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试论网络信息传播管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传播,顾名思义、即利用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行为。本文将研究中国大陆地区
    的网络传播管理行为,全文分为三个部分:1.现状描述——现行管理手段;经验借鉴
    ——国外管理手段;3.政策建议——网络传播管理应有的中国特色。
     有人认为网络空间失范,是网络本身的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对
    网络传播的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积极的网络信息传播管理,还有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
    文化,在传播全球化中发出更大的声音。
     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在政策上比较宽松,在手段上偏于保守,放
    眼大处,不究细节,依靠市场调节实现网络媒体的优胜劣汰,依靠行政手段规范传播内容
    的主流部分,依靠法律解决纠正网络传播无序产生的问题。
     政府没有过早地制订网络法规,主要是由于网络这种新生物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方
    方面面都还处于对其的认识过程中。管理网络传播,就要深化对网络动态变化的理解。正
    是政府对技术进步的尊重,对网络前景的开明认识,严谨成熟的心胸和器量,鼓励扶植的
    态度,宽松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1998-2000年的网络热潮,使我们在新的经济形
    式的荫芽状态不致落后。正是这种科学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光,才使新生事物能自
    主地探索发展,修正不足和偏差。网络立法很迫切,在网络立法前,加强行政管理是唯一
    的手段。我们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现了对网络发展不放纵不惧怕的方针,既没有过严,使
    网络发展坐失良机,也没有过宽,使网络传播处于“无政府状态”。
     本文选取美国判例为典型,阐述海洋法系,同时也是网络传播管理先行者对网络传播
    的规范。选取德国《多媒体法》,代表大陆法系对网络传播的规范。关注他们在立法上对网
    络空间的贡献,这对我国播网络传播法制管理也将大有裨益。
     在经过了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现状分析、国外法制经验借鉴和笔者的一些微观的政策建
    议后,本文将在最后部分对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管理模式进行一些管理方针上的宏观建议。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从来都对信息传播进行严格的管理。网络信息传播的特
    点,丰富了信息传播手段,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更赋予个人极大的传播权力,因
    此,在网络信息传播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具备我们的社会
    主义特色,才是我们成功进行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必由之路。
引文
中文文献
    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韦伯—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
    孔晓宁,《信息高速公路——通向人类新时代的坦途》,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
    巴特雷,《赛伯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卡瓦佐—爱德华·A,莫林—加斐诺,《赛博空间和法律》,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
    吕本复,《通向21世纪的信息高速公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陈志良等,《数字化潮——数字化与人类未来》,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开明出版社,1993年
    闵大洪,《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孙伟平,《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北京出版社,2000年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
    迪尔凯姆—埃米尔,《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倪波、霍丹,《信息传播原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唐绪军,《新闻媒介经营管理学讲课大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盖茨—比尔,《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梁淑英主编,《国际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施拉姆—威尔伯,《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施拉姆—威尔伯,《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
    普拉特,《混乱的联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舆论引导艺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著,1998年
    德图佐斯—迈克尔,《未来的社会——信息新世界展望》,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穆勒,《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
    卜卫,《关于青少年网络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
    方明,《加强第四媒体对现行舆论管理体制冲击的研究》,《新闻战线》1999年第二期
    王湘江,《新加坡早报网如何管理网上论坛》,《中国记者》2000年第11期
    孙伟平,《网络时空有待法律规范》,《互联网世界》1999年第1期
    孙伟平,《网络犯罪的特点与趋势》,《互联网世界》1999年第5期
    孙伟平,《愈演愈烈的网际司法冲突》,《互联网世界》1999年第7期
    孙维佳,《欧盟电子商务立法的框架和特点》,《法学杂志》2000年第5期
    米阿仑,《政府上网做什么》,《互联网世界》2000年第10期
    江小平,《法国对互联网的调控与管理》,《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江小平,《信息化时代的法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一期
    刘工践,《起的一支新闻传媒新军——记人民日报网络版》,《新闻战线》1999年第7期
    刘云峰,《网络传播与立法控制》,《现代传播》1997年第三期
    刘玉成,《期刊网络出版初探》,《学术交流》2000年第5期
    
    
    刘宏,《国家的宏观调控与传媒的双重角色》,《报刊管理》2000年第8期
    刘学红,《中国传统媒体网站的模式与尝试》,《中国记者》2000年第11期
    刘振喜,《新加坡的因特网管理》,《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伊斯顿—埃瑞克,《互联网对国家法律、社会和伦理价值观的潜在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一期
    李海容,《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互联网络》,《现代广告》1996年第6期
    李青,《网络启示——信息,安全,权力,文化》,《互联网世界》2000年第6期
    李梁,《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现代传播》1999年第3期
    陈力丹,《试析因特网上的自由与民主》,《现代传播》1999年第1期
    陈江,《国内新闻网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闻战线》2000年第7期
    陈绚,《网际网络——第五种权力?》,《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
    吴庭俊,《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现代传播》1998年第2期
    张文彪,《论对网络的法制规则》,《学术研究》2000年8月号
    张颂,《关于网络控制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十二》,《现代传播》1999年第3期
    张海鹰,《网络时代报业的信息化生存》,《新闻战线》1999年第一期
    张默,《网络新闻媒体要注重舆论导向》,《新闻传播》2000年第5期
    匡文波,《分析中国网络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报刊管理》2000年第11期
    何培忠,《日本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肖永平,郭明磊《网址的法律地位探析》,
    明安香,《大众传播的变革——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将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新闻战线》1999年第3、4、5期连载
    屈学武,《因特网上的犯罪及其遏制》,《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陈晓宁,《试论新媒体》,《广播电视信息》1999年9、10月
    林燕,《国际互联网:信息控制与舆论引导》,《现代传播》1998年第3期
    郑海燕,《公共部门信息的公开化——欧洲动向》,《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郑海燕,《欧盟重视参与互联网组织管理的政策动向》,《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岳峥嵘、刘希兰,《管窥第四媒体的起》,《学术交流》2000年第3期
    杨坚争,《英国有关青少年司法信息站点》,《互联网世界》2000年第6期
    杨雪梅,《网络内容评级举步维艰——兼谈政府、法律与言论自由》,《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6期
    侯伟亮、沈忱,《传统媒体网站要玩完?》,《中国市场》2000年11月号
    胡广翔,《韩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二期
    胡延平,《我国网络立法进入倒计时》,《北京青年报》2000年10月9日
    胡钰,《网络新闻宣传直面国际挑战》,《中国记者》2000年第11期
    唐绪军、何涛译,《我们需要网上警察吗?》,《中国青年报》1997年1月29日
    郭乐天,《网络发展与网络管理——传统传媒与传媒管理如何面对因特网的挑战》,《新闻记者》1999年第11期
    钱季平,《信息特权的崩溃与权威的重建——析网络时代的“把关人”》,《现代传播》1998年第一期
    钱季平,《网络传播:报业发展的世纪增长点》,《新闻战线》1999年第11期
    黄育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作用》,《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一期
    黄育馥,《走向私有化》,《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一期
    曹亦平,《有所为有所不为——关于政府与互联网关系的思考》,《互联网世界》1999年第一期
    
    
    彭伟步,《互联网呼唤新闻法》,《互联网世界》1999年第8期
    薛红,《美国传媒网站的三种模式》,《中国记者》2000年第11期
    来自search.Sina.com:
    文军,《信息犯罪:网络时代面临的新问题》
    王鹏,《网络世界的隐私权问题》,1999年8月4日
    闵大洪,《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及前瞻》,1999年10月15日
    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ccnet,2000年8月12日
    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问题与管理》,2000年9月18日
    孙海龙,《互联网络在司法中引出的新问题——恒升笔记本案件中有关科技法律问题的思考》
    《试论网络传播中专业新闻机构的舆论引导功能》,彭兰
    米德,《计算机联网与知识产权》
    陈志华,《我国有关计算机互联网络管理的法规简介》
    陈国青,张林鹏,《域名的法律问题及立法对策》,2000年1月3日
    赵启正,《大众传媒的革命》,
    范小华、梅绍祖,《Internet上域名的法律保护问题》,1999年12月21日
    张杭,《’99全国新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在杭举行》,浙江在线,1999年7月1日
    郭乐天,《21世纪网络新闻媒体应如何发展》
    钱伟刚,《第四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评论:网络需要“警察”》,chinabyte,2000年2月17日
    《网络规范成为法律的新课题》,光明日报,2000年2月20日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新华通讯社
    《世界上第一部规范Internet 的法律——德国“多媒体法”》
    《让“伊妹”出庭作证 网民用新武器说话》,激动网,2000年10月24日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新华通讯社,2000年11月6日
    英文文献:
    Branscomb, A.(1994).Jurisdictional quandaries for global networks In L. Harasim (Ed.)
    Branscomb, A. (1995). Anonymity, autonomy, and accountability: Challenges to the First Amendment in cyberspaces The Yale
    David F. Donnelly Selling On, Not Out, the Internet University of Housto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David R. Johnson Due Process and Cyberjurisdiction Cyberspace Law Insitute
    Donnelly, D. (1995), Global Networks: Computer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IT Press.
    Gia B. Lee Addressing Anonymous Messages in Cyberspace Harvard Law School
    Sterling, C., & Kittross, J. (1990). Stay Tuned: A concise history of American broadcasting Wadsworth Publishing. Hous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