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矿业的迅速发展,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使得很多矿山面临环境危机,导致生态失衡,给当地居民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如何减少和遏制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破坏,使矿业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后,随着在国内外逐渐得到实践,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经济发展原则在我国得到了高度认同,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矿业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将矿业开发和循环经济相结合,建立循环型矿业是遏制矿业环境问题的有效出路。法制是循环型矿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有效的法制手段来保障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循环型矿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围绕着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构成,层层递进展开分析,得出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与矿业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融合在一起,而是应注意到矿业开发和矿业环境保护的特殊性,将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后,在生态规律的指导下,按照有利于矿业开发和矿业环境保护的逻辑重新设计。当然,循环型矿业法律制的建立,并不是对以往环境法、行政法、矿业法律规制手段的抛弃,而是在对传统手段完善的基础上,与其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对矿业生产全部环节做到有效的环境监督。
     本文正文分为4个章节。
     第一章:循环经济的起源是多方面的,它是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综合解决思路,是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者结合的一体化。由于矿产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定义的,就像环境法、经济法、社会学对人的认识不一样,不同的学科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在对矿产资源的定义上往往也带有自己学科的特征,所以不同的学科对于循环经济的侧重点不同。在环境法上,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在矿业生产中引入循环经济的手段,使矿产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不但可以达到保护和节约利用矿产资源的目的,更是可以解决目前中国严重的矿业污染破坏问题,为当前整个中国的环境危机消除一块难啃的“骨头”,所以本文在第一部分的开头首先介绍了矿业环境问题的类型和严重性,以此说明矿业环境问题必须得到控制,而法律是解决矿业环境问题的最好手段。接下来我们通过梳理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矿业法律的发展,摸清了我国目前矿业法律的主干法律和其配套的法律制度,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矿业法律虽然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旧没有解决矿业环境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矿业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线性经济基础上的大工业观法律,法律的目的是为经济的发展服务,保护环境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绿色矿业是这种大工业观法律的最新成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矿业环境问题,但是却治标不治本。而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循环经济承认环境是有极限的,这就限定了经济也是有极限的,所以环境保护不应当是经济发展的附庸,而是应当在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做到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所以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解决矿业问题的有效手段,我们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提出了发展循环型矿业的思路,对循环型矿业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展示,并与传统矿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为下文建立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章:在上一章我们提出了循环型矿业的概念后,为了承接上文,我们在这一章就要将循环型矿业制度化,因此本章开头首先介绍了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建立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法律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为了让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符合矿业发展的需求,具有法律实效,我们在展开具体的法律建构前,一定要了解矿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目前我国矿业法律对这些要求的支撑力是否足够,如果不足,必须要在哪些方面完善,以此建立起符合实际需要的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这是本章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我们的考察发现,现行法律制度无法支撑起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的运行,并对现行矿业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下文的完善埋下伏笔。
     第三章:本章是研究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矿业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再对我国的矿业制度进行对比,找出我国矿业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制定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提供宝贵经验。通过对于外国矿业法律制度的研究发现,因为国情和矿产资源赋存状况的不同,导致国外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同。日本和德国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因为矿产资源的匮乏,所以这两个国家没有完全对应于我国的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这些国家的法律大部分是针对矿业废物的处理。矿业丰富的国家,如美国等,虽然矿产丰富,但是这些国家只把循环经济当作环境保护的手段而已,没有上升为国家环境政策的层面,比较性都不直接,所以国外矿业发达国家没有我国意义上的以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矿业法律制度,所以在这一章进行与外国法律对比的时候,对比的仅仅是对于促进我国循环型矿业有借鉴意义的外国矿业法律制度,而不是直接拿外国的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与我国的矿业法律制度进行对比。
     第四章:在本章中,我们详细论证了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的实质、特点、立法原则、调整范围和基本的立法框架,并根据循环型矿业的强烈需求和国外矿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循环型《矿业法》的设计思路,并详细论证了循环型《矿业法》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循环型《矿业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定位,以及该法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和配合。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建立了循环型矿业法律制度的特殊制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制度不需要或者不重要,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循环经济的普通制度在矿业循环经济中也是通用的,但是限于篇幅,再加之矿业的发展变化,1制度的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时调整,所以我们在论文中对于普通的循环经济制度就不再赘述,而是“精确打击”式的提出循环型矿业最直接、最敏感的特殊制度。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human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makes a lot ofmining face cris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ead to ecological imbalance, broughtgreat damage to the local residents, how to reduce and contain mineral resourcesexploitation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mining area ecologicalenvironment restoration, have already become a problem we need to solve. Follow theidea of bad economy is raised, gradually get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has a goodecological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Circular economy of "reduction, reuse,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principle is highly recognition in our country, has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Mining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ed by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reality needs,combining mining development and recycling economy, constructing circular miningis effective way to curb mi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Legal system is theimportant guarantee of circular mining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 legal meansto protect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mining. Mining law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article takes circular around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system, hierarchical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mining is not simply to the legal systemof circular economy and legal system of mining, the leg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of the simple fusion, bu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and min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related legal system isoptimiz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law, according to mining development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ining logic design again. Circulation mining lawsystem is to establish incentive constraint mechanism within the mining economy,u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r econom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Circular mining, of cours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is notabandoned on previous environmental law protection, bu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mean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for miningproduction all link d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pervision. The research on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 involving a lot of perspectives, and the scope is verybroad. However, there is such a paradox in practice: while a growing number ofenvironmental theory,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law, the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continue to occur and even enhanced.It tempt us to reflect on the causes of this paradox? Some scholars presented their ownproposal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ut the paradox has not been eliminated.However, the proposals offer us a reflective lever——path research, and a reflectivedirection——integration for the entire Chinese environmental law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 origi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is various, it is acomprehensive solution of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i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conomic growth, integ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Because themineral resources is defined by the people and not by nature as environmental law,economic law, 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is different, different disciplinesdue to the different knowledge background on the defini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soften with their own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so different disciplines for the differentemphasis of circular economy. On the environmental law,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economy is the purpose of the hope tha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in mining production means, make multi-level circulation use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not only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tection and use of mineral resources saving,but also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serious mining pollution damage at present in China,for the whole of China's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to eliminate a tough "bones", sothis paper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to introduce the types and the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of mining environment, suggesting that the miningenvironment must be controlled, and the law is the best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mining environment. Next we through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law in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ound out the mining law in our country atpresent the backbone of the law and the law system of form a complete set of, came tothe conclusion that our country mining law, although from scratch, has made greatprogress, but st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mining environment. The fundamentalreason is that our country's legal system of mining is based on the linear economybased o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law, legal servi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just in order to bet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economy. Green mining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law, whilein the mining environment problems to some extent, but take temporary solution noteffect a permanent cure. And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mode ofeconomic development, circular economy acknowledged that the environment islimited, as the economy has limits, s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not besubservien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should be in the range of ecologicalenvironment can bear,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environment, 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recycling economy is the effective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ning, so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part, we put forward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mining, demonstrate the theor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circular mining, and compares the traditional mining development pattern, in order toestablish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mining below to lay a theoretical basis.
     The second chapter: we are in the last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circular mining, in order to carry on the above, in this chapter we will circular mininginstitutionalized, so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mi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urgency of constructing circular mining law system. Law is a reflection of reality, the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mining also should follow this principle, in order to makecirculation mining law system meet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have legal effectiveness, before specific legal construction, we mustunderstand the re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and at present ourcountry mining law support enough to the requirement, if not, must be in what way isperfect, to establish conforms to the actual need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mining,it i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Through our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heexisting legal system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mining support is not enough, and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ause of the lack of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the below the stage.
     The third chapter: this chapter is to study abroad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theadvanced experience of mining law system, and for China's mining system iscompared,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eg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miningindustry, for our country the backwardness advantage,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circulation mining law system. Through the legal system of foreign mining researchfound that because the occurrence condition of the diffe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andmineral resources, lead to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abroad. Of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Germany are the typical countries, butthe two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ineral resources, mining, so the twocountries have no circular law is mostly aimed at mining waste processing. Miningthe rich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ustralia, etc., although themineral-rich, but these countries is the circular economy as a means of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and didn't rise to the level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comparativedirectly. So foreign mining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is no sense in our country with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as a development model of mining, all in thischapter when compared with the foreign law, the contrast is just to promote ourcountry circulation mining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foreign mining law system,rather than directly with foreign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mining and mining lawsystem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contrast.
     The fourth chapter: in this chapter, we detailed demonstrates the essence and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mining legislation, legislation principle,adjusting rang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according to the strong demand ofcircular mining and mining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broad, proposedour country establishes the circular design idea of the mining act, and demonstratesthe circular in detail the necessity of the mining act and the circular law system in ourcountry the mining act of positioning, as well as the law and other laws of cohesionand coope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we established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mining special system., of course,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other systems do not need ornot important, as a kind of circular economy, circular economy of general system inthe mining recycling economy is universal, but limited to the length and level of theauthor is limited, and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the design of thesystem is not set in stone, need to adjust, so we in the thesis to the ordinary circulareconomy system is no longer here, but the "precision" of circular mining the mostdirect, most sensitive to the special system.
引文
5http://www.kms88.com/news/html/2013/1104/227564.shtml,2014年2月14号最后访问.
    6张成强,关于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及其建议与对策,中国矿业,2006年第5期.
    1谢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http://www.zhb.gov.cn,2013年11月5号最后访问。
    2胡德胜,《矿产资源法》修改中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李显冬,“中国矿业法修订”研究课题建议书(节选),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第21期.
    2吕玉广,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P1.
    3刘烈武、宋焕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探讨,特区经济,2013年第3期.
    4刘烈武、宋焕斌、杨伟,基于耗散结构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Busselator模型研究,中国矿业,2013年第6期.
    1陈文骏,中国能源立法的生态化研究,湘潭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P2.
    2李亚娟,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山西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P3.
    3杨玲,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中国矿业,2006年第4期.
    4杨昌明,对矿产资源经济学的若干思考,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
    5朱俊士、张宏福,21世纪的中国矿业—生态矿业,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
    6罗豪才等,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发展,2003年第2期.
    7张梁等,我国矿山环境管理模式建议,西北地质,2003年第10期.
    2姜宏汝,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P45.
    3徐祥民,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
    4翟勇,资源综合利用:先厘清概念再立法,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第6期.
    1中国矿业白皮书,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12/23/content_1244724.htm,2014年2月14号最后访问.
    2矿山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与重建调查报告,P2,http://www.doc88.com/p‐142662782676.html,2014年2月14号最后访问.
    1朱俊士张宏福,21世纪的中国矿业—生态矿业,2001年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
    3胡振亚白瑞王军,矿业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业,2012年第4期.
    4张军营,孔小卫,徐莉,岳喜平,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河南地质,2001年第3期.
    5周民良,论资源开发区域的环境保护,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6期.
    1矿山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与重建调查报告,P4,http://www.doc88.com/p‐142662782676.html,2014年2月14号最后访问.
    2矿山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与重建调查报告,P4,http://www.doc88.com/p‐142662782676.html,2014年2月14号最后访问.
    3矿山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与重建调查报告,P4,http://www.doc88.com/p‐142662782676.html,2014年2月14号最后访问.
    1彭秀平,关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89期.
    2张文江,大型金属矿山环境污染及防治,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年第10期.
    1制度的种类分为两种,既包括正式制度,如法律,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如道德。这里仅指法律.
    2徐祥民,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
    3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98‐200.
    4D.North.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e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康纪田,论非法采矿罪的重构,中国煤炭,2006年第11期。
    2宋梅、王立杰、张彦平,我国矿业税费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及建议,《中国矿业》2006年第2期。
    3David Gerard著,陈丽萍译,矿业用地复垦担保的法律和经济问题,国土资源情报,2001年第9期。
    1蔡守秋,环境与资源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7。
    12013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P19。
    12013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P20。
    2蔡荣,创建现代绿色矿山的方法探索与实践,中国矿业,2010年第8期。
    3武建稳,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湖南有色新田岭钨矿为例,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P44‐46。
    1黄敬军等,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体系的探讨,金属矿山,2009年第11期。
    2龚利华,黑色金属矿山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金属矿山,2003年第4期。
    3孙维中,浅谈绿色矿山建设,煤炭工程,2006年第6期。
    1陆一、丁笑微,环境保护相邻权初论,环境保护,2008年第8期。
    2黄敬军等,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体系的探讨,金属矿山,2009年第11期。
    3郭威,“以矸换煤”煤炭绿色开发模式初探,中国矿业,2012年第5期。
    4中华人们共和国2013年矿产资源报告,地质出版社,2013年版。
    1郭威,“以矸换煤”煤炭绿色开发模式初探,中国矿业,2012年第5期。
    2宋书巧、周永章,矿山资源环境一体化思想及其应用研究,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5期。
    1任凤珍、蒋北辰,我国矿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学,2007年第2期。
    2年志远,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P87-91。
    1斐广川,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56。
    1[美]赫尔曼·戴利著,诸大建等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P1。
    2冯之浚,循环经济立法的法理研究,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43。
    3步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环境保护功能,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P8。
    1陈赛,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控模式,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杨雪锋,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P41。
    1刘建伟,我国近十年来矿山环境保护的回顾与思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第6期。
    2陈建平、兰石、田犀,浅淡生态矿山建设,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33期。
    3郑少华,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华东政法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P12。
    4余龙,齐莉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中国井矿盐,2009年第2期。
    5周珂,循环经济立法的制约因素分析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345‐346。
    1唐荣智等,论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整,北京市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张幼蒂,采矿系统工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25。
    3参见谢振华:《序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编译:《国外环境法规选译丛书循环经济立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4吴季松,循环经济的由来与内涵,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1期。
    1朱俊土,生态矿业,中国矿业,2000年第6期。
    2李发娟,青海省生态矿业发展模式初探,青海环境,2006年第3期。
    3我国《矿产资源法》将这些资源也列为调整范围,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在法律上分为四类: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
    1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P29。
    3崔彬、李赋屏、王琴、赵磊,矿业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与产业,2005年第6期。
    1姜广举、林国标、史晓平,从耗散结构看我国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生态文明建设,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2唐敏,基于嫡的矿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以云铜矿业为例,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P29‐36。
    3张凯,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世界环境,2003年第4期。
    1陈勇,循环经济理念下我国环境保护立法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P11。
    2吴季松,循环经济的由来与内涵,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1期。
    1王明远,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P34、P192。
    2魏敏,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3徐祥民,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
    1田其云,关于海洋资源法义务本位的思考—以海洋资源分割与保护为视角,学术交流,2005年第10期。
    2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重庆大学,2005年第1期。
    3段海燕,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P37。
    1我国的《矿产资源法》是根据前苏联的《地下资源法》制定而来,因此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强调用国家公权力来管理矿业开发利用。
    2蔡守秋,调整轮—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56。
    3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以社会法规视角和经济学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P195。
    1杜欢政,构建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思考,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130。
    2蒋慧工,关于循环经济立法的几点思考,构建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思考,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146。
    1蔡守秋,循环经济法的原则和制度,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249。
    3周珂,部门法体系下环境法理念的坚守,北京人大,2011年第6期。
    1竹俊,美国能源政策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25。
    3吕玉广,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P70。
    1张天柱,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设计思路,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293。
    2何贤杰、盛昌明、王峰,我国能源安全形势评价战略选择及对策建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年第6期。
    1任庆,中国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P53。
    2[奥]汉斯·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P150。
    1金海统,资源权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P100‐101。
    2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65‐166。
    4程启智、向宏桥、徐楷,循环经济的均衡模型与发展路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P101‐102。
    2[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70。
    3杨帆认为我国社会在目前的体制里具有五大利益主体,他们分别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业以及个人。参见杨帆的《利益结构的变化与社会整合》,载于《东方》,1995年第3期。
    1李萱,中国环境立法已进入利益博弈时期,绿叶2009年第10期。
    2胡艳晖,法律背后的利益博弈,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P13‐20。
    [德]厄恩斯特·魏茨察克等著,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等译,四倍跃进——一半资源消耗创造双倍财富,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版,P1‐2。
    5蒋立山,法律现代化的三个层面——从法律“西化”概念说起,法学,2003年第2期。
    6严立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20。
    1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144。
    2余向阳,论法律的操作性与法治,学术界,2007年第1期。
    1张其帆,从综合利用到循环利用:立法思路的变革,2007年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P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44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矿产、渔业、野生动物、等资源的破坏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3张善信,中国环境保护法理若干问题,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2期。
    4赵美珍、邓禾,立体化环境监管模式的创建与运行,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6卷第1期。
    1孙佑海等,中国应当制定什么样的循环经济法,法治论丛,2006年第4期。
    2王灿发,循环经济法的建构与市实证分析,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201。
    1赵美珍、刘维平,尾矿资源循环利用及法律体系的构建,金属矿山,2009年第2期。
    2吕丹,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15.
    3蔡守秋,循环经济法的原则和制度,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105。
    4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山西大学2007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P55。
    5张其帆,从综合利用到循环利用:立法思路的变革,2007年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P2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3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4汪劲,生理学视角下的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5张金香等,抓紧完善我国的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经济论坛,2011年第8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32条。
    7崔振民,覃家海,矿产保护与利用,2009年第3期。
    1周旺生,立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36条。
    3康纪田,非法采矿罪的情节界定之我见,中国煤炭,2012年第3期。
    1孙凯,我国地方行政执法规范研究,辽宁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P31‐33。
    2沈洋,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湘潭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P28‐40。
    3杨朝飞,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和环境保护若干问题,中国环境报,2012年第11期第003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1条。
    5郑少华,试论环境法上的社会连带责任,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6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Act1979, No.2003of New South Wales.
    7武强、陈奇,矿山环境治理模式及其适用性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第11期。
    8王灿发、李丹、李俊红,循环经济法的建构与实证分析,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201。
    9周珂,循环经济立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242。
    1王颖,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浅析,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第5期。
    2我国科技法律制度的战略思考,http://info.1688.com/detail/1026863397.html,2014年2月4号最后访问。
    3关于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研究,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989.html,2014年2月4号最后访问。
    4李丽等,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技信息,2012年第26期。
    5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学技术部,2011年版。
    6张苗,我国现行科技奖励制度的主要问题及若干建议,科技信息,2011年第15期。
    1钱洪伟、尹香菊,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10期。
    1地矿部赴美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考察组,美国矿山环境立法与执法,中国地质,1995年第5期。
    2郑娟尔、孙贵尚、余振国、冯春涛,加拿大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研究,中国矿业,2012年第11期。
    3王永生、黄洁、李虹,澳大利亚矿山环境治理管理、规范与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第11期。
    4陈真,我国矿业法律制度体系重构,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P7‐11。
    5巴奇,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管理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P28‐29。
    1魏海琼,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P27‐31。
    2钱智、钱勇,中外清洁生产背景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1期。
    1刘志鹏,德国推行清洁生产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环境科学导刊,2012年第31期。
    2魏海琼,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P31‐33。
    3杨作精,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现状及若干问题的探讨,环境保护,1995年第9期。
    1http://news.163.com/13/0731/04/95384TGV00014AED.html。
    2《人民日报》2013年07月31日18版。
    1我们所指的小矿是合法小矿,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120042208号)关于的小矿的标准。至于非法小矿,是应该坚决取缔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38‐40条。
    2J. J. Hinton. Dec.2005. Communities and small‐scale mining: An integrated review for development planning.Communities and Small‐scale Mining Initiative:101.[Online]. Avalable athttp://142.103.159.167/documents/non_country%20specific/Communities%20and%20ASM%20(Hinton,%202006%20second%20draft).pdf [Oct.12,2007].
    3Guidance note‐‐Formalizing informal artisanal mining activity—Global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mining codes and policy approaches towards ASM (Draft). Community and Small Scale Mining (CASM)Initiative, Sept.2005:6.
    4曹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P27‐42。
    1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大矿由国企进行开采,小矿只能由集体或者私人开采。
    1胡德斌,英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第4期。
    1中国国土资源报网:http://www.gtzyb.com/shiwucuoshi/20130222_31083.shtml,2014年2月6号最后访问。
    2康纪田,论矿业法律责任的重构,时代法学,2011年第6期。
    3贾梦园,矿产资源犯罪及其立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P29‐30。
    1曹治国、王威驷,日本《矿业法》修改简析,中国矿业,2010年第1期。
    2李超,日本循环经济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P126。
    1吴志忠,日本能源安全的政策、法律及对中国的启示,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2徐铭辰,典型国家矿业发展历程及矿业产业周期分析,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P60‐68。3宋国明,我国周边国家的矿业立法大扫描,国土资源,2003年第2期。
    1王昕然,试论矿产资源法律体系之完善,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P17‐18。能源生产格局。
    3李一竹,论我国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法律保护,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P40。
    4琚迎迎,中国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P19‐20。
    2http://biz.xinmin.cn/2013/07/24/21193792.html.2014年1月1日最后访问。
    3周旺生,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86‐87。
    1[日]原田尚彦,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0页。
    2《美国国家坏境政策法》第42卷第55章第4321条。
    1Campbell‐Mohn,breen,Futrell,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Law,West Publishing Co.,1993.P32.
    2美国环境污染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分析及思考,http://www.bizvisit.com/zixun/news4‐show.asp?id=252.
    3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214。
    1王立德著、杨晨曦译,环境健康与法律:美国经验借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孙军工,循环经济法治化探析,法律出版社2008版,P56。
    3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http://wenku.baidu.com/view/18c7395c3b3567ec102d8a8b.html.
    4李显冬,中国矿业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P134。
    1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
    2张天柱,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设计思路,循环经济立法的制约因素分析循环经济立法研究—
    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290。
    1李海婷、王世虎,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展望,山东国土资源,2011年第6期。
    1俞金香,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http://news.163.com/14/0225/03/9LTAH1B300014Q4P.html,2014年2月14日最后访问。
    3周兴龙、张文彬,我国矿业循环经济中“资源供给”与“减量化”的矛盾,矿冶工程,2007年第5期。
    1蔡守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自然资源市场的法律调整,法学杂志,2004年第11期。
    2张金香、万宝春,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7期。
    1邓大才,制度供给效率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2杜辉、陈德敏,《矿产资源法》制度重构的模式选择与具体路向,资源科学,2012年第1期。
    3王宏峰,修改《矿产资源法》势所必然,http://www.chinabidding.com/zxzx‐detail‐220734826.html,2014年1月1日最后访问。
    1尹德洪,波斯纳产权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法经济学学者波斯纳认为,对于财产的“实际占有”和“法律上的权利”是完全两回事。
    3李君浒、董永观、董志高,我国矿山环境的治理现状与前景,生态经济,2008年第12期。
    1曹志新,新形势下修改《矿产资源法》存在的若干问题,黑龙江国土资源,2009年第10期。
    1王峰,矿业开发中的地方利益规范,中国矿业,2010年第2期。
    2矿业法治力图求解各方利益平衡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111/t20111115_1026195.htm,2014年2月16日最后访问。
    1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65‐70。
    2曹志新,新形势下修改《矿产资源法》存在的若干问题,黑龙江国土资源,2009年第10期。
    3我国法律规定矿产资源由国家、省两级主管部门管理探矿权,国家、省、地、县四级管理部门管理采矿权。黄金、钨、锡、锑、稀土等列人保护性的特定矿种,规定由国家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4云南建水县公安信息网:http://www.jsgaj.cn/Item/703.aspx,2014年1月1日最后访问。
    1李艳芳,论我国《能源法》的制定,法学家,2008年第2期。
    2煤炭法体系有:《煤炭法》、《煤炭规划实施办法》、《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等。
    3石油法律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石油工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
    4核能法律体系有:《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出口管制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核材料管制条例》、《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等。”
    5天然气法律体系有:《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城市燃气管理办法》等。
    1付梅臣、谢宏全、陈秋计,煤矿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http://www.maqgold.com/yqjj.html,2014年2月14日最后访问。
    3田其云、罗永刚,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理论界,2006年第9期。
    4蔡守秋,论循环经济立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雷霆、王芳,循环经济理论与“三同时”法律制度的融合,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6期。
    1龚远星,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须注意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发展,2006年第2期。
    2王明远,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20。
    3周珂,循环经济立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6年版,P345‐346。
    4陈立俊,国外循环经济实践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经济论坛,2006年第15期。
    5新能源网站:http://www.newenergy.org.cn/html/0049/20049198.html,2014年1月10号最后访问。
    2蔡守秋,《循环经济法》的原则和制度,美中法律评论,2006年第8期。
    1李一竹,论我国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法律保护,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P57。
    2蔡守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自然资源市场的法律调整,法律杂志,2004年第11期。
    1步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环境保护功能,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P16。
    2夏青、李仲学,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在矿业中的应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11期。
    3姜德义、李林、任松,矿产资源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王蓉,“起草《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城市条例》”的基本考虑,环境科学,2004年第4期。
    3曹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下中国小矿的法律规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P143‐154。
    1矿业整合的模式及操作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站:http://www.mlr.gov.cn/tdzt/zxgz/kckf/gzdt/201008/t20100804_731074.htm.
    1王成彦。邱定蕃、徐盛明,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意义、现状即函需关注的几个领域,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年第6期。
    2徐曙光,澳大利亚的最优尾矿管理,中国金属通报,2009年第22期。
    1李一夫、戴永年、刘红湘,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矿冶,2007年第1期。
    2孟春阳,美国超级基金法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P1151‐1155。
    3宋梅、王立杰、张彦平,我国矿业税费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及建议,中国矿业,2006年第2期。
    1毛显强、钟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4期。
    1岳书敬,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提高与公众参与,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2周国梅,循环经济中政府与企业的行为,环境保护,2005年第4期.
    1http://www.ausmine.com/,2014年2月14号最后访问。
    1.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版。
    2.徐祥民:《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3.傅英主:《中国矿业法制史》,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年版。
    4.何贤杰、余浩科、刘斌等:《矿产资源管理通论》,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5.国土资源办公厅编:《2000年国土资源调研报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年版。
    6.[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一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年版。
    7.曾忠恕,张建仓:《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与矿业管理实务全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8.江伟任,陈方林:《资源环境法研究及应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9.肖海军:《环境保护法实例说》,海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程燎原:《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张永和:《权利的由来-人类迁徙自由的研究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2.应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3.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沈宗灵:《比较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徐向华:《中国立法关系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英]哈特:《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8.[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何勤华:《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周旺生:《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1994年版。
    22.李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王曦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4.罗杰·伯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5.[英]朱迪·丽丝著,蔡运龙等译:《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6.王蓉:《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7.郑易生:《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8.傅英:《中国矿业法制史》,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年版。
    29.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江平:《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1.朱学义:《矿产资源有偿开采》,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李祥仪、李种学:《矿业经济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3.杨雪峰:《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4.俞金香、何文杰、武晓红:《循环经济法制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5.孙军工:《循环经济法治化探析》,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6.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7.朱伯玉:《循环经济法制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冯之浚:《循环经济与公众参与》,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1.吴季松:《循环经济》,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42.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2005年版。
    43.尚红云、周生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政策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4.范纯:《法律视野下的日本式经济体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5.贵立义、林清高:《经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
    47.[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8.[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联书店1994年版。
    49.何尧军、单胜道:《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陈文晖、马胜杰、姚晓艳:《中国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51.陈宗兴、刘燕华:《循环经济面面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52.陈宗兴、刘燕华:《循环经济与国民经济建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53.崔兆杰、张凯:《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法]莫斯科维奇著:《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
    55.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洪大用:《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初探》,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版。
    57.林兵:《环境伦理学的人性基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9.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60.[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1.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2.杨明主:《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4.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5.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6.陈慈阳:《环境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67.高家伟:《欧洲环境法》,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年版。
    68.吕忠梅:《环境法案例辨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9.汪劲:《环境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0.原田尚彦:《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1.汪劲:《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2.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74.邹瑜、顾明:《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8.李显东:《中国矿业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出版社2006年版。
    79.房绍坤:《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80.金海统:《资源权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1.王克强、赵凯、刘红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汪永清:《行政许可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版。
    1.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2.吕忠梅、刘超:《环境权的法律论证——从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对环境权基本属性的考察》,法学评论(双月刊)2008年第2期。
    3.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刘惠荣、杨凡:《论立法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估—以我国流域立法为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5.田其云:《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理论界》2006年第9期。
    6.高倩:《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7.梅丹:《我国矿业市场准入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8.齐兵:《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法经济学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9.裴建军:《山西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法律保护》,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10.康纪田:《矿业法律责任的重构》,时代法学2011年第12期。
    11.蒲江涛:《循环经济立法实施机制的贯彻途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2.韩能跃:《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特区经济》2011年第1期。
    13.董朝燕:《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14.魏钰邦:《物权法视阈下的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研究》,兰州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15.孙思明:《黑龙江省循环经济立法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16.杜书瑞:《国内矿业循环经济研究述评》,《中国矿业》2010年第19期。
    17.王必英:《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探讨》,《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年第5期。
    18.张瑞:《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中国矿业》2009年第11期。
    19.崔倩:《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矿业》2009年第10期。
    20.王保忠:《科学的煤炭资源价格机制:富煤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资源科学》2009年第6期。
    21.郝树华:《探索循环经济新途径实现尾矿废石资源化》,《中国矿业》2008年第1期。
    22.尹力军:《矿产资源价格扭曲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价格月刊》2008年第3期。
    23.孟琪:《矿产资源循环经济的体制保证》,《中国矿业》2008年第1期。
    24.徐建中:《基于AHP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灰色综合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25.卢业授:《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中国矿业》2008年第1期。
    26.刘旭东:《矿产资源领域地勘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国矿业》2008年第1期。
    27.卢振伟:《矿业循环经济理论及应用研究》,《资源与产业》2008年第4期。
    28.李奎星:《鲁中矿业公司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矿业工程》2008年第5期。
    29.李强:《浅析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资源导刊》2008年第2期。
    30.牛晓冬:《基于循环经济下的云南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第6期。
    31.刘金平:《江苏省矿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2008年第5期。
    32.兰天:《循环经济与煤矿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现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2期。
    33.沙景华:《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保护》2008年第2期。
    34.杨承训:《构建矿业循环经济链群园区探析》,《资源导刊》2008年第2期。
    35.米潇:《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价值链研究》,《煤炭技术》2008第4期。
    36.黄和平:《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生态学报》2007第1期。
    37.周兴龙:《我国矿业循环经济中资源供给与减量化的矛盾》,《矿冶工程》2007年第5期。
    38.王国庆:《发展循环经济之对策》,《经济师》2007年第11期。
    39.蒲进:《矿业循环经济中的人文精神》,《中国矿业》2007年第8期。
    40.何华兵:《中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中国矿业》2006年第5期。
    41.刘满芝:《兖矿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洁净煤技术》2006年第1期。
    42.张延东:《工业共生与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43.刘军:《建设绿色矿山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论述》,《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年第2期。
    44.杨玲:《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中国矿业》2006年第4期。
    45.刘峰:《以资源循环利用方式促进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煤炭工程》2006第11期。
    46.朱俊士:《生态矿业》,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年博士论文。
    47.王晶日:《实现循环的探讨》,《环境保护》2004年第1期。
    48.张璞等:《矿区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中国矿业》1999年第4期。
    49.方创琳:《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消长转换论》,《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第4期。
    50.王晓东:《对土地价值补偿问题的研究》,《前沿》2005年第l期。
    51.王万茂、李俊梅:《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报》2003年第4期。
    52.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第5期。
    53.曹明德:《环境保护法的若干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4.张兴、王迎川、谷曼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制建设研究》,《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第2期。
    55.张兴、张维宸、王凌云:《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第6期。
    56.张兴:《我国矿业和谐发展中的矿山环境治理问题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第5期。
    57.张兴、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中国矿业》2011年第8期。
    58.宋蕾:《美国矿山修复治理保证金的构建和启示》,《资源与产业》2011年第13期。
    59.巩固:《政府激励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法>修改》,《法学》2013年第1期。
    60.刘超:《环境法学研究中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以环境权研究为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1.李显冬:《矿业权的私权法律属性》,《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2.时红秀:《矿产资源资产权利缺乏体制保障》,《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第11期
    63.吕忠梅:《生态安全立法的远观与近视》,《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4期。
    64.苏立功:《煤炭经济研究文选》,《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5.刘国春:《四川资源补偿机制研究》,《天府新论》2008年第9期。
    66. RaymondP.cote,E,Mcgalliard.Bellm.DesigningEco-industrialParks:asynthesicofsomeexperience[J].Jorunal of Cleaner Preduction (1998):181-188.
    67. Raymond P.cote.e.mcgalliaed T.bellm.designing Eco-industrial Parks:asynthesic of someexperience[J].Jorunal of Cleaner Preduction6(1998).
    68. Stefan A.Industrial metabolism and the linkages between economics,ethics and theenviron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4.
    69. Surface Mining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Act of1977.Jan.22,2009.
    70. C.R.Sunstein,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the environment.Ethics.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