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20世纪前期的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可能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从现代化思想史的意义上看,毛泽东与梁漱溟之于20世纪的意义就在于他们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将农村社会的变革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切入点和基础工程,为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野和方法。
     虽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与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梁漱溟在认识中国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对现代化趋势的认同和“中国化”取向是一致的,这使他们在各自不同理论视阈和实践环境中,共同关注到了农村——这一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场域,提出了关于农村社会向现代转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体设计。在现代化与中国特殊性的互动框架内,毛泽东主要从政治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变革的意义和目标的,而梁漱溟的着眼点则是从乡村开始建构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文化社会,这样就构成了他们在农村现代化问题上的既交汇融通又碰撞、冲突的思考,但这种冲突不是革命与改良的对立,而是中国乡村向现代转型的两幅既相似又互补的图景展现。
     后发展国家如何迈入现代化的行列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毛泽东和梁漱溟关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思考,不仅从方法论上超越了近代以来“全盘西化”、“中体西用”及其它种种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为中国现代化运动打开了崭新的思想通路,而且他们所提出的农村怎样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论述也为当下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基于上述的问题域,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做出比较研究:
     第1章导论文章首先从20世纪中国现代化思想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毛泽东与梁漱溟进行比较研究的立足点:(1)他们是现代化运动中的杰出的思想家,其理论和实践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走向,而且具有世界意义;(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探索和梁漱溟所寻求的中国传统与现代性价值的融通,他们的努力都凸显了现代化的“中国化”取向;(3)他们共同关注农村并以解决农村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框架以及研究意义。
     第2章主要从思想方法上对毛泽东和梁漱溟将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切入点的背景和独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现代化选择中,毛泽东和梁漱溟的现代化设计既是对世界现代化趋势的认同,又是对中国自己的社会变革之路的探索: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梁氏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团体组织相结合来创造人类的新文明。从共同的“中国化”的取向和现代化的整体性视野出发,他们都将农村的社会改造看作是造就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基石。不过,由于各自设定的坐标体系各不相同,因而在乡村变革的目标追求和具体方式上,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显而易见。
     第3章阐述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乡村政治——社会结构变革的思想,这是重建乡村社会的基础。主要从国家权力未能企及的村级政治——社会的建构为入手点,通过对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乡村治理思想的比较分析,梳理出他们对乡村基层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于近代贫弱的乡村而言,农民唯有组织起来,重建新的基层政治——社会结构,实现力量的整合才可能获得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乡村民主是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基础,这是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共识。不过,由于世界观的差异,他们关于乡村整合的前提、凝聚农民的因子和最终的结果迥然不同。
     第4章比较分析了毛泽东与梁漱溟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这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毛泽东与梁漱溟都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生活改善,为之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毛泽东关于土地改革、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以及变革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渴望;梁漱溟提出的以农村和农业为本,以农业促兴工业的一系列设想也触及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可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趋势下,如何协调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他们都曾出现过理论和实践的误区,但他们的思考与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视点。
     第5章对毛泽东和梁漱溟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这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人文基础。在推进乡村社会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农民精神世界的重构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毛泽东和梁漱溟共同意识到,没有农民的精神解放和道德观念的提升,就不可能造就农村社会转型的思想条件。但是,现代价值怎样与传统道德交互融通,这既是梁氏现代化方案中的矛盾症结所在,也是毛泽东的现代化理想在实践受挫的原因之一。合理评估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性在农村人文精神建设中的价值无疑是重要的。
     第6章主要对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的现代性价值进行评析。通过对当下国内外学界关于毛泽东和梁漱溟是否具有“民粹主义”思想的论争的梳理与回应,提出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变革思想(包括其中出现的失误)是基于传统农业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考量,而不是对现代化趋势的排拒。不过,梁漱溟的经济发展构想中具有极为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这是他的乡村建设方案不合时宜、自相矛盾的主要原因。毛泽东在农村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关系上主要地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克服了民粹主义的偏狭误区,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后发型国家的现代性与特殊国情的融通问题。
     结语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毛泽东与梁漱溟对农村为起点的现代化之路的探索昭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独特路径,这是中国能够超越各种现代化模式而确立自身优势的思想底蕴所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为当今的中国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启示:没有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As an impoverished and backward oriented power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t is impossible for China to simply copy the western model in her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Instead, the right way is to try to build socialism, a socialism suited to our own conditions.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y about the thoughts of modernization, it reveals that the meaning of Mao Zedong and Liang Shuming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lies in that they based upon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Chinese society, treated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rural society as a point cut as well as a fundamental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provided a fresh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or Chinese society's modernizing.
     Although there are enormous differences between Mao Zedong and Liang Shuming, the former as a Marxian and the latter as the earliest founder of the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when concerning with weltanschauung and methodology on the realization about the Chinese society,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 modernization trend and Sanitization are accordant, and in their personal different theory view and practice environment, this accord has caused them not only to focus on the rural area which is a special field in Chinese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o put forward a whole project, included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in the modernization change of the rural society. However, in the interactive frame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a, Mao Zedong realized the meanings and objectiv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areas from a strategy level of political national modernization paralleled with Liang Shuming's viewpoint which was to establish a cultural society opposite to the political nation from the rural areas. Thus, all of these led to a thought which was both blended and clashed to each other. What's more, the clash was not an inconsistency between revolution and reformation but a reflection of two similar and inter-assist pictures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transi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China.
     It remains a global problem as to how to step into the range of modernization as the posteri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considerations of Mao Zedong and Liang Shuming's towar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have exceeded the various excessive thinking models like wholesale Westernization and the ideas that hold on to the theory from the East and learning the foreign materials from the West which opened up a fresh gateway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Moreover, their concrete expositions of how the rural areas would achieve their transformation have offered the presen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 vital inspiration.
     Based upon what has mentioned above,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o Zedong and Liang Shuming's theories on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Chapterl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firstly raises a standpoint of comparing and studying Mao Zedong and Liang Shim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 twentieth-century:(1) They are both prominent ideologists in the movement of modernization,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have affected the modernization's orientation of China and had an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2) 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sinicizing Marxism and Liang Shuming's pursue of fus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have together stressed the option of modern Sinicization. (3) They both focused on the rural areas and treated the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s which had been being in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achievements which required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reas as a vital condition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analyzing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and accomplishment, this article has concluded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frame and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s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from Mao Zedong and Liang Shuming.
     Chapter2 This chapter h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areas as the co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mong the options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first half 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 Mao Zedong and Liang Shuming's frames on modernization are both an agreement of the global modernization a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for Chinese society's transformation: Mao Zedong had advanced the important proposition filled with creativities on the Marxism's Sinicization within the CPC, and Liang insisted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should be an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inherent spirit, the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organizations together to create a new civi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start with both a common op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and a integrative angle of view, they had regarded the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areas as the strategy footstone of a modern country. But, due to the different coordinate system, the differences of the goals and measur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are obvious.
     Chapter3 In this chapter there has been an explanation about the politics in the rural areas----the thoughts on the society's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reestablishing the rural soc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section mainly begins with the politics in the rural areas, which means the society's reestablishment, and then after comparing the thoughts toward the management of the rural areas between Mao and Liang, the author concluded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s and measures. As to the poor and backward rural areas in modern times, it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organize the peasants, reestablish a new politics and society's fram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owers to win the liberation in both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he democracy of the rural areas is the fundament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which is the common agreement of Mao and Liang, but, as a result of their diverse Weltanschauung, they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he aspects of the precondition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ural areas, the reasons for agglomerating the peasants and the final result.
     Chapter4 Having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Mao and Liang's though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ural areas which i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this section i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contents: Mao and Liang had both concentrated on vitalizing the economy in the rural areas and improving the peasants’living condition with great efforts. Mao's thought had expressed his desire about 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and his thought included the land reform,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production as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ity. And Liang's project has touched the core problem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his project regards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agriculture as the core as well as propounds using the agriculture to promote the industry. However, under the current of history of industrialization,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agriculture, the urban areas and the rural area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consumption is in a dilemma. As to this issue, Mao and Liang have bathing made some mistak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their ideas and explorations have offered us a frame of reference which is worthy of treating seriously.
     Chapter5 Having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Mao and Liang's thoughts of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rural areas which is the human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this section is mainly about the following contents: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peasants' mental world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Mao and Liang had commonly realized that without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asants’spirit and the moral conception's improvement there would be no condition of thoughts to be achiev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However, how to make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and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mixed with each other is both the sticking point of the conflict in Liang's projec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element of causing frustr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Mao's thought of modernization. It is absolutely significant to rationally estimate the value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moral sense performs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pirit in rural areas.
     Chapter6 This chapter has mainly remarked and analyzed the value of modernity in the Mao and Liang's thoughts which have focused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Through the regulation and reaction to the debate of whether Mao and Liang had a Populism thought in foreign and domestic academe nowadays, the author has raised a viewpoint that Mao and Liang's thoughts, including the mistake, on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were based upon the consideration of how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in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but not an exclusion when dealing with the trend of modernization. Nevertheless, Liang's project of economy development contains an obvious trend of Populism, and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why his project of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s of unseemliness and self-contradiction. However, Mao had used the thoughts and measures of Marxism to conquer the partial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the Populism when fac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national modernization strategy, and this has solved the issue of how to integrate the modernity of posteri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is a highly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it is especially true for such a posteri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China. Mao and Liang's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which regards the rural areas as the jumping-off point, had demonstrated the special rout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this is the exact connotation of thoughts to exceed various models of modernization and radicate her own advantage. Their considerations and explorations had provided 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modernization with great precious inspiration of thoughts in China: No modern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s, no modernization of China.
引文
①汪东林:《1949年后的梁漱溟》,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5页。
    ②汪东林:《1949年后的梁漱溟》,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55、57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65、285页
    ②卢绍稷:《中国现代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6—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③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3页。
    ④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5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②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③《毛泽东文集》(六),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④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6页。
    ⑤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1、614页。
    ①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五),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
    ①[美]艾恺采访:《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92页。
    ②[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以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59、542页。
    ②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③林强:《毛泽东与农民问题》,《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④陆世宏:《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⑤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谭首彰:《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9期。
    ①参见艾恺:《梁漱溟传》,郑大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③[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明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许纪霖:《内圣外王:一个现代个案》,《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页。
    ②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③郭蒸晨:《对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的实证研究》,《梁漱溟在山东》,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23页。
    ④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⑤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1期
    ①吴飞:《梁漱溟的“新礼俗”——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②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郁建兴、朱旭红:《毛泽东与梁漱溟现代化思想之比较》,《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④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时广东:《梁漱溟、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趋同和差异》,《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6期。
    ①参阅山本新等编:《中国文明与世界——汤因比的中国观》,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1、33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 Joseph R. Levenson, Liang Ch i-ch 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1.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①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参见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4页。
    ③陈独秀:《答佩剑青年》,《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60页。
    ①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2、363页。
    ②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0页。
    ③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3页。
    ①杨宏雨:《现代化与西化关系辩证》,《复旦学报》2006年第6期。
    ②严既澄:《<我们的总答复>书后》,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6页。
    ①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63、766—767页。
    ①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59页。
    ②张君劢:《人生观》,载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③冯友兰:《新事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72页。
    ④参见郑大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求索》2005年第1期。
    ①王明:《中共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与前瞻》,《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②王明:《中国现状与中共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第573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9页。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对这一段文字做了修改,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法改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参见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艾思奇:《论中国的特殊性》,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96页。
    ③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75、678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79-580页。
    ③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④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①许纪霖:《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②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330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2页。
    ①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见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50页。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8页。
    ③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④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①[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8页。
    ③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3页。
    ④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2页。
    ⑤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五),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①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67——268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页。
    ②《邓小平文选》(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8页。
    ③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①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文集》(一),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第148页。
    ③毛泽东:《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④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⑤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②艾恺:《梁漱溟传》,郑大华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4页。
    ④梁漱溟:《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梁漱溟全集》(四),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11页。
    ⑤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页。
    ⑥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①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②梁漱溟:《中国问题之解决》,《梁漱溟全集》(五),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③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④梁漱溟:《主编本刊(《村治》)之自白》,《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①[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232页。
    ②梁漱溟:《河南村治书院旨趣书》,《梁漱溟全集》(四),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17页。
    ①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84页。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4页。
    ③李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年版,第67页。
    ④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9页。
    ④《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38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9页。
    ③梁漱溟:《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9页。
    ④[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①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①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281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5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④梁漱溟:《朝话》,《梁漱溟全集》(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7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53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页。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①梁漱溟:《我们的两大难处》,《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②梁漱溟:《中日农村运动的异同及今后中国乡村建设之动向》,《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20页。
    ③[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①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潜》(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②参见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4页。
    ①梁漱溟:《中国问题之解决》,《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
    ②参见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150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④千家驹:《中国的歧路》,《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0页。
    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9、410页。
    ⑥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6页。
    ③梁漱溟:《中国合作运动之路向》,《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6页。
    ①梁漱溟:《1956年政协大会上的发言》,《梁漱溟全集》(七),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①王兆成主编:《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4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3、100页。
    ③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106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③干春松:《“是非”与“利害”之间——从梁漱溟的村治理论看儒家与现代制度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④梁漱溟:《敢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5页。
    ①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1936年版,第3页。
    ①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96——97页。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页。
    ③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①宋恩荣编:《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②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0页。
    ③梁漱溟:《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9页。
    ④梁漱溟:《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⑥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178页。
    ①卢梭理想中的“高尚的野蛮人”是指那些未受到现代技术腐蚀的、道德高尚的自然人。黄仁宇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国乡村纯朴的农民——作者注。
    ②参见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9——300页。
    ③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④梁漱溟:《我从事的乡村工作的简略回顾》,《梁漱溟全集》(七)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5、566页。
    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2、433页。
    ①胡位钧:《中国基层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整合的现代性变迁》,载《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③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①参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5-16页。
    ③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④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①王立胜:《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一个分析框架》,《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②翁有为:《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张鸿石:《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河北学刊》2002年第2期;李伟中:《论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意义》,《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③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④[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①梁漱溟:《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8页。
    ②梁漱溟:《村学乡学须知》,《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0页。
    ③梁漱溟:《村学的做法》,《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49页。
    ①梁漱溟:《中国民众的组织问题》,《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91、794页。
    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③吕振羽:《乡村自治问题》,《村治月刊》1929年第1卷第6期。
    ①《民国十一年村政大事记》,《山西村政旬刊》第1卷第22期,1928年9月1日。参见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77页。
    ③参见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④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5页。
    ①[美]S·亨廷顿、丁·纳尔逊:《难以决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②乔尔·米格代尔:《农民、政治和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页。
    ③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232页。
    ④《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59、166页。
    ①梁漱溟:《中国民众的组织问题》,《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90页。
    ②梁漱溟:《村学乡学须知》,《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8页。
    ③李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7——1078页。
    ④[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第139页。
    ①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①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②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13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页。
    ②《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四),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12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2页。
    ④[美]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⑤据1958年第6期《理论战线》的文章记载:“其机构初步计划县社合一,县人民代表大会即是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县人民委员会即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设内政部、劳动福利部、工业交通部、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卫生部、文教部、水利部”,“党委设立书记处、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书记和委员分工,分别担任公社社长和各部部长职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方法。”
    ①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是什么?》,《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7页。
    ③梁漱溟:《村学乡学释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5页。
    ④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⑤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三大问题》,《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2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8页。
    ②梁漱溟:《1953年9月11日政协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草稿》,《梁漱溟全集》(七),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③吴飞:《梁漱溟的“新礼俗”——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765页。
    ②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③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文集》(一),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④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①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73页。
    ③[美]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④美国学者杜赞奇通过对20世纪前半叶华北农村的调查,以“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这概念说明国家权力的扩张对乡村治理的巨大破坏,即国家机构不是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机构的效益,而是靠复制功能扩大旧有的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来扩张其行政职能。当内卷化的国家政权无能力建立有效的官僚机构时,就失去了对官僚收入的监督,官僚们越来越看重公务权力所带来的额外收入,逐渐蜕变为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赢利型经 纪人,这种状况的发展必然导致官僚对基层社会的巧取豪夺,最终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参见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2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67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6页。
    ③梁漱溟:《中国问题之解决》,《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页。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6、367页。
    ⑤梁漱溟:《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0、411页。
    ②[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9页。
    ③[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④梁漱溟:《我们的两大难处》,《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3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0、411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③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①胡位钧:《中国基层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整合的现代性变迁》,《复旦政治评论》第2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65页。
    ③[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①肖唐镖:《农村宗族势力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7期,第15-17页。
    ②梁漱溟:《村学的做法》,《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37页。
    ③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27页。
    ①林尚立:《协商民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第19-25页。
    ②梁漱溟:《我的一段心事》,《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4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①毛泽东:《乡苏怎样工作?》,《毛泽东文集》(一),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0、352页。
    ②梁漱溟:《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8页。
    ③西方民主国家在民主起步阶段,普遍要求选民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财产数量,因为教育水平和私有财产有助于培育选民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
    ④梁漱溟:《咱老百姓得练习着自己作主办事》,《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5页。
    ①[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14、123页。
    ①[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②《习仲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③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④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①梁漱溟:《答乡村建设批判》,《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98页。
    ②梁漱溟:《村学乡学之具体办法》,《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4、545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66、167页。
    ①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①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4页。
    ②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③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第114页。
    ①梁漱溟:《邹平乡村建设一般》,《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78页。
    ①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①转引自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②参见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①(匈牙利)马扎亚尔:《中国经济大纲》,徐公达译,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版,第11页。
    ②《北夏第二年》(上),参见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转引自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④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33页。
    ①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页。
    ②高践四:《民众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0页。
    ①《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页。
    ①参见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48——549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①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③汪东林:《1949年后的梁漱溟》,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④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①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③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①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182页。
    ③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④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9页。
    ①邹谠:《中国20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见《思想家:跨世纪的探险》,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②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③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5页。
    ④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7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⑥《毛泽东文集》(六),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①《中国农业年鉴(1980)》,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③《毛泽东文集》(六),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页。
    ④《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16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42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44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47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42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41页。
    ①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秦晖:《土地改革=民主革命? 集体化=社会主义?》,《学术界》2002年第6期。
    ①梁漱溟:《乡学村学释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8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①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变人类状况的项目是怎样失败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八),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
    ③《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26页。
    ①梁漱溟:《促兴农业的办法》,《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43——644页。
    ②[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是什么?》,《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页。
    ②梁漱溟:《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9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74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7页。
    ③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9页。
    ④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860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17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15页、345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13页。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51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14页。
    ②郑大华:《梁漱溟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③马寅初:《马寅初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演讲》,《乡村建设》1933年第3期。
    ④钱成润等:《费孝通禄村农田五十年》,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①朱相远:拉美现象与和谐社会[EB/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07-04-04
    ②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页。
    ③行严:《业治与农(告中华农学会)》,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69、671页。
    ①孤桐:《农国辨》,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06页。
    ②杨明斋:《评<农国辨>》(节录),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第711页。
    ③吴景超:《我们没有歧路》,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第729页。
    ④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67页。
    ⑤李紫翔:《农村建设运动应有的转变》,《中国农村》第2卷第4期。
    ⑥费孝通:《评晏阳初“开发民力建设乡村”》,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第960页。
    ①转引自《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②梁漱溟:《中国经济建设的路线》,《梁漱溟全集》(五),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88页。
    ③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31页。
    ②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0—1251页。
    ③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①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49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32页。
    ②李紫翔:《农村建设运动应有的转变》,《中国农村》第2卷第4期。
    ①梁漱溟:《答乡村建设批判》,《梁漱溟全集》(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638页。
    ②《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96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765页。
    ④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①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200页。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②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若干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③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毛泽东文集》(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
    ①转引自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②《毛泽东文集》(六),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③苏明:《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4期。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旨趣》,《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9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06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13页。
    ③梁漱溟:《略述乡村建设运动要旨》,《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64页。
    ①梁漱溟:《中国经济建设的路线》,《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88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③《中国近代文化问题》,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④[法]雅克·勒戈夫:《心态:一种模糊的史学》,[法]雅克·勒戈夫、皮埃尔·诺拉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郝名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①吕希晨:《精神自由与民族文化——张君劢新儒家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页。
    ②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③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③梁漱溟:《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9页。
    ④梁漱溟:《村学的做法》,《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25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53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62页。
    ③《东方杂志》,第13期,第11页。
    ④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多次提到,他少年时代最崇拜的人物是梁启超,对梁氏的文章“读了又读,直至熟记背诵”,后来他接触到《新青年》杂志,“十分敬仰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取代了我已经屏弃了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为我新的榜样。”([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李方准、梁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9、110页。)而梁启超和胡适是国民性改造问题的提出者和推动者,因此可以判断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应是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它反映在毛后来对农民教育的重视上。
    ①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毛泽东文集》(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③《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页。
    ④周建伟、陈金龙:《为什么“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毛泽东农民理论的一个解读》,《现代哲学》2008年第1期,第59—66页。
    ①《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②《毛泽东文集》(六),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页。
    ③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④梁漱溟:《朝话》,《梁漱溟全集》(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⑤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610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8页。
    ②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五),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499页。
    ①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②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4页。
    ①[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②陈晋:《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一次争论》,《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
    ①《阮啸仙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页。
    ②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1页。
    ③《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150页。
    ①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②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④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33页。
    ①[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版,第52页。
    ②梁漱溟:《我们的两大难处》,《梁漱溟全集》(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1页。
    ③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页。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页。
    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163页。
    ①[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页。
    ③梁漱溟:《我的一段心事》,《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7页。
    ①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页。
    ②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1页。
    ③梁漱溟:《村学的做法》,《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29页。
    ④梁漱溟:《村学的做法》,《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33—734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9页。
    ②梁漱溟:《我的一段心事》,《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7、540页。
    ③[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5页。
    ⑤梁漱溟:《民众教育何以能救中国》,《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6—487页。
    ①《毛泽东文集》(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②宋恩荣编:《晏阳初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249页。
    ③梁漱溟:《民众教育何以能救中国》,《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6—487页。
    ④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9页。
    ①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②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毛泽东文集》(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与社会教育》,《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1页。
    ④如棉花合作社的成功,主要是乡农学校通过演讲和其他方式宣传棉花运销合作社和脱字棉种的好处,棉农很快就热情响应,合作社社员的数目由1934年的458人上升为1935年的1.5万人,不仅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而且由于脱字棉的品种以及合作社对质量的严格控制,这种产品的售价几乎高出其他棉花的三分之一。邹平合作社的棉花很快就以品质最优而蜚声全国。([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①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页。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页。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9页。
    ④腾纯、轩辕轲、蒋伟志:《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⑤《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页。
    ⑥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①梁漱溟:《村学乡学须知》,《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1—453页。
    ②[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201页。
    ③[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200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75—276页。
    ②梁漱溟:《我从事的乡村工作的简略回顾》,《梁漱溟全集》(七)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4——565页。
    ③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0页。
    ④钱理群:《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http//www.yin.ngo.cn/indexD73.hm
    ①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文集》(一),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②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2页。
    ③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
    ④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10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②转引自[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版,第184页。
    ③梁漱溟:《中国问题之解决》,《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①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
    ②梁漱溟:《中国问题之解决》,《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③梁漱溟:《民众教育何以能救中国?》,《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6页。
    ④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①薛暮桥:《给刘少奇同志写的报告——关于白区乡村和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工作问题》,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①[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03、497页。
    ②温家宝:《关于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求是》1995年第24期。
    ①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土地、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全部当国家所有,由此国家权力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全面控制了农村。邹谠将这种国家管理社会的模式称为“全能主义”(totailism)的治理模式,即“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参见邹谠:《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年第4期。)
    ②参见[日]中野实:《革命》,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③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的形成机制》,《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第130—157页。
    ①[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卷首语。
    ②在新的治理环境下,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民与国家沟通、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主要依托。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农民个体利益受到侵害时,有73.2%的人都会找基层组织来解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解决途径;当农民有问题需要反映和解决时,64.4%的人最愿意找基层组织,这一比例也远高于其他选项,找上级政府和信访部门的占18%,找司法机关的占5.2%。(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当前农民思想状况的基本特点》,《政工研究动态》2006年第19期。)
    ③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①温家宝:《关于新时期的农民问题》,《求是》1995年第24期。
    ②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③《毛泽东文集》(三),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④《毛泽东文集》(五),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⑤严颢:《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新华日报》2006—12—05。
    ⑥梁漱溟:《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6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8-419页。
    ②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
    ①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7页。
    ②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227页。
    ③[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④魏彩霞:《梁漱溟、杜维明知识分子人格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第199—201页。
    ①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②“大学儒学”是法国学者杜瑞乐使用的概念,其大意是说由于受从西方传入的现代学科体制和20世纪以来新儒家“防御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的制度性资源被抽象化、对象化了,其结果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被分割为西方学科体系中的“哲学”中的认识论或者本体论之类似是而非的条块,而经典的解读则变成为“文字学”或“文献学”。这样,儒家更像是陈列物,形成了所谓的“科学性的儒学”或者“大学儒学”。(干春松:《“是非”与“利害”之间——从梁漱溟的村治理论看儒家与现代制度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23—27页。)
    ①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88—96页。
    ①参见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88—96页。
    ②[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①列宁:《我们拒绝什么遗产?》,《列宁全集》(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页。
    ②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全集》(一)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3页。
    ③列宁:《我们拒绝什么遗产?》,《列宁全集》(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9、407页。
    ④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6页。
    ⑤姜义华:《孙中山与民粹主义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述评》,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1—253页。
    ①罗荣渠:《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
    ①姚曙光:《国民革命失败的民粹主义因素分析——以湖南农民运动为个案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62—72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萧延中:《美国学者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读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第77—79页。
    ②[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页。
    ③[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9页。
    ④[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⑤[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⑥1944年8月,毛泽东给秦邦宪的信;党的七大书面报告;1948年7月,(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1948年4月,毛泽东在薄一波关于工商业问题的报告上的批示;1948年9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7—78页。
    ②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版,第30、87、88页。
    ③参见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9页。
    ④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①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
    ③梁柱主编:《毛泽东思想若干理论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152页。
    ②如朱学勤在《毛泽东和他的民粹主义倾向》一文中认为,近现代中国思潮有两种倾向,“以康有为、严复、孙中山、胡适、陈独秀为突出代表的西化思潮与以洪秀全、章太炎、鲁迅、章士钊、李大钊、梁漱溟、毛泽东等人为突出代表的民粹主义思潮”(《书林》1998年第9期);许纪霖认为,民粹主义是历史舞台上的一幕悲剧,梁漱溟以强烈的护卫本土文化的精神,力图修正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以至最后否定了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回归到了传统的道德乌托邦王国(《从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反现代化乌托邦》,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下册),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刘国华认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就是具有中国特点的民粹主义(《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民粹主义性质》,《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③[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92页。
    ①列宁:《我们拒绝什么遗产?》,《列宁全集》(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8页。
    ②姚曙光:《国民革命失败的民粹主义因素分析——以湖南农民运动为个案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2—72页。
    ①姚曙光:《国民革命失败的民粹主义因素分析——以湖南农民运动为个案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2—72页。
    ②毛泽东:《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毛泽东文集》(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147页。
    ①毛泽东:《给秦邦宪的信》,《毛泽东文集》(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04页。
    ③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8页。
    ①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页。
    ③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323页。
    ④《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7—195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⑤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4页。
    ⑥《毛泽东文集》(五),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①《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卷,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②梁漱溟:《往都市去还是到乡村来?》,《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8页。
    ③梁漱溟:《往都市去还是到乡村来?》,《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40页。
    ④梁漱溟:《乡村建设旨趣》,《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0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80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旨趣》,《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0页。
    ③1920代初,以章士钊为代表的一批传统知识分子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暴露出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诸多弊端,提出了以农立国的主张,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的农业社会。他们认为,“非农业不能救中国。溯自西风东渐,我国人舍其农家淳厚之风,而效工业国伪物质文明之奇技淫巧。人心日益险,道德日益丧。变乱相寻,争夺无已。使中国趋于沦亡者,恐怕就是此工业国之伪物质文明……所可幸者,我国受工业之毒尚不深,颇有挽救之望。此一点希望,即在乎农业。我国三千余年传来之农业制度,与农业文明,并未完全因工业之毒而崩坏,起而图之,犹未为晚。”(章含之、白吉庵主编:《章士钊全集》(五),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页。)
    ①[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99页。
    ②《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0页。
    ③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1册),第168页。
    ②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94页。
    ③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7页。
    ④《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⑤《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卷),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178页。
    ②[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
    ③[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483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八),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页。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5、416页。
    ④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232页。
    ①毛泽东:《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毛泽东文集》(三),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页。
    ①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②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7—318页。
    ④梁漱溟:《读李朴生先生<村治运动的正路>后志》,《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参见《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18号。
    ③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15页。
    ①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②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354页。
    ①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6页。
    ②参见[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331—332页。
    ①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①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八),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①[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②[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人民出版社,1972.
    [6]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列宁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90.
    [9]列宁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86.
    [10]列宁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6.
    [1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毛泽东文集(第6—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6]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7]逢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76)(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8]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9]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0]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分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5、6、7、8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3]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4、5、11 册)[M].
    [2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7]阮啸仙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28]李大钊文集(上)[M].人民出版社,1984.
    [29]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1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0]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5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1]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2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32]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4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33]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7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3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6]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7]罗荣渠.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8]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9]李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二册)[M].北京出版社,1999.
    [40]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41]汪东林.1949年后的梁漱溟[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42]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1982.
    [43]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
    [44]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5]腾纯、轩辕轲、蒋伟志.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46]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7]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48]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9]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三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0]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64.
    [51]陈序经.东西文化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2]李华兴、吴嘉勋主编.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3]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M].上海三联书店,1997.
    [54]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5]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6]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M].中华书局,1994.
    [57]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58]郭蒸晨.梁漱溟在山东[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59]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0]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61]山本新等编.中国文明与世界——汤因比的中国观[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
    [6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3]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台湾学生书局,1984.
    [64]冯友兰.新事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5]李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
    [66]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M].人民出版社,1997.
    [67]王兆成主编.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社会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68]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若干问题[M].人民出版社,1997.
    [69]宋恩荣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0]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2]中国近代文化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8.
    [74]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5]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M].上海新知书店,1936.
    [7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7]郑大华.梁漱溟传[M].人民出版社,2001.
    [78]钱成润等.费孝通禄村农田五十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79]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0]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81]复旦政治评论(第2辑)[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82]吕希晨.精神自由与民族文化——张君劢新儒家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83]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84]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5]回顾与展望—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述评[M].中华书局,1986.
    [86]苏明.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历史考察[M].中国农村经济,1994,(4).
    [8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88]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89]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M].北京:三联书店,1994.
    [90]梁柱主编.毛泽东思想若干理论问题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1]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下册)[M].改革出版社,1998.
    [92]章含之、白吉庵主编.章士钊全集(第5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93]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94]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95]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96]温家宝.关于新时期的农民问题[J].求是,1995,(24).
    [97]干春松.“是非”与“利害”之间——从梁漱溟的村治理论看儒家与现代制度的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98]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2008,(4).
    [99]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J].现代哲学,2006,(6).
    [100]邹谠.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4).
    [101]秦晖.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J].学术界,2002,(6).
    [102]陈晋.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一次争论[J].中共党史研究,1990,(6).
    [103]王立胜.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一个分析框架[J].科学社会主义,2006,(4).
    [104]周建伟、陈金龙.为什么“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毛泽东农民理论的一个解读[J].现代哲学,2008,(1).
    [105]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J].学术月刊,2009,(5).
    [106]林育川.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方案:马克思主义的还是民粹主义的?——从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分歧看[J].现代哲学,2007,(6).
    [107]林强.毛泽东与农民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1993,(3).
    [108]陆世宏.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1999,(4).
    [109]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J].中共党史研究,1998,(6).
    [110]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1999,(3).
    [111]谭首彰.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112]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与前瞻[J].中共党史研究,1993,(1).
    [113]肖唐镖.农村宗族势力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J].探索与争鸣,1998,(7).
    [114]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3,(1).
    [115]吴飞.梁漱溟的“新礼俗”——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5,(5).
    [116]郁建兴、朱旭红.毛泽东与梁漱溟现代化思想之比较[J].杭州大学学报,1994,(3).
    [117]时广东.梁漱溟、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改造思想的趋同和差异[J].社会科学研究,1996,(6).
    [118]杨宏雨.现代化与西化关系辩证[J].复旦学报,2006,(6).
    [119]郑大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J].求索,2005,(1).
    [120]翁有为.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J].山东社会科学,1997,(3).
    [121]张鸿石.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J].河北学刊,2002,(2).
    [122]李伟中.论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意义[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23]林尚立.协商民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4).
    [124]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的形成机制[J].中国学术,2002,(4).
    [125]魏彩霞.梁漱溟、杜维明知识分子人格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J].船山学刊,2005,(4).
    [126]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2007,(1).
    [127]姚曙光.国民革命失败的民粹主义因素分析——以湖南农民运动为个案的探
    讨[J].南京大学学报,2003,(3).
    [128]萧延中.美国学者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
    托邦主义>读后[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4).
    [129]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30]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31]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1.
    [132][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33][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4][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郭熙保、王松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3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6][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明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37][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8][美]艾恺.梁漱溟传[M].郑大华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39][美]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40][美]西里尔·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41][美]艾恺采访.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42][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43][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44][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45][美]S·亨廷顿、丁·纳尔逊.难以决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46]乔尔·米格代尔.农民、政治和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李 玉琪、袁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47][美]埃德加·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148][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49][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50][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变人类状况的项目是怎样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15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2][法]雅克·勒戈夫、皮埃尔·诺拉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M].郝名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153][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154][日]中野实.革命[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155][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出版社,1980.
    [156][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M].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57][美]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158][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59][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60][法]戴维·米勒和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61][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杨祖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62][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6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8.
    [164]Joseph R. Levenson .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