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加克“语言转化”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转化”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自然语言中的一种运动现象。语言中的转化表现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语言学对语言转化的研究最早始于对其历时层面的研究,即对语言演化的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开启了在共时层面研究语言转化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语言学“语义转向”的开始,以“意义”为常体的语言转化转而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此后,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的产生和发展又为语言转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增添了新的视角。学界对“语言同义、同指、功能等值转化”问题的研究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论文以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加克(B.Г.Гak)对语言转化问题所做的基础性研究为研究对象,以全面系统介绍、评述其研究成果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为主要诉求,主要内容包括:语言转化的三个模式和语言转化的理论基础、语言转化的原因、语言转化的应用领域、语言转化的类型学。
     加克的语言转化类型学理论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其创新之处在于,该理论是在整合结构-语义-情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勾勒出了一幅共时层面的语言转化全景图,不但适用于语内研究,而且适用于语际对比。该研究成果同时也为语言哲学的一个古老话题提供了答案: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类思维具有共性。
     本文将为外语教学、翻译的理论及实践、词典编撰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is a kind of movement phenomenon universally existing in all kinds of natural languages. The transformations in languages show both diachronic aspects and synchronic aspects.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in linguistics first started in its diachronic aspect, that is to say, researching on the language evolution. Structural linguistics ushered in a new era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at the synchronic aspect. Since 1960s, along with the start of "semantic turn",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with meaning as its invariant has become the focus linguistic research. Thereafte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etc. have injected new motive power and shed light on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demonstrated fully by the research on "synonymy, the same referent and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t". This disseration probes into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done by the famous Russian linguist, V. G. Gak (B. F. Fan) wit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 critical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itself and the current findings of related area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ree models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the 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the factor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the scope of the manifestations and the use of languages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typology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Gak's theory of typology is the key study 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novelty consists in that this theory was put forward on the integral basis of the structural-semantic-situation model, describing comprehensively a panorama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 at the synchronic aspect which is not only fit for intralingal study, but for interlingal comparison. Meanwhil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also provide the answer to one of the ancient topics in philosophy of language:the human thoughts under different linguistic background have universal features.
     This dissertation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s well as lexicography etc.
引文
#12
    #12
    #12
    #12
    #12
    #12
    #12
    139. Halliday M. A.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140.蔡晖,俄语词类活用的转喻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8-41页。
    143.程工,读乔姆斯基《语言与思维研究中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233-236页。
    144.程荣辂,俄汉汉俄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
    145.丛迎旭,名物化英汉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89-92页。
    146.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47.邓思慈,谈谈俄语不完全句[J],《外语教学》,1958年第6期,6-8贝。
    148.董政民,俄语简略句的语法本质[J],《外国语》.1983年第4期,48-53页。
    149.丁晓梅,俄汉报刊篇章中同指语对比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学院出版社,2006.
    150.杜桂枝,《20世纪后期的俄语学研究及发展趋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1.范文芳汪明杰,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3年第3期,15-18页。
    152.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53.高航,《认知语法与汉语转类问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54.顾柏林,当代俄语词汇学研究的特点[J],《外国语》,1985年第5期,68-73页。
    155.归定康孙静萱,试论俄语换位关系及其研究中的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1997年第4期,38-43页。
    156.郭聿楷,俄语句子的间接意义[J],《中国俄语教学》,1996年第2期,23-29页。
    157.郭淑芬,汉俄语词汇在句法中的功能对比[J],《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10-20页。
    158.郝斌,《俄语简单句的语义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59.何英玉,我国外语界句子语义研究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43-49页。
    160.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61.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62.胡连影,《意思(?)文本》模式的层级构建[J],《中国俄语教学》,2011年第2期,86-90页。
    163.胡连影,解读《意思(?)文本》模式——从语义层到深层句法层的转换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164.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81-85页。
    165.华劭,对儿种功能主义的简介和浅评[J],《外语研究》,1991年第2期,1-10页。
    166.华劭,用于句子转换的词汇手段[J],《外语学刊》.1991年第2期,1-10页。
    167.华劭,语言的功能与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1994年第1期,1-7页。
    168.华邵,语言经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9.华劭,隐性范畴的探讨[A]//华劭集[C],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70.怀宁宁,人及人的世界视域中的指称论: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2010年第1期,5-8页。
    171.季元龙,语义场的功能结构——剖析具有“变化”语义的俄语词汇[J],《中国俄语教学》,2000年第1期,32-35页。
    172.克雷洛夫著,《克雷洛夫寓言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73.库兹涅佐娃(?).B.《俄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74.卢婷婷,《俄汉主语省略对比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155-158页。
    17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6.李洪儒,言语行为间接意向的语言哲学批判[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2期,6-10页。
    177.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78.李勤,句子语义的称名学研究[J],《外国语》,2005年第4期,30-36页。
    179.李勤,俄汉英句法语义对比研究[A]//时间与空间中的俄语和俄罗斯文学第5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80.李向东,试论俄语词汇发展和变化的特点与原因[J],《俄语学习》,1997年第5期,57-60页。
    181.刘国辉陆建茹,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9期,17-22页。
    182.倪波顾柏林,《俄语语句同义转换》—方法和手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183.倪波等,《言语行为理论与俄语语句聚合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84.倪乃千,俄语中的语义相对词[J],《中国俄语教学》,1993年第4期,6-9页。
    185.聂尧,论思维与语言的同一性及内在差异[J],《外语学刊》,2008年第3期,13-17页。
    186.彭玉海,题元与俄语语义理论[J],《外语学刊》,2003年第4期,36-41页。
    187.彭玉海,题元研究的方法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6-30页。
    188.彭玉海,俄罗斯语言学家B.Г.ГaK的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4期,289-302页。
    189.彭玉海,《俄语语义-句法集成描写模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190.浦寿广,《关于现代俄语同义句法结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1992.
    191.浦寿广,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关于现代俄语同义句法结构之一[J],《外语研究》,1997年第1期,28-32页。
    192.浦寿广,同义句法结构的理论依据[J],《外语研究》,1997年第3期,28-32页。
    193.齐光先,现代俄语中动词谓语的省略[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23-32页。
    194.乔姆斯基著,黄长著等译,《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95.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6.申小龙,系统演变的功能主义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第1期,52-57页。
    19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198.沈敏,《俄语同义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1.
    199.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00.孙立成,俄语句子转换法及其动词转换形式[J],《外语学刊》,1994年第5期,27-31页。
    202.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03.隋然,自然语言与逻辑语言:人脑与电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2期,29-33页。
    204.隋然,语言哲学理论之语言学范式及语言三维空间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2011年第2期,17-23页。
    205.田宝新,形态体系演变影响副动词的构词[J],《中国俄语教学》,1987年第5期,23-25页。
    206.汪嘉斐.俄语同义现象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外语研究》,1998年第3期,7-9页。
    207.王秉钦,论翻译中潜在词的隐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年第5期,34-37页。
    208.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09.王秉钦,苏联解体后俄语词汇发展变化的趋势[J],《外语学刊》,1997年第2期,11-19页。
    210.王冬竹郑钧,语境句及其类型[J],《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30-32页。
    212.王銘玉,《现代俄语同义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13.王铭玉,现代俄语同义句的分类[J],《中国俄语教学》,1996年第2期,1-5页。
    214.王銘玉,现代俄语同义句的界定标准[J],《中国俄语教学》,1996年第1期,1-7页。
    215.王铭玉,于鑫,《功能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16.王世忠,俄语主从复合句连接手段的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6期,12-13页。
    217.王松亭,《隐喻的机制和社会文化模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18.王松亭,浅谈隐喻在词汇体系发展和演变中的作用[J],《中国俄语教学》,1996年第2期,44-48页。
    219.王松亭,俄汉语中隐喻共性现象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15-27页。
    220.吴新祥,等值论与译作定量定性分析[J],《外语学刊》,1985年第1期,15-28页。
    221.吴贻翼,《现代俄语句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22.武瑗华,功能等值手段与功能语体[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1995.
    223.武瑷华,论俄语功能等值手段[J],《中国俄语教学》,1996年第2期,9-13页。
    224.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2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26.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27.徐翁宇,词的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J],《外语教学》,1995年第3期,64-70页。
    228.薛恩奎,“M(?)T文法转换规则与机器翻译”[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73-78页。
    229.薛恩奎,“意思(?)文本”语言学与词典学[J],《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35-43页。
    231.薛恩奎,《词汇语义量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32.易绵竹,薛恩奎《2002一种与UNL接口的机器翻译系统ETAP-3概要》[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C],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33.杨喜昌,俄语句子语义整合描写[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34.于鑫,句法1同义转换的语义分析[J],《外语学刊》,2003年第2期,51-54页。
    235.于鑫,俄语句子的语义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36.于鑫,俄语生成句法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37.岳好平,张玉上,廖雁春,论英语名物化隐喻的语篇功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04-105页。
    238.张海燕,俄语中圣经成语的语义演变及其特征[J],《中国俄语教学》,2004年第4期,44-47页。
    239.张会森,《现代俄语的变化和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40.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41.张会森,1991-1992年:苏联解体前后的俄语[J],《外语学刊》,1992年第3期,1-9页。
    242.张会森,苏联解体后的俄语[J],《中国俄语教学》,1996年第3期,19-26页。
    243.张会森,苏联解体后的俄语[J],《中国俄语教学》,1996年第4期,23-28页。
    244.张会森,苏联解体后的俄语[J],《中国俄语教学》,1997年第1期,15-19页。
    245.张会森,《九十年代俄语的变化与发展》[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
    246.张会森,《俄语表义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47.张家骅,指物意义与概念意义[J],《外语研究》,2002年第5期,1-9页。
    248.张家骅彭玉海孙淑芳李洪儒,《俄罗斯当代语义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249.张家骅,《新时代俄语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50.张志清,词类转换及名物化[J],《湖南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4-19页。
    251.赵亮,语言中空间关系概念所体现的人本中心性[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2期,45-49页。
    252.郅友昌孟霞,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语义三角模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6-21页。
    253.朱德熙等,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4期,51-64页。
    254.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J],《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81-87页。
    255.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56.中国百科大辞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