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蒙古族非正式制度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社会的有序化管理,仅仅靠行政管理正式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风俗禁忌、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扩展。这是因为,任何社会的制度都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组成,而源于人们生产实践活动的非正式制度虽然没有经过正式程序得以形成,但却与正式制度一起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着社会秩序。尤其是在民族自治地方,受地理环境、交通、语言、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行政管理正式制度很难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需要少数民族风俗禁忌、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宗族意识等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扩展。该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蒙古族非正式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行纵向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田野调查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分析了蒙古族非正式制度对内蒙古自治区行政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消极和积极影响及其运行机制,最后针对蒙古族非正式制度与行政管理正式制度的冲突与不兼容,提出了实现蒙古族非正式制度与行政管理活动兼容的路径及具体的措施。
     基于以上研究该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伴随现代国家政权的确立,蒙古族非正式制度逐渐从政治与行政领域退出并回到了它应有位置上,渗透于蒙古族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良知等手段实施,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为现代社会人提供情感抚慰、社会价值整合、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行政管理正式制度所难以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在行政管理正式制度“自上而下”地作用于蒙古族社会成员,而广大蒙古族群众仍旧按照其惯性思维“自下而上”地审视行政管理正式制度时,蒙古族非正式制度与行政管理正式制度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冲突,进而不仅阻碍了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展开,而且影响了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进程。第二,只要蒙古族传统畜牧业生存方式这一客观基础存在,蒙古族风俗禁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非正式制度就会长期地存在下去,其对行政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积极或消极影响也会相应地长期存在下去,这是我们难以改变的。而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其影响作用的方式、过程及结果都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长久的。第三,蒙古族风俗禁忌、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既是蒙古族传统地方性知识体系,又是蒙古族进行自我管理的内生性制度。如果合理利用这些非正式制度,不仅能够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而且能够实现蒙古族传统非正式制度的传成和发扬,进而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制度高效的双重效应。第四,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行政管理活动中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与蒙古族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一方而,要完善行政管理正式制度,通过转变行政管理理念、完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途径构建具有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地区特色、民族特色的行政管理正式制度,使行政管理正式制度自然而然地溶入蒙古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并以其所体现的价值和要求规范、约束广大蒙古族群众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们要遵循蒙古族非正式制度产生与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对于与行政管理活动耦合的蒙古族非正式制度进行吸收利用,对于与行政管理活动冲突的蒙古族非正式制度进行积极引导,甚至予以废除,从而实现行政管理正式制度与蒙古族非正式制度的兼容,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行政活动.的效率,达到制度预期的目标。
As far as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concerned, it is not enough to only depend on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of administration to achieve the orderly management of the society. we also need informal institutions such as custom taboos, ethics, religious beliefs as supplement and expansion. This is because any social institution is composed of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although the informal institutions which originate from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y have not been formulated or recognized by the law procedure, they, along with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contribute to adjusting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Especially in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due to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language barriers, traditional cultures, etc, form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re difficult to touch each field of social life. This needs the supplement and expansion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such as custom taboos, ethics, religious beliefs, clan's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minority.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ngolian informal institutions from the ver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n applying institution analysis methods, field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ndardized research methods, it analyzes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effects of these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in the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form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the present author proposes some rout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compatibility of both side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firstl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state power, Mongolian informal institutions gradually exit from the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field and retreat to its rightful position. These informal institutions permeate every aspect of Mongolian people's life by way of public opinions and people's inner conviction, conscienc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here administrative formal institutions are difficult to take an effect on adjusting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 providing emotional comfort for modern society people, integrating social values,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and so on. But at the same time, when administrative formal institutions act on the Mongolian communities from above to below, Mongolian people treat them with their traditional ways of thinking which is from below to above. Thus,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institutions are unavoidable, which not only hinders the administrative activity from being carried out smoothly, but also affects the process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Secondly, As long as animal husbandry, the traditional and objectively basic way of living exists, Mongolian informal institutions such as customs, taboos, ideology,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 on would continue to exist in the long term. Accordingly, its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s on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will long exist, which is difficult to change. 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the means, processes and results of the impacts are intangible, subtle and long-lasting. Thirdly, Mongolian informal customs, tattoos, ideology, religious beliefs, etc. not only belong to Mongolian traditional and local knowledge systems, butalso are Mongolianin-born self-management institutions. If used properly, these informal institutions can not only compensate for the inadequacy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contribute to the harmonious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but also carry forward and further develop Mongolian traditional informal systems, and achieve the double effect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stitutional efficiency. Fourthly, in response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Administrative Formal Institution 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Mongolian Informal Institutions in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e should, on one hand, improve Administrative Formal Institutions through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erfec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so on to establish Administrative Formal Institution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ing them with Mongolia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behaviors, and regulating Mongolian people's behaviors by its value and requir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follow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Mongolian Informal Institutions, absorb and utilize those that are harmonious with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while guide or even abolish those that conflict with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Thus, we can achieve the compat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Formal Institution and the Mongolian Informal Institution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ve activit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achieves its anticipated goal.
引文
①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的概念、特征及分类[J].瞭望,2010(37):21
    ①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9
    ②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7
    ③ 张林.制度主义中的凡勃伦—艾尔斯传统:文献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1):1—30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6):7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6):7
    ③ (英)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7—22
    ① (美)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M].周大鸣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05—-107
    ② 邱洪敏.“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传统与地方治理”学术研讨论文综述,载于农村宗族与地方治理报告—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第三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2
    ③ (英)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2—161
    ① (日)冈田谦、尾高邦雄.海南岛黎族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M].金山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该调查报告是由日本海南海军特务部政务局主持,委托学者冈田谦、尾高邦雄对原乐东县重合盆地(现属昌江黎族自治县)的黎族地区实施调查后撰写的调查报告,1944年5月由日本海南海军特务部政务局第—调查室内部发行,列为《黎族及其环境调查第五辑》。金山博士主译时考虑到原题太大,且该调查只以重合盆地黎族的三个峒的村落为对象,为求得书题与内容的更加吻合,译者把书名更改为《黎族三峒调查》。
    ② (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③ (俄)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M].高丙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④ 廖杨.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
    ⑤ (美)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M].北京:中华书局,2002:361
    ⑥ 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1
    ① (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3
    ② 详见徐晓光.日本法人类学及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77—82
    ③ 详见徐晓光.日本法人类学及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77—82
    ④ 同上:77—82
    ① 详见(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M].梁生智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② 详见张泽洪.近代以来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以国外学者研究为中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3—-38
    ③ 陈其斌,冼奕,曹勤华等.人类学的中国大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454
    ④ 详见(日)大间知笃三,秋叶隆,赤松智城等.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M].辻雄二,色音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⑤ 详见张泽洪.近代以来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以国外学者研究为中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3—38
    ① 覃彩銮.首届“壮泰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1996(4):121—126
    ② (前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M].刘荣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74—193
    ③ 代表性的成果有:唐绍欣.非正式制度经济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段晓峰.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1992(7);王询.人际关系模式与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J].经济研究,1994(8)等。
    ④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
    ⑤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81
    ① 段晓峰.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7—-118
    ② 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4—-20
    ③ 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④ 参见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种博弈理论框架及其运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李军林,李世银.制度、制度演进与博弈均衡[J].教学与研究,2001(10)
    ⑤ 代表性的成果有:党国英.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J].中国农村观察,2001(2);杨继国.诚信、非正式制度与政府管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孙玉娟,索志林.论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村改革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5(12);王友云,郑元宁.非正式制度约束同我国宪政建设的冲突与和谐[J].贵州社会科学,2008(3);程莉,谢丽.非正式制度与生态环境变迁互动关系研究—以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变迁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陈正华.论中央与地方分权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J].法学杂志,2008(5)等。
    ⑥ 杨继国.诚信、非正式制度与政府管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7—93
    ①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
    ② 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J].经济问题,2004 (8):14—16
    ③ 胡亮,罗昌瀚.“潜规则”演进的博弈论解释[J].当代财经,2005(6):10—14
    ④ 参见胡瑞仲.管理潜规则[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胡瑞仲,聂锐.试论企业潜规则[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胡瑞仲,聂锐.企业显规则与潜规则[J].领导科学,2006(2);胡瑞仲,聂锐.管理规则转化路径及不良管理潜规则的规避[J].经济管理,2006(12)等。
    ⑤ 胡瑞仲.管理潜规则[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① 沈士光.公共行政伦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0
    ② 彭云望.潜规则生发机制及其遏制—兼论吏治规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6
    ③ 林炜双,景怀斌等.作为组织政治行为的潜规则: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J].公共行政评论,2010(1):82
    ④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6-107
    ⑤ 吴业苗.村庄土政策的生成及其整合功能[J].人文杂志,2005(1):134—-138
    ⑥ 参见彭中礼.当前民间法司法适用的整体样态及其发展趋势评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刘作翔.具体的“民间法”——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3(4);张晓 辉,王启梁.民间法的变迁与作用—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民间法分析[J].现代法学,2001(5);杨彦增,杨长泉.民族村寨运用习惯法解决纠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黔东南苗、侗村寨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等。
    ① 代表性的成果有:李岚.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2);蒋万胜,李小燕.论非正式制度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1(2);张锦鹏,苏常青.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约束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等。
    ② 程芳,沈再新.论非正式制度对少数民族农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土家族聚居区、散杂区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55
    ① 苑杰.满族穆昆在部落国家时代的演变[J].满族研究,2007(2):53—60
    ① 唐仁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共性成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3):151—156
    ② 加娜尔·萨卜尔拜.新疆哈萨克族传统的阿吾勒及其变迁[J].新疆社会科学,2009(2):108—113
    ③ 陈祥军.移动的游牧社会组织功能及实践意义—以哈萨克族阿吾勒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129—132
    ④ 谢冰雪.甘南藏族家族结构研究——基于卓尼藏族民间组织沙尼与汉族家族比较的视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3—77
    ⑤ 罗意.我国哈萨克族基层社会组织探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87
    ② 参见孙国华.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41;沈宗灵.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89
    ③ 参见俞荣根:习惯法与羌族习惯法[J].中外法学,1999(5);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 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3):1—9
    ⑤ 代表性的成果有:范宏贵.少数民族习惯法[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徐中起.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俞荣根.羌族习惯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高其才.瑶族习惯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吕志祥.藏族习惯法:传统与转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等著作及一些学术文章。
    ① 蒋超.论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化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8(3):144-147
    ② 周世中,郭福良.黔桂侗族习惯法的变迁—以“款约法”为例[J].北方法学,2007(5):115-121
    ③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58-167
    ④ 代表性的成果有:宋恩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何星亮.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宝贵珍.中国少数民族宗教[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等。
    ⑤ 代表性的成果有:金宜久.伊斯兰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冯今源.中国的伊斯兰教[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丁汉儒等.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等。
    ⑥ 代表性的成果有: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孙懿,王宏刚,赵廷光等.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丛书(共10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迪木拉提·奥迈尔.当代哈萨克族的萨满信仰:仪式及其变迁[J].新疆社会科学,2007(5)等。
    ⑦ 代表性的成果有: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张桥贵.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之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等。
    ⑧ 代表性的成果有: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夏明芳,李文海等.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等
    ① 陈麟书.现代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革新意义[J].宗教学研究,1996(3):70—-76
    ②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③ 王冬丽.试论宗教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28—-31
    ④ 参见杨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刑法协调中的立法抉择—新刑法第90条与立法法第66条之冲突的解决[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4);那金华.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J].中国行政管理,1999(5);韩小兵.从清真食品立法看宗教信仰自由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保护[J].中国宗教,2003(12)等。
    ① 代表性性的成果有:姜振飞.蒙古族宗法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D].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3(该文为钱宗范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宗法制度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姜振飞.清代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吴云,王超.论蒙古族的传统宗法性婚制及其演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等。
    ② 廖杨.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5—-229
    ③ 姜振飞.蒙古族宗法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D].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3:5—11
    ① 代表性的成果有:奇格.古代蒙古法制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内蒙占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一以中央政府对蒙古的立法及其演变为线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黄华均.蒙古族草原法的文化阐释—《卫拉特法典》及卫拉特法的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等著作及一些学术文章。
    ② 吴海航.“约孙”论—蒙古法渊源考之一[J].中外法学1998(3):24-30
    ③ 特木尔宝力道.论蒙古族习惯法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0——81
    ④ 奇格.试述古代蒙古的法制及其主要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2):55
    ⑤ 参见黄华均.蒙古族“约孙”的生态价值诠释—基于低碳和绿色发展的法理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金山,陈大庆.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探析蒙古族古代草原生态保护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等。
    ① 代表性的成果有:唐吉思.蒙古族佛教文化调查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嘉木扬·凯朝.中国蒙古族地区佛教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宝贵贞、宋长宏.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德勒格、乌云高娃.内蒙古喇嘛教近现代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斯钦巴图.江格尔与蒙古宗教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等著作及一些学术文章。
    ② 姚学丽.城镇和牧区蒙古族藏传佛教心理现状调查研究—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63-67
    ③ 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93,205-214
    ④ 代表性的成果有:乌云巴图,葛根高娃.蒙古族传统文化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吉日格勒.游牧文明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徐世明.内蒙古少数民族风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纳·才仁巴力.蒙古族信仰习俗与生态观浅议[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
    (1) ;张文香等.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公法保护的思考—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等。
    ① 朱玲,文献研究的途径[J].经济研究,2006(2):119,116
    ② 同上:116—127
    ③ 朱玲,文献研究的途径[J].经济研究,2006(2):127
    ① 陈振明.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5
    ② 黄建.制度分析方法: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利器”[J].理论月刊,2008(8):139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5,346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5.
    ③ 邹继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9
    ④ (英)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7—22
    ① (日)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J].周黎安,王珊珊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6):28—38
    ② 同上:33
    ③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6
    ④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⑤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2
    ⑥ 程继隆.社会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283—284
    ① 邹继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8
    ② 详见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110
    ③ (英)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0
    ④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6
    ⑤ 邹继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2
    ① 转引自刘星.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J].外国法译评,1995(3):17—18
    ② 邹继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①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9
    ②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8
    ③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④ (英)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7—22
    ①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9
    ② 同上:36-37
    ③ 同上:127
    ① 霍建国.当代西方行政理念构建的宏观审视[D].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7:10
    ① 程继隆.社会学大词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Gerald.R.Slie, etc.:"Order and Chang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99
    ② 邹继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2—-103
    ③ 参见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9—202
    ① 参见参见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3—202
    ② 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6):5
    ③ 参见参见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3—202
    ① 王询,董巍.论规则[J].北方论丛,2010(4):139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1
    ① 李砚忠.试析新制度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7(4):33
    ② 同上:33
    ③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
    ① 伍装.非正式制度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59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0
    ③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90
    ④ 邹继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4
    ⑤ 同上:104
    ① 邹继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7-29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4
    ① (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M].严存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230
    ① 唐绍欣.非正式制度经济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58
    ② 同上:58
    ③ 伍装.非正式制度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4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6
    ① (美)帕特瑞克·海勒.民主的质量—来自印度的比较经验[J].周红云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1):65—74
    ② Pamuk, Ayse.In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Credit, Land Markets and Infrastructure Delivery in Trinidad[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0 (2):24
    ③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56
    ④ 李峰,王新霞.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替代功能研究—基于社会和谐度测量模型[J].软科学,2011(4):56—59
    ④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81
    ⑥(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5
    ⑦ 崔万田、周晔馨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6(8):44—45
    ⑧ 乌云高娃.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2):53
    ⑨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64
    ① 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
    ② 崔万田,周晔馨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6(8):45
    ① 参见廖杨.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5—229
    ② 参见钱宗范等.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
    ③ 郑定,马建兴.论宗族制度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法学家,2002(2):20
    ④ 姜振飞.蒙古族宗法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D].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3:8
    ① 徐黎丽.蒙古元朝时期蒙古与中国境外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与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1:35
    ② 同上:35
    ③ 关于“古列延”的含义,中外史书均有记载。《元朝秘史》解释为“圈子”,个别地方解释为“营”。《史集》解释古列延为“圈子”,并进一步详细阐明:“古列延意为环。古代,当某一部落停留在某地时,多结成环形,其中是首领的帐幕,像圆圈的中心点,叫作古列延。”《“元朝秘史”词典》解释为“以车辆作成之帐垒”。
    ④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5—-146
    ⑤ 宋濂.元史(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6:3
    ⑥ (波斯)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册)[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1
    ⑦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M].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1980:930
    ⑧ 高文德.蒙古奴隶制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30
    ① 参见廖杨.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5—-229
    ② 高文德.蒙古奴隶制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42
    ③ 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
    ④ 佚名撰,鲍思陶点校.元朝秘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212
    ① 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34
    ② 参见廖杨.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5—229
    ① 蒙族古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25
    ② 同上:126
    ① 蒙族古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68
    ① (英)克里斯托福·道森.出使蒙古记[M].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6,2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② 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6
    ① 李云霞.蒙古族萨满教信仰的发展与变化[J].满族研究,2008(4):98
    ② 罗竹风.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326
    ③ 夏征农.辞海(缩编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676
    ④ (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62:30
    ①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M].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1980:960
    ② (蒙古)Otgony pureve and Gurbadaryn purvee. Mongolian Shamanism, Ulaanbaatar:Munkhiin Useg Co.Ltd,2005,38.转引自盖吉米.13世纪蒙古人的萨满教及其宗教观[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6
    ③ (波斯)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册)[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0
    ① 佚名撰,鲍思陶点校.元朝秘史(卷一)[M].济南:齐鲁书社,2005:1
    ② 萨囊彻辰.蒙古源流(卷三)[M].道润梯步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
    ③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M].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1980:919
    ④ (波斯)志费尼.世界征服史(上册)[M].何高济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39
    ⑤ (美)尹恩·罗伯逊.现代社会学[M].赵明华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657
    ⑥ 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帝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
    ① 孙懿.从萨满教到喇嘛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2
    ② 同上:23
    ③ ThomasT.Allsen. 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 Eurasia[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204
    ④ Omar Khyyam Moore.Divination — A New Perspectiv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59(1957):69
    ①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M].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1980:1032
    ② 道润梯布.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242
    ③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123
    ① 孙懿.从萨满教到喇嘛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7
    ② 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5
    ①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45
    ② 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7
    ③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67-268
    ①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96-297
    ① (瑞典)多桑著.多桑蒙古史(上册)[M].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55
    ② 宋濂.元史(卷202)[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20
    ① 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帝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
    ①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58—267
    ② 金海.近代喇嘛教与蒙古地区政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4):83
    ① 同上:83
    ②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76—279
    ③ 艾丽曼.从萨满教到藏传佛教—蒙古族宗教信仰变迁的历程[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3
    ① (瑞典)多桑著.多桑蒙古史(上册)[M].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55
    ② 同上:270
    ③ 奇格.试述古代蒙古的法制及其主要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2):55
    ① 特木尔宝力道.论蒙古族习惯法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0—-81
    ② 王学辉.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5
    ①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M].何高济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205
    ② 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6
    ① 柴荣.论古代蒙古习惯法对元朝法律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57
    ② 齐格.古代蒙古法制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315
    ③ 奇格.蒙古族法制史概述[J].蒙古学信息,1995(4):25
    ① 转引自杨强,关志国.论清代对蒙古族“因俗而治”的立法原则及其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4
    ②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0
    ① 邱树森.元朝史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4
    ② 同上:4—5
    ③ 道润梯布.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203
    ④ 卫拉特法典(又称<察津毕其格>),第47条,参见于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编.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24辑),1982年9月
    ① 蒙族古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55
    ① 蒙族古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57
    ② 蔡立雄、何炼成.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的一般逻辑[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8(4):144
    ③ John W. Leuis."The Leadership Doctrin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Lesson of the People's commune Asian Survey. Vol3, No.10,1963:463.
    ① 郝维民.内蒙古自治区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251
    ② 郝维民.内蒙古自治区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252
    ① 人民日报,1953年9月9日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108
    ① 恩和.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
    ② 同上:5
    ①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10
    ① 俞新天.机会与限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6
    ①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2001
    ② 苗忠.试论内蒙古草地资源危机与保护[A].吴国忠.环保工作论文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①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2002:114
    ① (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梁鸿飞,王健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231
    ① 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J].社会学研究.2011(1):139
    ②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规则、博弈和公共池塘资源[M].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52-58
    ① 杜赞齐.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92
    ① 钱杭.宗族问题:当代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视角[J].社会科学,1990(5):24
    ① 鲁先瑾.宗族的传统与现代—变动中的农村宗族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6:29
    ① (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M].刘荣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58—-59
    ② (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M].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2
    ③ (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M].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28
    ① 敖仁其,胡尔查.内蒙古草原牧区现行放牧制度评价与模式选择[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3):91
    ① 在牧区,牧民把牛、马、绵羊、山羊、骆驼称为草原五畜。五畜平衡是指牛、马、绵羊、山羊、骆驼等五畜之间保持一定合理比例关系。
    ① 李其木格.五畜均衡对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之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17—18
    ① 敖仁其.牧区制度与政策研究—以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变迁为主线[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52
    ① 杨玉辉.宗教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1
    ① 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6
    ① 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俗研究.1996(2):74—77
    ①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① 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34948/34968/2682706.html:1993年11月7日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
    ① 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97
    ① 陆冰然.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与契约选择—基于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综合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39
    ② 同上:38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9—31
    ①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9-l0
    ②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7
    ①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65
    ①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9
    ② 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332—-333
    ③ (美)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刑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2
    ①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56
    ② 李峰,王新霞.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替代功能研究—基于社会和谐度测量模型[J].软科学,2011(4):56—59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5
    ②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64
    ③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4—65
    ①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314
    ① 乌云高娃.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府际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33
    ① 乌云高娃.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制度的要素结构[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9
    ① Robert Sugden.The Economics of Rights, Cooperation, and Welfare, Oxford:Blackwell,1986:54
    ①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27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英]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5][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M].原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美]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M].周大鸣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8][英]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日]冈田谦、尾高邦雄.海南岛黎族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M].金山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0][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11][俄]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M].高丙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美]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前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M].刘荣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4][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M].梁生智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15][日]大间知笃三,秋叶隆,赤松智城等.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M].辻雄二,色音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16][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M].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9][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M].何高济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2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1][波斯]拉施特.史集[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2][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梁鸿飞,王健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2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规则、博弈和公共池塘资源[M].宋全喜,任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4][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5][美]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刑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6][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7]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8][英]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9][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M].严存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30][美]尹恩·罗伯逊.现代社会学[M].赵明华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2][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3][英]克里斯托福·道森.出使蒙古记[M].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4]杜赞齐.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35]宝贵珍.中国少数民族宗教[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36]金宜久.伊斯兰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7]冯今源.中国的伊斯兰教[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38]丁汉儒等.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39]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
    [40]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41]孙懿,王宏刚,赵廷光等.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丛书(共10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2]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44]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5]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6]张桥贵.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之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7]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8]夏明芳,李文海等.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9]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1]孙国华.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2]沈宗灵.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3]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3
    [54]肖唐镖.农村宗族与地方治理报告—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第三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55]陈其斌,冼奕,曹勤华等.人类学的中国大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6]廖杨.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唐绍欣.非正式制度经济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8]段晓峰.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9]刘兆发.农村非正式结构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0]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1]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62]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一种博弈理论框架及其运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3]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4]胡瑞仲.管理潜规则[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65]李春林.郭宝亮等.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66]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7]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8]范宏贵.少数民族习惯法[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69]徐中起.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70]俞荣根.羌族习惯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71]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2]高其才.瑶族习惯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3]吕志祥.藏族习惯法:传统与转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4]乌云巴图,葛根高娃.蒙古族传统文化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75]吉日格勒.游牧文明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76]徐世明.内蒙古少数民族风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77]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上、中、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78]武立德.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发展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9]徐黎丽.蒙古元朝时期蒙古与中国境外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与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1
    [80]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81]徐黎丽.突厥人变迁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2]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3]唐吉思.蒙古族佛教文化调查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84]嘉木扬·凯朝.中国蒙古族地区佛教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85]宝贵贞,宋长宏.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86]德勒格,乌云高娃.内蒙古喇嘛教近现代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87]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88]斯钦巴图.江格尔与蒙古宗教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89]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90]奇格.古代蒙古法制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
    [91]内蒙占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2]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一以中央政府对蒙古的立法及其演变为线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93]黄华均.蒙古族草原法的文化阐释一《卫拉特法典》及卫拉特法的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94]盖志毅.新牧区建设与牧区政策调整—以内蒙古为例[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95]邹继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6]郝维民.内蒙古自治区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9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8]程继隆.社会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99]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
    [100]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1]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2]伍装.非正式制度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03]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4]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5]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6]佚名撰,鲍思陶点校.元朝秘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07]高文德.蒙古奴隶制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08]蒙族古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09]罗竹风.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110]夏征农.辞海(缩编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11]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蒙古秘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12]萨囊彻辰.蒙古源流[M].道润梯步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13]陈麟书.宗教学原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114]王学辉.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15]彭大雅.黑鞑事略[M].王国维笺证本.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1926
    [116]邱树森.元朝史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117]道润梯布.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118]敖仁其.牧区制度与政策研究—以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变迁为主线[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
    [119]杨玉辉.宗教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0]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12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2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23]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4]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12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126]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编.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24辑),1982
    [127]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8]陈振明.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29]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30]俞新天.机会与限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31]晓根.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132]沈士光.公共行政伦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3]宋恩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34]何星亮.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5]王晓毅,张倩,荀丽丽.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36]尹湛纳希.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上、中、下)(蒙文版)[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37]ThomasT.Allsen. 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 Eurasia[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38]Robert Sugden.The Economics of Rights, Cooperation, and Welfare, Oxford:Blackwell, 1986
    [139]North,D.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40]North,D.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1]张林.制度主义中的凡勃伦—艾尔斯传统:文献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1)
    [2]徐晓光.日本法人类学及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
    [3]张泽洪.近代以来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以国外学者研究为中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覃彩銮.首届“壮泰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1996(4)
    [5]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1992(7)
    [6]王询.人际关系模式与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J].经济研究,1994(8)
    [7]李军林,李世银.制度、制度演进与博弈均衡[J].教学与研究,2001(10)
    [8]党国英.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J].中国农村观察,2001(2)
    [9]杨继国.诚信、非正式制度与政府管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0]孙玉娟,索志林.论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村改革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5(12)
    [11]王友云,郑元宁.非正式制度约束同我国宪政建设的冲突与和谐[J].贵州社会科学,2008(3)
    [12]程莉,谢丽.非正式制度与生态环境变迁互动关系研究—以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变迁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3]陈正华.论中央与地方分权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J].法学杂志,2008(5)
    [14]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J].经济问题,2004(8)
    [15]胡亮,罗昌瀚.“潜规则”演进的博弈论解释[J].当代财经,2005(6)
    [16]胡瑞仲,聂锐.试论企业潜规则[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7]胡瑞仲,聂锐.企业显规则与潜规则[J].领导科学,2006(2)
    [18]胡瑞仲,聂锐.管理规则转化路径及不良管理潜规则的规避[J].经济管理,2006(12)
    [19]彭云望.潜规则生发机制及其遏制—兼论吏治规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0]林炜双,景怀斌等.作为组织政治行为的潜规则: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J].公共行政评论,2010(1)
    [21]吴业苗.村庄土政策的生成及其整合功能[J].人文杂志,2005(1)
    [22]彭中礼.当前民间法司法适用的整体样态及其发展趋势评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3]刘作翔.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3(4)
    [24]张晓辉,王启梁.民间法的变迁与作用—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民间法分析[J].现代法学,2001(5)
    [25]杨彦增,杨长泉.民族村寨运用习惯法解决纠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黔东南苗、侗村寨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26]程芳,沈再新.论非正式制度对少数民族农民收入差异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土家族聚居区、散杂区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7]李岚.当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28]李红梅.非正式制度约束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29]蒋万胜,李小燕.论非正式制度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1(2)
    [30]张锦鹏,苏常青.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约束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1]苑杰.满族穆昆在部落国家时代的演变[J].满族研究,2007(2)
    [32]白正骋.“款约”与广西近代侗族社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综合专辑),1997年增刊
    [33]唐仁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共性成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3)
    [34]加娜尔·萨卜尔拜.新疆哈萨克族传统的阿吾勒及其变迁[J].新疆社会科学,2009(2)
    [35]陈祥军.移动的游牧社会组织功能及实践意义—以哈萨克族阿吾勒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
    [36]谢冰雪.甘南藏族家族结构研究—基于卓尼藏族民间组织沙尼与汉族家族比较的视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7]罗意.我国哈萨克族基层社会组织探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8]迪木拉提·奥迈尔.当代哈萨克族的萨满信仰:仪式及其变迁[J].新疆社会科学,2007(5)
    [39]陈麟书.现代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革新意义[J].宗教学研究,1996(3)
    [40]王冬丽.试论宗教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41]徐黎丽.论蒙元时期宗教政策的演变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42]徐黎丽.试论13-14世纪蒙古贵族的伊斯兰教化及其原因[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43]俞荣根:习惯法与羌族习惯法[J].中外法学,1999(5)
    [44]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3)
    [45]蒋超.论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化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8(3)
    [46]周世中,郭福良.黔桂侗族习惯法的变迁—以“款约法”为例[J].北方法学,2007(5)
    [47]杨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刑法协调中的立法抉择—新刑法第90条与立法法第66条之冲突的解决[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4)
    [48]那金华.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J].中国行政管理,1999(5)
    [49]韩小兵.从清真食品立法看宗教信仰自由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保护[J].中国宗教,2003(12)
    [50]姚学丽.城镇和牧区蒙古族藏传佛教心理现状调查研究—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1]吴海航.“约孙”论一蒙古法渊源考之一[J].中外法学,1998(3)
    [52]特木尔宝力道.论蒙古族习惯法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53]奇格.试述古代蒙古的法制及其主要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2)
    [54]黄华均.蒙古族“约孙”的生态价值诠释—基于低碳和绿色发展的法理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55]徐黎丽,龚霄侠.博弈、权变与路径依赖:古代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发展论[J].青海社会科学,2009(6)
    [56]徐黎丽,杨朝晖.国家体制中的民族管理制度类型及其成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7]金山,陈大庆.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探析蒙古族古代草原生态保护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58]姜振飞.清代蒙古族宗法封建关系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9]吴云,王超.论蒙古族的传统宗法性婚制及其演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
    [60]纳·才仁巴力.蒙古族信仰习俗与生态观浅议[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1)
    [61]张文香等.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公法保护的思考—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2]姜振飞.蒙古族宗法制度几个问题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3
    [63]董微微.史禄国的满族穆昆组织研究述评[D].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10
    [64]吴柏春.萨蛮教与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2(2)
    [65][日]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J].周黎安,王珊珊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6)
    [66]刘星.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J].外国法译评,1995(3)
    [67]霍建国.当代西方行政理念构建的宏观审视[D].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7
    [68]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6)
    [69]王询,董巍.论规则[J].北方论丛,2010(4)
    [70]李砚忠.试析新制度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7(4)
    [71](美)帕特瑞克·海勒.民主的质量—来自印度的比较经验[J].周红云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1)
    [72]李峰,王新霞.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替代功能研究—基于社会和谐度测量模型[J].软科学,2011(4)
    [73]崔万田、周晔馨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6(8)
    [74]乌云高娃.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2)
    [75]郑定,马建兴.论宗族制度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法学家,2002(2)
    [76]盖吉米.13世纪蒙古人的萨满教及其宗教观[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7
    [77]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帝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78]金海.近代喇嘛教与蒙古地区政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4)
    [79]艾丽曼.从萨满教到藏传佛教—蒙古族宗教信仰变迁的历程[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
    [80]奇格.试述古代蒙古的法制及其主要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2)
    [81]特木尔宝力道.论蒙古族习惯法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82]柴荣.论古代蒙古习惯法对元朝法律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83]奇格.蒙古族法制史概述[J].蒙古学信息,1995(4)
    [84]杨强,关志国.论清代对蒙古族“因俗而治”的立法原则及其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5]杨选第.从《理藩院则例》与《卫拉特法典》的比较看其民族法规的继承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4)
    [86]蔡立雄、何炼成.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的一般逻辑[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8(4)
    [87]人民日报,1953年9月9日
    [88]恩和.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89]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2001
    [90]达丽.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1
    [9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2002
    [92]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J].社会学研究.2011(1)
    [93]钱杭.宗族问题:当代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视角[J].社会科学,1990(5)
    [94]鲁先瑾.宗族的传统与现代—变动中的农村宗族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6
    [95]敖仁其,胡尔查.内蒙古草原牧区现行放牧制度评价与模式选择[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3)
    [96]李其木格.五畜均衡对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之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7]乌丙安.论当代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俗研究.1996(2)
    [98]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 //www.people.com.cn/GB/34948/34968/2682706.html:1993年11月7日
    [99]陆冰然.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与契约选择—基于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综合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
    [100]李峰,王新霞.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替代功能研究—基于社会和谐度测量模型[J].软科学,2011(4)
    [101]乌云高娃.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府际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
    [102]乌云高娃.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制度的要素结构[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03]朱玲,文献研究的途径[J].经济研究,2006(2)
    [104]黄建.制度分析方法: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利器”[J].理论月刊,2008(8)
    [105]任剑涛.试论政治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政治学研究[J].2008(3)
    [106]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中国法学[J].2009(2)
    [107]郭宝亮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未来发展研究[J].内蒙古行政管理,2012(3)
    [108]http://www.fjnet.com/cssy/2010-04-27
    [109]http://www.fjnet.com/cssy/tj/2012-01-20
    [110]http://www.fjnet.com/cssy/cssynr/2012-08-22
    [111]http://www.cbp.hk/show-1945-1377-1.html.2012-10-29
    [112]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85%E80/o92%99%E5%8F%A4%E8%87%AA%E6% B2%BB%E5%8C%BA#.E4.BA.BA.E5.8F.A3
    [113]Pamuk, Ayse.In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Credit, Land Markets and Infrastructure Delivery in Trinida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0 (2)
    [114]Omar Khyyam Moore.Divination — A New Perspectiv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57(59)
    [115]John W. Leuis. "The Leadership Doctrin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Lesson of the People's commune Asian Survey,1963(10)
    [116]Pejovich,S. Understand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transition:it' stheculture,stupid.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2003 (4)
    [117]http://www.nmg.xinhuanet.com/xwzx/2004-04/07/content_1931602.htm
    [118]http://www.rjnet.com/cssy/cssynr/201207/t20120716_195132.htm:巴彦淖尔日报,2012年07月1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