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文学史、教育史文献材料的梳理,回到现代文学发生和建构的特定历史语境中,从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视角解读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学堂章程的制定、新式学堂的建立、留学制度的形成、科举制度的废除等与现代文学建构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改革在现代文学发生和建构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背景资源,而且成为了一种参与性的力量,为形成现代文学整个文学生态空间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以及活动场域。
     论文的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题的缘起,认为在一个由众多因素组合而成的文学生态空间中,文学研究既离不开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文本”这个本位,围绕这文学生态空间的一切因素都可以成为观照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由此显现了教育这个新的解读视角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介绍了学界至今为止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厘定了本文所使用的几个主要概念,确立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推进的方向。
     第二章探讨了清末民初的学制改革对现代文学建构所起的制度保障作用。说明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建构,除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外,还需要“文学”学科制度上的支持。而现代“文学”学科,是随着清末民初新的学术分类体系与学科制度的建立,依托学堂章程的规划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善,才逐步确立它的合法地位的。同时论述了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新式教育制度及其知识谱系得以建立的基础,新式知识分子凭借着从新式教育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剖析并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中的不足,从而为现代文学接受科学、民主等现代西方的价值尺度,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坚实基础。另外也分析了文学革命在国语运动的基础上,依托学校这个能够产生最大效果的场所,使“国语的文学”成为“文学的国语”,达到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合流与互动,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新式知识分子的形成对现代文学建构的意义。新式知识分子是经过新式学堂的教育,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熏染而逐渐从“士”转化而来的,他们是现代文学建构的人力保障。同时,新式知识分子中的留学生群体由于文化边缘人的身份及由此引发的认同危机,对现代文学的建构产生了一些深远而又独特的影响。
     第四章主要考察了作为现代文学主体活动场域的学校校园情况,分析五四时期的校园文化对现代文学建构的意义。这既表现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所营造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文化,对新文化派的汇聚和立足,对文学革命波及面的扩散,对现代文学接受群体的塑造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表现在东南学风对学衡派在“文学革命已过了讨论期”的20年代还有勇气逆流而上,质疑新文化派激进主义的支撑力量;同时,还探讨了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一类特殊的学校——教会学校,其校园文化中特有的宗教氛围在教会学校出身的现代作家的心灵和作品中留下的宗教烙印。
     最后,在分析了清末民初的教育和文学如此紧密的发生联系,交叉互动的原因之后,期待着这样的阐述能为新时期的文学现象研究提供一种解读的新视角。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based o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this paper take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a series of reforms on educational system at the final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nactment of school regul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tyle school,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ystem of studying abroad and the abolishment of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etc. Also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are explored here. The view in this paper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t the final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t only worked as a social background but a participating force providing political system guarantee, human resources guarantee and thea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the whole literary ecological space.
     The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itiating of the proposition. It is held that living in the literary ecological space that is made up with a large variety of factors literature study should not be bound to text itself. All the factors in the literary ecological space can be taken as perspectives or means to the concerned problem and thus the salienc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as a new perspective for interpretation. Also,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ducts in the academic field are introduced here together with the defining of the main concepts in this paper and the formulation of the research route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study.
     Chapter Two presents the discussion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guarantee effect of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at the final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urpose i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rely not on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work but also the support of literature course system. It i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academic system and course system, the formulation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the perfec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 at the final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early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at the modern concept of literature course gained its position. The discussion also covers that the abolishment of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w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educational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Modern intellectuals, with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rationality acquired from new style education, analyzed and criticized the shortcoming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which provided the basis for modern literature to accept modern western value measures such as science and democracy. Besides, it is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language revolution at the final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king school as the context that literature revolution changed 'literature of national language' into 'language of literature' and advanc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ernacular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revolution for the final decisive success.
     Chapter Three puts empha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rmulation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Modern intellectuals were transformed from traditional scholars after the education of new style institute an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y were the human resources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those who had studied abroad exerted some special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identity of cultural margins and the thus-formed integration crisis.
     Chapter Four probes into the environment in the school which worked as the theat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the school culture in the May-Fourth Perio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It was manifested in the great impact of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school culture after Cai Yuanpei worked as the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ulture party, the influence of literature revolution and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accepting group of modern literature. It is also manifested in the courage of theSoutheast style of study is learning a weighing apparatus that XueHeng faction still has courage going upstream in 20’of“literature revolution has already after discussing scheduled time”, questioning propping up that new culture party;Apart from that, this chapter also presents the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 school culture of missionary schools. Being special in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missionary schools had a unique religious atmosphere and thus left religious trace in modern writers' mind and work.
     Finally, after all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 at the final stag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 calls on that such expounding can provide one kind of the new visual angle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for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 phenomenon studies.
引文
①邵宁宁:《关于现代文学杂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
    ②有关论述见郑家建、汪文顶:《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邵宁宁:《关于现代文学杂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
    ③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序一》,《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P3。
    ①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P187。
    ②洪子诚先生就认为:文本、文学理论、文学史,这些与人的意义、价值、语言、感情、经验有关的论述,必须和更深广的信念密切相连,这些信念涉及个体和社会的本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权力的问题等等。它们怎么能保持“纯粹性”呢?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年版,P41。
    ③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23。
    ①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精品集》(第1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52。
    ②罗岗:《现代文学?教育体制?知识生产》,《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③我们并不否认稿费、版税制度的生成对职业作家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我们觉得现代文学接受群体的出现是作家职业化的支撑力量所在。
    ①钱穆先生把中央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统称为中央大学,这也是当时许多文人习惯的用法。
    ②钱穆:《纪念张晓峰吾友》,《张其昀先生纪念文集》,P7。
    ③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精品集》(第3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27。
    ④钱理群:《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271。
    ⑤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P144。林语堂用英语写了八部长篇小说,做到在西方畅销,197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据有的英文专家说,林语堂的英文好到了无法翻译成中文,正如他的中文好到了无法翻译成英文,一翻译就失去原文的味道。赵毅衡:《林语堂与诺贝尔奖》,《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1日第17版。
    
    ①唐弢:《林语堂论》,《唐弢文集》(第9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P609。
    ②汪晖:《公理世界观及其自我瓦解》,《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58。
    ①原计划有六本,但实际出版了四本。包括: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高恒文:《东南大学与“学衡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02。
    ③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④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⑤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P370。
    ①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③[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
    ⑤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P10。
    ⑦沈卫威:《回眸“学衡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⑧郑师渠:《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⑨周云:《学衡派思想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马佳:《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②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喻天舒:《五四文学思想主流与基督教文化》,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
    ⑧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⑨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1。
    ①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叶隽:《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贾植芳:《中国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收录于王琢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④陈山:《前驱与中坚:‘五四’时期的留学生作家群》,收录于《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89。
    ⑤严家炎:《论五四作家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现代中国》2001年第1期。
    ⑥周晓明:《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华贵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⑦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2。
    
    ①龚自珍:《乙丙之际著议第九》,《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6。
    ②魏源:《海国图志?叙》,《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19。
    ③王韬:《游博物院》,《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5年版,P151。
    
    ①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23。
    ②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57。
    
    ①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02。
    ②罗岗:《现代文学?教育体制?知识生产》,《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①《奏定学堂章程》包括《学务纲要》和《奏定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奏定大学堂附通儒院章程》、《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奏定师范学堂通则》等17个具体学堂章程。
    ②顾颉刚:《古史辨》(第1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81。
    ③[美]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1997年版,P8-9。
    ④孙家鼐:《奏复筹办大学堂情形折》,《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47。
    ⑤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07。
    
    ①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384-385。
    ②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385。
    ③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390。
    ①陈学恂主编:《学务纲要》,《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P536。
    ①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108。
    ②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武林谋新室1910年,P1。
    ③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之题记,武林谋新室1910年。
    ④戴燕:《文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⑤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108。
    
    ①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108。
    ②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108。
    ①教育部:《1912年12月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P352。
    ②教育部:《令行各省改国文为语体文》,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P158。
    ③叶圣陶:《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编辑例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P192。
    ④叶圣陶:《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P60。
    ①朱光潜:《敬悼朱佩弦先生》,俞平伯等著、张守常编:《最完整的人格》,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P367。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P274。
    ③教育部:《教育部公布大学令》(1912年10月24日部令第17号),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P367。
    ①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版,P26。
    ②《北京大学文科一览(1918年)》,北京大学档案馆藏。转引自马越编著:《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7。
    ①《国文学门文学教授案》,《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5月2日。转引自马越编著:《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P7。
    ②《文科国文学门文学教授案》,参见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1912一1927)》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709-1710。
    ③马越编著:《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3。
    ④戴燕:《文科教学与中国文学史》,《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⑤朱自清:《部颁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表商榷》,载《高等教育季刊》第2卷第3期。当然,这种偏重于文学史讲授的文学教育后来也为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已超出本论文范围,就不再展开。
    ⑥《国立北京大学学科课程一览》,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1912一1927)》(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078。另参阅马越编:《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一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9。
    ①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02。
    ②如胡适在回复苏雪林的信中指出:“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年版,P339。
    ③胡适:《白话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P1-2。
    ④胡适:《白话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P4-5。
    ①张晓灵:《晚清西书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415-416。林贤治在《人间鲁迅》中这样描述:当鲁迅去日本留学时,他“依次到各个房族去告别,惊奇、惋惜、鄙视,各种各样的目光投落到他身上。”林贤治:《人间鲁迅》(上),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P93。
    ②《阅报纪力扶新学系之以论》,《申报》光绪廿八年十二月九日。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P5127。
    ④公奴:《金陵卖书记》,《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版,P393。
    ⑤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P4998。
    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576。
    ⑦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P5392。
    ①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②陈平原:《西学东渐与旧学新知———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③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P598—619。
    ④[法]巴斯蒂:《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①他说:“我在中西学堂里首先学到的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是地圆学说。我一向认为地球是平的。后来先生告诉我,闪电是阴电和阳电撞击的结果,并不是电神的镜子里发出来的闪光;雷的成因也相同,并非雷神击鼓所生。这简直使我目瞪口呆。从基本物理学我又学到了雨是怎样形成的。巨龙在云端张口喷水的观念只好放弃了。了解燃烧的原理以后,我更放弃了火神的观念。过去为我们所崇拜的神佛,像是烈日照射下的雪人,一个接着一个熔化。这是我了解一点科学的开端,也是我思想中怪力乱神信仰的结束。”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35。
    ②郭沫若:《郭沫若选集·少年时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199。
    ③郭沫若:《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P360。
    ④胡适:《序·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P9。
    ①朱志敏:《李大钊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7。
    ②路金生:《伟大追求的奠基》,《李大钊在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P14。
    ③胡适:《四十自述·在上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45。
    ④从这个课表可以看出,在全部42个课时总量中,英文15课时占35.7%,算术6课时占14%,物理2课时占4.7 %,历史5课时占11.9%,图画2课时占4.7%,体操3课时占7.1%,伦理1课时占2.3%,作文2课时占4.7%,读文2课时占4.7%,唱歌1课时占2.3%。见胡洪骍手稿本:《学界用丙午年自治日记》独一页,丙午年三月四日,四月廿二日,闰四月初九日。
    ⑤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P153。
    ⑥胡洪骍手稿本:《学界用丙午年自治日记》独一页,丙午年三月四日,四月廿二日,闰四月初九日。
    ①胡适:《四十自述·在上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51。
    ②胡洪骍手稿本:《学界用丙午年自治日记》独一页,丙午年三月四日,四月廿二日,闰四月初九日。
    ③胡适:《四十自述·在上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50。
    ④胡适之先生丙午文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周质平:《胡适早年文存》,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P433一435,参见《智识》上海澄衷学堂,1924年6月16日。
    ⑤胡适:《四十自述·在上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46-47。
    
    ①郭沫若:《笔力山头展望》,《女神》汇校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P67。
    ②郭沫若:《凤凰涅槃》,《女神》汇校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P33。
    ①傅斯年:《文学革新申义》,《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15日。
    ②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7卷5号,1920年4月1日。
    ③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6卷1号,1919年1月15日。
    ④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精品集》(第2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88。
    ⑤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24。
    ①易白沙:《孔子平议》,《青年杂志》1916年2月号。
    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
    ③傅斯年:《人生问题发端》,《新潮》1卷1号,1919年1月。
    ④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1卷5号。
    ⑤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晨钟报》创刊号,1916年8月15日。
    ⑥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胡适精品集》(第2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04。
    ①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鲁迅选集》(第2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305。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第6号。
    ③谭桂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与意义的质疑》,《海南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④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P133。
    ⑤胡适:《介绍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集》(第5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510。
    ⑥胡适:《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胡适精品集》(第16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65。
    ⑦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精品集》(第2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90。
    ⑧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精品集》(第2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94。
    ①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精品集》(第3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10。
    ②顾颉刚:《我们对于国故应取的态度》,《小说月报》1923年第14卷第1号。
    ③读者润生来信,载《小说月报》14卷2号“通信”。
    ④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书店1982年版,P77。
    ⑤郑振铎:《新文学之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书店1982年版,P208。
    ①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342。
    ②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52。
    ①直隶保定省城官话拼音教育会:《陈请资政院颁行官话简字说帖》(1920),《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P118。
    ②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版,P6。
    ③王照:《官话合声字母》,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P9。又见方环海:《国语运动与20世纪的近代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第3期
    ①卢戆章:《谨议颁行切音字书办法十条》,《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P78。
    ②梁启超:《沈氏音书序》,《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P7。
    ①梁启超曾指出严氏译文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殆难索解。而严复在答复中却声言“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分别见梁启超:《介绍新著〈原富〉》,《新民丛报》1902年第1号。及严复:《致梁启超》,王栻主编《严复集》(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P516。
    ②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178。
    ③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194。
    ④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192。
    ⑤《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P76-77。
    ⑥胡适:《新文学?新诗?新文字》,《胡适精品集》(第15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81。
    ①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年版,P96。蔡元培后来得出结论:“民国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但那时候作白话文的缘故,是专为通俗易解,可以普及常识,并非取文言而代之。”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书店1996年版,P9。
    ②胡适:《新文学运动之意义》,《胡适精品集》(第10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
    ③胡适:《新文学?新诗?新文字》,《胡适精品集》(第15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81。
    ④胡适:《国语运动与国语教育》,《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中华书局1998年版,P306。
    ①黎锦熙在他编写的《国语运动史纲》中,是这样记述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的:“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国语研究会]会员增加至九千八百余人。于是本会底‘国语统一’‘言文一致’运动,和《新青年》底‘文学革命’运动,完全合作了:这是要大书特书的一件事。那时‘国语统一’和‘文学革命’两大潮流,在主张上,既有‘言文一致’的‘白话文学’作了一个有力的媒介,而联合运动底大纛‘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已打出来了,在人的关系上,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民七八两年底《新青年》,就是北京大学教授陈仲甫、胡适、钱玄同、刘复、沈尹默、李守常六人轮流编辑的)就是这会的会长,其间自然发生声气应求的作用:于是这两大潮流合而为一,于是轰腾澎湃之势愈不可遏。”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P70-71。
    ②钱理群、吴晓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海南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③教育部:《令行各省改国文为语体文》,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P158。
    ④转引自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87。
    ①转自胡适:《<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24。
    ②[美]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P175。胡适认为:“国语标准决不是教育部定得出来的,也决不是少数研究国语的团体定得出来的,更不是在一个短时内定得出来的。我们如果考察欧洲近世各国国语的历史,我们应该知道没有一种国语是先定了标准才发生的;没有一国不是先有了国语然后有所谓‘标准’的。凡是国语的发生,必是先有了一种方言比较的通行最远,比较的产生了最多的活文学,可以采用作国语的中坚分子,这个中坚分子的方言,逐渐推行出去,随时吸收各地方言的特别贡献,同时便逐渐变换各地的土话;这便是国语的成立。有了国语,有了国语的文学,然后有些学者起来研究这种国语的文法,发音法,等等;然后有字典,词典,文典,言语学等等出来;这才是国语标准的成立。”胡适:《<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24。
    ③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8-9。
    ④例如茅盾也认为:“中国的国语运动此时为发始试验的时候,实在极需要文学来帮忙;我想信新文学运动最终的目的虽不在此,却是最初的成功一定是文学的国语。”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P28。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195。
    ②李欧梵后来就指出:“胡适提出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却适逢其时,刚好碰上民国政府要统一语言的政策。”李欧梵讲演:《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27。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精品集》(第2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91。
    ④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9-10。
    ①钱玄同曾这样鼓励尝试做白话文章的文人:“有人说,现在‘标准国语’还没有定出来,你们各人用不三不四半文半俗的白话做文章,似乎不很好。我说,朋友!你这话讲错了。试问‘标准国语’请谁来定?难道我们便没有这个责任吗?……这个‘标准国语’,一定是要由我们提倡白话的人实地研究、‘尝试’,才能制定。我们正好借这《新青年》杂志来做白话文章的试验场。我以为这是最好最便的办法。”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40。
    ②见周予同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吴研因、翁之达的《中国之小学教育》和丁致聘编的《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国立编译馆民国22年版。
    ③吴研因:《以自编教材为主的旧小学语文的回顾与批判》未定本,1973年,P51-54。
    ④《中华教育界》第5卷第1期广告(1916年)。
    ①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2月11日第二版。
    ②这是1920年9月商务印书馆在《新法国语教科书》封三上做的广告。
    ③陈黎明,林化君:《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36。对于《白语文范》的意义,郑国民认为:“它向一直由文言文垄断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提出了挑战,迫使编制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眼前的现实:要么打开大门,让出一块地盘,请白话文入内;要么依然将其拒之门外,与白话课本进行斗争,坚决抵制它进入自己的领地;要么与其并行不悖。处于弱者位置的《白话文范》,却来势迅猛,似乎已经作好了与文言课本作决斗的准备。因此,这套书对当时文言独霸天下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冲击是巨大的。”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21。
    
    
    ①费锦昌主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P34。
    ②黎泽渝:《黎锦熙与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P231。
    ③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P69。
    
    ①胡适:《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胡适精品集》(第4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60。
    ②陈平原:《学术演讲与白话文学》,《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73。
    ①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13-214。
    ②何仲英:《国语文底教材与小说》,《教育杂志》第12卷第11期(1920年)。
    ③沈仲九:《初中国文教科书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10期(1925年)。
    ④何仲英:《国语文底教材与小说》,《教育杂志》第12卷第11期(1920年)。
    ①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初审稿)1999年,转自申朝晖、李继凯:《<新青年>在中国西部的传播》,《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②钱理群:《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278。罗岗也有类似的说法:(文学教育)通过对文学经典的确认(由此可以判定什么是“文学”,什么是“非文学”;什么是“好文学”,什么是“坏文学”),规范着人们如何想象文学,为社会提供一整套认识、接受和欣赏文学的基本方法、途径和眼光。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③此广告出现在1921年7月版的中华书局新教育教科书高小用《国文读本》的封三上。
    ①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程光炜主编:《都市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119。
    ②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P292。
    ①[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钱穆:《民族与文化》,香港新亚书院1962年版,P23。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634。
    ②《论语·里仁》,《诸子集成·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54年版,P78。
    ③《论语·泰伯》,《诸子集成·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54年版,P154。
    ④《孟子·膝文公章句下》,《诸子集成·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54年版,P248。
    ⑤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15。
    ⑥邵作舟:《邵氏危言》,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181。
    ⑦王韬:《园文录外编·重民下》,上海书店2002年版,P19。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社1953年,P39。
    ②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③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82。
    ④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123。
    ⑤朱自清:《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朱自清散文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P922。
    ①[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57。
    ②[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3。
    ③钱理群:《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270。
    ④陈明远:《二十年代北京的生活水平》,转引自姜异新:《徘徊于文本内外的“现代性”》,《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7期。
    ①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选集》(第3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254。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P104。
    ③姜异新:《徘徊于文本内外的“现代性”》,《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7月。
    ④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P61。
    ①刘德隆:《晚清小说繁荣的两个重要条件》,(日)《清末小说》13号(1990年)。
    ②张敏:《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载《史林》2001年第2期。文中数据原出自王栻主编:《严复集》(三),P544。
    ③陈明远:《文化人与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P55。
    ④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P269。
    ⑤《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1997年10月出版,共收录近代小说16046件,剔除一书多种版本的重复,计收创作小说7466种,翻译小说2545种,共10011种。这是目前海内外著录作品最多的一部近代小说书目。详参郭延礼:《对中国近代小说的新认识——简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载《文史哲》1998年第2期。
    ①郭沫若:《沫若文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P197。
    ②《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附录。
    ③茅盾:《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分的误认》,《茅盾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P61。原载《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10日。
    ④栾梅健:《二十世纪文学发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23。
    ①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鲁迅选集》(第3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268。
    ②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鲁迅选集》(第3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223。同月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中也说:“但我对于此后的方针,实在很有些徘徊不决,那就是:做文章呢,还是教书?因为这两件事,是势不两立的:作文要热情,教书要冷静。”《两地书全编》(66),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P210。
    ③据统计,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版税和稿费收入共56073.85元,月均523.21元,占其上海时期总收入的75.02%。特别是版税收入,达到50886.60元,仅此一项就占总收入的68.08%。叶中强:《稿费、版税制度的建立与近现代文人的生成》,《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④鲁迅:《伪自由书》,《鲁迅选集》(第4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254。
    ⑤陈明远:《鲁迅生活的经济背景》(上),《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2期。
    ⑥茅盾:《我所走过的道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2。
    ①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P271。
    ①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656。
    ②沙汀:《祖国万岁,鲁迅不朽》,《鲁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P9。
    ③《小说月报第十六卷的新计划》,《小说月报》1924年12期。
    ④冯瑾来信,载《小说月报》1922年13卷5号通信。
    ⑤孙一影来信,载《小说月报》1923年14卷9号“通信”。
    ⑥王砥之来信,载《小说月报》1922年13卷8号“通信”。
    ⑦我们可以以《小说月报》为例,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仅发表的小说就有500多篇。新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作家都在上面发表过作品,共计五六十位。并产生了如鲁迅的《在酒楼上》;茅盾的《幻灭》、《动摇》、《追求》、《虹》;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巴金的《灭亡》;冰心的《超人》;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庐隐的《海滨故人》;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施蛰存的《将军底下》、《绢子》;穆时英的《南北极》等名篇。见周海波、杨庆东:《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19。
    ①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2003年版,P1-2。
    ②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2003年版,P7~8。
    ③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2003年版,P9。
    ①王富仁:《影响21世纪中国文化的几个现实因素》,《王富仁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63。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P89。
    ③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16。
    ④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26-27。
    ⑤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P5390。
    ⑥史仲文:《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56、P166。
    ①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P139-143。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P88-89。
    ③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3。
    ④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4。
    ⑤马小红:《本世纪初的留学日本热》,《读书》2000年第4期,又见李喜所:《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文史哲》1982年第3期。
    ⑥马永强:《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94-95。
    ⑦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P84。
    ⑧郭沫若:《桌子的跳舞》,《郭沫若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P53。
    ①章清:《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②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32-33。这里,我们也借用郑春所提出的“留学背景”这个术语。留学背景即指对中国现代作家的生存、发展、成就以及历史地位,起到重要作用的留居他国学习的经历,以及这种经历经过学人个体特殊的精神转化后所形成的,对现代作家人生道路和创作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支援意识和背景因素。是指那些在国外学习或生活过相当时间,后来又返回祖国的作家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背景。现代作家正是在这样的留学背景下才会有深刻的边缘人体验和认同危机。
    
    ①[美]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P39-40。
    ②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7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P178。
    ③郭沫若:《我的学生时代》,《沫若文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P12-13。
    ①《北京新闻汇报》(六),许纪霖:《无穷的困惑:近代中国两个知识者的有中国历史旅程》,三联书店1988年版,P28。
    ②例如胡适在美留学期间,亲历了两次美国大选。他后来回忆说:“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和我对美国政治的研究,以及我学生时代所目睹的两次美国大选,对我后来对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关心,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美]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P36。
    ③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欧阳哲生编:《再读胡适》,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P165。
    ④郁达夫:《雪夜——自传之一章》,《郁达夫文集》(第4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P93。
    ⑤转引自邵伯周:《茅盾评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P4。
    ⑥《清国留学会馆第五次报告》,转引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165。
    ⑦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130。
    ⑧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胡适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P9。
    ①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512。
    ②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P487-488。
    ③[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P505。
    ④郭沫若:《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文艺生活》(香港版)第6期1948年8月5日。
    ⑤徐志摩:《猛虎集?序文》,《徐志摩全集》(第4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P140。
    ⑥Arthur Waley:《欠中国一笔债》,《港台?国外谈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⑦耿去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P31。
    
    ①[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台湾传记文学社1979年版,P52。
    ②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36-37。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P410。
    ②郁达夫:《雪夜——自传之一章》,《郁达夫文集》(第4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P93。
    ③郭沫若:《三叶集》,亚东图书馆1920年版,P165。
    ④周家纯:《致湖南青年劝游学外洋书》,《游学译编》第4期。
    ⑤[德]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P478。
    ①胡适:《寄陈独秀》,《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9。
    ②陈独秀:《答胡适之》,《新青年》3卷3号。
    ③孤桐:《吴敬恒——梁启超——陈独秀》,《甲寅》第1卷第30期(1926年2月6日)。
    ④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精品集》(第3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17-318。
    ⑤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15日。
    ⑥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选集》(第4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9。
    ⑦陈方竟:《“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转引自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P347。
    ②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332。
    ③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P3。
    ①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336。
    ②胡适:《我的信仰》,《胡适精品集》(第1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14。
    ③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抒情诗》,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徐志摩多次表达他对康桥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在《吸烟与文化》中他还这样说道:“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见《徐志摩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P304。
    ④I . Shils, 1961, The Intellectual Bet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⑤转引李喜所等编:《留学旧踪》,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75。林贤治也认为:留美学生大抵重视文化教育问题。在政治方面,留美学生则比较一致地接受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见林贤治:《自制的海图》,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P18。
    ①耿去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P91。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二),《胡适作品集》(第35集),远源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P127。
    ③胡适.:《先秦名学史?导论》,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P774。
    ④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P70。
    ⑤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57。
    ①高玉:《胡适白话文理论新评》,《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李欧梵曾说过类似的观点:“他的白话文体是和翻译西学不可分开的。”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25。
    ②转引自[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32。
    ①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精品集》(第1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0。
    ②用胡适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活文字”。他认为:“活文字者,日用语言之文字,如英法文是也,如吾国之白话是也。”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精品集》(第1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29。
    ③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精品集》(第1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1。
    ④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精品集》(第1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48。
    ⑤其中关于白话是否可以做诗的问题争执最多,胡适也就下决心“要作先锋去打这座未投降的壁垒:就是要用全力去试做白话诗。”而此过程,也明晰地显现英文诗的口语思维及其诗体训练对胡适白话诗生成的影响。见李丹:《胡适:汉英诗互译、英语诗与白话诗的写作》,《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⑥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精品集》(第1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52。
    
    ①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212。
    ②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精品集》(第3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27。
    
    ①罗家伦口述、马星野笔记:《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5期。
    ②陈平原:《“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46。
    ③[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44。
    ①他与同是浙江籍的章门弟子及“中国教育会”的同事都有往来,与旧派人物如刘师培也早有交情,陈独秀、胡适等新派人物又是他聘请过来的。
    ②陈平原:《“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45。
    ③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306。
    ④刘军宁主编:《北大的传统与近代中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P10-11。
    ⑤蔡元培:《传略》(上),《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P327。
    ⑥李济:《融会中西学术的大师》,陈平原、郑勇主编:《追忆蔡元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P405。
    ⑦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46。同时参见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P101-102。
    ⑧金耀基:《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2001年版,P82。罗家伦则更直接提出蔡元培是受洪堡影响的:“他(蔡元培)对于大学的观念,深深无疑义的是受了19世纪初建立柏林大学的冯波德(Wilhelm von Humboldt,今译洪堡)和柏林大学那时代若干大学者的影响。”罗家伦:《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P194。
    ①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公言报》1919年3月18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P271。
    ②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P82-83。
    ③梁柱:《蔡元培的学术观及其大学课程建设思想探析》,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④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东方杂志》第8卷第10号,1912年2月10日。
    ⑤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P73。
    ①桐城派的许多文人曾在京师大学堂任教和担任有关重要职务。1902年,吴汝纶任总教习,严复、林纾分任译书局正副总办;1912年2月-10月,严复任北大校长;1906-1913年,林纾任预科、文科讲席并一度主持文科;1912-1913年姚永概任文科讲席,并任学长;马其昶(1910-1913)、姚永朴(1914-1918)亦先后任文科讲席。
    ②静观:《国立北京大学之内容》,潘懋元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P397。
    ③沈尹默:《我和北大》,《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华书局,1979。
    ④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383。
    ⑤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P194。
    ⑥许多学者都注意到蔡元培的浙籍身份给他入主北大减少了阻力。陈万雄就认为:“蔡之任北大校长,这种人事上的渊源,以及地域上浙派的纽带都不能不作相当程度的考虑。”参见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版,P27。另见[美]魏定熙著,金安平,张毅译:《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第三章中“浙江关系与蔡元培的通往‘高校’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24-127。
    ①陈方竞曾经从语体的角度分析这场新旧之争及章门弟子的“六朝文”对文学革命的意义,他认为“这场‘六朝文’与‘唐宋文’之争的针锋相对的性质,显示的是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区别,这种针锋相对又直接指向宋明理学及其滥觞的桐城义法,这又发生在五四前夕的北大,必然对五四产生深刻的影响。”陈方竞、穆艳霞:《断裂与承续:“五四”语体变革多元取向辨析》,《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②据罗章龙回忆,陈独秀初到北大,“教师中的遗老遗少则窃窃私议,啧有烦言”,认为“陈先生只会写几篇策论式的时文,并无真才实学;到北大任教尚嫌不够,更不要说出任文科学长了。”“蔡先生对于这些攻击,态度是鲜明的,驳斥是有力的。他说仲甫先生精通训诂音韵学,学有专长,过去连太炎先生也把他视为畏友。”《陈独秀先生在红楼的日子》,《新华文摘》1983年第8期。
    ①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宇宙风》第55、56期。
    ②包括陈独秀、黄节、周作人、李石曾、梁漱溟、胡适、刘半农、章士钊、吴梅、叶瀚、杨昌济、刘师培、程演生、何炳松、王星拱;另外属理科的国文教员刘叔雅、刘三;法科的李大钊、高一涵,以及庶务主任李辛白等人。见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P42-43。
    ③陈平原就认为:“作为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准确判断不同思想学说的价值,并确定或听其自然、或适当支持、或大力提倡的发展战略。设想蔡校长之主持校政,只是‘一碗水端平’,未免低估了其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促进作用。”见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47。
    ④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P43。
    ⑤许德珩:《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P40。
    ⑥冯友兰认为:所谓“兼容并包”,在一个过渡时期,可能是为旧的东西保留地盘,也可能是为新的东西开辟道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在当时是为新的东西开辟道路的。因为他的“兼容并包”,固然是为辜鸿铭、刘师培之类的反动人物保留地盘,但更多的是为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人物开辟道路。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310。
    ⑦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P90。原载《新教育》第4卷第3期,1922年3月。
    ①蔡元培:《大学教育》,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P74。原载《教育大辞书》(上册),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②蔡元培:《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新青年》3卷6号,1917年8月1日。
    ③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
    ④蔡元培:《传略》(上),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P331。
    ⑤具体措施是:第一、扩充文、理两科,使其渐臻完备;第二,移法科于预科校舍,并入北洋大学法科,适当时机令其独立为法科大学;第三,商科所授内容太单薄,先改商业学,隶法科之下,待以后逐步发展成商业专门学校;第四,工科所设科目,与北洋大学同,两校相距较近,设科完全相同,势必浪费,工科并入北洋大学。转引自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29。
    ⑥蒋梦麟:《西潮》,辽宁出版社1997年版,P108。
    ⑦罗家伦口述、马星野笔记:《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5期。
    ①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1988),陈平原、郑勇主编:《追忆蔡元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P167-168。
    ②钱理群:《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270。
    ③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1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P36。
    ④罗家伦:《元气淋漓的傅孟真》,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1册),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P296。
    ⑤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1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P36。
    ①蔡元培:《〈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P188。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P6。
    ③李剑农:《介绍<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太平洋》第1卷第11号,1919年4月15日。
    ④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公言报》,1919年3月18日。
    ⑤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P271。
    ①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文中提出了“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概念,认为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属于“通俗文化”范畴,受到新兴知识分子和工商阶层的支持但不被士大夫们的“上层文化”认可,因此胡适通过《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取得了在两个层次特别是在“上层文化”发言的资格。子通主编:《胡适评说八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P350-357。
    ②蔡元培:《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讲词》,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P191。后来他也多次提到:“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文凭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知识,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的。”蔡元培:《北京大学二十二周年开学式之训词》,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P344。
    ③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中国哲学》(第2辑),1980年3月。
    ①《新潮发刊旨趣书》,《新潮》1卷1号(1919年1月)。
    ②王铁仙:《新文学的先驱·前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P5。
    ③胡适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小说科的演讲中曾提到:“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认为“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是指“一人的生活,一国的历史,一个社会的变迁,都有一个‘纵剖面’和无数‘横截面’”。《新青年》4卷5号,1918年5月。
    ④鲁迅:《致傅斯年》(1919年4月16日),《鲁迅选集》(第10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13。
    ①《社告》,《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
    ②《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三联书店1978年版,P37。
    ③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P39。
    ④见《新青年》6卷1号(1919年1月)的“第六卷分期编辑表”。
    ⑤《本志编辑部启事》,《新青年》4卷3号(1918年3月)。
    ①陈平原:《学问家与舆论家》,《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P226。
    ②陈平原:《学问家与舆论家》,《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P228。
    ③“通信”,《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及3卷6号(1917年8月)。
    ④“通信”,《新青年》3卷4号(1917年7月)。
    ①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
    ②[美]唐德刚译注:《胡适的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P49。
    ③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曹述敬编:《钱玄同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版,P170。
    ④沈尹默:《我和北大》,《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⑤王昆仑:《蔡元培先生二三事》,《光明日报》1980年2月4日。
    ⑥蔡元培:《自写年谱》,收入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17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P477。有学者还认为:“钱玄同等人对新文化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形成中的新文化派,且促使了更多北大教员转向新文化派。”见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版,P46-50。
    
    
    ①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P115-116。
    ②陈平原:《西学东渐与旧学新知——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③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P100。
    
    ①陈平原:《“妙手”如何“著文章”》,《同舟共进》2005年5月。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选集》(第6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3。
    ③钟扬、郭春萍:《从“随感录”到“鲁迅风”》,《江淮淮论坛》2004年第6期。
    ④姜振昌:《中国现代杂文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P29。
    ①鲁迅:《<热风>题记》,《鲁迅选集》(第2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293。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鲁迅选集》(第6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283-284。
    ③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曹述敬编:《钱玄同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P171。
    ④鲁迅于1921年8月25日夜致周作人的信中就说:《新青年》第9号已出,“已甚可观,惟独秀随感究竟爽快耳。”鲁迅:《致周作人》,《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P39。
    ⑤郁达夫曾说过:“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⑥鲁迅曾与许广平信中说:“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鲁迅:《两地书?一二》,《鲁迅选集》(第11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P47。
    ①包括文理科、国文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农业专修科、英文专修科、商业专修科和教育专修科。其中文理科下设国文、英文、哲学、历史、物理、数学、化学和地学8个系。
    ②张其昀:《南高的学风》,原载《国风》七卷第二期,民国二十四年九月。《中大七十年》中央大学七十周年特刊委员会1985年版,P78。
    ③《南京高师添加农工商各专修科报告书》,《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P1014。
    ④《茅以升等提议添设土木工程及电机工程案》,《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1982年,P159。另有学者这样评价:“东南大学当时为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与北大南北并峙,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杨素芬:《中共校史》(上),载《中大八十年》,中大八十年校庆特刊编辑委员会,1995年,P14。
    ①郭秉文,字鸿声,江苏江浦人。1908年赴美专攻教育,1911年获乌斯特大学理学士学位,之后又攻读教育学,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并继续研究教育史,1914年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的论文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在美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之一。
    ②《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P1014。
    ③龚放、冒荣编著,王德滋审定:《南京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P29。
    ④张其昀:《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中央大学七十年》,中央大学七十周年特刊委员会1985年版,P75。
    ⑤东大学科之全,居全国之首。东南大学的许多学科,如由我国近代动物学的奠基人秉志创建的生物系,由我国地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创办的地学系,由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的熊庆来创办的数学系等,在我国大学中都是最早设立的。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73。
    ①梁和钧:《记北大(东大附)》,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1卷),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24。
    ②任鸿隽:《中国科学社史简述》,《齐齐哈尔资料选辑》第15辑,中华书局1961年。
    ③1921-1922年,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意见部主任孟禄博士在考察了中国各主要大学之后,称赞东南大学“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孟禄博士又受美国洛氏基金会的委托,对中国高等学校科研力量进行考察,结果促成了洛氏基金会赞助东南大学建造科学馆。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1卷),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132-133。
    ④东大学生郑鹤声回忆说:“(据)校规,最后一学年必须兼习数理化课程一二种,这是取美国大学学制文理皆通之意。我在文史地部毕业后,兼学数学、物理两种课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赵忠尧都是当年的同学。”郑鹤声:《郑鹤声自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张其昀在《南高的学风》中就认为:“南高又有一最可自负之点,即留学生与国学大师的合作。文科方面有几位大师对于中国文化有透彻的研究与超越的见解,同时他们也注意于科学方法,故思虑周密,其探究事理常带有批评的精神。英人罗素尝谓西方文化显著的优点是科学方法,中国文化显著的优点是一种合理的生活观念,此二点希望其逐渐互相结合。当年南高的学风,确实存著这样的自信心。”张其昀:《南高的学风》,原载《国风》七卷第二期,民国二十四年九月。《中大七十年》,中央大学七十周年特刊委员会1985年版,P78。
    ①张其昀:《“南高”之精神》,《国风》第7卷第2期,1935年。
    ②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27-228。
    ③白璧德:《什么是人文主义者》,收入美国《人文》杂志社编:《人文主义:全盘反思》,三联书店2003年版,P6。
    ①胡先骕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学衡》第3期(1922年3月)。
    ②沈卫威:《回眸学衡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P6。
    ③《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④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第4期,1922年4月。
    ⑤胡先骕:《说今日教育之危机》,《学衡》第4期,1922年4月。
    ⑥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P869。
    
    
    ①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第4期,1922年第4期。
    ②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③缪凤林:《刘先生论西方文化》,《国风》第1卷第9期。
    ④景昌极:《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30年版,P10-13。
    ①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33。
    ②胡先骕:《文学之标准》,《学衡》第31期,1924年7月。
    ③易峻:《评文学革命与文学专制》,《学衡》第79期,1933年7月。
    ④钱理群:《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89。
    ⑤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⑥吴宓:《钮康氏家传》,《学衡》第8期,1922年8月。
    ①《学衡》第1期,1922年1月。遗憾的是,学衡派在文言文的文学创作上没有多少实绩,如果学衡派能够联合东南大学中的国学研究会和以吴梅为主的学术与创作群体,拿出有份量的文学作品,也许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②易峻:《评文学革命与文学专制》,《学衡》第79期,1933年7月。
    ③李怡:《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①柳曾符、柳定生选编:《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P501~502。
    ②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收入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编的《国学研究会演讲录》第1集。
    ③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P216。
    ④吴俊升在《纪念母校南高二十周年》中就这样认为:“在文化的使命上,南高的成就,虽然在开创方面不能说首屈一指;可是在衡量和批判一切新思想、新制度、融合新旧文化,维持学术思想的继续性和平衡性这一方面,它有独特的贡献。在有些方面,诚然有人批评过南高的保守,可是保守和前进,在促进文化上是同等的重要,而高等教育机关的文化使命,本是开创与保守,接受与批判缺一不可的。南高师对于文化的贡献,如其不能说在开创与接受方面放过异彩,在保守与批评方面,却有不可磨灭的成就,何况有些方面,如教育理论与方法的革新,农业之改良,体育的提倡,南高还是开全国风气之先呢。”吴俊升:《纪念母校南高二十周年》,《国风》第7卷第2期。
    ⑤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学衡》第68期,1928年。
    ①贺昌群:《哭梅迪生先生》,《思想与时代》第46期,1947年。
    ②陈独秀:《答佩剑青年(孔教)》,《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P281。
    ③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
    ④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1期,1922年1月。
    ⑤张其昀:《中国与中道》,《学衡》第41期,《史地学报》第3卷第8期。
    ⑥[英]罗杰?斯克拉斯:《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P26。
    ①高玉:《论学衡派作为理性保守主义的现代品格》,《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②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0-61。
    ③柳诒徴在《南雍文徴序》作了这样的论述:“中央大学之为世重,以学术文艺炳于南服也,原学艺所由昌,则数十年间师儒魁硕,潜修孟晋,各秉所颛,以导学子,而其根功植德,又多特立独行,或悃愊无华,杰出曹偶,不为世俗风俗轩轾,积之久而自为风尚。学于是校者,亦皆诵述弗衰,崇本责实,非偶然已。溯中央定名之先,曰第四中山大学,曰东南大学,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实阅三十年。益溯其朔,则南京校舍肇于清季癸卯为三江若两江优级师范,迄于今且四十二年…适丁三十年之会,诸教授谋刊《南雍丛书》……然世浑演进,由浑复而析莂,诂经考文,爰有种条类例之学,与远西之肆物质者,殊功同归……。”柳定生、柳曾符编:《南雍文徴序》,《柳诒徴劬堂题跋》,P106。
    ①柳曾符、柳定生编:《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郑鹤声回忆说,柳先生的教学方法,以指导学生读书为原则,每每结合授课,指定参考书,让学生自己阅读。同时,他还经常从正史中提出许多研究题目,要同学收集资料写成论文,再由他评定,作为作业成绩。“这种治学的方式,的确是很基本的,很切实的,促使我们养成一种严谨笃实的学风,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郑鹤声:《郑鹤声自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237-238。
    ③彭明辉:《柳诒徴与<史地学报>》,《劬堂学记》,P230。
    ①汤用彤:《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学衡》第12期。
    ②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③王焕镳:《梅光迪先生文录序》,《梅光迪文录》,中华丛书委员会印,1956年11月。
    ④胡先骕:《梅庵忆语》,《子曰丛刊》1984年第4辑。
    ⑤张其昀:《南高的学风》,《中央大学七十年》中央大学七十周年特刊委员会1985年版,P75。
    ⑥刘伯明,江苏南京人,早年曾受业于章太炎先生。曾留学日本,为同盟会成员。1911年赴美西北大学攻读哲学,获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15年归国后,先受金陵大学之聘任国文部主任,后又任东南大学文理科主任兼哲学系主任、副校长。刘伯明中西哲学造诣精湛,中英文根底深厚,时有“南刘(伯明)北胡(适)之说。
    ①刘伯明:《论学者之精神》,《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②刘伯明:《论学者之精神》,《学衡》第1期,1922年1月。
    ③刘伯明:《再论学者之精神》,《学衡》第2期,1922年2月。
    ④刘伯明:《论学风》,《学衡》第4期,1923年4月。
    ⑤胡先骕:《东南大学与政党》,《东南论衡》1卷第1期,1925。
    
    ①周作人:《知堂序跋》,岳麓书社1987版,P348。
    ②胡先骕:《朴学之精神》,《国风》第8卷第1期,1936年。
    ③柳诒徵:《吴宓诗集》卷6“辽东集”,中华书局1935年。
    ①高恒文:《东南大学与“学衡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我们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说法,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更明确地体现学衡派与东南大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②沈卫威:《回眸“学衡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P17-18。
    ③[美]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150。
    ④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177。
    ⑤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14。
    ①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14。
    ②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今试举吾友胡先骕先生一词以证之: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么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么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胡适精品集》(第1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P11。
    ③他在文中分析:“以172页之小册,自序、他序、目录已占去44页,旧式之诗词复占去50页,所余之78页之《尝试集》中,似诗非诗似词非词之新体诗复须除去44首。至胡君自序中所承认为真正之白话诗者,仅有14首,而其中《老洛伯》、《关不住了》、《希望》三诗尚为翻译之作”。他认为剩下的11首新诗,无论以古今中外何种眼光观之,其形式精神,皆无可取。最后的结论:“《尝试集》之价值与效用,为负性的”。《学衡》第2期,1922年2月。
    ④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29。
    ⑤高恒文:《东南大学与“学衡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73。
    ⑥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14。
    ①梅光迪在1921年5月给吴宓的信中说过:“尤以1920年秋,即已与中华书局有约,拟由我等编撰杂志(月出一期),名曰‘学衡’,而由中华书局发行。此杂志之总编辑,尤非宓归来担任不可。”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14。
    ②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09。
    ①张其昀:《源远流长之南京国学》,《国风》第7卷第2期,1935年。
    ②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56。而吴宓认为“宓之来(东南大学),乃为西洋文学系而来,为此五个字之招牌与名称而来,故若‘西洋文学系’之名称取消,则无论如何,对宓之待遇如何,宓亦决定引去,决不留此。”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P253。
    ③李清悚:《回忆东大时代柳翼谋师二三事》,《镇江文史资料》1986年第11辑。
    ④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导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P134。
    
    ①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0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19。
    ②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声出版社1987年,P557。
    ③何晓夏等著:《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35。
    ①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527。
    ②[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614,637。
    ③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378。
    ④包括基督教教会大学13所: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济南齐鲁大学、福州华南女子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天主教教会大学1所:上海震旦大学。
    ⑤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P123。
    ⑥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9。
    ⑦陆志韦:《渡河》,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
    ①庐隐:《庐隐自传》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版,P2。
    ②草野:《感伤派女作家黄庐隐》,见《中国现代女作家》,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9月版。
    ③阿英:《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史秉慧编:《张资平评传》,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版,P15-16。
    ④郁达夫:《孤独者——自传之六》,《郁达夫文集》(第3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P411。
    ⑤卜舫济:《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纪录》(1890年),P497。
    ①黄新宪:《从华南女子大学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旧中国一所著名教会女子大学的考察》,《教育科学》1990年第3期。还有作为齐鲁大学前身的登州文会馆,从1873年起,增设高等科目,为中学程度,学习年限为6年。课程设置为:第一年:天道溯源、书经、诗经、论语、代数备旨;第二年:天路历程、书经、礼记、孟子、形学备旨、圆锥典线、万国通鉴;第三年:救世之妙、礼记、诗经、学庸、八线备旨、测绘学、格物、省身指掌;第四年:天道溯源、礼记、经书、左传、赋文、量地法、航海法、格物(声化、电、地石学);第五年:罗马书、礼记、左传、赋文、代形合参、物理测算、化学、动植物学、二十一史约编;第六年:心灵学、是非学、富国策、易经、系辞、读文、微积学、化学辩质、天文揭要等。
    ②[美]杰西·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164。
    ③清末曾传张之洞想送自己的孙子进文华书院(华中大学的前身)读书,并答应给予学校巨额资助,唯一条件是不参加礼拜仪式,但这样难得的机会却遭到该校的拒绝。由此可以想象,传教士对宗教活动强迫性的重视。
    ④1919年,传教士聂高莱曾描述过圣约翰大学的宗教活动:“每晨七时四十分入聚集所祈祷唱诗。午时有教友聚教堂午祷。晚间亦然。其余如礼拜三晚祷,及教中各名人演说,此显见者也。每逢礼拜日有早祷。午后有晚祷。且有圣经班。”活动之频繁,耗时之多,令人咋舌。[美]聂高莱:《圣约翰的宗教事工》,转自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166。
    ⑤参Reports of President John L.Stuart to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Peking University, March 1925 & April 22,1926 (UB:299-4658;315-4818)。
    ⑥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①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②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③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三联书店1999年版,P152。
    
    ①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②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③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①参Reports of President John L.Stuart to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Peking University, March 1925 & April 22,1926 (UB:299-4658;315-4818。
    ②参William Hung,“The Aim,Content and Method of a College Course on Relig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Christ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inling College,Feb.1924。The article appeared in Educational Review,Vol. XVII, No.3,July 1924,pp.268-281。
    ③司徒雷登:《关于燕京大学现行的宗教礼拜和课程致托事部函》1926年4月22日《联董会档》159卷,P353。
    ④见D. W. Edwards,Yenching,University,the United Board,N. Y. 1955.(p1129)。
    ⑤陆志韦:《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文史资料选辑》83辑。
    ⑥乔维熊:《复刊词》,《燕大基督教团契旬刊》,1946年4月11日。
    ⑦陆志伟:《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文史资料选集》第83集。
    ①张士充:《燕园的宗教生活》,《雄哉!壮哉!燕京大学》1945-1951级校友纪念刊编辑委员会,1994,P132。
    ②卜舫济:《圣约翰大学,1869-1929》,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370。
    ③华南女大的校训“受当施”(Saved to Serve),就是教导学生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施与比获取更重要,义务比权利更重要。金陵女子大学将“厚生”作为了校训。《圣经·约翰福音》第十章第十节的英文翻译是“abundant life”。吴贻芳校长对此的诠释是“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富。”黄续汉:《我所敬重的老校长吴贻芳》,《中国妇女》1983年11月。
    ④金陵、华南这两所女子大学设立“级顾问制度”,即由学校教师担任每个年级的级顾问,实施家庭化管理。因此女子大学一般都有较高的师生比例。根据葛德基的统计,华南女大的师生比例是1:5.2,福建协和大学的师生比例是1:8.8,金陵女大的师生比例是1:4.6.通常一个教师可以负责几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华南学生亲切地称女传教士华惠德为“华母亲”,称校长王世静作“家长”。华南、金陵的许多女教师未婚独身,她们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多加呵护。华南校友说:“在我们的记忆中,母校华南不但是严谨勤奋,自强不息的化身,也是一个宁静、和谐、温馨的大家庭。”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275。
    ①张黎明:《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古今纵横:北京大学校园文化景观》,1988年版,P91。
    ②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P110。
    ③冰心:《我入了贝满中斋》,《冰心全集》(第7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P458-464。
    ④冰心:《我的文学生涯》,《冰心全集》(第3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P8。
    
    ①子岗:《冰心女士访问记》,《冰心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P102。
    ②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35-36。
    ③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97。
    ①冰心:《画—诗》,《冰心全集》(第1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P116。
    
    ①冰心:《疯人笔记》,《冰心全集》(第1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P405。
    ②冰心:《寄小读者》(第12章),《冰心全集》(第2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P109。
    ③冰心:《人格》,《生命》第2卷第2册。
    ④冰心:《司徒雷登校务长的爱与同情》,《燕大友声》第二卷第九期,1936年6月24日,P33。
    ①梁工主编:《基督教文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P419。
    ②参见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57。
    ③刘廷芳:《生命》,第2卷第2期,1921年9月,P1-9。
    ④刘廷芳:《一个大学的宗教学院的任务和标准》,载《真理与生命》第8卷第7期,P330-338,原演讲稿为英文,曾在美国发表。
    ⑤因此,神科要求神学学生必须是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并且在本科期间须选修4门宗教课程,其中包括有希腊文一科,然后才有资格读神学士的学位。换言之,若要接受完整的神学训练,就必须花上至少七年的时间。参见Peking University Bulletin No.3—Announcement of the School of Theology1920-1921.UB:308-4744,P58-59。
    ⑥赵紫宸:《燕京大学的宗教学院》,《文史资料选辑》第4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64年版,P107。
    ①《燕京大学宗教学院1925至1926年简章》,(Yenching University,the School of Religion Catalogue,1925-1926),1925年4月。P19、24。
    ②赵紫宸致威尔逊函,1928年9月14日,《北大档案馆》卷Yj28013。
    ③对此,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沈从文认为许地山“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糅合在一起,毫不牵强地融成一片。”(沈从文:《论落花生》,《读书周刊》第1卷,第1期,1930年11月。)郑振铎、张祝龄都说过他是一个“基督徒”(郑振铎:《<许地山选集>序》,《许地山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张祝龄:《对于许地山教授的一个回忆》,《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陈平原认为:“真正深入骨髓,制约着许地山整个言谈举止、情感趣味的是佛教思想,而不是基督教思想”。(陈平原:《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许地山与印度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杨剑龙、王本朝、许正林都是在承认许地山思想中佛、道、基督共存一体的同时更为认同他的基督教信仰。(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许地山:《宗教的生长与灭亡》,《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10期。
    ②林治平:《理念与符号——一个思考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社会的模式初探》,林治平主编:《理念与符号》,宇宙光出版社1991年版,P359。
    
    ①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晨报副镌》1923年4月14日。
    ②张祝龄:《对于许地山教授的一个回忆》,周俟松等编:《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P375。
    
    ①许地山:《商人妇》,《许地山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②许地山:《缀网劳蛛》,《许地山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③许地山:《宗教的生长与灭亡》,《东方杂志》第19卷,第10期,1922年10月。
    1.安宇、周棉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2.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冰心:《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曹述敬编:《钱玄同年谱》,齐鲁书社1986年版。
    5.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0.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陈平原选编:《〈新青年〉文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版。
    13.陈平原、杜玲玲编:《追忆章太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版。
    14.陈平原、夏晓红编:《北大旧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6.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7.陈学恂、陈景磐主编:《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9.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0.程光炜主编:《都市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高恒文:《东南大学与“学衡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
    23.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4.郭沫若:《郭沫若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5.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版。
    26.胡适:《胡适精品集》(1-16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27.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
    28.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0.姜振昌:《中国现代杂文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31.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琚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李继凯、刘瑞春:《解析吴宓》,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5.李继凯、刘瑞春:《追忆吴宓》,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6.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书店1990年版。
    37.梁工主编:《基督教文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8.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9.刘军宁主编:《北大的传统与近代中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40.刘克敌:《百年文学与大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41.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鲁迅:《鲁迅选集》(1-12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43.马佳:《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44.马永强:《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马越编著:《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钱理群:《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8.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中华书局2004年版。
    49.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0.钱玄同:《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沈卫威:《吴宓与〈学衡〉》,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史秉慧编:《张资平评传》,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版。
    5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6.孙尚杨、郭兰芳:《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57.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8.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9.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王琢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1.文字改革出版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62.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
    63.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5.萧超然等著:《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出社版1995年版。
    66.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8.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9.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71.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2.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叶隽:《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75.郁达夫:《郁达夫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76.喻天舒:《五四文学思想主流与基督教文化》,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
    77.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8.张菊香、张铁荣编:《周作人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79.张瑞番、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0.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1917-1937)——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2.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84.郑师渠:《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编:《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86.周海波:《胡适——新派传统的北大教授》,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版。
    87.周俟松等编:《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8.周云:《学衡派思想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9.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0.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1卷),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1.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2.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3.[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4.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5. [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6. [美]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1997年版。
    97. [德]库舍尔等编:《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98. [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三联书店2000年版。
    99. [美]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 [美]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1. [美]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2. [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3. [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4.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新青年》杂志。
    《新潮》杂志。
    《学衡》杂志。
    《小说月报》杂志。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