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佛教三圣信仰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佛教三圣信仰模式”是指以“一佛二菩萨”为中心所发展出来的宗教形式,既包含了相关的教义、意识与信念,也涵括了由此延伸出的实践行为与礼拜仪式。本文《佛教三圣信仰模式研究》旨在探究这套典范学习模型的实质内容,梳理它在中土模式化的历程及培养信众美德的宗教性机制。
     中土出现过许多一佛二菩萨组合,如:西方三圣、华严三圣、药师三圣等,从石窟到寺庙,从造像碑、佛龛到大藏经扉页图,触目可见。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供奉方式,却是佛教史上规模最大、造像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信仰模式之一。然而,佛教徒为什么要供奉一佛二菩萨?目前学界涉及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却不多见。论文首次对此课题展开系统性的剖析,尝试回答这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问题。本文在勘定所有三圣组别的特征之后,分出泛指型、经典型和结合型等三类型三圣,并整合文献与文物两方面的材料,从经典翻译、祖师解读、个人观行、集体礼忏,以及造像活动等五个方面,立体地探究“三圣信仰”的观念与实践结构,并综合五者梳理模式在中土六阶段的发展历程。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界定“三圣”一词的定义与演变。第二章剖析七大部关涉三圣信仰的大乘经典,理出三圣的原初形态,由此说明“三圣”并不是出于中土的恣意创造,而是源于佛教经典的严谨描述。第三章分析中土佛教徒对三圣法理关系的解读进路,并从中总结出“接引”、“探玄”和“明心”三条解读路线。第四章则从观行、礼忏与造像三个方面,剖析中土信众以三圣为中心,实现自我转变、提升与超脱的实践模式。文中还统计出一佛二菩萨造像数量的时代演变和地理分布。除了上述有关三圣完整信仰网络的篇章之外,本文还将“佛教圣者观”与“信徒美德培养”两个意念纳入思考框架之中,深究模式传递佛教圣者榜样和调动信徒自我提升的宗教性机制,以进一步说明由三圣所织成的宗教符号网背后的深邃本质。
     本文结论认为:究其实质,“三圣信仰模式”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三圣为典范、以“二元平衡”为方法、以“中道实相”为目标的美德养成系统。信徒供奉一佛二菩萨是为了效法外在三圣理想人格范式,开采自身内心品质,进而启发内在与三圣相同的美德,以完成自身的人生圆满状态。因此,“三圣”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数字“三”本身,而在于中土信徒运用“一主尊二胁侍”组合佛教圣者并运用它来概括经典的宗教初衷。以三圣为典范的学习模式具有化约经典、多重身份、多元选择与普遍适用等四大优势,因此,经历了从东汉初传、南北朝发展、唐朝全盛、晚唐五代转型与宋元明清承传等阶段,延续至今,成为拓印“佛教觉者观”于中土宗教精神文明的一块模铸,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此方人士对圣人的定义,也成为中华宗教文化的基因。
     本文选题是从平常中见不平常,捕捉到许多学术界没有涉及过的新问题,提出了系统化的新观点,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理论意义。值此建立和谐社会、树立道德标杆之际,在中土这块三圣文化遗迹的所在地上,重新挖掘这个传统模式在提升精神文明上的现代价值,体现了本文的现实关怀。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ncient caves, people often can see a set of three Buddhist images depicting a main Buddha figure in the center flanked by two attendant Bodhisattvas, one on each side. One Buddha with two Bodhisattvas, which as a group,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the“Three Saints”in Chinese or the“Buddhist Trinity”in English. Among the numerous combinations are the Three Saints of Western Pure Land, the Three Saints of the Huayan World, and that of the Eastern World. In China, not only is it a familiar subject of Buddhist sculptures and paintings, but also of Buddhist worship and learning. Many Buddhist activities were centered on the“Three Saints”. Although it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belief systems in ancient China, there seems to be some issues that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such as the reason that Buddhists set a group of three to worship, the way in which Buddhist practice the ceremony around the“Three Saints”, and the history of this tradition. This study sought to clarify what this belief system consists of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belief pattern in China during more than 1800 year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touch the ultimate goal of practitioners following the belief pattern of the“Three Saints”.
     In the beginning, the study divided all combinations based on their featur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definitive-type Three Saints, non-definitive-type and transitional-type, so that all combinations could b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dditionally, the study completely explores two essential aspects of the patter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ctual practice. Seven divisions of the Mahayana sutras delineate the framework of theory about Three Saints. Later on, more complicated ideas were developed by Buddhist patriarchs and masters. They took three routes to check the dharma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uddha and the two bodhisattvas of the same set. Thereby, their annotation form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attern. Also, the study analyzes meditation and religious rites of worship and repentance, which are intimately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practitioners. Thus, from conception to actual practice,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 a complete (well-rounded) system of belief was established. Its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6 phases.
     By this deep exploration,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in essence, the pattern of“Three Saints”have served as a perfect and powerful system of cultivating virtues for Buddhist during 1800 years. The role model is a set of“Three Saints”, the practicing method is to cultivate pairs of virtues at the same time without falling to one side or the other. These pairs of virtues,samadhi and wisdom, or blessings and wisdom, for example ,are likened to the two hands and represented by two bodhisattvas. Practitioners are finally demanded to surpass all kinds of moral dualism and from the relative state of mind in order to reach the ultimate true reality, the Middle Way Reality (non-duality). Finally, the study also points out two main strong components of this belief system when being applied to deliver the Dharma: 1) Being a quintessential embodiment of relevant sutras; 2) Diverse options of cultivation and innumerable methods for practitioners of all social classes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Buddhist cultivators could select their favorite group of Three Saints as a pattern for practice. Such a system of cultivation is simple yet sound. Therefore, even during times of war, when scholastic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hought was on the decline,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Three Saints belief systems remained unchanged for more than 1800 years up to the present time.
     This study projects a new vision on this long-term traditional Buddhist custom, and uses a systematical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totality of the belief system. Such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is cultural heritage shows the study’s concern for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happiness of human beings.
引文
[汉]《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12册no. 361。
    [东汉]《佛说兜沙经》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10册。
    [东汉]《般舟三昧经》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13册。
    [东汉]《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谶译,《大正藏》第12册。
    [曹魏]《佛说无量寿经》三藏康僧铠译《大正藏》第12册。
    [吴]《佛说菩萨本业经》支谦译,《大正藏》第10册。
    [吳]《佛說維摩詰經》月氏优婆塞支谦译,《大正藏》第14册no. 474。
    [晋]《法句譬喻经》法炬共法立译。
    [晋]《渐备一切智德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0册。
    [晋]《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0册。
    [晋]《佛说如来兴显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0册。
    [晋]《度世品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0册。
    [晋]《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竺法护译,《大正藏》第14册。
    [东晋]《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经》帛尸梨密译,《大正藏》第12册。
    [东晋]《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9册。
    [东晋]《文殊师利发愿经》佛陀跋陀罗译,《大正藏》第10册。
    [东晋]《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佛陀跋陀罗译,《大正藏》第15册no. 643。
    [北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26册。
    [北魏]《十地经论》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26册no. 1522。
    [北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26册no. 1524。
    [北魏]《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天竺三藏吉迦夜译,《大正藏》第14册no. 434
    [北凉]《悲华经》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正藏》第3册no. 157。
    [北凉]《菩萨地持经》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大正藏》第30册no. 1581
    [后秦]《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12册。
    [后秦]《毗尼母经》,《大正藏》第24册。
    [宋]《弥勒上生经》诅渠京声译,《大正藏》第14册no. 452。
    [宋]《杂阿含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11册no. 99
    [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三藏畺良耶舍译,《大正藏》第12册。
    [陈]《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月婆首那译,《大正藏》第8册。
    [隋]《佛本行集經》三藏闍那崛多译《大正藏》第3册no. 190。
    [唐]《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玄奘译,《大正藏》第14册no. 450。
    [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藏般若译,《大正藏》第3册no. 159。
    [唐]《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
    [唐]《金光明最胜王经》义净译,《大正藏》第16册no. 665。
    [唐]《瑜伽师地论》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正藏》第30册no. 1579。
    [唐]《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册no. 310。
    [唐]《吽迦陀野仪轨》金刚智译,《大正藏》第21册no. 1251。
    [唐]《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般剌蜜帝译,《大正藏》第19册。
    [北魏]杨衒:《洛阳伽蓝记》,《大正藏》第51册no. 2092。
    [后秦]龙树:《十住毘婆沙论》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6册。
    [东魏]昙鸾:《赞阿弥陀佛偈》,《大正藏》第47册。
    [东魏]昙鸾:《往生论注》,《大正藏》第40册No. 1819。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no. 2102
    [梁]慧皎:《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隋]净影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第37册No. 1749。
    [隋]智者大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37册。
    [隋]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大正藏》第46册no. 1911
    [隋]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第37册No. 1752。
    [隋]道绰:《安乐集》《大正藏》第47册。
    [隋]《国清百录》灌顶编纂,《大正藏》第46册no. 1934
    [唐]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藏》第45册。
    [唐]智俨:《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大正藏》第35册。
    [唐]智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4,《大正藏》第45册, no. 1870
    [唐]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大正藏》第45册no. 1868。
    [唐]善导:《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第47册no. 1959。
    [唐]善导:《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大正藏》第47册。
    [唐]善导:《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47册。
    [唐]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大正藏》第37册no. 1753。
    [唐]善导:《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大正藏》第47册no. 1979。
    [唐]道宣:《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no. 2103。
    [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唐]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述》,《大正藏》第45册。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大正藏》第51册。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册no. 1733。
    [唐]法藏:《华严策林》,《大正藏》第45册no. 1872。
    [唐]法藏:《华严五教止观》,《大正藏》第45册no. 1867。
    [唐]李通玄:《华严经决疑论》,《大正藏》第36册no. 1741。
    [唐]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大正藏》第36 no. 1739。
    [唐]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大正藏》第36册。
    [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大正藏》第45册no. 1882。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第35册no. 1735。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第36册no. 1736。
    [唐]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卍续藏》第74册。
    [唐]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50册。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册。
    [唐]慧详:《法华经传记》,《大正藏》第51册。
    [唐]《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 no. 2008
    [唐]云门文偃:《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守坚编,《大正藏》第47册no. 1988。
    [唐]义玄:《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三圣慧然集,《大正藏》第47册No. 1985。
    [唐]段成式:《寺塔记》,《大正藏》第51册no. 2093。
    [唐]《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卍续藏》第74册no. 1470。
    [唐]法照:《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藏》第47册no. 1983。
    [宋]赞宁:《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no. 2061。
    [宋]四明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大正藏》第37册no. 1751
    [宋]汾阳无德:《汾阳无德禅师语录》石霜楚圆集,《大正藏》第47册no. 1992。
    [宋]黄龙慧南:《黄龙慧南禅师语录》九顶惠泉集,《大正藏》第47册no. 1993。
    [宋]杨歧方会:《杨岐方会和尚后录》,《大正藏》第47册No. 1994。
    [宋]《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大正藏》第47册No. 1995
    [宋]法演:《法演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no. 1995。
    [宋]《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no. 1997。
    [宋]《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大正藏》第48册卷no. 2003。
    [宋]东吴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51册no. 2076。
    [宋]大慧宗杲《正法眼藏》,《卍续藏》第67册no. 1309。
    [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大正藏》第51册no. 2071。
    [宋]志磐:《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no. 2035。
    [宋]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简称《净土忏》,《大正藏》第47册No. 1984。
    [元]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卍续藏》第74册,p.57b。
    [元]《庐山莲宗宝鉴》普度编,《大正藏》第47册no. 1973
    [元]《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卍续藏》第71册no. 1409。
    [明]受登:《药师三昧行法》,《卍续藏》第74册no. 1483,。
    [明]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卍续藏》第73册no. 1456。
    [清]源供义:《百丈清规证义记》,《卍续藏》第63册no. 1244。
    [清]灵耀:《药师经直解》,《卍续藏》第21册No. 0381。
    [日本]净音:《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
    [韩国]《三国遗事》,《高丽藏》No.2039。
    陈清香:《西方净土变相的源流及发展》,《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88年9月。
    陈杨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陈尚志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3月。
    蔡臻编:《美德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池田大作常书鸿:《敦煌的光彩池田大作与常书鸿对谈录》, 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4年1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台北)蓝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费泳:《南朝佛教造像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林保尧:《法华造像研究》,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年。
    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李述永:《榜样教育——心理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理论与历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3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1年。
    庞朴:《一分为三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任继愈总主编杜继文主编:《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汤一介、张耀南、方铭主编:《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魏迎春:《敦煌菩萨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
    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一、二》,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第二刷。
    王昶:《金石萃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王颂:《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王丽萍编:《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日)成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杨曾文方广昌编:《佛教与历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杨明芬(释觉旻):《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 民族出版社,2007年3月。
    张总:《地藏信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
    卓新平主编:《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
    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人学理论与历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3月。
    崔红芬:《再论西夏帝师》,《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
    陈兵:《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出处:http://www.phoer.net/people/c/chenbing_02.htm
    杜继文:《中国佛教宗派的个性》,《宗风》王志远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己丑·春之卷。
    杜继文:《佛学研究经验谈》,《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法军:《华严与净土——从云栖祩宏到为霖道霈》,《法光杂志》2002年4月,第151期
    古正美:《北凉佛教与北魏太武帝发展佛教意识形态的历程》,中华佛学学报2000年, 第13期。
    高师宁:《宗教的现代价值与社会意义》,《中国宗教》2003年,第五期。
    黄海德:《试论道教“三清”信仰的宗教内涵及其历史演变》,《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
    黄剑华:《西南丝路与四川早期佛教造像》,《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黄兰翔:《台湾传统佛教建筑空间的儒释道混合特质以台南开元寺、法华寺、大天后宫、祀
    典武庙为例》,《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暨论文集》1998年。
    黄春和:《北京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
    胡昌健:《佛教传入巴渝地区的时间和路线》,《四川文物》,2004年03期。
    何志国:《试论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敦煌研究》2006年01期
    何志国:《安县与城固摇钱树佛像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2004年04期。
    何志国:《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小记--兼考梓潼摇钱树佛像》,《中原文物》2006年03期。
    何志国:《论汉晋佛像的“佛神模式”》,《民族艺术》,2007年03期。
    华方田:《隋朝的弥勒信仰——以弥勒信仰的兴衰为主线》,[北京]:华林,2001第1期。
    贾英健:《人学研究的新视角与"以人为本"人学观的新开拓》,《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6期。
    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7月。
    刘凤君:《山东省北朝观世音和弥勒造像考》[济南]:《文史哲》1994年第2期。
    李际宁:《近三十年新发现的佛教大藏经及其价值》,《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李森:《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性质考》,[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李玉珉:《宝山大住圣窟初探》,《故宫学术季刊》第12卷第二期。
    李玉珉:《敦煌四二八窟新图像源流考》,《故宫学术季刊》1993年,第10卷第4期。
    李玉珉:《隋唐之弥勒信仰与图像》,《艺术学》,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期。
    李玉珉:《法界人中像》,《故宫文物月刊》1993年4月。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1990年,第七卷第三期。
    李玉珉:《从出土古艺术遗物探讨犍陀罗的弥陀信仰狮子吼》,《故宫学术季刊》第24卷第五期,1985年5月。
    李静杰:《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佛教文化期刊社出版1999年。
    李静杰、田军:《定州系白石佛像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3月。
    李静杰:《北齐隋卢舍那法界佛像图像解释》,《佛教艺术》第251号,2000年6月。
    李裕群:《关于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几个问题》,《燕京学报》新六期。
    李森:《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性质考》,[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林保尧:《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造像记文的用语、纪年、意旨试析》《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88年9月。
    楼宇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
    赖鹏举:《北凉的弥勒净土思想及其禅窟造像》,《圆光佛学学报》第四期1999年12月。
    赖鹏举:《北传佛教「净土学」的形成西秦炳灵寺169窟无量寿佛龛造像的义学与禅法》《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2000年12月。
    赖鹏举:《四~六世纪中亚天山南麓的华严义学与卢舍那造像》,《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1998年。
    赖鹏举:《东晋末中国《十住》义学的形成》,《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赖鹏举:《后秦僧肇的「法华三昧」禅法与陇东南北石窟寺的七佛造像》,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1997年7月。
    赖鹏举:《罗什入关以前中国的净土思想法光学坛》第一期1997年。
    赖鹏举:《唐代莫高窟的多重「华严」结构与「中心坛场」的形成》, 《圆光佛学学报》第七期。
    赖鹏举:《由敦煌石窟造像看北朝由涅槃「白衣佛」到华严「卢舍那佛」的转变》, 《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第十五章2002年。
    赖鹏举:《北齐僧稠由「涅槃」到「华严」的禅法》,《丝路佛教的图像与禅法》第十六章2002年。
    赖文英:《唐代安西榆林25窟之卢舍那佛》,《圆光佛学学报》第四期1999年12月。
    邱高兴:《李通玄禅观思想述要》,《慈光禅学学报》创刊号1999年10月。
    秦团结:《试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01期。
    冉云华:《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
    阮荣春:《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东南文化》第三期1990年。
    阮荣春:《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续)》,《东南文化》,1990年03期。
    阮荣春:《“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调查资料》,《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任延黎:《基督教的三一论上帝观》,《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三期
    陶懋炳:《论我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成于五代》,《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4期。
    史江:《宋代传统宗教会社综述》,《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宿白:《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的类型与年代》。宿白:《中国石窟寺考古》,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宿白:《中国石窟寺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宿白:《敦煌莫高窟现存旦期洞窟的年代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0卷1989年。
    魏道儒:《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为例》,
    《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卷上,2000年7月。
    王素:《高昌至西州时期的弥勒信仰》,《中国佛学》第1卷第1期, 1998年。
    王晓毅:《支道林生平事迹考》,《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 1995年7月。
    汪娟:《唐代弥勒信仰与佛教诸宗派的关系》,《中华佛学学报》第五期, 1992年7月。
    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法鼓文化1998年9月。
    徐贲:《文化批评的记忆和遗忘》,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年第一集。
    谢明良,《叁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所见的佛像装饰》,《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第一期第三卷。
    肖黎民:《文殊智慧的的现代判教与元学重构》。王志远主编:《宗风·己丑·春之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向玉成:《论峨眉山佛教传入时间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向玉成:《乐山崖墓佛像与佛教传入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31卷3期。
    向玉成:《乐山崖墓佛像与佛教传入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文物》1980年第五期。
    杨曾文:《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1月。
    杨曾文:《从汉晋壁画墓及副葬物中发现佛像的意义》,《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2月。
    杨曾文:《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的道教观》,《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4月。
    杨富学:《回鹘弥勒信仰考》,《中华佛学学报》2000年第13期。
    颜尚文:《北朝佛教社区共同体的法华邑义组织与活动~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为例》,《佛研究中心学报》第一期,1996年。
    颜娟英:《北齐小南海石窟与僧稠》,《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张总:《弥勒造像形态探胜》。张总著:《张总论文集》。
    张总:《北朝至隋山东佛教艺术查研新得》,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张总:《佛教造像与宗教仪轨的矛盾现象》,《美术研究》1991年3月。
    张立伟:《喻以明理:说服传播的中国特色》,《新闻大学》1998年冬季号, http://www.66wen.com/05wx/xinwen/xinwen/20061025/47132_4.html
    曾传辉:《美国新宗教运动片论》,《世界宗教研究》。
    郑广怀:《论集体记忆》,《文化研究》第一期。
    赵立春:《响堂山石窟北齐塔形窟龛》,《中原文物》1998年第4期。
    周齐:《清世宗之佛教修行及其批判禅宗的政治文化解读》。王志远主编:《宗风·夏之卷》, 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安阳修定寺塔》文物出版社,1983年。
    《炳灵寺石窟》,文物出版社,1982年。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敦煌研究院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敦煌莫高窟窟内容总录》,敦煌国内文物研究所整理,文物出版社1982年。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敦煌研究院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佛雕之美——北朝佛教石雕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7月。
    《化世瑰寶:2009中台山博物館佛教文物展》,文心文化出版,2009年9月。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青州博物馆编着,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
    《中国佛教雕塑》(下)李在铃编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8月。
    [法]维尔马蒂厄.里卡尔:《和尚与哲学家》(Le Moine et Philosophe),
    陆元[永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西]摩西·迈蒙尼德:《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傅有德、郭鹏、张志平译, 山东大学出版,2004年2月第二版第二刷
    [英]维克多·特纳V.Turner:《仪式过程》,黄剑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英]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刘安云译,立绪文化出版社1998年1月。
    [德]马克思·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简惠美译,远流出版2002年1月。
    [德]托马斯F奥戴:《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德]马克思韦伯:《韦伯文集》,韩水法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美] Ludwig Bachhofer, Early Indian Scutptue (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1972)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日]水野清一:《华严教主卢遮那佛立像》,《中国佛教美术》1969年。
    [日]香川孝雄:《庐山慧远的涅槃观》。《第七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日]小岛岱山:《中国华严思想史的再认识五台山系华严思想与终南山系华严思想》, 黄玉雄译,《五台山研究》。
    [日]佐伯富:《近世中国的观音信仰》,陈舜平译,《圆光佛学学报》第三期1999年2月。
    [日]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释印海译,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4月三版。
    [日]龟川教信:《华严学》,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7年9月。
    [日]镰田茂雄:《华严三圣像的形成》。杨增文、方广錩编:《佛教历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
    ①孙尚揚:《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①陈兵:《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http://www.phoer.net。
    ①《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引服虔。
    ②庞朴认为“中庸问题,也就是一分为三问题”,并认为“中国文化体系有个密码,就是三”。参见庞朴《一分为三论》,自序第4-5页。
    ③周齐:《清世宗之佛教修行及其批判禅宗的政治文化解读》。王志远编:《宗风·夏之卷》,第149页。
    ①《瑜伽师地论·菩提品》卷38,《大正藏》第30册,第499- 500页。
    ②《大宝积经》卷25,《大正藏》第11册,第142页。
    ③《大宝积经》卷25,前引书,第142页。
    ④《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卷5,《大正藏》第9册,第422页。
    ①《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卷7,《大正藏》第3册,第209页。
    ②《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卷7,前引书第3册,第209页。
    ②摇钱树的陶座下部,雕双龙衔璧,其上浮雕一佛二菩萨像。虽然关于这组一佛二菩萨像尚存在多种推论,但一般均认为中国最晚在2世纪末到3世纪初已出现了一佛二菩萨的造像形式。参见阮荣春:《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东南文化》1990年第三期,第44-45页。
    ③李森:《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性质考》,[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第147-149页。
    ④唐道宣:《庆舍利感应表》。参见道宣著:《广弘明集》卷十七,《大正藏》第12册,第216页。
    ①唐《寺塔记》,《大正藏》第51册,第1022页。
    ②颜尚文:《北朝佛教社区共同体的组织与活动~以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为例》,《佛研究中心学报》1996第一期,第170页。
    ③莫高窟285窟北壁造像下的西魏发愿文:“夫从缘至果非积集无以成功,是以佛弟子……敬造无量寿佛一区并二菩萨……。大魏大代大统五年四月二十八日造”,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16页。
    ①炳灵寺石窟169窟的西方三圣像龛侧墨书题记末尾题:“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纪元推断为公元420年。参见《炳灵寺石窟》,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①参见《六十华严·名号品》卷4,《大正藏》第9册,第418页。
    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12,《大正藏》第50册,第519页。
    ②金刚智《吽迦陀野仪轨·吽迦陀野一面十臂摩诃神王护摩品》卷2:“是即请召请尊成就法相,若是行法时,经日无验,又作随心曼荼罗。中央弥勒菩萨,左方法音轮菩萨,右大妙相菩萨,四方四大天王。尔时即我多闻于北方,如是行即成就。若八曼陀罗无作此曼陀罗用,若持八曼陀罗是不持,若八曼陀罗前行是密法,即得如意成就,勿生疑。若我如是本誓失更不成正觉。”见《大正藏》第21册,第245页。
    ①《法华经传记》卷7,《大正藏》第51册,第78页。
    ②〈沮渠安周造像碑〉:“于铄弥勒,妙识渊镜,业以行隆,土□□□,始覆惟懃,一匮弥竞,道与世兴,负荷顾命,恢恢大猷,弘在嗣正,蔼蔼龙华,寝斤俟聘。名以表实,像亦载形。”
    ③张总:《地藏信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月版3,第341页。
    ④张总:前引书,第420。
    ⑤张总:前引书,第420。
    ⑥张总:前引书,第341页。
    ⑦张总:前引书,第341页。
    ⑧张总:前引书,第341页。
    ①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170页。
    ②可能与华严关于阿弥陀佛是卢舍那的化身有关。见王颂:《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①《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2 :“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阿罗汉,其项中光明,皆悉自有光明所照大小。其诸菩萨中,有最尊两菩萨,常在无量清净佛左右座边,坐侍政论。无量清净佛常与是两菩萨共对坐议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见《大正藏》第12册,第289页。
    ②《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7:“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从初般若乃至后际,离功用心说法无尽,中不间隙,为脱三有恶趣之报,安诸众生令住善道、得三圣果。文殊师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见《大正藏》第8册,第722页。
    ③《十住毘婆沙论》卷9:“若菩萨远离如是等法,更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则能疾得。又得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之所称叹,问曰,:何等法是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何等是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之所称叹?答曰:能行四谛相,疾得佛菩提。又行四法者,三圣所称叹”。见《大正藏》第26册,第67页。
    ④《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5:“智光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着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槃界。”,见《大正藏》第3册,第314页。
    ⑤隋朝智顗大师《妙法莲华经文句》卷3上:“当知一一界皆有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为权,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为实,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所以名不可思议。若照六道三圣五如为权,若照佛界四如为实,当分历历此则可说可示。何俟止止绝言叹也。”见《大正藏》第34册,第40页。
    ①梁僧佑《大梁皇帝勅答臣下神灭论》:“位现致论要当有体,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辩其短长?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岂有不求他意,妄作异端,运其隔心鼓其腾口,虚画疮疣空致诋呵。笃时之虫惊疑于往来,滞甃之鼃河汉于远大。其故何也?沦蒙怠而争一息,抱孤陋而守井干,岂知天地之长久溟海之壮阔。孟轲有云:人之所知不如人之所不知。信哉,观三圣设教,皆云不灭,其文浩博难可具载,止举二事试以为言。祭义云:惟孝子为能飨亲。礼运云:三日斋必见所祭。若谓飨非所飨,见非所见,违经背亲,言诚可息,神灭之论,朕所未详。”见梁僧佑著:《弘明集》卷10,《大正藏》第52册,第60页。
    ②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③《新华严经论》卷4,《大正藏》第36册,第745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世主妙严品》卷3:“上来诸门,或以七字摄尽,如前已辩。或以教义摄尽,或以理智摄尽,或以人法摄尽,或信解行证摄尽,或唯普贤文殊毘卢遮那三圣摄尽,谓大方广即普贤,普贤表所证法界故,华严即文殊。文殊表能证故,佛即遮那具能所故。又大即普贤,普贤菩萨自体遍故。方广即文殊,文殊表即体之智故。华即普贤,普贤行故。严即文殊,文殊以解起行故。佛即圆解行之,普贤文殊证法界体用之普贤文殊,成毘卢遮那光明遍照?奔洞笳亍返?35册,第526页。
    ②澄观《三圣圆融观》:“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按指发挥,触事皆通。因有妙德,叩示以二圣表法之二义,遂着三圣圆融观……。三圣者,本师毘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缶跤κ栏ㄒ沓?沙,而华严经中,独标二圣为上首者,托以表法,不徒然也。见《大正藏》第45册,第671页。
    ③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欲见毗卢遮那、文殊普贤、三圣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碍者。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门,一念悉能受持,通达不忘,演说无障碍者。欲得与文殊普贤十二上首……。”见《大正藏》第74册,第376页。
    ④由于经中所观境包含了日、水、地、树、八功德水、总观、花座、像、遍观一切色身、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杂观、上辈生、中辈生、下辈生等,共十六种,因此,被称为“十六观”。
    ⑤净影《观无量寿经义疏》卷1:“一分佛菩萨观,次有一门自往生观,次一复明佛菩萨观,后三明其它生之观。就前五中初之一门作佛座观,次一作彼佛二菩萨三像之观,后三作彼佛二菩萨真身之观。……初中复四。第一略观,唯观一佛二菩萨像。二此想成下,明观成相。三一一树下明其广观。观诸树下皆有一佛二菩萨像。四此相成下还显成相。”见《大正藏》第37册,第179-180页。
    ⑥智者《观无量寿佛经疏》:“答中有十六观,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观一切楼地池等。七华座观,八佛菩萨像观,九佛身观,十观音观,十一势至观,十二普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就十六观分文为三,初六观观其依果,次七观观其正报,后三明三辈九品往生也。”见《大正藏》第37册,第191页。
    ①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4,《大正藏》第37册,第219页。
    ②[日]净音《观经名目证据十七个条》卷1:“问:三尊体别光明亦异乎?答:三尊一体光明可异。显佛体三尊,示光明一色。经释共不分别,是界一光三尊。六明佛身光明,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见者,经不可具见句。”。见《大正藏》No.2627。
    ①现藏于Kimbell museum: Seated Buddha with Two Attendants A.D. 82 India, Uttar Pradesh, Mathura, Kushan period (c. 50 B.C.–A.D. 320) Red sandstone 36-5/8 x 33-5/8 x 6-5/16 in. (93.0 x 85.4 x 16.0 cm) AP 1986.06
    ①俞伟超认为,陶座上是一佛两弟子或一佛两菩萨图,佛两侧的侍从为佛的弟子迦叶和阿难,或者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并因此推论一佛两弟子或一佛两菩萨像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可到东汉后期。(参见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文物》,1980第五期。)阮荣春也认为陶座上是“一佛两菩萨”图,但没有进一步说明两菩萨是何方的菩萨。谢明良在其文章中指出,这陶座上的塑像是最早的叁尊佛像,不是一佛两菩萨像。(参见谢明良:《叁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所见的佛像装饰》,《故宫学术季刊》1985第一期第三卷,第35页,注6)。
    ①《佛本行经·度五比丘品》卷4,《大正藏》第3册,第655页。
    ①《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17:“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师拈云:摩酰三眼,一句洞明。似海朝宗,千途共辙。虽然如是,更有一着在。忽有问蒋山: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对他道,饥来吃饭困来眠。”见《大正藏》第47册,第793页。
    ①《佛说无量寿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271页。
    ①《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2,《大正藏》第12册,第290页。
    ②若参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当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夫人开示解脱烦恼的法门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因此,可以确定是胁侍菩萨的身份。见《大正藏》第12册,第342页。
    ③《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1,前引书,第282页。
    ④《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1:“本前世宿命求道为菩萨时,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后作佛时,悉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为不豫计”。见前引书,第282页。
    ⑤《佛说无量寿经》卷2,前引书,第273页。
    ①《佛说阿弥陀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7页。
    ②《佛说无量寿经》卷2,前引书,第273页。
    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4页。
    ②《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1,前引书,第281页。
    ③《佛说无量寿经》卷1 ,《大正藏》第12册,第268页。
    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4页。
    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上品下生者,……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见前引书,第344页-345页。
    ③三藏畺良耶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2页。
    ④三藏畺良耶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2页。
    ①即《大灌顶神咒经》卷12。
    ①《杂阿含经》卷15,《大正藏》第2册,第105页。
    ②《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58,《大正藏》第9册,第769页。
    ③《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卷1,《大正藏》第14册,第406-407页。
    ④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一、二》,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二刷,序。
    ⑤《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2 ,《大正藏》第14册,第413页。
    ①《佛说灌顶经》卷12,《大正藏》第21册,第533页。
    ②《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2:“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七如来名号功德此是诸佛甚深境界,难可了知汝勿生疑。阿难白言: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深义不生疑惑,……世尊然有众生信根不具,闻说诸佛甚深境界作是思惟,云何但念七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由此不信便生诽谤,彼于长夜失大利乐堕诸恶趣。佛告阿难:彼诸有情若得耳闻诸佛名号,堕恶趣者无有是处,唯除定业不可转者。阿难,此是诸佛甚深境界难可信解,汝能信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阿难,一切声闻及独觉等皆不能知唯除一生补处菩萨”见,《大正藏》第14册,第415页。
    ③《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卷1,《大正藏》第14册,第405页。
    ④《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卷1,前引书,第406页。
    ①《佛说灌顶经》卷12,《大正藏》第21册,第533页。
    ②《悲华经·大施品》卷2,《大正藏》第3册,第174页。
    ①《妙法莲华经文句·序品》卷2:“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躄树使象子得饱,所谓发起令集发起瑞相,乃至发起问答等,皆名发起众。当机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如痈欲溃不起于座闻即得道,此名当机众。影向者,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众星绕月,虽无为作而有巨益,此名影向众。结缘者,力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而过去根浅覆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比丘众既尔,余三众亦然,合十六众。见《大正藏》第34册,第26-27页。
    ②《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卷8:“尔时上方过二十万百千世界,有世界名妙华,是中有佛号华敷日王如来,今现在为四部众说三乘法。有二菩萨,一名选择自法摄取国土,二名陀罗尼妙音,是二菩萨俱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而此大地六种震动,有大光明雨种种华……尔时彼佛告二菩萨,善男子,下方过二十万百千世界……彼大会中有一大悲菩萨摩诃萨……是菩萨所成大悲,于诸大众无能及者……以是因缘,令此十方如一佛剎微尘等世界地六种动,放大光明雨种种华,惺悟一切诸菩萨等。”见《大正藏》第3册,第216页。
    ①《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卷8,《大正藏》第3册,第216页。
    ①《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观相品》卷2,《大正藏》第15册,第655页。
    ②《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观相品》卷2,前引书,第655-666页。
    ③《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观相品》卷3,“于金光端有诸化佛,佛佛相次,乃至东方无量世界,譬如稻麻间无空缺,一佛皆有无量菩萨,以为侍者,是诸菩萨亦出舌相与佛正等,如是舌相,无量光明化成光云。”见前引书,第657页。
    
    ①澄观:《华严三圣圆融观》,《大正藏》第45册,第671页。
    ②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佛说兜沙经》卷1,《大正藏》第10册,第445页。
    ②《佛说兜沙经》卷1,前引书,第445页。
    ③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④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⑤《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56,《大正藏》第9册,第753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2,《大正藏》第9册,第405页。
    ②《大方广佛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2,前引书,第405页。
    ③《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3:“人尊如是德无量,应诣供养听受法,如佛剎等微尘数,最胜诸子诣如来,各雨一切供养具,一心恭敬观导师,如来所说一语中,演出无边契经海,于一切众雨甘露,恭敬往诣两足尊,三世诸佛无上愿,大圣道场分别说,亦非集在一念中,宜速时诣觐最胜,卢舍那佛大智海,光明普照无有量,如实观察真谛法,普照一切诸法门。”见前引书,第409页。
    ④《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3,前引书,第410页。
    ⑤《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3:“一切世界海,有无量庄严,宝轮无边色,如来神力起……”见前引书,第412页-413。
    ⑥《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3,前引书,第412页。
    ⑦《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3,前引书,第412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3,《大正藏》第9册,第409页。
    ②参见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附录。
    ①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②《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卷5,《大正藏》第9册,第422页。
    ③《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名号品》卷4:“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初始得佛普光法堂,坐莲华藏师子座上,善觉智无二念,了达法性住佛所住,等诸如来至无碍趣,具不退法无坏境界,住不思议等达三世,与十佛国土微尘数等大菩萨俱,尽一生补处,悉从他方世界来集,了众生性深入法界,常善思量世间涅槃。”见前引书,第418页。
    ④《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名号品》卷4,前引书,第418页。
    ⑤《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名号品》卷4,前引书,第419页。
    ⑥《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卷5:“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各已说。仁者辩才深入,次应敷演,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所入,何等是佛境界所度,何等是佛境界随顺知,何等是佛境界随顺法,何等是佛境界分别知,何等是识佛境界,何等是决定知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照,何等是佛境界广。尔时文殊师利,以偈答曰:如来深境界,其量齐虚空,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如来境界因,唯佛能分别,自余无量劫,演说不可尽,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见,度脱诸群生,随顺其心智,宣畅无穷尽,唯是佛境界,如来一切智,三世无障碍,诸佛妙境界,皆悉如虚空,法界无异相,随顺众生说,若欲具分别,唯佛之境界。”见前引书,第429-430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44:“尔时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讲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见《大正藏》第9册,第676页。
    ②还有《贤首品》,但内容多与它前面的诸品重复。
    ③《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45,前引书,第686-687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60,《大正藏》第9册,第783页。
    ②以上诸引皆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60,前引书,第783页。
    ③《大方广佛华严经·卢舍那佛品》卷3:“尔时普贤菩萨,欲令大众重欢喜故,以偈颂曰:诸佛深智功德海,充满无量无边剎,方便随众所应见,卢舍那佛转法轮,不可思议佛剎海,于无量劫令清净,最胜导师照一切,悉能调伏众生海,众生大海难可测,诸佛境界不思议,众生乐恶着诸有,不能了知无上道。”见前引书,第409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卷6:“尔时文殊师利,答智首菩萨曰:善哉善哉,佛子,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惠利一切安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菩萨成就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于佛正法心无罣碍,去来今佛所转法轮,能随顺转不舍众生。明达实相,断一切恶具足众善。色像第一,悉如普贤大菩萨等。成就如来,一切种智,于一切法悉得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尊导。佛子,何等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见《大正藏》第9册,第430页。
    ①《佛本行经·度五比丘品》卷4:“二贤先见道,俱逮罗汉果,一者智慧最,二者神足备;二贤侍世尊,犹如左右臂,共辅翼于佛,如王者贤臣。”见《大正藏》,第3册,第655页。
    ②昙鸾:《往生论注》卷上,《大正藏》第40册,第832页。
    ①《观无量寿佛经疏》卷1:“所以观佛,先作像想,后观法身菩萨,直明法身者,但佛法身妙极,不可一往而观。故先作像想流利,后观法身则易,菩萨者,观佛既竟,次二大士是眷属庄严,如王来即有营从,有佛必有菩萨也。”见《大正藏》第37册,第193页。
    ②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1:“观二菩萨。三圣设化,动静必俱。一主二臣,非并非别,表乎三法,三一妙融……”见《卍续藏》第22册,第270页,第392页,第783页。
    ③《中阿含·算数目揵连经》卷35:《大正藏》第1册,第652页。
    ④《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下,《大正藏》第14册,第105页。
    ⑤《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卷上:“集众法宝,如海导师”(大正14·537a);智顗《维摩经文疏》卷4释云(卍续27·908上)︰“导师者,将导众人入海采宝,非但众人得宝,己亦自获。菩萨导众生入生死海,非但令众生得佛法宝,化功归已入重玄门,法利亦多,无量无边也。《释氏要览》上曰: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
    ⑥《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大正藏》第14册,第704页。
    ⑦天台灵耀:《药师经直解》卷1,《卍续藏》第21,第607页,第182页,第363页。
    ①《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3,《卍续藏》第73册,第700页,第343页,第685页。
    
    ①《十地经论》卷1,《大正藏》第26册,第124页。
    ②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卷5,《大正藏》第9册,第422-423页。
    ②《华严经义记卷第一》卷1,《大正藏》第85册,第234页。
    ③《华严经义记卷第一》卷1,前引书,第234页。
    ④《华严经义记卷第一》卷1:“就此菩萨中,初明文殊者,始证真性波若根本妙惠故也。次明觉首者,内明外朗故曰觉首;既有觉照之明,故能集万行,有资助之功故曰财首;既有集助之行,故能利润无穷出世胜益故曰宝首也。有资润无穷故,能自利利他,德备具足,故云德首也;既有德备,若非方便波若,鉴达无遗,无以善了于缘,故次云目首也;既有了缘不迷,故能达曰新之功,故次明精进首也;既有曰新之功,法无不集,故次明法首也;既备集诸法,真融晖炎,明照无滞,故次明智首也;既有明照无滞,故能道备圆满,善顺调柔,故次明贤首也。”见前引书,第234页。
    ⑤《华严经义记卷第一》卷1:“又言一方各有一大菩萨者,欲明方便之中自体因行也,各有眷属菩萨者,明行无不摄也。各来至此者,明圆入自体果行也,文殊为首者,欲明始发于妙实也,复所以终至贤首者,欲明此行虽复深广而成在于世间故云贤首也。然行非孤立,必托境而发,故云始于金色终至如实色界也。……所以初明不动智者,明始发真本也,终至伏怨者,亦明成在于世未彰正离故伏怨也。”见《大正藏》第85册,第234页。
    ①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②魏道儒:前引书,第119页。
    ③魏道儒:前引书,第127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地品》卷3:“所谓人法,人有二种,谓正化及助化,各有体相用并通性起等。法者谓理教行果,并通性起及修生等也。”见《大正藏》第35册,第48页。
    ②《华严一乘十玄门》卷1:“第五人法者,文殊显其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见《大正藏》第45册,第515页。
    ③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④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卷1,《大正藏》第45册,第515页。
    ⑤智俨:《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光明觉品》卷1,《大正藏》第35册,第26-27页。
    ⑥《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地品》卷3:“又论云如来自身所有诸法以是诸法显示如来者,人法互显佛证得法还以胜法显示如来也。”见《大正藏》第35册,第57页。
    
    ①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卷1,《大正藏》第45册,第514页。
    ②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③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卷1,《大正藏》第45册,第514页。
    ①智俨:《华严策林》卷1,《大正藏》第45册,第597页。
    ②法藏:《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4,《大正藏》第35册,第580页。
    ③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入法界品》卷18,《大正藏》第35册,第441-442页。
    ①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入法界品》卷1,《大正藏》第35册,第107页。
    ②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③《新华严经论》卷6:“三慈悲智同者,法身本智及差别智,慈悲体同解行合故,为文殊普贤佛果始终一法故,如华严经三宝者,佛为佛宝,文殊为法宝,普贤为僧宝,是古今佛之旧法故,若合即一切皆同,为本如是故,非造作非成坏故。”见《大正藏》第36册,第754页。
    ①《新华严经论》卷3,《大正藏》第36册,第739-740页。
    ②《新华严经论》卷1:“此一部经,以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明无相法身智慧门。毘卢遮那佛,此云种种光明遍照,以根本智光,遍照种种众生,同行济生,名曰普贤,无相法身,明成普贤大悲之行,处世间而不染也。根本智明,神性光明,自无体性根本之相,善知一切众生业也根种,悉皆明了,名之差别智。”见前引书,第1013页。
    ③《新华严经论》卷1,前引书,第722页。
    ④《新华严经论》卷1,前引书,第724页。
    ⑤《新华严经论·入法界品》卷32,前引书,第944页。
    ⑥《新华严经论·入法界品》卷32,前引书,第944页。
    ⑦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⑧《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又名华严经决疑论)》卷1:“文殊普贤毘卢遮那,三法体用平等,名为一乘。初发心者,应如是信解,如是观察,如是修学,如是悟入,普观自他一切智凡,同一智境,不见余相,皆如如来相,无有生灭,以智自在,大悲随世,而安立诸法。解众迷心,智自无有一法可得,以如来智慧,观一切众生,迷如来智慧,从虚妄业执,以幻生其身,知业本无所有,知见本是虚空,无作自在明净智之知见,名如来知见。普见一切心境,无非佛事。见《大正藏》第36册,第1014页。
    ①《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又名华严经决疑论)》卷1:“此三法是一体性,初发心者,皆须以禅定观照助显,方便发起令明。以此信心之后,安立五位之法,进修之行,治此三法,渐渐令明。修行者,常以此文殊师利,毘卢遮那,普贤三法,为始终之体”见《大正藏》第36册,第1013页。
    ②《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又名华严经决疑论)》卷1:“如修道者,虽有拟成佛之意,多有滞一法,不知进修之路,以迷情固守,不求胜道,少得为足,是故此初会中,有此三法六遍周义,初发心者,一一遍知法则也,立志作意,一似佛所行。行之样万成信心,此是信他佛所行之样,以成自己信心。”见前引书,第1013页。
    ③《新华严经论》卷5,《大正藏》第36册,第747页。
    ④《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卷50:“尔时,如来即于口中放大光明,名:无碍无畏,百千亿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尽虚空等法界一切世界,右遶十匝,显现如来种种自在,开悟无量诸菩萨众,震动一切十方世界,除灭一切诸恶道苦,映蔽一切诸魔宫殿,显示一切诸佛如来坐菩提座成等正觉及以一切道场众会;作是事已,而来右遶菩萨众会,入普贤菩萨摩诃萨口。其光入已,普贤菩萨身及师子座,过于本时及诸菩萨身座百倍,唯除如来师子之座。”见《大正藏》第10册,第262页。
    ⑤《新华严经论》卷8,前引书,第770-771页。
    ⑥《新华严经论》卷8,前引书,第770-771页。
    ⑦《新华严经论》卷3,前引书,第738页。
    ①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②《宋高僧传》卷5,《大正藏》第50册,第737页。
    ③《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世主妙严品》卷3,《大正藏》第35册,第526页。
    ④《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入法界品》卷85:“疏五二位统收者,别有三圣圆融观,大意此已尽矣。”见《大正藏》第36册,第663页。
    ①《三圣圆融观门》卷1,《大正藏》第45册,第671页。
    ②《三圣圆融观门》卷1,前引书,第671页。
    ③《新华严经论》卷8:“以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二人互为体用。或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二人互为因果。此一部经,常以此二人表体用因果。今古诸佛同然,皆依此迹,以明因果进修之益故。见《大正藏》第36册,第771页。
    ④澄观《三圣圆融观门》:“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异,名普贤帝网之行。”“既二圣相融,而不名文殊行者,摄智属理,唯一心法界故,举一全收。”见《大正藏》第45册,第671页。
    ⑤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三圣法门,二圣法门既相融者,则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毘卢遮那。”见前引书,第671页。
    ⑥澄观《三圣圆融观门》:“三圣法门圆融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佛教的“心法”,心佛众生无差别故,若于心能了,则念念因圆,念念果满,若与此观相应则触目对境,常见三圣及十方诸菩萨,一即一切故,心境无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克,三圣必圆矣。”见前引书,第671页。
    ①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②例如,秦团结:〈试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01期;邱高兴《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论述了李通玄的佛教哲学思想,尤其是对真智慧说、三圣圆融观与十玄六相说、禅定观与佛光观,从本源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述。”
    ③镰田茂雄:《华严三圣像的形成》。见杨增文、方广錩编:《佛教与历史文化》第368页。
    ④《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世主妙严品》卷1,《大正藏》第35册,第504页。
    ⑤《新华严经论》卷4,《大正藏》第36册,第745页。
    ①《景德传灯录》卷9:“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见《大正藏》第51册,第265页。
    ①《景德传灯录》卷10,《大正藏》第51册,第280页。
    ②《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卷1:“师乃云:天下无二道,绵历万世,卓尔常存;圣人无两心,日应万几,巍然不动。弥纶天地,混茫太虗,不见其眹,鼓橐阴阳,陶铸万物,不宰其功,诸佛出世,谓之一大事因缘;祖师西来,谓之第一义谛,又谓之大总持门,谓之金刚正体,谓之顶王三昧,谓之浮幢王剎海,谓之文殊普贤大人境界。大觉世尊,于灵山会上,拈一枝华,普示大众,金色头陀,便乃破颜微咲。弥勒大士,于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同证无生法忍。见《卍续藏》第71册,第115-116页,第229页。
    ③杨增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序言第7页
    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见《大正藏》第48册,第335-336页。
    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大正藏》第48册,第352页。
    ②《华严一乘十玄门》卷1,《大正藏》第45册,第515页。
    ③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④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卷1,《大正藏》第45册,第515页。
    ①《景德传灯录》卷8,《大正藏》第51册,第257页。
    ①《正法眼藏》卷2,《卍续藏》第67册,第576页,第21页,第41-42页。
    ②《正法眼藏》卷2,前引书,第576页,第21页,第41-42页。
    ③《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498页。
    ④《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1,《大正藏》第47,第551页。
    ⑤《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3,前引书,第572页。
    ①《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2:“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满心十地弥勒慈尊,一生补处,为什么却担柴着火,荷众苦辛,憨痴不辨,扫地放牛,吃人残食,亡身尽命,绝世超伦,出生入死,具甚道理?代云:浑……”。见《大正藏》第47册,第614页。
    ②《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卷1:“师乃举,僧问镜清:新年头还有佛法也无?清云:有。僧云:如何是新年头佛法?清云:元正启祚万物咸新。僧云:谢师答话。清云:老僧今日失利。又僧问明教:新年头还有佛法也无?教云:无。僧云: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为什么却无?教云:张公吃酒李公醉。僧云:老老大大,龙头蛇尾。教云:老僧今日失利。师乃云:镜清失利即不问,尔诸人作么生是明教失利处?若人辨得,文殊头白,普贤头黑。若辨不得,黄蘗今日失利。下座。”见《大正藏》第47册,第633页。
    ③《杨岐方会和尚后录:“上堂,云:把定乾坤几万般,文殊普贤岂能观,今日为君重注破,鳖鼻南山子细看。以拄杖卓一下。”见《大正藏》第47册,第647页。
    ④《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上堂举,肃宗帝问忠国师云:和尚百年后所须何物?国师云:与老僧造个无缝塔。帝云:请师塔样,国师良久云,会么?帝云:不会。国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诏问之。师云:前面是真珠玛瑙,后面是玛瑙真珠,东边是观音势至,西边是普贤文殊,中间有一首幡,被风吹着,道胡卢胡卢。”见《大正藏》第47册,第663页。
    ⑤《法演禅师语录》卷1:“师开堂日,授疏示众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请对尊官,分明剖露。……龙门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若论第一义,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立在下风,一大藏教白云万里,摩竭掩室毘耶杜口,正在梦中,千佛出世,寐语未了氖馄障停智髦保缘溃?设使言前荐得,犹是滞壳迷封,纵饶句下精通,未免触途狂见。若也把定封疆,说什么法堂前草深一丈,直得凡圣路绝,鸟飞不度。天下衲僧,无出气处……学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鼻直眼横,乃云:更有问话者么?若无,双泉今日向第二义门,放一线道,与诸人相见,和泥合水一上,且要释迦弥勒动地雨花,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各踞一方,助佛扬化,皆务本事,器量堪任。”见《大正藏》第47册,第649页。
    ⑥《法演禅师语录》卷1,《大正藏》第47册,第651页。
    ①《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2,《大正藏》第48册,第158页。
    ②《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2,前引书,第158页。
    ①张立伟:《喻以明理:说服传播的中国特色》,《新闻大学》1998年冬季号,http://www.66wen.com/05wx/xinwen/xinwen/20061025/47132_4.html
    ②[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98-99页。
    ③智俨:《华严五教止观》卷1,《大正藏》第45册,第513页。
    ④[德]马克思·韦伯:《韦伯文集》,韩水法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第247-250页。
    ①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①以昙鸾(476-542)5世纪末开始,至宋朝临济12世纪初为止。
    ②[英]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刘安云译,立绪文化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230页。
    ①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欲见毗卢遮那、文殊普贤、三圣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碍者。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门,一念悉能受持,通达不忘,演说无障碍者。欲得与文殊普贤十二上首……。”见《大正藏》第74册,第376页。
    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页。
    ①净影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1:“观佛有二,一真身观二应身观,观佛平等法门之身是真身观,观佛如来共世间身名应身观。”见《大正藏》第37册,第173页。
    ②净影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1:“妙绝众相圆备诸义,妙绝众相乃至无有一相可得,圆备诸义乃至无有一德不具,虽具众德同体义分,犹如虚空无碍不动无有彼此差别之相,以无彼此差别相故诸根相好皆遍法界如海十相同体周遍。”见前引书,第173页。
    ③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第37册,第238页。
    ④善导:《观无量寿经疏》,《大正藏》第37册,第267页。
    ⑤净影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1:“观佛有二,一真身观、二应身观。……观佛如来共世间身名应身”,此段是净影慧远大师为净土十六观所作的提要。实际上,“十六观”是以“西方三圣”为中心的观法,因此,虽然此处只说「观佛」,而实际上“观佛为主,故偏举之。又复诸事不可具名,且举观佛。”故在此采用净影慧远大师的这一定义。见前引书,第173页。
    ⑥净影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1:“其应身观如彼观佛三昧经。取佛形相系想思察名应身观,佛应身随化现形相别彼此不得一种。”见前引书,第173页。
    
    ①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卷1,《大正藏》第37册,第237页。
    ②澄观:《三圣圆融观门》卷1,《大正藏》第45册,第671页。
    ①龙树《十住毗婆沙经》卷5:“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说:东方善德佛,南栴檀德佛,西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东南无忧德,西南宝施佛,西北华德佛,东北三行佛,下方明德佛,上方广众德,如是诸世尊,今现在十方。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见《大正藏》第26册,第41页。
    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2页。
    
    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3页。
    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3页。
    ③《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3页。
    ④《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3页。
    ⑤《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3页。
    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3-344页。
    ⑦《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前引书,第344页。
    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6页。
    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见前引书,第343页。
    ③《高僧传》卷3,《大正藏》第50册,第343-344页。
    ④《高僧传》卷3:“沙门宝志崇其禅法,沙门僧含请译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见前引书,第343-344页。
    ①《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卷1,《大正藏》第26册,第232页。
    ②《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卷1:“云何观菩萨功德庄严成就,观菩萨功德庄严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何等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见前引书,第232页。
    ③《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2,《大正藏》第40册,第836页。
    ④《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2-343页。
    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2:“为生彼国意故,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见前引书,第835页。
    ①昙鸾:《赞阿弥陀佛偈》卷1,《大正藏》第47册,第420页.
    ②《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2:“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利行满足者”见《大正藏》第40册,第843页。
    ③《续高僧传》卷20:“承昔鸾师净土诸业,便甄简权实搜酌经论,会之通衢布以成化,克念缘数想观幽明,故得灵相潜仪有情欣敬。……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导悟自他用为资神之宅也,词既明诣说其适缘,比事引喻听无遗抱,人各搯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见《大正藏》第50册,第593-594页。
    ①《安乐集》卷2,《大正藏》第47册,第15-16页。
    ②《安乐集》卷2,前引书,第11页。
    ③《安乐集》卷2,前引书,第11页。
    ④《安乐集》卷1:“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见前引书,第11页。
    ⑤《安乐集》卷2,前引书,第18页。
    ⑥《安乐集》卷2,前引书,第18页。
    ①《安乐集》卷2 :“依《大经》引类证诚者,十方诸佛,无不劝归西方,十方菩萨无不同生,十方人、天有意齐归,故知不可思议事也。是故《大经赞》云:「神力无极阿弥陀,十方无量佛所赞,东方恒沙诸佛国,菩萨无数悉往觐。亦复供养安乐国,菩萨声闻诸大众,听受经法宣道化,自余九方亦如是。”见《大正藏》第47册,第18页。
    ②从道绰所引《般舟经》的“常念我名”及《观佛三昧经》的“观佛相好”看来,他所指的“念佛三昧”也包含了“称名”和“观念”两种含义。
    ③《安乐集》卷1:“……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称名)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见前引书,第4页。
    ①《观无量寿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7册,第246页。
    ②《观无量寿佛经疏》卷1,前引书,第246页。
    ③《观无量寿佛经疏》卷2:“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言教我正受者,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名为正受。”见前引书,第258页。
    ④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下,《大正藏》第37册,第184页。
    ⑤慧远:前引书,第184页。
    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5-346页。
    ②《观无量寿佛经疏》卷4,《大正藏》第37册,第272页。
    ③《观无量寿佛经疏》卷1:“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于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见前引书,第249页。
    ①《观无量寿佛经疏》卷3:“……众生业障亦如是,障蔽净心之境不能令心明照,行者若见此相,即须严饰道场安置佛像,清净洗浴着净衣,又烧名香,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向佛形像,现在一生忏悔无始已来乃身口意业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心髓,切骨自责,忏悔已,还如前坐法,安心取境。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名顿灭障也。或一忏即尽者,名利根人也。或一忏但除黑障,或一忏得除黄白等障,或一忏但除白障,此名渐除不名顿灭也,既自识业相如是,唯须勤心忏悔,日夜三时六时等但忆得即忏者,最是上根上行人也”,见《大正藏》第37册第262页。
    ②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第215页。
    ③关于《观无量寿经疏》是否为智者大师所撰,学界有争议,见望月信亨:前引书,第76页。
    ①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第234页。
    ②《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1,《卍续藏》第22册,第269页,第391页,第782页。
    ③《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1:“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见前引书,第270页,第392页,第783页。
    ①《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4:“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者,即一心三观也。但云谛观那云三观,以所观境列三号故,显于能观知是三观,何者?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此之三号即召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以三德为三谛,三一圆融,不一不异。此谛与观,名别体同,绝思绝议。此乃复见弥陀观体,当以此观,观像观真……”见《大正藏》第37册,第220-221页。
    ②《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4:“既是具足三号之像,理合于像,照空假中如见此方泥木之像,尚须体达性,若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观中宝像岂可不然,若于像观不达三谛,次观真佛宁见三身?”见前引书,第220-221页。
    ③《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2:“圆人不然……以此二修显于一性。如一主二臣,主摄于臣,臣归于主。三德相收,亦复如是。今初住位,所发三法。皆性具故,发则俱发。故云不前不后,以此三法。二为能显,一是所显。修性宛尔。……约三身明佛,前以正助二修,对性明圆发相。今约报智证法起应,报应二修对法一性论分证佛,从智证法,从法起应,即非一时,三身顿得故非前后。……从始圆修一心三观,今圆三智一心中得,即以此智证得法身,智性即色,三一体融,名妙色身。”见前引书,第204页。
    ①《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4,《大正藏》第37册,第220-221页。
    ②《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6:“故今示云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种能别表示观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现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别相若显其余通相则易可明,行者观于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邪?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于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今行人览经始末,方修观故,大师得意乃于释题总示三观,若也不于十六处用,则令大师虚说,亦见行者谩修,当遵佛言勿背祖法,专用妙观显乎胜相,以此妙观为见佛本。”见前引书,第227页。
    ③《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6:“二正观佛身,既指报应名为法身,即显弥陀三身具足,既为妙境。但是法身行人心观即空假中,空假是二修,中观是一性。修性冥妙,三观圆融。既为能观,但是般若,境观相契,见尊特身。虽具三身,但名解脱,此则以三照三,故发现三,合此三三,只是一三。三不定三,同在一念,一念无念,三三宛然。如此方名修心妙观,此观能令四土皆净,若不尔者非是顿教所诠妙观,当以此观观弥陀身。”见前引书,第227页。
    ①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②龟川教信:《华严学》,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7年9月,第310,308页。
    ①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②魏道儒:前引书,第176页。
    ①杨明芬(释觉旻):《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3月,第19页。
    ①“布萨”(pos!adha)是佛教徒的一种聚会,就比丘、比丘尼而言,指说戒、忏悔的聚会,也称为说戒;就在家信众而言,指各斋日的聚会,由法师讲经。
    ②《毗尼母经》卷3:“断名布萨,能断所犯,能断烦恼,断一切不善法,名布萨义,清净名布萨。”见《大正藏》第24册,第814页。
    ③在安居的最后一天晚上,大家集于一堂,检讨在过去的九十日内,各自的言行有无违反戒律。大家互相指出对方在行为方面的错失,藉以反省修养。结果若有犯戒,则要忏悔赎罪。这便是自恣。举行自恣仪式的这一天,谓之“僧自恣日”。
    ④《菩萨地持经·菩提品》卷7,《大正藏》第30册,第930页。
    ⑤《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卷40:“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见《大正藏》第10册,第845页。
    ⑥《金光明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卷2:“唯愿十方佛,观察护念我,皆以大悲心,哀受我忏悔。我于多劫中,所造诸恶业,由斯生苦恼,哀愍愿消除。我造诸恶业,常生忧怖心,于四威仪中,曾无欢乐想。诸佛具大悲,能除众生怖,愿受我忏悔,令得离忧苦。我造诸恶业,苦报当自受,今于诸佛前,至诚皆忏悔。于此赡部洲,及他方世界,所有诸善业,今我皆随喜。愿离十恶业,修行十善道,安住十地中,常见十方佛。”见《大正藏》第16册,第412页。
    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是为想象,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见《大正藏》第12册,第343页。
    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见前引书,第344页。
    ③《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卷40,《大正藏》第10册,第845页。
    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2:“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利行满足者”见《大正藏》第40册,第843页。
    ②昙鸾:《赞阿弥陀佛偈》卷1,《大正藏》第47册,第420页。
    ③《摩诃止观》卷2,《大正藏》第46册,第14-15页。
    ④《国清百录》卷1,《大正藏》第46册,第795-796页。
    ①杨明芬(释觉旻):《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3月,第33页。
    ②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卷3,《大正藏》第37册,第262页。
    ①杨明芬(释觉旻):《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3月,第75页。
    ②《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1,《大正藏》第47册,第424-425页。
    ③《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卷1:“南无一心奉请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一心奉请十方三世诸佛南无一心奉请阿弥陀佛南无一心奉请观世音菩萨南无一心奉请大势至菩萨南无一心奉请十方诸大菩萨摩诃萨南无一心奉请十方声闻缘觉一切贤圣僧”见《大正藏》第47册,第475页。
    ④宋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简称《净土忏》,《大正藏》第47册。
    ⑤上引均见宋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卷一,《大正藏》第47册第490页。
    ①上引均见宋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卷一,《大正藏》第47册,第490页。
    ②元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卍续藏》第74册,第57页。
    ③助念法门:在亡者断气后24小时内,由多组助念团(7-8人组成)24小时不间断地在亡者身边唱念佛号,帮助亡者提起正念的法门。在助念现场必须供奉西方三圣像,方便即将死亡者观想西方三圣,以升起响往净土的心境。
    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卍续藏》第74册,第362页。
    ⑤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欲见毗卢遮那,文殊普贤,三圣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碍者,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门,一念悉能受持,通达不忘,演说无障碍者,欲得与文殊普贤十二上首”见《卍续藏》第74册,第362页。
    ①《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卍续藏》第74册,第355-356页,第710-711页.
    ②《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前引书,第170页。
    ③法军《华严与净土——从云栖祩宏到为霖道霈》:“元代华严义学以普瑞的《会玄记》为注释澄观华严疏钞玄谈的殿军,明初收入北藏,显示其内容受到肯定。另外普瑞所补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遍礼忏仪》,原本是西夏兰山云岩慈恩寺护法国师一行沙门慧觉依经录,到了明代时,经由木增(明史卷410有传)订正,苍雪读彻(1588-1656)参阅,天台沙门正止治定,而由大出版家汲古阁毛晋居士出版,但是明代的这些人连一位也没有详细阅读此礼忏仪,而将此书误认为是唐代一行所作,并将此错误带入嘉兴藏中。由此可见明代在华严学脉上的严重断层现象。连现代的鎌田茂雄也承袭其错误而不察。此礼忏仪卷末附有大夏(西夏)一行慧觉的相关资料,可惜数百年来没有人阅读其内容,更不用说其中所包含的大手印等密教传承的教法之发现与研究了”见《法光杂志》2002年4月第151期。
    ①《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卷42:“次东土传译华严经诸师南无晋朝北印土佛陀跋陀罗觉贤三藏法师南无唐朝中印土地婆诃罗日照三藏法师南无证圣于阗实叉难陀喜学三藏法师次东土正传华严祖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三祖造法界观帝心法顺法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四祖造十玄门云华智俨法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五祖造探玄记贤首法藏法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六祖造大疏钞清凉澄观法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清凉门下得如来知见者三十八大师等千余法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第七祖造华严纶贯注观文圭峯宗密禅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中造观注记者广智大师”见《卍续藏》第74册,第355-356页,第710-711页。
    ②崔红芬:《再论西夏帝师》,《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
    ③《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卷1:“仰白十身徧照佛,华藏世界诸如来,娑婆本师释迦尊,普贤文殊诸上首,剎海圣众并徒众,华藏会上诸上人,释梵诸天众类神,获得他心道眼者,并愿不舍慈悲力,证明我等二众人,为修行愿总持门(某)时至心同礼忏……常发今愿当愿,俱不退心观行令成,同证华严海会,为上良缘,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十二上愿药师琉璃光王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大圣普贤菩萨摩诃萨,大圣文殊菩萨摩诃萨,大圣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圣地藏菩萨摩诃萨”见前引书,第144-145页,第288页。
    ①《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卷1,《大正藏》第14册,第407页。
    ②《百丈清规证义记》卷1,《卍续藏》第63册,第381-382页,第297-298页,第594-595页。
    ③《续高僧传·兴福篇论》卷29:“至如药师行事,源出宋朝(刘宋),比用在疑,颇存沿俗。……又有普贤别行,金光总忏,名归清众,事乖通俗。……梁初方广(《方广忏悔灭罪经》),源在荆襄,本以厉疾所投,祈诚悔过,能使像手摩头,所苦(此字缺)然平复。因疾相重,遂广其尘;乃依约诸经,抄撮成部”见《大正藏》第50册,第699页。
    ①《药师三昧行法》卷1,《卍续藏》第74册,第564页。
    ②《法华经传记》卷3:“释智璪,俗姓张氏清河人。……年登十七,二亲俱逝,惨服纔释,便染病疾。频经岁月,医药无効,仍于静夜?哒纫芳玻龅街型ィ蛟露裕列淖钤鹿馄腥N┰复蟊梦疑?痾,如是系念,遂经旬朔。于中夜间,梦见一人,形色非常,从东方来谓璪曰:我今故来,为汝治病。即以口就璪身。……三夜如此。”见《大正藏》第51册,第59页。
    ①《往生礼赞偈》卷1:“普为师僧父母及善知识法界众生,断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归命忏悔,至心忏悔,南无忏悔十方佛,愿灭一切诸罪根,今将久近所修善,回作自他安乐因。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见《大正藏》第47册,第440页。
    ②元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卍续藏》第74册,第57页。
    ③助念法门:在亡者断气后24小时内,由多组助念团(7-8人组成)24小时不间断地在亡者身边唱念佛号,帮助亡者提起正念的法门。在助念现场必须供奉西方三圣像,方便即将死亡者观想西方三圣,以升起响往净土的心境。
    ④有一些个人生命的关键转变往往会造成家族或社会的变动,这就是门槛经验。人生很多阶段都伴随着门槛经验,如出生、成年礼、婚礼、丧礼等生命礼俗都是,在他所研究的部族中,他发现所做的生命礼俗的仪式,都是在帮助此人甚至整个族群跨过门槛,由一个阶段达到另一个阶段,因此仪式是一种管道,它不但具有确定社会价值与秩序的功能,因此特纳认为仪式是一族群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藉助仪式的进行,消弭整个族群的冲突、危机,而社群的稳定由此而生。见维克多·特纳V.Turner:《仪式过程》,黄剑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⑤《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3,《卍续藏》第74册,第390页,第376页,第751页。
    ①《药师三昧行法》卷1,《卍续藏》第74册,第570页,第54页,第108-109页。
    ②《药师三昧行法》卷1,前引书,第567-568页。
    ③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欲见毗卢遮那,文殊普贤,三圣性相身者”以及“欲得与文殊普贤十二上首,十万大士,及诸菩萨,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共为伴侣眷属者……见前引书,第376页。
    ④《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卷1:“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妄不知无尽法界,是自身心,于中本具帝网无尽色心功德,即与毗卢遮那身心齐等,却将自家无障碍佛之身心,颠倒执为杂染众生。……是故欲求成就究竟佛果,切须悟此毗卢法界,若未悟此法界,纵经多劫修习万行,徒自劳[若>苦]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也)……(二修普贤行海,既得了悟无障碍法界于本心,是中本具十莲华藏微尘数相好,帝网无尽神通功德,与十方诸佛,更无差别,柰无始来局执妄情,习以成性,卒难顿尽,致令自家神通功德,不能自在受用。故须称自家阰卢法界,修本有普贤行海,令无尽功用,疾得现前,故经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见《卍续藏》第74册,第369页。
    ⑤善导:《法事赞》,《大正藏》第47册。
    ⑥上引均见《往生净土忏愿仪》卷1,《大正藏》第47册,第491页。
    ⑦善导:《往生礼赞偈》卷1,《大正藏》第47册,第440页。
    ①上引均见《药师三昧行法》卷1,《卍续藏》第74册,第564页。
    ②《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先于三七日中,施设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形象,目覩心想,至诚礼拜,恳到忏悔,深发誓愿,愿灭如上所说罪障,愿得如上所说功德,过三七日,一向摄念,满所期限,必得斯益。”见《卍续藏》第74册,第376页。
    ③佛教仪式中广泛运用“色声香味触法”六个元素来布置场地和安排程序。如宗密《圆觉忏》将礼忏前的身心准备分为三个部分——坛场、衣服与身形,必须先严净此三事,使道心渐入佳境后才开始礼忏。原文为“况欲启请贤圣,须严坛场,坛场不严洁,则道心不发,无所感降。……佛在心中,心净即感佛,故须从麤至细,展转净之,事法方便,诚宜如此,如此三业清净,方入道场。”见《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卍续藏》第74册,第379页。
    ④《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点莲花灯,焚百和香,诸庄严具,唯要洁净,不必珍贵,各随力分,但力极即为至贵,本献供养贤圣,只为表自虔诚,岂贤圣有好恶也,其布置方法,任自随便,亦无局足之仪式。”见前引书,第364页。
    
    ①金泽:《宗教人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②唐法照:《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卷1,《大正藏》第47册,第476页。
    ③明受登:《药师三昧行法》卷1,《卍续藏》第74册,第566页。
    ①《庐山莲宗宝鉴》卷4:“华严经离世间品,有普贤普慧二菩萨助扬佛法,吾令建会共期西方,感二大士幽赞,乃以二大士为会首云,于是远近皆向化焉”见《大正藏》第47册,第325页。
    ②金泽:《宗教人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①《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观像品》卷9,《大正藏》第15册,第690页。
    ①[法]维尔马蒂厄·里卡尔:《和尚与哲学家》(Le Moine et Philosophe),陆元[永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②在四川同样发现了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佛像(136-141年),它与印度迦腻色迦铸币上的佛像创作年代相差不多,形式也像,因此有学者推断,四川早期佛像直接源于印度的可能性高。现在一般学界也承认:佛教和佛教美术传入中国的路线不止一条,从缅甸到云南再传入四川的路线是可能的,或者是从今天越南传入。
    ③前秦建元二年(336年),佛僧乐樽和法良在敦煌创建了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在385年开凿、天水麦积山石窟394年等。
    ①唐道世:《法苑珠林》卷16,《大正藏》第53册,第406页。
    ②史料记载有出入。慧远所结莲社的誓词是刘遗民起草的,其文见于《高僧传》卷六。依据当时刘遗民的《庐山白莲社誓文》,结社时所立的佛像是弥陀像:“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倶游絶域,其有惊出絶伦首出神界,则无独善于云峤,忘兼全于幽谷,先进之与后升,勉思策征之道…并弃世荣慕西方之训,终时各感佛来迎也”。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净土圣贤录》已改为“西方三圣像”:“刺史桓伊为远更立寺于山东,遂号东林。远于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远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著发愿文。勒之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远为作序。”“在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系念,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一夕,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立。”见《东林传》,《大正藏》第50册,第358-359页。
    ③龛侧墨书题记1方,高0.47米,宽0.87米,末尾题:“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可知该龛为420年造,这是迄今发现中国石窟最早的纪年题记。见《中国石窟.炳灵寺石窟》,东京:平凡社,1986年初版,第289页。
    ①其中两件有明确纪年,分别是南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及南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
    ②由于过去较少对一佛二菩萨造像的情况进行统计,增加了研究的困难。因此笔者将石窟或寺庙里的资料作初步的整理,并以列表的方式搭配分析,方便以后的研究者进行研究。
    ③见本文第一章第三节模式名称
    
    ①燕地在第六世纪经历了东魏、北齐的统治直到北周、隋朝。
    ②李森:《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性质考》,[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第147-149页。
    ③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三圣类型
    ①镰田茂雄:《华严三圣像的形成》。见杨增文、方广錩编:《佛教与历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369页。
    ②李在铃编:《中国佛教雕塑》(下),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8月,第155页。
    ③《佛雕之美——北朝佛教石雕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7,第116-117页,石愚山房收藏
    ①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
    ②唐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凉州访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即于所停寺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渡关。”见《大正藏》第50册,第223页。
    ③唐?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大师行状》:“复往伴烂钵拏伐多国……,中有克檀观自在菩萨像,特多灵验。……向菩萨跪发三愿……二者,所修福慧,愿生睹史多天宫,事慈氏菩萨。若如意者,愿花挂尊两臂。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忏之际,恒发愿上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见《大正藏》第50册,第215-216页。
    ①唐?冥详:《大正藏》第50册,第220页。
    ②任继愈总主编、杜继文主编:《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01页。
    ①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②张总:《地藏信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月版3,第341页。
    ③张总:前引书,第420页。
    ①镰田茂雄:《华严三圣像的形成》,见杨增文、方广錩编:《佛教与历史文化》第366页。
    ②杭州飞来峰青林洞入口处浮雕有华严海会像,日本石田锋尚写有报告,认为中央毗卢遮那佛与日本明惠的《华严海会善知识图》中的毗卢遮那佛的造型一致。传在镰仓时代初期传至日本。
    ①《化世瑰宝:2009中台山博物馆佛教文物展》,文心文化出版,2009年9月,第40页。
    ②镰田茂雄《华严三圣像的形成》:“日本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四熙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的记事中记载访问大相国寺的情形,谓有卢舍那大殿,……西楼上有文殊宝殿,具有狮子眷属;东楼上有普贤像,具有白象眷属。这种左右配有文殊宝殿、普贤像的配置,正是华严三圣像的配置,可见在11世纪后半叶,已从华严三圣像发展为华严三圣殿了。”见杨增文、方广錩编:《佛教历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69页。
    ①《佛祖统纪》卷15:“法师介然,四明鄞人,受业福泉山之延寿,明智居南湖,从其学遂悟境观之旨。元丰初,专修净业三载,期满谓同修慧观仲章宗悦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三指,誓建十六观堂,中设西方三圣殿,环以池莲,功成复然三指以报佛恩。于是修观之士,有所依托焉。”见《大正藏》第49册,第225-226页,第216页。
    ②《参天台五台山记》是日本高僧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起自日本延久四年(宋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终至翌年六月十二日,因有一闰月,共历十六个月,计468篇。日记记载了自日本至杭州、天台山、北宋都城开封、五台山,再自五台山返至开封、杭州、明州(宁波)的沿途见闻,保存了许多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通、地理、风俗以及中日关系的珍贵史料。
    ③《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日)成寻王丽萍校点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
    ④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凡十卷,约三万言,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东京梦华录》的标点本。
    ①隋代智泉寺沙门静琬(又作知苑、智苑、净琬),因恐佛经毁灭失传,乃决意继承其师南岳慧思之遗愿,誓言刻经卷成石碑,遂于大业年间(605~617),在隋炀帝皇后及其弟萧瑀协助下,于房山山麓开凿岩洞,并在石室四壁刻上经文,历经隋、唐、辽、金、明五个朝代,前后达千余年始完成,此为《房山石经》。
    ②宋《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辽有《辽藏》;金有《赵城金藏》;金元之际有《碛砂藏》;元有《普宁藏》、《官版藏经》;明代有《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万历藏》、《径山藏》;清有《龙藏》)。民国以后还出版过两种铅字排印本《频伽藏》和《普慧藏》。
    ③镰田茂雄:《华严三圣像的形成》,见杨增文、方广錩编:《佛教历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69页。
    ④《契丹藏》又名辽藏,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先后历时30余年刻成。辽刻实物,向不得见,宋沈括《梦溪笔谈》记“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是以辽刻本长期隐秘不传,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在中国印刷史上成一空白点。直到1974年,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木塔)发现了十二卷的辽大字本《契丹藏》。八十年代开始,由山西省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共同组织人员进行了整理,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大型图册《应县木塔辽代秘藏》,给予全面揭示。整理人员在木塔中清理出辽代文献共九十二件,其中刻本佛经四十七件,包括被认为是《契丹藏》的经卷十二件,刊印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一年(A.D. 1003);其它印刷品八件,写本佛经三十件,佛像七幅。
    ⑤依据所在的位置大致有三种:第一,冠于经文之前引首处之扉画,主要在概括全经大意,常以“说法图”呈现;第二,一段经文配一幅插图的经中插图;第三,全卷之尾、经文之后的拖尾画,一般是“护经天神”的位置。
    ①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1,第155页.
    
    ①新闻来源:http://www.dcsbcc.com/html/wenjiao/dongnanyafujiaodongtai/20080614/123.html
    ②新闻来源:http://blog.ifeng.com/article/1900988.html
    ③出处:中台网站http://www.ctworld.org.tw/index.htm
    ①《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7:“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又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见《大正藏》第19册,第133页。
    ①功利主义哲学家密尔《功利主义》,见蔡臻编:《美德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4页。
    ①肖黎民:“文殊智慧不仅是指文殊的智慧,作为佛家智慧的代表和般若的象征,文殊智慧同时也是佛陀智慧,或者更准确说,所谓文殊智慧就是带有鲜明的文殊个性印记和语言乃至行为标识的佛地智慧。”见肖黎民著:《文殊智慧的的现代判教与元学重构》。王志远主编:《宗风》夏之卷,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77页。
    ①《六祖坛经·定慧品》,《大正藏》第48册,第347页。
    ②《决疑论》卷4之下,《大正藏》第36册,第104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