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往明清江南市镇史的研究,更关注的是市镇的“中央性”机能。或者强调市镇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无比强大的“向心力”;或者从特定区域以外寻找研究空间,热衷跨区域的比较及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经济联系。很少注意市镇与农村之间的关系,乃至将农村在城乡关系中的位置悬置起来。本文选取清代苏州地区作为个案,拟将视角放在市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上,从内部而不是外部透视江南社会的方方面面,将经济、社会、文化等静止的要素化约到流动、鲜活的历史过程中去,以一种“模糊”的解释策略来避免“城乡一体”或“城乡二元”的简单理解模式。
     从空间格局角度进行审视,水网化的交通背景以及作为联络城乡工具和出行临时居所的航船,为市镇与农村的频繁沟通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而以交换、信仰、休闲等为媒介形成的“乡脚”世界,则借流动的航船和静止的茶馆为载体,通过现实中的“地理界限”、“市场圈”、“信仰圈”等多个同心圆相重叠的方式,共同完成着讯息的传递和人群的交流。
     如果把市镇与农村之间的关系置于一个“长时段”的地方历史过程中来加以理解,我们可以领略到另一番风貌。明末清初,以“奴变”运动的广泛性和“一田两主”制的普遍化为标志,城乡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地权的分散引致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失去人情味,从而加速了士绅地主从乡间徙居城镇的进程。在农村,诸如兴修水利、饥济饥荒等重要工作常常无人顾及,原来属于地主的特殊职责已经泛化到市镇这样的特定空间之中。居城的地主士绅与农民之间只剩下土地租佃的关系,日常生活已没有较紧密的往来,主佃的居住空间可以不在同一地点。如何协调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共同利益愈显重要,与此相关的应对策略和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地主”为主体的地方精英的“在地性”,进而对清代江南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嘉定、宝山二县,最初仅仅履行施粥功能的“粥厂”,随着承担地方事务不断增多,渐渐具备了有形的管理空间,且表现出“厂镇合流”的趋向:对于每个具体的“厂(镇)”而言,均具备了联络市镇和乡村的功能,以此为基础,数
    
     .
     量众多的“厂(镇)”共同构成了嘉定宝山城乡联系的网络。
     通过以上几个有限的研究片段,本文力图表明,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清代江南
     ·社会中,市镇与农村之间交流频繁,联络广泛,构造出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城乡格
     局。
In previous years, the studies on Jiangnan market towns always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ultra-regions and the economic 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markets. Most scholars tried to find their research space besides the certain region and appeared a kind of deflexion, such as market study or village study only. Especially, the thought of "economic determinism" governs almost the whole studies of Jiangnan region. This dissertation putting its researching interes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towns and their surrounding villages, observing each aspect of Jiangnan society from the "interior" viewpoint instead of the "exterior", and melting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to a kind of flowing and lively historical macrocosm, using a "vague" interpretative methods to avoid the simple pattern of "the sameness of towns and villages" (城乡一体) or "the duality of towns and villages"(城乡二元).
    .This dissertation has pandect and case studies also. The pandect made up the defects in previous studies, such as the discrepancy of distance-feeling of different people, and the function of yitian-liangzhu - 田两主(one plot, two masters) to the modern town-village relationship. There has no systematic research to the former question yet and the present studies on the latter are limited within the land ownership and property right. This dissertation also regarded the flowing boats and the immobile tea houses as the bridges connecting the market towns and the countrysides, and reviewed the structure of xiangjiao 乡脚(the radiating range of market towns) by means of the economic and religionary approaches. Chapter 5 has presented a case study of Wujiang County, it backdated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several years since the stage of 'yeshi-dianli " 业食佃力(landlord provides food and peasant supplies labor) to "Jiangcun society" 江村社会 and pointed out the transition of living space of gentries and its
    influence into the country society. Chapter 6 reviewed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regional institution of Jiading and Baoshan since "Jiading three ?slaughters" 嘉定三屠 to the period of local autonomy in early 20th century, that is, the union of Chang 厂 (relieving sites) and Zhen 镇 (market towns) and the Chang directors 厂董 intervened into the local governmental affairs completely. This chapter discussed the long-term
    background of the forming of local institution and did not neglect the function of haphazard ev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tried to prove such a picture: in the Suzhou-centered Jiangnan society during Qing Dynasty, there has frequen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market towns and countryside and a flowing spatial pattern has appeared already.
引文
宁云鹏修,卢胜龙、沈世奕等纂:康熙《苏州府志》,康熙三十一年刻本。
    雅尔哈善、傅椿修,习寯、王峻纂:乾隆《苏州府志》,乾隆十三年年刊本。
    宋如林、罗琦修,石蕴玉纂:嘉庆《苏州府志》,道光四年年刊本。
    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等纂:同治《苏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以下简称“丛书·华中”),第5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崇辨蒙塾编辑:《吴郡地理志要》,清季刊本。
    钱思元纂,钱士錡补辑:道光《吴门补乘》,道光十年刻本。
    钱宝琛辑:光绪《壬癸志稿》,光绪六年刻本。
    唐文治等修:民国《乙亥志稿》,1935年铅印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傅振海编:民国《娄东小志》,民国铅印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鳌图修,王昶纂: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嘉庆七年刻本。
    王祖畲等纂:民国《太仓州志》,“丛书·华中”,第176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牛若麟等修:崇祯《吴县志》,崇祯十五年刊本。
    汤斌修,孙珮纂:康熙《吴县志》,康熙三十年刻本。
    姜顺蛟等修,施谦纂:乾隆《吴县志》,乾隆十年刻本。
    吴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丛书·华中”,第18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黄蕴深编:民国《吴县城区特刊》,“丛书·华中”,第403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李光祚修,沈德潜纂:乾隆《长洲县志》,乾隆十八年刻本。
    许治修,沈得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张鸿、来汝缘修,王学浩等纂:道光《昆新两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以下简称“集成·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杨譓纂修:光绪《昆山郡志》,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金吴澜等修,汪堃等纂,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丛书·华中”,第19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连德英等修,李传元等纂: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丛书·华中”,第463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倪师孟、沈彤纂:乾隆《吴江县志》,“集成·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金福曾等修,熊其英等纂:光绪《吴江县续志》,“集成·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陈和之修,沈彤等纂:乾隆《震泽县志》,“丛书·华中”,第20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佚名纂:民国《震泽县志续》,“集成·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郑锺祥等修,庞鸿文等纂:光绪《常昭合志稿》,“丛书·华中”,第153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劳必达修,陈祖范纂:雍正《昭文县志》,雍正九年刻本。
    张镜寰修,丁祖荫:民国《重修常昭合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金鸿修,李鳞纂:乾隆《镇洋县志》,乾隆十年本
    王祖畲纂:民国《镇洋县志》,“丛书·华中”,第176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赵昕修,苏渊纂: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闻在上修,许自俊等纂:康熙《嘉定县续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程国栋纂修,张陈典等同修:乾隆《嘉定县志》,乾隆七年初刻本。
    吴桓修,王初桐纂:嘉庆《嘉定县志》,嘉庆十六年刻本。
    程其珏修,杨震福等纂:光绪《嘉定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专辑”,上海书店1991年。
    陈传德修 黄世祚纂:民国《嘉定县续志》,“丛书·华中”,第170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赵西修,章錀纂:乾隆《宝山县志》,乾隆十一年刻本。
    梁蒲贵等修,朱延射等纂:光绪《宝山县志》,“丛书·华中”,第407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张允高等修,钱淦等纂:民国《宝山县续志》,“丛书·华中”,第172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吴葭修:民国《宝山县再续志》,民国十年铅印本。
    王钟琦等纂:《宝山县新志各稿》,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朱依点修,黄国彝等纂:康熙《崇明县志》,康熙二十三年初刻本。
    张文英修,沈龙翔纂:雍正《崇明县志》,雍正五年本。
    赵廷健修,韩彦曾等纂:乾隆《崇明县志》,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林达泉等修,李聊绣等纂:光绪《崇明县志》,光绪七年刻本。
    
    
    曹炳麟纂修:民国《崇明县志》,“丛书·华中”,第168种,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昝元恺编:民国《崇明乡土志略》,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汪永安原纂,侯承庆续纂,沈葵增补:咸丰《紫隄村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以下简称“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殷聘尹纂:崇祯《外冈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钱肇然纂:《外冈续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张承先纂:程攸熙订正:嘉庆《南翔镇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童世高纂:民国《钱门塘乡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吕舜祥、武嘏纯纂:民国《嘉定醪东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黄程云纂:嘉庆《杨行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赵同福、杨逢时纂:《盛桥里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钱淦纂:民国《江湾里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陆立纂:乾隆《真如里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洪复章纂:民国《真如里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王德乾纂:民国《真如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萧鱼会、赵稷思纂:嘉庆《石冈广福合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王初桐纂:《方泰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封导源纂:嘉庆《马陆里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王树棻修,潘履祥纂:光绪《罗店镇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陈树德撰:民国《安亭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陈曦编:光绪《娄塘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章树福修:民国《黄渡镇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章圭瑑纂:民国《黄渡续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张启泰辑、陆世益编:光绪《望仙桥乡志稿》,“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 1992年。
    杨大璋纂:民国《续望仙桥乡志稿》,“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陈應康纂:《月浦里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张人镜纂:光绪《月浦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秦立纂:雍正《凇南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陈元模纂:雍正《凇南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陈云煌纂:乾隆《凇南续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陈至言纂:嘉庆《二续淞南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高如圭原纂,万以增续纂:民国《章练小志》,“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
    
    年。
    时宝臣修:《直塘里志》,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张郁文辑:民国《木渎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徐溥编,王金庸补辑:民国《光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程锦熙纂:《黄埭志》,1922年振新印书社石印本。
    里人公辑:《平望镇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翁广平纂:光绪《平望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黄兆柽纂:光绪《平望续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沈藻采编辑:民国《元和唯亭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徐翥先纂:民国《香山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顾镇编辑,周昂增订:乾隆《支溪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林晃撰:民国《增修鹤市志略》,“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单学传纂:《钓渚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潘镐纂:民国《梅李文献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黄炳宸纂:《梅李文献小志稿》,“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吴存礼编辑:道光《梅里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倪赐纂:乾隆《唐市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龚文洵再补辑:《唐市补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纪磊、沈眉寿纂:《震泽镇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
    李楚石纂:民国《齐豁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叶承庆纂:民国《乡志类稿》,“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诸世器纂:民国《菉溪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刘湄 金瑞表纂:嘉庆《刘河镇记略》,“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阎登云修,周之桢纂:嘉庆《同里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煦修:《周庄镇志》,光绪八年(1882)刊本。
    赵翼谋纂:宣统《信义志稿》,“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保熙纂修:民国《巴溪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猊大临纂,陶炳曾补辑:乾隆《茜泾记略》,“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凌寿祺纂:道光《浒墅关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鸿飞纂:民国《双浜小志稿》,“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陈维中纂:《吴郡甫里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吉籍出版社1992年。
    彭方周纂修:乾隆《吴郡甫里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佚名纂:光绪《甫里志稿》,“乡镇志专辑”,上海书店1992年。
    曹(火章)纂,曹邺增纂:顺治《庵村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徐达源纂:嘉庆《黎里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蔡丙圻纂 光绪《黎里续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沈刚中纂:《分湖志》,民国南社丛刻本。
    柳树芳纂:道光《分湖小识》,“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陶煦纂:光绪《周庄镇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章腾龙纂、陈勰增辑:嘉庆《贞丰拟乘》,“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施若霖纂:道光《璜泾志稿》,“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赵曜纂:乾隆《璜泾志略》,“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陈尚隆原纂,陈树谷续纂:乾隆《陈墓镇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仲沈洙纂,仲枢增纂,仲周霈再增纂:顺康《盛湖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仲廷及纂:同治《盛湖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时宝臣修纂:道光《双凤里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金端纂:《刘河镇记略》,“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曹焯纂 陆松龄增订:乾隆《沙头里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倪大临纂,陶炳曾补辑:同治《茜泾记略》,“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陶惟坻修,施兆麟纂:民国《相城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柳商贤纂,孔陟岵续补:民国《横金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顾崇善纂:《里睦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马幼良纂:光绪《四镇略迹》,“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金鹤翀纂:民国《金村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吉籍出版社1992年。
    陆晶生纂:民国《常熟新庄乡小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孙阳顾纂,曹翠亭增纂:民国《儒林六都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诸福坤辑,陈庆林续辑:《淀湖小志》,民国稿本。
    钱墀纂:道光《黄溪志》,“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德华主笔:《吴江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盛泽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上海市嘉定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洞庭东山志编纂委员会编:《洞庭东山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冯桂芬:《显志堂稿》,光绪二年刊本。
    凌淦:《松陵文录》,同治十三年刻本。
    王鲲:《松陵见闻录》,道光七年刻本。
    陆明桓辑:《松陵陆氏丛著》,民国丁卯苏斋刊本。
    柳树芳:《胜溪居士自撰年谱》,清抄本。
    沈曰富:《受恒受渐斋集》,光绪丁亥抄本。
    殷兆镛:《齐庄中正堂集》,光绪己卯刊本。
    张士元:《嘉树山房集》,嘉庆己卯刻本。
    钮琇:《临野堂集》,康熙刊本。
    叶燮:《已畦集》,康熙二十三刻本。
    计东:《改亭集》,康熙三十二年刻本。
    陈寿熊:《静远堂集》,光绪十八年苏州五亩园刻本。
    柳树芳:《养馀斋诗集》,道光二十七年胜溪草堂重刊本。
    费兰墀:《蘧庵文钞》,道光七年刻本。
    柳以蕃:《食古斋文录》,光绪十八年刊本。
    张海珊:《小安乐窝文集》,道光十年刊本。
    柳冀高、柳景高:《柳无涯先生行述》,民国七年石印本。
    王之佐编:《绘水集》,道光十三年刊本。
    张慕荣辑:《盛泽张氏遗稿录存》,民国庚申盛泽张氏希范堂刻本。
    杨无恙:《无恙初稿》,民国常熟开文社印本。
    金鹤冲:《暗泾文钞》,民国铅印本。
    张雩香:《修立斋遗稿》,光绪五年屈承干潘欲仁校刻本。
    姚再元:《狎鸥轩集》,道光抄本。
    柳亚子:《五十七年》,《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吕舜祥集录:《童以谦年谱》,嘉定博物馆藏抄本。
    殷兆镛:《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宣统二年铅印本。
    柳树芳:《胜溪居士自撰年谱》,清抄本。
    柳无忌:《柳亚子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沈应榴:《沈廷镛行略》,民国苏州毛上珍木刻本。
    章梦易辑:《续同里先哲志》,康熙二十三年抄本。
    赵佩兰辑:《江震人物续志》,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民国二十二年蟑隐庐影印本。
    凤雏旧主:《补过日记·庚戌》,清稿本。
    沈廷镛:《厔庐日记》,清稿本。
    柳慕曾:《了盦日记》,清稿本。
    沈桂馨:《沈桂馨日记》,清稿本。
    徐兆玮:《棣秋馆日记》,清稿本。
    杨沂孙:《杨濠叟日记》,清稿本。
    谢肇淛:《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
    苏州博物馆等编:《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顾禄著:《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97年。
    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毛祥麟:《墨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
    郑光祖:《一斑录》,中国书店1990年。
    顾震涛:《吴门表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无疑居士:《洞庭杂缀》,民国抄本。
    陆文衡:《啬庵随笔》,光绪丁酉刻本。
    费善庆:《玉壶仙馆备忘录》,清抄本。
    费善庆纂:《垂虹识小录》,“集成·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吴江)《卜氏谱略》,不分卷,光绪钞本。
    《吴江王氏新谱》,乾隆十一年刻本。
    《史氏吴中派族谱》,康熙刻本。
    道光(吴江)《苏家港朱氏支谱》,民国九年吴江柳氏红格钞本。
    吴江(吴江)《迮氏家乘前集》,道光十七年养馀斋刻本。
    道光(吴江)《迮氏家乘》,清钞本。
    道光(吴江)《周氏族谱》,清钞本。
    (吴江)《周氏家乘》,民国十六年刻本。
    (吴江)《周氏家乘摘录》,清荷生钞本。
    (吴江)《周氏宗谱》,清钞本。
    《河东家乘》,道光十二年刻本。
    道光《分湖柳氏家谱》,道光二十一年胜溪草堂刻本。
    光绪《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光绪七年胜溪草堂刻本。
    民国《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民国十二年(1923)胜溪草堂木活字本。
    民国《笠泽施氏支谱》,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赵田袁氏家谱》,民国九年钞本。
    (吴江)《袁氏家谱》,民国九年钞本。
    (吴江)《袁氏家乘续编》,民国九年钞本。
    《吴江徐氏宗谱》,民国九年吴江柳氏红格钞本。
    (吴江)《徐氏宗谱》,民国九年吴江柳氏红格钞本。
    (吴江)《徐氏世谱》,同治五年钞本。
    民国《江震殷氏族谱》,民国十七年齐庄中正堂铅印本。
    (吴江)《陆氏先德录续刻》,民国八年刻本。
    (吴江)《陆氏先德录》,同治十一年羲经堂刻本。
    (吴江)《李氏世谱》,道光八年抄本。
    (吴江)《金氏义庄》,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吴江)《颖川陈氏近谱》,嘉庆七年禊湖刻本。
    《白溪陈氏族谱》,康熙四十四年白溪陈氏写刻本。
    《蚬江陈氏家谱》,民国四年松陵诚明善堂铅印本。
    (吴江)《曹吴合谱》,乾隆四十二年湖山秀聚堂刻本。
    (吴江)《黄钮同宗谱》,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松陵黄氏家谱》,同治十一年钞本。
    《平江盛氏家乘初稿》,同治十三年吴中十贤祠刊印木活字本。
    (吴江)《清河世系》,光绪九年钞本。
    (吴江)《张氏家谱》,民国八年刻本。
    《吴江张氏族谱》,民国十七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舜湖王氏家谱》,清王大隆巴稿本。
    《同里叶氏族谱》,民国七年稿本。
    《叶氏谱略》,光绪十年吴江希古堂钞本。
    (吴江)《金氏族谱》,民国六年抄本。
    (吴江)《赵氏族谱》,清抄本。
    (吴江)《冯氏宗谱》,嘉庆十四年木活字本。
    (吴江)《庞氏家谱底本》,清稿本。
    (吴江)《顾氏族谱》,民国七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
    《同里顾氏世系表》,民国七年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
    民国《虞山郑氏支谱》,民国四年木活字本。
    沈桂芬辑:《吴江沈氏家传》,同治六年刻本。
    《沈氏宗谱·沈氏老宗谱本支百世》,光绪十年吴江友善堂钞本。
    《同里古吴郡范氏家乘》,清钞本。
    《南麻徐氏世谱》,清钞本。
    《南麻徐氏增修世谱》,清钞本。
    《松陵陆氏宗谱》,道光二十六年钞本。
    《分湖陆氏世系》,清咸丰间写本。
    《分湖陆氏族谱》,清钞本。
    《贞丰里谯国戴氏族谱》,清嘉庆钞本。
    民国《分湖叶氏族谱》,民国南社丛刻本。
    光绪《吴江费氏族谱》,光绪十三年钞本。
    《吴江凌氏义庄案》,民国九年刊本。
    《吴江施氏义庄汇录》,民国铅印本。
    民国《吴江杨氏宗谱》,民国元年明远堂活字本。
    民国《江邑雪溪里口氏家谱》,民国抄本。
    (嘉定)《童氏族谱》,光绪二十五年钞本。
    (宝山)《钟氏族谱》,民国十九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
    
    
    徐珂编著:《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中华文史论丛》增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年——1911年)》(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本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苏南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3年。
    吴江县档案馆、江苏社会科学院经济史课题组编:《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
    《苏州文史资料》第1—5合辑,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
    吴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吴江风情》,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昆山文史》,第十二辑《昆山习俗风情》,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1995年。
    《吴江文史资料》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吴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吴江文史资料》第七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吴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8年。
    《吴江文史资料》第1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吴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1年。
    《吴江文史资料》第16辑,吴江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1998年。
    《吴县民间习俗》,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
    《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政协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992年。
    《昆邑龚燮元呈县公堂指派催甲催租田赋的呈文》,昆山档案馆:全宗号001—目录号1—案卷号8。
    宝山县民政署编:《宝山共和志》,上海图书馆藏。
    
    
    《疁报》,嘉定县博物馆藏。
    《新盛泽》,吴江县档案馆藏。
    《吴江》,吴江县档案馆藏。
    《新黎里》,吴江县档案馆藏。
    《舜湖公报》,上海图书馆藏。
    《吴江公报》,上海图书馆藏。
    《吴江日报》,上海图书馆藏。
    《盛泾》,上海图书馆藏。
    钱淦:《宝山清丈局报告书》第一编《章程》,民国四年铅印本。
    《嘉定城西九乡保元善堂征信录》,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嘉定清节堂征信录》,光绪十八年刻本。
    《江湾仁德所征信录》,民国二年铅印本。
    《罗店怡善堂征信录》,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黄世祚:《嘉定县自治筹备公所报告书》,宣统三年油印本。
    杨恒福:《嘉定县仓案汇编》,光绪八年刊本。
    黄守恒:《谋邑篇》,民国五年光明社聚珍铅印本。
    王维德:《林屋民风》,康熙五十二年王氏凤梧楼刻本。
    吴双热:《海虞风俗记》,民国五年开文社铅印平装本。
    陶煦:《租羲》,民国十六年刻本。
    俟名:《盛湖存古》,清抄本。
    《严墓区政概况》,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
    《(太仓)诸契》,清抄本。
    《(太仓)契卷》,清抄本。
    《(太仓)家传抄本》,清抄本。
    俟名:《随手纪录》,常熟市图书馆藏抄本。
    光绪《整饬风俗条教告示》,光绪十六年木刻本。
    陈康祺:《虞东文告》,光绪己卯刊本。
    《特授吴江县时江南按察使李为严禁顽佃结党抗租》,苏州博物馆藏抄件。
    潘曾沂:《丰豫庄本书》,光绪壬午津河广仁堂刊本。
    
    
    [美]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日]岸本美绪:《清初上海的审判与调解——以〈历年记〉为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史论文集》(上册),1992年。
    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
    [日]滨岛敦俊:《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
    [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一期。
    [日]滨岛敦俊:《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日]滨岛敦俊:《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日]滨岛敦俊:《近世江南海神李王考》,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六辑,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7年。
    [日]滨岛敦俊:《从“民望”到“乡绅”——16、17世纪的江南士大夫》,叶显恩、卞恩才主编:《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中国传统社会的底蕴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与不可能》,中译本,三联书店1992年。
    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百家出版社1995年。
    蔡利民:《苏州民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常建华:《士大夫与地方社会的结合体——清代“乡绅”一词含义的考察》,《南开史学》1989年第1期。
    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陈春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其南:《传统制度与社会意识的结构:历史与人类学的探索》,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陈国灿等:《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学文:《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陈学文:《明清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
    陈学文:《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公司1997年。
    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牙人与牙行》,《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陈忠平:《明清以来盛泽镇丝绸业的初步调查》,《平准学刊》第2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
    陈忠平:《明清江南市镇人口考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陈忠平:《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
    [日]稻田清一:《清末江南—乡居地主的生活空间的范围与结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
    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范金民:《明清时期苏州市镇发展特点》,《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范金民:《夫马进著〈中国善堂善会史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九卷三期,1998年。
    范毅军:《市镇分布与地域的开发——明中叶以来苏南地区的一个鸟瞰》,《大陆杂志》第102卷第4期,2001年。
    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三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年。
    范毅军:《市镇发展与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的开发——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市镇的发展》(未刊稿)。
    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
    
    
    樊树志:《论明清时代的“一田二主”》,《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樊树志:《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
    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樊树志:《苏松棉布业市镇的盛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实态分析——以苏州府嘉定县为中心》,《学术研究》1988年第1期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樊树志:《上海农村土地关系述评》,《上海研究论丛》第八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市场机制——吴江个案再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费孝通:《乡土重建》,观察社1948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费孝通:《再访震泽》,《社会》1995年第8期。
    费孝通:《谈小城镇研究》,《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年。
    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年。
    费孝通:《城乡联系的又一面》,《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群言出版社2000年。
    冯佐哲:《日本夫马进关于明清慈善组织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5期。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傅依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傅衣凌:《清代永安农村赔田约的研究》,《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书店1961年。
    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历史教学》1964年第5期。
    傅衣凌:《明末清初闵赣毗邻地区的社会经济与佃农抗租风潮》,《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
    [日]高桥孝助:《上海都市化的扩大与周边农村——1920年前的上海县法华乡》,《上海研究论丛》第八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高王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高王凌:《明清时期的经济增长》,《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6年。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洪焕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洪焕春、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洪璞:《试述明清以来宗族的社会救助功能》,《安徽史学》1998年第4期。
    洪璞:《盛泽绸领的职能及其演变》,《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
    洪璞:《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以吴江为例》,《中国农史》2001年第2期。
    洪璞:《江南进士地域分布趋势的社会及经济考察——以吴江为典型》,《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洪璞:《乡居·镇居·城居——清末民国江南地主日常活动社会和空间范围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侯杨方:《“过密化”论质疑——以盛泽为例的个案实证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黄苇等:《近代上海地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
    [美]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日]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3年。
    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姜彬主编:《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蒋兆成:《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第八卷第
    
    二期,1997年。
    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译本,中华书局1989年。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李伯重:《“最低生存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其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上、中、下,《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02年第1期、2002年第2期。
    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李国祁:《清代杭嘉湖宁绍五府的市镇结构及其演变初稿》,《中山文化学术论文集刊》第27集,1981年。
    [美]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中译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林绍明:《明清年间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日]铃木智夫:《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8年。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刘石吉:《小城镇大问题:江南市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杭州:“中国东南区域史国际研讨会”论文,1998年9月。
    刘秀生:《清代内河商业交通考略》,《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
    刘志伟:《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罗仑主编,范金民、夏维中著:《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仑、夏维中:《明清时代江南运河沿岸市镇初探》,《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罗威廉:《驳“静止论”》,见张芝联成崇德主编:《中英通史二百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马湘泳等著:《太湖地区乡村地理》,科学出版社1990年。
    马学强:《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茅家琦等:《横看成岭侧成风——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1947年第一期。
    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任放:《明清市镇的功能分析——以长江中游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日]仁井田陞:《明清时代的一田两主习惯及其成立》,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中华书局1992年。
    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
    [日]森正夫:《民众反叛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读小林一美之论点有感一》,《食货月刊复刊》第15卷第11、12期。
    [日]森正夫:《十六至十八世纪的荒政和地主佃户关系》,刘俊文主编:《日本学
    
    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明清》,中华书局1992年。
    [日]山根幸夫:《明代“路程”考》,张中政主编:《明史论文集》,黄山书社1993年。
    沈关宝:《一场悄悄的革命——苏南农村工业与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沈关宝:《解放前的江村经济与土地改革》,载潘乃谷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中译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译本,中华书局2000年。
    史明正:《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近代中国研究通讯》第十三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石锦:《明清时代桐乡县社会精华分子的社会组成和变化稿》,《汉学研究》第3卷第2期,1985年。
    石忆邵:《中国农村集市的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寺田浩明:《关于清代土地法秩序“惯例”的结构》,《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日]松浦章:《清代江南内河的水运》,《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日]松浦章:《清代苏州的水运》,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年。
    宋飞德:《明清时期吴江市镇初探》,《史林》1987年第4期。
    宋家泰、庄林德:《江南地区小城镇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
    《太潮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
    [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载《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美]王国斌著:《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王家范:《明清苏州城市经济功能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5期
    王林弟:《明清吴江市镇研究》,《东南文化》1989年增刊“吴文化研究专刊”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瑞成:《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人的城市文化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王卫平:《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文楚:《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翔:《论“绸领头”》,《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王翔:《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苏州丝织业“帐房”发展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
    巫仁恕:《节庆、信仰与抗争——明清城隍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行为》,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巫仁恕:《岸本美绪,<明清交替 江南社会——十七世纪中国 秩序问题>》,《新史学》十一卷三期,2000年。
    伍继涛等:《明后期江南地主救荒思想探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吴承明:《传统经济·市场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韩]吴金成:《明清时期的江南社会——以城市的发展为中心》,《中国江南社会与中韩文化交流》,杭州出版社1997年。
    吴仁安:《明清以来江南水乡古镇同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风尚探微》,《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吴滔:《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乡镇赈济与社区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吴滔:《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美]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玄庐)传奇》,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小田:《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庙会论考》,人民出版社2002年。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严家显:《中国乡村组织略述》,《中央日报》1935年5月9日。
    颜学诚:《长江三角洲农村父系亲属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以二十世纪初的水头村为例》,《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7年。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杨立强:《清末民初宝山的新乡绅及其领导的社会改革》,《上海研究论丛》第十一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杨正泰:《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
    余子明:《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余新忠:《清代中后期乡绅的社会救济——苏州丰豫义庄研究》,《南开学报》1997年第3期。
    余新忠:《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济——道光时期国家、官府和社会的一个侧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美]袁清:《盛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编辑组:《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许大龄:《明清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中译本,译林出版社2001年。
    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华:《明代太湖流域专业市镇兴起的原因及其作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张明观:《柳亚子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张研:《清代市镇管理初探》,《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赵晓力:《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
    赵世瑜:《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
    赵世瑜:《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杜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史林》1995年第1期。
    [日]重田德:《乡绅支配的成立与结构》,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局1993年。
    周德华:《锦绣盛泽》,沈阳出版社2001年。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
    朱惠勇:《中国古船与吴越古船》,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朱小田:《吴地庙会》,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朱小田:《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朱子彦:《明清时期宝山地区市镇结构探索》,《史林》1993年第1期。
    庄英章、陈在正:《“耕读”家风与闽南龟洋庄氏宗族的发展》,《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7年。
    
    
    [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宗菊如等主编:《中国太湖史》,中华书局1999年。
    [日]奥崎裕司:《中国乡绅地主研究》,汲古书院1978年。
    [日]斯波义信:《都市论·都鄙关系·中间层分析视角关四检讨》,《史潮》新8号,1980年。
    [日]斯波义信:《中国、中近世都市上农村—都市史研究新视角—》,载《近世都市比较史研究》,大阪大学文学部《共同研究论集》第1辑,1982年。
    [日]石原润:《华中东部明、清、民国时代传统的市》,《人文地理》第32卷第3号,1980年。
    [日]川胜守:《中国近世都市社会构造—明末清初江南都市—》,《史潮》新6号,1979年。
    [日]川胜守:《长江镇市发达水利》,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编:《佐藤博士还历纪念中国水利史论集》,国会刊行会1981年。
    [日]川胜守:《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
    [日]川胜守:《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空间上社会形成历史学》,汲古书院1999年。
    [日]佐伯富:《近代中国都市农村》,《历史教育》第14卷12号,1966年。
    [日]北村敬直:《论明末清初地主》,《历史学研究》第140号,1949年。
    [日]林和生:《中国近世地方都市一面—太湖平原镇市上交通路—》,京都大学文学部地理学教室:《空间·景观·》,地人书房1983年。
    [日]林和生:《中国近世地方都市発展—太湖平原乌青镇场合—》,梅原郁编:《中国近世都市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年。
    [日]小岛淑男:《清末乡村统治—苏州府区·图董中心—》,《史潮》第88号,1964年。
    [日]小岛淑男:《清朝末期都市农村—江南地方中心—》,《史潮》新8号,1980年。
    [日]小岛淑男:《辛亥革命期苏州府吴江県农村绢织手工业》,小岛淑男:《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汲古书院1993年。
    
    
    [日]森正夫、谷川道雄编:《中国民众叛乱史》,4,明末~清Ⅱ,平凡社1983年。
    [日]森正夫编:《江南市镇研究—历史学地理学接近—》,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2年。
    [日]森正夫:《清代江南乡镇志地域社会》,《东洋史研究》第58卷第2号、1999年。
    [日]森时彦:《中国近代都市农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报告2001年。
    [日]滨岛敦俊:《杂感》,《史潮》新8号,1980年。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日]滨岛敦俊:《明清时代江南农村‘社’土地庙》,《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纪念明代史论丛》,汲古书院1990年。
    [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补考》,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都市农村》,汲古书院1994年。
    [日]滨岛敦俊·片山刚·高桥正:《华中·南农村実地调查报告书》,大阪大学文学部纪要第34卷,1994年。
    [日]滨岛敦俊:《农村社会—觉书》,森正夫等编:《明清时代史基本问题》,汲古书院1997年。
    [日]滨岛敦俊:《総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上民间信仰》,研文出版 2001年。
    [日]林惠海:《中支江南农村社会制度研究》(上卷),有斐阁1953年。
    [日]西村:《明末清奴仆》?[日]小野和子:《明清时代政治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年。
    [日]草野靖:《旧中国田面惯行—田面物质的基盤法的惯习的诸权利—》,《雄本大学法文论丛》第36号,1975年。
    [日]草野靖:《明末清初田面变质—长江下流域沙田地带场合—》,《雄本大学法文论丛》第41号,1978年。
    [日]草野靖:《明未清初田面变质一闵·江·広三省交界山田地带场合—》,《雄本大学文学部论丛》第1号,1980年。
    [日]草野靖:《明末清初田面变质—漳州府界中心—》,《雄本大学文学部论丛》第5号,1981年。
    [日]草野靖:《中国地主经济—分种制—》,汲古书院1985年。
    [日]草野靖:《中国近世寄生地主制—田面惯行》,汲古书院1989年。
    [日]藤井宏《祟明岛一田两主制—起原中心—》,《东方学》第49辑,1975年。
    [日]藤井宏《一田两主制基本构造》,《近代中国》第7、8、9号,1978—1980
    
    年。
    [日]寺田浩明:《田面田底惯行法的性格—概念的检讨中心—》,《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93册,1983年。
    [日]村松佑次:《近代江南租棧——中国地主制度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70年。
    [日]铃木智夫:《近代中国地主制—租覈研究译注—》,汲古书院1977年。
    [日]夏井春喜:《中国近代江南地主制研究》,汲古书院2001年。
    [日]山名弘史:《清末江南义庄》,《东洋学报》第62卷·第12号,1980年。
    [日]小林一美:《抗租·抗粮斗争彼方—下层生活者想政治·宗教的自立途一》,《思想》五八四,1973年。
    [日]岸本美绪:《明清交替江南社会——十七世纪中国秩序问题》,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日]岸本美绪:《比较国制度史中国、社会像》,《人民历史学》,116,1993年。
    [日]稻田清一:《清代江南救荒市镇—宝山県·嘉定県‘厂’—》,《甲南大学纪要》·文学编86号,1993年。
    [日]稻田清一:《清末、江南“地方公事”镇董》,《甲南大学纪要》文学编109号,1999年。
    [日]稻田清一:《清末、嘉定県“夫束”纳税=徵税机能中心—》,《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24号,2000年。
    [日]稻田清一:《清末、江苏省嘉定県入市地调查区域问题》,《甲南大学纪要》文学编113号,2000年。
    [日]佐藤仁史:《20世纪初头中国地方政治言论—江苏省嘉定県地方报纸“疁报”即初步的分析—》,富士小林节太郎纪念基金小林1998年度研究助成论文。
    [日]佐藤仁史:《清末·民国初朝一在地有力者地方政治—上海县県“乡土资料”即—》,《东洋学报》第80编,第2号,1998年。
    [日]佐藤仁史:《清末·民国初期上海県农村部在地有力者乡土教育—“陈行乡土志”背景—》,《史学杂志》第108编,第12号,1999年。
    [日]佐藤仁史:《清末民初徵税机构改革政治对立—江苏省嘉定県夫束问题事例—》《近在》,第39号,2001年。
    [日]田中比吕志:《清末民初地方政治构造变化—江苏省寶山県地方活动—》,《史学杂志》第104编第3号,1995年。
    
    
    [日]大谷敏夫:《清代江南水利惯行乡董制》,《史林》第62卷第1号,1980年。
    樊树志:《清代江南市镇实能分析—苏州府吴江县中心》,《中国近代史研究》第5号,1987年。
    Bernhardt, Kathryn, Rents, Taxes, and Peasant Resistance: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1840—195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David Faure and Tao Tao Liu,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Houndd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and New York: Palgrave2002.
    Gilbert Rozman, 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npa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
    Gilbert Rozman, Population and Marketing Settlements in Ch'ing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Kung-chuan Hsiao,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0.
    James C. Shih, Chinese Rural Society in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f Lake Tai Area, 1368—1800,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Jerry Dermerline, The Chia-Ting Loyalists: 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John Meskill, Gentlemanly Interests and Wealth on the Yangtze Delta,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Inc. 1994.
    Linda Cooke Johnson, ed, Cities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Linda Cooke Johnson, Shanghai: From Market Town to Treaty Port 1074-1858,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Lynda S. Bell, One lndusty, Two Chinas: Slik Filatures and Peasant-Family Production in Wuxi County, 1865-1937, Califor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Mi Chu Wiens, Lord and Peasant: The Sixteenth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odernChina. Vol.6 No.1 January 1980.
    Mote, Frederick W., '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form, 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1973.59: 35—65.
    Rowe William T.,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Rowe William T. ,Hankow, Conflict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T'ung-tsu Ch'u,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日]村松祐次,A Documentary Study of Chinese Landlordism in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 Kiangnan,于宗先、王业键等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上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