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治激情与隐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翻译研究,不仅与语言相关,更与文化、政治、历史的语境和概念息息相关。它与政治和文化的视域相重叠,在语言的转换之外,更触及不同国家、社会和政治体系之间的文化形态。作为政治与文化上举重若轻的问题,可以说,翻译已经成为一种隐喻,来映射某一典型时代至为敏感的种种现象。
     本篇论文探索了1949-1966年间英美诗歌翻译现象所蕴藏的本质。这十七年间的翻译,在政治权力的控制和左右下,沦为政治工具,逼使英美诗歌臣服于时代的狂热之下。本文的研究说明了翻译绝非中立的行为,也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转换活动,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相反,翻译是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另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改造、变形与再创作。
     本文采取历史描述与理论阐释相结合、总体描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英美诗歌在“十七年”中国语境中的翻译、影响、传播。本文以多元系统论和操纵理论作为基本理论框架,分析意识形态、诗学、翻译规范以及翻译经典在具体文化语境的文化翻译中形成、嬗变和重要意义。本文还研究了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的互动影响,来阐明诗歌激情的形成轨迹。最后针对目前翻译断代史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拓展翻译文学史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方法。
Translation today is as much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concepts as it is about language. It touches upo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that concern not only the translations of languages but of cultural context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Since the question of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politically and culturally crucial question, one can argue that transl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metaphor for some of the most sensitive phenomena in a typcial era.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uth hidden behind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ms during the years from 1949 to 1966. Governed and controlled by political power, translation within these 17 years has unfortunately been reduced to a political tool with which all the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ms translated are forced subject to the mania a committed age. It proves that translation is far from neutral, nor is it merely a word conversion activity that stays away from politics, ideology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s. Instead, it is a form of culture and ideology that alters, distorts and recreates another form of culture and ideology.
     This thesis, by synthesizing historical description with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general description with case study, examines the translation, influence and acceptance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ms wit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at typical 17 years from 1949-1966 in Chin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olysystem Theory and Manipulation Theory, the thesis also analyzes how ideology, poetics, translation norms and translation canons take shape, evolve and assume importanc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a certain cultural context. Besides, the thesis reveal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etry translation and poetry writing, to see how powerful feelings in poems overflow spontaneously. Finally,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tentative research method by which a remedy might be offered for the current historical studies of translation.
引文
1邹振环:《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8页。
    1方长安:《建国后17年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0页。
    1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1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1992, p101.
    1 Adnan K Abdulla. Aspects of Ideology in Translating Literature. Babel 45, 1999, p1-16.
    2张南峰:《为研究翻译而设计的多元系统论精细版》,《中外文学》第30卷第3期,第177-178页。
    3 Theo Hermans,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 Hermans (ed). (London & Sydney: Croom Helm. 1985), p11.
    4参见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 General Editors’Preface, in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p vii.
    1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 p.58.
    2 Lawrence Venuti,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p67.
    3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99页。
    4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 p.156-157.
    5伊塔马·埃文·佐哈尔:《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西方翻译理论精选》,第121页。
    1 Rakefet Sheffy,“The Concept of Canonicity in Polysystem Theory,”Poetics Today 11:3(1990) , p517.
    1周珏良:《穆旦的诗与译诗》,杜运燮等编《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1加·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2米歇尔·福柯:《性史》,张廷琛、林莉、范千红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1月,第4-5页。
    3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参见“红色经典的作用,发展和形态”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921540.html
    1共产党情报局:《共产党情报局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5-6页。
    2保罗·肯尼迪著,王保存等译:《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455-456页。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0页。
    2冯牧、王又平:《新文学大系1949-1976:文学理论卷·序》,《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文学理论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页。
    3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转引自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54页。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1 Lawrence Venuti.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 London: Routledge, 1998. p 67-8.
    2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译文》1954年10月号,第5页。
    1茅盾:《电贺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开幕》,《文艺报》, 1954年23一24期。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3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第42页。
    1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第42页。
    2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27页。
    3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26-232页。
    1周扬:《关于当前文艺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276页。
    2奚静之《中国的写实主义与俄苏美术》,见《艺术家》第296期,第251页。
    3编者:《读者意见综述》,《译文》,1957年第5期。
    1李何林:《十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的一个小问题》,《河北日报》,1960年1月8日;《文艺报》,1960年第1期转载,并加“编者按”。
    2转引自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1945-1999》,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第512页。
    3社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为争取文艺的更大丰收而奋斗》,《文艺报》1966年第一期。
    4茅盾:《夜读偶记-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它》,《文艺报》1958年第1、2、8、9、10期。
    1周扬:《肃清殖民主义对文化的毒害影响,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文艺报》1958年第19期。
    2金人:《论翻译工作的思想性》,《翻译通报》,1951年第2卷第1期,第3页。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0页。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2页。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3页。
    2沈志远:《翻译通报》发刊词,载《翻译通报》第一期,1950年7月。
    
    1沈志远:《翻译通报》发刊词,载《翻译通报》第一期,1950年7月。
    2茅盾:《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译文》1954年10月号,第9页。
    3《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特辑》,《翻译月刊》,第1卷第4期,1949年12月。
    1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九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罗新璋编:《翻译论集》,第506、508页。
    2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译文》1954年10月号。
    3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380页。
    4参见《译文》,1953年9月,第203页。
    1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190-1页。
    2沈志远:《为翻译工作的计划化和提高质量而奋斗》,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三),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第395页。
    1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研究》,1959年第5期,第46页。
    2袁可嘉:《欧美文学在中国》,《世界文学》,1959年第9期,第85-86页。
    1孙致礼:《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49-1966》。该书正文部分提供数据为245种,但从“附录:
    2中国版本图书馆编:《1949-1979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目录和提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98-930页。
    3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95页。
    1张峰、佘协斌:《1898-1998:法国文学汉译百年回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7, 48页。
    2孙凤城:《德国文学在中国》,《国外文学》,1989年第三期。
    
    1曹靖华:《谈谈苏联文学》,《人民文学》,1951年第四卷第1期,第40页。
    2孙致礼:《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49-1966》,1996年,译林出版社,第4页。
    3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译文》,1954年10月,第15页。
    1陈原:《坚决肃清别有用心的翻译走私贩》,《译文》,1955年8月,第1页。
    2张隆溪:《评英国文学史纲》,《读书》,1982年第9期,第33页。
    1王宏志:《重释“信达雅”:十九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47页。
    1 Louis Untermeyer, ed.,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Walt Whitma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49, p.548.
    2日丹诺夫:《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讲演》,《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8页。
    1屠岸,许钧:《“信达雅”与“真善美”》,《译林》,1999年第4期,第208-209页。
    2威廉·曼彻斯特(美):《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The Glory and the Dream)(下),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广州外国语学院问题研究室翻译组、朱协(译),2004年,第570-1页。
    3罗荪:《美国有文化吗?》,《文艺》,1950年第2卷第5期,第30页。
    
    1 Y·康特拉特耶夫:《苏联关于英国文学史的论著》,《文史哲》,1954年第3期,第17-19页。
    2卞之琳:《开讲英国诗想到的一些体验》,《文艺报》,1949年第1卷第4期,第31-32页。
    1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第42页。
    2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张南峰译,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第20页。第22页。第22页。
    
    1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6页。
    2方重:“前言”,《乔叟文集》,方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前言。
    3莎士比亚著、屠岸译:《十四行诗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73页。
    1殷宝书:《诗人密尔顿的革命精神》,《文学研究》,1958年第3期,第128页。
    1屠岸:“序”,《英国历代诗歌选》,屠岸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扉页。
    1王科一:“前言”,《海华沙之歌》,朗费罗,王科一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第11页。
    1李野光:《惠特曼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4页。
    1梁真:“前记”(本文参考了苏联科学院1953年版《英国文学史》和《苏联大百科全书》论《拜伦》),《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著,梁真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年,第3-4页。
    2高尔基:《我怎样学习写作》,三联书店1951年第4版,第11-12页。
    1赵瑞蕻:《《摩罗詩力说》注释·今释·解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页。
    2梁真:“前记”(本文参考了苏联科学院1953年版《英国文学史》和《苏联大百科全书》论《拜伦》),《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著,梁真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年,第3-4页。
    1梁真:“前记”(本文参考了苏联科学院1953年版《英国文学史》和《苏联大百科全书》论《拜伦》),《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著,梁真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年,第1页。
    2钟敬文:《明月中天:拜伦传》译本序,第11页,第15页。
    3周作人:《诗人席烈的百年忌》,《晨报副镌》,1922年7月18日。
    4范存忠:《论拜伦与雪莱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第79页。
    1转引自范存忠:《论拜伦与雪莱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第77页。
    2袁可嘉:“译序”,《布莱克诗选》,查良铮、袁可嘉、宋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页。
    1阿诺德·凯特尔:《过去文学的进步价值》,《译文》,1955年10月号,第211页。
    
    1卞之琳:《谈威廉·布莱克的几首诗》,《诗刊》1957年7月号,第57页。
    2济慈:《济慈诗选》,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91页。
    1楚图南译的《草叶集》1949年3月曾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后经王眠源修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年10月重新出版。
    1 Samuel Sillen:Walt Whitman-- Poet of American Democracy, 1955, p23.
    1袁可嘉:《欧美文学在中国》,《世界文学》,1959年第9期,第88页。
    2 Emile Legouis, Louis Canamian.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J.M.Dent and Sons Ltd. 1964, p987.
    3王佐良:《王佐良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761页。
    1袁可嘉:《彭斯与民间歌谣—罗伯特彭斯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文学评论》,1959年第2期,第43页。
    2阿泰莫诺夫,格腊日丹斯卡雅等著:《十八世纪外国文学》(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第23-24页。
    1Daniel Aaron, Writers on the Lef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p.4.
    1莫蒂廖娃:《西方的现实主义作家》,《译文》,华胥译,1956年7月号,第177页。
    2莫蒂廖娃:《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译文》,1955年7月号,第155-157页。
    3阿诺德·凯特尔:《谈谈英国文学》,《译文》,马清槐译,1956年7月号,第183页。
    4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633-634页。
    1考伐莱夫:《宪章派文学选集》,外国文书籍出版社, 1956年,序言。
    2袁可嘉:“前言”,《英国宪章派诗选》,艾内斯特·琼斯,袁可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第4页。
    1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291页。
    1杨周翰主编:《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4页。
    1 M·罗曼诺夫:《美国进步文学问题》,陈麟瑞译,《翻译月刊》,1950年第3卷第2期,第38页。
    2 Marcus Klein: The Making ofAmerican Literature 1900-1940, p.152.
    3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第281页。
    4杰克·林赛:《我们的创作方法》,《译文》,1955年8月号,第223页。
    1米列:“内容提要”,《米列诗选》,袁可嘉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
    1方应旸:“内容提要”,《路温菲尔斯诗选》,路温菲尔斯,方应旸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2引自虞建华主编:《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
    1塞缪尔·西伦:“序”,《高尔德诗文选》,黄雨石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第5页。
    1《译文》,1955年9月,第226页。
    1施咸荣:《战斗的美国黑人文学》,《文学评论》,1965年第5期。
    2黄星沂:《在斗争中成长的美国黑人文学〉,《世界文学》,1960年2月号。
    1以群:《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文学研究》。1958年第4期,第99页。
    
    1以群《: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文学研究》1958年第4期,第105页。
    2李慈健等:《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1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红旗》,1958年第1期,创刊号。
    2范存忠:《论拜伦与雪莱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第66页。
    3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一114页。
    4《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一1937》(第一集)《文学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1孟繁华:《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1页。
    3冯雪峰:《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文艺报》1952年第14一20号。
    4周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人民日报》,1953年1月11日。
    5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红旗》,1958年第1期,创刊号。
    1贺敬之:《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文艺报》,1958年第9期,第28页。
    1引自莫蒂廖娃:《西方的现实主义作家》,华青译,《译文》,1956年10月号。
    1引自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组编:外国文学参考资料(现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12月,第714页。
    1参见《毛泽东主席、宋庆龄副主席、周恩来总理吊唁杜波依斯博士逝世的电文》,《新华月报》,1963年第9期。
    2冰心:《悼杜波依斯博士》,《世界文学》1963年9月号,第34页。
    1见董衡龚主编:《美国文学简史》(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580-584页。
    1玛莎·米列编:“序”,《罗森堡夫妇纪念诗选》,朱维基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5页。
    2“美国进步诗人路温菲尔斯在法庭上表示自己的坚定信念”,《译文》,1955年9月,第228页。
    1袁可嘉:《英国宪章派诗选》译序“英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曲战歌”。
    
    1查良铮:“译者序”,《济慈诗选》,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页。
    2查良铮:“译者序”,《济慈诗选》,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页。
    1 Lawrence Venuti.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8,p67.
    1萧乾:《中国文艺往哪里走》,上海《大公报》,“社评”,1946年5月5日。
    2叶水夫,钱中文:《国际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必须彻底批判》,《文学评论》,1960年第2期,第17页。
    3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
    
    1转引自柳鸣九《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1期。
    2徐迟:《日丹诺夫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1期,第23页。
    3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戴镏龄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袁可嘉:《托史艾略特-美英帝国主义的御用文人》,《文学评论》,1960年第6期,第14页。
    2王佐良:《艾略特何许人?》,《文艺报》,1962年第2期,第36页。
    3王佐良:《稻草人的黄昏—再谈艾略特与英美现代派》,《文艺报》,1962年第12期,第36、43页。
    
    1袁可嘉:《“新批评派”述评》,《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第77页。
    2袁可嘉:《腐朽的“文明”,糜烂的“诗歌》,《文艺报》,1963年第10期,第43页。
    3亚伯·察佩克:《惠特曼在诗歌方面的革命》,《文学评论》,1958年第二期,第148页。
    
    1袁可嘉:《托史艾略特—美帝国主义的御用文阀》,《文学评论》,1960年第6期,第29页。
    2袁可嘉:《略论美英“现代派”诗歌》,《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第84页。
    
    1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缪灵珠译,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第357页。
    2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1金东雷:《英国文学史纲》,商务印书馆,1937年。
    2曾虚白著的《英国文学》,原为单行本之小册子,后收人(西洋文学讲座》(世界书局1935年),成为该书的第三讲。
    1高尔基:《我怎样学习写作》,三联书店,1951年第4版,第11-12页。
    2《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7页。
    1李赋宁注译:《密尔顿和渥兹渥斯----介绍三首十四行诗〉,《英语学习》,1962年第11期,第5页。
    1方屿:〈唐璜〉,《诗刊》,1957年第3期,第100页。
    1王佐良:《读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英语学习》,1962年第1期,第4页。
    1殷红:《评《英美文学欣赏》(第一集)》,《英语学习》,1965年第4期,第13页。
    2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1方平:“译后记”,《抒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夫人著,方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8-9页。
    2方平:“她的诗和她的爱情--女诗人伊丽莎白白朗宁的小传”,《抒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夫人著,方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
    3方平:《欧美文学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1方平:“后记”,《抒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夫人,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第144页。
    2王佐良:“彭斯的成就”,《彭斯诗选》,王佐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7页。
    3袁可嘉:《彭斯与民间歌谣》,《文学评论》,1959年,第46页。
    1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第247页。
    1袁可嘉:“译序”,《英国宪章派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
    1方应旸:“路温菲尔斯小传”,《路温菲尔斯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2 C. f. SusanWolfson,“Introduction toKeats andPolitics:A Forum,”Studies in Romanticism, Vol. 25, Published by The Graduate School, BostonUniversity, 1986, p.171,
    3 Nicholas Reo, ed. Keats and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ntroduction, p. 2.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2查良铮:“译者序”,《济慈诗选》,济慈,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8页。
    1“出版说明”,《托·史·艾略特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2李赋宁注译:《密尔顿和渥兹渥斯----介绍三首十四行诗〉,《英语学习》,1962年第11期,第4-5页。
    1蒋光慈:《蒋光慈文集》(4),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1参见《新中国的文艺实验:1949年到1966年的“人民电影”(3)》http://www.zlunwen.com/art/telecine/10788_2.htm
    1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2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1弥尔顿:《复乐园》,朱维之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第94页。
    1琼斯(E.D.Jones)编:《十九世纪英国批评文选》(世界名著丛书本),1929年,163页。
    1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47页。
    1张奇:“内容说明”,《黑人诗选》,郎斯敦·休士等著,张奇译,作家出版社,1957年。
    1日丹诺夫:《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1页。
    1霍华德·法斯特:《十月革命》李庸译,《译文》,1953年10月,第45页。
    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5页。
    2参见“毛泽东诗论与新中国诗歌”,http://news.tom.com/1002/20031222-539740.html
    
    1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红旗》,1958年第1期,第58页。
    2参见“毛泽东诗论与新中国诗歌”,http://news.tom.com/1002/20031222-539740.html
    1王佐良:《彭斯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9年。
    
    1彭斯:《我的心呀,在高原》,袁水拍译,新群出版社,1950年,第26页。
    2彭斯:《彭斯诗选》,王佐良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86-7页。
    3彭斯:《彭斯诗选》,王佐良译,1959年,第22页。
    1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第28页。
    2 Rakefet Sheffy,“The Concept of Canonicity in Polysystem Theory,”Poetics Today11:3 (1990), p.517.
    3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第28页。
    4王宁:《“文化研究”与经典文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5岳凯华:《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8月出版,第233页。
    2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3柏拉图著,蒋孔阳译:《法律篇》,卷二、卷八,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47一48页。
    
    1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载《创造月刊》1928年2月,第28页。
    2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红旗》创刊号,(1958年6月1日。
    1赵学勇、梁颖、杨伦、崔荣、田广:《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
    
    1袁可嘉:《布莱克的诗———威廉·布莱克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文学研究》1957年第4期。
    2范存忠:《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威廉·布莱克》,《江海学刊》1960年第1期。
    1王佐良:《布莱克的“伦敦”一诗》,《英语学习》,1962年第2期,第8页。
    2王佐良:《布莱克的“伦敦”一诗》,《英语学习》,1962年第2期,第9页。
    3阿诺德·凯特尔:《过去文学的进步价值》《译文》,1955年10月号,第211页。
    1邢鹏举:《勃莱克》(上、中、下),分别载1929年的《新月》月刊第二卷八、九、十号。后出单行本,收入徐志摩主编的《新文艺丛书》,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4月初版。
    2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辑)。
    1邵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第1辑(香港)(1948年3月出版)。发表时署名为“本刊同人,荃麟执笔”。转引自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第9页。
    2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
    3冯至:《从右派分子窃取的一种“武器”谈起》,《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7日。
    
    1王亚平:《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一代诗风》。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第349页。.
    2安旗:《雁翼同志是怎样走上歧路?》,《红岩》,1958年第12期。
    3冯至:《《冯至诗文选集》自序》,转引自《诗刊》,1999年第12期77页。
    1亚伯·察佩克:《惠特曼在诗歌方面的革命》,《文学评论》,1958年第2期,第149页。
    1门德尔森(苏):《惠特曼论》《译文》,1955年9月,第17页。
    2亚伯·察佩克:《惠特曼在诗歌方面的革命》,《文学评论》,1958年第2期,第147页。
    1田汉: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一期,1919年7月15日。
    2楚图南译的《草叶集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323页。
    3楚图南译的《草叶集》1949年3月曾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后经王眠源修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年10月重新出版。
    
    1 (苏)门德尔森:《惠特曼论》,《译文》,1955年9月号,第13页。
    2 (苏)门德尔森:《惠特曼论》,《译文》,1955年9月,第27页。
    3 (苏)门德尔森:《草叶集》,倪文彦译,《文艺月报》,1955年12月。
    1惠特曼:“《草叶集》初版序言”,《草叶集》,楚图南,李野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172页。
    2亚伯·察佩克:《惠特曼在诗歌方面的革命》,《文学评论》,1958年第2期,第150-151页。
    1引自(美)惠特曼著,楚图南译:《草叶集选》,1955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10月,“译者后记”。
    2引自(美)惠特曼著,楚图南译:《草叶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月,“译本后记”。
    1引自(美)惠特曼著,楚图南、李野光译:《草叶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2月,“译本序”。
    2亚伯·察佩克:《惠特曼在诗歌方面的革命》,《文学评论》,1958年第2期,第155页。
    1刘树森:惠特曼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8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
    2何其芳:《何其芳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46-447页。
    3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译文》1954年10月号,第11页。
    
    1转引自王光明:《自由诗与中国新诗》,《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袁可嘉:《欧美文学在中国》,《世界文学》,1959年第八期,第26页。
    
    1伊瓦申科:《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文史哲》,1956年第一期。
    2叶里斯特拉托娃:《乔治戈登拜伦》,李相崇译,《译文》1954年6月号,第155-6页。
    
    1安旗:《试伦拜伦诗歌中的叛逆精神》,《世界文学》,1960年第六期。
    2王佐良:《读拜伦-为纪念拜伦诞生170周年而作》,《文艺报》,1958年第4期,第32页。
    3朱维基:“内容提要”,《唐璜》,拜伦,朱维基译,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扉页。
    4刘让言:“内容提要”,《曼弗雷德》,拜伦,刘让言译,平明出版社,1955年,扉页。
    
    1王佐良:《读拜伦—为纪念拜伦诞生170周而作》,《文艺报》,1958年第4期,第34页。
    2杨德华:《论论拜伦的忧郁》,《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第106页。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论浪漫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6页。
    1许国璋:《雪莱的《云》》,《英语学习》1962年第3期,第11页。
    2范存忠:《论拜伦与雪莱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第77页。
    3雪莱:《给英国人民的歌》,《雪莱抒情诗选》,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7-58页。
    1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003.htm
    1方旗:《试伦拜伦诗歌中的叛逆精神》,《世界文学》,1960年第六期。
    2安旗:《试论拜伦诗歌中的叛逆性格》,《世界文学》,1960年第8期,第120页。
    1杨德华:《论论拜伦的忧郁》,《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第107页。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1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歌谣选》,1973年版,第126页。
    1参见“毛泽东诗论与新中国诗歌”,http://news.tom.com/1002/20031222-539740.html
    2洪子城:“当代诗歌的艺术发展”。《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96 页。
    1冯至:“在外文印刷厂”,《诗刊》。1957年2月,第9页。
    1茅盾:“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三集·小说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2冯至:《关于批判和继承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问题》,《文学评论》,1960年第4期,第47页。
    1力扬:《诗国上的百花齐放》,《文学评论》,1959年1月,第32页。
    2查明建:《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第89页。
    3杰克·林赛:《我们的创作方法》,《译文》,1955年8月号,第224页。
    1袁可嘉:《欧美文学在中国》,《世界文学》,1959年第9期,第88页。
    2见在蔡其矫给易征的信,易征:《文学絮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第194页。
    4周良沛:“风格问题”《灵感的流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93-112页。
    1穆旦:“葬歌”,《诗刊》,1957年2月号,第34页。
    1穆旦:《“也许”和“一定”》,《诗刊》,1957年7月号,第56页。
    1黎之:《反对诗歌创作的不良倾向及反党逆流》,《诗刊》。1957年9月号。
    2“这是什么样的‘英雄’——读者对本刊七月号的批评”,《人民文学》, 1957年10月。
    3安旗:《关于诗的含蓄》。《诗刊》。1957年12月号。
    4戴伯建:《一首歪曲“百家争鸣”的诗——对“九十九家争鸣记”的批评》,《人民日报》1957年12月25日。
    1邵荃麟:《门外谈诗》,《诗刊》,1958年4月号。
    2参见“毛泽东诗论与新中国诗歌”,http://news.tom.com/1002/20031222-539740.html
    1郭沫若:《文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23—224页。
    1袁可嘉:《彭斯与民间歌谣—罗伯特彭斯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文学评论》,1959年第2期,第43页。
    
    1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文学评论》第2期,1959年,第68页。
    2《晨报副刊·诗镌》第11号, 1926年6月10日。
    1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第375页。
    1方平:“新版序言”,《爱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夫人著,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方平:“新版序言”,《爱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夫人著,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5页。
    3参见臧克家:“序”,《随风而去》,方平著,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7年。
    1方平:《随风而去》,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第13页。
    1徐迟:《芒崖》,《诗刊》,1957年1月,第54页。
    
    1方平:《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诗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2方平:《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诗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31页。
    1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张南峰译,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第20页。
    1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London: Cassell, 1990, ix.
    2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39.
    3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p 26.
    1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张南峰译,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第20页。
    《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简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7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一1937》(第一集) .《文学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戴镏龄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6页、第633-634页.
    阿泰莫诺夫、格腊日丹斯卡雅等.《十八世纪外国文学》(上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第23-24页.
    柏拉图.《法律篇》,卷二、卷八,蒋孔阳译.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47-48页.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455-456页.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歌谣选》.北京:1973年,第126页。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组编.《外国文学参考资料(现代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12月,第714页.
    曾虚白.《英国文学》.《西洋文学讲座》.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80页、第382页、第383页.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7页.
    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第375页。
    董衡龚主编.《美国文学简史》(修订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02页、第580-584页.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1页.
    方平.《欧美文学研究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方平.《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诗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页、第30-31页.
    冯牧、王又平.<新文学大系1949-1976:文学理论卷·序>.《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文学理论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页.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缪灵珠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第357页.
    高尔基.《我怎样学习写作》.戈宝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第4版,第11-12页.
    葛桂录.《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论稿》.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共产党情报局.《共产党情报局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5-6页.
    郭沫若.《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3页、第224页.
    何其芳.《何其芳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446-467页.
    洪子城.《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96页.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8月,第233页.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页、第20页、第36-54页、第39页.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1945-1999》.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第512页.
    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荒芜.《纸壁斋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4页.
    加·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蒋光慈.《蒋光慈文集》(4)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金冬雷.《英国文学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李慈健等.《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99页.
    李野光.《惠特曼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234页.
    刘慧琴.《关于文学书籍出版统计》.《译文》编辑部编. 1957年第7期,第132页.
    刘小枫.《诗化哲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27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4页.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论浪漫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6页.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1页.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26-232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
    中共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3页,第117页,第41页,第58页,第79页,第76页.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5页
    孟繁华.《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米歇尔·福柯.《性史》,张廷琛、林莉、范千红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4-5页.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日丹诺夫.《苏联文学艺术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1页.
    日丹诺夫.《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讲演》.《苏联文学艺术问题》.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59年,第18页.第19页.
    邵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大众文艺丛刊》第1辑.香港,1948年3月,第9页.
    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7页.
    史云.《最近出版的三部美国黑人诗集》.《外国文学新作提要》(内部发行).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年第9期,第47页.
    孙致礼.《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49-1966》.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4、190-191页.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十九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47页.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一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1919一194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王向远(主编).《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95页.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亚平.《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一代诗风》.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第349页.
    王佐良.《王佐良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761页.
    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威廉·曼彻斯特(美).《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The Glory and the Dream)(下) ,广州外国语学院问题研究室翻译组、朱协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第570-571页.
    温儒敏.《文学史的视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全国翻译书籍目录》.北京: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
    文军(主编).《中国翻译批评百年回眸》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
    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谢天振.《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阐释与解构:翻译研究文集》.罗选民,屠国元主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邢鹏举.《勃莱克》(上、中、下) .《新文艺丛书》,徐志摩主编.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4月初版.
    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380页.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第281页.
    杨周翰主编.《欧洲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西方翻译理论精选》,第121页.
    易征.《蔡其矫给易征的信》.《文学絮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4页
    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虞建华主编.《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
    赵瑞蕻.《<摩罗詩力说>注释·今释·解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页.
    中国版本图书馆编.《1949-1979翻译出版外国文学著作目录和提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98-93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定.《英美文学史教学大纲》(草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
    周珏良.《穆旦的诗与译诗》.杜运燮等编.《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周良沛.“风格问题”.《灵感的流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93-112页
    周扬.《关于当前文艺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54-276页.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47页.
    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114页.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谢冕、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邹振环.《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8页.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
    阿诺德·凯特尔.《过去文学的进步价值》.杨宪益译,《译文》,1955年10月号,第211页.
    阿诺德·凯特尔.《谈谈英国文学》,马清槐译.《译文》, 1956年7月号,第183页.
    安旗.《试论拜伦诗歌中的叛逆性格》.《世界文学》,1960年第8期,第120页.
    安旗.《雁翼同志是怎样走上歧路?》.《红岩》,1958年第12期.
    安旗.《关于诗的含蓄》。《诗刊》.1957年12月号.
    编者.《读者意见综述》.《译文》,1957年第5期.
    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文学研究》,1959年第5期,第42页、第46页.
    卞之琳.《开讲英国诗想到的一些体验》.《文艺报》,1949年第1卷第4期,第31-32页.
    卞之琳.《谈威廉·布莱克的几首诗》.《诗刊》,1957年7月号,第57页.
    冰心.《悼杜波依斯博士》.《世界文学》,1963年9月号,第34页.
    曹靖华.《谈谈苏联文学》.《人民文学》,1951年第四卷第1期,第40页.
    查明建.《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第89页.
    陈原.《坚决肃清别有用心的翻译走私贩》.《译文》,1955年8月,第1页.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1928年2月,第28页.
    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三).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第395页.
    范存忠.《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威廉·布莱克》.《江海学刊》,1960年第1期.
    范存忠.<论拜伦与雪莱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第66页、第77页、第79页.
    方旗.《试伦拜伦诗歌中的叛逆精神》.《世界文学》,1960年第六期.
    方屿.《唐璜》.《诗刊》,1957年第3期,第100页.
    方长安.《建国后17年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0页.
    冯雪峰.《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文艺报》,1952年第14-20号.
    冯至.《<冯至诗文选集>自序》.《诗刊》,1999年第12期,第77页.
    冯至.《关于批判和继承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问题》.《文学评论》,1960年第4期,第47页、第53页.
    冯至.《在外文印刷厂》.《诗刊》.1957年2月,第9页.
    高尔基.((高尔基论资产阶级文学遗产》.《文艺报》,1960年第6期,第17一9页.
    戈哈.《垂死的阶级,腐朽的文学一美国的‘垮掉的一代’》.《世界文学》,1960年2月号,第149一150页.
    耿纪永.((欧美象征派诗歌翻译与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第74一89页.
    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文学评论》第2期,1959年,第68页.
    贺敬之.《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文艺报》,1958年第9期,第28页.
    黄星沂:《在斗争中成长的美国黑人文学》.《世界文学》,1960年2月号.第134页,第135页.
    霍华德·法斯特.《十月革命》,李庸译.《译文》,1953年10月,第45页.
    杰克·林赛.《我们的创作方法》.《译文》,1955年8月号,第223页、第224页.
    金人.《论翻译工作的思想性》.《翻译通报》,1951年1月15日,第2卷第1期,第3页.
    黎之.《反对诗歌创作的不良倾向及反党逆流》.《诗刊》.1957年9月号.
    李赋宁注译.《密尔顿河渥兹渥斯—介绍三首十四行诗》.《英语学习》,1962年第11期,第4-5页.
    力扬.《诗国上的百花齐放》.《文学评论》,1959年1月,第32页.
    刘树森.《惠特曼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8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
    柳鸣九.《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1期.
    罗荪.《美国有文化吗?》.《文艺》,1950年第2卷第5期,第30页.
    M.罗曼诺夫.《美国进步文学问题》,陈麟瑞译.《翻译月刊》,1950年第2卷第2期,第38页.
    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译文》,1954年10月号,第5页、第9页、第15页.
    茅盾.《夜读偶记-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它》.《文艺报》,1958年,第1、2、8、9、10期.
    茅盾:“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三集·小说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茅盾:<电贺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开幕>,《文艺报》, 1954年23-24期.
    《毛泽东主席、宋庆龄副主席、周恩来总理吊唁杜波依斯博士逝世的电文》.《新华月报》,1963年第9期.
    《美国进步诗人路温菲尔斯在法庭上表示自己的坚定信念》.《译文》,1955年9月,第228页.
    门德尔森.《惠特曼论》.《译文》,1955年9月,第13页、第17页、第27页.
    门德尔森.<草叶集>.倪文彦译.《文艺月报》.1955年12月.
    莫蒂廖娃.《西方的现实主义作家》,华胥译.《译文》,1956年7月号,第177页.
    莫蒂廖娃.《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V.《译文》,1955年7月号,第155-157页.
    穆旦:“葬歌”,《诗刊》,1957年2月号,第34页。
    穆旦:《“也许”和“一定”》,《诗刊》,1957年7月号,第56页。
    《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特辑》.《翻译月刊》,第1卷第4期,1949年12月.
    《译文》,1953年9月,第203页,第226页.
    邵荃麟:《门外谈诗》,《诗刊》,1958年4月号。
    沈志远.《翻译通报》发刊词.《翻译通报》第一期,1950年7月第1期.第2页,第3页.
    沈志远.《为翻译工作的计划化和提高质量而奋斗》.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
    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三).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第395页.
    施咸荣.《战斗的美国黑人文学》.《文学评论》,1965年第5期.
    孙凤城.《德国文学在中国》.《国外文学》,1989年第三期.
    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一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第59页.
    田汉.《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一期,1919年7月15日.
    屠岸,许钧.《“信达雅”与“真善美”》.《译林》,1999年第4期,第208-209页.
    屠岸.<读杜波依斯早年的著作“黑人的灵魂”> .《世界文学》,1959年5月号,第131页.
    王宁.《“文化研究”与经典文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王佐良.《艾略特何许人?》.《文艺报》,1962年第2期,第36页.
    王佐良.《布莱克的“伦敦”一诗》.《英语学习》,1962年第2期,第8页、第9页.
    王佐良.《稻草人的黄昏—再谈艾略特与英美现代派》.《文艺报》,1962年第12期,第36、43页.
    王佐良.《读拜伦-为纪念拜伦诞生170周年而作》.《文艺报》,1958年第4期,第32页、第34页.
    王佐良.《读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英语学习》,1962年第1期,第4页.
    奚静之.《中国的写实主义与俄苏美术》.《艺术家》296期,第251页.
    谢天振:《论译学观念现代化》,《中国翻译》,2004年第l期,第8页.
    徐迟.《日丹诺夫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1期,第23页.
    徐迟:《芒崖》,《诗刊》,1957年1月,第54页。
    许国璋.《雪莱的<云>》.《英语学习》,1962年第3期,第11页.
    Y·康特拉特耶夫.《苏联关于英国文学史的论著》.《文史哲》,1954年第3期,第17-19页.
    亚伯·察佩克.《惠特曼在诗歌方面的革命》.《文学评论》,1958年第2期,第147页、第148页、第149页、第150-151页、第155页.
    杨德华.《论论拜伦的忧郁》.《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第107页.
    叶里斯特拉托娃.《乔治·戈登·拜伦》,李相崇译.《译文》1954年6月号,第155-6页.
    叶水夫,钱中文.《国际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必须彻底批判》.《文学评论》,1960年第2期,第17页.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张南峰译,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第20页。第22页、第28页.
    伊瓦申科.《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文史哲》,1956年第1期.
    以群.《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文学研究》,1958年第4期,第99页、第105页.
    殷宝书.《诗人密尔顿的革命精神》.《文学研究》,1958年第3期,第128页.
    殷红.《评<英美文学欣赏>(第一集)》.《英语学习》,1965年第4期,第13页.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为争取文艺的更大丰收而奋斗》.《文艺报》,1966年第一期社论.
    袁可嘉.《“腐朽的“文明”,糜烂的“诗歌”》.《文艺报》,1963年第10期,第43页.
    袁可嘉.《“新批评派”述评》.《文学评论》,1962年第2期,第77页.
    袁可嘉.《布莱克的诗———威廉·布莱克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文学研究》,1957年第4期.
    袁可嘉.《略论英美现代派诗歌》.《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第84页.
    袁可嘉.《欧美文学在中国》.《世界文学》,1959年第8期,第26页,第85-86页、第88页.
    袁可嘉.《彭斯与民间歌谣—罗伯特彭斯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文学评论》,1959年第2期,第43页、第46页.
    袁可嘉.《托史艾略特-美英帝国主义的御用文人》.《文学评论》,1960年第6期,第14页、第29页.
    袁可嘉.《英美“意识流小说”述评》.《文学研究集刊》第1册,1964年6月.
    岳凯华.《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张峰、佘协斌.<1898-1998:法国文学汉译百年回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7-48页.
    张隆溪.《评英国文学史纲》.《读书》,1982年第9期,第33页.
    张南峰.《为研究翻译而设计的多元系统论精细版》.《中外文学》第30卷第3期,第177-178页.
    赵学勇、梁颖、杨伦、崔荣、田广.<重话20世纪“红色经典”>.《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
    “这是什么样的‘英雄’——读者对本刊七月号的批评”.《人民文学》, 1957年10月.
    周扬.《肃清殖民主义对文化的毒害影响,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文艺报》,1958年第19期.
    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红旗》创刊号,1958年6月1日.
    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
    戴伯建.《一首歪曲“百家争鸣”的诗——对“九十九家争鸣记”的批评》.《人民日报》1957 年12月25日.
    冯至.《从右派分子窃取的一种“武器”谈起》.《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7日.
    李何林.《十年来文学理论和批评上的一个小问题》.《河北日报》,1960年1月8日.
    萧乾.《中国文艺往哪里走》.上海:《大公报》,1946年5月5日,“社评”.
    周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人民日报》,1953年1月11日.
    周作人.<诗人席烈的百年忌>.《晨报副镌》,1922年7月18日.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921540.html
    http://news.tom.com/1002/20031222-539740.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003.htm
    http://www.zlunwen.com/art/telecine/10788_2.htm
    拜伦.《拜伦抒情诗选》,查良铮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年11月.
    勃郎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方平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
    布莱克.《布莱克诗选》,袁可嘉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
    “出版说明”.《托·史·艾略特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第v页.
    楚图南、李野光.“译本序”.《草叶集》惠特曼著,楚图南、李野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2月.
    楚图南.“译本后记”.《草叶集》.惠特曼,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月,
    楚图南.“译者后记”.《草叶集选》,惠特曼著,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10月.
    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许渊冲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6月.
    方平.“后记”.《抒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夫人著,方平译.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第144页.
    方平.“她的诗和她的爱情--女诗人伊丽莎白白朗宁的小传”.《抒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
    夫人著,方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
    方平.“译后记”.《抒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夫人著,方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8-189页.
    方平:“新版序言”.《爱情十四行诗集》.白朗宁夫人著,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5页,第9页..
    方应旸.“内容提要”.《路温菲尔斯诗选》,路温菲尔斯著,方应旸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方重.“前言”.《乔叟文集》,乔叟著,方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惠特曼.《草叶集》.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惠特曼.《草叶集选》.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济慈.《济慈诗选》,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
    考伐莱夫.“序”.《宪章派文学选集》.北京: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56年.
    克劳德·麦凯.《如果我们必须死》.见《黑人诗选》.张奇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兰斯顿·休士.《我也歌唱美国》.见《黑人诗选》.张奇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34一35页.
    朗费罗.《海华沙之歌》,王科一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7月.
    朗费罗.《朗费罗诗选》,杨德豫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年.
    梁真.“前记”.见《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著,梁真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年.
    刘让言.“内容提要”.《曼弗雷德》.拜伦著,刘让言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年,扉页.
    路温菲尔斯.《路温菲尔斯诗选》,方应旸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
    玛莎·米列编.《序》,《罗森堡夫妇纪念诗选》,朱维基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5页.
    弥尔顿.《复乐园》,朱维之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
    弥尔顿.《弥尔顿诗选》,殷宝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
    弥尔顿.《失乐园》,傅东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8月.
    米列.《米列诗选》袁可嘉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11月.
    米列编.《罗森堡夫妇纪念诗选》,朱维基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7月.
    彭斯.《彭斯诗钞》,袁可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
    彭斯.《彭斯诗选》,王佐良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5月.
    彭斯.《我的心呀,在高原》,袁水拍译.上海:新群出版社,1950年.
    彭斯等.《我的心呀,在高原》,袁水拍译.上海:新群出版社.1950年3月.
    塞缪尔·西伦.“序”.《高尔德诗文选》,高尔德著,黄雨石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第5页.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屠岸译.上海:文化工作出版社.1952年10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屠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莎士比亚.《维纳丝与阿童妮》,方平译.上海:文化工作出版社.1954年11月.
    屠岸.“序”,《英国历代诗歌选》,屠岸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扉页.
    王科一.“前言”.朗费罗.《海华沙之歌》,王科一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第11页.
    王佐良.“彭斯的成就”.《彭斯诗选》.彭斯著,王佐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7页.
    休士等.《黑人诗选》,张奇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12月.
    休士等.《黑人诗选》,邹绛译.上海:文化工作出版社,1952年6月.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邵洵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雪莱.《雪莱抒情诗选》,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
    《英国宪章派诗选》,袁可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9月.
    袁可嘉.“内容提要”.《米列诗选》.米列著,袁可嘉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
    袁可嘉.“序‘英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曲战歌’”.《英国宪章派诗选》,艾内斯特·琼斯著,袁可
    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第4页
    袁可嘉.“译序”.《布莱克诗选》.布莱克著,查良铮、袁可嘉、宋雪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页.
    臧克家.“序”.《随风而去》.方平著.上海: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7年.
    查良铮.“译者序”.《济慈诗选》,济慈著,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页、第8页.
    张奇.“内容说明”.《黑人诗选》.郎斯敦·休士等著,张奇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朱维基.“内容提要”.《唐璜》.拜伦著,朱维基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扉页.
    Aaron, Daniel. Writers on the Lef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4.
    Adnan K, Abdulla. Aspects of Ideology in Translating Literature. Babel 45 1999, p.1-16.
    Baker, Mona.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 Routledge, 2005.
    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dre.“General editors’preface.”In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vii.
    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London: Cassell, 1990, pix.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Third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Bassnett, Susan:“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p90, p101.
    Bermann, Sandra; Wood, Michael. Nation, Language, and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C.f.Wolfson, Susan.“Introduction to Keats and Politics: A Forum,”Studies in Romanticism, Vol. 25. BostonUniversity, The Graduate School ,1986, p.171.
    Coelsch-Foisner, Sabine, ed. Drama Translation and Theatre Practice. Europa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2004.
    Cronin, Michael.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Routledge, 2003.
    Damrosch, David.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Princeton &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Ellis, Roger,, Oakley-Brown, Liz. Translation and Nation: towards a Cultural Politics and Englishness.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1.
    Even-Zohar, Itamar. Polysystem Theory. Poetics Today 11:1, 1990, p. 9-26.
    Even-Zohar, Itam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Lawrence Venut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Green, Yaacov Jeffrey. Thinking through Transl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1.
    Guillory, John. Cultural Capital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Canon Formation.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tim, Basil & Munday, Jeremy. Translation ----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Hermans, Theo.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 Hermans (ed). London & Sydney: Croom Helm. 1985, p11.
    Hermans,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s ----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Holmes, James.“Poems and Metapoem: Poetry from Dutch to English”. In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Atlanta: Rodopi, 1994.
    Hughes, Langston.“My Adventure as a Social Poet”. In The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New Negro”Literature, ed. Cary D. Wintz.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6, p325.
    Hughes, Langston.“The Negro Artist and the Racial Mountain”. In The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New Negro”Literature, ed. Cary D. Wintz,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6, p.16.
    Hung, Eva.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Studies in History, Norms and Image Projection. John Benjamins Pub. Co., 2005.
    Kaplan, Justin., ed. Walt Whitman: Complete Poetry and Collected Prose. New York: The Library of America.1982.
    Klein ,Marcus. Foreigners: The Mak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900-1940, p.152.
    Lawrence, Venuti.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8.pp. 67-8.
    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 Studies: The Goal of the Discipline.”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edited by James S. Holmes, Jose Lambert and Raymond van den Broeck. Louvain: ACCO, 1978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39.p7-9.26.p101.
    Legouis, Emile& Canamian ,Louis.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J.M. Dent and Sons Ltd. 1964,p987.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pp.162—173.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p116.
    Niranjana, TEjaswini. Si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p19.
    Pokorn, Nike K.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xioms: Translation into a Non-mother Tongue. J. Benjamins Pub., 2005.
    Rakefet Sheffy.“The Concept of Canonicity in Polysystem Theory,”Poetics Today 11:3(1990), p517.
    Reo, Nicholas ed.,Keats and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ntroduction, p. 2.
    Robinson, Douglas. The Translator’s Tur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Robinson, Douglas.Who Translates? 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Rubel, Paula G., Rosman, Abraham. Translating Culture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and Anthropology, Berg, 2003.
    Sillen, Samuel. Walt Whitman Poet of American Democracy. 1955: 23.
    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London: Routledge. 1996, p7.
    Snell-Hornby, Mary. 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 J. Benjamins Pub., 2006.
    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 Benjamins Pub. Co., 1988.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Lawrence Venut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Toury, Gideon.“The Nature and Role of Norms in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Lawrence Venut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 198.
    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p.58. p.156-157.
    Tymoczko, Maria.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Untermeyer, Louis ed.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Walt Whitma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49, p.548.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5.
    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 New York: Rouledge,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