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犯罪转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犯罪转化现象源于哲学上的矛盾论,普遍存在于犯罪领域。我国学者基于旧刑法153条“转化型抢劫”的规定提出转化犯的概念,并因此认为犯罪转化只能以刑法明文规定为限。但是有限的刑法分则条文是难以囊括纷繁复杂的犯罪转化现象,立法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每一种犯罪转化予以规范,法定的犯罪转化之外还存在大量的事实转化。因此,对犯罪转化现象的研究不应放在一种既定规范注释层面,更应超越刑法条文探讨其理论的自为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笔者从犯罪转化概念厘清入手,以法定转化(转化犯)与事实转化的分类为基本思路,采用了分析、实证、比较的方法,分四章展开深入论述:
     第一章概述部分,首先提出了犯罪转化源于哲学上的矛盾论,并追溯了“转化犯”概念提出的过程,厘清概念层次,提出本文所指犯罪转化包括法定转化(转化犯)与事实转化两大部分。之后界定了本文意义上的犯罪转化概念并阐述其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从三方面论述犯罪转化的成立条件:首先时空条件,必须是犯罪实施过程中或犯罪造成的不法状态存续期间,而且必须是犯罪现场或现场的延续。其次转化得以发生的罪质条件,即前罪与转化之罪必须存在异质性和关联性。最后转化的实质条件,是行为人主客观方面的同时变化,这种变化必须是超越原罪构成并转而符合后罪。
     第三章是法定转化部分,包括法定转化的立法表述总结,法定转化与同属规范层面的结果加重犯、准犯、结合犯的区别,再总结了现行刑法的八处犯罪转化立法例,并对其适用及利弊作出分析。
     第四章关于事实转化,阐述了事实转化与牵连犯、吸收犯、另起犯意的异同,再从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入手分析了故意犯罪之间的事实转化与过失向故意的事实转化、作为的事实转化与不作为的事实转化两种基本类型。
The phenomenon of crime conversion comes from antinomy in the philosophy, so it occurs generally in the domain of crime. Scholars in china create the concept of“crime transform”base on the item 153 in 1979’penal code, and so conclude that crime conversion only occurs because of law prescribing. In fact, it is impossible to cover all of the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crime conversion in finite items of criminal law. The lawmaker can’t take every kind of crime conversion in the articles of criminal law. There are also kinds of factual conversion besides legal conversion. So the research about crime conversion should not only be confined in the articles of criminal law but also transcend the text of law. Just because of thi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crime convers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ne is legal, the other is factual conversion. And then the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the subject in four parts by the method of analysis, demonstration and compare.
     Chapter 1 first indicate that the crime conversion comes from antinomy in the philosophy and it occurs earlier than criminal law, and then review the concept of“crime transform”, figure out the crime conversion includes legal and factual. The research about crime conversion is important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Chapter 2 sets three parts about conditions of crime conversion. First is the space-time condition, second the preceding crime and invert crime must have some 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 thir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ransform of criminal.
     Chapter 3 is about legal conversion,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how to express in criminal law, compare the legal conversion with other modalities of criminal, the eight articles about legal conversion in the 1997’penal code.
     Chapter 4 is the outspread about factual conver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factual conversion and other criminal configuration. Base on the cases from judicial practice, the factual conversion contains the neglected convert to intent crime, the active conversion, and the negative conversion.
引文
①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619.
    ① 赵惠.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及其价值趋向[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50.
    ① (台)陈朴生.《刑法总论》[M].台湾:中正书局,1969.168.
    ① 吴宇慧.犯罪转化问题探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8.
    ① 王仲兴.论转化犯[J]. 中山大学学报,1990,(2):29.
    ② 杨旺年.转化犯探析[J]. 法律科学,1992,(6):37.
    ③ 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J]. 中国法学,1993,(4):80.
    ④ 储槐植.论罪数不典型[J]. 法学研究,1995,(1):74.
    ⑤ 赵嵬.论转化犯[J].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6):48.
    ① 肖中华.论转化犯[J]. 浙江社会科学, 2000,(3):44. 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48.
    ② 范德繁.转化犯的新视野——事实转化的展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1):143.
    ① 杨旺年.转化犯探析[J]. 法律科学,1992,(6):37. 陈文飞.浅析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J]. 人民检察,2002,(4):21. 杨新京.论转化犯[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4):35. 张峰.论转化犯之转化条件[J].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5):101.
    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如何适用刑法第 153 条的批复》,1988 年 3 月 16 日。
    ③ 王俊平.转化犯及相关立法研究[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91.
    ①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64.
    
    ① 范德繁.转化犯的新视野——事实转化的展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1):143.
    ② 同上。
    ① 冯哲.转化犯之犯罪构成分析[J].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8.
    ② 屈耀伦.论转化犯[J]. 甘肃高师学报,2002,(6):121.
    ③ 何金宝.也论转化犯[J].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5):25.
    ① 吴振兴主编.犯罪形态研究精要Ⅰ[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
    ①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17.
    ② 所谓注意规定是指,刑法已作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工作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其特征在于并不改变基本规定内容,只是对司法人员的提醒。例如,刑法第 156 条“与走私犯同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户、发票、证明……的以走私罪共犯论处”,就是关于走私罪共犯的注意规定。其作用在于提示司法人员注意,即使没有这样的规定司法人员也应根据总则的共犯理论得出走私罪共犯的结论。而法律拟制则相反,即某行为原本不符合刑法的相关规定,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必须按相关规定处理的情形。例如刑法第 267 条“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就是法律拟制一例,原本只是符合抢夺罪的构成要件,但是由于其携带凶器的行为随时可能危及被害人生命,立法者出于加强打击此类行为的意图,将其拟制为抢劫罪。这种拟制仅以刑法明文规定为限,不能推而广之将携带凶器诈骗、携带凶器盗窃等行为也拟制为抢劫罪。参见: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7-261.笔者认为犯罪转化源于哲学上的矛盾斗争与量变质变原理,是先于刑法规范而存在的,即使没有法定转化的立法例,根据犯罪构成符合性原理,也应当以转化后的犯罪定罪处罚。刑法上的犯罪转化立法例只是起到提醒司法人员注意的作用,并未改变其理论原本,所以这种立法例应视为注意规定而非法律拟制。
    ① 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
    ① 王仲兴.论转化犯[J]. 中山大学学报,1990,(2):31.
    ② 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J]. 中国法学,1993,(4):80.
    ③ 储槐植.论罪数不典型[J]. 法学研究,1995,(1):74.
    ④ 王彦,黄明儒,张杰.论转化犯的概念与基本特征[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1):32.
    ① 刘佑生主编.疑案精解(2003 年第 1 辑)[Z].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43.
    ② 陈立.刑法疑难案例评析[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43.
    
    ① 姜伟.犯罪形态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307.
    ② 同上,第 293 页。
    ① 姜伟.犯罪形态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320.
    ② 陈立,黄永盛主编.刑法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356.
    ③ 国际公法上的紧追权是指,沿海国有权对违法该国法规并从该国管辖范围内的海域向公海行驶的外国船只进行追逐的权利。其要件之一就是要求这种追逐必须是连续不断的。参见《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21.
    ① 储槐植.论罪数不典型[J]. 法学研究,1995,(1):75. 肖中华.论转化犯[J]. 浙江社会科学, 2000,(3):43.
    ② 王彦,黄明儒,张杰.论转化犯的概念与基本特征[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1):32.
    ③ 周少华.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J]. 法律科学,2000,(5):119-120.
    ① 吴宇慧.犯罪转化问题探析[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15.
    
    ① 黄祥青.刑法适用疑难破解[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08.
    ② 王俊平.转化犯及相关立法研究[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94.
    ① 袁登明.国家司法考试专题讲座(刑法 45 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89.
    
    ①肖中华.论转化犯[J]浙江社会科学, 2000(3):43.
     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43.
    
    ① 肖蘅.转化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7-8.
    ① 由于现有研究对转化犯(即本文意义上的法定转化)本身的概念特征等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对其刑法上的立法例也存在诸多纷争,但多数观点均肯定上述八种情形为犯罪转化的立法表现,笔者对此也比较赞成,因此暂以该八种为例分析。对于有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交通肇始向故意杀人罪的转化,笔者将放在第四章事实转化部分予以论述。
    ① 如 1979 年刑法第 136 条对刑讯逼供转化为故意伤害罪表述为“国家工作人员刑讯逼供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以肉刑致人伤残的,以伤害罪从重论处。”
    ② 如 1979 年刑法第 153 条将转化型抢劫表述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 150 条抢劫罪处罚。”
    ③ 高格.刑法若干用语解析[J].河北法学,1989,(5):19.
    ④ 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66.
     ①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7.
    
    ①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52.
    ② (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法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76.
    ①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11.
    ① 吴振兴.罪数形态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176-182.
    ① 吴宇慧.犯罪转化问题探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27.
    ① 郎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331.
    ② 苏惠渔主编.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639.
    
    ① 赵嵬.论转化犯[J]. 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6):44-49.
    ② 周少华.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J]. 法律科学,2000,(5):113.
    
    ① 肖中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304-305.
    ② 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务实研究(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1139.
    ① 周少华.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J].法律科学,2000,(5):115.
    ①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45.
    ①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下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3.
    ① 周少华.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J].法律科学,2000,(5):110.
    ①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2.
    ② 对于牵连犯的处罚原则,目前争议较大,“从一重罪原则”、“从一重罪从重处罚原则”、“数罪并罚原则”等观点还无法统一。
    ① 现行刑法第 208 条第 2 款规定,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又虚开或者出售的,分别依照本法第 205 条、第 206 条、第 207 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所以该实际上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形:1、非法购买(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虚开的,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虚开的,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定罪处罚;2、非法购买(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出售的,以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罪处罚;3、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出售的,以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罪处罚。出于行文方便简洁的目的,笔者暂以此情形为例,其他情形可参照适用。
    ①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4.
    ② 同上。.
    ③ 对于吸收犯数罪罪质之间关系,通常认为有三种,即重行为吸收轻行为、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为以及主行为吸收从行为。(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3-204.)而张明揩教授指出:吸收犯的吸收关系之表现为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一种,至于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之间要么成立想像竞合犯要么属于实质数罪,但不管怎样均不属于吸收关系;而主行为与从行为只是行为人属于哪一类共犯人的问题,并不涉及罪数问题。(参见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72.)姑且不论其争论是非,可以总结其共同点便是都承认重罪吸收轻罪情形。
    ①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36-237.
    ① 范德繁.转化犯的新视野――事实转化的展开[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1):144.
    ②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30.
    ③ 最高院有关司法解释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做出了规定,但笔者认为,虽然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起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司法机关只是刑法的适用者而非专门的立法机关,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为刑法规范。因此,尽管已有司法解释,笔者仍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纳入事实转化层面论述。
    ④ 侯国云.过失犯罪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5.
    ① 《乱丢半截烟头 换来无期徒刑》[EB/OL]. http://www.yangtse.com/gb/content/2005-04/27/content_796.htm,2007-4-13.
    ① 《撞伤行为遗弃野外 无证肇事者判 13 年》[EB/OL]. http://www.hangzhou.com.cn/20030101/ca334905.htm,,2007-4-14.
    ② 《惨!一条血路 650 米长 判!司机杀人罪名成立》[EB/OL]. http://news.sohu.com/20061010/n245706337.shtml,2007-4-15.
    
    ① 齐文远,李晓龙.论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J]. 法律科学,1999,(5):56-64.
    ②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4.
    [1] 陈立,黄永盛主编.刑法总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 陈兴良主编.刑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6] 储槐植.美国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下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 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0] 顾肖荣.刑法中的一罪与数罪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11] 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12] 侯国云.过失犯罪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黄祥青.刑法适用疑难破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4] 姜伟.犯罪形态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15] 郎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16]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7] 苏惠渔主编.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8] 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务实研究(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9] 吴振兴主编.犯罪形态研究精要Ⅰ[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0] 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1] 肖中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22] 袁登明.国家司法考试专题讲座(刑法 45 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3]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5] 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6] 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7]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8]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9] [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法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0] [台]陈朴生.《刑法总论》[M].台湾:中正书局,1969.
    [31] [台]郑健才.《刑法总则》[M].台湾:三民书局,1982.
    [32] [英]鲁伯特·克罗斯、菲利普·A·琼斯著.英国刑法导论[M]. 赵秉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3]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注评版)[M]. 陈忠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 [英]塞西尔·特纳著,王国庆等译.肯尼刑法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 陈洪兵.过失犯罪二题[J].山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 陈文飞.浅析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J].人民检察,2002,(4).
    [3] 陈兴良.转化犯与包容犯:两种立法例之比较[J].中国法学,1993,(4).
    [4] 初炳东.新刑法中的包容犯与转化犯[J].法学,1998,(6).
    [5] 储槐植.论罪数不典型[J].法学研究,1995,(1).
    [6] 范德繁.转化犯的新视野——事实转化的展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1).
    [7] 冯哲.转化犯之犯罪构成分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8] 冯振堂.犯罪构成动态论纲[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
    [9] 高格.刑法若干用语解析[J].河北法学,1989,(5).
    [10] 古瑞华,陆敏.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J].当代法学,2001,(11).
    [11] 韩冬.也谈转化犯[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3).
    [12] 何金宝.也论转化犯[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5)
    [13] 侯国云.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J].政治与法律,2003,(1).
    [14] 黄冬松.对一起聚众斗殴转化为故意伤害案的法律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15] 金泽刚.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分析[J].山东法学,1998,(4).
    [16] 李兰英.再议“合一论”与“复合罪过说”[J].现代法学,2005,(4).
    [17] 李希慧,王彦.目的犯的犯罪形态研究[J].现代法学,2000,(6).
    [18] 齐文远,李晓龙.论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J].法律科学,1999,(5).
    [19] 强昌文,范德繁.犯罪转化论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6).
    [20] 屈耀伦.论转化犯[J].甘肃高师学报,2002,(6).
    [21] 冉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关系的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22] 王俊平.转化犯及相关立法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23] 王彦.论转化犯的概念与基本特征[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1)
    [24] 王燕飞.转化犯的理性认识及立法完善[J].当代法学,2002,(2).
    [25] 王仲兴.论转化犯[J].中山大学学报,1990,(2).
    [26] 吴劲松.非法组织卖血罪与强迫卖血罪的立法缺陷及解决思路[J].人民检察,2005,(7)(上).
    [27] 肖中华.论转化犯[J].浙江社会科学, 2000,(3).
    [28] 许成磊.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J].法商研究,2005,(4).
    [29] 薛进展.转化犯基本问题新论[J].法学,2004,(10).
    [30] 杨新京.论转化犯[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4).
    [31] 杨旺年.转化犯探析[J].法律科学,1992,(6).
    [32] 张峰.论转化犯之转化条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5).
    [33] 赵炳贵.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1).
    [34] 赵嵬.论转化犯[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6).
    [35] 赵秉志,许成磊.刑讯逼供中“致人伤残死亡”的理解与认定[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36] 赵惠.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及其价值趋向[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37] 周少华.现行刑法中的转化犯之立法检讨[J].法律科学,2000,(5)
    [1] 邓定永.论转化犯[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2] 段丽.转化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3] 宋铎.论转化犯的几个问题[D].郑州:郑州大学,2004.
    [4] 王唯志.转化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D].苏州:苏州大学,2003.
    [5] 吴宇慧.犯罪转化问题探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
    [6] 肖蘅.转化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
    [7]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8]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