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无疑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热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相互影响的结果。本文选择“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研究进行检视与反思的基础上,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研究提出了期望与目标。
     第一章探讨了由小说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认识与实践、意义与价值以及“影视话语霸权”等问题。第二章梳理与分析了“红色经典”的命名争议、“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中的大众信仰危机、“红色经典”改编中多重语境的众声喧哗等问题。第三章重点探讨并剖析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热潮成因,诸如:后革命时代:以革命的名义;“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引发怀旧情绪;“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为执政党寻找合法性;“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妥协;“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是意识形态与市场机制的共谋等。
     第四章从投资方、制片商,尤其是创作者的角度,分析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种种策略选择:市场策略运用;目标观众诉求;文化策略审视;技术策略体现等。第五章着重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叙事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包括“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叙事维度、故事容量、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以及细节刻画等。第六章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审视,本文认为,建构式改编加强了原作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解构式改编或悖离或颠覆原作引起诸多争议,重构式改编充分深化了影视改编的创新意义。第七章梳理并剖析引起“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争议的主要问题:“红色经典”原创作品历史局限性反观;“红色经典”改编中的情感困惑问题探究;“红色经典”改编“注水稀释”现象另解;消费社会中英雄形象与英雄情结之嬗变;反面人物的“人性化”误读与当代变脸;新历史主义观念影响下的后现代“戏说”;娱乐化与消费主义潮流中的庸俗化倾向等。
     第八章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当下的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有利于大众媒介化时代的历史重塑,激活并强化了当代人的历史记忆,建构了中国独特的影视叙事,对影视类型进行了探索与创新。最后一章探讨了“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对当前影视创作有多方面启示:“红色经典”影视改编要汲取学术研究成果、应遵循艺术创作原则、要尊重原著精神内涵、要符合电视媒体传播特性;要重视观众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认知定位与心理期待;“红色经典”影视改编还要提升观众审美需求、彰显人文精神意识、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等等。
Recent years,movie and TV adaptions of Red Classics is one of the mostimportant culture event beyond doubt,and at most degree,its upsurge result in themultivariant utterance significance influencing each other during Chinese societytransform.This paper chose movie and TV adaptions of Red Classics as object of thestudy,and on basis of viewing and rethinking it profoundly,proposed the expectationand the goal of it.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d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significance and value,movie and TV words hegemony of adaptions from novel works to film andtelevision works,and so on.The second chapter carded and analyzed manyproblems,such as naming dispute,dignity acception anxiety,masses belief crisis,andthe numerous sounds and clamoring in multiple linguistic environment,ect.The thirdchapter focused on discussing and analysing the cause of the upsurge of movie andTV adaptions of Red Classics:by the name of revolution at post-revolution time;initiating a nostalgic mood;seeking for the validity for the incumbent party;compromising from elite culture to popular culture;conspiring between the ideologyand the market mechanism;and so on.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d sorts of strategies choice of movie and TV adaptionsof Red Clas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vestors,productors,and especially authors:market strategies utilization;the target audience demands;carefully examining thecultural strategies;manifesting the technical strategies;and so on.The fifth chapteranalyzed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movie and TV adaptions of Red Classics in detail,including narrative dimension,the story capacity,the plot design,the characterization,aswell as detail portray,ect.The sixth chapter carefully examined ways and means ofmovie and TV adaptions of Red Classics.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construction typeof adaptions strengthened the ideology dissemination effect of the original works,deconstructive type of adaptions caused many disputes because of deviating from or subverting to the original works,restructuring type of adaptions fully deepenedinnovative significance of adaptions.The seventh chapter combed and dissected mainproblems arousing disputes,such as anti-reviewing on the history limitation oforiginal works,exploring the emotional confusions,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phenomenon of Irrigation and Dilution,the evolution of the heroic image andcomplex in consumer society,misreading and changing face of humanized negativerol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post-modem Jo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history concept,the vulgarization tendency in entertainment and consumerismtrend,ect.
     The eighth chapter luther analyze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adaptions ofRed Classics movie and TV.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current Red Classicsadaptions was advantageous of history remodeling in the mass media era,activatedand strengthene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contemporary people,constructed Chineseunique film and television narrative type,explored and innovated the film andtelevision type.The final chapter discussed various enlightenment of Red Classicsadaptions to the current film and television creation:Red Classics adaptations mustdraw on the achievements of academic researches;should follow the artistic creationprinciples;need to respec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s of the original;and it isnecessary to comply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elevision media;attention should be paidto the audience cognition orien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nticipation of Red Classicsadaptions;need to enhance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demands;highlight awareness ofthe humanistic spirits;manifest new spirits of the new era;and so on.
引文
①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79.
    ①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
    ②赵学勇,梁颖,杨伦,崔荣,田广.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J].小说评论,2003,(05).
    ③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4,(04).
    ④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N].南方周末,2004-05-08.
    ⑤雷达.当今文学审美趋向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4,(06).
    ⑥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
    ⑦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下)[J].中国比较文学,2004,(04).
    ⑧张贺.“红色经典”改编为何难如人意[N].人民日报,2004-12-24.
    ⑨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苦菜花》:成功改编的红色经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0-12.
    ⑩李韵.专家会诊“红色经典”改编症结[N].光明日报,200405-25.容明.专家谈“红色经典”的改编[N].光明日报,2005-01-07.
    11傅伯言,舒信波,等.“红色经典”现象透视[N].文艺报,2004-06-08.陈嬿如.红色经典在青少年中不可低估的魅力[N].文艺报,2004-04-17:第004版.高小立.重拍名著须懂“尊重”[N].文艺报,2004-11-23.闻言.“红色经典”改编问题[N].文艺报,2005-02-03:第8版.仲呈祥.红色经典改编不能改掉其精神实质[N].文艺报.2005-10-27.
    12詹丹.红色经典岂容“戏说”[N].文汇报,2004-04-27.彭加瑾.“红色经典”改编似一把双刃剑[N].文汇报.2004-02-03.
    13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
    14钱跃.重拍“红色经典”也有软肋[N].中国青年报,2004-02-10.
    15齐殿斌.“红色经典”重拍,无人喝彩[N].中国文化报,2003-07-31.
    16吴海云.重拍名著冷热不均[N].解放日报,2004-07-15.
    17赵文侠.翻拍经典何以愈演愈烈[N].北京日报,2004-07-06.
    18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
    ①解玺璋.有多少经典剧可以重拍?[J].新闻周刊,2004,(13).
    ②木河.《红色娘子军》荣辱兴衰40年[J].中国新闻周刊,2004,(36).
    ③容明.专家谈“红色经典”的改编[N].光明日报,2005-01-07.
    ④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陆绍阳,张岚.“红色经典”改编的背后[J].中国电视,2004,(09).
    ⑤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04,(06).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文艺研究,2005,(04).
    ⑥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
    ⑦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电影,2004,(06).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文艺研究,2005,(04)
    ⑧陈剑澜.“红色经典”改编问题[J].文艺研究,2005,(04).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J].文艺研究,2005,(04).
    ⑨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04,(06).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文艺研究,2005,(04).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
    ⑩陆绍阳,张岚.“红色经典”改编的背后[J].中国电视,2004,(09).彭文祥.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维度和新尝试——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特色[J].中国电视,2004,(11).张希.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04,(11).何延锋.解析红色经典[J].中国电视,2005,(03).刘艳.红色经典改编刍议[J].中国电视,2005,(10).
    11裴艳,赵楠楠.禁止戏说红色经典[J].当代电视,2004,(06).曾庆瑞.透视“改编”的误区——我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J].当代电视,2004,(07).乔霞.忠于原著再添新意——谈电视剧《小兵张噶》的成功改编[J].当代电视,2004,(11).李正环,徐峰.红色经典缘何魅力无限[J].当代电视,2005,(02).
    12百度http://www.baidu.com上搜索的相关结果约80万篇,Google搜索http://www.google.cn的相关结果近100万篇。
    13《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该书1996年香港出版时名为《革命、历史、小说》。
    ②王春艳.“红色经典”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7.
    ①陆高峰.不要糟蹋红色经典[J].今传媒,2004,(02).
    ②裴艳,赵楠楠.禁止戏说红色经典[J].当代电视,2004,(06).
    ③朱莉.红色经典剧究竟该如何“变脸”——由《林海雪原》引发的争论所想到的……[J].声屏世界,2004,(11).
    ④张立兵.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J].电影评介2007,(11).邵文林.“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现实分析[J].视听界,2007,(04).
    ①杨立元.谈“红色经典”的改编[J].大舞台.2006,(02):73.
    ①戴锦华《写在前面》,《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罗伯特·斯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01):146-147.
    ①王春艳.“红色经典”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7-30.
    ①王春艳.“红色经典”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30.
    ①叶元.电影文学浅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114-116.
    ②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93.
    ③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97.
    ④[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⑤[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2.
    ⑥[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79.
    ①转引自: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158-161.
    ②[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的具体指南[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00-201.
    ③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④徐岱.小说形态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①[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25.
    ②转引自:[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
    ①张文红.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J].甘肃社会科学,2003,(06):15.
    ②夏衍.漫谈改编[C].电影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74.
    ③[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19.
    ①夏衍.杂谈改编[C].电影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70.
    ②夏衍.杂谈改编[C].电影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71.
    ③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5.
    ④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18.
    ⑤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电影,2004,(06).
    ①转引自:李尔茂.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10-11.
    ②陈林侠.人物与人称:小说与电影叙事的比较研究[J].艺术广角,2007,(02):10.
    ①[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3-4.
    ②Robert Stam,Alesandra Raengo (ed),Literature and Film: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Adaptati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5,p32.
    ③程惠哲.电影改编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3):127.
    ①林舟.影像霸权与小说危机[J].花城,2004,(02):202-203.
    ②程惠哲.电影改编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3):127.
    ①[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66.
    ②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6-19.
    ③1.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的《看上去很美》;2.改编自王朔小说《痴人》的《甲方乙方》;3.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4.改编自赵本夫同名小说的《天下无贼》:5.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6.改编自古华“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芙蓉镇》;7.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红高粱》:8.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9.改编自尤凤伟小说《生存》的《鬼子来了》;10.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活着》等。
    ①王东明.消费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合谋[D].华中师范大学,2006:32-33.
    ②林舟.影像霸权与小说危机[J].花城,2004,(02):204.
    ③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34.
    ①林舟.影像霸权与小说危机[J]花城,2004,(02):205.
    ①王东明.消费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合谋[D].华中师范大学,2006:32-33.
    ②李彦.争论“影视话语霸权”编剧否认作家不满[N].北京青年报,2004-8-16.
    ③雷达.当今文学审美趋向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4,(06):153.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6.
    ②李彦.争论“影视话语霸权”编剧否认作家不满[N].北京青年报.2004-8-16.
    ①李彦.争论“影视话语霸权”编剧否认作家不满[N].北京青年报.2004-8-16.
    ②李彦.争论“影视话语霸权”编剧否认作家不满[N].北京青年报.2004-8-16.
    ③李彦.争论“影视话语霸权”编剧否认作家不满[N].北京青年报.2004-8-16.
    ①李彦.争论“影视话语霸权”编剧否认作家不满[N].北京青年报.2004-8-16.
    ②李彦.争论“影视话语霸权”编剧否认作家不满[N].北京青年报.2004-8-16.
    ③美国CNN制作的纪录片,罗杰摩尔导演,记录了“911”事件的前前后后,纪录片中有非常多的珍贵镜头(CNN集合了美国国内数家电视台的精华),制作精良,效果一流。这是戛纳电影节三十年来将金棕榈奖颁给一部纪录片。
    ①林舟.影像霸权与小说危机[J].花城,2004,(02):203.
    ①李彦.争论“影视话语霸权”编剧否认作家不满[N].北京青年报.2004-8-16.
    ①国家广电总局网,http://www.sarft.gov.cn/manage/publishfile/35/1690.html.
    ②如“红色江山”、“红色政权”、红旗、红卫兵等。
    ①[荷]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6.
    ②[荷]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0.
    ③[荷]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1.
    ④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N].南方周末,2004-05-06:C14.
    ⑤比如对于茅盾的“大师地位”的挑战,对于一向被认为非常经典的革命作家赵树理等提出了非议,对于《创业史》《红旗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诸多“红色经典”进行质疑。
    ⑥曾庆瑞.透视“改编”的误区——我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J].当代电视,2004,(07):5.
    ①转引自:胡殷红.“红色经典”对当前创作有什么启示?[N].文艺报,2006-06-24.
    ②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7:43.
    ③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79.
    ④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12.
    ①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12.
    ②焦垣生,胡友笋.论“红色经典”的经典气质[J].人文杂志,2005,(02):109.
    ③何延锋.解析红色经典[J].中国电视,2005,(03):27.
    ④国家广电总局“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OL].http://www.cctv.com/teleplay/ystqs/2004-06-02/10307.shtml.
    ⑤《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
    ⑥胡桃.中国文学史上的10部“红色经典”[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605542.html.
    ⑦刘玉凯.“红色经典”与时代精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20.
    ①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N].南方周末,2004-05-06.
    ②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12.
    ①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80.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7.
    ③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1).
    ④赵勇.红色经典剧改编的困境在哪里——以《沙家浜》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06,(06);223-224.
    ⑤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5-6.
    ①《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
    ①路文彬.历史想象的现实诉求[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95.
    ①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至于当时的其它作品,如: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枪声》、《海岛女民兵》等,舞剧《沂蒙颂》,钢琴伴唱《红灯记》等等,均是以样板戏的“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间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间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间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为标准创作的现代剧,而不是“样板戏”。
    ②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78.
    ①王瑾.红色经典改编热读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99-100.
    ②在阿尔都塞看来,个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个体甚至出生之前就是主体,因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个体出生前就被家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询唤为主体了。给阿尔都塞提供过直接思想资源的拉康则认为个体经过“镜像阶段”(婴儿时期,6—18个月)和“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幼儿时期)的“两次同化”,完成了由“实在界”到“想象界”再到“象征界”的转化之后,个体即变成主体。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79.
    ②张颐武.革命的再想象[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xinxinzhongguo/63.shtml.
    ③张颐武.革命的再想象[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xinxinzhongguo/63.shtml.
    ①王妮娜.“红色经典”热与当代语境下的信仰焦虑[J].理论导刊,2005,(04):80-81.
    ①王妮娜.“红色经典”热与当代语境下的信仰焦虑[J].理论导刊,2005,(04):80-81.
    ①赵学勇,梁颖,杨伦,崔荣,田广.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J].小说评论,2003,(05):61.
    ②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55.
    ③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2:19.
    ④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0.
    ①赵学勇,梁颖,杨伦,崔荣,田广.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J].小说评论,2003,(05):66.
    ②乔纳森·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53.
    ③[法]米歇尔·福柯.性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4-5.
    ④[美]加·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⑤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0.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7.
    ②赵学勇,梁颖,杨伦,崔荣,田广.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J].小说评论,2003,(05):66.
    ③宋晓鹏.胡乱改编的电视剧版林海雪原[OL].http://ent.163.com/ent_2003/editor/news/starnews/040331/040331_233392.html.
    ①王瑾.红色经典改编热读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99-100.
    ①赵学勇,梁颖,杨伦,崔荣,田广.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J].小说评论,2003,(05):66.
    ②钟轩影.重铸红色经典弘扬民族精神[J].电影艺术,2004,(04):19.
    ①荧屏又见红色经典《野火春风斗古城》[OL].http://yule.sohu.com/20050627/n226099971.shtml.
    ②陆绍阳,张岚.“红色经典”改编的背后[J].中国电视,2004,(09):59.
    ①刘硕.视听话语阐释与精神传承——对“红色经典”改编剧创作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电影,2007,(01):72.
    ②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OL].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5/25/8dc4edc323f2974359afef8ed61f3801_0.html.
    ③国家广电总局“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OL].http://www.cctv.com/teleplay/ystqs/2004-06-02/10307.shtml.
    ①吴晓东.“红色经典”改编:必须尊重历史记忆[N].中国青年报,2004/05/27
    ②2004年红色经典立项剧目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冰山上的来客》《北风吹》《烈 火金刚》《红旗谱》《林海雪原》《苦菜花》《红色娘子军》《迎春花》《家春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少年英雄王二小》《红嫂》《三家巷》《双枪李向阳》《双枪老太婆》《地道战》《敌后武工队》《一江春水向东流》《阿庆嫂》《红灯记》《嘎子》《永不消失的电波》《子夜》《战斗的青春》《刑场上的婚礼》《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闪闪的红星》《节振国》《沙家浜》《小兵张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51号兵站》《鸡毛信》《铁道游击队》《邱少云》《保密局的枪声》《杨靖宇》《牛虻》等。有的题材由不同单位摄制,此表不重复列出。资料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网,http:/www.sarft.gov.cn/
    ①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②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85.
    ①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86.
    ②高楠.文学经典的危言与大众趣味权力化[J].文学评论,2005,(06):146.
    ③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12.
    ①焦垣生,胡友笋.论“红色经典”的经典气质[J].人文杂志,2005,(02):109.
    ①杜鹏程.保卫延安的写作及其他[J].延河,1979(03).
    ②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2).
    ①程文超,郭冰茹.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15.
    ②数据引自: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
    ③宝宝.“红色经典”再度走红的内在机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02).
    ④雷达先生2004年6月1日在兰州交通大学的发言。
    ①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12.
    ②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01):148.
    ③杨锦鸿,洪山.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二三感想[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34.
    ①例如:十部红色文学经典《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十部红色美术经典《毛主席去安源》、《八女投江》、《江山如此多娇》、《开国大典》、《刘胡兰》、《天安门前》、《减租斗争》、《蒲公英》、《人民英雄纪念碑》、《收租院》等;十部红色电影经典《中华儿女》、《铁道游击队》、《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开国大典》、《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周恩来》、《焦裕禄》等;十首红色音乐经典《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党啊,亲爱的妈妈》、《春天的故事》、《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等。资料来源: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19.
    ②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①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②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③此处是在阿伦特的意义上使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划分,私人领域大致相当于经济和物质-消费领域,公共领域大致相当于政治领域。
    ④陶东风.论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J].当代文坛,2008,(01):7-8.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6-107.
    ②洪子诚.中、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113.
    ③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
    ④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79.
    ①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2).
    ②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4,(04):15-17.
    ①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38-39.
    ②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N].南方周末,2004-05-07.
    ①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03):84.
    ②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75.
    ①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03):84.
    ②张颐武.革命的再想象[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xinxinzhongguo/63.shtml.
    ①赵斌.与青春偶像剧结合?昨天英雄怎样打动观众[OL].http://www.people.com.cn/GB/yule/1083/2406017.html.
    ②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
    ③李运抟.文学畅销书透视[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722783.html.
    ①参见:孟繁华.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N].中华读书报,2000-10-19.孟繁华.左翼文学在当下的命运[N].北京日报,2001-09-17.
    ②李钟声,陈志红,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A11.
    ③李钟声,陈志红,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A11.
    ①李钟声,陈志红,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A11.
    ②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51-52.
    ①《小兵张嘎》重现荧屏这嘎子眼睛小点[OL].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5-05/08/content_2928187.html.
    ②夏之放.转型时期的当代审美文化[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159.
    ①王瑾.红色经典改编热读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99-100.
    ②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03).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26-227.
    ④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90.
    ⑤王瑾.红色经典改编热读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99-100.
    ①张颐武.革命的再想象[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xinxinzhongguo/63.shtml.
    ②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说[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21.
    ③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41.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6—1127.
    ②LiuKang,“Hegemon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NewLiterary History,Vol.27,No.4(1996),pp.34-51.
    ③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41-42.
    ④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41.
    ⑤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78.
    ⑥参见: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又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陈思和.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J].上海文学,1994,(0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①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48.
    ②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
    ③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J].南方文坛,2005,(06):38.
    ④梁斌.“谈创作准备”.春潮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64.
    ①李希凡.革命英雄典型的巡礼[J].文学评论,1961,(01).
    ②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39.
    ③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78.
    ①转引自: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J].南方文坛,2005,(06):38.
    ②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50-51.
    ①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J].南方文坛,2005,(06):38.
    ②戴锦华.1995年中国电影备忘录[R]//中国文化蓝皮书1995—1996.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16.
    ①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237.
    ②[苏联]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47.
    ③韩大强.大众文化的狂欢与精英文化身份的焦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11.
    ①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A11.
    ①刘春燕.座山雕认杨子荣的“儿”新《林海雪原》引争议[N].重庆晚报,2004-02-03.
    ②刘春燕.座山雕认杨子荣的“儿”新《林海雪原》引争议[N].重庆晚报,2004-02-03.
    ③南南.专家挑刺《林海雪原》:杨子荣怎么带“洋味”[N].南京日报,2004-02-18.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
    ②焦垣生,胡友笋.新时期以来红色经典“冷”“热”原因探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40.
    ①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06):20.
    ②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1-82.
    ①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
    ②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2.
    ③洪子诚.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3,(03).
    ④程光炜.《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4,(01).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
    ②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
    ②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③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1,(04).
    ①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9.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
    ②红色经典:传统还是时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04-29.
    ①赵斌.重装还是颠覆:红色经典改编与青春偶像剧结合[N].成都日报,2004-03-23.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
    ②唐小林.剩余权力文化资本的争夺与红色民族国家神话的终结——消费时代红色经典改编的文化阐释[C].2004年中国文论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③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
    ①转引自:祝晓风.重写“红色”还是改编“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5-01-12.
    ①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1,(04):1.
    ①赵文侠.翻拍经典何以愈演愈烈[N].北京日报,2004-07-06.
    ②传统还是时尚?红色经典作品大面积袭来[OL].http://www.21cb.i com/Article/20044/3864.html.
    ③王瑾.红色经典改编热读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99-100.
    ①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2-133.
    ②陆绍阳,张岚.“红色经典”改编的背后[J].中国电视,2004,(9):59.
    ③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1,(04):5.
    ①参见《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6》,第319页。
    ②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1,(04):7.
    ③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
    ①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12.
    ①张忆军.红色经典改编剧到底给谁看?[N].江南时报,2004-07-24:第七版.
    ②张忆军.红色经典改编剧到底给谁看?[N].江南时报,2004-07-24:第七版.
    ③张忆军.红色经典改编剧到底给谁看?[N].江南时报,2004-07-24:第七版.
    ④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6.
    ①秦俊香.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104.
    ②蔡丽怡,肖琳.《沙家浜》不再“高大全”北京引发收视高潮[N].南方都市报,2006-06-06.
    ③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7-88.
    ①秦俊香.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104.
    ②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③张希.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04,(11):27.
    ①乔霞.忠于原著再添新意——谈电视剧《小兵张噶》的成功改编[J].当代电视,2004,(11):37.
    ②刘江华.重拍红色经典也有软肋误读原著误会观众[N].北京青年报,2004-03-14.
    ③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④刘江华.重拍红色经典也有软肋误读原著误会观众[N].北京青年报,2004-03-14.
    ①导演王新民让《铁道游击队》变得更“武侠”[OL].http://yule.sohu.com/2O051018/n227231780.shtml.
    ②田承良.“红色经典”改编的异质性或悖反性[C].中国新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①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2.
    ②李彦.《红色娘子军》要拍青春偶像剧[OL].http://www.gmw.cn/01wzb/2004-03/21/content_6929.html.
    ③电视剧版《冰山上的来客》靠悬念征服原版导演[OL].http://ent.sina.com.cn/v/m2006-04-25/05351063672.html.
    ④电视剧《冰山上的来客》重磅出击再造收视神话[OL].http://ent.sina.com.cn/v/m/2007-01-04/13541396923.html.
    ⑤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搬上荧屏[OL].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525906.html.
    ⑥杨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D].浙江大学,2007:111-112.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6.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7-88.
    ③钱佳芸.红色经典:新版改编要“归正”[N].济南日报,2006-06-23.
    ④钱佳芸.红色经典:新版改编要“归正”[N].济南日报,2006-06-23.
    ①赵楠楠.《野火春风斗古城》分配角色[N].京华时报,2004-08-12:A22.
    ②王晓玉.影视形象丑角化的艺术和收视双重显效评电视连续剧《双枪李向阳》[J].上海戏剧,2008,(06):14-15.
    ③赵斌.重装还是颠覆:红色经典改编与青春偶像剧结合[N].成都日报,2004-03-23.
    ①杨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D].浙江大学,2007:111-112.
    ①赵勇.“红色经典”改编热的冷思考把“红色经典”打造成什么?[J].艺术广角,2004,(04):20.
    ②赵勇.“红色经典”改编热的冷思考把“红色经典”打造成什么?[J].艺术广角,2004,(04):21.
    ①陈一鸣,黄婷婷.《红色娘子军》改编40年[N].南方周末,2004-05-06:C13.
    ①秦俊香.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79.
    ①赵勇.“红色经典”改编热的冷思考把“红色经典”打造成什么?[J].艺术广角,2004,(04):18.
    ②尹兆熊.让赵薇来演《苦菜花》?各方支招拯救红色经典剧[N].法制晚报,2004-11-02.
    ③荧屏又见红色经典《野火春风斗古城》[OL].http://yule.sohu.com/20050627/n226099971.shtml.
    ①李君娜.红色经典剧频见青春偶像主旋律也玩混搭风[N].解放日报,2008-09-09.
    ②李君娜.红色经典剧频见青春偶像主旋律也玩混搭风[N].解放日报,2008-09-09.
    ③李君娜.红色经典剧频见青春偶像主旋律也玩混搭风[N].解放日报,2008-09-09.
    ①红色经典要吸引年轻观众[N].北京青年报,2005-06-25.或:红色经典要吸引年轻观众[OL].http://ent.sina.com.cn/x/2005-06-25/1107762401.html.
    ①陈翠萍,孙国强,王军.改编经典新版《沙家浜》改“头”但未换面[N].江南时报,2004-08-26.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①《小兵张嘎》编剧承认重拍经典评价到位[OL].http://fun.china.com/zh_cn/movie/news/205/20050828/12607236.html.
    ②《小兵张嘎》编剧承认重拍经典评价到位[OL].http://fun.china.com/zh_cn/movie/news/205/20050828/12607236.html.
    ①荧屏又见红色经典《野火春风斗古城》[OL].http.//yule.sohu.com/20050627/n226099971.shtml.
    ②刘玉琴.王颖.重拍“红色经典”放大精神内核[N].人民日报,2006-08-17:09版.
    ①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73.
    ①赵文侠.《林海雪原》4日亮相BTV导演李文歧最忐忑不安[OL].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4-03/02/content_1340203.html.
    ②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73.
    ③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5.
    ①童庆炳,赵勇.改编名著的三条原则——小说《沙家浜》引出来的理论思考[N].文艺报,2003-05-27.
    ②周宇红,洪伟成.《苦菜花》荧屏“开花”[N].解放日报,2002-11-28.
    ③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7.
    ①曲波.林海雪原〈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②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7.
    ③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73-74.
    ①周宇红,洪伟成.《苦菜花》荧屏“开花”[N].解放日报,2002-11-28.
    ①钱佳芸.红色经典:新版改编要“归正”[N].济南日报,2006-06-23.
    ①周宇红,洪伟成.《苦菜花》荧屏“开花”[N].解放日报,2002-11-28.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6.
    ③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7-88.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①彭文祥.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维度和新尝试——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特色[J].中国电视,2004,(11):24.
    ①刘艳.红色经典改编刍议[J].中国电视,2005,(10):33.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6.
    ①刘艳.红色经典改编刍议[J].中国电视,2005,(10):32.
    ②钱佳芸.红色经典:新版改编要“归正”[N].济南日报,2006-06-23.
    ①钱佳芸.红色经典:新版改编要“归正”[N].济南日报,2006-06-23.
    ①汤涌.红色英雄的银幕初体验1949-1956[J].新世纪周刊,2007,(11).
    ②汤涌.红色英雄的银幕初体验1949-1956[J].新世纪周刊,2007,(11).
    ③[苏联]伊·爱伦堡·谈作家的工作[M].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①张希.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04,(11):28-29.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6.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
    ①乔霞.忠于原著 再添新意——谈电视剧《小兵张噶》的成功改编[J].当代电视,2004,(11):36-37.
    ①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01):147.
    ①乔霞.忠于原著 再添新意——谈电视剧《小兵张噶》的成功改编[J].当代电视,2004,(11):36-37.
    ②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73.
    ①杨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D].浙江大学,2007:110-111.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②彭加瑾.“红色经典”改编似一把双刃剑[N].文汇报,2004-02-03
    ③宋素丽.心理学视角:剖析一部“红色经典”的形态流变与意义呈现[J].当代电影,2007,(01):84.
    ①曲云.从生活到创作——我演《苦菜花》中的母亲的几点体会[J].电影艺术,1965年刊:64-68.
    ①《苦菜花》:成功改编的红色经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0-12.
    ②《苦菜花》:成功改编的红色经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0-12.
    ③蔡丽怡,肖琳.《沙家浜》北京引发收视高潮新旧版角色大PK[N].南方都市报,2006-06-06.
    ①张文伯.电视剧《苦菜花》大改原著电影版编剧认可[N].新京报,2004-05-05.
    ②《苦菜花》:成功改编的红色经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0-12.
    ①记者张文伯.电视剧《苦菜花》大改原著 电影版编剧认可[N].新京报,2004-05-05.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①乔霞.忠于原著 再添新意——谈电视剧《小兵张噶》的成功改编[J].当代电视,2004,(11):36-37.
    ①张希.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04,(11):28-29.
    ①罩秋玉.典型细节构筑人物形象——评电影《小兵张嘎》[J].电影评介,1996,(06):25.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6.
    ①《林海雪原》[N].深圳晚报,2003-03-06.
    ②俞亮鑫,陈斯斯.电视剧《红日》广受质疑英雄就像莽汉[N].新民晚报,2008-07-09.
    ①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05):206.
    ②任志明,黄淑敏.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6.
    ①任志明,黄淑敏.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6.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77.
    ①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05):207.
    ②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06):23.
    ①彭兴庭.“新红色经典”与消费主义[OL].http://news.cyol.com/gb/news/2004-04/28/content_864311.html.
    ②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下)[J].中国比较文学,2004,(04):35.
    ①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05):206.
    ②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下)[J].中国比较文学,2004,(04):35.
    ①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
    ②转引自:闻言.“红色经典”改编问题[N].文艺报,2005-02-03:008.
    ③邱红杰.广电总局要求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N].光明日报,2004-04-24.
    ①任志明,黄淑敏.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8.
    ②闻言.“红色经典”改编问题[N].文艺报,2005-02-03:008.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77.
    ①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03):6-7.
    ①杨锦鸿,洪山.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二三感想[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34.
    ①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72.
    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OL].http://www.b2b99.com/laws/Bm/Gb/1045.htm.
    ①顾小萍,邢虹.《林海雪原》导演:说我毁坏红色经典太不公平[N].南京日报,2004-04-28.
    ①顾小萍,邢虹.《林海雪原》导演:说我毁坏红色经典太不公平[N].南京日报,2004-04-28.
    ②彭加瑾.“红色经典”改编似一把双刃剑——兼评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N].文汇报,2004-02-03.
    ③彭加瑾.“红色经典”改编似一把双刃剑——兼评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N].文汇报,2004-02-03.
    ④张贺.“红色经典”改编为何难如人意?[N].人民日报,2004-12-24.
    ①解玺璋.有多少经典剧可以重拍?[J].新闻周刊,2004,(13):62.
    ②转引自:李韵.专家会诊“红色经典”改编症结[N].光明日报,2004-05-25.
    ③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1.
    ④余华.日常中国——70年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①转引自:李韵.专家会诊“红色经典”改编症结[N].光明日报,2004-05-25.
    ②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1.
    ③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④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①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4,(04):20.
    ②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1.
    ③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三联书店,2002:67.
    ④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1.
    ①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②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①转引自:李韵.专家会诊“红色经典”改编症结[N].光明日报,2004-05-25.
    ②转引自:李韵.专家会诊“红色经典”改编症结[N].光明日报,2004-05-25.
    ③张文伯.电视剧《苦菜花》大改原著电影版编剧认可[N].新京报,2004-05-05.
    ①转引自:祝晓风.重与“红色”还是改编“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5-01-12.
    ②转引自:祝晓风.重写“红色”还是改编“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5-01-12.
    ③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01):147.
    ①戴锦华《写在前面》,《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罗伯特·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1.
    ①杨锦鸿,洪山.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二三感想[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35-36.
    ②转引自:张贺.“红色经典”改编为何难如人意[N].人民日报,2004-12-24.
    ③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N].南方周末,2004-05-06:C14版.
    ④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电影,2004,(06):76.
    ①[美]弗·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8.
    ②倪震.消费革命:《红色恋人》[J].三联生活周刊,1998-08-15.
    ③戴锦华.隐型书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83.
    ④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1,(04).
    ⑤曾庆瑞.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J].现代传播,2002,(02)、(03).
    ①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①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22.
    ②程文超,郭冰茹.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14.
    ①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电影,2004,(06):76.
    ②陈一鸣,崔永元.拿红色经典做文章规模最大触及最深[N].南方周末,2004-05-07.
    ①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4,(04):19-20.
    ②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电影,2004,(06):76-78.
    ③闻言.“红色经典”改编问题[N].文艺报,2005-02-03:第8版.
    ①参见:陈翠萍,孙国强,王军.改编经典新版《沙家浜》改“头”但未换面[N].江南时报,2004-08-26.
    ②白宙伟.惨烈而美丽新版《红色娘子军》不避讳谈感情[OL].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40311/101254.shtml.
    ①狠批《林海雪原》:无情不成戏不俗不算完[OL].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4/3/12/000749143.shtml.
    ②陶丽娜,曾家新.三问新版《林海雪原》导演希望得到曲波宽容[N].京华时报,2004-03-13:25版.
    ③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①刘江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原作者将出镜[N].北京青年报,2004-03-15.
    ②“爱情佐料”掺入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改编惹来非议[N].青岛早报,2004-03-15.
    ①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J].文艺研究,2005,(04):17.
    ①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M].三联书店,1985:321.
    ②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J].文艺研究,2005,(04):17.
    ①钟轩影.重铸红色经典弘扬民族精神[J].电影艺术,2004,(04):38.
    ①顾小萍,邢虹.《林海雪原》导演:说我毁坏红色经典太不公平[N].南京日报,2004-04-28.
    ②转引自:李彦.老电影“转业”的喜与忧[OL].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88508.html.
    ③李彦.老电影“转业”的喜与忧[OL].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88508.html.
    ①钟华.老电影翻拍成剧注水引发肥胖症[N].法制晚报,2006-04-27.
    ②潘昕.新版《沙家浜》成为“注水剧”[N].大河报,2006-09-12:A24.
    ①转引自:李彦.老电影“转业”的喜与忧[OL].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88508.html.
    ②钟华.老电影翻拍成剧注水引发肥胖症[N].法制晚报,2006-04-27.
    ③钟华.老电影翻拍成剧注水引发肥胖症[N].法制晚报,2006-04-27.
    ①钟华.老电影翻拍成剧注水引发肥胖症[N].法制晚报,2006-04-27.
    ②刘彬彬.慎越“雷池”深挖“富矿”——从《51号兵站》看“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新策略[J].中国电视,2007,(08):9.
    ①高旭国.“红色经典”的三个历史阶段[J].社会科学辑刊,2008,(02):182.
    ①傅伯言,舒信波,公仲等.“红色经典”现象透视[N].文艺报,2004-06-08:003版.
    ②傅伯言,舒信波,公仲等.“红色经典”现象透视[N].文艺报,2004-06-08:003版.
    ③[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1986:171.
    ①曲波.林海雪原(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8.
    ②俞亮鑫,陈斯斯.电视剧《红日》广受质疑英雄就像莽汉[N].新民晚报,2008-07-09.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①陆绍阳,张岚.“红色经典”改编的背后[J].中国电视,2004,(09):60.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①曲波.林海雪原(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①俞亮鑫,陈斯斯.电视剧《红日》广受质疑英雄就像莽汉[N].新民晚报,2008-07-09.
    ②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03).
    ①吴为忠.红色经典改编别走进另类创作误区[OL].http://www.cnr.cn/jx/jnst/gysx/200807/t20080725_505048473.html.
    ②傅伯言,舒信波,公仲等.“红色经典”现象透视[N].文艺报,2004-06-08:003版.
    ①傅伯言,舒信波,公仲等.“红色经典”现象透视[N].文艺报,2004-06-08:003版.
    ①田承良.“红色经典”改编的异质性或悖反性[C].中国新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①蒲洪花.论红色经典电影改编过程中反面人物形象的转变[J].电影文学,2006,(05):20-21.
    ②2004年4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文件中说到“红色经典”改编的症结在于“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这实际上这是主流文化在向商业文化争夺话语控制权,是一种文化策略上的调整,在扩大容量、争取观众、开发市场上并无二致。
    ③田承良.“红色经典”改编的异质性或悖反性[C].中国新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④顾小萍,邢虹.《林海雪原》导演:说我毁坏红色经典太不公平[N].南京日报,2004-04-28.
    ⑤李彦.新版《红色娘子军》跟“红色”不贴边[N].北京青年报,2006-07-03:B6.
    ①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03):84-85.
    ②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③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①杨锦鸿.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二三感想[J].文学研究,2006,(04):248.
    ①白宇伟.新版《红色娘子军》不避讳谈感情[N].北京晚报,2004-03-18.
    ①田承良.“红色经典”改编的异质性或悖反性[C].中国新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②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24-25.
    ①蒲洪花.论红色经典电影改编过程中反面人物形象的转变[J].电影文学,2006,(05):20-21.
    ①曾耀农.新历史主义对新时期影视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5,(05):76.
    ①曾耀农.新历史主义对新时期影视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5,(05):77.
    ②曾耀农.新历史主义对新时期影视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5,(05):77.
    ③[俄]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M].巴赫金全集(第6卷),李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98-107.
    ①朱伟明.中国古典喜剧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6.
    ②转引自: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8.
    ①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74.
    ②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74.
    ①詹丹.红色经典岂容“戏说”[N].文汇报,2004-04-27.
    ②吴海,等.让英雄魅力永恒——红色经典改编热七人谈[N].江西日报,2004-04-28.
    ③赞可训.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J].江汉论坛,2005(02).
    ①王德胜.娱乐化的历史[J].当代电影,1998,(1):60.
    ②曾耀农.新历史主义对新时期影视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5,(05):78.
    ①陆贵山.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观[N].人民人报,2005-05-12.
    ②转引自:陆绍阳,张岚.“红色经典”改编的背后[J].中国电视,2004,(09):59.
    ①韩婷婷.影视商业化与英雄情结——再谈“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英雄人物[J].中州学刊,2008,(04):236.
    ①刘立志.应如何看待“恶搞”英雄人物[N].北京日报,2006-12-04.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①田承良.“红色经典”改编的异质性或悖反性[C].中国新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①高楠.文学经典的危言与大众趣味权力化[J].文学评论,2005,(06):146.
    ②刘江华,于静.电视剧重拍红色经典误读原著误会观众误解市场[N].北京青年报,2004-03-14.
    ③殷乐.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N].人民日报,2004-04-27:第16版.
    ①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
    ②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
    ①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04,(06):70.
    ①曹建文.红色经典不容“恶搞”[N].光明日报,2006-08-10.
    ①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98.
    ②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98.
    ③宋素丽.心理学视角:剖析一部“红色经典”的形态流变与意义呈现[J].当代电影,2007,(01):81.
    ④宋素丽.心理学视角:剖析一部“红色经典”的形态流变与意义呈现[J].当代电影,2007,(01):82.
    ⑤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
    ①任晓楠.大众娱乐时代的“红色英雄”[J].四川戏剧,2008,(02):88-89.
    ①张颐武.革命的再想象[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xinxinzhongguo/63.shtml.
    ①任晓楠.大众娱乐时代的“红色英雄”[J].四川戏剧,2008,(02):88-89.
    ①刘玉琴 王颖.重拍“红色经典”放大精神内核[N].人民日报,2006-08-17第09版.
    ②张磊磊.“百年文学经典争论”资料综述[OL].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8965.
    ①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77.
    ②张颐武.革命的再想象[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xinxinzhongguo/63.shtml.
    ①电视剧《吕梁英雄传》成抗战剧“新宠”[OL].http://yule.sohu.com/20050919/n226994018.shtml.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6.
    ③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6.
    ①转引自:曾祥书.“红色经典”改编应是经典再生[N].文艺报,2006-08-05.
    ②杨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D].浙江大学,2007:113-114.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②转引自:贾奎林,张云玲.红色经典《苦菜花》历时性传播意义解读——从小说、电影到电视[J].电影文学,2008,(07):105-106.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②贾奎林,张云玲.红色经典《苦菜花》历时性传播意义解读——从小说、电影到电视[J].电影文学,2008,(07):105.
    ③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
    ④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
    ⑤转引自:《夜幕》央一今晚大结局各地收视节节开花[OL].http://ent.qq.com/a/20080916/000254.html.
    ①王晓棠.演出金环的劲儿演出银环的味儿[N].文汇报,1965-10-07.
    ①彭文祥.新维度和新尝试——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特色[J].中国电视,2004,(11):25.
    ②王学谦.红色经典及其当代境遇——当代文学的红色传统与当代变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1):89.
    ①彭文祥.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维度和新尝试——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特色[J].中国电视,2004,(11):25-26.
    ①彭文祥.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维度和新尝试——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特色[J].中国电视,2004,(11):25-26.
    ①丘静美,朱晓曦.类型研究与冷战电影:简论“十七年”特务侦察片[J].当代电影,2006,(03):76.
    ②丘静美,朱晓曦.类型研究与冷战电影:简论“十七年”特务侦察片[J].当代电影,2006,(03):75-76.
    ①丘静美,朱晓曦.类型研究与冷战电影:简论“十七年”特务侦察片[J].当代电影,2006,(03):76-77.
    ②尹鸿.电视化的电影与电影化的电视[J].电影艺术,2001,(05):12.
    ①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8.
    ②蔡镶.1981-1992:我国通俗电视剧的回顾与前瞻[J].电视研究,1993(04):2-7.
    ③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06):24.
    ①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9.
    ②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9.
    ③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74.
    ①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③丘静美,朱晓曦.类型研究与冷战电影:简论“十七年”特务侦察片[J].当代电影,2006,(03):74.
    ④韩婷婷.影视商业化与英雄情结——再谈“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英雄人物[J].中州学刊,2008,(04):237.
    ①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J].文艺研究,2005,(04):17-18.
    ①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2.
    ①陈一鸣,黄婷婷.“红色娘子军”的身世罗生门[N].南方周末,2004-05-06:C13版.
    ②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N].南方周末,2004-05-08:C14版.
    ③解玺璋.有多少经典剧可以重拍?[J].新闻周刊,2004,(13):62-63.
    ④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01):149.
    ⑤参见:王春艳.“红色经典”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①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2).
    ②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
    ①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9.
    ②刘江华.红色经典改编三原则[N].北京青年报,2004-09-13.
    ③吴祚来.名著经典改编与人文精神[J].艺术评论,(2007,(04):27.
    ④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
    ①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2:67.
    ①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
    ①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
    ②吴祚来.名著经典改编与人文精神[J].艺术评论,(2007,(04):27.
    ③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
    ①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598.
    ②浩然.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81.
    ③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81.
    ④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2):105.
    ①陈一鸣,崔永元.拿红色经典做文章规模最大触及最深[N].南方周末,2004-05-07.
    ②焦菊隐.“关于《雷雨》”[M].焦菊隐文集(第2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56.
    ③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03):88.
    ④戴锦华:《写在前面》,《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罗伯特斯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转引自:彭加瑾.“红色经典”改编似一把双刃剑[N].文汇报,2004-02-03
    ②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大学,2008.
    ③吴祚来.名著经典改编与人文精神[J].艺术评论,(2007,(04):27.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电影,2004,(06):76.
    ①戴锦华:《写在前面》,《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罗伯特斯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9-90.
    ③吴祚来.名著经典改编与人文精神[J].艺术评论,(2007,(04):27.
    ①徐光耀.《小兵张嘎》再版前言[J].长城,2003,(05).
    ①彭文祥.另一种形式的“从概念出发”——“红色经典”改编剧在艺术创作观念上的偏离与迷失[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0):98.
    ①转引自:杨展业.岁月流逝光芒倍增——巴金作品电影展首映[J].新民晚报,2003-11-24.
    ②[苏]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5:45.
    ①杨利景.“红色经典”改编:警惕走入另一个误区[J].阅读与写作,2007,(06):16-17.
    ②陈咏芹.名著改编: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J].中国电视,2007,(01):4.
    ①陈咏芹.名著改编: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J].中国电视,2007,(01):5.
    ①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
    ②殷乐.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N].人民日报,2004-04-27:第十六版.
    ①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03).
    ②[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6.
    ①陈昭州.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7-71
    ②杨立元.谈“红色经典”的改编[J].大舞台,2006,(02).
    ①宋素丽.心理学视角:剖析一部“红色经典”的形态流变与意义呈现[J].当代电影,2007,(01):84.
    ①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
    ②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
    ①张希.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04,(11):28.
    ①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04,(06).
    ②[美]艾·威尔逊.论观众[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41.
    ③金力维.《林海雪原》收视调查显示——“红色经典”新编难[OL].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4-03-11/26/412321.html.
    ④陈一鸣.崔永元:在“红色经典”前[J].都市文摘,2004,(08).
    ⑤转引自:经典改编四人谈[J].中国电视,2004,(09).
    ①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01):149.
    ②转引自:唐冰南.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07,(12).
    ①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J].南方文坛,2005,(06):39.
    ①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性[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3.
    ②秦俊香.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79.
    ①彭加瑾“.红色经典”改编似一把双刃剑——兼评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N].文汇报,2004-02-03.
    ②殷乐.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N].人民日报,2004-04-27:16版.
    ③殷乐.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N].人民日报,2004-04-27:16版.
    ①尹鸿.电视化的电影与电影化的电视[J].电影艺术,2001,(05):9.
    ②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
    ①杨青芝.红色经典的“红色”要素——兼论红色经典改编与新创的一些基本尺度[J].电影文学,2007,(15):23.
    ②秦俊香.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104.
    ①曾祥书.“红色经典”改编应是经典再生[N].文艺报,2006-08-05
    ②吴祚来.名著经典改编与人文精神[J].艺术评论,2007,(04):27.
    ①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2):105.
    ②杜山.“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美学与人文精神思考[J].东南传播,2007,(11):120-121.
    ①黄会林语,引自: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
    ②宋家玲语,引自: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
    ③宋素丽.心理学视角:剖析一部“红色经典”的形态流变与意义呈现[J].当代电影,2007,(01):85.
    ①吴祚来.名著经典改编与人文精神[J].艺术评论,(2007,(04):25.
    ①殷乐.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N].人民日报,2004-04-27:16版.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7-88.
    ①http://gzdaily.dayoo.com/gb/content/2004-06/28/content_1605733.html.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88-89.
    ①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19.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4]陈犀禾,吴小丽.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5]陈晓明.批评的旷野[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6]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戴锦华.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9]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0]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董之林.追忆燃情岁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2]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高小康.游戏与崇高:文艺的城市化与价值诉求的演变[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14]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7]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M].北京:三联书店,2002.
    [19]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0]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M].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21]蒋述卓.城市的想象与呈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6]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27]刘士林.阐释与批判:当代文化消费中的异化与危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28]刘书亮.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9]卢瑞.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0]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1]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2]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3]苗棣.电视艺术哲学(上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蒲震元.电影批评:迈向21世纪[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6]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7]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8]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9]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0]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1]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2]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3]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5]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6]汪流主编.电影剧作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47]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8]夏衍.漫谈改编[C].电影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49]夏衍.杂谈改编[C].电影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50]徐岱.小说形态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51]许文郁.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2]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53]杨匡汉,孟繁华.共和国文学5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4]叶元.电影文学浅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5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56]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论1950、1960年代的红色小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57]张凤铸.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58]张京媛.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9]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0]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1]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2]赵凤翔,房莉著.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63]赵孝思,沈亮.影视剧作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64][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5][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6][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电影的本质—物质复原的现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67][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68][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9][法]杰尔·日奈特.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0][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71][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2][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73][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4][法]特吕弗著.希区柯克论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75][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76][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77][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79][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80][美]弗·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1][美]佛里德里克·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8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3][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4][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5][美]J·H·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86][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87][美]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88][美]罗伯特·斯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9][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90][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创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91][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2][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93][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94][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95][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96][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97][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的具体指南[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98][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
    [99][美]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00][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01][苏]多宾.电影艺术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102][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103][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104][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105][英]艾伦·卡斯蒂.电影的戏剧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106][英]安德鲁·古德温.电视的真相[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1.
    [107][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8][英]弗雷里赫.银幕的剧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109][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10][英]罗吉·曼威尔.莎士比亚与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 984.
    [111][英]欧纳斯特·格林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112][英]欧内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113][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4][英]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5][英]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雷达.当今文学审美趋向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4,(06).
    [2]丘静美,朱晓曦.类型研究与冷战电影:简论“十七年”特务侦察片[J].当代电影,2006,(03).
    [3]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01).
    [4]赵学勇,杨小兰.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5]赵学勇,梁颖,杨伦,崔荣,田广.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J].小说评论,2003,(05).
    [6]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05).
    [7]赵学勇.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8]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4,(04).
    [9]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下)[J].中国比较文学,2004,(04).
    [10]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07).
    [11]解玺璋.有多少经典剧可以重拍?[J].新闻周刊,2004,(13).
    [12]木河.《红色娘子军》荣辱兴衰40年[J].中国新闻周刊,2004,(36).
    [13]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06).
    [14]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
    [15]陆绍阳,张岚.“红色经典”改编的背后[J].中国电视,2004,(09).
    [16]任志明,黄淑敏.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17]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文艺研究,2005,(04).
    [18]戴清,宋永琴.“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叙事分析与文化审视[J].当代电影,2004,(06).
    [19]彭文祥.“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电影,2004,(06).
    [20]彭文祥.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的新维度和新尝试——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特色[J].中国电视,2004,(11).
    [21]彭文祥.另一种形式的“从概念出发”——“红色经典”改编剧在艺术创作观念上的偏离与迷失[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22]陈剑澜.“红色经典”改编问题[J].文艺研究,2005,(04).
    [23]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J].文艺研究,2005,(04).
    [24]张希.电视剧《小兵张嘎》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04,(11).
    [25]何延锋.解析红色经典[J].中国电视,2005,(03).
    [26]刘艳.红色经典改编刍议[J].中国电视,2005,(10).
    [27]裴艳,赵楠楠.禁止戏说红色经典[J].当代电视,2004,(06).
    [28]曾庆瑞.透视“改编”的误区——我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J]当代电视,2004,(07).
    [29]乔霞.忠于原著再添新意——谈电视剧《小兵张噶》的成功改编[J].当代电视,2004,(11).
    [30]李正环,徐峰.红色经典缘何魅力无限[J].当代电视,2005,(02).
    [31]王春艳.“红色经典”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32]陆高峰.不要糟蹋红色经典[J].今传媒,2004,(02).
    [33]裴艳,赵楠楠.禁止戏说红色经典[J].当代电视,2004,(06).
    [34]朱莉.红色经典剧究竟该如何“变脸”——由《林海雪原》引发的争论所想到的……[J].声屏世界,2004,(11).
    [35]邵文林.“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现实分析[J].视听界,2007,(04).
    [36]杨立元.谈“红色经典”的改编[J].大舞台.2006,(02).
    [37]景秀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J].当代电影,2007,(01).
    [38]张文红.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J].甘肃社会科学,2003,(06).
    [39]陈昭明.红色经典改编现象透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40]金元浦.当代文艺学的“文化的转向”[J].社会科学,2002,(03).
    [41]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J].唯实,1999,(01).
    [42]马立新.红色理性与主题意蕴[J].荷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43]马廷新,张玉玲.论十七年文学的反现代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44]张器友.要准确评价“文革”前17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04).
    [45]旷新年.断岩深处的历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01).
    [46]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96,(02).
    [47]白烨.压力下的生长——十七年文学的坎坷行进[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01).
    [48]蔡世连.关于建国后27年文学现代性的思考[J].齐鲁学刊,2003,(06).
    [49]刘保昌.“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J].江汉论坛,2002,(03).
    [50]陈国和.史诗/反史诗: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在悖论[J].咸宁学院学报,2004,(01).
    [51]宋剑华.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艺术追求与经验教训[J].社会科学辑刊,2004,(01).
    [52]杨锦鸿,洪山.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的二三感想[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3]汪东发.叙述成长——《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叙事比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54]程文超.共和国文学范式的嬗变——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叙事50年[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6).
    [55]旷新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创业史》[J].湖南大学学报,2004,(05).
    [56]程光炜.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叙事”问题[J].文学评论,2004,(02).
    [57]程光炜.《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4,(01).
    [58]董之林.传统叙事方法的重现与再造——关于五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03).
    [59]易文翔.革命叙事的背后——试析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的边缘话语[J].克山师专学报,2002,(02).
    [60]杜国景.论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创业叙事”——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61]任现品.革命星空的覆盖与存留——论十七年小说对民国时代的叙述[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62]李杨.《林海雪原》与传统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4).
    [63]颜敏.从自我危机到本体安全——重读《青春之歌》[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02).
    [64]刘忠.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65]田中阳.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小说与区域文化关系比较[J].求索,1994,(03).
    [66]陈涌.梁斌创作的民族特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04).
    [67]陈美兰.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J].学术研究,2002,(05).
    [68]程倩.十七年军旅长篇小说美学特征分析[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02).
    [69]周艳芬.崇高的颂歌——建国十七年文学风格概论[J].唐都学刊,1996,(03).
    [70]叶世祥.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J].文学评论,2004(5).
    [71]李运抟.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文化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04).
    [72]朱晓进.略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政治化传统——从30年代文学谈起[J].文艺争鸣,2002,(02).
    [73]程光炜.论50-70年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4).
    [74]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03).
    [75]程光炜.我们是如何“革命”的?——文学阅读对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影响[J].南方文坛,2000,(06).
    [76]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2,(02).
    [77]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J].南方文坛,2005,(06).
    [78]苏星.“红色经典”的改编之路[J].大众电影,2006,(1 3).
    [79]蒲洪花.论红色经典电影改编过程中反面人物形象的转变[J].电影文学,2006,(05).
    [80]刘硕.视听话语阐释与精神传承——对“红色经典”改编剧创作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电影,2007,(01).
    [81]张宗伟.—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改编[J].当代电影,2007,(01).
    [83]陈婷.浅析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热背后的大众信仰危机[J].电影文学,2007,(13).
    [84]秦俊香.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迁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3).
    [85]王瑾.红色经典改编热读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4).
    [86]邵文林.“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现实分析[J].视听界,2007,(04).
    [87]杨利景.“红色经典”改编:警惕走入另一个误区[J].阅读与写作,2007,(06).
    [88]肖智成.红色经典及其改编的理性向度和价值追求[J].电影文学,2008,(05).
    [89]杜山.“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的美学与人文精神思考[J].东南传播,2007,(11).
    [90]林舟.影像霸权与小说危机[J]花城,2004,(02).
    [91]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1,(04).
    [92]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06).
    [93]尹鸿.电视化的电影与电影化的电视[J].电影艺术,2001,(05).
    [94]陈林侠.人物与人称:小说与电影叙事的比较研究[J].艺术广角, 2007,(02).
    [95]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96]杨青芝.红色经典的“红色”要素——兼论红色经典改编与新创的一些基本尺度[J].电影文学,2007,(15).
    [97]李旭红.浅论政治化语境对“红色经典”改编者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7,(16).
    [98]谢婉若.后现代语境下审视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J].求索,2007,(08).
    [99]龚知敏.浅析红色经典改编风潮中的社会文化心态[J].艺术探索,2006,(S2).
    [100]杨利景.“红色经典”改编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101]胡忠青,石华.“恶搞”红色经典影片:跨越底线的颠覆与解构[J].电影评介,2007,(06).
    [102]赵勇.“红色经典”改编热的冷思考把“红色经典”打造成什么?[J].艺术广角,2004,(04).
    [103]赵勇.红色经典剧改编的、境在哪里——以《沙家浜》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06,(06).
    [104]杨锦鸿.漫谈“红色经典”改编[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02).
    [105]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01).
    [106]宋素丽.心理学视角:剖析一部“红色经典”的形态流变与意义呈现[J].当代电影,2007,(01).
    [107]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晋阳学刊,2005,(03).
    [108]童文峰.《小兵张嘎》之影视差异比较[J].电影文学,2006,(07).
    [109]罩秋玉.典型细节构筑人物形象——评电影《小兵张嘎》[J].电影评介,1996,(06).
    [110]申志远,魏春桥.《小兵张嘎》说从前[J].大众电影,2005,(01).
    [111]沈也夫,游育红,刘培柱.也谈文学经典的影视翻拍[J].新闻传播,2007,(04).
    [112]陈咏芹.名著改编: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J].中国电视,2007,(01).
    [113]唐冰南.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07,(12).
    [114]王妮娜.“红色经典”热与当代语境下的信仰焦虑[J].理论导刊,2005,(04).
    [115]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2).
    [116]田建民.“红色经典”的称谓能否成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117]杨经建,易娟.反思与重释:“红色经典”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06).
    [118]李正环,徐峰.红色经典缘何魅力无限[J].当代电视,2005,(02).
    [119]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以作品《林海雪原》的生成、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04,(06).
    [120]姚丹.小说《林海雪原》影视化研究[J].河北学刊,2007,(03).
    [121]黄洁萍.人物塑造概念化的矫枉过正与抽象人性论——“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改编之两大缺憾谈[J].科技创新导报,2008,(22).
    [122]陈建华,沈喜阳.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J].俄罗斯研究,2007,(03).
    [123]徐敏.“样板戏电影”:电影工业、文本政治与献身者的国家仪式[J].文艺研究,2007,(04).
    [124]巫明川,郭欢欢.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红色经典”改编[J].电影文学,2008,(06).
    [125]刘彬彬.慎越“雷池”深挖“富矿”——从《51号兵站》看“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新策略[J].中国电视,2007,(08).
    [126]刘勇.“红色经典”:虚假的命名?[J].文艺评论,2007,(04).
    [127]陈晓云.改编,还是原创:一种令人、惑的悖谬——兼及对电影文学性命题的反思[J].当代电影,2008,(02).
    [128]高旭国.“红色经典”的三个历史阶段[J].社会科学辑刊,2008,(02).
    [129]彭永强.妖冶狐媚的罂粟花——论红色经典小说中的“荡女人”形象[J].沈阳大学学报,2008,(01).
    [130]华全红,寇国庆.权力话语下的“红色经典”[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2).
    [131]杨传明.红色经典生产语境中的外部制衡——以《林海雪原》的生成、再生产为例[J].电影评介,2008,(09).
    [132]贾奎林,张云玲.红色经典《苦菜花》历时性传播意义解读——从小说、电影到电视[J].电影文学2008,(07).
    [133]王学谦.红色经典及其当代境遇——当代文学的红色传统与当代变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134]宝宝.“红色经典”再度走红的内在机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02).
    [135]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下)[J].中国比较文学,2004,(04).
    [136]木河.《红色娘子军》荣辱兴衰40年[J].中国新闻周刊,2004,(36).
    [137]袁成亮.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记[J].文史春秋,2004,(09).
    [138]韩婷婷.影视商业化与英雄情结——再谈“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英雄人物[J].中州学刊,2008,(04).
    [139]张立兵.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J].电影评介2007,(11).
    [140]刘玉凯.“红色经典”与时代精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141]任晓楠.大众娱乐时代的“红色英雄”[J].四川戏剧,2008,(02).
    [142]阎浩岗.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03).
    [143]王会.“红色经典”铸造民族精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144]郭学勤.《小二黑结婚》的电影改编[J].电影艺术,2006,(05).
    [145]王晓玉.影视形象丑角化的艺术和收视双重显效评电视连续剧《双枪李向阳》[J].上海戏剧,2008,(06).
    [146]曲云.从生活到创作——我演《苦菜花》中的母亲的几点体会[J].电影艺术,1965年刊:64-68.
    [147]唐小林.剩余权力文化资本的争夺与红色民族国家神话的终结——消费时代红色经典改编的文化阐释[C].2004年中国文论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1]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N].南方周末,2004-05-08.
    [2]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
    [3]张贺.“红色经典”改编为何难如人意[N].人民日报,2004-12-24.
    [4]《苦菜花》:成功改编的红色经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0-12.
    [5]李韵.专家会诊“红色经典”改编症结[N].光明日报,2004-05-25.
    [6]容明.专家谈“红色经典”的改编[N].光明日报,2005-01-07.
    [7]傅伯言,舒信波,等.“红色经典”现象透视[N].文艺报,2004-06-08.
    [8]陈嬿如.红色经典在青少年中不可低估的魅力[N].文艺报,2004-04-17.
    [9]高小立.重拍名著须懂“尊重”[N].文艺报,2004-11-23.
    [10]闻言.“红色经典”改编问题[N].文艺报,2005-02-03.
    [11]仲呈祥.红色经典改编不能改掉其精神实质[N].文艺报,2005-10-27.
    [12]詹丹.红色经典岂容“戏说”[N].文汇报,2004-04-27.
    [13]彭加瑾.“红色经典”改编似一把双刃剑[N].文汇报,2004-02-03.
    [14]陈美华,李贺.“红色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N].南方日报,2004-06-02.
    [15]钱跃.重拍“红色经典”也有软肋[N].中国青年报,2004-02-10.
    [16]齐殿斌.“红色经典”重拍,无人喝彩[N].中国文化报,2003-07-31.
    [17]齐殿斌.为“红色经典”重拍喝声倒彩[N].湖北日报,2004-04-10.
    [18]吴海云.重拍名著冷热不均[N].解放日报,2004-07-15.
    [19]赵文侠.翻拍经典何以愈演愈烈[N].北京日报,2004-07-06.
    [20]朱四倍.消费化和商业化不应成为红色经典的归宿[N].河北日报,2007-04-20.
    [21]赵葆华.红色经典改编不能一味世俗化[N].中国艺术报,2007-11-23.
    [22]宋合意,赵凤兰.红色岂能变“桃色”[N].中国文化报,2004-05-25.
    [23]刘炜.改编“红色经典”如何叫座又叫好[N].中国文化报,2005-07-07.
    [24]周宇红,洪伟成.《苦菜花》荧屏“开花”[N].解放日报,2002-11-28.
    [25]张贺.“红色经典”改编为何难如人意[N].人民日报,2004-12-24.
    [26]《苦菜花》:成功改编的红色经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10-12.
    [27]吴晓东.“红色经典”改编:必须尊重历史记忆[N].中国青年报,2004-05-27.
    [28]陈荣真.说说红色经典剧的改编[N].中华新闻报2004-10-27.
    [29]钱佳芸.红色经典:新版改编要“归正”[N].济南日报2006-06-23.
    [30]曾祥书.“红色经典”改编应是经典再生[N].文艺报2006-08-05.
    [31]武陵生.莫让红色经典变桃色[N].中国艺术报,2004-05-21.
    [32]曹建文.红色经典不容“恶搞”[N].光明日报,2006-08-10.
    [33]刘玉琴,王颖.重拍“红色经典” 放大精神内核[J].人民日报,2006-08-17.
    [34]刘立志.应如何看待“恶搞”英雄人物[N].北京日报,2006-12-04.
    [35]陈一鸣,黄婷婷.“红色娘子军”的身世罗生门[N].南方周末,2004-05-06.
    [36]胡殷红.“红色经典”对当前创作有什么启示?[N].文艺报,2006-06-24
    [37]王晓棠.演出金环的劲儿演出银环的味儿[N].文汇报,1965-10-07.
    [1]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OL].http://www.sarft.gov.cn/manage/publishfile/35/1690.html.
    [2]国家广电总局“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OL].http://www.cctv.com/teleplay/ystqs/2004-06-02/10307.shtml.
    [3]胡桃.中国文学史上的10部“红色经典”[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605542.html.
    [4]荧屏又见红色经典《野火春风斗古城》[OL].http://yule.sohu.com/20050627/n226099971.shtml.
    [5]张颐武.革命的再想象[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xinxinzhongguo/63.shtml.
    [6]李运抟.文学畅销书透视[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722783.html.
    [7]《小兵张嘎》重现荧屏这嘎子眼睛小点[OL].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5-05/08/content_2928187.html.
    [8]传统还是时尚?红色经典作品大面积袭来[OL].http://www.21cb.i com/Article/20044/3864.html.
    [9]导演王新民让《铁道游击队》变得更“武侠”[OL].http://yule.sohu.com/2O051018/n227231780.shtml.
    [10]李彦.《红色娘子军》要拍青春偶像剧[OL].http://www.gmw.cn/01wzb/2004-03/21/content_6929.html.
    [11]电视剧版《冰山上的来客》靠悬念征服原版导演[OL].http://ent.sina.com.cn/v/m2006-04-25/05351063672.html.
    [12]电视剧《冰山上的来客》重磅出击再造收视神话[OL].http://ent.sina.com.cn/v/m/2007-01-04/13541396923.html.
    [13]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搬上荧屏[OL].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525906.html.
    [14]荧屏又见红色经典《野火春风斗古城》[OL]. http://yule.sohu.com/20050627/n226099971.shtml.
    [15]红色经典要吸引年轻观众[OL].http://ent.sina.com.cn/x/2005-06-25/1107762401.html.
    [16]《小兵张嘎》编剧承认重拍经典评价到位[OL].http://fun.china.com/zh_cn/movie/news/205/20050828/12607236.html.
    [17]赵文侠.《林海雪原》4日亮相BTV导演李文歧最忐忑不安[OL].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4-03/02/content_1340203.html.
    [18]彭兴庭.“新红色经典”与消费主义[OL].http://news.cyol.com/gb/news/2004-04/28/content_864311.html.
    [19]白宙伟.惨烈而美丽新版《红色娘子军》不避讳谈感情[OL].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40311/101254.shtml.
    [20]狠批《林海雪原》:无情不成戏不俗不算完[OL].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4/3/12/000749143.shtml.
    [21]李彦.老电影“转业”的喜与忧[OL].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88508.html.
    [22]吴为忠.红色经典改编别走进另类创作误区[OL].http://www.cnr.cn/jx/jnst/gysx/200807/t20080725_505048473.html.
    [23]张磊磊.“百年文学经典争论”资料综述[OL].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8965.
    [24]电视剧《吕梁英雄传》成抗战剧“新宠”[OL].http://yule.sohu.com/20050919/n226994018.shtml.
    [25]转引自:《夜幕》央一今晚大结局各地收视节节开花[OL].http://ent.qq.com/a/20080916/000254.html.
    [26]金力维.《林海雪原》收视调查显示——“红色经典”新编难[OL].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4-03-11/26/412321.html.
    [1]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导演:蔡楚生、郑君里;编剧:蔡楚生、郑君里;摄影:朱今明、郑崇、沈西林;主演:白杨、陶金、上官云珠、舒绣文、 吴茵;片长:21 0分钟;中国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出品。
    [2]电影《白毛女》,编剧:水华、王滨、杨润身;导演:王滨;主演:田华、李百万、陈强;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50年摄制。
    [3]电影《南征北战》,导演:成荫;主演:冯喆张瑞芳;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
    [4]电影《鸡毛信》,导演:石挥;原著:华山;编剧:张骏祥;主演:舒适、蔡元元;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摄制。
    [5]电影《铁道游击队》,导演:赵明;编剧:刘知侠;原著:刘知侠;主演:曹会渠、秦怡、冯喆;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6]电影《林家铺子》,原著:茅盾;编剧:夏衍改编;导演:水华;主演:于蓝、谢添;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7]电影《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凌子风;编剧:胡苏、凌子风、海默、吴坚;主演:崔嵬;东北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
    [8]电影《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编剧、导演:刘沛然;主演:张勇手、王润身、梁志鹏、崔荣久、师伟、毕钰、刘季云;八一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
    [9]电影《红色娘子军》,编剧:梁信;导演:谢晋;主演:祝希娟、王心刚、向梅、陈强;天马电影制片厂1961年摄制。
    [10]电影《地雷战》,导演:唐英奇、徐达、吴健海;主演:白大均、董元夫、张长瑞、吴健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
    [11]电影《小兵张嘎》,编剧:徐光耀;导演:崔嵬、欧阳红樱;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12]电影《早春二月》,原著:柔石;编剧:谢铁骊;导演:谢铁骊;主演: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
    [13]电影《红日》,导演:汤晓丹;编剧:瞿白音;摄影:马林发;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61年到1963年。
    [14]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根据李英儒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导演:严寄洲;编剧:严寄洲、李英儒、李天;主演:王晓棠、王心刚、陈立中、王润身、金青云;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15]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导演:赵心水;编剧:白辛;摄影:张辉;主演:梁音、阿依夏木、阿木都力力提;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16]电影《英雄儿女》,编剧:毛烽、武兆堤;导演:武兆堤;主演:田方、刘世龙、刘尚娴;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
    [17]电影《苦菜花》,根据冯德英同名小说改编;导演:李昴;编剧:冯德英;主演:曲云、袁霞、王志刚;八一电影制片厂1965年出品。
    [18]电影《烈火中永生》,编剧:周皓;导演:水华;主演:赵丹、于蓝、张平;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摄制。
    [19]电影《地道战》,导演:任旭东;主演:朱龙广、张勇手、刘秀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1966年摄制。
    [20]电影《闪闪的红星》,编剧:王愿坚、陆柱国;导演:李俊、李昂;主演:祝新运、刘江;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
    [21]电影《子夜》,导演:桑弧;编剧:桑弧、傅敬恭;主演:李仁堂、顾也鲁、乔奇、程晓英、李小力;1981年映。
    [22]电影《开国大典》,编剧:张天民、张笑天、刘星、郭晨;导演:李前宽、肖桂云;主演:古月、孙飞虎、黄凯、邵宏来;长春电影制片厂1989年摄制。
    [23]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编剧:王德忱,导演:李文歧;主演:杨雪、刘丹、王洛勇、马绍信;集数:28集,2004年出品。
    [24]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导演:徐耿;制片人:张森;编剧:徐兵;集数:20集,2004年出品。
    [25]电视连续剧《苦菜花》,导演:王冀邢;主演:陈小艺、茹萍、侯天来、谷智鑫;集数:20集,2004年出品。
    [26]电视连续剧《红旗谱》,导演:胡春桐;编剧:桂雨清;主演:吴京安、魏子、夏和平、陈实;集数:28集;2004年出品。
    [27]电视连续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导演:江海洋、庄红胜;主演:陈道明、刘嘉玲、胡军、袁咏仪、孙宁;集数:30集;2005年出品。
    [28]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制片人:岳鲁毅;导演:王新民;编剧:李世明;主演:赵恒煊、史兰芽、刘长纯、张立、张亚坤、刘凌云;山东电影电 视剧中心2005年出品。
    [29]电视连续剧《暗算》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听风》,主演:柳云龙、祝希娟、高明、王宝强;第二部《看风》,主演:陈数(陈澍)、高明、宋春丽;第三部《捕风》,主演:柳云龙、于娜、王奎荣、石兆琪、李敏。编剧:麦家、杨健;导演:柳云龙;集数:34集;2005年首播。
    [30]电视连续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导演:连奕名;编剧:徐兵;主演:王亚楠、刘威、姜武、斯琴高娃、陈实、王力可;集数:22集;2005年出品。
    [31]电视连续剧《亮剑》,原著:都梁;导演:张前、陈健;编剧:都梁、江奇涛;主演: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童蕾饰、孙俪;集数:27集;2005年首播。
    [32]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编剧:高景文;导演:沈星浩;主演:陈道明、许晴、任程伟、刘金山;2006年出品。
    [33]电视连续剧《冰山上的来客》,编剧:耿旭红、彭三元、田雁宁;导演:戴冰;主演:王洛勇、于荣光、阿拉法特;集数:30集;2006年出品。
    [34]电视连续剧《闪闪的红星》,导演:李辉;主演:陈星旭、欧阳庄文、赵梓存、李擎天;集数:20集;2007年出品。
    [35]电视连续剧《双枪李向阳》,编剧:申捷、卢敏、杨健;导演:付小健,赵北光;主演:张嘉译、赵纯阳、郭月、范明、唐以诺;集数:23集;2007年出品。
    [36]电视连续剧《狼毒花》,总导演:于荣光;导演:黄文利;主演:于荣光、童蕾、王力可、高明、刘金山、成泰燊;集数:36集;2007年首播。
    [37]电视连续剧《红色娘子军》,编剧:梁信;导演:袁军;主演:殷桃、王伟、刘佩琦、王志刚;集数:31集;2007年首播。
    [38]电视连续剧《红日》,编剧:王彪、赵锐勇;导演:苏舟;主演:李幼斌、尤勇、杜雨露、耿乐、宋佳;浙江长城影视公司2007年出品,2008年首播。
    [39]电视连续剧《子夜》,编剧:黄剑东、王海洲;导演:杨克、林子;主演:陈宝国、沈傲君、刘钧、郑曦、何音;集数:38集;2008年出品。
    [40]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导演:林汝为、蔡洪德;编剧:林汝为(执笔)、李翔、牛星丽;主演:邵华、郑邦玉、李维康、 谢钢、李婉芬;共28集,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1985年8月16日至9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41]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原著:老舍;导演:汪俊;编剧:张挺;主演:黄磊、蒋勤勤、曾静;集数:36集;2007年出品,2009年首播。
    [1]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剧团集体改编,1964年演出。
    [2]歌剧《白毛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3]京剧《白毛女》,马少波、范钧宏1 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
    [4]舞剧《白毛女》,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
    [6]电脑游戏《林海雪原》,青山动画工作室制作,北京寰宇之星软件有限公司策划,2006年1月25日上市。
    [7]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导演:孙立军;制作成本:1200万;2006年6月9日,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牵头、600多人耗费6年时间制作的中国原创幼稚动画电影《小兵张嘎》,在完成近一年仍旧无缘影院之后,终于被当作第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漫画节的开幕影片,在校园里举行了简朴的首映式,第一次有机会正式面对观众。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