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列劳动思想及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继承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劳动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的立论基石。马克思的两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都是建立在其劳动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以劳动为轴心,便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
     第一章主要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内涵作出分析。探讨了异化劳动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及其后果,分析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提出异化劳动的理论指向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了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生产劳动是生产力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前提地位决定了劳动者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在生产劳动的理论路向上是最终建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雇佣劳动是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剥削的秘密而提出的,因此,雇佣劳动在理论指向上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异化劳动”、“生产劳动”、“雇佣劳动”是研究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三个维度。异化劳动是研究生产劳动的前提,是研究雇佣劳动的逻辑起点。三个维度分别指向了马克思学说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三个维度还反映了马克思劳动学说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章主要是分析列宁的劳动思想。列宁认为农业机器的使用,大部分农民成为雇佣工人,而随着机器以及改良工具在农业中大规模使用,俄国的农业工役制也被农业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所取代。列宁关于农民成为雇佣工人的论述,实际上是指明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天然联系,最终将工人与农民相结合,走工农联盟的革命道路。列宁还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机器化大生产以及带来的垄断,提出了劳动社会化的理论,并由此提出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等一系列新观点。
     第三章主要论述马列劳动思想是近代中国寻求正确革命道路的理论指南。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最终选择了以革命作为解决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唯一路径。虽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却并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只有在马克思列宁劳动思想的指引下,才能回答革命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最终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即走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列劳动思想是中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南。
     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和陈独秀对马列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作出描述。他们是对马列劳动思想传播与运用的先驱。李大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强调阶级斗争,为中国革命作理论准备;介绍并宣传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从经济角度探索阶级斗争的根源;以马克思劳动思想为武器,实际发动并领导工人运动;李大钊还是党内最早注意农民问题,重视搞农民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也是早期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运用马克思关于劳动者地位的论述,启发劳动者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剖析劳工受剥削的根源;运用马克思批判雇佣劳动制度的观点,主张废除私有制等等。
     第五章主要内容是瞿秋白和邓中夏对马列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们代表着对马列劳动思想早期传播和运用的重要探索阶段。瞿秋白认为中国的革命问题,归根到底是劳动问题,他把劳动问题放置于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背景下来认识的,认为解决中国的劳动问题实质是整个中华民族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问题。瞿秋白注意团结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一起进行革命。对如何做工人运动,瞿秋白更注重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掌握领导权。邓中夏对马列劳动思想的贡献表现在:他认识到工人是生产劳动的主力,而财富却被资本家剥夺,因而鼓动工人起来进行经济斗争;邓中夏特别注意工人在政治上的权益保护,呼吁给予工人以各项自由权利,并通过组织工会来实现。因此,邓中夏还是工会的杰出领导人,对工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六章的内容主要是两位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毛泽东和彭湃对马列劳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将马列劳动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正确理论。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这一重要理论,指出农民才是军阀的经济来源,从而在经济上确定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毛泽东还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解放的根本问题。彭湃认识到,要让农民觉醒,必须要让农民了解自己受苦受难的经济根源。他认为中国的农民阶级从事革命比工人阶级有独特的优势。彭湃注意到农民由于居住比较分散,要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必须要建立农会。彭湃重视培训农民运动骨干,开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的许多关于农民运动与农民革命的思想,经过毛泽东的创造性发挥之后,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纲领。
Labor problem is the core of Marxist theory, labour is not only logical the starting point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y. Marx's two epoch-making great discovery,"historical materialism"and "surplus value theory"a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labour theory. Labour for axis, can connect Marxist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arx's labour. Discussing the era background and the reason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so on, pointing out that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labour point to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alyzes that productive labour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uman history, productive labour is the basic power of productive forces, productive labour being the premise status in human social life determines that the laborer i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society. Marx's productive labour theory eventually establish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vealing wage labour is for Marx to reveal the secret of capital exploitation therefore, pointing to Marx's surplus value theory.
     "Alienation labour","productive labour"," wage labour " can be regarded as the three dimension of Marx's labour theory. Alienation labour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study of productive labour, also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wage labour. Three dimensions, respectively point to three important parts of Marx's theory, namely, scientific socialism, Marxist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The second chapter's main content is analysis of Lenin's labour theory. Lenin thinks that most of the farmers become employing workers with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the Russian agricultural labour service system is replaced by agricultural capitalist system of wage labour. Lenin's thought about farmers becoming hiring workers, in fact, is on the way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set up alliance between them. For the capitalist society machine turns mass production and brings monopoly, Lenin put forward the socialization of labour theory, and thus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n imperialism, and a series of new idea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Marx-Lenin's labour thought is the theory guide for modern China to seek correct revolution road. In modern China, againsting the imperialist colonial invasion and Feudalism brutal oppression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era. Chinese people afte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ultimately chose revolution as the only pat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lthough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overthrow the Qing government, it can not save China. On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Lenin's labour though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an answer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finally find the correct revolution road, namely, the road to socialism. Marx-Lenin's labour thought is a theoretical guide to the socialist road in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 li dazhao and Chen duxiu, the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ying on and developing the Marx-Lenin's labour thought. Li Dazhao's achievements mainly displayes in:Accepting the Marx's theory of class struggle, introducting and publicity Marx's surplus value theory, trying to explore the root of the class strugg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nomy. Basing on Marx's wage labour theory, Li lead the workers's movements; Also, Li Dazhao is the first man pay ing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farmers in party, pay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eader of the peasant movements. Chen Duxiu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Marx's labour thought, his contributions mainly manifestes in:Accepting and utilizing Marx about labour's status in the social life, inspires workers to know their social status; Appling Marx's surplus value theory, analyzes the source of labour exploited; Accepting and appling the viewpoints of Marx's critique of wage labour system, advocates the aboli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etc.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main content of Qu Qiubai and Deng Zhongxia's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x's labour thought. They represent the important exploration stage of the early dissemination and the use of Marx-lenin's labour thought. Qu Qiubai believes that Chinese revolution problems, in the final analysis are the labour issues, he places the labour issue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erialist colonial aggression and thinks that solving the Chinese labour issues in fact are the whol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anti-colonial and anti-imperialism. Qu Qiubai takes notice of the unity of intellectuals, the petty bourgeoisie to revolution. Qu Qiubai pays more attention to grasp the leadership of working class in the revolution struggle. Deng Zhongxia's contribution to the Marxist-leninist labor thought displays in:he realizes that workers is the main productive labour, while their wealth is deprived by capitalists, thus encourages workers to economic struggle; Deng Zhongxia payes special attention to politically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calls for giving workers the right to freedom, and organizes trade unions to realize it. In addition, Deng Zhongxia is the outstanding leaders of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 mak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on.
     The sixth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wo outstanding peasant movement leaders, MAO Zedong and Pengpai,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lenin's labour thought. MAO Zedong understand that the peasant issues is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warlords economic sources are from the farmers, therefore economically determin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peasants in the revolution. MAO also realized that the land issue is the basic issue of peasant liberation. Pengpai realizes that to awaken farmers, it's imporant to let them know how themselves suffer in economic roots. He thinks that Chinese farmers class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an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revolution. But Pengpai notices that farmers lives scattered, thus launching a peasant revolution, must set up peasant associations. Pengpai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backbone of 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conducts peasant movement training in guangzhou. His many ideas about 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the peasant revolution, by MAO Zedong's creative play, become China's guidelines of peasant revolution.
引文
①(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引论·中译本序》,(德)本泽勒编,白锡堃、张西平、张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②(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引论·中译本序》,第10-11页。
    ①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223页
    ②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①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②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①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①曹亚雄:《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历史嬗变·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2页
    ①逄锦聚等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页。
    ①参见逄锦聚等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223页。
    朱炳元,朱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2-84页。
    ①侯雨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0页。
    ②参见侯雨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7页。
    ①《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亚雄:《马克思劳动观的历史嬗变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①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2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7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7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163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164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③《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④《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
    ③《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571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①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232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232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①《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6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①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3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页。
    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③《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
    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③《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③《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4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④《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③《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
    ②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德)本泽勒编,白锡堃、张西平、张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③《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
    ②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第13页。
    ①《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②《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③《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533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②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
    ①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269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576页。
    ②《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②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①《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①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5页。
    ⑤马驰:《论马克思的实践观——兼评实践美学论者的一些观点》,《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520页。
    ②[美]窦宗仪:《创造力——人类的最高价值——马克思主义和儒家学说论人类的自我改造》,《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5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①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②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9页。
    ①《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0页
    ①《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0页。
    ②《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1页。
    ③《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1页。
    ①《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②《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1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5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2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0-861页。
    ③《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页。
    ①《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3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6页。
    ③《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6页。
    ①《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6-7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②《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3页。
    ③《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5页。
    ④《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
    ①《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
    ②《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
    ③《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
    ④《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
    ①《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
    ②《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1页。
    ①《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页。
    ②《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2页。
    ③《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4页。
    ④《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8-7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②逄锦聚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92-993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3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5页。
    ③逄锦聚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①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27页。
    ③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哲学思想传统》,刘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1-802页。
    ②《马克思致恩格斯》(1958年4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①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17-18页。
    ①《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②《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5-96页。
    ③《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页。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②《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19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21页。
    ②《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页。
    ②《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25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26页。
    ②《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28页。
    ③《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④《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页。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3页。
    ②《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3页。
    ③《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5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2页。
    ②《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③《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4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1页。
    ②《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页。
    ③《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20页。
    ①《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8页。
    ②《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21页。
    ③《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页。
    ④《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2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18-19页。
    ②《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①《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0页。
    ②《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页。
    ③《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23页。
    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页。
    ②《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③《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4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64页。
    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6页。
    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2页。
    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3-504页。
    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72-73页。
    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1页。
    ③《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61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59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69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5-336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4-335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6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0-341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页。
    ③《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页。
    ④《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7页。
    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2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342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2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0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6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8-359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9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0页。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页。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9页。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1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6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7-398页。
    ③《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9页。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4-425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6页。
    ②《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0页。
    ①《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页。
    ②《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②《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
    ②《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
    ①《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
    ①《怎样组织竞赛》,《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15-316页。
    ②《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①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11-112页。
    ②[苏]A·M·鲁缅采夫主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7页。
    ③邢俊芳:《列宁的劳动生产率理论及其时代意义》,《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
    ①《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②《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页。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
    ①《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页。
    ②《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50页。
    ①《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页。
    ②《〈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③《〈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139页。
    ①《〈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139页。
    ②《〈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
    ①《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80页。
    ②《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86页。
    ③《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88页。
    ①《〈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第318-319页。
    ②《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页。
    ②王英梅、王晋京:《中国梦——党员干部读本》,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629页。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纺织》,光绪二十年刊五卷本。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页。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11页。
    ①参见亚当·斯密:《国富论》,,王亚南、郭大力译,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84-85页。
    ①上述统计数据见许毅:《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清代外债与洋务运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546页。
    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40,145-146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8页。
    吴雁南:《中国近代史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1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6-267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7页。
    ②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6页。
    ①邹沛,刘真:《中国工人运动史话》(一),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0页。
    ③邹沛,刘真:《中国工人运动史话》(一),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④转引自[日]中村三登志著:《中国工人运动史》,王玉平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朱义禄、张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78-79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页。
    ①董四代:《中国近现代社会主义思想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3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页。
    ①《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9页。
    ②《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
    ①《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5-186页。
    ②《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7页。
    ③《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817页。
    ④何香凝:《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第6页。
    孙中山:《在杭州国民党浙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②《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1页。
    ③黄兴:《与谭延闿等发起洞庭制革股份有限公司招股广告》,《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④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3期,1906年4月。
    ⑤胡汉民:《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民报》第12期,1907年3月。
    ①《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2页。
    ②《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7页。
    ①《马克思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1、463页。
    ①《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6页。
    ①梅宪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新青年》9卷1号,1921年5月。
    ①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出版社1963年版,第230页。
    ①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出版社1963年版,第220-221页。
    ①王毅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形态——论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2-6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2-6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7页。
    ②《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50页。
    ③《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页。
    ①《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刘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①参见《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刘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①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劝学篇〉书后》。
    ①严复:《辟韩》,《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页。
    ②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44页。
    ③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30页。
    ④《惨世界》,《苏曼殊全集》第2卷,柳亚子编,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84页。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②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9页。
    ①列宁:《农村中阶级斗争》,(《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页。
    ②列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②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257页。
    ③《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9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06页。
    ②《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①《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②《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①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①《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④《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⑤《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④《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⑤《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6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④《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⑤《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268页。
    ①《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7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①《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305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④《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⑤《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0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④《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④《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③《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13页。
    ④《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⑤《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①《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③《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①《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②《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0页。
    ①《劳动界》第1册,民国九年八月十五日。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0页。
    ①《劳动界》第1册,民国九年八月十五日。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页。
    ①《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页。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页。
    ①《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33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8页。
    ①《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5页。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
    ③《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8页。
    ①《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页。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5页。
    ①《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366页。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页。
    ①《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5页。
    ③《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①《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1页。
    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4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270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7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5-546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9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5页。
    ③《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6页。
    ④《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8页。
    ⑤《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8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6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8页。
    ③《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2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6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7-428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0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③《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31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第31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58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276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③《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9页。
    ②瞿秋白:《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10页。
    ①刘林元等:《瞿秋白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②《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4页。
    ③《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4页。
    ①《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4页。
    ②《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4-305页。
    ①刘林元等:《瞿秋白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8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2页。
    ③《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3页。
    ④《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5页。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9页。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1页。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2-433页。
    ②《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3页。
    ③《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8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8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0-591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1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1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2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2页。
    ③《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5页。
    ①《邓中夏文集·附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5页。
    ②《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②《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①《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③《论劳动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67页。
    ①《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②《论劳动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①《论工人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②《论工人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③《论工人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②《论工人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43页。
    ③《论工人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④《论工人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中国工人状况及我们运动之方针》,《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中国工人状况及我们运动之方针》,《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中国工人状况及我们运动之方针》,《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②《劳动运动复兴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132页。
    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④《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7-58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①《论劳动运动》,《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68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③《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6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8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0-141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101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102页。
    ①《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页。
    ②《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页。
    ①毛泽东:《怎样做去才有真正的劳工团体出现?》,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5日至6日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②毛泽东:《怎样做去才有真正的劳工团体出现?》,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5日至6日。
    ①毛泽东:《怎样做去才有真正的劳工团体出现?》,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5日至6日。
    ②毛泽东:《怎样做去才有真正的劳工团体出现?》,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5日至6日。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①毛泽东:《怎样做去才有真正的劳工团体出现?》,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5日至6日。
    ②毛泽东:《怎样做去才有真正的劳工团体出现?》,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5日至6日。
    ①丁守和、殷叙彝等《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57-15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①《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②《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①《土地法》,《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0页。
    ②《土地法·按》,《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①《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5页。
    ①《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①《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6-97页。
    ②《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7-278页。
    《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1页。
    《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8页。
    《彭湃给李春涛》(节录),《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95页。
    《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6-322页。
    ①《农会利益传单》,《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5页。
    ②《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①《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②《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③《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①《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①《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1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
    7.列宁:《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列宁论劳动》,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5卷(最新注释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卷》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8.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卷》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卷》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卷》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卷》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邓中夏:《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3.彭湃:《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4.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人民出版社1949年9月版。25.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年),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
    26.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7.《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8.邹沛,刘真编著《中国工人运动史话》1-5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29.萧灼基:《马克思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1.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4.邢贲思:《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5.丁守和殷叙彝著:《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63年版。
    35.靳辉明、李崇富主编:《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7.赵剑英、孙正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8.陶德麟、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9.朱炳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40.方世南:《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政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方世南:《马克思恩格斯弱者权益保护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42.夏东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规律与路径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吴声功:《科学发展观在苏南的实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4.田芝健:《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工会维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5.曹亚雄:《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历史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7.刘建军:《李大钊思想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8.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8.杨军:《邓中夏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王东、有进、贾向云:《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2.钱津:《劳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3.常卫国:《劳动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5.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8月版。
    56.薛长礼:《劳动权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7.白暴力:《劳动创造价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59.赵学增:《劳动与资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圣西门:《圣西门选集》1-3卷,商务印书馆。
    61.傅里叶:《傅里叶选集》1-3卷,商务印书馆。
    6.欧文:《欧文选集》1-3卷,商务印书馆。
    6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4.[英]大卫·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65.[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6.[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67.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吴声功:《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
    2.杨魁森:《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8期。
    3.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哲学研究》2003第8期。
    4.毛勒堂:《劳动正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伦理诉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
    5.唐正东:《马克思与“劳动崇拜”一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张一兵、姚顺良、唐正东:《实践与物质生产——析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本质》《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7.白音:《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中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8.魏小萍:《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分工与私有制:非同质的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9.姚顺良:《从“异化劳动”到“谋生劳动”: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范式解构的开始——兼与张一兵教授的“穆勒笔记”解读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
    10.罗骞:《异化劳动:现代性状况与现代性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期。
    11.朱忠孝:《劳动、异化劳动的内在张力与人的解放》,《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2.刘真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及理论旨趣》,《求索》2012年第5期。
    13.程新英:《从异化劳动到唯物史观》,《学术交流》2007年第6期。
    14.刘英侠:《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解读》,《理论界》2012年第6期。
    15.冯溪屏:《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辨析——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学术交流》2010年第3期。
    16.李勇刚:《试述异化劳动研究的经验转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7.宇海金、刘付春:《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新诠释——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兰州学刊》2006年第6期。
    18.肖恩·塞尔斯,高雯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第1期。
    19.韦汉军:《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因果关系问题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0.孔润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5期。
    21.陈忠、王晓宁:《风险社会与“异化劳动”——贝克的“异化生产观”及其“历史超越”》,《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2.陈春萍:《异化劳动的扬弃与和谐劳动的建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3.王会平:《异化劳动的超越与人的生存意义》,《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24.侯衍社:《告别费尔巴哈:从“异化劳动”到“物质生产”》,《齐鲁学刊》1997年第6期。
    25.张庆熊:《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探究马克思揭示“异化劳动”的方法论》,《学术月刊》2010年第9期。
    26.张永红:《异化劳动视阈下的休闲异化——兼与异化劳动“三规定说”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9期.
    27.邹国球,曾特清:《异化劳动:伦理意义及其阙失》,《兰州学刊》2004年第3期。王晓升:《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兼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批评》,《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8.张盾:《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29.刘嫦:《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思考》,《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20期。
    30.孙成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辨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理论学刊》2011年第12期。
    31.周立秋:《生产劳动及其社会关系——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解》,《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2.马智、阎春荣:《“生产劳动”与“社会关系”——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理论导刊》2011年第1期。
    33.于金凤:《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看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7期。
    34.杨小勇:《怎样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发展和运用的几点看法》,《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35.王海锋:《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
    36.孔小红、管德华:《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观》,《江淮论坛》2009年第2期。
    37.陈其人:《关于马克思两个生产劳动定义问题——兼论重农主义和斯密的生产劳动观》,《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38.崔文奎:《人的满足最终在于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的一个重要思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39.魏新丽:《纯粹的服务是不是生产劳动——试析马克思生产劳动的两种含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0.许兴亚、王丽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劳动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价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1.朱先发:《试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动劳动理论》,《江淮论坛》1982年第1期。
    42.祁晓玲、曾令秋:《论马克思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5期。
    43.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44.徐节文:《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经济研究》1981年第10期。
    45.毕士杰:《浅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1期。
    46.周晓梅:《运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分析我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47.刘维兰、黄明理:《马克思劳动发展逻辑及对资本主义批判与超越》,《求索》2011年第10期。
    48.许国新:《对马克思的雇佣劳动论的理解》,《中国劳动科学》1987年第3期。
    49.周晓梅:《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与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50.任洲鸿、刘冠军:《从“雇佣劳动”到“劳动力资本”——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
    51.吕世荣、周宏:《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52.陈仲常、杨怡:《马克思的雇佣劳动理论与现代企业合约理论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53.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研究》,《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6期。
    54.吴宏洛:《论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基于马克思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55.杨建平:《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56.宋龙祥:《<雇佣劳动与资本>——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系统总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57.张有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及其哲学解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8.伍旭中、林孝文:《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看资本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主义产权经济学的观点》,《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59.宋龙祥:《<雇佣劳动与资本>——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系统总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60.李福安:《无产阶级贫困化的主要标志——学习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的一点体会》,《黄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61.李怀涛:《论马克思对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的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62.寇雅玲、岳宏志:《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新论》,《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
    63.吴宣恭:《科学认识资本与劳动关系的重要理论——重温《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启示》,《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5期。
    64.陈孝兵、李广平:《从资本积累运动看雇佣劳动终结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崩溃理论”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65.孟氧:《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拉萨尔的工资铁则》,《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3期。
    66.刘埜:《介绍李大钊同志的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
    67.艾迪:《中国工人第一次纪念“五一”劳动节》,《工会博览》2004年第9期。68.皑峻:《解放前我党领导下的北京工人运动》,《工会博览》2011年第7期。
    69.林木:《一九二○年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出版物》,《党史博览》2011年第3期。
    70.李大钊、韩一德《新发现的李大钊佚文(三篇)——中国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行方法的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71.董畅:《1920年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文史杂志》1996年第3期。
    72.左玉河:《论五四时期的民粹主义》,《晋阳学刊》2010年第1期。
    73.石仲泉:《陈独秀:叱咤风云、功大于过的历史巨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5期。
    74.张家康:《陈独秀吹响建党集结号》,《党史纵横》2011年第5期。
    75.李润波:《老报刊见证——“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北京档案》2009年第5期。
    76.宋仲福:《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77.刘振起:《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先锋桥梁作用》,《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4期。
    78.李淑梅:《从哲学与人民的关系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79.鞠健:《五四时期瞿秋白的政治信仰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0.吴家林:《赵世炎在北京的革命活动》,《北京党史》1985年第26期。
    81.罗礼堂:《邓中夏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贡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82.李光一:《<每周评论>简介》,《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
    83.周行、田子渝:《李汉俊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杰出贡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