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妇女也积极加入到抗战的洪流。山东在抗战时期分为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及日寇和日伪统治的沦陷区。中共为了促进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在山东根据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妇女解放的政策,使得妇女生活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政治及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提高。与根据地妇女生活情况相比,国统区及沦陷区妇女生活变化不大甚至倒退。但由于根据地呈不断扩大之势,所以总体而言,山东妇女在促进民族解放之时也促进了自身的解放。
     抗战时期妇女参战参政是时代赋予妇女的独特权利与义务,是以往时代妇女所没有的。在中共动员下,山东妇女积极参加抗日,慰劳捐募、动员亲人参军、掩护战士、直接参加战斗等,为抗战的胜利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组建妇女组织,开始迈向社会,促进了自我解放。
     抗战前女子教育已经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山东广大农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女子多是文盲,难以适应对敌斗争和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此,中共制定促进妇女教育的政策,创办女子干部学校、形式多样的女子训练班,开展艺术活动,提高了妇女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
     经济地位决定妇女的生活地位。为了保障军需及促进妇女地位的提高,在中共的政策引导下,山东妇女走出“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分工模式,积极参加“双减”和“大生产运动”,开展纺织、参加农业生产及其他副业生产。既增加了收入,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又证实了妇女的作用,从而受到社会尊重,社会地位提高。
     抗战之前,传统婚姻观念及习俗在山东还占主要地位。抗战中,在中共对旧婚俗进行改造及妇女文化素质提高的的基础上,妇女逐渐摒弃旧婚姻观念,反对包办买卖婚姻,敢于追求爱情,寡妇再嫁也获得更大自由。在家庭生活方面,婆媳关系,夫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改善。妇女放足深入农村,取得很大成绩。这一时期,妇女的婚姻家庭生活发生深刻变化。
     在国统区,虽然国民党较重视妇女运动,但由于山东战争环境、党内派系倾轧及国统区日趋缩小等原因,使得妇女政策在国统区没能很好的实施。在沦陷区,妇女受到日寇的蹂躏、屠杀,生活极端贫困,能够生存成为她们追求的目标。
     通过考察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及妇女生活的变化,可看到此时期妇女生活主要有三个特点:妇女受到日寇及日伪的迫害;妇女为抗战的胜利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妇女在促进民族解放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解放。同时,根据地、国统区及沦陷区妇女生活也各有特点,根据地妇女自身解放程度较高;国统区妇女运动及生活变化不大;沦陷区妇女处于求生存状态。可见,中共的妇女政策符合广大妇女的要求,促进了妇女运动及生活的改善。
The whole nation including women joined the Anti—Japanese War. Shandong is divided into the base area, the Kuomintang area and the Japanese occupied areas i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In order to promote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women's emancip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women's liberation. Women's status rises 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marriage and family. Compared with women's life in situation base, the change of women's life is not big in the Kuomintang area and the Japanese occupied areas. But the base area is expanding base, so overall, Shandong women promoted their liberation when promoting national liberation.
     The ear endowed women unique participatio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Under the communist party actively mobilization, Bases women took an active part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Meanwhile, Women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Started towards the society, which were promoted the ego liberation.
     Before the war, the idea that the woman without talent is virtuous was still entrenched in the vast rural of Shandong province. It was difficult to adapt the fight to enemy behin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ti-Japanese democratic power. Therefo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mulated education policy and woman schools. Those changed the states and improved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women especially rural women.
     Economic status determines women's lives status .In order to ensure munitions and promote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policy guidance, Shandong women change traditional division mode, which is“Man is the home economic pillar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duction .Both increased revenues and got the economic independence, thereby improving social respect, and social status.
     Before the resistance, Traditional marriage concepts and customs were also predominant in Shandong. In Anti-Japanese War, The CPC reforming the old customs, Women gradually abandoned old marriage ideas, opposed arranged mercenary marriage, dared to pursue love. In family life, woman daughter-in-law relation and couples relations had also got improvement in a certain extent. Women put foot going deep into the countryside. This period, Women's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have profound changes.
     In Kuomintang areas, although the Kuomintang were more concerned women's movement, Because of war environment, Inner-party contradictions , Boosting increasingly narrow .Women's policy failed to properly implemented. In the Japanese-occupied areas, Japanese invaders killed a large of women. Women's life was extreme poverty. The goal of their pursuit was only survive.
     Through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Shandong Women’s Movement and Women’s living i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Women's life has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eriod. The women were suffered of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and the puppets. Women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promoted their liberation when promoted national liberation. Meanwhile, women’s life had different features in Bases, boosting and occupied areas, Women obtained high degree of liberation in base, got a little change in Boosting and pursuit survival in the Japanese-occupied areas. Clearly, the women polic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dapt to women requirements and Promote women's mov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life.
引文
[1]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编:《国民党统治区民主妇女运动》,新华书店发行1949年版。
    [2]罗家伦、秦孝仪等主编:《革命文献》(62辑、63辑、68辑、79辑、80辑、96——101辑)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编撰委员会1953——1986年版。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版。
    [4]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太原:山东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1980年版。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3),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
    [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7]山东省妇联妇运史编辑室编:《山东妇运资料选(三)》,济南:山东省妇联妇运史编辑室1983年版。
    [8]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编:《妇运史研究资料》季刊,1980—1986年共出22期。
    [9]《革命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第十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1984、1985年版。
    [12]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辑:《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3辑),1985年版。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集》(第1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山东省妇联妇运史编辑室:《山东妇女运动历史大事记一九一九年五月———一九四九年十月》(征求意见稿), 1986年版。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安丘县妇女联合会编:《安丘县妇女运动史:1937——1985》出版地、出版者不详,1987年版。
    [18]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18——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
    [19]前南京民国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2]《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一届讨论会》,台北:国史馆印行1992年版。
    [23]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4]李又宁,张玉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台北:龙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25]姚灵犀:《采菲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影印版。
    [26]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工作组河北联络组1991年版。
    [27]候孝娟主编,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委员会编:《诸城妇女史资料》(第一辑1987年版。
    [28]泰安市妇女联合会编:《泰安妇运史资料选》(第一辑),1987年版。
    [29]钟志湘主编:《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1840——1989》,1986年版。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胶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编:《胶州文史资料》,2002年版。
    [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平原县委员会编:《平原文史资料》,2002年版。
    [32]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10辑),2002年版。
    [33]政协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五辑),1983年版。
    [1]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山东省公署教育科1920年版。
    [2]郑肖厓、胡朴安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广益书局发行1923年版。
    [3]陈博文编纂:《山东省一瞥》,商务印书馆发行1925年版。
    [4]周传铭:《济南快览》,济南世界书局1927年版。
    [5](武康)魏镜编辑:《青岛指南》,胶东书社1933年版。
    [6]张育曾等编:《山东政俗视察记》,山东印刷局1934年。
    [7]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34年版。
    [8]刘国斌纂修:《掖县志》,铅印本影印1935年版。
    [9]青岛市教育局编:《青岛教育概览》,青岛市教育局印1935年版。
    [10]青岛特别市社会局编:《青岛指南》,青岛市社会局1939年版。
    [11]刘云楼等编辑:《烟台大观》,烟台大观编辑所1941年版。
    [12]李森堡等编:《青岛指南》,中国市政协会青岛分会1947年版。
    [13]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出版办公室编:《忆沂蒙》(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5]鲁海,鲁勇:《青岛思往录》,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16]《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1]钟贵阳:《中国妇女劳动问题》,女子书店出版1932版。
    [2]程谪凡编《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36版。
    [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影印。
    [4]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5]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6]何联奎:《中国礼俗研究》,台湾中华书局印行1983年9月第4版。
    [7]薛暮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吕伟俊:《韩复榘》,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
    [10]高大伦、范勇编译:《中国女性史1851--1985》,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12]段火梅:《妇女学原理》,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13]张桂华:《妇女解放基本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崔维志,唐秀娥主编:《沂蒙抗日战争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5]马庚存:《中国近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16]陈锋、刘经华:《中国病态社会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戴伟:《中国婚姻性爱史稿》,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20]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著:《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21]郑永福、吕美颐:《中国近代妇女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4]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5]岳庆平:《家庭变迁》,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版。
    [26]李蓉、叶成林:《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主运动》,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27]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日伪政权与沦陷区》第6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乔志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9]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98年版。
    [30]唐致卿、岳海鹰:《山东解放区史稿》,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版。
    [31]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版。
    [33]阮新邦:《婚姻、性别与性——一个当代农村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4]丁卫平:《中国妇女抗战史研究1937——1945》,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版。
    [36]王国敏:《20世纪的中国妇女》,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张书丰著:《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版。
    [38]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01年版。
    [40]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版。
    [42]魏国英:《王春梅.女性学理论与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
    [44]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文化寻踪》,三联书店2003年版。
    [45]王开林:《民国女性之生命如歌》,岳麓书社2003年版。
    [46]李小江等《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版。
    [48]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邵雍:《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
    [50]陶洁、郑必俊主编:《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薛暮桥:《抗战与乡村工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52]张希坡、韩延龙主编:《中国革命法制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纪学仁编著:《侵华日军毒气战事例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
    [1]谷凤田:《山东的近世歌谣》,《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年1月6日。
    [2]闽蕻:《抗战期间山东沦陷区日伪教育概况》,《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6年第2期。
    [3]崔力明:《抗战时期山东中等学校内迁始末》,《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7年第4期。
    [4]梁景和:《二十世纪初年中国女性习俗的变化》,《松辽学刊》,1991年第3期。
    [5]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
    [6]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7]郭大松、庄慧娟:《传教士与近代山东花边、发网业》,《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8]谭深:《当代中国妇女状况的分析与预测》,《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9]鹿力:《儒家文化束缚与山东妇女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4年第4期。
    [10]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
    [11]陶春芳:《男女平等思想应该深入人心》,《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
    [12]王国红:《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咸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13]畅引亭、郑茂华:《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山西师大学学报》,1995年第81期。
    [14]徐永志、吕炳丽:《近代华北民间婚姻述论》,《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5]晁海燕:《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妇女训练》,《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6]杨兴梅:《南京国民政府禁止妇女缠足的努力及其成效》,《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7]张百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娼妓问题》,《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18]王青:《民国后抗战前山东婚丧礼俗的嬗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19]杨兴梅:《观念与社会:女子小脚的美丑与近代中国的两个世界》,《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0]杨兴梅:《从劝导到禁罚:清季四川反缠足努力述略》,《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21]何黎萍:《中国近代妇女教育平等权的演进》,《妇女研究》,2001年第1期。
    [22]汪秀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23]蒋美华:《论五四时期女性教育角色的变迁》,《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24]林吉玲:《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实践》,《学术论坛》,2001年第3期。
    [25]郭卫东:《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26]陈笑迎:《论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潮》,《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27]秦永洲:《近代山东服饰变迁述论》,《文史哲》,2002年第3期。
    [28]钟春翔:《抗战时期的山东日伪教育》,《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1期。
    [29]杨慧:《国统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妇女运动研究史》,2003年第5期。
    [30]黄东:《抗日根据地婚姻建设述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1]孙苹:《抗战时期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32]张玉玲,迟丕贤:《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妇女的教育及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7期。
    [33]孙苹:《抗战时期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4]郭海文:《女子在抗子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5]徐静莉:《婚姻自由原则背后的矛盾冲突——抗战根据地婚姻变革的分析》,《晋阳学刊》,2006年第3期。
    [36]王青:《近代山东不缠足运动》,《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37]张忠:《抗战前知识女性婚姻观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8]刘欣:《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独具特色的妇女教育》,《根据地研究》,2008
    年第6期。
    [39]张春志:《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历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28卷第5期。
    [40]孙利霞:《民国时期家庭关系的变化》,《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第12期。
    [41]范敏娟:《抗战时期的山东妇女》,《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2]刘方:《民国时期职业女性婚姻探析》,《知识经济》,2009年第3期。
    [1]齐浩彤:《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论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秦晓梅:《近代山东妇女生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王克霞:《革命与变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妇女生活状况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张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生活状况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王友明:《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一)报纸《大众日报》《申报》《大公报》《妇女月报》
    (二)刊物《万国公报》《妇女评论》《胶东大众》《山东省政府公报》《东方杂志》《中国妇女》《山东妇女》《胶东妇女》《女声》《中国农村经济》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1919-1949》(第5编),春秋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②畅引亭:《妇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③范敏娟:《抗战时期的山东妇女》,《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④杨纯:《国统区妇女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传承》,2007年第8期。
    ①黄晓瑜:《抗日救亡中的妇女组织》,《历史教学》,1986年第9期。
    ②何黎萍:《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活动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③张喜爱:《华北抗日根据地婚姻制度改革及其影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①刘欣:《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独具特色的妇女教育》,《根据地研究》,2008年第6期。
    ②杨兴梅:《南京国民政府禁止妇女缠足的努力及其成效》,《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③王青:《近代山东不缠足运动述论》,《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①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①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23页。
    ②(武康)魏镜:《青岛指南》,胶东书社1993年版。
    ③张育曾,刘敬之编:《山东政俗视察记》(上),山东印刷局印刷民国23年,第128页。
    ④张育曾,刘敬之编:《山东政俗视察记》(上),第47页。
    ⑤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风俗通览》,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24页。
    ⑥《济宁风俗通览》,第28页。
    ⑦《济宁风俗通览》,第2—3页。
    ①任廷旭译:《天足会第十次之报告》,《万国公报》第215册(1906年12月)合订本第40册第24964—24967页。
    ②罗素文著:《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③《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见《临时政府公报》第37号。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②《夏津县续志》卷五,民国23年。
    ③刘国斌,刘锦堂修纂:《民国四续掖县志》,六卷首一卷,1935年铅印本影印。
    ④张育曾编:《山东政俗视察记》(下)第571页。
    ⑤《济南大观》,第11编,1934年。
    ⑥《采菲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⑦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山东省政府公报》第352期(1935年9月15日),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印行1935年。
    ⑧《山东省会警察概况》,第13页。
    ⑨《寿光县志》卷八,1936年。
    ⑩《牟平县志》卷三,1936年。
    ①山东省郯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郯城县志》,深圳: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年版,第662页。
    ②朱瑞:《中国抗战与妇女解放》(中国共产党代表朱瑞同志在鲁南妇女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上的讲演1941年5月),见山东省妇联宣传部编印:《山东妇女运动文献》(一)1982年版,第72页。
    ③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族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见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太原: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1980年版,第200页。
    ④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族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第200页。
    ⑤康克清:《三年来的华北妇女运动》,见《中国妇女》第2卷第2期,第8页。
    ⑥据张育曾等编:《山东政俗视察记》(上、下册),山东印刷局1934年5月出版所做。
    ①前南京民国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下册),第814页。
    ①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族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第209页。
    ②朱瑞:《妇女与中国——为纪念三八妇女节献给抗战青年男女》,见《山东妇女运动文献》,第86—87页。
    ①《东方杂志》1年3期,教育,第71页。
    ②《东方杂志》2年6期,教育,第158页。
    ③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教育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3页。
    ④朱兰修,劳迺宣、谬润绂纂《阳信县志》卷三,1926铅本,第25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63页。
    ⑥近代中国史稿编写组编:《近代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848页。
    ⑦叶春墀:《济南指南》,济南大东日报社1914年,第39页。
    ⑧朱阑等修,劳乃宣等纂:《阳信县志》卷三教育志,第143页。
    ①《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574页。
    ②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84年,第387页。
    ③庄俞等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183页。
    ④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教育志》,第157页。
    ⑤赵承福:《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⑥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465页。
    ⑦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四月,第165——166页。
    ⑧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第167页。
    ⑨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第271页。
    ①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②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③杨懋春著,张雄、沈炜、秦美珠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④王克霞:《革命与变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妇女生活状况研究》,2007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14页。
    ①《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六分册,第2页;三分卷,第11页;六分卷,《常山县》,第2页;一分编,《牟平县》,第6页。
    ②《中国实业志》第8卷,2章,《纺织工业》。
    ①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3页。
    ②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534页。
    ③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下),第562页。
    ④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404页。
    ⑤王传荣:《近代山东草辫业发展探析》,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85页。
    ⑥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246页。
    ⑦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923页。
    ①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409页。
    ②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65—1949),对外贸易出版社1986年,第195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辛),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版,第117—118页。
    ④《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65—1949),第139页。
    ⑤杜希英:《传教士与抗战前的山东经济1860—1937》,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86页。
    ⑥郭查理著,陶亚飞、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①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第42—47页。
    ②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52页。
    ①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56—58页。
    ②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78—79页。
    ③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128页。
    ①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174页。
    ②泰安市妇女联合会编:《泰安妇运史资料选》,泰安市妇女联合会1987年版,第231页。
    ①《泰安妇运史资料选》,第94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466页。
    ③《泰安妇运史资料选》,第91页。
    ①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工作组河北联络组1991年版,第24—25页。
    ②安丘县妇女联合会编印:《安丘县妇女运动史:1937——1985》,1987年,第11—12页。
    ①朱瑞《山东妇女》发刊词,1941、3、8《山东妇女》创刊号,见《山东妇女文献》(二)山东省妇联宣传部编印。
    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13页。
    ③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176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⑤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195页。
    ①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257页。
    ②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0页。
    ③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26-127页。
    ④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①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一辑(1840—1989),1989年版,第42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26页。
    ③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9页。
    ④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53页。
    ⑤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①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0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27—128页。
    ③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28页。
    ④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8页。
    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19页。
    ⑥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40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11—112页。
    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18页。
    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19页。
    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19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8页。
    ③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1—32页。
    ①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一辑(1919—1989),1993年版,第144页。
    ②安丘县妇女联合会编印:《安丘县妇女运动史:1937——1985》,1987年版,第30页。
    ③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一辑(1919—1989),第144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36—37页。
    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20页。
    ⑥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6页。
    ⑦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6页。
    ⑧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41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25页。
    ②《泰安妇运史资料选》第241页。
    ③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6页。
    ④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42页。
    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21页。
    ①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52页。
    ②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53页。
    ③苗得雨:《沂水情》,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
    ④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44页。
    ①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45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28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29—130页。
    ③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29页。
    ①安丘县妇女联合会编印:《安丘县妇女运动史:1937——1985》,第25页。
    ②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5页。
    ③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5页。
    ④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5—36页。
    ⑤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55—56页。
    ⑥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一辑,第52页。
    ①《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21页。
    ②《人民抗日自卫团组织条例》(1940年12月3日通过公布施行),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六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页。
    ③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47页。
    ①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510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56页。
    ③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147—149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56—58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58—59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9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54页。
    ②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153—155页。
    ③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55页。
    ④《泰安妇运史资料选》第140页。
    ⑤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70页。
    ⑥全国妇联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⑦《山东妇女运动的新任务——一九四0年八月十五日陈若克在联合大会上的报告》,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14—215页。
    ①郑琳:《“三八”妇女节与山东妇女》,《大众日报》1939年3月8日。
    ②山东分局妇委:《妇女救国会宣传大纲》,《大众日报》1939年4月29日。
    ③汪瑜:《怎样纪念“三八”》,《大众日报》1940年3月7日。
    ④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141-142页。
    ①《如何使抗日根据地的妇女团体成为更广泛的群众组织》(1942年3月8日),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318页。
    ①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38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编:《中共山东地方史》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页。
    ③《东海地委六年来组织工作总结》(1944年7月),山东省档案馆馆藏,省委永久卷:G024-001-203-002。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60页。
    ⑤《山东分局妇委会给各地妇委会的信》,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六辑,第42页。
    ①《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22页。
    ②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77页。
    ③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60—161页。
    ④山东省妇联宣传部编印:《山东妇运资料选》,1983年,第225页。
    ⑤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60页。
    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23页。
    ①山东省妇联妇运史编辑室编印:《山东妇女运动历史大事记一九一九年五月——一九四九年十月(征求意见稿)》,1986年版,第49页。
    ②史培力:《抗战时期沂中县妇女工作片段会议》,见《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三辑,1986年,第189页。
    ①《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4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③解放军政治学院编印:《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第52页。
    ④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73-574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②《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3页。
    ③《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第33页。
    ④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64—768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9页。
    ①《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3年第4期,第24页。
    ②《大众日报》,1939年2月15日。
    ③张玉玲:《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④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117页。
    ⑤安丘县妇女联合会编:《安丘县妇女运动史》,第13页。
    ①《泰安妇运史资料选》第一辑,1987年,第181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26页。
    ③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页。
    ④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第206页。
    ⑤《大众日报》,1940年12月22日
    ①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②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193页。
    ③《中共山东分局关于反对敌人新建设运动之指示》,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一辑),第89页。
    ④《加强推行冬防教育》见,《大众日报》,1939年12月26日。
    ①安丘县妇女联合会编印:《安丘县妇女运动史:1937——1985》,第37页。
    ②安丘县妇女联合会编印:《安丘县妇女运动史:1937——1985》,第37—28页。
    ③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第418—419页。
    ④《老解放区教育简史》,第34页,
    ⑤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19页。
    ①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35页。
    ②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43页。
    ③《山东方言里的几处历史痕迹》,见《大众日报》,2004年6月16日。
    ④《冬学运动中的妇女们》,见《大众日报》,1941年1月10日。
    ⑤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272页。
    ⑥《山东人民的教育事业》,见《大众日报》,1944年7月23日。
    ①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196—197页。
    ②《大众日报》,1940年12月22日。
    ③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二辑,1985年,第9页。
    ④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第418页。
    ⑤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著:《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391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50页。
    ②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二辑,第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1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9—850页。
    ③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4辑,第299页。
    ①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4辑,第299页。
    ②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第481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9—25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29页。
    ③陈礼江:《社会教育的意义及事业》,正中书局,1937年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页。
    ②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著:《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332页。
    ③山东省莒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莒南史志》,1986年,第56—57页。
    ①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二辑,第71页。
    ②陈元晖主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页。
    ③《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辑,第228页。
    ①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44页。
    ①中国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9页。
    ②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150页。
    ③《减租减息暂行条例》(1940年11月11日),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六辑,64—65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04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04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06页。
    ②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251页。
    ③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176页。
    ④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261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09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0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第9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2页。
    ③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9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32页。
    ①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144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33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34—135页。
    ②范世钧:《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7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37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38页。
    ③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59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39页。
    ⑤《诸城妇运史资料》,第144页。
    ⑥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7页。
    ①山东省档案馆编:《山东的减租减息》,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②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7页。
    ③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245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40—141页。
    ①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7页。
    ②《生产战线上妇女不落后》,见《大众日报》1941年8月7日。
    ③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42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43页。
    ⑤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43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44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9页。
    ③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44页。
    ④范世钧:《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59页。
    ⑤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144页。
    ①张希坡、韩延龙主编:《中国革命法制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6页。
    ②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35页。
    ③《山东省婚姻暂行条例》(1945年3月16日),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缉,第250页。
    ①《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缉,第251页。
    ②张希坡、韩延龙主编:《中国革命法制史》,第687页。
    ③《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缉,第250—251页。
    ④《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缉,第251—252页。
    ①《革命根据地法治文献选编》第四卷,864页。
    ②《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缉,第250页。
    ③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838—839页。
    ④《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缉,第251页。
    ⑤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842页。
    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缉,第251页。
    ①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18页。
    ②《保护抗日军人婚姻暂行条例》(1943年6月27日),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九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6页。
    ③《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九缉,第516页。
    ④《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1940年8月7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135页。
    ⑤《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32页。
    ⑥《大众日报》1940年8月26日。
    ①《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修正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条例实施办法》(1943年4月14日),见《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九辑,第538页。
    ①山东省妇联妇运史编辑室编:《山东妇女民歌选》,第160页。
    ②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324—325页。
    ③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27页。
    ④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27页。
    ⑤《泰安妇运史资料选》第147页。
    ⑥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7页。
    ①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6页。
    ②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61页。
    ③山东省沂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南县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61页。
    ⑤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836页。
    ⑥山西大学进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212页。
    ⑦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62页。
    ⑧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62页。
    ①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1页。
    ②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2页。
    ③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2—43页。
    ①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5页。
    ②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4页。
    ①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4页。
    ②《泰安妇运史资料选》,第147页。
    ③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5页。
    ④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5页。
    ⑤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45页
    ⑥《中国解放区妇运情况报导》(续完),见《妇女之路》第148期,1947年1月26日,下册第501页。
    ①辛健:《妇女的痛苦要自己解除》,《大众日报》1939年11月29日。
    ②《为婚姻自由而斗争》,见《大众日报》1940年7月13日。
    ③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族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第213页。
    ④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87页。
    ⑤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第497页。
    ⑥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第492页。
    ⑦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213页。
    ①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第214页。
    ②中共临沂市委编:《沂蒙红嫂颂》,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③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第497页。
    ①《妇女共鸣》11卷2期,1942年。
    ①张玉法等编:《民国山东通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第292页。
    ②《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编,第8页。
    ③《教育部公报》第十卷第一、二、三期。
    ④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教育会议”第54页。
    ⑤《教育通讯》创刊号,1938年4月。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页。
    ②《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商务印刷馆1948年版,第50页。
    ③《大众日报》,1940年12月22日。
    ④《山东省政府复员工作计划》,山东省档案馆101—14—11。
    ⑤《教育部公报》第10卷第12期。
    ⑥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第585页。
    ①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第361-362页。
    ②《三十年辑中华民国教育统计》,教育部参事处公报室编印发行,第97页。
    ③《教育通讯》创刊号,第2页。
    ④《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报告》,235页。
    ⑤《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商务印刷馆1948年版,第354页。
    ①《教育通讯》第25期,第13页。
    ②《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见生活书店《抗战建国纲领及临全代会宣言》。
    ③《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第9页。
    ④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第606—607页。
    ⑤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第611页。
    ⑥《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567页。
    ①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第614页。
    ②《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九编,第1184页。
    ③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第620页。
    ④《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14编,第65页。
    ①孟绥元:《战时的山东教育》,《教育月刊》复刊第4卷第12期。
    ①参见:《山东省公署二十九年工作报告》和《山东省公署暨所属机关荐任以上职员录》(1942年6月30日),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①方正主编:《日本侵略军在山东的暴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4页。
    ②方正主编:《日本侵略军在山东的暴行》,第173页。
    ③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152页。
    ④方正主编:《日本侵略军在山东的暴行》,第57页。
    ⑤方正主编:《日本侵略军在山东的暴行》,第302页。
    ⑥方正主编:《日本侵略军在山东的暴行》,第295页。
    ①康克清:《三年来的华北妇女运动》,见《中国妇女》第二卷第二期,第8页。
    ①王士华《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见《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第82页。
    ②山东省档案馆,101—09—1079,第45页。
    ③《山东省教育主旨解说》,山东省公署教育厅1943年编印,第87页。
    ④《山东省教育主旨解说》,山东省公署教育厅1943年编印,第89页。
    ⑤山东省第二届公私立中等学校校长会议伪省长训词,见《伪第二届公私立中等学校校长会议要览》山东省图书馆藏。
    ①《公私立学校统计表(1939年)》,山东省档案馆,101—16—12。
    ②《山东省三十一、二年度教育工作概览》,山东省公署教育厅编印,第82页。
    ③山东省档案馆,101—09—1159,第70—71页。
    ④山东省档案馆,101—09—1079,第70页。
    ⑤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第341页。
    ⑥景巡:《日军奴化北平教育》(上),1938年10月25日《申报》;任远:《今日之华北》(四),1938年12月25日《申报》。
    ①《在和制伪组织下华北的奴化教育》,1938年3月24日《申报》;《敌对华北实施奴化教育与文化侵略》,1938年4月17日《申报》
    ②伪教育厅《1938年报告》,山东省档案局特刊部藏。
    ③山东省档案馆,101—09—1346,第13-27页。
    ①《一所在敌人炮楼下的抗日小学》,《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7年第1期,第74页。
    ②《日伪时期济宁中学概况》,《文史资料》(济宁市中区)第2辑。
    ③孟庆筑:《那个年代—回忆旧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①《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07页。
    ②《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07页。
    ③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①全国妇联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6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217页。
    ③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468页。
    ④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11—112页。
    ⑤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第8页。
    ⑥丁卫平:《争取解放的足迹》,载《党史纵横》,1992年第2期。
    ⑦山东省诸城市妇女联合会编印:《诸城妇运史资料》,第145页。
    ①潍坊市妇女联合会编印:《潍坊市妇女运动史资料》,第42页。
    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第510页。
    ③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第573—574页。
    ①《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第34页。
    ②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第35页。
    ③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33页。
    ④《诸城妇运史资料》,第144页。
    ⑤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39页。
    ⑥范世钧主编:《巾帼群英——冀鲁豫边区妇女运动史纲》,第37页。
    ①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第160页。
    ②《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五辑,第209页。
    ③蔡畅:《迎接妇女工作的新方向》,见《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第21页。
    ①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第150页。
    ②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族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第213页。
    ③《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四辑,第22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