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并行工程在连接器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并行工程是一种哲理,是一种思想与理念,它是节省实际运作时间,降低总费用,以及提高品质的有效工具之一,也是增强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力的有力工具。
     电子领域的产品寿命越来越短,更新汰换越来越快。正是由于需求推动发展,电子领域的新产品开发速度要求越来越快,而功能需求却越来越多,从而使商业竞争日益白热化。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则是体现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快的同时还要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包括潜在的需求),具有高的品质及能很快进行大量生产的可制造性。如何在产品开发之期同时做到又快、又好、又便宜(以量制胜)呢?
     电连接器连通两个电子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是电子产品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零件之一。本文尝试从连接器开发实战经历出发,结合当前流行的产品开发阶段常见的使能工具,提出以产品为核心的并行开发模式。将并行工程贯入产品开发的管控流程设计中,同时对常见使能工具的运用时机作了简单介绍与应用说明。
     本论文还从并行工程的理念出发,在电连接器的开发过程中,引入BKM (Best Known Method)概念;分别在建立BKM数据库,如何产生BKM资料,以及如何管理及运用BKM资料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使电连接器产品开发速度更快,品质更好,成本更低,为产品开发人员及产品开发管理者提供一种比较实用的运作模式。经过实际运用,效果明显。
     同时BKM理念也可以给不同领域提供更好,更有效的竞争力。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s a kind of philosophy, a kind of ideology. It’s one of the high effectiveness tools for saving operation time, total cost, and improving quality. It’s also good tool to enhance surviving ability during competitive business environment.
     Nowadays, the product life in electronic field is much shorter, generation change is rapid. Engaging with the demands, the developing speed of new electronic products requires faster and faster with more functional, demands, which makes the competition of business crucial. The new product’s developing speed is one of the major competitiveness to meet the customer’s requirements (including potentials) with good quality and high volume manufacturability. How can we achieve the product in low cost (mass production), good quality and fast samples delivery dur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Electronic connector is one of the parts of the electronic product, which connects two subsystems of an electronic system and therefore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Based on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ovides a product-centered con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 referred to the popular enabling tool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uts the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to control flow design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Besides, it also explains the time when and where each the enabling tools could be applied to.
     This paper as well as applies both the concurrent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and the concept of BKM (Best Known Method) to the electronic connector development, in which how to build BKM database, create BKM data, manage and use the data a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nnector much faster, much better and much cheaper. Such a way will provide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designers and managers. Through application, it works.
     At the same time, BKM can also provide better competitiveness in other fields.
引文
(1). Terry Guo; Success in Electronic Outsourcing: Providing End-to-End Solutions;2001。
    (2). 熊光楞主编,并行工程的理念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3). 杨育武,刘瑜;并行工程概述;《航空系统工程》1994 年第 3 期,P14~17。
    (4). 叶尚辉,赵克;并行工程的思想与方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5,P1~8。
    (5). 许维胜,吴启迪,萧蕴诗;并行工程研究现况与问题;《控制与决策》1996 年 3月第 11 卷增刊 1,P97~104。
    (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整理数据。2003.7。
    (7). 杨伟;并行工程概念分析;《航天工艺》1997 年第 4 期,P50~54。
    (8). 宏声;概说并行工程;《研究与探讨》1998 年第 1 期(总第 73 期),P28~29。
    (9). 陈晓川,张暴暴,刘晓冰,冯辛安;并行工程的研究概况综述;《机械制造》1999年 3 月,P9~11。
    (10). 朱自强;一种实用高效的新产品開發模式;《鸿桥》2004 年 10 月,P62~66。
    (11). 王丽娟;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__并行工程的过程管理模式及特征;《企业研究》P54~56。
    (12). 金兴明;并行工程及其在航空电子产品研制中的应用;《航空学报》2001 年 11月第 22 卷第 6 期,P505~508。
    (13). 易树平;并行工程的研究热点;《国际学术动态》2003 年第 2 期,P32~34。
    (14). 马世骁,孟凡祥,黄理清,徐万红,张国忠;并行工程研究与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 年 2 月第 23 卷第 1 期,P124~126。
    (15). 邱志诚,符春生,包杰;并行工程: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的创新;《企业活力-管理理论》2004 年第 8 期,P56~57。
    (16). Robert E。Douglas,Jr.;Sneakers:“A Concurrent Engineering Demonstration System”;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1998.10。
    (17). 胡明东,项廷锋,张列平;企业应用并行工程的基础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 年 3 月第 32 卷第 3 期,P18~21。
    (18). 孙少辰,吴海明;应用并行工程实现新产品开发;《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 12 月第 28 卷第 6 期,P111~114。
    (19). 蔡哲民,栾英利;并行工程在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 年 3 月第 3 期,P54~58。
    (20). 赵伟敏;浅谈并行工程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6 月第 13 卷第 2 期,P60~62。
    (21). 李柯;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模式;《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 年 8 月第 14卷第 4 期,P377~379。
    (22). 杨振华;并行工程与绿色产品设计;《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2 期,P64~65。
    (23). 胡金波;企业产品创新的并行工程;《价值工程》2002 年第 3 期,P20~22。
    (24). 刘永波,史玉河;采用并行工程加快新产品开发;《企业技术进步》2004.1,P19。
    (25). 熊斌,谭建荣,何余仁,张思荣,刘振宇;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组织模式;《机电工程》1999 年第 1 期,P53~55。
    (26). 黄志清,郭钢,徐宗俊;面向并行工程的纸包装产品设计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875086)和国家 863/CIMS 主题项目(863-511-942-009)。
    (27). 张天兵,吴俊成,张新访,锺毅芳,周济;并行工程下产品协调模型的研究;《计算器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 年 10 月第 12 卷第 10 期,P772~776。
    (28). 卢正鼎,汪涛,曹化工,杨曼红,潘玲;面向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过程管理的抽象模型;《计算器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 年 2 月第 12 卷第 2 期,P121~126。
    (29). 乌兰木其,邓家禔等;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及其演进;《机械工程学报》2000 年5 月第 36 卷第 5 期,P1~5。
    (30). 刘晓冰,米小珍,关宏志;基于 PDM 的并行设计开发环境的实现与管理;《计算器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1 年 9 月第 7 卷第 9 期,P20~26。
    (31). 杨波,艾长胜,罗良武;支持并行工程的产品设计过程信息建模与管理技术;《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 年第 6 期,P74~77。
    (32). 赵济深;并行工程管理技术介绍;西飞科技.情报与信息;1995 年第 4 期;P35~46。
    (33). 李萍,常天庆;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冲突管理系统的开发;《制造业自动化》2003-4 第 25 卷第 4 期,P52~55。
    (34). 谈风奎;基于并行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航空制造技术》2003 年第 5 期,P28~36。
    (35). 马晓平,董昊,苏妮娜;企业并行工程团队组织问题研究;《商业研究》2003/23 总第 283 期,P39~40。
    (36). 刘鸿恩,张列平;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与方法__研究进展综述;《系统工程》2000 年 3 月第 18 卷第 2 期(总第 98 期),P1~6。
    (37). 李准,邓雪勇,李宇玲;基于 DFx 技术的并行工程设计与应用;《机电产品开发与制造》2004 年 5 月第 17 卷第 3 期,P46~47。
    (38). 郑寿森;并行工程下的产品装配建模及可装配性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9。
    (39). 都维刚,王立涛,刘忆;并行工程下产品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研究。《煤矿机械》2000 年第 3 期,P12~14。
    (40). Kenneth Crow;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DRM Associates;2001。
    (41). 廖春发编译;“并行工程”(CE)法及应用实例;《航天器工程》1993 年第 3 期,P49~57。
    (42). 陈晓川,张暴暴,冯辛安;面向成本的设计的关键技术及其概念模型;《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39(6),P775~780。
    (43). 陈晓川,方明伦;基于作业成本法的 DFC 成本计算公式;《机械制造》2001 年第 10 期,P9~11。
    (44). 曾庆良,万丽荣,熊光楞,方佳雨;面向装配、制造与成本的产品设计;《煤炭学报》2000 年 12 月第 25 卷第 6 期,P636~640。
    (45). H.S.C. Perera,Nagen Nagarur,Mario T. Tabucanon;Component part standardization: A way to reduce the life-cycle costs of products;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90-61 (1999) 109-116。
    (46). 李惠琴;并行工程 标准先行;《航天标准化》2004 年第 1 期,P14~17。
    (47). 刘浪,卢叶红;浅述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可靠性设计;《机电工程技术》2004年第 33 卷第 6 期,P31,P51。
    (48). 陈蔚芳,欧志球,吕平;面向并行工程的组合夹具辅助设计系统设计与开发;《计算器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 年 9 月第 16 卷第 9 期,P1196~1201。
    (49). 俞子骁;产品设计模具制造及并行工程;《金属成行工艺》Vol.18 No.2 2000,P4~7。
    (50). 朱晨苇;基于 PDM 的产品资料并行集成方法的研究;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0.1。
    (51). 王克勤;产品设计过程的进度管理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3。
    (52). Samir Mesihovic,Johan Malmqvist;“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 System Support for the Engineering Configuration Process”;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CAI 2000 Configuration Workshop August 20-25,2000,Berlin,Germany。
    (53). M。Karama,R。Conterno,A。Gaborieau;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Conception Platform;
    (54). Radha Balamuralikrishna,Ragu Athinarayanan,Xueshu Song;“The Relevance of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grams”;《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Volume 16,Number 3- May 2000 to July 2000,P1-5。
    (55). Z。Turk,R。Wasserfuhr,P。Katranuschkov,R。Amor,M。Hannus and R.J.Scherer;“Conceptual Modeling of A Concurrent Engineering Environment”;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Construction,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London,July 3-4,1997。
    (56). I.A。Sterian at Celestica Inc。North York,Ontario,Canada;G。Sure at Cisco Systems,Inc。San Jose,CA;“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High I/O BGA Implementation”;
    (57). Yu-Feng Wei,Anna C。Thomton;“Concurrent Design For Optimal Production Performance”;2002 ASME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 September29 to October 2,Montreal,Canada。
    (58). Yu-Feng Wei,“Concurrent Design for Optimal Quality and Cycle Time”;PH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MIT;2001.2。
    (59). 陈劲,莫昕玮;中国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过程研究。2003。
    (60). Allen R. Wilson (Intel);Intel's Safety Jet Structure For Assembly/Test & Systems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61). 张殿文;20 条律则,揭秘英特尔管理学;《数位时代双周》;2005.5.17
    (62). Foster, J.; Nugent, T.; Marcoux, P.; Implementation of best known methods;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2000 IEEE/SEMI 12-14 Sept. 2000 Page(s):181-186。
    (63). Todd J. Massie (IBM);Semiconductor Fab Maintenance Challenge and BKM in Downturn Economy;2002 IEEE/SEMI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