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育平等”观念在中国(1840-200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平等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平等,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2001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教育平等和公平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以实现教育平等和公平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取得预期效果,不仅受客观经济社会条件限制,而且与人们对教育平等的理解有关。
     教育平等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它与现代教育同时诞生,并随现代教育的发展,价值越来越彰显。现代教育及其平等观念产生于西方,其关注人、以人权为核心、法律为保障、公共义务教育制度为依托的观念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已基本成熟。一战后,对教育权的认识从消极权利转变为需要国家来保障的积极权利;教育机会平等由初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转入中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二战后,在民主化浪潮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西方教育平等观念取得新进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强调教育过程平等,60年代中期后转至教育过程的产出——教育结果平等,并认为要实现结果平等需要为不利人群提供补偿。
     19世纪下半叶,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迫启动了现代化,植根于西方大生产和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教育制度及其教育平等理念传入中国。作为“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教育平等观念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慢慢融入世界。本论文对西方影响下的中国教育平等观念历程进行了研究,力图揭示中国人吸收了西方观念的哪些元素,做出了哪些变革,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
     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展开,在纵向上分为五个阶段:清末民初、五四时期、三四十年代、1949年后、改革开放后;在横向上置于西方影响下,从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元素出发,对每一阶段的观念进行分析,揭示其基本特征。
     通过对百年来思想家、学者的著述以及各个时期教育法规、教育制度、统计资料等的诠释解读,得出以下结论:
     19世纪中后期到五四时期为教育权利平等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为机会平等阶段,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讨论过程、结果平等,进入21世纪,过程与结果平等成为共同理念。权利平等尽管在五四时期已为知识精英所识,但它并没有成为其后普及教育、实现机会平等的价值支持,百年来的普及教育主要立足于国家存亡、阶级利益、经济发展等因素。由于未从权利和人的角度思考机会平等,导致一些群体的教育权利实际上未得到保障。90年代中期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是需要国家保障的基本人权、教育的目的就是人自身,机会平等的实现需要国家办学、实行全部免费的义务教育。
     影响中国人教育平等观念的因素主要有: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程度;中国自身的国情、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别等。
     在实现教育机会平等方面,中国人受古代经世致用、民间办初等教育、自由灵活办学传统等的启发,提出普及教育要发动群众,采用非标准化、非规范化甚至非制度化的形式,为民众提供有益于生活的教育。
Educational equality has been the main melody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1990s. Not onl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mphasize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make it the baisic principle of their eduction reforms. The Tenth Five Year Plan National Education, issu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in 2001, clearly put forward insisting the priciples of equality and justice 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disadvantaged people. Overall,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justice have been the key words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If the education reform, which aims at realizing the equality and justice of the educ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successfully and achieve the predicted results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objective socio-economical condition but also relevant to people'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ducational equality.
     Educational equality, the core value of the modern educaiton, was firstly pres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and its value was of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Modern education and its equalty and justice conception was originally generated from the West, and its conceptions such as focusing on human and people's right as core, law as the guarantee, public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base, have been mature in the enlightment campain of the 18~(th) centut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education right transferred from negative rights to positive rights which need the guarantee of the country.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changed from the equal entrance opportunity in primary education to equality of education entrance opportunity in the secndary education. After the World War II, western equality conceptions made a new progress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democratization tide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uch as the UN. The equal educaiton process was dressed during the 50's to 60's of the 20~(th) century. From the late 60's, people's attention was converted to equal education results, the output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And people also think that compens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to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if we want to realize the equ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China was forced by the western invader to start its journey of modernization. Meanwhil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rooted on the western big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as brought into China. As a later-generated and outside-source modern country, China's edcuational equality conception was slowly melt into the world under the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analys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educaitonal equality concep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at what western elements was absorbed by Chinese people, what kinds of reform was happened and why those decisions was chosen.
     This research was developed following two lines. In the vertical line, there are five phrases: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riod during the 4~(th) May campaign, the time of 30's and 40's of 20~(th) century, the period after 1949, the phras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ning up to the world; For the lateral line, this rsearch was put under the affection of the West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each phrase and reveal its foundamental features.
     Through studing and annotating the masterpieces of the thinkers and educationists in recent one hundred years and the education regulations, education systems and statistic data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auther reaches conslusions as below:
     The later 19~(th) century to 4~(th) May compaign, the main concept is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 right;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is popular from 20's in 20~(th) century to 90's; after late 90's,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was discussed; as entering into 21th century, the equality of process and equality of results are both the common concept. Although, in the 4~(th) May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 right was common thought of the elite intellects, it still hadn't been the value support for the lat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The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in recent one hundred years dominately was based on elements such as the exist of the country, intests of the social classes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o on, but it never considered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from the angle of rights and human. After the late 90's of 20~(th) century, people regularly realized that education is the basic human right which needs the guarantee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end of the education is right the huma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qu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needs the state-run education and completely free education.
     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which affects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equality concept. They ar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st, the extent of the ac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bout the western culture, China's society conditon,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outlook of value and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system and ideology.
     Refering to the realization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he thinkers argues that the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needs depending on the mass, adopting non-formal, non-standard, even non-systematized forms and finally provides the mass the education which is really good for people's life, which affected by some elements such as the ancient administration and pragmatism, primary education operated by the folk power and the flexible education operation tradition.
引文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第193页。
    [2]周满生,吕达:《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七集)》,第3页。
    [1]时晓玲:《“两基”: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4日,第2版。
    [2]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第832、837页。
    [3]刘吉:《关于发展我国教育的几个战略观点》,《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第45页。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教育哲学卷》,第100页。
    [1]罗清水:《论教育机会均等意涵与做法(上)》,《研习资讯》,1998年第2期,第10、11、12页。
    [2]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第2页。
    [1]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增补本),第188、199页。
    [2]梁启超:《康有为传》,第65页。
    [1]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第26页。
    [2]" Coleman,J.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38 Nol,winte~1968.
    [3]罗清水:《论教育机会均等意涵与做法(上)》,《研习资讯》,1998年第2期,第6页。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第197页。
    [2]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第27页。
    [3]罗清水:《论教育机会均等意涵与做法(上)》,《研习资讯》,1998年第2期,第8页。
    [4]胡森,等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3卷)》,第436页。
    [1]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第29页。
    [1]罗清水:《论教育机会均等意涵与做法(上)》,《研习资讯》,1998年第2期,第2页。
    [2]同上,第8页。
    [3]同上,第7页。
    [1]罗清水:《论教育机会均等意涵与做法(上)》,《研习资讯》,1998年第2期,第3页。
    [1]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第266、272页。
    [1]转引自胡玉娟:《拯救信仰—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期,第70页。
    [2]转引自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第29页。
    [3]转引自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第33页。
    [1]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第22页。
    [2]曲相霏:《受教育权初探》,《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27页。
    [1]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第22页。
    [2]陈盛清主编:《外国法制史》,第239页。
    [1]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翻刊,东京,求志楼,明治七年(1874)。
    [1]《万国公报》,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影印合订本,第18149页。
    [3](日)森有礼编,(美)林乐知译:《文学兴国策》,第52页。
    [4]同上,第25、50、56、68页。
    [5]同上,第23页。
    [1](日)森有礼编,(美)林乐知译:《文学兴国策》,第51页.
    [2]丁韪良:《西学考略》,同文馆聚珍版(卷下),北京,总理衙门,光绪九年(1883),第42页。
    [3]同1,第77页。
    [4]《万国公报》,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影印合订本,第7133页。
    [5]同1,第26页.
    [6]李提摩太:《救世教益》,《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万国公报文选》,第119页。
    [7]同1,第21页。
    [8]丁韪良:《西学考略》,同文馆聚珍版(卷下),北京,总理衙门,光绪九年(1883),第39页。
    [9]同1,第21页。
    [1]李提摩太:《七国新学备要》,见《新学汇编》(卷二),铅印本,上海广学会校刊图书集成局,光绪二十四年(2898),第21页。
    [3](日)森有礼编,(美)林乐知译:《文学兴国策》,第22页。
    [4]同上,第13页。
    [5]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翻刊,东京,求志楼,明治七年(1874),第1页。
    [6]丁韪良:《西学考略》,同文馆聚珍版(卷上),北京,总理衙门,光绪九年(1883),第18页。
    [1](日)森有礼编,(美)林乐知译:《文学兴国策》,第36页。
    [2]同1,第15页。
    [3]同1,第14页。
    [4]同1,第76页。
    [5]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四(上)》,第22页.
    [6]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第11页。
    [7]梁启超:《学校总论》,《变法通议》,第40页。
    [1]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第234页。
    [1]康有为:《公车上书》,《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97页。
    [2]严复:《救亡决论》,《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90页。
    [3]严复:《原强》,《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78页。
    [4]康有为:《公车上书》,《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98页。
    [5]康有为:《请开学校折》,《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09页。
    [6]粱启超:《学校总论》,《变法通议》,第33页。
    [7]梁启超:《论幼学》,《变法通议》,第126页。
    [8]康有为:《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440页。
    [1]康有为:《大同书》,第157、158页。
    [2]严复:《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212页。
    [3]梁启超:《论女学》,《变法通议》,第89页。
    [4]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第135页。
    [5]粱启超:《论女学》,《变法通议》,第89页。
    [6]康有为:《大同书》,第160、161页。
    [7]康有为:《大同书》,第160页。
    [8]严复:《原强》,《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76页。
    [1]梁启超:《论女学》,《变法通议》,第91-93页。
    [2]梁启超:《创设女学堂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883页.
    [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573页。
    [4]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第40页.
    [5]康有为:《公车上书》,《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97页。
    [6]康有为:《请开学校折》,《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09页。
    [1]严复:《原强》,《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80页.
    [2]梁启超:《学校总论》,《变法通议》,第42页。
    [3]梁启超:《学校总论》,《变法通议》,第34页。
    [4]康有为:《请废八股试贴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04页。
    [5]梁启超:《学校总论》,《变法通议》,第32页。
    [6]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科举折》,《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21页。
    [7]康有为:《公车上书》,《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97页。
    [8]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变法通议》,第26页。
    [9]康有为:《公车上书》,《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97、98页。
    [10]梁启超:《学校总论》,《变法通议》,第39页。
    [11]严复:《原强》。《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78页。
    [1]康有为:《公车上书》,《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96页.
    [2]康有为:《请开学校折》,《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07页。
    [3]梁启超:《学校总论》,《变法通议》,第32页。
    [4]梁启超:《论科举》,《变法通议》,第60页。
    [5]梁启超:《创设女学堂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884页。
    [6]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第86页。
    [1](日)森有礼编,(美)林乐知译:《文学兴国策》,第29页。
    [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第17页。
    [1]宋德华:《康有为“大同三世”说新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7、88页。
    [2]康有为:《大同书》,第18、23页。
    [3]朱永新、袁振国:《(大同书)的教育平等思想》,《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125页。
    [4]康有为:《大同书》,第278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第186页.
    [2]《新民丛报》(半月刊)由梁启超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创刊,1907年11月20日停刊。1902到1906年间,梁启超在上面发表一大批以“新民”为主题的文章,后汇编成册,取名《新民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
    [3]“然非无亚力山大,而何以马其顿今已成灰尘?非无成吉思汗,而何以蒙古几不保残喘?”见梁启超:《新民说》,第1页。
    [4]梁启超:《新民说》,第3、2页。
    [5]同上,第5页。
    [6]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55页。
    []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56页。
    []梁启超:《新民说》,第16、20页。
    []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61页。
    []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66、165、160页。
    [1]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23页。
    [2]《说国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72页。
    [3]邹容:《革命军》,第23页。
    [1]邹容:《革命军》,第23页。
    [2]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67页。
    [3]金林祥:《孙中山教育思想述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第43页。
    [4]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第346页。
    [1]《说国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77页。
    [2]《教育通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56页。
    [3]《教育通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58、559页。
    [4]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58页。
    [5]蔡元培:《在北京就任教育总长与部员谈话》,《蔡元培教育论集》,第49页。
    [6]蔡元培:《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蔡元培教育论集》,第51页。
    [1]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651页。
    [2]秋瑾:《秋瑾集》,第126,117页。
    [3]同上,第126页。
    [4]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58页。
    [5]孙中山:《复南京参政同盟会女同志函》,《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8页。
    [1]秋瑾:《致湖南第一女学堂书》,《秋瑾集》,第32页。
    [2]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秋瑾集》,第5页。
    [3]蔡元培:《养成优美高尚思想》,《蔡元培教育论集》,第69页。
    [4]陈以益:《男尊女卑与贤母良妻》,《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第681-683页。
    [5]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册)》,第461页。
    [6]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694、700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选集(下卷)》,第694页。
    [2]孙中山:《知难行易》。《总理全集(第二集)》,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234页。
    [3]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23页。
    [4]孙中山:《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十卷)》,第24页。
    [5]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23页。
    [1]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40页。
    [1]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20、21页。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40、41页。
    [3]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41页。
    [4]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36页。
    [5]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45页。
    [6]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41页。
    [7]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116页。
    [8]陈独秀:《新教育是什么》,《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287页。
    [9]陈独秀:《近代西洋教育——在天津南开学校演讲》,第130页。
    [1]陈独秀:《教育缺点——在江苏省教育会上的演讲词》,《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238页。
    [2]陈独秀:《近代西洋教育——在天津南开学校演讲》,《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130页。
    [3]蒋梦麟:《世界大战后吾国教育之注重点》,《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58页。
    [4]蔡元培:《对北大学生全体参与庆祝协商战胜提灯会之说明》,《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177页。
    [5]《本月刊倡设之用意》,《新教育》,第1卷第1期,1919年2月。
    [6]蒋梦麟:《欧战后世界之思想与教育》,《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53页。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文选》,第175页。
    [2]李大钊:《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674页。
    [3]李大钊:《劳动教育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161页。
    [4]蒋梦麟:《今后世界教育之趋势》,《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80页。
    [5]英国教育部长H.A.L.Fisher,蔡元培译为费休氏,蒋梦麟译为非休,现译为费舍或费希尔。
    [6]蔡元培:《欧战后之教育问题——在天津青年会演说词》,《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202页。
    [7]姜琦:《教育上“德谟克拉西”之研究》,《新教育》,1919年第1卷第4期。
    [1]程时煃:《最近德国的平民教育与美国的军事教育》,《教育丛刊》(北京高师编),1920年第1卷第2期。
    [2]蒋梦麟《世界大战后吾国教育之注重点》就参考了欧美及日本学者大量关于战后教育的研究成果。
    [3]当时杜威的Democracy被翻译成平民主义、平民,平民主义教育、平民教育实指民主主义教育、民主教育。它和中国知识精英所推行的平民教育含义有差别。
    [1]《杜威在华讲演目录》,《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第783页。
    [2]《杜威讲演会中之趣闻》,《民国日报》,1920年11月20日。
    [3]杜威:《平民主义之教育》,《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威在华讲演集》,第367页。
    [4]杜威:《平民教育之真谛》,《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第361页。
    [1]蔡元培:《杜威六十岁生日晚餐会演说词》,《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239页。
    [2]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教育论著选》,第128页。
    [3]见《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第776页。
    [1]蔡元培:《劳工神圣——北京天安门举行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演说词》,《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176页。
    [2]参见陈正绳:《人权时代之教育》,《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10号,该文认为人类经过了神权时代、君权时代,法权时代,进入了人权时代。
    [1]《论语·阳货》
    [2]晏阳初:《平民教育新运动》,《晏阳初全集(第一卷)》,第32页。
    [3]晏阳初:《关于平民教育精神的讲话》,《晏阳初全集(第一卷)》,第83页。
    [4]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第27页。
    [5]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晏阳初教育论著选》,第31页。
    [1]《教育与德谟克拉西》,《教育杂志》第11卷第9号,1919年。
    [2]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晏阳初全集(第一卷)》,第63页。
    [3]陈独秀:《三答知耻》,《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259页。
    [4]陈独秀:《平民教育》,《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308页。
    [5]傅葆琛:《我与平教会》,《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422页。
    [1]参见傅葆琛《为什么要办乡村平民教育》、《直隶京兆信用合作社社员如何能协助推行乡村平民教育》两篇文章,载于《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1、8页。
    [1]蔡元培:《北大平民夜校开学日演说词》,《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257-258页。
    [2]杨贤江:《告青年学生之从事于平民教育运动者》,《杨贤江教育文集》,第147页。
    [3]梁启超:《新民说》,第55页。
    [1]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34页。
    [2]李大钊:《劳动教育问题》,《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162页。
    [3]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年。
    [4]郑晓沧:《制宪与教育》,《郑晓沧教育论著选》,第14、21页。
    [5]杨贤江:《学生们底一个重大的觉悟》,《杨贤江教育文集》,第58页。
    [1]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50页。
    [2]恽代英:《民治的教育》,《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修订版)》,第474页。
    [3]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晏阳初全集(第一卷)》,第64页。
    [1]《青年与农村》,《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182页。
    [2]《教育与德谟克拉西》,《教育杂志》第11卷第9号,1919年。
    [1]《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第9页。
    [2]参见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第78页。
    [1]李大钊:《妇女解放与Democracy》,《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348页。
    [2]康白情:《绝对的男女同校》,《少年中国》,1919年第1卷第4期。
    [3]邓春兰:《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少年中国》,1919年第1卷第4期。
    [4]向警予:《女子发展计划(给陶毅的信)》,《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284页。
    [5]胡汉民:《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第93页。
    [1]黄日葵:《何故不许女子平等》,《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31页。
    [2]高素素:《女子问题之大解决》,《回眸<新青年>·社会思想卷》,第228页.
    [3]李光业:《今后女子教育》,《妇女杂志》,1922年第8卷第2期。
    [4]胡适:《美国的妇人》,《回眸<新青年>·社会思想卷》,第264页。
    [5]叶绍钧:《女子人格问题》,《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126-127页.
    [1]李达:《女子解放论》,《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42页。
    [2]周炳琳:《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257页。
    [1]徐彦之:《北京大学男女共校记》,《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262页。
    [2]陶行知:《为反对中学男女同学的进言》,《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121页。
    [3]《第六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关于促进男女同学以推广女子教育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719页。
    [4]胡适:《大学开女禁的问题》,《胡适学术文集·教育》,第218页。
    [1]汤化龙:《教育意见两条》,《教育杂志》,1914年6卷4号。
    [2]《袁世凯:颁定教育要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765页。
    [3]陶行知:《为反对中学男女同学的进言》,《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121页。
    [4]吴曾兰(吴虞以其妻子吴曾兰的名义发表):《女权平议》,《回眸<新青年>·社会思想卷》,第232页。
    [5]张若名:《“急先锋”的女子》,《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50-51页。
    [6]同上,第50页。
    [1]姜琦:《女子教育问题之研究》,《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5号。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927页。
    [1]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6期。
    [2]周作人:《儿童的文学》,《新青年》1920年第8卷第4期。
    [3]蒋梦麟:《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37页。
    [4]蒋梦麟:《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39页。
    [5]蒋梦麟:《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76页。
    [1]蒋梦麟:《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38页。
    [2]朱元善:《尊重个性》,《教育杂志》,1915年第7卷第1号.
    [3]蔡元培:《欧战后之教育问题——在天津青年会演说词》,《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203页。
    [4]姜琦:《教育上“德谟克拉西”之研究》,《新教育》,1919年第1卷第4期。
    [5]蒋梦麟:《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蒋梦麟教育论著选》,第38页。
    [1]隐青:《德谟克拉西教育之实施法》,《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9号。
    [2]《大总统颁布施行之学校系统改革案》,《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第993页。
    [3]王先谦:《苟子集解》,第1167页。
    [4]文庆,等:《钦定国子监志:卷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5]木心:《教育与德谟克拉西》,《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9号。
    [6]恽代英:《民治的教育》,《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修订版)》,第476页。
    [1]恽代英:《民治的教育》,《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修订版)》,第476页。
    [2]木心:《教育与德谟克拉西》,《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9号。
    [3]陶行知:《师范生应有之观念》,《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19页。
    [4]陶行知:《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156页。
    [5]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新教育》,1919年第2卷第2期。
    [1]刘薰宇:《“五四”以来的教育》,《教育杂志》,1926年第18卷第5号.
    [2]隐青:《德谟克拉西教育实施法》,《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9号。
    [3]蔡元培:《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15页。
    [4]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154页。
    [5]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155页。
    [6]蒋梦麟:《教育究竟做什么》,《新教育》,1919年第1卷第1期。
    [1]隐青:《德谟克拉西教育实施法》,《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9号。
    [2]姜琦:《教育上“德谟克拉西”之研究》,《新教育》,1919年第1卷第4期。
    [1]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12期。
    [2]谅一:《民众教育之使命》,《教育与民众》,1929年第1卷第1期。
    [1]郑婴:《我国急需的义务教育》,《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6期。
    [2]杨效春:《我们的教育》,《中华教育界》,1933年第20卷第7期。
    [3]俞庆棠:《三年来之中国女子教育》,《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89页。
    [4]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第27页。
    [5]钮永建:《中国全民教育的必要与民众教育学院学生的责任》,《教育与民众》,1929年第1卷第3期。
    [1]傅葆琛:《民众教育的真义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93页。
    [2]参见周谷城:《教育新论》,《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号;朱智贤:《中国学校教育的新生命》,‘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号。
    [3]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第47、64、69页。
    [4]瞿菊农:《现代教育上的几种新倾向》,《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3期。
    [1]以上美英两国教育情况的介绍见俞庆棠:《外国成人教育概要》,《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171页;徐锡龄:《各国民众教育发展的经过》,《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1期。
    [1]关于丹麦教育情况见:雷宾南(雷沛鸿):《民族自救运动下之民众教育析义(二)》,《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俞庆棠:《外国成人教育概要》,《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171页;梁漱溟:《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梁漱溟教育论著选》,第57页。
    [2]赵笃明:《中国教育应如何改革》,《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12号.
    [3]赵笃明:《中国教育应如何改革》,《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12号.
    [4]瞿菊农:《现代教育上的几种新倾向,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3期。
    [5]俞庆棠:《外国成人教育概要》,《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175页。
    [6]瞿菊农:《现代教育上的几种新倾向》,《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3期。
    [1]周谷城:《教育新论》,《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号。
    [2]谅一:《民众教育之使命》,《教育与民众》,1929年第1卷第1期。
    [3]舒新城:《教育上的国家主义问题》,《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册)》,第400页。
    [1]陈启天:《中国教育政策》,《中华教育界》,1927年第16卷第4期。
    [2]余家菊:《国家主义下之教育行政》,《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1期。
    [3]雷宾南(雷沛鸿):《民众自救运动下之民众教育析义(四)》,《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4期。
    [4]陶行知:《中国大众教育问题》,《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469页。
    [5]范寿康:《普及教育亟有彻底实施的必要》,《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7]梁启超:《论科举》,《变法通议》,第60页。
    [1]陶行知:《我们的态度》,《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465页。
    [2]《高践四先生民众教育思想简介》,《高践四民众教育论著选》。
    [32 《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第205,223页。
    [1]周谷城:《教育新论》。《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号。
    [2]赵笃明:《中国教育应如何改革》,《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12号。
    [3]周谷城:《教育新论》,《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号。
    [4]梁漱溟:《泛论中国教育问题》,《梁漱溟教育论著选》,第297页。
    [5]俞庆棠;《如何使学校社会化——在教育部作教育播音讲演》,《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348页。
    [1]杨效春:《中国农村复兴与教育改造》,《教育杂志》,1934年第24卷第1号。
    [2]罗斯基:《中国清代的教育和民间识字状况》,转引于《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197页。
    [3]《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第675页。
    [4]余家菊:《国家主义下之教育行政》,《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1期。
    [5]王克仁:《教育上的机会》,《中华教育界》,1922年第11卷第5期。
    [6]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12期。
    [1]周谷城:《教育新论》,《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号.
    [2]许祟清:《<广东教育公报>卷头言》,《许崇清文集》,第104页。
    [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教育文集》,第428、429页。
    [4]余家菊:《乡村教育的危机》,《中华教育界》,1920年第10卷第1期。
    [5]陶行知:《师范教育之新趋势》,《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89页。
    [1]雷沛鸿:《中国教育的新要求》,《雷沛鸿教育论著选》,第17页。
    [2]舒新城:《各级学校一律免费案》,《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册)》,第703页.
    [3]傅葆琛:《乡村平民教育大意》,《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74页。
    [4]俞庆棠:《中国农村衰落的原因和救济方法》,《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49页。
    [5]余家菊:《乡村教育运动的含义和方向》,《中华教育界》,1921年第10卷第10期。
    [6]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437页。
    [1]李蒸:《中国之农村社会与教育》,《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3期。
    [2]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第22页。
    [3]李蒸:《中国之农村社会与教育》,《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3期。
    [4]杨效春:《中国农村复兴与教育改造》,《教育杂志》,1934年第24卷第1号。
    [5]杨效春:《普及农村教育的困难和我们的作法》,《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1]晏阳初:《农村运动的使命及其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晏阳初教育论著选》,第65页。
    [2]余家菊:《乡村教育运动的含义和方向》,《中华教育界》1921年第10卷第10期。
    [3]余家菊:《乡村教育运动的含义和方向》,《中华教育界》1921年第10卷第10期。
    [4]傅葆琛:《对于中国乡村教育建设的一点意见》,《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273页。
    [5]陈礼江:《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4期。
    [6]傅葆琛:《民众教育的真义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106页。
    [1]俞庆棠:《<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概况>序》,《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14页。
    [2]雷沛鸿:《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法案导论》,《雷沛鸿教育论著选》,第45页。
    [3]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晏阳初教育论著选》,第21页.
    [4]傅葆琛:《民众教育的真义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107页。
    [5]傅葆琛:《乡村平民教育实施方法的商榷》,《傅葆琛教育论著选》,第25页。
    [1]陈礼江:《实施义务教育应与举办成年补习教育并行》,《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6卷第10期。
    [2]储劲:《如何普及民众教育》,《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2期。
    [3]陈礼江:《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4期。
    [4]介绍国外成人教育理念的主要有陈礼江、瞿菊农、俞庆棠等。陈礼江1922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帝堡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教育学,1925年获硕士学位回国,1932年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设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所。1935年编译《成人学习心理撮要》,概述桑戴克《成人的学习》(Adult Learning)。1939年翻译桑戴克《成人的兴趣》(Adult Interest),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瞿菊农192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投身平民教育事业,曾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研究部主任、代总干事长。俞庆棠1919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1928年在苏州创立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1933年赴欧洲考察成人教育。该时期出版的国外成人教育方面的书主要有:《各国成人教育概况》,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31年出版,主要介绍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瑞典、丹麦、波兰、捷克等国家的成人教育;《成人的学习》,桑戴克著。朱君毅、杜佐周译,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主要论述15岁至45岁的成年人学习能力的分量与性质的变迁:《成人教育》,(美)勃兰生著,陈尧昶译,世界书局1938年出版,主要论述成人教育的职能、教学方法、组织与推进、实施机关以及成人学习的机制、成人为什么要继续学习等。
    [5]瞿菊农:《现代教育上的几种新倾向》,《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3期。
    [1]俞庆棠:《<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概况>序》,《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16页。
    [2]瞿菊农:《现代教育上的几种新倾向》,《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3期。
    [3]陈礼江:《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4期。
    [4]舒新城:《免费问题》,《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6号。
    [1]陈启天:《中国教育政策》,《中华教育界》,1927年第16卷第4期。
    [2]舒新城:《三十年来之中国教育》,《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第676页。
    [3]舒新城:《创造中国新教育方法之途径》,《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第628页。
    [4]张崇玖:《平等教育计画》,第1页。
    [5]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第486页。
    [1]参见: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12期:舒新城:《教育经费独立》,《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第730-734页。
    [2]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420页。
    [3]数据见: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第486页。
    [4]《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第537、539、546页。
    [1]舒新城:《免费问题》,《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6号。
    [2]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425、433页。
    [1]邱椿:《中国小学教育之过去的错误与今后的出路》,《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3期。
    [2]陶行知:《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的提案》,《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256页。
    [3]梁漱溟:《泛论中国教育问题》,《梁漱溟教育论著选》,第298页。
    [4]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第12页。
    [5]《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第609、426页。
    [1]俞庆棠:《普及教育与民众教育》,《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250页。
    [2]邱椿:《中国小学教育之过去的错误与今后的出路》,《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3期。
    1 陶行知:《文化细胞》,《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第442页。
    2 转引于俞庆棠:《普及教育与民众教育》,《俞庆棠教育论著选》,第252页。
    3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第609、610页。
    4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第421页。
    1 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12期。
    2 周谷城:《教育新论》,《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号。
    3 朱智贤:《中国学校教育的新生命》,《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期。
    1 姚绍华:《基本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华教育界》,1947年第26卷(复刊第1卷)第8期。
    1 这两篇文章分别见《中华教育界》1949年第28卷(复刊第3卷)第2期、第3期。
    2 1942年盟国教育部长会议在伦敦召开,它是后来教科文组织产生的起点,我国派观察员列席。1944年4月第9次部长会议拟就《联合国教育文化建设组织宪章初稿》,分寄联合国会员国征求同意,1945年11月教科文组织正式成立,通过《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约章》,我国派胡适等5人出席。1946年11月在巴黎举行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我国派出以教育部长朱家骅为团长、赵元任等5人为成员的代表团参加。1947年8月28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国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
    3 庄泽宣:《联合国文教组织与基本教育》,《教育杂志》,1947年第32卷第3号。
    1 如陶行知在1945年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中华教育界》1947年发表了《如何使教育民主化》(第26卷<复刊第1卷>第11期)。1948年刊登了《民主与教育》(第27卷<复刊第2卷>第11期)、《教育民主化的基础》(第27卷<复刊第二卷>第12期)。《教育杂志》在1948年发表了《中国教育民主化之条件》、《民主化的教学实施》(第33卷第6号)、《中国学制民主化与中学教育》(第33卷第8号)、《如何使学校教育民主化》(第33卷第9号)、《教育民主化的根本考虑》(第33卷第12号)等。董渭川于1949出版了专著《中国教育民主化之路)(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版)。
    2 董渭川:《中国教育民主化之路》,第27页。
    3 刘百川、朱佐廷:《教育民主化的根本考虑》,《教育杂志》,1948年第33卷第12号。
    1 刘百川、朱佐廷:《教育民主化的根本考虑》,《教育杂志》,1948年第33卷第12号。
    1 刘百川、朱佐廷:《教育民主化的根本考虑》,《教育杂志》,1948年第33卷第12号。
    1 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2号。
    1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第78页。
    2 《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第57页。
    3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27、28页。
    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5、708页。
    5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第202页。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1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教育》,1954年10月号,第12页。
    3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8页。
    1 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179页。
    2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第8页。
    3 毛泽东:《苏维埃区域的文化教育》,《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第4、5页。
    4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五四运动》,《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第60页、53页。
    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第99页。
    1 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人民教育》,1950年第1期,第11页。
    2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第212页。
    1 China: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Annex G.Education Sootor.World Bank Document(1 June 1981)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81.See also World Bank.见《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194页。关于1949年的数据还可参见《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第12页。该统计资料中载1949年的高等学校学生数为11.7万人,中等学校学生数为126.8万人,小学生数为2439.1万人。论文所引用的世界银行数据与该数据接近,世界银行的数据不仅有各级学校学生数,还有其所占同龄人的比例,因而引用了世界银行的数据。
    2 张奚若:《目前国民教育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教育》,1956年7月号,第9页。
    3 《普及义务教育》,《人民日报》,1956年2月27日第1版。
    4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人民日报》,1956年1月26日第2版。
    5 钱俊瑞:《学习和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周年而作》,《人民日报》,1951年6月29日第3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页。
    1 《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解放日报》,1944年5月27日,《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第17页。
    2 钱俊瑞:《为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满足工农干部的文化要求而奋斗——在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人民教育》,1951年5月号(第3卷第1期),第13页。
    1 《学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新学制的基本精神》,《人民教育》,1951年10月号(第3卷第6期),第6页。
    2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人民日报》,1951年10月3日第1版。
    3 郭林:《三年来的小学教育》,《人民教育》,1953年1月号,第30页。
    4 马叙伦;《三年来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成就》,《人民教育》1952年10月号。第5页。
    5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人民日报》,1953年12月14日,第3版。
    1 陆定一:《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参见《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214页。
    2 曾昭抡:《三年来高等教育的改进》,《人民教育》,1953年1月号,第13页。
    1 《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0年5月29日,第1版;《高等学校一九五一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1年5月9日,第1版;《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2年6月13日,第1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72页。
    3 《高等学校一九五四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4年5月25日,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5年6月9日,第2版;《关于1957年全国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7年4月25日,第7版。
    4 郭沫若:《驳斥一个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人民日报》,1957年7月6日,第3版。《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载:1956年高等学校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工农成分的比例分别为34.1%和17.60%,这是对407482名大学生和4695名研究生所做的调查统计,与郭沫若提到的数字非常接近。
    1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25页。
    2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35页。
    3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2页。
    4 《贯彻阶级路线保证新生质量——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8年7月3日,第7版。
    1 《教育部关于1959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9.1-6)》,第274页。《关于1960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60年6月4日,第4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294页。
    3 《教育部关于今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规定》,《人民日报》,1962年6月18日,第1版。
    4 1961、1962、1963年高校中工农成分学生比例分别为58.1%,58.3%,59.0%,1961年比1960年仍有较大增长,因为这一年调整提高政策还没有充分展开。文中所引用的高校中工农成分学生比例皆来源于《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第27页。
    5 《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第528、535页。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8页。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第238页。
    2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第89、328页。
    3 杨秀峰:《我国教育事业的大革命和大发展》,《人民日报》,1959年10月8日,第7版。
    4 《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79年,第14、15页。
    5 如1953年6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79页。
    6 刘少奇:《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改革》,第230页。
    1 这方面的宣传有:1954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批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1954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宣传提纲》,195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又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报告》,1955年4月毛泽东批转了团中央《关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195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了《继续动员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
    2 刘少奇:《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改革》,第231、232页。
    3 《努力办好半农半读学校》,《人民日报》,1965年5月30日,第2版。
    4 《半农半读的十大好处》,《人民日报》,1965年7月7日,第3版。
    5 刘少奇:《半工半读,亦工亦农》,《刘少奇论教育》,第250、251页。
    1 《半农半读的十大好处》,《人民日报》,1965年7月7日,第3版;王观澜:《实行半农半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最好形式》,《人民日报》,1965年8月25日,第2版。
    2 毛泽东:《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68页。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4页。
    2 刘少奇:《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选读》,第240页。
    3 《迎接国家经济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人民教育》,1953年1月号社论。
    1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第32页。
    2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第167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322页。
    2 杨学为:《高考文献(上)1949-1976》,第160页。
    3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450页。
    4 《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79年,第14、15页。
    5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第168页。
    6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第590页。
    1 张奚若:《目前国民教育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教育》,1956年7月号,第10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37页。
    1 《普及义务教育》,《人民日报》,1956年2月27日,第1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60页。
    3 张奚若:《目前国民教育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教育》,1956年7月号,第9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171页。
    1 马叙伦在《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问题》(《人民教育》1953年4月号)中称:“去年录取的大学生有不少的人只考20分,入学以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跟不上班。”
    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442页;另见丹麦学者曹诗第(Stig Thogersen)对1957-1977年山东邹平农村教育的研究,见: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4辑)》,第60-62页。
    1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考办法》,《人民日报》,1966年6月18日,第1版。
    2 曹诗第(Stig Thogersen):《极左时期的农村教育(1957-1977):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试验的成功和失败》,见: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4辑)》,第54、55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442页。
    2 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人民教育》,1950年第1期,第12页。
    3 毛泽东:《对资本家子女要一视同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64页。
    4 《贯彻阶级路线保证新生质量,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8年7月3日,第7版。
    1 《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人民日报》,1966年6月18日,第1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433页。
    3 《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问题决议案(1931年9月23日)》,《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103页。
    4 《坚决纠正学校教育的左倾错误》,《人民日报》,1948年5月18日,第1版。
    5 陈桂生:《现代中国的教育魂:毛泽东与现代中国教育》。第104页。
    6 《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中等教育的指示(1948年2月13日)》,《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第458页。
    1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教育文集》,第412、419、428、441页。
    2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第38页。
    3 高华:《中共从“五四”教育遗产中吸取了什么:延安教育的价值及其局限》,http://gaohua.coldwarchina.com/ztlw/yjzs/000025.htm
    4 《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训令抚字第十九号(1933年1月26日)》,《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95页。
    1 毛泽东:《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72页。
    2 《冀鲁豫行署关于招收富农地主子弟入学通知(1947年5月19日)》,《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第64页。
    3 《极左思潮的历史考察》(杜蒲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首次使用“文化平均主义”概念。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8年9月20日,第1版。
    1 熊贤君:《湖北教育史(下卷)》,第255页。
    2 数据见《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79年,第12、13页。
    3 《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第1053页。
    1 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第431页。
    1 白桂梅等:《国际法上的人权》,第73页。
    2 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
    3 申素平:《受教育权国际标准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0页。
    4 如马和民、高旭平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一书中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界定就引用了该文件,见该书86页,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也引用了这一文件,见该书7页。
    5 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第15、17页。
    1 9个人口大国指: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
    2 参见: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第1063-1074页。
    3 《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启动》,《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7日,第1版。
    1 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第1073、1074页。
    2 《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启动》,《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7日,第1版,
    1 《外国教育动态》(北京师范大学1973年1月正式出版,1992年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发刊词,1973年1月号第1页。
    2 《学会生存》,译者说明第1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3、44页。
    4 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续)》,《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第2期,第82、83页。
    1 檀传宝:《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实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1994年第2期,第3页。
    2 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第111、112、79、80页。
    3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第61页。
    1 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第26、27页。
    2 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第86-95页。
    3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原则之一:“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见:《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5日,第5版。
    1 《聚焦国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10日,第3版。
    2 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第1期,第58页。
    3 World Bank:Prior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Washing DC:WorldBank1995,第113页。
    1 盛冰:《转型时期政府的教育公平责任及其边界》,《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60页。
    2 关于西方教育机会均等阶段的划分参见亨理·雅纳《平等与学校》,转引于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续)》,《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第2期,第77页。
    3 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第186、191页。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十年教育政策(1970-1980年)》,1971年法文版第14页,见: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第1期,第64页。
    2 Jeacks,C.:Inequality,参见: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第26页。
    3 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第1期,第65页。
    4 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第102页。
    5 罗歇·吉罗:《社会学:教育政策》,1981年法文版第49页,见: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1986年第1期,第65页。
    6 乐先莲:《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2页。
    1 王怀宇、张静:《国外怎样谋划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平等》,《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1日,第3版。
    2 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第191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喀尔行动纲领,见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02/120240c.pdf.
    4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第14页。
    5 Coleman:what is meant by an equal education opportunity?见: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第32页。
    1 罗尔斯:《正义论》,第101页。
    2 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第1期,第65页。
    3[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第203页。
    4 郑玉清:《当代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平等政策的发展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7期,第8页。
    1 檀传宝:《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实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1994年第2期,第1页。
    1 王星:《义务教育中的社会公正——访肖雪慧副教授》,《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第4页。
    2 刘松山:《有关公民受教育权的几个问题》,见郑贤君主编:《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第72页。
    3 王星:《义务教育中的社会公正——访肖雪慧副教授》,《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第5页.
    4 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人民教育》,2002年第4期,第14页。
    5 张力:《今后十年政府最主要的教育理想是促进教育公平》,《人民教育》,2002年第4期,第11页。
    6 《温家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高层会上致词》,中国政府网站:http://www.gov.cn/ldhd/2005-11/28
    7 《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访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人权》,2006年第4期,第2页。
    1 祖印:《择校失控与教育公平》,《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4期,第24页。
    2 常青:《保障“流动花朵”教育平等权》,《人民代表报》,2005年4月14日。
    1 王海明:《平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第53、54、56、58页。
    2 李江源:《教育平等新论》,《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17页。
    3 周洪宇、雷江华:《关注教育公平:今年热门话题?》,《人民政协报》,2001年2月13日,第5版。
    4 张力:《今后十年政府最主要的教育理想是促进教育公平》,《人民教育》,2002年第4期,第11页。
    1 李帆:《教育:让民众有尊严地分享改革成果》,《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第10页。
    2 王星:《义务教育中的社会公正——访肖雪慧副教授》,《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第3、4页。
    1 丁钢:《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第31页。
    2 闵维方主编:《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第33、40页。
    1 檀传宝:《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实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1994年第2期,第1、3、4、5页。
    2 张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平等和平等的教育》,《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2期,第60页。
    3 周洪宇、雷江华:《关注教育公平:今年热门话题?》,《人民政协报》,2001年2月13日第5版。
    4 孙力:《“贵族”学校、“精英”教育不利于教育公平》,《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第32、33页。
    5 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长江日报》,2005年9月15日,第12版。
    1 张力:《促进公平:中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2006年11月8日,第3版。
    2 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4页。
    3 檀传宝:《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实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1994年第2期,第4页。
    1 郑仪:《普及教育是国家的义务》,《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第20页。
    2 千家驹:《财政支出应首先保证智力投资》,《千家驹经济论文选》,第105页。
    3 千家驹:《再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第29页。
    4 千家驹:《谈物价、特区和义务教育问题》,《千家驹经济论文选》,第143页。
    5 千家驹:《财政支出应首先保证智力投资》,《千家驹经济论文选》,第101、103、107、111页。
    1 柳随年,等:《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也不能由国家包下来》,《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第4、7页。
    2 柳随年,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普及教育的路子》,《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第10、13、14页。
    1 苌景州:《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47、49页。
    2 檀传宝:《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实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1994年第2期,第2页。
    3 王星:《义务教育中的社会公正——访肖雪慧副教授》,《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第5、6页。
    4 《周济介绍中国教育“十五”发展和“十一五”工作情况》,http://www.xinhuanct.com/zhibo/20060228/wz.htm
    5 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长江日报》,2005年9月15日,第12版。
    6 张力:《促进公平:中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2006/11/8日第3版。
    1 《教育公平:唱响主旋律——2007年教育改革与发展印象》,《人民日报》,2007年12月31日,第5版.
    2 《周济介绍中国教育“十五”发展和“十一五”工作情况》,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60228/wz.htm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乡镇一级的负担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林春霞:《县级政府难抗义务教育大旗》,《中国经济日报》,2003年1月9日第1版)
    4 郑仪:《普及教育是国家的义务》,《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第20页。
    5 千家驹:《再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第28页。
    1 柳随年,等:《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也不能由国家包下来》,《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第7页。
    2 马昌博、徐卓君:《义务教育,这20年为何这么难——对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协商论坛》,2007年第2期,第39页。
    3 千家驹:《谈物价、特区和义务教育问题》,《千家驹经济论文选》,第143页。
    4 苌景州:《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49页。
    5 檀传宝:《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实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1994年第2期,第2页。
    1 王星:《义务教育中的社会公正——访肖雪慧副教授》,《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第5、6页。
    2 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长江日报》,2005年9月15日,第12版。
    3 吴德刚:《从机制上保证教育公平》,《学习时报》,2005年10月3日,第6版。
    1 柳随年,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普及教育的路子》,《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第16页。
    2 千家驹:《谈物价、特区和义务教育问题》,《千家驹经济论文选》第141页。
    3 马昌博、徐卓君:《义务教育,这20年为何这么难——对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协商论坛》,2007年第2期,第38页。
    4 范宁:《制订<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第72页。
    1 胡劲松:《从教育公平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1日,第4版。
    2 吴德刚:《从机制上保证教育公平》,《学习时报》,2005年10月3日,第6版。
    3 郑贤君主编:《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导言第4页。
    1 檀传宝:《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实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1994年第2期,第3、4页。
    2 唐安国:《实施义务教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第30页。
    3 吕型伟:《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第13页。
    1 唐安国:《实施义务教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第31页。
    2 吕型伟:《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第13页。
    3 范先佐:《择校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4期。第20、21页。
    4 吴刚平、章晓琴:《我国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第7页。
    5 谈松华:《普及教育中公平目标和质量目标的现实选择》,《现代教育论丛》,1994年第3期,第3、4页。
    1 毛泽东:《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第67页。
    2 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要求切实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口粮标准要从低、其他标准也要从低;同时,大搞瓜菜的代食品;这两个决策简称为“低标准、瓜菜代”。
    3 柳斌:《积极稳步地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4期,第14页。
    4 时晓玲:《“两基”: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4日,第2版。
    5 郭兴旺:《辩证地看待教育公平》,《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11月13日,第5版。
    1 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70228_40238721.htm
    2 周洪宇、雷江华:《关注教育公平:今年热门话题?》,《人民政协报》,2001年2月13日,第5版。
    1 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长江日报》,2005年9月15日,第12版。
    2 《2007,教育公平提速》,《校长阅刊》,2007年第4期,第5页。
    1 姚家群:《平等与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问题》,《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期,第4页。
    2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3 赵小雅:《对话钟启泉教授: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第5版。
    4 张力:《今后十年政府最主要的教育理想是促进教育公平》,《人民教育》,2002年第4期,第11页。
    5 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第10页。
    6 袁德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5期,第24页。
    1.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4.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教育哲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
    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8.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9.胡森,等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3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华东师大教育系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12.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3.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4.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上海,新文化社,1923年版。
    15.瞿葆奎主编,雷尧珠选编:《中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美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瞿葆奎主编,金含芬选编:《英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日)森有礼编,(美)林乐知译:《文学兴国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19.《三十年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49-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79年。
    20.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1.杨学为:《高考文献(上)1949-197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张宝明,王中江:《回眸<新青年>·社会思想卷》,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24.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5.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
    3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3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9.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59年版。
    34.《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万国公报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1925》,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3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周满生,吕达主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七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版。
    41.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2.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3.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4.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5.陈独秀:《陈独秀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7.《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8.傅葆琛:《傅葆琛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9.高践四:《高践四民众教育论著选》,内部资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资料中心藏。
    50.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1.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教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52.蒋梦麟:《蒋梦膦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3.康有为:《大同书——传统外衣下的近世理想国》,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4.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5.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56.雷沛鸿:《雷沛鸿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7.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8.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9.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二、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60.梁启超:《新民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1.梁启超:《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2.梁启超:《康有为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63.《刘少奇论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4.《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5.《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6.《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等,2002年版。
    68.千家驹:《千家驹经济论文选》,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年版。
    69.秋瑾:《秋瑾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70.沈灌群:《沈灌群教育论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1.舒新城:《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7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75.孙中山:《总理全集(第二集)》,<民国丛书(第二编91)》,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76.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7.许崇清:《许崇清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9.晏阳初:《晏阳初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0.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81.俞庆棠:《俞庆棠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2.郑观应:《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3.郑晓沧:《郑晓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4.《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5.邹容:《革命军》,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86.[澳]W·F·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7.白桂梅等:《国际法上的人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8.陈桂生:《现代中国的教育魂:毛泽东与现代中国教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9.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0.陈盛清主编:《外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1.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3.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问题初探》,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4.丁钢:《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5.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4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董宝良,周洪字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7.董渭川:《中国教育民主化之路》,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版。
    98.杜成宪,丁钢:《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9.杜蒲:《极左思潮的历史考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0.[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1.冯亚冬:《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2.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增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3.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4.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理论的哲学考察》,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5.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编:《当代国外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6.华桦,等:《教育公平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7.黄明同,等:《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8.黄书光,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9.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0.(瑞典)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1.[加]威尔·金里卡,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12.[加]许美德,[法]巴斯蒂等:《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3.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4.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5.李华兴:《民主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6.李剑萍:《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119.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1.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2.马风岐;《教育政治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3.[美]阿瑟·奥肯,王奔洲等译:《平等与效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2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6.[美]库姆斯,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7.[美]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8.[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0.[美]亚历克斯·卡里尼克斯:《平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1.[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2.闵维方主编:《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3.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4.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35.[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
    136.沈灌群:《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7.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
    138.宋仁:《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3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0.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1.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2.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3.童富勇、张天乐:《陈独秀李大钊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4.王海明:《公平、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理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5.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46.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7.韦杰廷、邓新华:《孙中山教育思想初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48.吴德刚:《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9.吴洪成:《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0.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2.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3.熊川武,等:《教育研究的新视域》,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
    15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5.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56.熊贤君:《湖北教育史(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7.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58.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9.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60.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1.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62.于富增,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63.俞新天,等:《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6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5.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6.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7.张宝明:《忧患与风流——世纪先驱的百年心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168.张崇玖:《平等教育计画》,上海,源记书庄,1922年版。
    169.张建勋:《我国教育机会均等政策之分析》,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
    170.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1.郑谦:《被“革命”的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72.郑师渠,等:《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73.郑贤君主编:《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版。
    174.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5.《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6.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7.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78.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9.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0.周仲秋:《平等观念的历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1.曹如军:《论当代教育平均主义思想及其危害》,《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年第10期。
    2.苌景州:《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3.陈桂生:《“有教无类”辨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陈礼江:《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4期。
    5.陈礼江:《实施义务教育应与举办成年补习教育并行》,《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6卷第10期。
    6.陈启天:《中国教育政策》,《中华教育界》,1927年第16卷第4期。
    7.陈文联:《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想的历史考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陈正绳:《人权时代之教育》,《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10号。
    9.程时煃:《最近德国的平民教育与美国的军事教育》,《教育丛刊》(北京高师编),1920年第1卷第2期。
    10.储劲:《如何普及民众教育》,《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2期。
    11.邓春兰:《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少年中国》,1919年第1卷第4期。
    12.丁钢:《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
    13.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对新中国5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4.范宁:《制订<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15.范寿康:《普及教育亟有彻底实施的必要》,《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16.范先佐:《择校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4期。
    17.丰向日:《全民教育:中国的解读与实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8.高华:《中共从“五四”教育遗产中吸取了什么:延安教育的价值及其局限》,http://gaohua.coldwarchina.com/ztlw/yjzs/000025.htm。
    19.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人民教育》,2002年第4期。
    20.郭林:《三年来的小学教育》,《人民教育》,1953年1月号。
    21.郭兴旺:《辩证地看待教育公平》,《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11月13日,第5版。
    22.何黎萍:《中国近代妇女教育平等权的演进》,《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
    23.胡劲松:《从教育公平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1日,第4版。
    24.胡玉娟:《拯救信仰——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25.霍益萍、戴天华:《为了所有学生的成功——法国全国教育大讨论总报告概述》,《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2期。
    26.《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访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人权》,2006年第4期。
    27.蒋梦麟:《教育究竟做什么》,《新教育》,1919年第1卷第1期。
    28.姜琦:《教育上“德谟克拉西”之研究》,《新教育》,1919年第1卷第4期。
    29.姜琦:《女子教育问题之研究》,《教育杂志》,1921年第13卷第5号。
    30.金林祥:《孙中山教育思想述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31.康白情:《绝对的男女同校》,《少年中国》,1919年第1卷第4期。
    32.雷宾南(雷沛鸿):《民族自救运动下之民众教育析义(二)》,《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
    33.雷宾南(雷沛鸿):《民众自救运动下之民众教育析义(四)》,《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4期。
    34.李贵连:《话说权利》,《北大法律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卷第1辑。
    35.李光业:《今后女子教育》,《妇女杂志》,1922年第8卷第2期。
    36.李江源:《教育平等新论》,《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37.李帆:《教育:让民众有尊严地分享改革成果》,《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
    38.李振宏:《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39.李蒸:《中国之农村社会与教育》,《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3期。
    40.谅一:《民众教育之使命》,《教育与民众》,1929年第1卷第1期。
    41.刘百川、朱佐廷:《教育民主化的根本考虑》,《教育杂志》,1948年第33卷第12号。
    42.刘吉:《关于发展我国教育的几个战略观点》,《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43.刘薰宇:《“五四”以来的教育》,《教育杂志》,1926年第18卷第5号。
    44.柳斌:《积极稳步地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4期。
    45.柳随年、王泓、魏礼群:《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也不能由国家包下来》,《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
    46.柳随年、王泓、魏礼群:《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普及教育的路子》,《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
    47.吕小蓟、方晓东:《刘少奇与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人民教育》,1998年第 11期。
    48.吕型伟:《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
    49.罗江华,张诗亚:《从“水土镇现象”看如何破解“普九”欠债难题》,《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5期。
    50.罗清水:《论教育机会均等意涵与做法(上)》,《研习资讯》,1998年第2期。
    51.罗清水:《论教育机会均等意涵与做法(下)》,《研习资讯》,1998年第3期。
    52.马昌博、徐卓君:《义务教育,这20年为何这么难——对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协商论坛》,2007年第2期。
    53.马和民、许小平:《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4.马叙伦:《三年来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成就》,《人民教育》,1952年10月号。
    55.马叙伦:《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问题》,《人民教育》,1953年4月号。
    56.马早明:《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述评》,《教育导刊》,2001年第15、16期。
    57.木心:《教育与德谟克拉西》,《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9号。
    58.钮永建:《中国全民教育的必要与民众教育学院学生的责任》,《教育与民众》,1929年第1卷第3期。
    59.千家驹:《再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宏观经济研究》,1983年第27期。
    60.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人民教育》,1950年第1期,第11页。
    61.钱俊瑞:《学习和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周年而作》,《人民日报》,1951年6月29日,第3版。
    62.钱俊瑞:《为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满足工农干部的文化要求而奋斗——在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人民教育》,1951年5月号(第3卷第1期)。
    63.钱朴译述:《北美学校教育的平等问题——加拿大G·J·爱默生教授在上海师大讲学片断之二》,《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年第2期。
    64.邱椿:《中国小学教育之过去的错误与今后的出路》,《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3期。
    65.瞿菊农:《现代教育上的几种新倾向》,《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3期。
    66.曲相霏:《受教育权初探》,《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7.沈灌群:《法国教育问题及战后的教育改革》,《中华教育界》,1949年第28卷(复刊第3卷)第2期。
    68.沈灌群:《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英国教育》,《中华教育界》,1949年第28卷(复刊第3卷)第3期。
    69.申素平:《受教育权国际标准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70.盛冰:《转型时期政府的教育公平责任及其边界》,《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71.舒新城:《免费问题》,《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6号。
    72.宋德华:《康有为“大同三世”说新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73.孙力:《“贵族”学校、“精英”教育不利于教育公平》,《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
    74.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12期。
    75.檀传宝:《中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实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1994年第2期。
    76.唐安国:《实施义务教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
    77.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新教育》,1919年第2卷第2期。
    78.王海明:《平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79.王怀宇、张静:《国外怎样谋划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平等》,《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21日,第3版。
    80.王克仁:《教育上的机会》,《中华教育界》,1922年第11卷第5期。
    81.王星:《义务教育中的社会公正——访肖雪慧副教授》,《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
    82.吴德刚:《从机制上保证教育公平》,《学习时报》,2005年10月3日,第6版。
    83.吴效马:《五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84.徐锡龄:《各国民众教育发展的经过》,《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4卷第1期。
    85.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6.《学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新学制的基本精神》,《人民教育》,1951年10月号(第3卷第6期)。
    87.杨效春:《我们的教育》,《中华教育界》,1933年第20卷第7期。
    88.杨效春:《中国农村复兴与教育改造》,《教育杂志》,1934年第24卷第1号。
    89.杨效春:《普及农村教育的困难和我们的作法》,《教育杂志》,1937年第27卷第1号。
    90.姚家群:《平等与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问题》,《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期。
    91.姚绍华:《基本教育的时代使命》,《中华教育界》,1947年第26卷(复刊第1卷)第8期。
    92.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93.亦文:《春蕾计划:把花蕾还给春天》,《现代妇女》,1995年第5期。
    94.伊琛:《<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教育研究》,1986年第4期。
    95.隐青:《德谟克拉西教育之实施法》,《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9号。
    96.余家菊:《乡村教育的危机》,《中华教育界》,1920年第10卷第1期。
    97.余家菊:《乡村教育运动的含义和方向》,《中华教育界》,1921年第10卷第10期。
    98.余家菊:《国家主义下之教育行政》,《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1期。
    99.乐先莲:《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100.岳毅平:《教育平等,离我们还有多远》,《决策》,2005年第11期。
    101.袁德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5期。
    102.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2002 年第2期。
    103.曾昭抡:《三年来高等教育的改进》,《人民教育》,1953年1月号。
    104.赵笃明:《中国教育应如何改革》,《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第12号。
    105.赵萍:《国际组织推进教育公平的不懈努力》,《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106.赵小雅:《对话钟启泉教授: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第5版。
    107.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08.张力:《今后十年政府最主要的教育理想是促进教育公平》,《人民教育》,2002年第4期。
    109.张力:《促进公平:中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教育报·校长周刊》,2006年11月8日,第3版。
    110.张良才:《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及现代价值》,《孔子研究》,1997年第1期。
    111.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第1期。
    112.张人杰:《西方“教育民主化”初探(续)》,《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2期。
    113.张奚若:《:目前国民教育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教育》,1956年7月号。
    114.张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平等和平等的教育》,《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2期。
    115.郑仪:《普及教育是国家的义务》,《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116.郑婴:《我国急需的义务教育》,《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6期。
    117.郑裕硕:《孙中山的平等观述评》,《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4期。
    118.郑玉清:《当代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平等政策的发展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7期。
    119.周谷城:《教育新论》,《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号。
    120.周洪宇、雷江华:《关注教育公平:今年热门话题?》,《人民政协报》,2001年2月13日,第5版。
    121.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长江日报》,2005年9月15日,第12版。
    122.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入政策研究视野》,《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2期。
    123.朱永新、袁振国:《<大同书>的教育平等思想》,《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124.朱元善:《尊重个性》,《教育杂志》,1915年第7卷第1号。
    125.朱智贤:《中国学校教育的新生命》,《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号。
    126.庄泽宣:《联合国文教组织与基本教育》,<教育杂志》,1947年第32卷第3号。
    127.祖印:《择校失控与教育公平》,《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4期。
    1.Coleman,J.: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38 Nol,winter 1968.
    2.Cole,Mike:Education,equality andhuman rights,London:RoutledgeFalmer,2000.
    3.Griffin,Keith & Saith,Ashwani:Growth and equality in rural China,Geneva:Interational Labour Office,1981.
    4.Hill,Dave & Cole,Mike:Schooling and equality:fact,concept and policy,Lodon:Kogan page limited,2001.
    5.Stiefel,M.& Wertheim,W.F.:Production,e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London:Zed Press,1983.
    6.Valverde,L.A.:The coexistence of excellence and equality,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1988(20).
    7.William,J.Smith & Charles Lusthaus:The nexus of equality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a framework for debate,Canan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5(20).
    8.World Bank:Prior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Bethesda,Maryland:Congr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Inc.,1996.
    《新教育》(1919-1925,新教育共进社编辑)
    《教育丛刊》(1919-1926,北京高师编辑)
    《教育杂志》(1909-1948,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华教育界》(1912-1950,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教育与民众》(1929-1948,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编辑)
    《人民教育》(1950-1979)
    《人民日报》(1949-1979)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index.htm
    联合国教科文网:http://www.unesco.org/zh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