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本质属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对于贯彻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划清“四个重大界限”,认清肢解、曲解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教育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论题以科学体系必须具备的四个要素(即有自己的科学理论基础、有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有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和经过社会实践证明的正确性)为依据,以主题(即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为主干,以“两个为什么”和“两个怎样”为着眼点,从结构整体和发展整体这个视角,设计了四编内容来探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四编分别为:第一编,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第二编,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完整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第三编,整体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第四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严整统一的科学体系(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本论题在研究、解答“两个为什么”和“两个怎样”过程中,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探索和创新:第一,在第一编中,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方面有所升华,把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提到指导原则和历史规律的高度来认识,特别是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是研究和把握“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辩证统一关系)的指导原则;明确提出了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可以深化对“三个规律”(即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的规律、“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规律)的认识。这“三个方面”指导原则和“三个规律”,目前来看,在学界可以说是首次提出并作出论证的创新性观点。第二,以理论体系必须具备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以主题、主线、逻辑起点、历史起点、核心价值目标有机统一为轴心,以研究内容的整体性、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基本范畴的整体性和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来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是本论题的突出特点。这个特点的具体研究思路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这一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在实践中产生,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有自己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有自己的主题、主线和核心价值目标,有自己的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主题组成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一理论整体能够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一研究思路是本论题作者所做的首次尝试。第三,在第二编中,提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历史进程中的四个解放(即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和精神解放),阐明政治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是首要前提,经济解放(实现共同富裕)是物质基础,社会解放(实现公平正义)是必要条件,精神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理想境界,四者统一于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目前学界的相关文章,对此问题阐述不全面,并且对其实质和相互关系未作分析。第四,第四编提出并详细论述了解决“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根本路径,就是“整体继承与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目前学界对此问题都是一般性地谈继承与发展,还没有明确提出“整体继承与整体发展”的论述。第五,本论题从选题到具体论证都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论题的各编内容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如针对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问题,都作了有针对性的阐述和解答。
     本论题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是文献法。本论题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的著作为基础,研究其整体结构及思想发展轨迹。第二是比较综合法。对所搜集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比较异同,汲取、提炼精华,整合创新。第三是历史分析法。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分析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第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我国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来指引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Marxism is a science, the integrity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Marxism. Strengthen the integrity research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Marxism, for carrying out and implemen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arxism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advance theo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Marxism, draw a clear " four great demarcation lines ", see clearly, dismember, twist even Marxist essence instead, educate cadres and young students, consolidate Marxism and take notice of the guidance position which knows the shape field, the great practices of process of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and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etc., have a great theory meaning and practice meaning.
     The topic must have a scientific system of four elements (ie, have their own scientific theories based on the need to address contemporary issues, there are interrel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basic theoretical ideas and proved the correctness of society) as the basis to topic (ie,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human) as the backbone to the "two why" and "how two" as the focus,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four series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content of Marxist integrity. The four series are:PartⅠ,Establish and uphold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ole (why to study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PartⅡ, Marxism is a complete scientific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world view (how to understand Marxism and integrity);Ⅲ, the overall spirit of the The basic spirit of Marxism (why to adhere to Marxism integrity);Ⅳ,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unified system is strict and scientific system (how to uphold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In the study of this topic to answer "two why" and "two how to" proces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hav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first, in the first series, the integrity of the Marxis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some aspects of sublimation, to establish and adhere to Marxism as a whole concept, guiding principles and laws of history that the height of understanding,
     In particular,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Marxism as a whole is to study and grasp the "three areas" (ie, scientific system of Marxism,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Chinese Marxism, Marxist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relationship)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d uphold the Marxist view can deepen the overall "three laws" (ie, Marxist law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practice times, "Marxism must be developed in the struggle," the law, "the ruling class ideology in each age are the dominant ideology, "the law of) understanding.This "three" guiding principle and the "Three Law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an be sai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make the argument put forward innovative ideas. Seco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must have four elements, based on theme, the main lin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he core value of the target organic unity as the axis, to study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the basic category the integrity and scientific basis of practice and 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of the unity of property to illustrate the basic spirit of Marxism,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topic.The idea of this feature is to describe specific studies:Marxism and the complete scientific system is produced in practice, have their ow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have their own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with its own theme, the main line and target core values and have their own range of organic link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basic categories, all of which revolve around Zhutizucheng organic and inseparable whole, and this theory as a whole can be tested in practice and in practice subjected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is the topic of study made the first attempt.Third, in PartⅡ, we propose and demonstrate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uman emancipation of four (ie, political liberation, economic emancipation, social liberation and spiritual liberation), to clarify the political liberation (people are the masters) is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economic emancipation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ocial liberation (to achieve fairness and justic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piritual liberation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s free) is the ideal state, the four are united in the total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the course of history. Related to the academic articles, this issue is not fully expla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substance and not for analysis.Fourth,Ⅳsolution propos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how to uphold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the path, that is, "Inheritance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of Marxism." The academic world about this issue a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general, not specifically mentioned "inheritance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xposition. Fifth, the topic from the topic to the specific arguments ar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 with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opic-oriented content of the compilation theory with practice, efforts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central authorities,Such as the draw for the "four major boundaries" to promote the Marxist theory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consolidation of the Marxis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other issues, have been targeted in the elaboration and answers.
     The basic thesis of Marxism in the following way of thinking, based on the use of the following major research methods:the first is the literature method. The topics and themes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collected a great deal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ings of writers and their successors the basis of its overall structure and Thought. The second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metho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llected data to comp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raw, refining the essence of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third is a historical analysis. Sort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alysis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theme of human development at all stages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results. Fourth, theory with practice. Marxism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ory to guide practice, in practice, testing and developing theory.
引文
①吕世荣:《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载《常熟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②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2期。
    ③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构建》,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④陈学明:《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反对五种割裂》,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⑤任平:《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统一性——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路径的反思》,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
    ⑥顾海良:《科学理解系统把握整体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⑦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5期。
    ⑧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2期。
    ⑨曾长秋等:《近五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述评》,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①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2月。
    ①如于桂芝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实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袁银传等的《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阶段的思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2期)、沧南等的《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等。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②《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
    ③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1页。
    ①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①《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②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①赵存生:《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认识》,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①参见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马克思主义原理》(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②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1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222页。
    ④《陈先达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367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②《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1页。
    ③高放:《马克思主义确有三个组成部部分》,载《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2月第1期。
    ④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5期。
    ①张兴茂:《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
    ②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梁树发、黄刚:《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梅荣政、荣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指导原则》,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①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365页。
    ④《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8日。
    ⑤梅荣政、荣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指导原则》,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231页。
    ②靳辉明:《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
    ③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这种国际性思潮,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只不过是在90年代后更加突出。
    ④毛泽东同志在批判教条主义时曾指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因为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不懂得辩证法,不承认包括理论在内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秋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载《求是》2009年3月16日,第6期。
    ①秋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载《求是》2009年3月16日,第6期。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②《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3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09页。
    ①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笫86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页。
    ④2010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所讲话语。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2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②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③《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
    ④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页。
    ①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3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②《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446页。
    ②《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③戈尔斯基:《论唯物辩证法范畴》,苏联《哲学问题》1980年第3期第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笫5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4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5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9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③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①《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③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②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5期刊,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②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03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2-533页。
    ①俞良早:《重新认识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载《洛阳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①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8-452页。
    ①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6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5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7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
    ③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及当代任务》,载《党建研究》1999年第7期。
    ④张步仁:《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①徐贵相:《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载《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
    ②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问题》,载《人民日报》2005年4月4日。
    ③张翼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冲突》,载《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④张兴茂:《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第56-57页。
    ⑤张兴茂:《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第53-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张兴茂、林志友:《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第56-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日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第46-48页。
    ③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5期,第31-32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1]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论)(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6]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0]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2]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3]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
    [3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5]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9]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0]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江泽民:《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M]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8日。
    [4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4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5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C]北京:2008年11月10日。
    [5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C]北京:2008 年12月18日.
    [53]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求是》[J]北京:2009年第1期。
    [54]胡锦涛:《在纪念李先念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C]北京:2009年6月23日。
    [55]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5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57]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5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儿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5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1]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俞思念、唐惠虎:《社会主义与现时代》[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4]俞思念:《论群众路线》[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5]俞思念:《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贺金浦、俞思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7]孙居涛、俞思念:《邓小平理论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俞思念、于文俊:《中国社会主义认识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9]李会滨、俞思念:《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70]俞思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7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质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74]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7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76]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7]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8]奚广庆,马绍孟,谢淀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9]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上、下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0]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81]荣长海:《作为思想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2]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83]余金成:《马克思“两大发现”与现实社会土义》[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84](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5](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杜蒲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6](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译组译:《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年版。
    [87](美)莫里斯·迈斯纳著、张宁等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美)本杰明·工·史华慈著、陈玮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0]施维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于桂芝:《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肖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4]张森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5]钟家栋、王世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6]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7]辛鸣、杨海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98]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99]赵向军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0]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郑永廷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2]阎志民、夏文斌:《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赵耀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1996年版。
    [104]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5]王仕民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6]王志民:《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107]戈尔斯基:《论唯物辩证法范畴》,苏联《哲学问题》1980年第3期第20页。
    [108]牛先锋:《在实践中前行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109]宋连胜等:《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0]唐纯良、王福兴:《科学社会土义在中国的突破性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1]陈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2]秦刚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3]姜汉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114]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115]王先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7]郝敬之:《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18]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9]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0]罗安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21]张云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22]王丽娟:《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D],河南大学2009年。
    [123]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24]杨兆山:《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D],清华大学2004年。
    [125]林志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规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26]赵兴华:《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燕山大学2009年。
    [127]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8]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129]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0]肖前,李淮春,杨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1]李崇富,李建平:《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2]《马克思主义研究》[J],2009年第1-12期。
    [133]《马克思主义研究》[J],2010年第1-12期。
    [134]《社会主义研究》[J],2009年第1-6期。
    [135]《社会主义研究》[J],2010年第1-6期。
    [136]《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9年第1-12期。
    [137]《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0年第1-12期。
    [138]《学术探索》[J],2009年第1—6期。
    [139]《学术探索》[J],2010年第1—6期。
    [140]俞思念:《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41]聂运麟:《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变化及其转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12期。
    [142]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2期。
    [143]高放:《马克思主义确有三个组成部部分》[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2月第1期。
    [144]吕世荣:《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145]任平:《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的统一性——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路径的反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
    [146]顾海良:《科学理解系统把握整体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6期。
    [147]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5期。
    [148]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2期。
    [149]曾长秋等:《近五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150]于桂芝:《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151]袁银传等:《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阶段的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152]沧南等:《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3]赵存生:《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
    [154]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155]张兴茂:《用整体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
    [156]梁树发、黄刚:《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157]梅荣政、荣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指导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158]靳辉明:《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
    [159]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期。
    [160]秋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J],《求是》2009年第6期。
    [161]周新城:《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上)》[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162]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5期。
    [163]何贻纶:《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164]李德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从一个平常问题引发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165]张雷声:《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J],《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166]石云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167]张乃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界定、厘清及其意义》[J],《理论学刊》2006年第6期。
    [168]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169]寇清杰:《整体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70]王顺生:《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儿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7期。
    [171]靳辉明:《关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8期。
    [17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内涵、定位及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6年第6期。
    [173]郝潞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进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
    [174]顾钰民:《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三大要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
    [175]梅荣政,李静:《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
    [176]赵静,韩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与建设思路研讨会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177]陈学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反对五种割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178]Adler,Paul S(1990),"Marx, Machines,and Skill",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31.51-59.
    [179]Elster, Jon (1985),"Self-realization in Work and Politics: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Good Life",Social Philosophy & Policy,Vol.3.97-126.
    [180]Fromm, Erich (1961), Marx's Concept of man,N.Y.:The Free Press.
    [181]Lubasz, Heinz (1976), "Marx's Initial Problematic:The Problem of Poverty", Political Studies, Vol.24(1).44-61.
    [182]Mclellan, David (1970), "Marx and Engels on the Future Communist Society", in:John P.Burke, Lawrence Crocker, and Lyman H.(eds.), Marxism and the Good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3]Michael A.Lebowitz (2003), Beyond Capital:Marx's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king Clas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184]O'Rouke, James (1974), The Problem of Freedom in Marxist Thought,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85]Selucky, Radoslav (1979), Marxism, Socialism, Freedom: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Labor-Managed System,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186]Megill, Allan (2002), Karl Marx:the Burden of Reason (Why Marx Rejected Politicsand the Market), Lanham, Md:Rowman & Little field Publishers.
    [187]Paul Smart (1991), Mill and Marx:individual liberty and the roads to freedo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88]Zey, MichaelG. (1994). Seizing the Future:How the Coming Revolution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ill Expand the Frontiers of Human Potential and Reshape the Plane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89]Peter Worsley, Marx and Marxism,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2.
    [190]Jonathan Wolff, Why read Marx tod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91]L.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Vol.1 - 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 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