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智度论》是印度大乘佛教高僧龙树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详尽全面地表述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无论对印度佛教,还是对中国佛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菩萨”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大智度论》通过解释《大品般若经》,为这一概念作出全面的论议和阐释。学界对《大智度论》的研究涉及版本、思想及外在影响等各个层面,但对其核心理念菩萨思想的研究进行的相对较少,这一现状和“菩萨”这一概念在《大智度论》和整个大乘佛教中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有鉴于此,笔者着意展开对《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的研究,考察核心限定在《大智度论》中菩萨思想的各个层面,诸如:菩萨的性格、人本内涵等基本特征;菩萨实相智慧观中的“我空”观、法印观、语言观、涅槃观、“法空”观,及时空观与中道观;菩萨出世理想中的“波罗蜜”思想,主要包括福德门的“施、戒、忍”和智慧门的“勤、定、慧”,还有菩萨的发心、行愿与功德回向;几种菩萨地阶思想的关系;菩萨的佛陀观、“佛法”观,菩萨的诸佛观、三世佛恩观、佛寿观、佛身观,菩萨的成佛观念及成佛信念等等。试图揭示《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的基本体系与特征,以考查《大智度论》菩萨思想在中印佛教中所处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力的来源。
     笔者主要采用宗教学、历史学、哲学的方法,从其佛学的哲学概念自陈,到其经验论的禅观方法解释,以及其有待考量的终极宗教价值观介绍,从概念的分析入手,尽可能使用现代人熟识的概念术语,来阐释《大智度论》中相关的范畴,从概念的内涵,到概念的外延,按照《智论》菩萨概念相关联的几个重要方面,展开阐释。
     本文认为:1.空性观、佛崇拜,以及菩萨六度等宗教实践,在《大智度论》的学说中,呈现出一种“空——有”兼顾的姿态,与此同时,这部长篇大论对文字语言效用本身的自我审慎甚至价值否认,都使得《智论》的空性观达到-种横扫一切、毫不留情的程度。2.空性思想虽然是《大智度论》的根本思想,但是,《大智度论》中释迦如来崇拜的立场非常鲜明,这种崇拜和空性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一切,体现了菩萨思想体系中哲学性和宗教性的圆融会通。3.《智论》关于“菩萨六度”的宗教实践,即施舍、善戒、忍让、努力、禅修和般若之智,被表述为五而一、六而一的关系,彰显了对般若与成佛解脱的重视,体现了终极超越的价值。4.《智论》建立了大小乘佛教之间有条不紊的有机关系,在纯理论的层面,小乘的学说被全面接受而重新阐释,这种调和的精神是龙树面对当时大小乘之间的冲突而选择的一个高明的对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5.对大乘独有的宗教“慈悲”精神,《智论》进行了远远超乎《中论》等的不遗余力的渲染,大乘近乎极致的慈悲教义,成为《智论》菩萨理论的基本内涵。6.方便智成为大乘般若道的第二属性和境界,从理论的意义上说,这是《智论》哲学自陈和宗教表述的两种最基本的需要。7.《智论》得益于论体的开放体例和与小乘交锋的需要,大菩萨摩诃萨诸如弥勒等的智慧和法力,都在和佛果的比较中获得荣耀的彰显,为“菩萨思想”与声闻佛教的抗衡提供了一种崇拜性的素材。8.《智论》学说对以后大乘的发展,无论从认识论,特别是以破为立的方法论,以及佛菩萨信仰、菩提思想,还是实践观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鸠摩罗什引进之龙树论典与思想,修正了格义的缺失,其弟子僧肇的造论,一扫汉传佛教格义的偏失,是龙树学传入汉地的第一项成果。无论是三论宗、天台宗、禅宗、律宗,还是华严宗,都受到《智论》理论的深刻影响。《大智度论》为中国佛教界树立大乘意识,开宗立派,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终于在南朝佛教中促成了四论学派的形成。
Mahaprajna-shastra is the first basic shastra which discuss Weltanschauung and the view of practicing Buddhist conduct overall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t takes its plac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isation of mankind. Mahaprajna-shastra is the first writing of Mahayana Buddhism encyclopedia written by Najarjuna who is Mahayana Buddhism Eminent monk of ancient of India. The work fills in the gap which hither to existed in the Mahayana Buddhism shastra. It is regarded as first genre of theory of Mahayana Buddhism. The work firstly stated the activity of basic Mahayana Buddhism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logic in the round. Mahaprajna-shastra had a tremendous effect on the Buddhism of China and India.
     Although Bodhisattva appears mainly in the sutra-pitaka of the Mahayana Buddhism, there are a few sutras to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ideas of Bodhisattva's basic thought. Mahaprajna-shastra firstly made academic position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Bodhisattva by explaining the Mahaprajna-paramita-sutra. Now it not enough to the study of the Mahaprajna-shastra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You have seldom see a reatise which has got its minds from an overall point of view. It was out of keeping for the status of the Mahaprajna-shastra in the documents of Buddhism. In order to enrich the study of the domain, I am fussy about the mind of Bodhisattva's thought of Mahaprajna-shastra.
     This thesis try to study the kernel of the Bodhisattva connotation and the other things, for the research of Bodhisattva thought in the Mahaprajna-shastra lacks comparatively. The research of the thesis limit the basic aspect of Bodhisattva thought in the Mahaprajna-shastra, such as the Weltanschauung of Bodhisattva, the view of universal salvation and Buddha's body, compassion of Bodhisattva and Bodhichitta, Prajnaparamita and Upaya, Major contents of Bodhisattva behavior, and the 10 stages of Mahayana bodhisattva development. The thesis try to reveal the basic features of Bodhisattva thought, seeing about the important role in Buddhism history of China and India. Considering the specific properties of Buddhism, I will use the method of philosophy and interpretation (plus the historiography). I will make use of the modern term to analyze the concept of Buddhism from philosophy and explanation of Dhyana-contemplation method from empiricism to the ultimate religious value which was to be weigh in the mind with thoroughness and care. In my explanation, there are the definition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In term of several important points related the concept of Bodhisattva, I will deal with the follow contents.
     In the thesis,I deem that (1) there is the coexistence of unreal and real in this doctrine of prajna,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Meditation on the true venerating Buddha and the way or discipline of the Bodhisattva. That emphasis on the Shunyata in the Shastra on Prajna-paramita Sutra is inconceivable. Meanwhile,that self-checking the avail of language used in the Shastra even denial make the veriest Meditation on the true and view of language to reach to some extent extremely;(2)although the Shunyata is the basic mind in the Mahaprajna-shastra, the position of adoring Sakyamuni Buddha and Arhat is very distinct.(3)the religion view of social practice of Mahaprajna-shastra with the six things that ferry one beyond the sea of mortality to nirvana, i,e, dana, shila, ksanti, virya, dhyana, prajna, which are expressed that five must be integrated or the six integrated. (4) Mahaprajna-shastra explains and erects the ru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nayana and Mahayana. In pure theory, the Hinayana lysenkoisms are accepted overall and explained anew the relation of the Hinayana and Mahayana. Najarjuna attemper the Hinayana and Mahayana,which is a prominent feature in the Mahaprajna-shastra.(5) Mahaprajna-shastra play up the unique Maitri-karuna of Mahayana far beyond the Madhynmaka-karika. The Maitri-karuna of Mahayana which comes next to criaziness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Bodhiattva theory of Mahaprajna-shastra.(6) Upayakaushalya is the second property and bourn of Mahaprajna Prajna, for academic meaning, which is the most basic demand to expression of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n of Mahaprajna-shastra, that build up a setoff for Buddhaphala. (7) in order to contest with Hinayana, Mahaprajna-shastra adopt the open form; the great bodhi's wisdom and the power of Buddha-truth to get rid of calamity and subdue evil, such as Maitreya, are made a comparison of Buddha and add glory for itself, which provide with an adoring material to compete against the Hinayana. (8) Mahaprajna-shastra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hayana from epistemological, mentalism, methodology that putting destruction first and construction will follow automatically, to the practice point of view. (9) in the Buddhism theory of the India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Najarjuna, whose masterpiece------Mahaprajna-shastra, has completed denomination of the Mahayana Buddhism and has finally come to the top in the Mahayana Movement though interpretation of Mahaprajna-shastra, either of the Three Shastras school, or The Tiantai school, they are all being influenced profoundly by the Mahaprajna-shastra.
引文
①僧睿:《大智论记》,僧祜著《出三藏记集》卷十,苏晋仁点校本,中华书局(北京),1998年,第388页。
    ②《释论》在汉传佛教专指《大智度论》,而在密教则特指《释摩诃衍论》,尹邦志《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页1,四川大学(成都)2004年博士论文。为求行文方便,以下或称《大智度论》或简称《智论》。
    ③西夏文译本《大智度论》全世界现存三种,详见彭向前:《中国藏西夏文《大智度论》卷第四考补》《西夏学》第二辑,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2007年。
    ④ E·Lamotte: 《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郭忠生译,《谛观》(南投)第62期,1990年7月。
    ①慧远:《大智论抄序》,《出三藏记集》卷十,第391页。
    ②圣凯:《(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觉群佛学》,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10年。
    ①僧睿:《大智释论序》,《出三藏记集》卷十,第387页。
    ②僧睿:《中论序》,《出三藏记集》卷十一, 第401页。
    ③ E·Lamotte《<大智度论>作者及其翻译》,郭忠生译,《谛观》62期(1988);K.V.Ramanan著:昙昕译:《龙树菩萨之生平与著作述要》,《谛观》50期(1987年);Robinson,Richard H著,大容译,《释慧远(大智度论抄序)注》《谛观》22期(1985年);Robinson,Richard H著;昙听译《印度早期中观学派(三)》,《谛观》19期(1984年)。
    ④周伯戡:《库车所出<大智度论)写本残卷之研究——兼论鸠摩罗什之翻译》,《台大历史学报》第17期(台北),1992年。
    ⑤有关日本学者的《智论》研究成果,台湾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有详尽的搜集。详见 http://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89.htm。翻译成中文的有梶山雄一《(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氏著《龙树与后期中观学》,吴汝钧译,文津出版社(台北),2000年:加藤纯章《(大智度论)的世界》,许洋主译,《谛观》第52期,1988年等。
    ①陈朝栋:《<大智度论>概要易读》,大千出版社(台北),1982年初版。
    ②印顺口述,昭慧记录《(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东方宗教研究》(台北)第2期,1991年10月。
    ③游祥洲《汉译龙树论典(大智度论)“十八空”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台北),1984年。
    ④厚观法师发表的有关《大智度论》研究的学术成果相当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智度论)一之般若波罗蜜与方便》,《法光杂志》(台北),第36期第二版,1992年9月;《(大智度论)中的般若波罗蜜》,《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台北,东大出版社,1995。释厚观《三三昧、三解脱门——<大智度论>を中心としろ’,修士论文,东京大学,1991;《印顺导师与中观思想研究——以(大智度论>为主》,《人间佛教薪火相传:第七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大会手册.会议论文》(台北),2008年5月;《<大智度论)的戒学思想》,《谛观》65期(1991年4月);《(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护僧》6期(1987年1月);释厚观,郭忠生编《(大智度论)之本文相互索引》,《正观》(南投)6期(1998年9月)。⑤详见《福严佛学院第八届学生论文集》(新竹,1999)、《福严佛学院第九届学生论文集》(新竹2002)。⑥周伯戡关于《智论》研究的论文有《库车所出(大智度论>写本残卷之研究——兼论鸠摩罗什之翻译》,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17期,1992年12月)。《<大智度论)略译初探》,《中华佛学学报》(台北)13期(2000年5月);‘大智度论之作者’;《Sources of Chinese Buddhism))(1993年1月);《重论<大智度论)的作者》,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34期(2004年12月)。
    ①丁敏: 《<大智度论>中的“五神通”》, 《佛教神通:汉译佛典神通故事叙事研究》,法鼓文化(台北),2007年。
    ②万金川:《龙树的语言概念:以(大智度论)为中心的一个研究》,《龙树的语言概念》,《正观》,1995。
    ③蒋义斌:《<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94; 《<大智度论>的净土观》,《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台北),2000。
    ④阳志宏:《(大智度论>的道次第研究》,玄奘大学(新竹)硕士论文2004年。
    ⑤欧阳竟无在《大般若波罗蜜经叙》中赞叹道:“赖有智论,汪洋般若乃有津涯,赖有智论,渊深般若乃能汲浭”。文见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般若思想研究》,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1979,第256页。
    ⑥印顺的笔记一直未公开印行,直至1990年印顺弟子厚观法师负笈日本前夕,印老才将这些以不同纸张手工抄写的笔记交给他。熊十力:《读智论钞》发表在《世间解》(北平)第3至7期,1947年,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1年结集出版;唐大圆:《读(大智度论>谈结使处说颂》,《东方文化》(上海)第4期。
    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虽有大陆学界零星关于《智论》的文章发表,不仅数量少且仅限于对《智论》的一般性介绍,以致到了2004年尹邦志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大陆学界对《智论》的研究现状时,仍慨叹“颇为寂寥”。见尹邦志:《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页3。
    ⑧王世安:《读(大智度论>——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五台山研究》(太原)1987年4期至1989年第1期。
    ⑨妙湛:《<大智度论>提要·序言》,《闽南佛学院研究生部(大智度论)研究工作总结》,《闽南佛学院学报》(厦门),1993年第2期。
    ⑩陈兵:《<大智度论>论证人死非断》,《生与死:佛教轮回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94年。
    ①彭向前:《中国藏西夏文<大智度论>卷第四考补》,《西夏学》(第二辑),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2007年。
    ②尹邦志:《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③邓华祥:《<水乐北藏.大智度论>“音释”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硕士论文,2009。
    ④龚晓康:《<大智度论>的念佛思想》,《宗教学研究》(成都)2005年第1期。
    ⑤汪志强:《<大智度论>净土思想研究》,《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⑥圣凯:《(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觉群佛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⑦刘显:《敦煌本(大智度论)学术价值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大正藏>本(大智度论)校勘举误——以敦煌本为参校本》,《辽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⑧蒋义斌:《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94。
    ①[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①李润生:《中论导读》,中国书店(北京),2007年,上册,别序第7页(谈锡永别序)。
    ②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一册),齐鲁书社(济南),1991年,第244页。
    ①p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五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②[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册,第32-33页。
    ③[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1页。
    ④[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七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7-18页。
    ①《大智度论》卷五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3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0,21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0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②《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6页。
    ③《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6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6页。
    ②《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③《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4页。
    ②《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③《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④《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⑤《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0页。
    ②《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0页。
    ③《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9,20页。
    ④《大智度论》卷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①《大智度论》卷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②《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页。
    ③《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页。
    ①《大智度论》卷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②《大智度论》卷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③《大智度论》卷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④《大智度论》卷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4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4-5页。
    ②《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6页。
    ①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03页。
    ②吕澂:《观行与转依》,《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第48页。
    ①高长江:《语言与宗教关系初步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昆明)1992年第5期。
    ②王新水:《<维摩诘经>思想新论》,黄山书社(合肥),2009年,第69页。
    ③维·波檀阇黎:《龙树大师》,载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中观思想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第4页。
    ①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00页。
    ②陈朝栋:《<大智度论>概要易读》,大千出版社(台北),2004年,第157页。
    ③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2页。
    ④工新水:《<维摩诘经>思想新论》,黄山书社,2009年,第71页。
    ①《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大正藏》第27册,第45页。
    ②陈朝栋:《<大智度论)概要易读》,大千出版社(台北),2004年,第185页。
    ①正新水:《<维摩诘经>思想新论》,黄山书社,2009年,第73页。
    ②《大智度论》卷六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15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3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页。
    ②王路平:《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巴蜀书社(成都),2001年,第126页。
    ①吕澂:《缘起与实相》,《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4-36页。
    ①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②方广錩:《龙树及其著作与思想》,《南亚研究》(北京)1985年第2期。
    ③《大智度论》卷七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1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2页。
    ②印顺:《菩萨心行要略》,中华书局(北京),2010年,第3页。
    ③《大智度论》卷四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④梶山雄一:《龙树的思想》,文津出版社(台北),2000年,第43页。
    ①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97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7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页。
    ②印顺:《般若经讲记》,中华书局(北京),2010年,第115页。
    ③梶山雄一:《龙树的思想》,文津出版社(台北),2000年,第44页。
    ④参李利安:《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6年,第117页。
    ①《大智度论》卷五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8-9页。
    ①《大智度论》卷五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8页。
    ②梶山雄一:《龙树的思想》,文津出版社(台北),2000年,第78页。
    ④印顺:《菩萨心行要略》,中华书局,2010年,第3页。
    ①梶山雄一:《龙树的思想》,文津出版社(台北),2000年,第78页。
    ①《大智度论》卷五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0页。
    ②《大智度论》卷九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3页。
    ③印顺:《菩萨心行要略》,中华书局,2010年,第24页。
    ①《大智度论》卷九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7页。
    ②《大智度论》卷九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9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15页。
    ②《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页。
    ③《大智度论》卷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6页。
    ①吕澂:《印度佛教史略》,《吕澂佛学名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4年,第57页。
    ②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57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4页
    ①《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1页。
    ②《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1页。
    ③《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①《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②《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③周裕锴:《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一文提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①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490页。
    ②《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页。
    ③《大智度论》卷五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页。
    ①《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②《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③《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④《大智度论》卷二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7-18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19页。
    ①《大智度论》卷五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22页。
    ①《大智度论》卷六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页。
    ②《大智度论》卷七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2-26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6页。
    ②《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18页。
    ③《大智度论》卷八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0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6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24页。
    ②《大智度论》卷九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15页。
    ①《大智度论》卷九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1-12页。
    ②《大智度论》卷一百,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19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十J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7页。
    ②《大智度论》卷三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页。
    ①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2001年,第15页。
    ①吕激:《印度佛教史略》,《吕澂佛学名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4年,第56-57页。
    ①《大智度论》卷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8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5页。
    ②《大智度论》卷八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5页。
    ①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96,97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页。
    ②《大智度论》卷三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6页。
    ①张尚德: 《张尚德讲演录》,达摩出版社(台北),2009年,第47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①《大智度论》卷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5页。
    ①黄心川:《试论龙树的中观哲学》,《南亚研究》(北京)1981年(Z1期)。
    ②[古印度]龙树著,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第30册,第33页。
    ①王路平:《略论龙树、提婆的中观哲学》,《浙江学刊》(杭州)2000年第3期。
    ②姚卫群:《佛教的“中道”观念及其思想渊源》,《宗教学研究》(成都)2001年第4期。
    ③《中阿含经》,卷五十六,《大正藏》第1册, 第777页。
    ①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348页。
    ②《杂阿含经》,卷34,《大正藏》,第2册,页245。
    ③《别译杂阿含经》第10卷,《大正藏》第2册,第444页。
    ①《中论》,《大正藏》,第30册,第1页。
    ②《中论》,《大正藏》,第30册,第1页。
    ③《中论》,《大正藏》,第30册,第2页。
    ①吉藏:《中论疏》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28页。
    ②《大智度论》卷七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0页。
    ③《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7页。
    ④韩廷杰:《三论玄义校释》,中华书局(北京),1987年,第6页。
    ①许海山:《古印度简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94页。
    ②吕澂:《正觉与出离》,《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0-22页。
    ①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②吕澂:《正觉与出离》,《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③吕澂:《佛法与世间》,《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①吕澂:《佛法与世间》,《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98-100页.
    ②吕澂:《佛法与世间》,《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97,98页。
    ①太虚虚:《生活与生死》,《太虚大师全书》(第5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98页。
    ②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04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6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15页。
    ②《大智度论》卷八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18页。
    ①《大智度论》卷五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6页。
    ②《大智度论》卷七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4页。
    ①吕澂:《观行与转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②吕澂:《佛法与世间》,《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①《大智度论》,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卷,第15页。
    ②《大智度论》,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7卷,第14页。
    ①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齐鲁书社,1991年,第736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0页。
    ②《大智度论》卷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①《大智度论》卷八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7页。
    ②《大智度论》卷六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页。
    ③详见李通玄:《华严经合论》卷一,《续藏经》第4册,第12页。
    ①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南怀瑾序》,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3页。
    ②《大智度论》卷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①吕澂:《观行与转依》,《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②《大智度论》卷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①吕澂:《观行与转依》,《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0页。
    ②《大智度论》卷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①杜继文:《汉传佛教经典哲学》(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55页。
    ①沈行如:《般若与业力》,民族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331页。
    ②《大智度论》卷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①《大智度论》卷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②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①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②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齐鲁书社,1991年,第749,750页。
    ①吕澂:《观行与转依》,《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①《大智度论》卷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卷弟15页至第16卷第18页。
    ①吕澂:《观行与转依》,《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0-51页
    ②《大智度论》卷七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3页。
    ③《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4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0页。
    ②《大智度论》卷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6页。
    ③《大智度论》卷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①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齐鲁书社,1991年,第733页。
    ②《大智度论》卷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③《大智度论》卷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页。
    ④《大智度论》卷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页。
    ①《大智度论》卷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页。
    ②《大智度论》卷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页。
    ③《大智度论》卷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3页。
    ④《大智度论》卷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22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2页。
    ②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3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3,24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5,26页。
    ③《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7,28页。
    ④《大智度论》卷四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9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8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3页。
    ②《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15页。
    ③《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页。
    ②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齐鲁书社,1991年,第755页。
    ③《大智度论》卷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页。
    ①《大智度论》卷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2页。
    ②《大智度论》卷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3页。
    ①《大智度论》卷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6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8页。
    ③《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④《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⑤《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①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齐鲁书社,1991年,第728页。
    ②《大智度论》卷八十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6页。
    ③《大智度论》卷四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0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②《大智度论》卷四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9页。
    ③《大智度论》卷四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3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页。
    ②《大智度论》卷六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0,21页。
    ①《大智度论》卷六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页。
    ②《大智度论》卷七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2页。
    ①《华严经》卷五十九,《大正藏》,第9册,第775页。
    ②《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4。
    ①《大智度论》卷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②《大智度论》卷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页。
    ③《大智度论》卷二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4页。
    ②《大智度论》卷六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页。
    ①《大智度论》卷六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7页。
    ①《大智度论》卷六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0,31页。
    ②《大智度论》卷八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九,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8,9页。
    ①《摩垮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发趣品第二十》,《大正藏》,第8册,第256页。
    ①《摩河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发趣品第二十》,《大正藏》第8册,第256--259页。
    ②《摩诃波若波罗蜜经》卷十七记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十地,菩萨具足己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菩萨摩诃萨具足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具足是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藏》第8册,第346页。
    ③《智论》卷四十九记云,问曰: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见金陵刻经处《大智度论》卷四十九,1991年,第6页。
    ④陈朝栋:《<大智度论>概要易读》,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⑤陈朝栋:《<大智度论>概要易读》,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①蒋义斌:《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94年。
    ②《大智度论》卷三十八,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1页。
    ③《大智度论》卷四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4,5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9页。
    ②《大智度论》卷九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9页。
    ③《大智度论》卷八十三,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6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十九,金陵刻经处,191年,第6页。
    ②《大智度论》卷八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16页。
    ①陈朝栋:《<大智度论>概要易读》,台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②《大智度论》卷五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6-12页。
    ①《大智度论》卷五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13页。
    ②《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大正藏》第9册,第444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大正藏》第9册,第574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6页。
    ①《大智度论》卷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5页。
    ①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②弘学:《部派佛教》,巴蜀书社,1999年,第47页。
    ③弘学:《部派佛教》,巴蜀书社,1999年,第48页。
    ①《中阿含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册,第511页。
    ②滨田隆:《菩萨——他的起点和造型》,白文译,《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
    ③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④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⑤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①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②杨郁文: 《(增壹阿含经)题解》, 《佛光大藏经·阿含藏·增壹阿含经一》,佛光出版社(高雄),1986,页13-14。释见宁《“菩萨”概念之起源初探一以<增一阿含经>为主》,《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十四》,华严莲社(台北)2003。
    ③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68页。
    ④高永宵:《异部宗轮论导读》,中国书店,2007年,第41页。
    ⑤世友造,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49册,第15页。
    ①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②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③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④真如:《佛本生经传》,《博览群书》,2000年,第6期。
    ①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79页。
    ②《佛说兜沙经》, 《大正藏》第10册,页445。
    ③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④《佛说内藏百宝经》,《大正藏》第17册,页751。
    ①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②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第8册,第217页。
    ②《妙法莲华经》卷一, 《大正藏》第9册,第7页。
    ①《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②蒋义斌:《<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95年。
    ①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具备以上十种名号,即名世尊。
    ②《佛地经论》(一卷),《大正藏》第26册,第29页。
    ③《大智度论》卷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6,17页。
    ①《大智度论》,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卷,第18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3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4页。
    ③《大智度论》卷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9页。
    ④《大智度论》卷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30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4-27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8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9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6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24卷,第6页。
    ②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6页。
    ③《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正藏》第29册,第410页。
    ①《大智度论》卷二十五,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2页。
    ②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7-491页。
    ③《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①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01页。
    ②《大智度论》卷二十,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0页。
    ③释海实:《(大智度论>中四无量心的地位及修持》,《福严佛学院第八届初级部论文集》(新竹),1999年。
    ④《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①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1页。
    ①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②《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第8册,第220页。
    ③《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3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3页。
    ②《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4,15页。
    ②《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5页。
    ③《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 《大正藏》,第9册,第33页。
    ④《大智度论》卷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页。
    ⑤《大品般若经》卷三九八《常啼菩萨品》, 《大正藏》第6册,第1059页。
    ①《大智度论》卷三十四,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8页。
    ②《大品般若经》卷三九九《法涌菩萨品》,《大正藏》第6册,第1067页。
    ①龚晓康:《<大智度论>的念佛思想》,《宗教学研究》(成都)2005年第1期。
    ②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凤凰出版集团,2008年,第175页,第231页。
    ①《大智度论》卷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4-5页。
    ②《大智度论》卷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③《大智度论》卷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6页。
    ④《大智度论》卷七,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5页。
    ①《大智度论》卷十一,金陵刻经处,1991年,第11卷,第11页。
    ①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03-105页
    [1]《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
    [2]《中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
    [4]《十住经》,《大正藏》第10册。
    [5]《大智度论》,金陵刻经处,1991年印。
    [6]《中论》,《大正藏》第30册。
    [7]《百论》,《大正藏》第26册。
    [8]《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
    [9]《十住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6册。
    [10]《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7册。
    [11]《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
    [1][梁]僧佑:《出三藏记集》,苏晋仁点校本,中华书局,1997。
    [2][隋]吉藏:《中观论疏》《大正藏》第42册。
    [3][隋]吉藏:《大乘玄论》,《大正藏》第45册。
    [4][隋]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大正藏》第46册。
    [5][隋]慧远:《大智度论抄》二十卷,现存《大智度论抄序》,《出三藏记集》卷十。
    [6][东晋]道安述、慧影撰:《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现存七卷,《新纂卍续藏经》第46册。
    [7][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8][唐]李通玄:《华严经合论》卷一,《续藏经》第4册。
    [1]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2年
    [2]李利安:《佛教菩萨观》,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9年。
    [3]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8年。
    [4]陈朝栋:《<大智度论>概要易读》,大千出版社(台北),1982年。
    [5]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6]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
    [7]吕澂:《吕澂佛学论着选集》,齐鲁书社(济南),1991年。
    [8]吕澂:《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
    [9]吕澂:《吕澂佛学名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84年。
    [10]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渥德尔:《印度佛教史》,王世安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95年。
    [13]许海山:《古印度简史》,中国言实出版社(北京),2006年。
    [14]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北京),2000年。
    [15]潘贵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2001年。
    [16]陈杨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高永宵:《<异部宗轮论>导读》,中国书店(上海),2007年。
    [18]李润生:《<中论>导读》,中国书店,2007年。
    [19]释印顺:《空之探究》,正闻出版社(台北),1990年。
    [20]释印顺:《般若经讲记》,正闻出版社,1992年。
    [21]释印顺:《教制教典与教学》,正闻出版社,1990年。
    [22]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1988年。
    [23]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1993年。
    [24]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1990年。
    [25]牟中三:《佛性与般若》,学生书局(台北)2004年。
    [26]熊十力:《读智论钞》,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1年。
    [27]聂秀藻:《原始佛教四谛思想》,佛光(高雄),1987年。
    [28]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香光书乡(嘉义),1998年。
    [29]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东大(台北),1988年。
    [30]沈行如:《般若与业力》,民族出版社(北京),2002年。
    [31]弘学:《部派佛教》,巴蜀书社,1999年。
    [32]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中观思想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1979年。
    [33]太虚:《生活与生死》,《太虚大师全书》(第5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4]陈柏达:《大智度论昙无竭品今译》,天华出版社(台北),1987年。
    [35]加藤纯章:《大智度论的世界》,《般若思想》,法尔出版社(台北),1988年。
    [36]水野弘元:《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选集二》,惠敏译,法鼓文化出版社(台北),2000年。
    [37]尾山雄一:《龙树与中后期中观学》,吴汝钧译,文津粗版社(台北),2000年。
    [38]瓜生津隆真等著:《中观与空义》,许洋主等译,华宇出版社(台北),1989年。
    [39]中村元着,释见憨译:《早期佛教——其思想与生活》,香光书乡(嘉义),1995年。
    [40]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1]印顺口述,昭慧记录:《(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东方宗教研究》(台北)第2期,1991年10月。
    [2]郭忠生:《六道与五道》,《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一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东大(台北),1995年。
    [3]游祥洲:《龙树的诠释学理念之哲学省察—从<大智度论>几个论题的思维进路探讨龙树学“乘共赏”的诠释学蕴涵》,《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正闻,2000年。
    [4]游祥洲:《汉译龙树论典(大智度论)“十八空”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台北),1984年。
    [5]万金川:《龙树的语言的概念一以<大智度论>中心的一个研究》,《龙树的语言概念》,正观出版社(南投),1995年。
    [6]Richard H. Robinson:《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学派=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郭忠生译,《正观》(南投),1996
    [7]加藤纯章:《(大智度论)的世界》,许洋主译,《谛观》第52期,1988。
    [8]释厚观:《<大智度论>---之般若波罗蜜与方便》,《法光杂志》(台北),第36期第二版,1992;
    [9]释厚观:《(大智度论)中的般若波罗蜜》,《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东大(台北),1995。
    [10]释厚观:《印顺导师与中观思想研究——以<大智度论>为主》,《人间佛教薪火相传:第七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大会手册.会议论文》(台北),2008年5月。
    [11]释厚观:《<大智度论)的戒学思想》,《谛观》65期(1991年4月)。
    [12]释厚观:《<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护僧》6期(1987年)。
    [13]释厚观,郭忠生编:《<大智度论>之本文相互索引》,《正观》(南投)6期(1998年9月)。
    [14]周伯戡:《库车所出(大智度论)写本残卷之研究——兼论鸠摩罗什之翻译》,《台大历史学报》第17期(台北)1992。
    [15]周伯戡:《(大智度论>略译初探》,《中华佛学学报》(台北)13期(2000年5月)。
    [16]周伯戡:《重论<大智度论>的作者》,《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34期(2004年12月)。
    [17]丁敏:《<大智度论)中的“五神通”》,《佛教神通:汉译佛典神通故事叙事研究》,法鼓文化(台北),2007。
    [18]万金川:《龙树的语言概念:以(大智度论)为中心的一个研究》,《龙树的语言概念》,《正观》(南投),1995。
    [19]蒋义斌:《(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中的菩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 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95。
    [20]蒋义斌:《<大智度论>的净土观》,《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2000年。
    [21]释见宁:《“菩萨”概念之起源初探—以<增一阿含经>为主》《佛学论文集十四之十三》,华严莲社(台北)2000.
    [23]杨郁文:《增壹阿含经题解》,《佛光大藏经·阿含藏·增壹阿含经一》佛光出版社(高雄),1987。
    [24]欧阳志宏:《<大智度论>的道次第研究》,玄奘大学硕士论文(新竹)2004年。
    [25]王世安:《读<大智度论>——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五台山研究》(太原)1987年4期至1989年第1期。
    [26]彭向前:《中国藏西夏文<大智度论>卷第四考补》,《西夏学》(第二辑),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2007。
    [27]尹邦志:《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成都),2004年。
    [28]尹邦志:《<大智度论>对“菩萨禅”的论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2008年,第2期。
    [29]邓华祥:《<永乐北藏·大智度论>“音释”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西安),2009年。
    [30]龚晓康:《<大智度论>的念佛思想》,《宗教学研究》(成都)2005年第1期。
    [31]汪志强:《<大智度论>净土思想研究》,《宗教学研究(成都)》2009年第3期。
    [32]圣凯:《<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觉群佛学》,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10年。
    [33]梶山雄一:《<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年。
    [34]滨田隆:《菩萨——他的起点和造型》,《敦煌研究》(敦煌),1991年,第2期。
    [35]周裕锴:《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6]高长江:《语言与宗教关系初步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黄心川《试论龙树的中观哲学》,《南亚研究》(北京)1981年(Z1期)。
    [37]方广铝:《龙树及其著作与思想》,《南亚研究》(北京)1985年,第2期。
    曹晓虎《佛教空观的理论发展——从原始佛教“空”观到中观般若学空观》,《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8]欧东明:《印度佛教的“空”观念与龙树的中观学说》,《南亚研究季刊》(成都),1999年,第2期。
    [39]张化蒙:《试论二谛义为龙树学的核心思想》,《法音》(北京)2004年,第2期。
    [40]真如:《佛本生经传》,《博览群书》,2000年,第6期。
    [1]中村元:《空的论理》,春秋社(东京),1994年。
    [2]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庄昆木译,商周(台北),2000年。
    [3]平川彰:《(大智度论>におけろ四种菩萨》,《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春秋社(东京),昭和43年。
    [4]三友量顺:《(大智度论>の菩萨观:菩萨观の种种相》,《インド学佛教学论集:高崎直道博士还历记念论集》,日本春秋社,1987年。
    [5]武田浩学:《大智度论の研究》,山喜房佛书林(东京),2005年。
    [1]印顺《大智度论笔记》(光盘版),印顺文教基金会,2004。
    [2]CBETA电子佛典[DB].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8.
    [3]佛教电脑资讯库功德会.Fodict佛学辞典集成[DB].
    [4]http://www.china2551.org/
    [1]瓦邓布葛:《宗教学入门》,根瑟·马库斯译,东大(台北),2003年。
    [2]吴汝钧著:《佛学研究方法论》,学生书局(台北),1982年。
    [3]吕澂等著:《佛学研究方法》,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1),大乘文化(台北),1987年。
    [4]释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台北),1990年。
    [5]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东大(台北),1990年。
    [6]《佛光大辞典》,佛光(高雄),1988年。
    [7]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台南),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