尔·P、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8]1989年。
    22.(美)因斯凯普著、张凌云译:《旅游规划: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
    23.(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年。
    24.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25.[澳]克里斯.库伯主编,钟林生、谢婷主译:《旅游研究经典评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27.李志明着:《空间、权力与反抗:城中村违法建设的空间政治解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0—2001)》,东方出版社,2002年。
    29.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31.(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32.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3.[法]鲁索、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34.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35.(英)佩恩著,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丁慧敏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齐心:《走向有限社区——对一个城市居住小区的社会网络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7.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38.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
    39.Peter E. Murphy著,陶犁、邓横、张兵主译:《旅游社区战略管理:弥合旅游差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 Saleebey, D编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41.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2.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商务印书馆,2009年。
    43.孙竹兮:《济南老街老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4.万勇:《旧城的和谐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45.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46.王世仁:《文化的迭晕——古迹保护十议》,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47.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8.汪丁丁:《自由与秩序——中国学者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9.王敬尧:《参与式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华夏出版社,1996年。
    5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52.谢芳:《西方社区公民参与——以美国社区听证为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53.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54.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55.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56.翟学伟:《中国社会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7.[美]詹姆斯·布坎南著、韩旭译:《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8.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59.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60.《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
    61. Cooper C., Wanhill S, "Tourism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Issues", 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es,1997。
    62. D.N.Thomas, "The Making of Community Work",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
    63. Giboson, C. M, "Empower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Adolescents of Color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 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Family International, Inc.1993。
    64. Gunn, Clare A,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3rd ed) ", Tayor & Francis,1994。
    65. H.J.Rubin and I.Rubin,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velopment", 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86。
    66. Laws E, "Tourist Destination Management:Issues, Analysis and Policies", London:Rouledge,1995。
    67. Lynn L. "The community in Urban Socie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8. Murphy P. E, "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 New York:Methuen Inc,1985。
    69. Ross M, "Community Organization:Theo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3。
    70. Sofield TH B, "Empowerment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Pergamon, 2003。
    71. TrevorH.B. Sofield, "Empowermen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msterdam:Pergamon, Elsevier,2003。
    72.保继刚、文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第13-18页。
    73.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旅游论坛》2008年第1期,第58-63页。
    74.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地理学报》2006年第4 期,第401-413页。
    75.曹广存、刘钰、曹春梅:《城市社区管理主体权力的协调》,《城市问题》2006年第8期,第74-78页。
    76.陈飙,杨桂华:《梅里雪山雨崩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组织形式与分配制度》,《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第127-128页。
    77.陈红莉、李继娜:《论优势视角下的社区发展新模式——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求索》2011年第4期,第75-77页。
    78.陈志永、王化伟、李乐京:《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研究》,《商业研究》2010年第9期,第173-178页。
    79.陈丽萍:《对中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的思考》,《旅游活区》2003年第4期,第33-35页。
    80.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70-83页。
    81.陈洪兵、胡晓:《我国社区增权的脉络分析》,《China Collective Economy》2011年第6期(上),第82-83页。
    82.陈钢华:《关注旅游规划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旅游学刊》2008年第8期,第10-11页。
    83.程怡、章意锋:《国外社区旅游研究进展》,《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5-141页。
    84.丛囡、邹农俭:《社区参与不足的困境与突破》,《中国发展》2009年第4期,第54-57页。
    85.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2006年第4期,第84-88页。
    86.杜晓燕、李景平、尚虎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权力协调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72-78页。
    87.杜吉泽:《淄博市周村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5-51页。
    88.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族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第43-62页。
    89.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第73-78 页。
    90.范莉娜:《贵州民族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32-34页。
    91.范思凯:《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公共权力转型的视角》,《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14-16页。
    92.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第15-19页。
    93.盖媛瑾、陈志永、况志国:《天龙屯堡与郎德苗寨乡村旅游社区经济增权比较研究》,《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第10期,第212-217页。
    94.顾永红:《苏州历史水街区旅游形象设计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第30-33页。
    95.关学军:《济南芙蓉古街综合整治再现泉城风貌》,《城乡建设》2007年第3期,第45-50页。
    96.郭文:《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旅游学刊》2010年第3期,第76-83页。
    97.何新开:《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5期,第186-188页。
    98.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3年第1期,第75-50页。
    99.黄娅:《少数民族传统民艺开发中的“社区增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0第4期,第31-38页。
    100.黄爱莲:《社区和谐与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配置》,《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第164-166页。
    101.惠红、唐兵、敬阳:《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差异的文化原因分析》,《旅游论坛》,2010年第5期,第584-588页。
    102.蒋山花、杨钊:《城市社区组织治理结构的创新研究——以重庆市Y社区为个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02-104页。
    103.江五七、陈豫:《江南水乡传统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商业研究》2003年第8期:第178—180页。
    104.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社会》2010年第3期,第44-64页。
    105.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小城镇建设》2007年第3期,第73—76页。
    106.李娟莉:《试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民权益保障》,《甘肃农业》2006年第7期,第25页。
    107.李骏:《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57-84页。
    108.李友梅:《基层社区组织的实际生活方式——对上海康健社区实地调查的初步认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5-23页。
    109.黎熙元、陈福平:《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192-217页。
    110.林冬晓:《城市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的若干思考》,《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第27-29页。
    111.刘炳献:《旅游对阳朔社区居民的影响——种权力视角的解读》,《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8期,第84-85页。
    112.刘斌志、邓莉莉:《社区参与:增权视域下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及其反思》,《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年第1期下半月,第39-41页。
    113.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旅游学刊》2005年第2期,第47-53页。
    114.刘丽梅、吕君:《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8期,第1018-1024页。
    115.刘华安:《村落社区权力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5期,第75-78页。
    116.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旅游学刊》2000年第1期,第47-52页。
    117.刘斌志、邓莉莉:《社区参与:增权视域下社区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及其反思》,《社会工作》2007年第1期,第39-41页。
    118.吕君、吴必虎:《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层次演进与判读》,《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6期,第108-112页。
    119.吕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江苏城市规划》2007年第11期,第28-31页。
    120.马晓龙、吴必虎:《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协同——以北京大栅栏为例》,《城市规划》2005年第9期,第49-54页。
    121.马耀峰、高军、李创新:《时空思维之旅游研究应用与启示》,《旅游学刊》2011第8期,第16-25页。
    122.梅青、孙淑荣、刘又铭:《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0-65页。
    123.梅振华:《周村古镇旅游探微》,《科技信息》2009年第3期,第563页。
    124.闵学勤:《转型时期居委会的社区权力及声望研究》,《社会》2009年第6期,第22-40页。
    125.潘芳:《历史街区的游憩开发与保护》,《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1期,第136-137页。
    126.彭怡、陈红:《基于整合视角的幸福感内涵研析与重构》,《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8期,第1052-1061页。
    127.齐人、张晔:《周村古商业街巡礼》,《春秋》2010年第2期。
    128.钱海梅:《参与式治理与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9期,第102-103页。
    129.邱云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第43-45页。
    130.饶品祥:《产权边界、层次差异与旅游用地资源配置效率》,《旅游学刊》2008年第11期,第42-47页。
    131.沈苏彦、沙润:《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第4期,第266-268页。
    132.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5-40页。
    133.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旅游学刊》2006第7期,第63-68页。
    134.孙九霞:《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旅游学刊》2008年第9期,第22-27页。
    135.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第84-90页。
    136.田湘攸、钟振远:《浅论商业开发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影响》,《时代经贸》 2008年第7期,第91-93页。
    137.田俊迁:《关于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由喀什部分老城区被拆除引发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5第4期,第161-169页。
    138.唐晓云:《社区旅游资源产权困境及其改善》,《旅游科学》2005年第4期,第11-17页。
    139.唐玲萍:《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可能性的理论分析:社会交换理论》,《思想战线》2009年第S1期,第145-148页。
    140.唐玲萍:《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再思考》,《旅游论坛》2008年第2期,第304-308页。
    141.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第145-149页。
    142.王云庆、于嘉:《以哈尔滨中央大街为例谈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中国名城》2009年第4期,第30-35页。
    143.王海:《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实例分析——以成都琴台路为例》,《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第49-51页。
    144.王亮:《社区意识——社区共同体的灵魂》,《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76-178页。
    145.王汝辉:《巴泽尔产权模型在少数民族村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5期,第31-35页。
    146.王莉、杨钊、陆林:《经营者/居民参与屯溪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意向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425-430页。
    147.王欣:《青岛中山路》,《走向世界》2010年第2期,第81-84页。
    148.王琪:《西方社区心理学中的赋权研究》,《科教文汇》2009第11期,第288页。
    149.王刚、汪丽萍:《社区参与简论》,《城市研究》1998第5期,第53-55页。
    150.王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旅游学刊》2005年第3期,第87-93页。
    151.王天崇、宋占丰:《权力配置视角下的社区治理》,《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6期,第97-99页。
    152.王剑、赵媛:《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农村社区居民权益受损分析——以樟江风景名胜区为例》,《人文地理》2009年第2期,第120-124页。
    153.王汝辉:《文化模式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的传导机制研究——以泸沽湖摩梭社区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36-142页。
    154.翁时秀、彭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弱权利意识型古村落社区增权研究——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旅游学刊》2011年第7期,第53-59页。
    155.吴锦良:《政府与社会:从纵向控制到横向互动》,《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74-79页。
    156.吴其付:《从普通村民到社区精英:中国旅游精英的典型个案——以阳朔“月亮妈妈”为例》,《旅游学刊》2007年第7期,第87-90页。
    157.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第1-6页。
    158.相征:《浅谈城市历史街区有效保护利用对策》,《China Collective Economy》2009第8期(下),第197页。
    159,肖溪:《日本大分县日田市历史文化街区豆田町的保护与开发》,《城乡建设》2009第7期,第70-71页。
    160.熊建明:《社区自治:架构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7-52页。
    161.徐裕健:《历史街区空间文化意义的重构》,《城市建筑》2006年第2期,第25-29页。
    162.徐晓军:《城市社区自治:权力矛盾及其协调——以武汉市X社区为个案》,《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73-178页。
    163.徐琴:《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城市观察》2001年第3期,第62-69页。
    164.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城市问题》,2005年第2期,第44-50页。
    165.杨希文:《发掘历史街区新价值构建民间文化产业群——广州恩宁路骑楼街的保护利用》,《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5期,第114-118页。
    166.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137-165页。
    167.于萍:《基于社区增权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93-96页。
    168.虞崇胜、张星:《从“群众参与”到“公民参与”——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参与模式的“革命性”转变》,《创新》2010年第1期,第11-14页。
    169.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KJ社区的研究》,《社会》2005年第6期,第141-166页。
    170.张艳华、卫明:《“体验经济”与历史街区(建筑)再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3期,72-74页。
    171.张玉凤:《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生存现状分析与成长机制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1期,48-54页。
    172.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承载力矩阵的应用——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第63-67页。
    173.张广海、周菲菲、刘佳:《现代都市历史街区振兴开发研究——以青岛市南区老城区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第44-48页。
    174.张钧:《文化权法律保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权保护》,《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第29-33页。
    175.张民巍:《社区制度的培育与规则的形成——从几个案例考察城市社区权力的形成方式》,《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65-70页。
    176.张银、唐斌尧、宋月萍:《社区就业女性的增权问题研究: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第23-28页。
    177.张骁鸣:《西方社区旅游概念:误读与反思》,《旅游科学》2007年第1期,第1-6页。
    178.章尚正、陈杜娟、朱小莉:《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地脉、文脉和商脉优势及其旅游开发》,《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39-42页。
    179.赵衡宇、陈琦:《历史商业街区开发模式与民间商业文化的契合与发展》,《经济论坛》2010第7期,第137-138页。
    180.赵多平、李九全、陈莉:《国外社区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理念》,《西 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84-89页。
    181’.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92-96页。
    182.赵玉宗、李东、黄明丽:《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第85-92页。
    183.郑广怀:《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99-120页。
    184.钟行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以济南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1期,第44-48页。
    185.朱珠、罗爱红:《历史街区及周边地段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镇江高专学报》2008第3期,第24-27页。
    186.朱孔芳:《灾区重建中的社区能力建设——基于社会工作的“增权”视角》,《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5-18页。
    187.庄雅仲:《五饼二鱼:社区运动与都市生活》,《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75-199页。
    188.周玲强、赵晟楠:《对传统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中社区参与旅游的思考——以杭州市中山中路为例》,《现代商业》2009年第29期,第56-57页。
    189.《周村古商城》,《时代文学》2006年第4期。
    190.周林刚:《激发权能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45-50页。
    191.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第54-63页。
    192.左冰:《旅游学研究的时空视角:一种概念性理论框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18-24页。
    193.左冰:《旅游增权理论本土化研究——云南迪庆案例》,《旅游科学》2009年第2期,第1-8页。
    194.左冰、保继刚:《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旅游学刊》2012年第2期,第23-31页。
    195.张朝枝:《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 楼与村落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第43-47页。
    196. Akama J, "Wester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nature-based tourism in kina", Tourism Management,1996(8):567-574.
    197. Alison Caffyn, Jane Lutz, "Develop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in Multi-ethnic Cities",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213-221.
    198. Amsden, Benoni L., Stedman, Richard C., Kruger, Linda E, "The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ense of Place in a Tourism-Dependent Community ", Leisure Sciences,2011,33(1).
    199. Askew I, "Organis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planning projects in South-Asia",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1989,20 (4):185-202.
    200. Brayley, R. T., "Perceived Influence of Tourism on Social Issu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
    201.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 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202. Cevat Tosun, "Limits to Conun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urism Management,2002,21(6).
    203. David B. Weaver, Laura J. Lawton, "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128(2):439-458.
    204. David Weaver, "Indigenous tourism sta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1):43-60.
    205. Dogan G, Claudia J, Muzaffer U, "Resident Attitude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79-105.
    206. Ercan Sirakaya, Victor Teye, Sevil Sonmez, "Understanding Residents'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Ghana",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41(1).
    207. Etsuko Okazaki, "A Community-Based Tourism Model:Its Conception and Us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8,16(5):511-529.
    208. Geoffrey Manyara and Eleri Jones, "Community-based Tourism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 Kenya:An Exploration of Their Potential as Avenues of Poverty Reduct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6):628-644.
    209. Hiwasaki, Lisa, "Community-Based Tourism:A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 for Japan's Protected Areas",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2006,19(8):475-492.
    210. Huili Hao, Ph.D, Patrick Long, James Kleckley, "Factors Predicting Home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A Case of a Coastal Resort Communit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0(11):627-640.
    211. Jafari, J., "Cultural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8(4):668-669.
    212. Jame William, Jorda, "Escaping from Reality", The Ecologist Stairmaster Newton,1980,132(2).
    213. Jarkko Saarinen, "Local tourism awareness:Community views in Katutura and King Nehale Conservancy, Namibia"[J],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10,27(5):713-726.
    214. Joseph E. Mbaiwa,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kavango Delta, north-western Botswa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3,54(2):447-468.
    215. Karin Mahony & Jurgens van Zyl, "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vestment on rural communities:three case studies in South Africa",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02,19(1):83-105.
    216. Kevin, "Consuming in the civilized city", Annals of Tourism Reasearch, 1999,23(2):322-340.
    217. Kibicho, Wanjohl, "Community-based Tourism:A Factor-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 ",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8,16(2):211-231.
    218. Lapeyre, Renaud,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s a sustainable solution to maximise impacts locally? The Tsiseb Conservancy case, Namibia",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10,27(5):757-772.
    219. McGregor S, "Sustainable Consumer Empowerment through Critical Consumer Education:a Typology of Consumer Education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5,29(5):437-447.
    220.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221. Paul M Fotsch, "Tourism's uneven impact history on Cannery Row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779-800.
    222. Pizam, A., "Tourist Impacts: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8(4).
    223. Robin Nunkoo, Haywantee Ramkissoon,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ty Attributes and Support for Tourism",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2010(11).
    224. Ross E Mitchell and Donald G Reid, "Communities Integration:Island Tourism in Peru",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1):113-139.
    225. Sangkwon Lee, Joseph T. O'Leary, "Determinants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U.S. Nonmetropolitan Tourism and Recreation Dependent Communiti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8,46(4):456-468.
    226. Regina Scheyvens,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245-249.
    227. Simmons, D. 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Tourism Management,1994,15(2).
    228. Stephen F. McCool, Steven R. Martin,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32(3).
    229. Stroma Cole,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The Keys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6,14(6):629-644.
    230. Timonthy J., "Macnaught. Mass Tourism and the Dilemmas of Modernization in Pacific Island Commnities", Annals of Tourism Reasearch,1982,9(3):359-381.
    231.Tosun, C.,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urismManagement,2000(6):613-633.
    232. Trejos, Bernardo, Lan-Hung, Nora Chiang, "Local economic linkages to community-based tourism in rural Costa Rica",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09,30(3):373-387.
    233.陈薇:《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论文,2008。
    234.崔敬昊:《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35.董秀:《深圳非政府组织(NGO)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深圳社工组织为例》,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36.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盐城海 滨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37.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
    238.李连璞:《遗产型社区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研究——历史文化名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39.李伟梁:《城市利益关系的社区调整及其发展趋势——以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为背景的社会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40.李琴:《基于增权理论的城市反贫困政策研究—以厦门市中华街道为个案》,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41.刘迟:《基层社区组织权威生成的制度空间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42.刘炳献:《旅游对阳朔社区居民影响的实证研究》,广西大学博士论文,2005。
    243.刘汉霞:《我国权力寻租的影响因素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44.卢小丽:《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45.马泓芸:《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研究————以郎木寺镇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46.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1904-1937)》,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47.田芸:《济南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48.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49.王本成:《论周村开埠与丝绸业的兴衰》,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50.吴利:《旅游地社区参与模式及优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51.吴克昌:《我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52.杨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以洪江古商城为 例》,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3.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54.于鹏飞:《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实证研究-----以水磨沟小区为例》,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55.余冰:《西街社会——对一条广州老城街道中社区组织的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56.张富田:《权力和权利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以股权分置制度的演化为例》,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57.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康健社区的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58.张晓霞:《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模式及动员机制研究——以C市三个社区为例》,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59.张志海:《论转型经济下的分权治理与经济和谐发展》,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60.《长安社区居委会》,来源于淄博.周村长安社区社区在线:http://www.zcchangan.47365.com/content/2564be8f27dd62dd.html,2010-4-6。
    261.《周村古商城的成功路》,来源于中国旅游新闻网:http://www.ctnews.com.cn/lybgb/2009-07/15/content_650217.htm,2012-1-2。
    262.马克思:《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变过程》,来源于大家论坛网: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266513-1-1.html。
    263.《明府城百花洲片区整治工程开工典礼举行》,来源于济南市园林绿化政务网:http://www.nycyh.com/jnsylj/content.asp?id=467,2011-09-26。
    264. S. Kalita, "A journey of empowering a community for self reliance:Endogenous Tourism Project in Sualkuchi, Assam India", Field Actions Science Report,2010,来源于:www.factsreports.org。
    265.熊侠仙:《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来源于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www.chinacity.org.cn/cspp/lypp/42945.html,2008-03-11。
    266.郑振源:《私房土地使用权的历史沿革》,来源于:http://bj.house.sina.com.cn/n/r/2003-06-04/23262.html,2010-3-28。
    267.朱强:《五百年老街的消逝》,来源于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weekend/commend/200208150033.htm,2002-08-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