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本论文以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抓住校园网络亚传播圈这一核心概念,对基于校园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展开深入研究。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存在性,并认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信息圈、生活圈、交往圈、舆论圈,具有凝聚性、现实性、综合性、可控性、变异性等基本特性。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生用户群体、校园网络媒介及其信息内容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为教育主客体之间在互联网上实现有效互动提供了可能,说明了网络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要求具有相符性。
    论文进一步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规律进行了展开分析。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及其影响,具体分析了事实类、评论类、理论类信息在校园网络上的传播规律以及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并以之为基础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传播策略;根据网络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特点,把校园网络媒介分为师生关系场所、熟人世界、公共论坛三种不同类型,具体分析各类媒介中信息传播以及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与规律,进而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网络媒介的运用策略;重点分析了年级群体、学生干部群体、贫困生群体以及网上活跃者群体在网络媒介使用、信息内容获取、网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提出了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论文最后归纳和总结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并以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提出基于校园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基本模式,即内容中心模式、媒介中心模式和用户中心模式。
At present,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ampus network in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This thesis regards the universities with relatively perfected networking as the main research targets and holds the key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sub-circle of campus network to study tactic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campus network.
    The communication sub-circle of campus network is a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of campus network with special nature which is 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network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ively maturely developed and the main network behavio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ly on the campus network gradually.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existe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sub-circle of campus network by demonstration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mmunication sub-circle of campus network is embodied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circle, life circle, contact circle, public opinion circle, and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herence, reality, comprehensiveness, controllability, variability. The forming of communication sub-circle of campus network reflects the law of the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university-student users, campus network media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As to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sub-circle of campus network offer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educational subjects and educational objects to realiz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stat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mbine between network and real education and thus meets the request of the law of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ity
    This thesis then analyses the law of the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information content, network media and user groups, which are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ub-circle of campus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this thesis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spread law of information of fact type, comment type, theory typ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to accept inform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spread tactics of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e of i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ca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s of the network , this thesis divides the network media into three different kinds, namely the place with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acquaintance's world, and the public forums, and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information spread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s in above kinds of media, and then explains the tactics of how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ampus network media. Then,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particu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grade group, student's cadre group, poor student group and the active network participant group in aspects as network media use, information content obtaining, network contact, and proposes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gainst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
    This thesis finally summarizes the law of the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ub-circle of campus net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three basic mod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campus network, namely the content centre mode, the media centre mode and the user centre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引文
奥格尔斯等著:《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关世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卜卫:《媒介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毓:“网络抢滩: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理论前沿》,2000年底12期,第17-18页。
    陈玉君:“论信息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对策”,《前沿》,2002年第7期,第80-83页。
    陈彤旭、邓理峰:“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1期,第12-25页。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戴元光、苗正民:《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科隆》,汪冰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董焱:《信息文化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
    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二版),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盖茨:《未来之路》,蒋显景、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冈特利特主编:《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国家科委政策法规司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论科学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郭湛:《主体性哲学 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3期,第18-25页。
    顾海良:“拓展新视野 创造新业绩-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第1期,第6-9页。
    胡广成:“论德育主页的制作和德育网站首页的建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12期,第54-56页。
    胡旭阳、董永炯:“论思想政治进网络的有效性内涵及其评价”,《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第62-63页。
    胡钰:《信息网络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6-21页。
    胡钰、吴倬:“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2001年第3期,第28-33页。
    韩瑞琳:“试论思想兴奋点的形成及其导向”,《学术交流》,1996年第1期,第142-144页。
    廖小琴:“网络舆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9期,第50-53页。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贾英健:“多样价值观态势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71-76页。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网络唱响主旋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第83-85页。
    金兼斌:《我国城市家庭的上网意向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靳诺、郑永廷、张澎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千年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葬仪》(1883年3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5页。
    
    
    匡文波:《网民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爱民:“注意力: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研究的新视角”,《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8期,第44-47页。
    李爱民、张晓明、黄贝娜:“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期待与实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3期,第46-48页。
    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李康平,龚玲:“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方略”,《求实》,2002年提6期,第63-64页。
    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倩:“从网络信息传播看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理论 教育》,2000年第11、12期,第12-16页。
    李庆广:“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8期,第23-25页。
    李希光,秦轩: “谁在设置中国今天的议程?——电子论坛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对党报议题的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第55-62页。
    刘海燕:《网络语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刘建明:《舆论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社会舆论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刘书林:“研究社会新变化,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前线》,2000年第4期,第7-11页。
    ——:“纠正七种偏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9期,第11-14页。
    ——:“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更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第9期,第14-17页。
    ——:“社会网络化与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版。
    刘晓敏:“教育信息传播与利用的心理学基础”,《情报科学》,2001年第19卷第1期,第1-3页。
    刘瑛、杨伯溆:“互联网与虚拟社区”,《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1-7页。
    
    刘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00年第1期,第14-17页。
    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103-107页。
    刘献君:“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74-78页。
    林莉、杨海燕:“网络社会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5期,第99-101页。
    林泰:《大学德育新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4-18页。
    龙新民:“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理论前沿》,2000年第13期,第3-5页。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网络社会 人 教育”,《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第14-2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苗青、谢萍:“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90-94页。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摩尔:《皇帝的虚衣——因特网文化实情》,王克迪、冯鹏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南昌大学党委:“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7期,第68-70页。
    倪波、霍丹:《信息传播原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普拉特:《混乱的联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郭立峰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赛佛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研究室课题组:“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6期,第44-46页。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沈萍:“信息高速公路给高校德育带来新课题”,《高校理论战线》,1997年第5期,第52-54页。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孙朝晖:“信息革命与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1998年第2期,第2-5页。
    孙玉祥:“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求是学刊》,2001年第1期,第34-38页。
    唐大勇、施喆:“虚拟社群抑或公共领域”,《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298页。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长友:“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1997年第3期,第21-22页。
    王殿卿:《大学德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旖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若干思考”,《广播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101-102页。
    
    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吴永红、胡钰:“信息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第15-18页。
    万美容、昝玉林、郭改玲:“关于湖北省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报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6期,第41-43页。
    魏爱棠、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3期,第111-114页。
    韦吉锋:“科学审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94-97页。
    温济泽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夏键强等:“‘学思湖畔’BBS,大学生自我管理网络模式探索与实践”,《思想 理论 教育》,2003年第5期,43-46页。
    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谢志芳:“利用网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江苏高教》,2002年第2期,第104-104页。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邓小平论新闻宣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信息社会4.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熊建生:“论思想政治内容的系统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第2-6页。
    徐楠等:“校园网络新闻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环境与机制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第30-36页。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杨静云:《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杨帆:“网络文化的社会学思考及对策”,《前沿》,2004年第1期,第178-181页。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网络化境遇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第26-28页。
    杨振斌、黄开胜:“红色网站的发展和启示”,《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0期,第35-37页。
    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严耕、陆俊:“电子信息网络中的“国家”观念“,《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第16-23页。
    严耕:“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网络道德建设初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6期,第51-56页。
    袁贵仁:“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6期,第4-9页。
    曾国屏等著:《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飞燕:“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强化几种意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
    年第7期,第44-46页。
    张革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第58-59页。
    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卫平、杨莲珍:“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第8-9页。
    张文杰:“高校网络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11期,第34-37页。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瑜,刘涛雄:“主动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18期,第16-17页。
    张文彤:《SPSS11.0统计分析教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
    张再兴、刘涛雄:《清华学习魂——清华大学培育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探索》,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求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中若干新课题的实践与思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从标、贾廷秀:“信息网络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求实》,2002年第6期,第60-62页。
    章上泉:“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第105-108页。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郑永廷、叶启绩、郭文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江、张耀灿:《大学德育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互联网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拓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空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期,第19-21页。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南大学党委:“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年第5期,第14页。
    Bell,David(2001),An introduction to cybercul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Bryant, Jennings and Dolf Zillmann(1994),Media effects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
    Calcutt,Andrew(1999),White Noise:An A-Z of the contradiction in cyberspace,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c.
    Contractor,Noshir S. and David R.Seibold and Maka A. Heller,Interactional influence in the structruring of media use in groups,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June 1996,22(4):451-481.
    
    Flanagin, Andrew J. and Miriam J. Metzer,Internet Use in the Contemporary Media Environment,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January 2001,27(1):153-181.
    Fulk, Janet and Charles W. Steinfield(1990),Orgniz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ewburg Park,London,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gs.
    Gardon,L.and Wellman, B.,Social impacts of electronic mail in organization: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Yearbook,1995,18:434-453.
    Gattiker,Urs.E(2001),The internet as a diverse community:cultruel,organizational,
    and political issues,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erring,Susan.C(ed.)(1996),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Lingustic,soci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nins Publishing Company.
    Hague,Barry N.and Brian D.Loader(ed.)(1999),Digital democracy:Discourse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Jones,Steven G.(ed.)(1994),Cyberciety: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Thousand oak,London,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gs.
    ——(1997),Virtual culture: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cybersociaty, London,Thousand oak,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gs.
    Jordan,Tim(1999), Cyberpowwer: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nternet,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Kevin,Howley(1997),People,Place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Studies in Community-based Media, Ph.D.diss., Indiana University.
    Kellner,Douglas(1995),Media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Reheingold, Howard(1994),The Virtual Community: Finding connection in a computerized world, London:Secker and Warburg.
    Smith A.and Peter Kollock(ed.)(1999),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London:Routledge.
    Spinello,Richard A.(2000), Cyberehtics:Morality and law in cyberspace, Sudbury, Massachusetts: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Turkle,Sherry(1996),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Internet, London: Weidenfeid and Nicolson.
    Vincent,Richard C. and Michael D.Basil,College students’news gratifications, media use and current events knowledge,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tronic Media ,Summer 1997,41(3):380-3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