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托所得课税的法理与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于2001年正式引入信托制度。伴随信托在民事、商事、公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托对我国现行所得税制的挑战日益突出,信托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的裂隙日益加深。如何对信托所得课税,已成为我国税法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对信托所得课税,不仅涉及到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的适用问题,而且还涉及信托所得课税的对象、纳税人、税基、税率、纳税环节、税收减免等税收要素的明确化、具体化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明确信托所得的归属。信托所得在税法上应归属于谁,是信托所得课税的基本问题。对信托所得课税基本问题的解决,是信托所得税法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的核心任务。
     信托导管理论,将信托视为委托人向受益人传输利益的导管,将信托利益归属于受益人,就信托所得直接对受益人课税;信托实体理论,将信托拟制为经营实体和纳税主体,将信托利益归属于信托财产本身,就信托所得对信托财产本体(项目)课税,由受托人代为缴纳。这两种理论在内容和税制设计上针锋相对,但在适用范围、价值追求和制度功能方面相互补充,二者以主辅关系模式共同构成信托所得课税的基础理论。
     信托导管理论是指导信托所得税收规范设计的主导性理论。它与实质课税主义相结合,决定了信托所得税法的基本原则: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实质受益人课税原则和所得发生时课税原则。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要求将信托财产的形式移转排除在课税范围之外,只对信托财产的实质移转课税;实质受益人课税原则,要求将信托所得归属于实质受益人,直接对实质受益人课税;所得发生时课税原则,要求在受托人阶段于信托所得产生时即行课税,毋须等到受益人实际受领信托利益时才课税,以实现税收公平,防范信托避税。
     信托所得税法的基本原则通过具体信托税收制度得以体现。信托所得税收法律制度由信托移转所得课税制度和信托收益所得课税制度构成。信托移转所得税制须配合信托遗产及赠与税制设计。在所得范围、所得归属、课税时点、所得价值评估等方面,要作出周密的制度安排。在我国现行所得税法中,应针对信托移转所得设计相应的所得税法规范,以弥补现行税法的漏洞。信托收益所得税制,须针对信托收益的不同归属而分别设计。由于信托收益的归属十分复杂,一般区分为三种类型。在信托收益发生年度,已明确具体归属主体的信托收益,属既得信托收益。对既得信托收益,适用信托导管理论,于收益发生年度,直接归属于受益人,对受益人课征所得税。在我国现行所得税法中,应增补受益人课税条款,以实现税收公平。在信托收益发生年度,尚不明确具体归属主体,而由受托人累积于信托财产的信托收益,为累积信托收益。对累积信托收益,适用信托实体理论,于收益发生年度,直接归属于信托本体(项目),对受托人课征所得税。待受托人向受益人交付信托利益时,将已纳税款扣除,并实现税负转嫁。在我国现行所得税法中,应增补受托人课税条款,以实现稽征效率和防范累积信托避税。委托人设立他益信托时,若保留了对信托财产及其收益的控制权,则该信托所产生的收益为保留信托收益。对保留信托收益,适用信托否认理论,刺破信托的面纱,于收益发生年度,直接归属于委托人,对委托人课征所得税。在我国现行所得税法中,应增补委托人课税条款,以防杜委托人利用信托避税。
China officially introduced the trust system in2001. With trust system is applied to the fields of civil, commercial, public welfare,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fields, the challenges to our current income tax system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rift between the trust system and tax system. The taxation of trust incom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tax theory and practice circle.
     The taxation of trust income involves not only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al income tax law and enterprise tax law, but also the clear and specific of some tax system elements such as taxation object, tax payer, tax base, tax rate, tax payment stages, tax deduction,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premise is clearing trust income attribution, which is the basic problem of trust income tax. Solving the basic problems of trust income taxation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eory study and system design.
     According to trust conduit theory, trust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onduit by which the client intends to transfer the benefit to the beneficiary. As the trust income belongs to the beneficiary, he or she should pay the tax. Meanwhile, according to the trust entity theory, the trust income belongs to the trust property itself, so tax is levied on the trust property, which is paid by client. These two theories are contradictory in the content and taxation system, however, they are mutual supplement in application scope, value pursuit and system function, through which they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rust income taxation system.
     The trust conduit theory is the leading theory to guide the design of trust income taxation system. It follows substantial taxation principle, and decid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rust income taxation system.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rust income taxation system include:No taxation with pro forma shifts; Taxation on the substantial beneficiary; Taxation on benefit. The principle of no taxation with pro forma shifts means that tax is only levied on the substantial shifts of trust property. The principle of taxation on the substantial beneficiary require trust income to the real beneficiaries and tax real beneficiary directly. The principle of taxation on benefit requires that tax should be paid at the moment when the profit happens, not until the beneficiary gets the trust income, which make sure the justice of taxation.
     The regulations of taxation system are designed consistent wi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rust income taxation system. The trust income taxation system is constituted by taxation system of trust shift and taxation system of trust income. The taxation system of trust shift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taxation system of testamentary trust and the taxation system of trust gift, which means a lot of relevant elem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such as benefit scope, benefit assignment, taxation timing, benefit assessment and so on. The corresponding tax regulations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trust shifts to improve current tax system. The taxation system of trust income should be designe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ssignment mode of trust income. The assignment mode of trust income is complicate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assignment mode of trust incom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first type is vested trust income. As the vested trust income has already belonged to the beneficiary when the benefit happened, so the trust income tax should be levied on the beneficiary. The second type is accumulated trust income. As the accumulated trust income has not been assigned when the benefit happened, the cli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rust income, and the trust income tax should be paid by client. The third type is retained trust income. As the client retains the trust estate and trust income, for the retained trust income, the clien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rust income tax in case tax avoidance of the client.
引文
①[英]海顿:《信托法》(第四版),周翼、王昊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关于现代信托制度的起源,学说上有罗马法说、日耳曼法说、伊斯兰法说等。学界通说为英国法说。参见潘秀菊:《信托法之实用权益》,永然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③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④参见苏慧君:《信托课税之理论与立法》,载《法律评论》2000年第66卷第1-3期合刊,第22页。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 文中(含脚注和参考文献)所谓台湾的法律称谓以及台湾的“财政部”均应加引号或去书名号加引号;1949年之后的民国纪年均应为公元纪年。
    ①参见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584页。
    ② See, Roger Kerridge, The Taxation of Trust Income, The Law Quarlerly Review, Vol,110, January 1994,P84.
    ①国家税务总局信托税制研究课题组:《关于建立我国信托税制的研究报告》,载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2002)》,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②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1页。
    ③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④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306页。
    ⑤徐孟洲、席月民:《论我国信托税制构建的原则和设计》,载《税务研究》2003第11期,第32-34页。
    ①安体富、李青云:《英、日信托税制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载《涉外税务》2004第1期,第41页。
    ②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26页。
    ③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46页。
    ④黄茂荣:《信托之税捐义务》,载《植根杂志》2002第18期,第9页。
    ⑤黄俊杰:《信托课税之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74页。
    ⑥黄士洲:《信托成立时课税——论遗赠税法第五条之一之立法》,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71页。
    ① See Graham Moffat,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2nd edition, Butterworths,1994, P277.
    ② See Parker and Mellows, The Modern Law of Trusts,7th edition, Sweet and Maxwell,1988, P522.
    ③ See Graham Moffat and Michael Chesterman, Trusts Law Text Materials, George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td,1988,P292-293.
    ④ See Matthew Hutton, Tolley's UK Taxation of Trusts, Twentieth Edition, LexisNexis,2010, P89-120.
    ⑤[美]Marvin A. Chirelstein:《美国联邦所得税法原理》,刘兴源译,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1984年版,166-179页。
    ⑥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68-973页。
    ⑦[日]占部裕典:《信拖裸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3年版。
    ⑧[日]佐藤英明:《信拖と课税》,弘文堂2002年版。
    ⑨刘剑文:《所得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①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26页。
    ①黄俊杰:《信托课税之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第95期,第175页。
    ②郑俊仁:《信托成立时之税制研议》,载《中国税务旬刊》1997年版,第1643页。
    ③郑俊仁:《信托存续期间之税制研议》,载《中国税务旬刊》1997年版,第1649页。
    ④郑俊仁:《信托关系消灭时之税务处理》,载《中国税法旬刊》1997年版,第1665页。
    ①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②[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5页。
    ①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397页。
    ②黄源浩:《税法上的类型化方法——以合宪性为中心》,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9页。
    ①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②徐孟洲:《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①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②参见王志诚:《信托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67页。
    ③参见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①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43条。
    ③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二册),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103页。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14条。
    ⑤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7页。
    ①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二册),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105页。
    ③所谓“双重所有”,是指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在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发生分离所形成的英美法上特有的物权形态。一方面,将信托财产所有权中的处分权和经营管理权配置给受托人,使受托人行使普通法上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将信托财产所有权中的收益权配置给受益人,使受益人行使衡平法上的所有权。见最新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信托法》,文杰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参见郑俊杰:《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47页。
    ②葛克昌、李礼仲:《遗产赠与税规划与信托行为遗产赠与税规划之研究》,载信托业商业同业公会编:《信托法制学术研讨会信托税制相关议题论文集》,信托业商业同业公会2002年版,第12页。
    ①陈清修、陈伟晃、许伟仁等:《信托课税制度之研究》,财政部高雄市国税局,1999年,第8页。
    ②[美]Marvin A.Chirelstein:《美国联邦所得税法原理》,刘兴源译,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1984年版,第174页。
    ③黄士洲:《信托成立时课税——论遗赠税法第五条之一之立法》,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72页。
    ① See Steven J. Rice, Introduction to Taxation 1995 Edi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95,P2-11.
    ②苏慧君:《信托课税之理论与立法》,载《法律评论》2000年第66卷第1-3期合刊,第24页。
    ③[日]三渊忠彦:《信托法通释》,大冈山书店1926年版,第450页。
    ④《日本第四十五回帝国议会议事录》,大正十一年三月。转引自[日]占部裕典:《信拖课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32页。
    ⑤《日本第四十五回帝国议会议事录》,大正十一年三月。转引自[日]占部裕典:《信拖课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32页。
    ⑥《日本第四十五回帝国议会议事录》,大正十一年三月。转引自[日]占部裕典:《信拖课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32页。
    ⑦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46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14条第1款。
    ②王志诚:《信托法》,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14页。
    ① Edward C. Halbach,Jr., Trust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eg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Inc.,1990,P1.
    ②廖益新、李刚、周刚志:《现代财税法学要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①参见日本《信托法》第1条,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1条。
    ②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③王志诚:《信托法》,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57页。
    ①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①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②王志诚:《信托:私法体系的水上浮油》(上),载《台湾本土法学》2003年第46期,第15页。
    ①[德]Tipke/kruse,kommentar zur AO und FGO,16. Aufl.,1996,§39TZ.21。转引自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二册),植根法学丛书编辑2005年版,第105页。
    ②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第80期,第26页。
    ③[德]Tipke/kruse,kommentar zur AO und FGO,16. Aufl.,1996,§39TZ.21。转引自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二册),植根法学丛书编辑2005年版,第105页。
    ④[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①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427页。
    ②[日]占部裕典:《信托裸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9页。
    ③[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④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26页。
    ①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373页。
    ②台湾“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判字第1633号判决。
    ③台湾“司法院”大法官会议释字第420号司法解释,86年1月17日。
    ①《德国租税通则》,陈敏译,财政部财政人员训练所1985年版,第50页。
    ②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27页。
    ①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86页。
    ①See USA I.R.C 661(b),662(b).
    ②See AUS ITAA 160AQV.
    ③See CAN ITA 104(19—22).
    ④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72页。
    ①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页。
    ①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66页。
    ②黄士洲:《税法对私法的承接与调整》,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页。
    ①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②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③黄士洲:《税法对私法的承接与调整》,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92页。
    ①税源保持,指国家的课税权不可及于财产权本体及资本本身,否则势必使国民经济及公民生活发生困难。税收与国民收入应保持适当比例,不可枯竭税源。参见张则尧:《财政学概要》,三民出版1993年版,第91页。
    ②绞杀禁止,指不得因课税而扼杀市场生机,对公民的财产权、职业自由、营业自由产生剥夺效果。参见黄士洲:《税法对私法的承接与调整》,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4页。
    ③半数原则,系德国税法学家P.Kirchhof所提出,后为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所采纳。指对财产权课税,国家之手与私人之手最多各取一半。参见黄源浩:《从“绞杀禁止”到“半数原则”——比例原则在税法领域之适用》,载《财税研究》2004年第36期,第161页。
    ④课税中立,指课税原则上不得干预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持对于经济活动的中立性。另,税收基于“市场失灵”而主动调节国民经济,其目的乃在于恢复市场调节机制,恢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此可作为对税收中立的另一面理解。参见黄士洲:《税法对私法的承接与调整》,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7页。
    ⑤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①参见我国台湾地区“土地税法”第28条之三。
    ①刘继虎、李正旺:《公益信托税收激励制度之管见》,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第293页。
    ②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374页。
    ①陈清秀:《税法总论》(第四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04-206页。
    ②[日]吉良实:《实质课税主义》,郑俊仁译,载《财税研究》1987年第19(2)期,第122页。
    ①陈清秀:《税法总论》(第四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12页。
    ①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397页。
    ①[日]占部裕典:《信讬课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2页。
    ①See Thomas Lewin,Lewin On Trust I,Sweet & Maxwell,7th ed.,2000,at 13.
    ①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①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68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4页。
    ②刘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条文精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③谢晖:《论法律实体》,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第64页。
    ①柳经纬:《权利能力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1期,第88页。
    ②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③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① See Ricker V. American Loan & Trust Co.,140Mass.346,5n.e.284(1885).
    ② See Mayo V. Moritz,151 Mass.481,24n.e.1083(1890).
    ③陈雪萍:《商事信托之商主体地位研究》,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第103页。
    ④ See Randall S. Parks Santiago F. Alvarez, A Summary of the Virginia Business Trust Act。转引自陈雪萍:《商事信托之商主体地位研究》,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第103页。
    ⑤ See Louis Loss & 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spen Law & Business 2001, P.40.
    ⑥谢哲胜:《债权确保与信托制度的平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第222页。
    ①江平:《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①江平:《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②参见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47页。
    ③黄俊杰、邹岳桦:《信托课税之立法评论》,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33页。
    ①陈清秀、陈伟晃、许伟仁等:《信托课税制度之研究》,财政部高雄市国税局,1999年,第8页。
    ②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47页。
    ①刘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条文精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 See Dr. Wolf Goodman:Canadian Taxation of Trust and Their Beneficiaries,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Fiscal Documents, March 1999,P132, footnote 14.
    ①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日]能见善久:《日本新信托法的理论课题》,赵廉慧译,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第153页。
    ③张军建:《信托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5页。
    ④[日]四宫和夫:《信托法》,载《法律学全集》33-Ⅱ,有斐阁1989年版,第63页。
    ①[日]田中实:《信托法讲义》(2),载《信托》第108号,第110-111页。转引自张军建:《信托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①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②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王文宇:《论信托财产之独立性与主体性》,载《法令月刊》2002年第53(6)期,第46页。
    ④ See 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Proceedings of Fifteenth Session:Trusts-Applicable Law and Recognition 361(1985).
    ①参见《美国信托法重述(第二次)》第87条。
    ②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311页。
    ③ See Edward C. Halbach, JR., Uniform Acts, Restatements, and Trends in American Trust Law at Century's End 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88, at 1882 (2002).
    ①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942页。
    ②朱大旗:《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③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942页。
    ①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律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510页。
    ②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③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37页。
    ①黄俊杰:《信托课税之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88页。
    ②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律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513页。
    ①[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页。
    ①参见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①参见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① Roger Kerridge, The Taxation of Trust Income,The Law Quarlerly Review,Vol.110,January 1994,P90.
    ② See,The Inland Revenue Consultative Documents on UK Resident Trusts,Part5,1991.
    ③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51页。
    ①参见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②[美]凯文.E.墨菲、马克.希金斯:《美国联邦税制》,解学智、夏琛舸、张津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①See USA I.R.C 662(a).
    ②[日]佐藤英明:《信讬と课税》,弘文堂平成十二年版,第34页。
    ① See CAN ITA 104(1).
    ② See CAN ITA 122(1).
    ③ Goodman, A Study of Comparative Taxation of Trusts in Four Countries, in T. G Youdan, Eguity, Fiduciaries and Trusts, Toronto:carswell,1989, P283.
    ①参见日本1940年《所得税法》第13条。
    ②参见台湾地区“所得税法”第3条之2。
    ①参见台湾地区“所得税法”第3条之4。
    ②[日]占部裕典:《信拖课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65页。
    ③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27页。
    ④ Evelyn Ginsberg Abravanel, Discretionary Support Trust, Iowa Law Review, Vol.68 1983, P274.转引自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① George T. Bogert, Trusts. West Publishing Co.,6th ed.,1987,P195.
    ② See Graham Moffat and Michael Chesterman, Trusts Law Text Materials, George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td,1988,P.95.
    ③ Thomas Lewin, Lewin On Trust I, Sweet and Maxwell,2000, P145.
    ④ 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 Butterwort h and Co.1993, P.431.
    ⑤ See Graham Moffat and Michael Chesterman, Trusts Law Text Materials, George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td,1988, P.37-38.
    ⑥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①王志诚:《跨越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之法理》,载《政大法学评论》2001年第68期,第48-54页。
    ①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81页。
    ① See,The Inland Revenue Consultative Documents on UK Resident Trusts,Part5,1991.
    ②美国《国内税收法典》第1章第1节。参见翟继光编译:《美国税法典》(精选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③加拿大的个人所得税实行三级累进税率。如2009年度联邦个人累进税率表为:38832加元以下,税率为15%;38832—77664加元,税率为22%;77664-126264加元,税率为26%;超过126264加元,税率为29%。
    ①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47页。
    ①[日]占部裕典:《信拖裸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4页。
    ①[日]占部裕典:《信託裸税法—その课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9页。
    ②[日]片冈政一:《战时的国民税法》,第一书房1940年版,第107页。
    ①[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①陈清修、陈伟晃、许伟仁等:《信托课税制度之研究》,财政部高雄市国税局1999年版,第19页。
    ② Butterworths, UK Tax Guide 1989-1990, Butterworths,1989, at.445.
    ① See Williams V. Singer(1921) A.C 65, TC387.
    ② See Graham Moffat,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2nd edition, Butterworths,1994, P277.
    ③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第36页。
    ①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①易晓斌、杨林枫:《试论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原则和基本构架》,载《信托投资研究》2004年第3期,第31页。
    ②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③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④邢成:《建立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载《证券时报》2009-9-20。
    ⑤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①黄士洲:《税法对私法的承接与调整》,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9页。
    ②国家税务总局信托税制研究课题组:《关于建立我国信托税制的研究报告》,载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2002)》,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②刘剑文:《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③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编:《财税法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299页。
    ④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26页。
    ⑤黄俊杰:《信托课税之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75-177页。另见黄俊杰、邹岳桦:《信托课税之立法评估》,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41-42页。
    ①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46-48页。
    ②徐孟洲、席月民:《论我国信托税制建构的原则和设计》,载《税务研究》2003年第11期,第32-34页。
    ③安体富、李青云:《英、日信托税制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载《涉外税务》2004年第1期,第41-42页。
    ④李宪普:《信托税制的四个基本原则》,载《金融时报》2002-9-12。
    ⑤邢成:《我国信托税制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原则》,载《证券时报》2003-7-17。
    ⑥邢成、韩丽娜:《信托税制及其建立原则研究》,载《现代财经》2003,9:8-9。另见邢成:《建立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载《证券时报》2003-9-20。
    ⑦姒建英:《信托税制的国际比较和借鉴》,载《企业经济》2004年第7期,第147-148页。
    ⑧国家税务总局信托税制研究课题组:《关于建立我国信托税制的研究报告》,载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2002)》,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6页。
    ⑨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1页。
    ⑩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93-95页。
    ①刘继虎:《论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载《法学家》2008年第2期,第79页。
    ②刘继虎:《论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载《法学家》2008年第2期,第78-79页。
    ③参见黄俊杰:《信托课税之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77页。
    ①参见黄俊杰:《信托课税之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77页。
    ①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①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二册),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103页。
    ②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4页。
    ③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④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50页。
    ①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6页。
    ②黄俊杰:《信托课税之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79页。
    ③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第378页。
    ①[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②[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84.另见陈清秀.税法总论.台北: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199
    ③陈清秀:《税法总论》,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99页。
    ①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①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40页。
    ②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③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④Baker (Inspector of Taxes) V. Archer-Shee, (HL)House of Lords 26,July 1927.See Baker V. Archer-Shee[1927]AC844,11TC749.
    ①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40页。
    ①国家税务总局信托税制研究课题组:《关于建立我国信托税制的研究报告》,载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2002)》,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第45页。
    ②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③葛克昌:《行政程序与纳税人基本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①该图参考了葛克昌教授的研究成果。参见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28页。
    ①陈清秀:《税法总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23页。
    ①刘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条文精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②[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①[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①[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编:《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②[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编:《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①[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编:《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②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25页。
    ①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②[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编:《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③[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编:《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④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25页。
    ①潘秀菊:《人寿保险信托所生法律问题及其运用之研究》,元照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5页。
    ②潘秀菊:《人寿保险信托所生法律问题及其运用之研究》,元照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61页。
    ③潘秀菊:《人寿保险信托所生法律问题及其运用之研究》,元照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99页。
    ④吴弘、贾希凌、程鹏:《信托法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⑤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25页。
    ①我国台湾地区“所得税法”第3-2条第1款规定:“委托人为营利事业之信托契约,信托成立时,明定信托利益之全部或一部之受益人为非委托人者,该受益人应将享有信托利益之权利价值,并入成立年度之所得额,依本法规定课征所得税”。
    ②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二册),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编辑2005年版,第120页。
    ①参见台湾地区“所得税法”第3-2条第1款。
    ②黄士洲:《信托成立时课税——论遗赠税法第五条之一之立法》,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83页。
    ①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14页。
    ①[日]三麦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
    ①郑俊仁:《他益信托受益权课税时点研究》,载《财税研究》2003年第1期,第130页。
    ②黄士洲:《信托成立时课税——论遗赠税法第五条之一之立法》,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81页。
    ①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②张军建:《信托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325页。
    ③参见《美国信托法第二次重述》第74条。
    ①[日]能见善久:《日本新信托法的理论课题》,赵廉慧译,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第156页。
    ①[英]威廉.配第:《赋税论》,陈冬野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页。
    ①参见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01页。
    ① Graham Moffat and Michael Chesterman,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 George Weidenfeld and NicLson Ltd.,1988. P.291.
    ② Edward C.Halbach,Jr.,Trust,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eg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1990. P.50.
    ①[日]三麦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6页。
    ② See A.J.Oakley, The Modern Law of Trust,Nin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2008. P.43.
    ①刘继虎:《论推定课税的法律规制》,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第54页。
    ①黄茂荣:《税捐法论衡》,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1991年版,第29页。
    ②施正文:《税收债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①陈敏:《溯及影响租税债务之事项》,载《政大法学评论》1980年第41期,第80页。
    ②施正文:《税收债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页。
    ①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第29-30页。
    ②刘佐:《遗产税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①黄俊杰:《信托课税立法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75页。
    ②黄俊杰:《信托课税立法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75页。
    ①黄俊杰:《信托课税立法规范设计》,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第175页。
    ②翁健祥:《信托课税法制研究—以信托税捐归属为中心》,中正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9页。
    ①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14页。
    ①[日]三麦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①[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①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1页。
    ①张守文:《财税法疏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164页。另见张守文:《论财税法的可税性》,载《法学家》2000年第5期,第12-19页。张守文:《收益的可税性》,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第18-25页。
    ①刘继虎、葛婉婉:《违法所得可税论》,载漆多俊编:《经济法论丛》(第12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①刘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条文精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①[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6条。
    ③[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①参见占部裕典:《信拓裸税法—その裸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32页。
    ②See USA I.R.C.651(a).652(a).
    ③See CAN ITA,104(13),(14).
    ①See NZL ITA1994,OB1.
    ①See USA I.R.C.651(a).
    ②See USA I.R.C,652(a).
    ①See USA I.R.C.642(a).
    ②See USA I.R.C.643(a).
    ①See USA I.R.C.661(a)(1)、662(a)(2).
    ②See USA I.R.C.661(a)(1)、662(a)(2).
    ③See USA I.R.C.661(a)、662(a).
    ①钟典晏:《扣缴义务问题研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三册),根植法学丛书编辑室2008年版,第153页。
    ①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①国家税务总局信托税制研究课题组:《关于建立我国信托税制的研究报告》,载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2002)》,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②国家税务总局信托税制研究课题组:《关于建立我国信托税制的研究报告》,载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2002)》,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③邓辉:《信托财产课税问题探析》,载《当代财经》2002年第3期,第38页。
    ①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于2011年6月30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工薪所得税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5%、10%、15%、20%、25%、30%、35%、40%、45%)修改为七级超额累进税率(3%、10%、20%、25%、30%、35%、45%)。
    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税率级差,但税率未变,仍为5%、10%、20%、30%、35%超额累进税率。
    ③邢成:《我国信托税制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原则》,载《证券时报》2003—10-17。
    ①邓辉:《信托财产课税问题探析》,载《当代财经》2002年第3期,第39页。
    ②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303页。
    ①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72页。
    ①刘隆亨:《中国税法概论》(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3页。
    ②朱大旗:《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刘剑文:《纳税主体法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陈清秀:《税法总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17页。
    ①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94页。
    ②黄美嘉:《信托课税之研究暨对我国相关税法修订之建议》,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72页。另见谢钊益、高如月:《信托所得课税之探讨》,载《美和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1期,第218页。
    ①黄茂荣:《信托之税捐义务》,载《植根杂志》,2002年第18卷第9期,第17页。
    ②吴祥豪:《信托税制暨其相关税法问题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98页。
    ③陈清修、陈伟晃、许伟仁、谢介诚:《信托课税制度之研究》,财政部高雄市国税局,1999年,第19页。
    ①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6页。
    ①[日]占部裕典:《信靓裸税法—その裸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第270页。
    ②吴祥豪:《信托税制暨其相关税法问题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92页。
    ①翟继光编译:《美国税法典》(精选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824-825页。
    ①[日]佐藤英明:《信讬と裸税》,弘文堂,平成12年版,第34页。转引自吴祥豪,《信托税制暨其相关税法问题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95页。
    ②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所得税法”(2007年7月11日修正公布)第三条之四。
    ③陈清修、陈伟晃、许伟仁、谢介诚,《信托课税制度之研究》,财政部高雄市国税局,1999年,第20页。
    ④台湾地区“立法院”公报,第90卷第26期,2001年5月,第238页。
    ①参见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68页。
    ②[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编著:《信托法务与实务》,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页。
    ①[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编著:《信托法务与实务》,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页。
    ②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249页。
    ③易晓斌、杨林枫:《试论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原则和基本架构》,载《信托投资研究》,2004年第3期,第29页。
    ④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2003年,第300页。
    ①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2003年,第302页。
    ②崔宁晓、徐波:《日本信托业课税制度及启示》,载《福建税务》,1994年,第11期。
    ③[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编著;《信托法务与实务》,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
    ①易小斌、杨林峰:《试论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原则和基本架构》,载《信托投资研究》,2004年第3期,第32页。
    ①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②[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①[日]能见善久:《日本新信托法的理论课题》,赵廉慧译,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第159页。
    ①吴祥豪:《信托税制暨其相关税法问题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68页。
    ①台湾地区“法务部”公报,第278期,民国91年5月1日,第26-27页。
    ②台湾地区“法务部”公报,第278期,民国91年5月1日,第28页。
    ①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04页。
    ①See Loring,A Trustee's Handbook,Aspen Law & Business,7th ed.,1997,at41.
    ②[日]新井城:《受托人的个人之地位》,载《信托法研究》1986年第10期,第41页。
    ①[日]四宫和夫:《信托法》,有斐阁昭和42年版,第104页。
    ② See George T. Bogert, Trusts, West Publishing Co,6thed,1987, at 505.
    ③ See Thomas Lewin, Lewin on Trust I,Sweet & Maxwell 7thed,2000,at 445.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第1款。
    ⑤[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页。
    ①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①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②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31页。
    ①[美]罗伊·罗哈吉:《国际税收基础》,林海宁、范文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377页。
    ②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③[美]罗伊·罗哈吉:《国际税收基础》,林海宁、范文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0页。
    ④ Se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1940,309 U.S.331.
    ⑤刘继虎:《法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①葛克昌:《行政程序与纳税人基本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②《德国租税通则》,陈敏译,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中华民国74年版,第49页。
    ③葛克昌:《行政程序与纳税人基本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①黄士洲:《信托成立时课税——论遗赠税法第五条之一之立法》,载《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第81页。
    ②V.图若尼:《税法的起草与设计》(第二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76页。
    ①[日]三夌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①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51-52页。
    ①依据税的侧重点或着眼点不同,税可区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以作为主体的“人”为基础并考虑个人具体情况而征收的税为对人税,如所得税;以作为客体的“物”为基础且不考虑个人具体情况而征收的税为对物税,如商品税。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② See Loring,A Trustee's Handbook,Aspen Law & Business,7th ed.,1997,at 268.
    ③ See Loring,A Trustee's Handbook,Aspen Law & Business,7th ed.,1997,at 268.
    ①[日]三麦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① See Boris I. Bittker & Lawrence M. Stone,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Little Brown Company,5th ed.,1980,at 457.
    ②[美]Marvin A. Chirelstein:《美国联邦所得税法原理》,刘兴源译,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1984年版,第176页。
    ①刘继虎:《法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
    ②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61页。
    ①[美]Marvin A. Chirelstein:《美国联邦所得税法原理》,刘兴源译,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1984年版,第176页。
    ②吴祥豪:《信托税制暨其相关税法问题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52页。
    ①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
    ②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212页。
    ③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④[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第四版),陈刚、杨建广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①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①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9页。
    [1]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陈清秀:《税法总论》(第四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3]陈清秀:《税法总论》,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5]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2001),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版。
    [7]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2002),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
    [8]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葛克昌:《行政程序与纳税人基本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葛克昌:《所得税与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一册增订二版),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
    [12]黄茂荣:《税法总论》(第二册),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2005年版。
    [13]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黄茂荣:《税捐法论衡》,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1991年版。
    [15]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江平:《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李青云:《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
    [18]刘继虎:《法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刘剑文:《所得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999版。
    [20]刘剑文:《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刘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条文精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刘剑文:《纳税主体法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23]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刘佐主编:《遗产税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5]刘隆亨:《中国税法概论》(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廖益新、李刚、周刚志:《现代财税法学要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潘秀菊:《信托法之实用权益》,永然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0]潘秀菊:《人寿保险信托所生法律问题及其运用之研究》,元照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版。
    [3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2]施正文:《税收债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王志诚:《信托之基本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34]王志诚:《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35]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吴弘、贾希凌、程鹏:《信托法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37]徐孟洲:《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8]徐孟洲:《税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张则尧:《财政学概要》,三民书局出版社1993年版。
    [41]张军建:《信托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42]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3]张守文:《财税法疏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朱大旗:《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7]钟典晏:《扣缴义务问题研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49]陈清修、陈伟晃、许伟仁等:《信托课税制度之研究》(财政部研究发展专题报告),财政部高雄市国税局1999年版。
    [50][美]Marvin A. Chirelstein:《美国联邦所得税法原理》,刘兴源译,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1984年版。
    [51][美]凯文.E.墨菲、马克.希金斯:《美国联邦税制》,解学智、夏琛舸、张津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英]海顿:《信托法》(第四版),周翼、王昊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3][英]威廉.配第:《赋税论》,陈冬野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4]《德国租税通则》,陈敏译,财政部财政人员训练所1985年版。
    [55][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6][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第四版),陈刚、杨建广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57][日]林大造:《所得税之基本问题》,简锦川译,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1984年版。
    [58][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9][日]三菱日联信托银行:《信托法务与实务》(第五版),张军建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安体富、李青云:《英、日信托税制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涉外税务》2004年第1期。
    [2]陈敏:《溯及影响租税债务之事项》,《政大法学评论》1980年第41期。
    [3]陈雪萍:《商事信托之商主体地位研究》,《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
    [4]崔宁晓、徐波:《日本信托业课税制度及启示》,《福建税务》1994年第11期。
    [5]蔡小泓:《浅谈信托课税(上)》,《律师杂志》1998年第229期。
    [6]邓辉:《信托财产课税问题探析》,《当代财经》2002年第3期。
    [7]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
    [8]葛克昌:《信托行为与实质课税原则》,《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
    [9]葛克昌、李礼仲:《遗产赠与税规划与信托行为遗产赠与税规划之研究》,见信托业商业同业公会主编,《信托法制学术研讨会信托税制相关议题论文集》,信托业商业同业公会2002年。
    [10]葛克昌:《综合所得税之宪法原理与问题—以大法官会议解释为中心》,《台大法学论丛》1997年第26卷第3期。
    [11]黄茂荣:《信托之税捐义务》,《植根杂志》2002年第18卷第9期。
    [12]黄茂荣:《实质课税原则》,《植根杂志》2002年第18卷第8期.
    [13]黄俊杰:《信托课税之规范设计》,《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5期。
    [14]黄俊杰、邹岳桦:《信托课税之立法评论》,《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
    [15]黄士洲:《信托成立时课税——论遗赠税法第五条之一之立法》,《月旦法学杂志》2002第80期。
    [16]黄源浩:《从“绞杀禁止”到“半数原则”——比例原则在税法领域之适用》,《财税研究》,2004年第36期。
    [17]江平:《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法学》2005年第1期。
    [18]李宪普:《信托税制的四个基本原则》,《金融时报》2002年9月12日。
    [19]刘继虎:《论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法学家》2008年第2期。
    [20]刘继虎、李正旺:《公益信托税收激励制度之管见》,《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21]刘继虎、葛婉婉:《违法所得可税论》,见漆多俊编:《经济法论丛》第12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22]刘宁添:《日本信托税制》,《财税研究》1993年第2期。
    [23]柳经纬:《权利能力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1期。
    [24]姒建英:《信托税制的国际比较和借鉴》,《企业经济》2004年第7期。
    [25]孙宪忠:《物权行为理论探源及其意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26]苏慧君,《信托课税之理论与立法》,《法律评论》2000年第66卷第1—3期合刊。
    [27]王志诚:《信托:私法体系的水上浮油?(上)》,《台湾本土法学》2003年。
    [28]王志诚:《跨越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之法理》,《政大法学评论》2001年第68期。
    [29]王志诚:《论商事信托之功能与法制发展》,《律师杂志》2002年第268期。
    [30]邢成:《我国信托税制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原则》,《证券时报》,2003年10月17日。
    [31]邢成:《建立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证券时报》,2009年9月20日。
    [32]邢成、韩丽娜:《信托税制及其建立原则研究》,《现代财经》2003年第9期。
    [33]谢晖:《论法律实体》,《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版第10期。
    [34]谢钊益、高如月:《信托所得课税之探讨》,《美和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1期。
    [35]谢哲胜:《债权确保与信托制度的平衡》,《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3期。
    [36]谢哲胜:《受托人权利义务及责任》,《月旦法学杂志》2000年第65期。
    [37]易晓斌、杨林枫:《试论我国信托税收制度的原则和基本构架》,《信托投资研究》2004年第3期。
    [38]王文宇:《论信托财产之独立性与主体性》,《法令月刊》2002年6期。
    [39]徐孟洲、席月民:《论我国信托税制构建的原则和设计》,《税务研究》2003年第11期。
    [40]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的比较与借鉴》,见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1]郑俊仁:《信托税制与实质课税原则》,《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80期。
    [42]郑俊仁:《信托成立时之税制研议》,《中国税务旬刊》1997年第1643期。
    [43]郑俊仁:《信托存续期间之税制研议》,《中国税务旬刊》1997年第1649期。
    [44]郑俊仁:《信托关系消灭时之税务处理》,《中国税务旬刊》1997年第1665期。
    [45]郑俊仁:《他益信托受益权课税时点研究》,《财税研究》2003年第1期。
    [46]郑俊仁:《信托关系及有关课税观念研议》,《财税研究》1994年第3期。
    [47][日]吉良实:《实质课税主义》,郑俊仁译,《财税研究》1987年第2期。
    [48][日]新井城:《受托人的个人之地位》,《信托法研究》1986年第10期。
    [49][日]能见善久:《日本新信托法的理论课题》,赵廉慧译,《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50]黄美嘉:《信托课税之研究暨对我国相关税法修订之建议》,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
    [51]黄源浩:《税法上的类型化方法——以合宪性为中心》,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52]李素兰:《我国信托行为课税实务探讨》,中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3]翁健祥:《信托课税法制研究—以信托税捐归属为中心》,中正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4]吴祥豪:《信托税制暨其相关税法问题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5]黄士洲:《税法对私法的承接与调整》,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6]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A.J.Oakley,The Modern Law of Trust,Nin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2008.
    [2]Baker (Inspector of Taxes) V. Archer-Shee, (HL)House of Lords 26,July 1927.See Baker V. Archer-Shee[1927]AC844,11TC749.
    [3]Boris I. Bittker & Lawrence M. Stone,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Little Brown Company,5th ed.,1980.
    [4]Butterworths, UK Tax Guide 1989-1990, Butterworths,1989.
    [5]Edward C. Halbach, JR., Uniform Acts, Restatements, and Trends in American Trust Law at Century's End,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88,2002.
    [6]Edward C.Halbach,Jr.,Trust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eg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1990.
    [7]Graham Moffat, 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2nd edition, Butterworths, 1994.
    [8]Graham Moffat and Michael Chesterman, Trusts Law Text Materials, George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td,1988.
    [9]Goodman, A Study of Comparative Taxation of Trusts in Four Countries, in T. G. Youdan, Eguity, Fiduciaries and Trusts, Toronto:carswell,1989.
    [10]George T. Bogert, Trusts, West Publishing Co,6thed,1987.
    [11]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Proceedings of Fifteenth Session:Trusts-Applicable Law and Recognition,1985.
    [12]Louis Loss & 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spen Law & Business,2001.
    [13]Loring, A Trustee's Handbook, Aspen Law & Business,7th ed.,1997.
    [14]Matthew Hutton, Tolley's UK Taxation of Trusts, Twentieth Edition, LexisNexis, 2010.
    [15]Mayo V. Moritz,151 Mass.481,24n.e.1083(1890).
    [16]Parker and Mellows, The Modern Law of Trusts,7th edition, Sweet and Maxwell,1988.
    [17]Philip H. 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 Butterwort h and Co.1993.
    [18]Roger Kerridge, The Taxation of Trust Income, The Law Quarlerly Review, Vol,110, January 1994.
    [19]Ricker V. American Loan & Trust Co.,140Mass.346,5n.e.284(1885)
    [20]Roger Kerridge, The Taxation of Trust Income, The Law Quarlerly Review,Vol.110, January 1994.
    [21]Steven J. Rice, Introduction to Tax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95.
    [22]Thomas Lewin, Lewin On Trust I, Sweet & Maxwell,7th ed.,2000.
    [22]Williams V. Singer(1921) A.C 65, TC387.
    [24]Thomas Lewin, Lewin on Trust I Sweet & Maxwell 7th ed,2000.
    [25][日]占部裕典:《信托裸税法—その裸题と展望》,清文社2001年版。
    [26][日]佐藤英明:《信托と岂裸税》,弘文堂2002年版。
    [27][日]片冈政一:《战时的国民税法》,第一书房1940年版。
    [28][日]三渊忠彦:《信托法通释》,大冈山书店1926年版
    [29][日]四宫和夫:《信托法》,《法律学全集》(33-Ⅱ),有斐阁1989年版。
    [30][日]田中二郎:《租税法》,有斐阁昭和四十七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