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儒家人文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长于分析思维,引领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把人类以及人类文化带向一个陌生、冷漠、黑暗、充满危机的世界。”在中国,人文精神危机也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哲学界颇为引人注目的问题。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寻觅失落的精神家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表明,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青年一代从西方汲取科学与文化的营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众所周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本原,因此,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能割裂自己民族的历史。西方学者在寻找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良方时,尚且肯定长于整体思维的东方文化的价值,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在中国,“无论何种传统,其中有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的儒学的影子,传统与现代的纠结永远是人无法改变的存在方式”。北师大哲学系李景林教授指出:“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挺立价值本原”和弘扬“宗教性的精神”,并肯定这种本原与精神就是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华民族精神。
     “五四”以来,虽然儒家思想失去了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是,儒家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的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崇尚科学精神的同时,不能放弃崇尚伦理道德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否则,势必会在时代的大潮中丧失自我。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人性化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高度综合性要求,决定了儒家人文思想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德治与法治意识、诚信观念及理想人格的培养等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用儒家人文思想精华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素质,对中华民族振兴有着战略上的意义。
     用儒家人文精华加强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思想精华的校园文化氛围。
It is well known that occidental philosophy puts emphasis on analytical thinking which leads the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wever, it is obvious that it still has shortcomings. The highly -develope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leading human beings and their culture to a unfamiliar, indifferent, dark world full of crisis". In China, the crisis of humane spirit has been a striking issue since the 1990s in the circle of philosophy. Therefore, it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humane spirit and re-find the lost spiritual homel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ince the 1990s,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forward greatly in China.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from which the theory of quality education stemmed, shows that China 's younger generation is required to draw the best elements of occidental science and culture and make a good command of all the world's excellent fruits so as to contribute in China's rejuvenation. Currently,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focuses on humanity-based education, which aims at students' humane spirit. We all know that every nation has its own culture, which persists the arche of belief. So the learning of the world's excellent culture should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learner's own history. The occidental scholars, while trying to find an effective prescription to the hard ills of their own culture, acknowledge the strength of oriental culture, which is takes into account the whole picture of a thing. Then, how can we oriental people interpret our own culture in a correct approach?
    In China,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as the trunk of Chinese culture, exists in every tradition. And interweaving modern culture with traditional one is a way of life that can not be changed." said Li Jinglin, a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basis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persist the arche of belief and develop the religious spirit". He also claimed that "these arche and spirit are the main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governed by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human-based and humanity-oriented, offers abundant resources to
    
    
    conduct humanity-based quality education, though Confucianism has somewhat lost its dominance in the thinking field since May 4th Movement. When upholding the science, we should not give up our own good tradition, which advocates ethics. Otherwise, we would lose our believes in the modem times.
    Confucianism still have a great many unique effects on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ral and legal thinking, honest and honorable virtu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deal pers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aim in universities of talent-training and science-personify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mand required by the time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strategically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with the cream of Confucianism as the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rejuvenation.
    To strengthen quality education with the guide of the cream of Confucianism, efforts should be done to modify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improve the education methods and create a better culture atmosphere on campus.
引文
1.贝纳尔科学的社会功能[M]商务印书馆 1986年
    2.蔡方鹿主编 华夏圣学—儒学与中国文化[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董小川著 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M] 商务印书馆 1999年10月
    4.冯契著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 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
    5.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麦克米伦公司出版 1948年
    6.管恒禄主编 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M]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6年8月
    7.韩钟文、李如密主编 教育学[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8.何成轩 李更平 儒家与现代社会[M] 沈阳出版社会 2001年8月
    9.何兆武 柳御林主编 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胡适撰 中国哲学史大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7月
    11.蒋广学 赵宪章主编 二十世纪文史哲学名著精义[M]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2年9月
    12.李岚清著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
    13.李明辉主编 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14.李申著 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
    15.李宪堂著 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16.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M] 路明书店 1949年
    17.林毓生著 中国意识的危机[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年
    18.刘大椿 吴向红著 新学苦旅[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
    19.刘钝 王扬宗著 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M]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
    20.冒荣 刘义恒 编著 高等教育管理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
    21.南怀瑾著 原本大学微言[M]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4月
    22.南怀瑾著 中国文化泛言[M]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2月
    23.倪健中主编 人文中国[M]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6年3月
    24.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M]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25.王健主编 儒家三百题[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5月
    26.王杰著 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M] 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 2000年10月
    
    
    27.吴光主编 中华人文精神新论[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12月
    28.肖海涛 张法瑞主编 自然辩证法简编[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29.杨岚 张维真著 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 2004年3月
    30.于琨奇 花菊香主编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M] 文化素质修养丛书 科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31.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2月
    32.张岂之著 中国儒学思想史[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33.张亚平 王国强主编 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M] 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6月
    34.周晓虹等编著 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1.曹德本 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的思考[N] 光明日报 2001.8.5
    2.陈明欣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应树立的几种新观念[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教育学 2002年第二期
    3.陈卫平 学能否成为‘活水’[J] 中国哲学2003年第6期
    4.成中英 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J] 文史哲2002年第5期
    5.单正齐 冯友兰对中西哲学差异之分析[J] 中国哲学2003年第6期
    6.邓联合 自由与仁爱:大学人文教育的基本精神内涵[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杜维明 ‘公共知识分子’与儒学的现代性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8.郭大成 赵小林等 创新高校文化[N] 《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7日
    9. 郭红 曹建华 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 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0.韩韧 传统文化与主旋律教育[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11.胡发贵 原始儒家伦理精神论纲[J] 学海 2003年第4期
    12.胡建波 人文素质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修养[J] 人文杂志2002年第5期
    13.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课题组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年第2期
    14.黄会林 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N] 光明日报 2004年2月19日
    15.金欣 略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健康人格培养[J] 前沿2002年第10期
    16.李大公“创新教育内容的构建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第二期
    17.李更平 东亚儒学与东亚意识[J] 中国文化研究 1998年春之卷(总第19期)
    18.李庆本 从传统到现代[J]中国文化研究 1998年春之卷(总第19期)
    
    
    19.李钟善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8年第3期
    20.林慧博 需庆祥 白崇立 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21.刘怡翔 哲学研究汇编[J]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三卷第三期2000年7月
    22.陆建华 杨剑梅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3.路德斌 试论荀子哲学的特质及其对儒家道统之意义[J] 孔子研究 2003年2月
    24.毛曦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滞后的原因探析[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25.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摘要)[Z]
    26.欧阳军喜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J] 中国文化研究 1999年夏之卷(总第24期)
    27.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Z]
    28.任光敏 论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互补性[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
    29.孙熙国 孟洁 孔子‘知’论及其现代价值[J] 文史哲2003年第1期
    30.孙喜亭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J] 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31.田建国 教育首先是道德养成[N] 人民日报2002年3月19日
    32.田克勤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J] 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5期
    33.王金梅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 高等农业教育1998第10期
    34.王军 弘扬传统文化 推动和平崛起[J] 光明日报 2004年3月26日
    35.王林珠 反思儒学[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36.王少缓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教育的几点思考[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7年第1期
    37.王伟廉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解析[J] 新华文摘2002年第一期
    38.王雪松 论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39.王玉华 王茹 知识经济呼唤人文素质教育[J] 交流与探讨2002年第2期
    40.翁有为 新儒家的‘守身’与‘舍身’[J] 史学月刊 1998年第六期
    41.吴培显 当代新儒家的追求和局限管窥[J] 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9月第5期
    42.吴清辉 推崇文史哲 重建中国魂[Z] 参考消息 2002年3月19日
    43.武才娃 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
    44.夏斐 让科学与人文相融[N] 光明日报 2004年2月7日
    45.向世陵 ‘横渠四句’与中国人的宏伟抱负[J] 中国哲学 2003年第3期
    46.熊吕茂 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综述[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年第5期
    47.阎纯德 世纪末,文化人的心语[J] 中国文化研究 1999春之卷(总第23期)
    
    
    48.阎红燕 儒学与中国的现代化[J] 理论观察2000年第2期
    49.杨德广 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J] 江苏高教 2003年第3期
    50.杨德广等 经济全球化高教怎么办—‘200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高等教育2002年第二期
    51.杨国荣 哲学对话:走向内在的视域[N] 光明日报 2004年1月6日
    52.杨叔子 人文教育 现代人学之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53.岳明君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N] 光明日报 2004年3月18日
    54.张德 儒家文化传统与东亚经济崛起[J] 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
    55.张德天 李宝艳 教育以人为本,对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
    56.张岂之 文化研究与文化素质教育[J] 中国文化研究 1998年冬之卷(总第22期)
    57.张汝敏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58.张朔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高等教育2002年第一期
    59.张文智 易学的现代价值[N] 光明日报 2004年2月17日
    60.张学智 当代新儒家点评[J] 中国哲学 2003年第6期
    61.赵德志 从理性主义到东方人本主义[J]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文化研究 1997.5
    6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
    63.周淑敏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7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