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亦随之变迁。唯物史观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目前,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的研究已逐渐成熟,学术界的前辈们从史学思潮、史学史等多个角度分析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成果斐然。但总体来看,宏观研究多于微观考察,整体论述强于具体分析。1954年创刊的《历史研究》集中体现了建国以来历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本文在深入了解新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外交领域巨大变迁的同时,从《历史研究》——一个史学刊物的视角切入,通过对1954—1966年《历史研究》十三年的文本及文本背后的内容研究,旨在探求建国后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特征,反思新中国成立之后史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微妙关系,以便对新中国十七年史学做出科学地认识和合理地评价。
     作为一份史学刊物,《历史研究》是刊物、人、文章三方面的综合体。本文从刊物本身、组织群体、文本内容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对刊物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学术大势作鸟瞰式论述,从而直观、形象地说明《历史研究》之创刊乃时代发展之要求,史学前进之呼唤。《历史研究》是在毛泽东“百家争鸣”的口号下直接创办的。其版面设置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一脉相承,栏目编排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透过刊物直观、形象的外在风格,论文继而系统研究了《历史研究》的编委群体和作者队伍。该部分对每一位编委、作者的生平、教育经历及社会职务进行了表格化的直观展示,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历史研究》群体的学者水平、历史变动及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学者的信件、日记、回忆录等第一手可靠资料勘查《历史研究》编委群体在审阅稿件、读者交流等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从三百多位作者队伍中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借以审视新中国史学研究队伍中的学者精神。本文通过对史学研究者的充分发掘,力图客观地展示新中国史学在面对社会变局、政治运动时的发展特点。
     作为新中国史学刊物的杰出代表,《历史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在第三、四章集中论述了新中国史学在学术求真的追求下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作为宣传和弘扬唯物史观的先锋力量,《历史研究》在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中或开风气之先,或推进高潮之实现,在农民战争史、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史分期、历史人物评价等重要理论问题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章,极大的推进了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而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家在质疑苏联史学理论时所表现的学术勇气,为推进新中国史学教育所耗费的心力,都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学发展历程中的珍贵财富。在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的同时,传统实证性史学依然得以保存和延续。近代考据学所专注的古文字研究、甲骨铭文考释也受到新中国史学界的重视。这些文章文辞严谨、考证得法,可谓深得乾嘉考据之三昧。而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的时间、地点考证,少数民族族源、制度调查也是《历史研究》中耀眼的明珠。中国传统考证性史学在承袭近代史学脉络的同时,逐渐向纵深领域发展,形成了与唯物史观的融合与交流。在史学界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五朵金花”研究中,考释古典文献、解读甲骨铭文、实地考察等以传统治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史学论文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史料介绍”专栏的存亡更是印证了实证史学在新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命运更迭。
     受史学自身特点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历史研究》的文章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这即是该文第五、六部分着重考察的内容,即史学在国内、国际时代背景的变迁下其内容、风格的演化特点。面对国内如火如荼的反右运动、“厚今薄古”、“红专辩论”,《历史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变更之中。其中最突出的是对胡适、梁漱溟、雷海宗、吴晗等史学代表的批判。同时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研究也随着“厚今薄古”运动的开展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关涉唯物史观的重大理论问题——历史人物评价,其标准也在历史主义、阶级观点、历史功过等诸多标准间反复。反映时代特色的史学语言同样成为五六十年代史学发展的最好见证。《历史研究》不但与国内的政治、经济运动遥相呼应,而且见证并记录着国际关系的变动。这以苏中关系的变化最为抢眼。以1962年为界,此前的中苏蜜月时期,史学论文、史学动态都以学习苏联、引用苏联学者的文献、发表苏联学者的文章、介绍苏联作品为荣耀,而此后非但俄文目录取消,苏联学者的著作、观点不再刊登,甚至一度出现了批判苏联史学的作品。史学研究中的冰火两重天,不得不归根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乃新中国排斥的对象,这一方面体现在其研究文章数量少,另一方面在这为数不多的文章中充满了对资产阶级学者、帝国主义侵略的憎恨。因西藏问题而有所变化的中印关系同样在《历史研究》中有所反映。总的来看,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内容、评价标准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趋于一致。时代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选题,但受此影响史学界对中外关系及世界史的研究掺杂了太多非学术性的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五六十年代的史学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历史研究》创刊为第一阶段,乃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时期;1954年至1962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斗争时期。1964年之后,史学研究转变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史学求真与致用两大功用的角度出发,反思新中国十七年史学,我们发现,史学的致用功能是历史研究本身的应有之义,这是由史学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手段以及史学研究的主体所决定的。因此,在坚持史学求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开拓其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而五六十年代的史学尽管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甚至一度被扭曲异化,但其珍贵的学术内核依然耀眼闪光,其史学成就亦值得后世研究者珍视。
With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pattern, the ideological field has also undergone chang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been from edge toward center and becom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history in 17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has gradually matured. The study of historians, the basic trend of historiography and other point has gotten a successful result. However, Macro research has been more than micro research. Historical research which launched in 1954 has embodied the highest levels of history research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is paper studied historical research (1954-1966)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new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e and diplomatic environment. The paper paid attention to explo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ography and reflect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iography and times. Then we would make a rational assessment.
     As a journal on history, Historical research is a synthesis of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publications, people, and articles.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three aspects. Firs of all, it discussed social and academic backgrounds before 1954. And we found that its layout settings and column arrangement coincid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 New China.
     Then, the paper concerned staffs and writers. It showed their lif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social positions through tables.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letters, diaries, memoirs and other first-hand documents. It selected several representative samples from more than 300 authors. We can find much psychic wealth that the outstanding scholars gave u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xcellent results that Historical research has achieved in ChapterⅢandⅣ. As a pioneer of history to propagat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re were many articles on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in Historical research, such as peasant war, bud of capitalism, evaluating public figures and so on. A few of historians raised doubts about the soviet history theory. Positive historiography was maintained.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s and oracle bones were the major content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from1954 to 1957.There were some other textual researchs, such as the where and when,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ancient institution. Positive historiography inherited modern history studies and developed to the depth.
     Historical research was influenced deeply by historiography and times. In ChapterⅤandⅥof this paper, it discussed the changes of contents and styles. Flowing Anti-Rightist Movement, movement of "houjinbogu", argument on red or special and so on, the key point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lso changed.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historical figure and languages had been modified at different times. Historical research not only contacted with domestic, but also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in the research articles influenced by Sino-Soviet relations, Sino-U.S. relations and Sino Indian relations. Overall,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were in accord with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y got many valuable topics from times. However, historical studies were affected deeply by the times, which made historical studies lack of objectivity.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historiography in the 17 years after founding of PRC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From 1949 to 1954, Marxist Historiography was spread in China. From 1954 to 1962, Marxist and non-Marxist Historiography struggled. After 1964, historical research became the tools of political struggl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uth, we found that the function of Zhiyong was determined by its purpose, methods and historian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upholding the truth of history, we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and expand its value to serve the community. Despite the historiography marked with a deep imprint, their achievements are worthy of treasuring to us.
引文
①徐思彦:《从戚本禹批李秀成说起》,《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
    ①季羡林:《牛棚杂忆》《缘起》,《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第292—293页。
    ①张世林:《学林往事》卷首语,朝华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①刘新城主编的《历史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是世纪末对中国20世纪历史学进行总结的著述;姜义华、武克全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对前辈几代学者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作了忠实记录;陈高华、张彤主编的《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介绍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状况并选编了部分重要的史学作品。
    ②黄敏兰:《20世纪百年学案:历史学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③侯云灏:《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与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④李文海、龚书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历史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⑥盛邦和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龚育之:《〈“阎王殿”旧事〉自序》《龚育之自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24页。
    ①李妍:《〈历史研究〉的片断历史》,《炎黄春秋》2007年第1期。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①上海《大公报》1949年6月17日。
    ②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积微翁诗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3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7页。
    ④香港《大公报》,1950年9月22日。转引自胡明:《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4页。
    ⑤郑鹤声:《怎样研究中国近代史》,《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2期。
    ⑥胡绳发表了《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赵俪生的《武训处在农民运动高涨时代,甘心充当封建统治者的奴才》;范文澜的《武训是什么人?为什么有人要歌颂他?》,分别参见《人民日报》,1951年6月7日第3版,6月14日第2版,7月6日第3版。翦伯赞的《我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意见》、雷海宗的《目前流行的几种退一步为武训辩解的说法》、郑天挺的《笔谈〈武训传〉》,见《学习》半月刊1951年4卷5期。
    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1972年,第112—113页。
    ②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
    ①中国科学院编辑:《何祚庥先生访谈录》,《院史资料与研究》1993年第1期。转引自《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②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47页。
    ③《顾颉刚年谱》,第352页。
    ①《文史哲》1951年第1卷第2期。
    ①《中国史学会五十年》,海燕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②《中国史学会五十年》,第7—8页。
    ①《竺可桢日记》(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6—37页。
    ②1951年2月8日宋云彬日记提到新史学会春节座谈会时,陈垣发言,责问科学院何以不设历史研究所?可见当时历史所的设定尚未提上日程。(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第222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11页。
    ①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②郭卫东、牛大勇主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初稿),2004年内部出版,第134—135页。
    ③方回:《解放四年来新中国的历史科学发展概况》,《光明日报》1953年10月3日。
    ①周德昌主编:《简明教育辞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50页。
    ①刘大年:《中国历史科学现状》, 《光明日报》1953年7月22日。
    ②刘大年:《历史研究工作是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苏联历史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之二》,《人民日报》1953年8月14日第3版。
    ③魏宏运:《〈历史教学〉不寻常的50年》,《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
    ④杨生茂:《〈历史教学〉创刊第一年》,《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
    ⑤李纯武:《实感和实话——祝贺〈历史教学〉杂志创刊50周年》,《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
    ①汪维真:《期刊史视野下的〈新史学通讯〉》,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②张寄谦:《翦伯赞与光明日报〈史学〉专刊——纪念翦伯赞诞辰一百周年》, 《光明日报》1998年4月17日。
    ③吉伟青:《我所了解的〈新建设〉》,《百年潮》2003年第6期。
    ①蒋海升:《政治与学术的互动—20世纪50年代的〈文史哲〉》,《文史哲》2001年第4期。
    ②方回:《解放四年来新中国的历史科学发展概况》,《光明日报》1953年10月3日。
    ①刘大年:《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六封信》,《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②当时陈伯达并没有讲明“百家争鸣”是毛泽东的指示。怀仁堂大会以及1956年4月28日讨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时,陈伯达在发言中说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成立,他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并由他在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上传达了这个方针。(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光荣》,《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③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光荣》, 《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④黎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8—169页。
    ①刘大年:《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六封信》, 《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①《历史研究》1966年第2期,第69页。
    ②一种比较高级的印刷用纸,因最早为道林公司所引进,故称“道林纸”
    ①《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附页。
    ①刘潞:《刘大年忆郭沫若》,《百年潮》1998年第4期。
    ②刘大年:《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六封信》,《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①陈垣:《我的检讨》,《光明日报》1952年3月6日;《思想改造在辅仁大学》,《新建设》1952年4月号。
    ②郭沫若:《开展历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设高潮——为〈历史研究〉发刊而作》,《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①潘维:《跨越世纪的精神薪火——忆先师陈翰笙》,《凤凰周刊》总第208期,2006年1月25日。
    ①郭沫若:《开展历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设高潮——为〈历史研究〉发刊而作》,《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①翦伯赞:《向达是怎样反对党对历史科学的领导的》,《光明日报》1957年10月24日。
    ②熊寿棋:《向达在土家族问题上的反党和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光明日报》1957年11月12日。
    ③《历史研究》1961年第1期,封底页。
    ①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历史研究四十年》,《历史研究》杂志社,1994年,第29页。
    ②王玉璞、朱薇编:《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③《尹达生平年表》,《尹达集》附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④蒋大椿:《闪光的思想无尽的怀念》,《黎澍十年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25页。
    ⑤黎澍:《未完的回忆》,《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第165—166页。
    ①刘大年:《田家英与学术界》,董边等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11页。
    ②黎澍:《彻底之底》,《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第183页。
    ③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编:《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7、192、206、207、214、21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①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三联书店,1995年,第111—112页。
    ①蒋天枢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②龚育之:《陆定一不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新华月报》上半月,2006年第15期。
    ①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②王玉璞、朱薇主编:《刘大年来往书信选》,第99页。
    ③《竺可桢日记》(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15页。
    ④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第147页。
    ⑤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第166页。
    ⑥蒋天枢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171页。
    ①《国内史学动态·陈垣、陈寅恪、汤用彤、顾颉刚著述情况》,《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第179—180页。
    ②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第164页。
    ③郭沫若:《关于厚今薄古问题——答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的一封信》, 《人民日报》1958年6月11日第7版。
    ④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第244页。
    ⑤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第147—148页。
    ⑥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第248—249页。
    ⑦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第396—397页。
    ①蒋天枢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0页。
    ②蒋天枢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156页。
    ③《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97页。
    ①《竺可桢日记》(Ⅲ),第513页。
    ②《竺可桢日记》(Ⅳ),第168页、590页。
    ①《刘大年来往书信集》(上),第76页。
    ②《历史研究》的创刊词《开展历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设高潮》借鉴了毛泽东对《新建设》的题词。1949年《新建设》创刊时,毛主席的题词是:“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吉伟青:《我所了解的〈新建设〉》,《百年潮》2003年第6期。)
    ③《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67页。
    ④《竺可桢日记》(Ⅲ),第495页。
    ⑤刘大年:《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六封信》,《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①王玉璞、朱薇编:《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73页。
    ②《郭沫若书信集》(下),第174页。
    ③《郭沫若书信集》(下),第177—179页。
    ④《郭沫若书信集》(下),第193页。
    ⑤王玉璞、朱薇编:《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166页。
    ①李妍:《〈历史研究〉的片断历史》,《炎黄春秋》2007年第1期。
    ②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卷一),《马非百自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32页。
    ③谭家健:《〈新建设〉编辑生涯拾零》,《百年潮》2007年第11期。
    ①陈铁健:《历史家的品格——记黎澍师》,《百年潮》1998年第3期。
    ②何兹全:《历史知识的提高和普及——贺《〈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③宋云彬在1961年12月27日的日记中也提到:“给《历史研究》编辑部审查的那份稿件,亲自送去。”(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第590页。)
    ④《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91页。獠即僚,中国古族名。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⑤张芝联:《坚守阵地必有所获》,《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①《光明日报》1956年5月24日史学版。
    ②普忠良(彝族):《一江三山在脚下,两洲五洋存胸中——访国内外知名彝族学者、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刘尧汉先生》,彝族人网,http://www. yizuren. com。2009年8月20日访问。
    ③丁守和:《关于〈历史研究〉的若干回忆》, 《历史研究四十年》,第32页。
    ④丁守和:《不为古人所欺不为权势所屈的历史学家黎澍》,《炎黄春秋》1998年第4期。
    ①丁守和:《科学是为真理而斗争的事业——忆黎澍的学术生涯》,《黎澍十年祭》,第114页。
    ②《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129页。
    ③普忠良(彝族):《一江三山在脚下,两洲五洋存胸中——访国内外知名彝族学者、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刘尧汉先生》,彝族人网2004年8月10日发布。
    ④《本刊召开座谈会纪念创刊四十周年》,《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①李妍:《〈历史研究〉的片断历史》,《炎黄春秋》2007年第1期。
    ②陈诗启:《〈历史研究〉鼓舞了我的中国海关史研究》,《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③戚其章:《我与〈学术月刊〉的“学术缘”》,《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④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卷六),《江地自述》,第7页。
    ①《温州都市报》2006年6月16日。
    ②黄盛璋:《永不能忘的忆念——怀念郭沫若院长》,《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附录,齐鲁书社,1982年,第419页。
    ③钱祖夫:《郭老对青年作者的亲切教诲》,《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
    ①《郭沫若书信集》下,第212页。
    ②谢本书:《再忆黎澍》,《黎澍十年祭》,第277—278页。
    ①戚其章:《我与〈学术月刊〉的“学术缘”》,《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②章开沅:《笔墨缘结五十年——寄语〈历史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4月1日。
    ③丁守和:《科学是为真理而斗争的事业——忆黎澍的学术生涯》,《黎澍十年祭》,第100页。
    ①张岂之:《治学与为人——纪念陈直先生逝世十周年暨诞辰九十周年》,《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16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戎笙个人主页,http://ich.cass.cn/UserInfo.asp?UserID=110,2009年8月4日访问。
    ②黎澍“他家的办公室挂有一对条幅,便从中各取一字加个张姓,即张玉楼,像个人的名字,即用此名发表。”丁守和:《关于〈历史研究〉的若干回忆》,第37页。
    ③王春瑜:《难忘语惊四座时——怀念尹老夫子》,《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7日。
    ④丁守和:《科学是为真理而斗争的事业——忆黎澍的学术生涯》,《黎澍十年祭》,第119—120页。
    ①孙轶主编:《北大先生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②孙轶主编:《北大先生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①郭毅生:《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学研究一代宗师》,金城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②鉴于作者的态度,《历史研究》发表了这篇文章。但很快收到了商榷和批评的文章。当时约请上海复旦大学的李龙牧写了篇《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文章从正面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性质。这一是想表明《历史研究》是一个可以自由争鸣和学术讨论的园地,二也是想证明《历史研究》刊物本身仍然是支持毛泽东的提法的。(丁守和:《关于〈历史研究〉的若干回忆》,第35—36页。)
    ①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②张克非:《春蚕到死丝未尽——忆李天祜教授》,《历史学家茶座》第4辑,第120页。
    ①宋德金:《〈历史研究〉四十年》,《历史研究四十年》,第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6页。
    ②王明伦:《鸦片战争前云南铜矿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1956年第3期;黎澍:《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考察》,《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韩大成:《对黎澍同志“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考察”一文的几点意见》,《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杜真:《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尚钺:《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二三事》,《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孙文良:《尚钺“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二三事”一文中的二三谬误》,《历史研究》1960年第4期;邓拓:《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从翰香:《中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萌芽诸问题》,《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
    ③1956年第11期。
    ④分别参见:《论汉民族的形成》,《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试论汉民族的形成》,《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论民族的定义及民族的实质》,《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
    ⑤根据宋德金所撰《汉民族形成问题》(肖黎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重大问题论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9—190页)一文可知,1956年之后,史学界关于汉民族问题的讨论文章几乎没有。
    ①章开沅:《笔墨缘结五十年——寄语〈历史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4月1日。
    ②何兹全:《爱国一书生》,《何兹全文集》(第6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3301页。
    ③刘大年:《关于尚钺同志为“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一书所写的序言》,《历史研究》1958年第1期。
    ①该文首先发表于1965年第13期《红旗》杂志,《历史研究》在1965年第6期进行了转载。
    ②丁守和:《关于〈历史研究〉的若干回忆》,《历史研究四十年》,第35页。
    ①章冠英:《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一些问题的商榷》,《历史研究》1956年第11期,第78页。
    ②章冠英:《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一些问题的商榷》,《历史研究》1956年第11期,第78页。
    ③孙守任:《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的商榷》,《历史研究》1954年第6期,第1—2页。
    ①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第18、23页。
    ②曾文经:《论汉民族的形成》,《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第84页。
    ①张正明:《试论汉民族的形成》,《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第111—112页。
    ②张正明:《试论汉民族的形成》,《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第98页。
    ③魏明经:《论民族的定义及民族的实质》,《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第48页。
    ④魏明经:《论民族的定义及民族的实质》,《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第27—28页。
    ①分别见1954年第6期,1956年第2期。
    ②姚薇元:《关于“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问题》, 《历史研究》1959年第12期;师道刚:《“道光洋艘征抚记”作者问题的再商榷》,《历史研究》1960年第4期;平心:《〈周易〉史事索隐》,《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③顾颉刚《〈尚书·大诰〉今译(摘要)》,《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平心:《从〈尚书〉研究论到〈大诰〉校译》,《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
    ④胡思庸:《林文忠公家书考伪》,《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
    ①李长之曾在四十年代,“举证十条以立其说”。(参见:《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开明书店,1948年初版,1984年三联书店再版).但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55年郭沫若发表《〈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与李之说一致,引起学术争鸣。
    ②1958年第1期,第39页。
    ③刘尧汉:《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族系新证》,《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王叔武:《关于白族族源问题》,《历史研究》1957年第4期:王忠:《“关于白族族源问题”质疑》,《历史研究》1958年第8期;陈玉书:《关于土族的来源问题》,《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黄烈:《有关氐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65年第2期
    ④章冠英:《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变动中的廪君蛮》,《历史研究》1957年第2期;尤中:《汉晋时期的“西南夷”》,《历史研究》1957年第12期:宋大仁:《关于“西域”“回回”和“阿维森纳”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12期:胡昭曦:《论汉晋的氐羌和隋唐以后的羌族》,《历史研究》1963年第2期;李绍明:《关于羌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
    ①参见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尚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长》,《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黎澍:《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考察》,《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翦伯赞:《论十八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兼论〈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情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年第2期。
    ②郑天挺:《关于徐一夔“织工对”》,《历史研究》1958年第1期。
    ③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叙”第8页。
    ④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53页。
    ①1956年第2期,第50页。
    ①嘉弘:《自立会唐才常等与会党的关系》,《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第70页。
    ①1955年第4期,1956年第2期,第3期。
    ①《郭沫若书信集》(下),第56页。
    ①邸永君:《关于中国新史学之思考》,《历史学家茶座》第4辑,第55页。
    ②翦伯赞:《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红旗》1959年第10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34页。
    ②《评注吴晗胡适通信》,《历史研究》1966年第3期。
    ③龚育之:《几番风雨忆周扬》,《百年潮》1997年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44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8页。
    ③刘大年:《关于尚钺同志为“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一书所写的序言》,《历史研究》1958年第1期。
    ①戚本禹:《评李秀成自述——并与罗尔纲、梁岵庐、吕集义等先生的商榷》,《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②徐庆全:《翦伯赞的一封未刊信》,《历史学家茶座》第一辑,第93—94页。
    ③丁守和:《关于〈历史研究〉的若干回忆》,《历史研究四十年》,第38页。
    ④丁守和:《〈李秀成自述〉争论的前前后后》,《谔谔集:丁守和随笔》,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4页。
    ⑤穆欣:《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第246—247页。
    ①《人民日报》1964年7月24日第5版。
    ②“文革”以后,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人员曾到秦城监狱专门就这一问题调查戚本禹,他是这样回答的:批李秀成是对着彭德怀的。彭德怀晚节不忠,我是用李秀成影射彭德怀。主席提出来,要保持晚节,晚节不好,一笔勾销。(徐思彦:《从戚本禹批李秀成说起》,《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文革”中,李秀成被打翻在地,斥之为太平天国革命的叛徒、败类,持异议的学者则被扣上“为叛徒开脱罪责”,“美化叛徒”,“为叛徒辩护”的帽子,遭到了残酷迫害。
    ③《人民日报》1959年6月16日第8版。
    ①王宏志、金若年:《吴晗画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②该文最早发表在1966年第2期《红旗》杂志,此后相继被《人民日报》、《史学月刊》、《历史教学》等刊物转载。
    ③方竟成:《苏双碧谈新版〈吴晗传〉》,《近看远看:我笔下的人物》,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④王玉璞、朱薇编:《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182页。
    ①丁守和:《不为古人所欺不为权势所屈的历史学家黎澍》,《炎黄春秋》1998年第4期。
    ①《竺可桢日记》(Ⅲ),第565页。
    ①洛洋:《山东大学历史科学论文的宣读讨论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
    ①傅子凌、宋秀元:《明清档案馆历史档案整理工作在大跃进中》,《历史研究》1959年第1期。
    ②周一良:《毕竟是书生》,第52页。
    ③张传玺:《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7页。
    ①周一良:《毕竟是书生》,第52—53页。
    ②周一良:《毕竟是书生》,第52页。
    ①《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08页。转引自:《历史研究四十年》,第48页。
    ②包尔汉:《论阿古柏政权》,《历史研究》1958年第3期。
    ③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第110页。
    ①《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反对非历史主义的观点》,《学习》1951年第12期。
    ②翦伯赞:《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52年第9期。
    ①1958年第10期,第41页。
    ②1958年第12期,第63页。
    ③1959年第6期,第19页。
    ④张我德、邓春阳、何志等:《评“中国历史纲要”》,《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
    ①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历史纲要”讨论会记录》,《历史研究》1957年第4期。
    ②弗·尼·尼基甫洛夫:《评“中国历史纲要”》,《教学与研究》1956年第3期。
    ③刘大年:《关于尚钺同志为“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一书所写的序言》,历史研究》1958年第1期,第4页。
    ①唐星:《批判吴枫的“隋唐五代史”》,《历史研究》1958年第9期,第47页。
    ②同上,第47页。
    ③1958年第11期,第21、22页。
    ④1958年第11期,第27、35页。
    ⑤蔡美彪:《“国史旧闻”应该批判》,《历史研究》1958年第11期,第26页。
    ①郭晓棠:《历史主义,还是反历史主义》,《中州评论》1959年第14、15期。
    ②翦伯赞:《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1962年第6期。《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页。
    ③吴晗:《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初步意见》,《历史教学》1959年第12期。
    ④1958年第6期。
    ⑤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新建设》1959年第4期。
    ⑥1959年第10期。
    ⑦刘大年:《中国近代史问题》后记,再版后记里也都简要予以回答。
    ①戴逸:《刘大年同志与中国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②《内蒙史学会举行纪念成吉思汗诞生800周年蒙古史科学讨论会》,《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第163—166页。
    ③1962年第2期,第3页。
    ④翦伯赞:《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1962年第6期。《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第93页。
    ⑤吴晗:《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新建设》1961年第1期。吴晗著,李华等主编:《吴晗文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537页。
    ①荣孟源:《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61页。
    ②《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
    ③《历史研究》1959年第5期,第65页。
    ①1959年第7期,第72页。
    ②1959年第12期,第59页。
    ①尚钺:《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
    ②《人民日报》1981年7月16日第1版。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编:《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1951年版,第9页。
    ①陈哲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剖析》,《历史研究》1960年第1期,第41页。
    ②彭明:《五四时期的李大钊和陈独秀》,《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
    ③李权兴等主编:《李大钊研究辞典》,红旗出版社,1994年,第202页。
    ④分别见:《历史研究》1957年第5期;1959年第6期;1959年第8期。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45—34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11—312页。
    ②《历史研究》1960年第5期,第49页。
    ③《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第2页。
    ④《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第31页。
    ①《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第20页。
    ②刘继兴:《魅力毛泽东》,新华出版社,2009年。
    ③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60—761页。
    ④张素华、张鸣主编:《领袖毛泽东评点人物》第7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1—53页。
    ①《毛泽东怎样学习历史》,第214页。
    ②《历史研究》1963年第2期,第12、20页。
    ③《历史研究》1955年第6期,第1页。
    ④指杨向奎关于周礼的研究论文,因未刊发无从查考详细篇名。
    ①《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67页。
    ②《何兹全文集》(第六卷),《爱国一书生》,中华书局,2006年,第2944页。
    ③从《何兹全文集》(第六卷)何老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断定此文乃何兹全所作。
    ①《郭沫若书信集》(下),第54页。
    ②郭沫若:《历史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3—124页。
    ③《文史哲》1955年第6期。
    ①郭沫若:《历史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第3页。
    ②主要有嵇文甫的《王船山与李卓吾》(1961年第6期)和《王船山的史学方法论》(1962年第2期),曹伯言的《王船山历史观研究》(1965年第5期)等。
    ③《关于王船山思想几个问题的讨论》,《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第172页。
    ④曹道衡:《试论王船山思想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4期,第143页。
    ⑤郭沫若:《历史人物》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①(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2页。
    ①梁景和:《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②戚其章:《关于西周社会性质的问题》,《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第52页。
    ①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②《资本论》卷三,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032页。
    ③侯外庐:《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第45页。
    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60页。
    ①孙守任:《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的商榷》,《历史研究》1954年第6期。
    ②分别见: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创刊号;戴逸:《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6年第6期;孙守任:《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的商榷》,《历史研究》1954年第6期;金冲及:《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历史研究》1955年第2期;刘大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①《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5、517页。
    ②华岗:《五四运动史·引言》,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4页。
    ①蔡美彪、张志勇、柴怡赟:《情系千秋青史——蔡美彪先生学术访谈录》,史学研究网,http://www.3hresearch. com/ShowArticle. asp?ArticleID=844,2009年8月20日访问。
    ②蒋海升:《历尽劫波风骨在——赵俪生先生近况》,《历史学家茶座》第4辑,第133页。
    ①王崇武:《论元末农民起义的社会背景》,《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第53页;王崇武:《论元末农民起义的发展蜕变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王思治、杜文凯、王汝丰:《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
    ①参见宋锡民:《山东大学历史系一九五六年上半年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历史研究》1956年第9期;林耀华:《苏联民族学近年来的成就》,《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
    ③《山东大学历史科学论文的宣读讨论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
    ④陈继民:《北京师范大学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中关于历史科学论文的讨论》,《历史研究》1956年第7期,第115页。
    ⑤分别是方德昭:《云南大学历史系科学研究工作简报》;施一揆:《厦门大学历史系通讯》;戴学稷:《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概况》。
    ⑥《历史研究》1958年第8期,第22页、94页、98页。
    ①姜德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历史研究》1956年第9期,第84页。
    ②陈善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科学研究概况》,《历史研究》1956年第12期,第102页。
    ③学稷:《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动态汇报》,《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
    ④祚新:《综合大学文史教学大纲审定会简况》,《历史研究》1956年第9期。
    ⑤陈继民:《高师文史教学大纲讨论会关于历史科目教学大纲讨论情况的简介》,《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第105页。
    ⑥学稷:《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动态汇报》,《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
    ①《竺可桢日记》(Ⅳ),第256页。
    ②张轶东:《中英两国最早的接触》,《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
    ①历史一所情报小组:《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工作五年跃进规划的制订》,《历史研究》1958年第7期,第75页。
    ①历史一所情报小组:《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工作五年跃进规划的制订》;郦家驹:《跃进中的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的跃进指标三所通讯小组》,《历史研究》1958年第7期。
    ②王玉璞、朱薇编:《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190页。
    ③《良好的开端》,《历史研究》1958年第10期,第73页。
    ④杨遵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讨论科学研究工作大跃进的情况》,《历史研究》1958年第8期,第75页。
    ⑤陈匡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跃进》,《历史研究》1958年第9期,第74页。
    ⑥《敢想敢说,边干边学——川大历史系学生编纂四川近代史和校史》,《历史研究》1958年第9期。
    ⑦陈匡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跃进》,《历史研究》1958年第9期,第74页。
    ①社论是由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所起草的,发表前经过了毛泽东的修改,标题“克服右倾情绪”是毛泽东的直接改动。
    ②张海鹏:《合肥师范学院历史系科学研究的跃进情况》,《历史研究》1960年第1—2期,第104页。
    ③水共:《南京大学历史系1959年掀起的三次科学研究高潮》,《历史研究》1960年第1—2期,第140页。
    ④陈群哲:《厦门大学历史系科学研究成绩辉煌》,《历史研究》1960年第1—2期,第28页。
    ①天津师大历史系:《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发展规律问题的一场热烈争论》,《历史研究》1960年第1—2期,第123页。
    ②《万紫千红,百花争妍——北大历史系科学研究大跃进概况》,《历史研究》1958年第8期,第72页。
    ③《厦门大学历史系在跃进中》,《历史研究》1958年第10期,第70页。
    ④《良好的开端》,《历史研究》1958年第10期;第75页。
    ⑤郦家驹:《跃进中的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第79页。
    ⑥《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的跃进指标三所通讯小组》,《历史研究》1958年第7期,第82页。
    ⑦杨遵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讨论科学研究工作大跃进的情况》,1958年第8期。
    ⑧《万紫千红,百花争妍——北大历史系科学研究大跃进概况》,第72页。
    ①《敢想敢说,边干边学——川大历史系学生编纂四川近代史和校史》,第73页。
    ②《万紫千红,百花争妍——北大历史系科学研究大跃进概况》,第72页。
    ③《敢想敢说,边干边学——川大历史系学生编纂四川近代史和校史》,第75页。
    ④《厦门大学历史系在跃进中》,《历史研究》1958年第10期,第71页。
    ⑤《大字报》,《历史研究》1958年第9期,第91页。
    ⑥《历史研究》1961年第1期,第12页。
    ⑦这篇文章写于1955年12月,转发自1956年1月号的《学习》杂志。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②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前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①名单如下:苏联671,1958年,87人;捷克,8人,1958年,3人:民主德国15人,1958年6人;罗马尼亚1人,1958年无;波兰8人,1958年无;越南3人,1958年无;朝鲜4人,1958年2人;蒙古8人,1958年无;印度5人,1958年无:阿联3人,1958年无。苏联占全数的92%。《竺可桢日记》(Ⅳ),第254页。
    ①《历史研究》1962年1、2期新增外国史学文摘专栏,刊登了大量苏联史学家的作品。此后《史学译丛》复刊,“外国史学文摘”一栏从1962年第3期开始撤销。
    ①如金冲及的《论1895年至1900年英国和沙俄在中国的矛盾》(1955年第2期《复旦学报》)、林星的《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期间帝国主义在东三省的铁路争夺》(《历史教学问题》1959年第1期)等。
    ②余元安:《中俄两国人民友好关系三百年》,《历史研究》1957年第11期。
    ③丁则良:《俄国人第一次环球航行与中国》,《历史研究》1954年第5期。
    ①苏联В.Г.谢班科夫:《十七世纪前半期的中俄关系》,《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第26页。
    ②《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③黎澍:《一九○五年俄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
    ①黎澍:《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第9页。
    ②黎澍:《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历史研究》1958年第2期,第15页。
    ①张磊:《略论蒙古一九二一年的革命运动》,《历史研究》1957年第3期。
    ②张俊彦:《李大钊与新文化运动》,《历史研究》1959年第8期,第12页。
    ③余元安:《中俄两国人民友好关系三百年》,《历史研究》1957年第11期,第7、14页。
    ①杨向奎:《有关中国古史分期的若干问题》,《历史研究》1956年第5期,第1页。
    ②杨伟立、魏君弟:《汉代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
    ③童书业:《从租佃制度与隶属农民的身分探讨古巴比伦社会的性质》,《历史研究》1956年第5期,第36页。
    ①万国鼎:《论“齐名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
    ②这段话出自李森科在1953年9月15日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大会所作的报告,这份报告肯定了田间施肥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①尚钺:《〈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前言》,三联书店,1955年,第4—5页。
    ①两稿分别刊于《历史问题》1959年第10期,1960年第2期。
    ①[朝鲜]金锡亨金熙一孙英钟《关于〈世界通史〉(苏联科学院编)有关朝鲜的叙述的严重错误》,《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
    ②吴廷璆:《驳斥雷海宗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谬论》,1957年第12期,第53—54页。
    ③黄定天:《二十世纪的中俄关系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④《竺可桢日记》(Ⅳ),第396页。
    ①《列宁主义万岁》,《红旗》1960年第8期;《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人民日报》1960年4月22日第1版;陆定一:《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1960年4月23日第1版。
    ②《竺可桢日记》(Ⅳ),第470—471页。
    ③《竺可桢日记》(Ⅳ),第598页。
    ①师东明:《高举列宁主义旗帜,保卫历史科学的党性原则》,《历史研究》1960年第4期。
    ②师东明:《高举列宁主义旗帜,保卫历史科学的党性原则》,《历史研究》1960年第4期。
    ①《竺可桢日记》(Ⅳ),第682页。
    ①孙毓棠:《美帝国主义攫占三都澳的阴谋与所谓“海军借款”(1900—1922)》,《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①分别见:《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1964年第2期;1964年第4期。
    ②分别是《美日帝国主义在武装干涉苏维埃远东时期的矛盾和斗争(一九一七—一九二二年)》,《历史研究》1957年第8期、《中国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的美日勾结(一九二三—一九二八)》,《历史研究》1958年第8期、《日本维新时代美国的远东政策》,《历史研究》1960年第1—2期。
    ③丁则良:《近代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三次高涨与中国》,《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④《历史研究》1964年第6期;1956年第9期。
    ①《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第139页。
    ②丁名楠:《介绍金承化著美国侵朝史》,《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③程秋原:《关于美国简明史的几点意见》,《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世界史教研室针对《美国简明史》召开的座谈会纪要,第123页。
    ①《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
    ②《历史研究》1966年第1期。
    ①丁则良:《章炳麟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兼论章氏对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一些看法》,《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
    ②季羡林:《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③《论玄奘留学印度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56年第10期。
    ④季羡林:《试论一八五七—一八五九年印度大起义的起因、性质和影响》,《历史研究》1957年第5期;丁则良:《关于一八五七年印度大起义中的封建势力和这次起义的性质问题——兼评杜德同志对一八五七年印度大起义的性质的看法》,《历史研究》1957年第5期。
    ①季羡林:《试论一八五七—一八五九年印度大起义的起因、性质和影响》,《历史研究》1957年第5期。
    ②1957年第6期。
    ③1959年第8期。
    ①《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
    ②《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
    ①子元:《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历史关系》,向阳:《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动本质》,《民族研究》1959年第4期。
    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末—1844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第10页。
    ①(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第56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8页。
    ①(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第39页。
    ②(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第40页。
    ③(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第38页。
    ④(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第5页。
    ⑤《何兹全文集》(第六卷)《爱国一书生》,中华书局,第2895页。
    ①《何兹全文集》(第六卷)《爱国一书生》自序,中华书局,第2661页。
    ②李绍明口述,伍婷婷等记录整理:《我们为什么要给一位民族学家写民族志?》,《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1日第10版。
    ①夏中义:《九谒先哲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②王玉璞、朱薇编:《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193页。
    ③王玉璞、朱薇编:《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第199页。
    ①《充分发扬民主保证百家争鸣(座谈会纪要)》《新华文摘》1979年第11期。
    ②万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日报》1986年8月15日第1版。
    ①《陈旭麓文集》第四卷《浮想偶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②虞云国:《习史杂记》,《历史学家茶座》第2辑,第73页。
    ③夏东元:《谈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转引自张艳国:《史学家自述》,第477页。
    ④徐思彦:《从戚本禹批李秀成说起》,《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
    ①瞿林东:《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①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3页。
    ①《多情自古伤别离——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思想解放之一页》,《历史学家茶座》第4辑,第71页。
    ②《多情自古伤别离——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思想解放之一页》,《历史学家茶座》第4辑,第75页。
    ③张克非:《赵师俪生印象》,《历史学家茶座》第一辑,第64页。
    ④王春瑜:《仍然要重视农战史研究》,《社会科学报》2002年8月1日。
    ①《赵俪生文集》(第5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1页。
    ②戚其章:《我与〈学术月刊〉的“学术缘”》,《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①张克非:《赵师俪生印象》,《历史学家茶座》第一辑,第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胡适思想批判》(1—8辑),三联书店,1955年版。
    2.李达:《胡适反动思想批判》,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3.孙祚民:《中国农民战争问题探索》,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4.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历史科学中两条道路的斗争》,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5.翦伯赞等:《捍卫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历史科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6.孙定国:《雷海宗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批判雷海宗、李鸿哲的反动史学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8.科学出版社编:《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复辟》,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9.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厚今薄古辩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0.科学出版社编:《厚今薄古》,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11.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2.江苏师范学院图书馆编:《〈资产阶级史学思想批判〉资料索引》(内部印刷),1959年版。
    13.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历史科学中两条道路的斗争》(续辑),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4.《北京大学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15.《历史研究》编辑部:《尚钺批判》,《历史研究》编辑部1960年内部发行。
    16.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版。
    17.郭沫若:《文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8.翦伯赞:《历史问题论丛》,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9.吕浦、黄巨兴等译:《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论苏联历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0.《历史研究》编辑部:《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三联书店,1964年版。
    21.《新建设》编辑部编:《关于〈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三联书店,1965年版。
    22.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3.《新建设》编辑部编:《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66年版。
    24.艾思奇:《胡适梁漱溟哲学思想批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2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版。
    27.《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历史研究四十年》,历史研究杂志社,1994年版。
    28.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史研究所编:《尚钺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2002年印。
    29.张永攀、舒建军:《历史研究五十年总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版。
    31.《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
    32.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的日记》,中华书局,1985版。
    34.杨树达:《积微居友朋书札》,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5.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6.陈垣:《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7.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8.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戴逸:《繁露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何兹全:《八十五自述:爱国一书生》,《何兹全文集》第6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
    4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2.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43.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4.黎澍纪念文集编辑组:《黎澍十年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萧克、李锐、龚育之等著:《我亲历过的政治运动》,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6.《共和国要事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7.苏双碧:《沙滩问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8.郭小川著:《郭小川全集·日记(1944~197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陈寅恪:《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1.郑振铎:《最后十年》(1949-1958),大象出版社,2005版。
    52.刘大年:《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3.吴宓:《吴宓日记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版。
    54.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55.《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6.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人民出版社,1982—1984年版。
    57.周谷城:《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8.尚钺:《尚钺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9.黎澍:《再思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0.北京大学历史系:《翦伯赞学术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1.苏双碧:《朝夕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2.刘大年:《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3.吴晗:《吴晗史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64.《周一良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5.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66.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刘大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8.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尹达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陈寅恪:《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
    70.《范文澜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雷海宗:《伯伦史学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72.曾宪礼编:《刘节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南开历史学院编:《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雷海宗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
    75.苏双碧:《浪中记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邓拓:《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三联书店,1979年版。
    2.苏双碧:《阶级斗争与历史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周朝民等编:《中国史学四十年(1949—1989)》,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1949—1989)》,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6.苏双碧:《历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姜义华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历史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年版。
    10.蒋大椿:《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
    11.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3.张艳国主编:《史学家自述——我的史学观》,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14.邹兆辰:《毛泽东对历史的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版。
    16.肖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17.陈启能、于沛等:《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8.刘新成主编:《历史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9.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20.罗志田:《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邹兆辰、江湄、邓京力:《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22.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黄敏兰:《百年学案》(历史学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张剑平:《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26.《中国史学会五十年》,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
    27.余英时:《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8.吴炫:《中国当代文化批判》,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29.方敏、宋卫忠、邓京力:《中国历史人物研究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0.牛润珍:《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人述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盛邦和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陈其泰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34.新华通讯社国内资料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80),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35.王亚夫、章恒忠主编:《中国学术界大事记》(1919—198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6.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有林、郑新立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通鉴》第一卷(1949—1956),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38.季羡林、钟敬文等:《我与中国20世纪》,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0.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1.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9)》(第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3.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44.项立岭:《中美关系史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薛衔天:《中苏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郭德宏主编,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8.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编:《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5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51.唐振常:《黎澍之路》,香港太平书局,1979年版。
    52.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3.王继权、童炜钢编:《郭沫若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4.刘起舒:《顾颉刚先生学述》,中华书局,1986年版。
    55.庆祝罗尔纲学术研究六十周年编委会编:《罗尔纲与太平天国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56.朱文华:《胡适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57.吕涛等:《周谷城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8.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9.李永圻编:《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书店,1992年版。
    60.林甘泉、黄烈:《郭沫若与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1.叶桂生、谢保成:《郭沫若的史学生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2.龚继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3.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十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
    64.董边等:《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65.史学史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66.吴定宇:《学人魂·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67.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8.张耕华:《人类的祥瑞·吕思勉励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苏双碧、王宏志:《吴晗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0.张传玺:《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1.梅志:《胡风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2.季国平:《毛泽东与郭沫若》,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73.叶永烈:《陈伯达传》,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74.谢保成:《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75.欧阳哲生编:《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和他的论敌》,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76.刘俐娜:《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77.王学典:《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78.中山大学历史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9.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80.姜义华主编:《史魂——上海十大史学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81.顾潮:《顾颉刚学记》,三联书店,2002年版。
    82.金冲及:《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3.向阳:《华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4.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5.王宏志、金若年:《吴晗画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86.董郁奎:《新史学宗师范文澜传》,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87.贾振勇,《郭沫若的最后29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88.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0.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91.季羡林:《季羡林谈师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92.桑逢康:《郭沫若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史学月刊》《历史教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红旗》《新建设》《学术研究》《历史学家茶座》《炎黄春秋》《万象》《百年潮》
    1.胡尚元:《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年。
    2.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建国后17年史学主潮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曹守亮:《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初期“十七年史学”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中国历史问题论争的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4.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杜立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批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李妍:《〈历史研究〉的片断历史》,《炎黄春秋》2007年第1期。
    8.杨向奎、张政娘:《斯人离世去业绩在人间——悼念尹达同志》,《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9.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创刊与“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0.季羡林、蔡美彪、林甘泉、丁守和、戴逸、任继愈、杨向奎、李侃、齐世荣、章开沅、田居俭:《纪念〈历史研究〉创刊35周年》,《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11.刘大年、罗尔纲、彭明、隗瀛涛、何兹全、张芝联、陈锡祺、陈诗启、胡厚宣、金冲及、夏东元、庞卓恒、罗荣渠、宋德金:《纪念〈历史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2.胡绳:《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在纪念〈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莫里斯·梅纳斯,张瑛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法)马克·布洛赫,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