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史研究(1958-200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1958年出现电视新闻节目至今,中国电视新闻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透过50年的跌宕风景,历数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绚丽画卷。50年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中,完成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升华,也成就了中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蔚为大观。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中国现行体制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路径及发展动因。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中,发现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本身的进化与其外部动因的关联。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试图改变以往惯常的研究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与发展引入一些其他社会人文科学更为开阔、多元、均衡的观念、视野与方法。
     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前四章采用编年史的方法,对中国电视新闻的节目理念、节目形态、节目内容和体制的变迁等进行梳理,探寻其演化流变,并进而提示其内部的律动和外在的轨迹,推进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第一章力求呈现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早期(1958-1979)发展状况。中国电视新闻在早期20年的发展中,节目量不大,内容局限,形式也基本停留于开始时创办的几种类型,报道的影响小,这与我国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关。
     第二章研究调整改进阶段(1980-1992)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本章重点从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拓展、传播方式的改进、电视新闻体制的变革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在这一时期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过渡,电视新闻快、新、活等优势开始显露;中国电视新闻的探索和改革尚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多是一些形式的变革,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大的突破;电视新闻栏目日渐增多,但存在诸多不足。
     第三章研究高速发展阶段(1993-2003)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央视从1993年3月1日开始设立《早间新闻》,从而实现每天十二次的新闻整点滚动播出;而5月1日开播的《东方时空》则被广泛认为是这一轮电视新闻改革的发端。本章从消息类新闻节目、新闻专题类节目、新闻谈话节目、对外报道、重大报道、新闻频道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这一时期,新闻类节目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节目的主体;新的电视观念逐渐确立;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不断出现,各类电视新闻在题材、内容、功能以及风格样式等多方面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初步形成了立体化、风格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电视新闻传播格局;电子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并迅速运用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之中。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观念、节目形态、制作理念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第四章研究多元化发展阶段(2003-2008)的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这一阶段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创办为标志。本章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央视新闻频道的组建与发展、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央视新闻频道从基本理念、管理体制、具体运作等层面完成了专业化频道转型,并初步建立起一个适应专业频道架构的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系统,但在信息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与世界一流的新闻频道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省级卫视新闻节目尽管有通过卫星覆盖全国市场的能力,但大多数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在全国市场并没有优势,区域市场还是其主要市场,其中本省市场是其核心市场,它对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阶段地方电视新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民生新闻上,尽管民生新闻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和民本主义思想,却会因为节目大多停留在对琐碎内容的报道上而忽视了重大的民生问题,同时也影响了电视新闻应有的深度,并可能造成媒体的职能错位;同时,民生新闻的娱乐化的取材和报道方式消解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严肃性,有的民生新闻成为琐碎、庸俗的集散地。
     第五章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动因进行剖析。主要从新时期的新闻政策、经济、文化、技术等四个方面研究媒介社会生态因素对电视新闻发展的影响,力求呈现开放的、全局的视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产生和发展深深地植根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环境之中,新时期的新闻政策、经济改革、文化需求的变迁和电子技术的进步共同促进和影响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the first TV news program in 1958,China's TV news hasevolved for 50 years.The ups and downs and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ver the pastfive decades present to us a history in which China's new programs started fromscratch and progressed from weakness to strength.Over the 50 years,China's TVnews programs have achieved constant elevation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reform and attained impressive accomplishments.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centered on the following fundamental topic:thedevelopment path and motives of TV news programs under China's existing system.In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is topic,the evolution of China's TV news programsand their linkage with external motives have been uncovered.In the research process,the author has attempted to depart from regular research models and overcomedisciplinary barriers in order to introduce broader,plural and balanced concepts fromsome other disciplines i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to the creation anddevelopment of TV news programs.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The first four chaptersprovide a chronological account of the approach,forms and contents of China's TVnews programs and the changes of its system,and identify their evolution and flux.These chapters then shed light on the internal dynamics and external trajectory ofChina's TV news programs,in order to gain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news programs.
     ChapterⅠstrives to cap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news programs in itsearly stage (1958-1979).In its first 20 years,China's TV news was characterized by asmall volume,limited contents,confinement of forms to the few types which hadoccurred at its beginning,and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news coverage.These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results of China's particular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andsocial situations in that era.
     ChapterⅡ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news programs in itsrect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stage (1980-1992).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reeaspects of China's TV news coverage - the expansion of contents,the improvement of broadcasting methods,and the reform of the TV news system.During this stage,China's TV news programs were shifting from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 to qualitativeenhancement,and TV news' advantages of fastness,newness and liveliness began tomanifest.At this point,th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China's TV news have yet tobecome a sizable operation,and the reform is mostly limited to formality,with no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the number of TV newscolumns rose steadily,but there were many deficiencies.
     ChapterⅢprob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news programs in its rapiddevelopment stage (1993-2003).On March 1,1993,CCTV launched the“MorningNews”,broadcasting news on the hours 12 times per day.On May 1 of the same year,CCTV launched the“Oriental Horizon”,which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of the current round of TV news reform.This chapter conducts research in newsaspects,including breaking news,news features,news interviews,external coverage,major coverage,and news channels.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news-relatedprograms gradually became the leading programs of all TV stations;new TV conceptswere progressively established;new forms of TV news programs emerged in quicksuccession,and different types of TV news were drawing upon one another'sstrengths and mutually complementary in genre,contents,contents,functions,stylesand formats,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cre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styled,multi-layer and multi-functional TV news broadcasting pattern;moreover,electronictechnology grew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was quickly adop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TV news programs.In this historic stage,China's TV news programs achieved aqualitative leap forward in news concept,program forms,production approach,andsocial influence.
     ChapterⅣ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news programs in its pluraldevelopment stage (2003-2008).This staged was marked by the launch of CCTV'snews channel.This chapter conducts research in three aspects:the formation anddevelopment of CCTV's news channel,the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satellite TVnews programs,and the news programs of local TV stations.CCTV's news channelcompleted its transition to a professional channel in terms of basic concept,management system,and specific operations.Although CCTV had largely set up amodern news broadcasting system that fitted the framework of a professional channel, there was still a considerable gap between CCTV and the world's first-class newschannels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alent reserves.Althoughprovincial-level satellite TV news programs had the capabilities of covering thenational market via satellites,most of them did not have advantages in the nationalmarket,and regional markets remain their primary markets,with the market of theirhome province being their core market,which was essential to the survival and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ial-level satellite TV news programs.In this stage,thedevelopment of local TV programs was largely concentrated on news about people'slivelihood.Although new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humanistic concern and people-based thoughts,most of the news programs wereconfined to the coverage of trivial issues and neglected substantial issues relating topeople's livelihood.This undermined the depth that TV news was supposed to achieveand might have resulted in a misplacement of the duties for the media.Moreover,thepropensity of news on people's livelihood for entertainment in choosing subjectmatters and in presenting the news diminished the seriousness of traditional TV newsprograms,and some news programs on people's livelihood even became a hotbed oftriviality and vulgarity.
     ChapterⅤanalyzes the motiv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newsprograms.This chapter primarily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s social ecological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V news in the new stage in four aspects:news policy,economy,culture and technology,in order to present an open and comprehensiveperspective.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news programs aredeeply rooted in China's particular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context.The news policy,economic transition,changing cultural needs and advances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jointly promote and impact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TV news programs.
引文
①吕正标、王嘉著:《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朱本源著:《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序二第17页。
    ①《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第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转引自叶子著:《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②朱本源著:《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③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④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大型活动办公室、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著:《中国电视栏目成长报告——2004》,第1页。转引自张海潮著:《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5页。
    ①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②张海潮著:《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①徐培汀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郭镇之著:《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③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②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5页。
    ①周新武:《有关电视新闻的两件事》,载杨伟光主编:《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7页。
    ③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4页。
    ①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1页。
    ②戴五生:《1958年我台正式开播前后日记》,载王晞建主编:《岁月拾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39页。
    ③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7页。
    ④于广华主编:《中央电视台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①姚建红著:《中国新闻史事溯源》,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②夏之平:《建台第一年的电视新闻》,载《电视研究》1998年7期,第59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②左漠野主编:《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②《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第五十一卷·广播电视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第五十一卷·广播电视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179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①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著:《天津通志:广播电视电影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②《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第五十一卷·广播电视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②郭镇之著:《中国电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①张家成:《现场直播第26届世乒赛的回顾》,载杨伟光主编:《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207页。
    ②壮春雨编著:《中国电视概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216-221页。
    ①夏之平:《讲讲老新闻部的故事》,载杨伟光主编:《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②张昭华:《回顾我国电视对外报道的历史》,载杨伟光主编:《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5页。
    ①郭镇之著:《中国电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206页。
    ③《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123页。
    ②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14页。
    ①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14页。
    ②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③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④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
    ①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1页。
    ②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
    ③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④张庆、胡星亮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①《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228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③袁军、哈艳秋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91-108页。
    ②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②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页。
    ③《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28页。
    ④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1页。
    ②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
    ③夏之平:《讲讲老新闻部的故事》,载杨伟光主编:《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①杨宪文:《战地采访回忆》,载杨伟光主编:《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页。
    ②再努拉·夏克尔拜:《我的回忆》,载杨伟光主编:《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页。
    ③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①刘效礼:《往事如潮心难静》,载赵水福主编:《世纪心语——中国老广播电视工作者感悟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579页。转引自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8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②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页。
    ③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④房纪庆:《回忆中央电视台六七十年代的翻译工作》,载杨伟光主编:《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7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②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2页。
    ①《当代中国广播电视》编辑部编:《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页。
    ②《当代中国广播电视》编辑部编:《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页。
    ③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130页。
    ②袁军、哈艳秋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页。
    ③李尔华、张柳城、赵晓燕编著:《中国改革开放20年大事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③于广华主编:《中央电视台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④于广华主编:《中央电视台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80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155页。
    ②《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编辑委员会编:《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②杨伟光主编:《电视新闻论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③刘佳:《永远难忘的经历》,载赵化勇主编:《荧屏连接海内外——中央电视台的故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442-443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156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④1979年8月《张香山同志在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讲话》。转引自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①1979年8月《张香山同志在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讲话》。转引自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64页。
    ②《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编辑委员会编:《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②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①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广播电视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
    ②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广播电视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④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⑤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①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②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①壮春雨著:《中国电视概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85年版,第62页。
    ②《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③《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①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广播电视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2页。
    ③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③艾红红:《新闻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1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页。
    ③《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489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③杨伟光著:《电视改革论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①《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666页。
    ②杨伟光著:《电视改革论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55页。
    ①转引自艾红红:《新闻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8页。
    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①艾红红:《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北京广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9页。
    ②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广播电视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198页。
    ①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页。
    ②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217页。
    ①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205页;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227页。
    ①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编:《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00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③艾红红:《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第19页。
    ①《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401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313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③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①《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400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③《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①王晴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15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②王晴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18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①《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编辑委员会编:《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①《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编辑委员会编:《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②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①《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专辑(1986)》,北京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1页,转引自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①艾红红:《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3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页。
    ①《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页。
    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②李东生:《重中之重》,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12期,第2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415页。
    ①张复华:《小荷才露尖尖角——浅析电视新闻特写》,载李丹、李东生主编:《电视新闻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484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②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著:《天津通志·广播电视电影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353页。
    ③《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④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①石长顺、陆劲:《电视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突破》,载《电视研究》2000年第5期,第45页。
    ②王文利:《湖南卫视〈晚间新闻〉评析》,载《视听界》2001年第2期,第8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20页。
    ③廖卫民:《主角,让新闻消息唱好唱响——〈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启示录》,载《新闻知识》1996年第8期,第34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20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19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
    ②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①谈列兵:《电视娱乐新闻浮出水面》,载《电视研究》2000年第6期,53-54页。
    ①梁建增著:《(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33页。
    ①梁建增著:《〈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梁建增:《选题是〈焦点访谈〉成功的源头活水》,载《电视研究》,2004年第5期,第11页。
    ①胡文龙主编:《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页。
    ②王晴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27页。
    ①李东升、孙玉胜主编:《焦点访谈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②梁建增、孙金岭:《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功实践》,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3期,第12页。
    ③梁建增著:《〈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①梁建增著:《〈焦点访谈〉红皮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217页。
    ①张洁、吴征编著:《调查〈新闻调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②张洁、吴征编著:《调查〈新闻调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①孙克文主编:《焦点外的时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2页。
    ②王晴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39-40页。
    ①王晴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40页。
    ②夏骏、王坚平编:《目击历史——〈新闻调查〉背后的故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③艾红红:《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42页。
    ④叶子著:《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①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8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页。
    ③史可扬著:《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④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62页。
    ①时间、乔艳琳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②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0-201页。
    ①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5页。
    ②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6页。
    ③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8页。
    ④艾红红:《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42页。
    ①石长顺著:《电视栏目解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①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72-573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86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87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87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23页。
    ①刘凡平:《大胆尝试走向“禁区”——直播中、俄、哈、吉、塔五国签署边境裁军协定仪式小结》,载李东生主编:《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方案选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87页。
    ①杨伟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香港回归电视报道工作回顾》,载李东生主编:《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方案选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②杨伟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香港回归电视报道工作回顾》,载李东生主编:《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方案选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①黄河小浪底直播组:《黄河小浪底截流合龙现场直播的回顾与思考》,载李东生主编:《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方案选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页。
    ②李勇、张文华:《现场直播报道的又一次突破——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特别报道》,载李东生主编:《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方案选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①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435页。
    ①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页。
    ②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页。
    ①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50-252页。
    ②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③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页。
    ①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65-66页。
    ①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450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325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②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①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②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①雷跃捷张彩主编:《电视新闻频道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23页。
    ②陈加伟:《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基本理念》,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6期,第27页。
    ①叶家铮:《地域性新闻频道初探——兼评福建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载《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第27页。
    ②叶家铮:《地域性新闻频道初探——兼评福建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载《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第28页。
    ①雷跃捷张彩主编:《电视新闻频道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1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1页。
    ④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第2页。
    ①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②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①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①闵大洪:《电视新闻频道与LIVE,SNG》,载《南方电视学刊》,2002年第4期,第27-29页。转引自陈明:《央视新闻频道节目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5页。
    ②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③孙旭培、武晋先:《时代呼唤中国的新闻频道》,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7期,第25-26页。
    ①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张映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频道》,载《新闻周刊》,2003年05月22日。转引自陈明:《央视新闻频道节目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5页。
    ③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①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②《北京青年报》,2003年3月27日。
    ③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④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1页。
    ①刘建明:《解读央视新闻频道的“三个第一”》,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11期,第28页。
    ②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①周玉兰:《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轨迹研究》,载《新闻采编》2007年第4期,第19页。
    ②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823/index.shtml
    ③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4页。
    ④周玉兰:《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轨迹研究》,载《新闻采编》2007年第4期,第19页。
    ⑤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823/index.shtml
    ⑥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823/index.shtml
    ⑦周玉兰:《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轨迹研究》,载《新闻采编》2007年第4期,第19页。
    ①王磊:《〈新闻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5期,第111页。
    ②王磊:《〈新闻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5期,第112页。
    ③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6页。
    ④梁晓涛:《“灾难”中的媒体崛起》,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8期,第11页。
    ①吴风、韩彪:《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周年全备忘》,载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②韩彪著:《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①罗明:《调整新闻理念扎实稳步前行提高宣传效果》,载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②韩彪、牛汉杰:《央视充分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载《中国电视报》,2003年10月20日。
    ①韩彪、牛汉杰:《央视充分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载《中国电视报》,2003年10月20日。
    ①冯旭宏:《全线作战重点突破变中求胜彰显个性——谈央视新闻中心2005年“两会”报道》,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5期,第8页。
    ②冯旭宏:《全线作战重点突破变中求胜彰显个性——谈央视新闻中心2005年“两会”报道》,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5期,第9页。
    ①冯旭宏:《全线作战重点突破变中求胜彰显个性——谈央视新闻中心2005年“两会”报道》,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5期,第9页。
    ②罗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载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②建辉旭宏春雨:《与“神六”同行与新闻同步——央视直播“神六”发射圆满成功综述》,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页。
    ①建辉旭宏春雨:《与“神六”同行与新闻同步——央视直播“神六”发射圆满成功综述》,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页。
    ②蔡仿:《央视新闻频道嫦娥报道的创新与突破》,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期,第42页。
    ③尹鸿:《新闻的整合力量——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系列报道评析》,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2期,第54页。
    ①赵淑萍:《央视应对突发性灾难新闻的创造性举措》,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2期,第51页。
    ②张长江、张文华:《一次成功的电视直播——谈CCTV新闻频道特别节目〈迎战暴风雪〉》,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4期,第44-45页。
    ①石长顺、向培凤:《从抗雪灾电视报道看媒介议程转化》,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6期,第27页。
    ②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抗震救灾报道,我们做到了……》,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7期,第9页。
    ①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抗震救灾报道,我们做到了……》,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7期,第9页。
    ②许强、韩彪:《央视抗震救灾直播塑造国家电视台形象》,载《电视研究》2008年第7期,第14页。
    ③时统宇:《央视抗震救灾直播的历史意义和传播价值》,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7期,第64页。
    ①王晓真:《新闻频道背景下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加强》,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12期,第21页。
    ②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20页。
    ③王晓真:《新闻频道背景下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加强》,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12期,第21页。
    ④王晓真:《新闻频道背景下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加强》,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12期,第21页。
    ①王晓真:《新闻频道背景下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加强》,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12期,第21页。
    ②王晓真:《新闻频道背景下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加强》,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12期,第21页。
    ①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20页。
    ②袁承党:《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看电视媒体的区域合作》,载《记者摇篮》2008年第8期,第45页。
    ③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20页。
    ①黄升民、周艳等著:《中国卫星电视产业经营20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②杨明品:《省级卫视新闻宣传:挑战与对策——兼论江苏卫视新闻宣传创新》,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第73页。
    ①周湘艳:《收视与品质并重:东方卫视的大台思维》,载《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年第12期,第87页。
    ①周湘艳:《收视与品质并重:东方卫视的大台思维》,载《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年第12期,第88页。
    ②高国华:《北京电视台国际新闻报道的探索》,载《当代电视》2008年第2期,第42页。
    ①颜兵:《广西卫视创新东盟新闻报道的实践启示》,载《新闻战线》2008年第11期,第74页。
    ①俞杭英:《从抗震救灾报道看省级卫视的竞争格局》,载《新闻实践》2008年第7期,第14页。
    ①张志坚:《省级卫视新闻节目发展策略:区域化品牌建设》,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8页。
    ②东南卫视官方网站,http://www.setv.com.cn/lanmu/hxxgx/
    ③文凡:《地方电视媒体新闻专业频道的现实运作与理想提升——基于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的个案观察与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页。
    ①http://www.tvmao.com/program/SCTV-SCTV4-w5.html
    ①http://epg.tvsou.com/program/TV_74/Channel_297/W1.htm
    ②谢忠波:《大连电视台构建新闻平台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15页。
    ①朱寿桐主编:《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②吴信训著:《都市新闻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③朱寿桐主编:《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②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①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②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①吴信训著:《都市新闻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②桑琴:《“民生新闻战”升级电视节目:别因此没了个性》,长沙晚报,2005年1月17日。
    ③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④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①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②央视索福瑞数据。转引自朱军:《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页。
    ①朱军:《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6-17页。
    ②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③仝文瑜:《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隐忧》,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8期,第55页。
    ④程雪峰:《四大“瓶颈”困扰:方言类新闻节目热的冷思考》,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81页。
    ①如蔡雯:《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载《新闻战线》2004年第4期;任金州:《管窥中国式“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实践》,载《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郑保卫、樊亚平:《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等。
    ②刘聪:《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运作的社会基础》,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第21页。
    ③陈娟:《公共新闻视野下的民生新闻考察》,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4页。
    ④陈娟:《公共新闻视野下的民生新闻考察》,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9页。
    ①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②http://www.cqvip.com/qk/80257x/200512/20702441.html
    ③陈正荣著:《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①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15-116页。
    ②谢勤亮:《多频道竞争下的新闻选择——2005年地方台电视新闻调研》,载《中国记者》2006年第4期,第79页。
    ①谢勤亮:《多频道竞争下的新闻选择——2005年地方台电视新闻调研》,载《中国记者》2006年第4期,第79页。
    ②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18页。
    ③谢耘耕、周红丰:《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载《视听界》,2005年第1期,第9页。
    ④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74页。
    ①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76页。
    ②朱寿桐主编:《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陈正荣著:《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3页。
    ①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2页。
    ①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页。
    ②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332页。
    ③邵培仁主编:《教育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6-227页;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331页。
    ④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⑤倪延年主编:《知识传播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蔡凯如:《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⑦邵培仁:《关于传播模式的思考与构想》,载《新闻学》1991年第4期;邵培仁主编:《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383页;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6页。
    ①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4页。
    ②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载《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①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郎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③郎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④参见岳淼:《我国新时期新闻政策的演进》,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2期,第22-25页。
    ①童兵著:《主体与喉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②壮春雨著:《中国电视概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③王锋:《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广播电视改革发展20年(上)》,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2期,第19页。
    ①阎玉:《1983年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编:《中国新闻年鉴》(198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
    ②杨伟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载于广华:《中央电视台简史》总序,人民出版社,1993版。
    ③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14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②朗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③童兵著:《主体与喉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①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编:《中国新闻年鉴》(199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②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编:《中国新闻年鉴》(199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③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①徐光春:《在中央电视台2001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②转引自陈霖编著:《新闻学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页。
    ③转引自朗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①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3页。
    ②易东方:《央视名嘴王志离开面对面》,《京华时报》2008年3月4日,转引自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6951807.html。
    ③赵化勇主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页。
    ④赵化勇:《认清形势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推进发展》,载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①参见朗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253页。
    ②赵化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把握电视传播的舆论导向》,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10期,第9页。
    ③赵化勇:《中央电视台2004年工作概况》,载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①罗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载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②转引自朗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①王太华:《认清形势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广播影视对外工作》,载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中央电视台十件大事》,载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③《中央电视台概况》,载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①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页。
    ②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③周鸿铎著:《广播电视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5页。
    ①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4页。
    ②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8页。
    ③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0页。
    ①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唐世鼎 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邢虹文著:《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②刘成付著:《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有九种经济功能:激励功能、降低成本功能、降低风险功能、服务功能、促进合作功能、外部利益内部化功能、实现利益分配功能、防机会主义功能、防“搭便车”功能。参见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749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750页。
    ①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4页。
    ②侯海涛在其博士论文中列举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的问题:多层次行政层级管理,对产业化运作造成掣肘;工作人员来源复杂,难以符合产业管理规范;新闻生产受制于部门利益分割;一体化组织结构缺乏产业分工。参见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66-69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426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429页。
    ①胡雅清、甘险峰:《走上品牌之路——从2006年度央视招标看品牌意识的觉醒》,载《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77页。
    ②郭小良:《省级卫视品牌营销策略浅谈》,载《东南传播》2008年第8期,第112页。
    ①夏骏著:《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②夏骏著:《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4页。
    ③时统宇 申琳 吕强著:《收视率导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时统宇申琳吕强著:《收视率导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著:《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③黄升民、丁俊杰主编:《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第519页。
    ①孙玉胜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409页。
    ②苗棣著:《电视艺术哲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③【德】霍克海默、阿多诺著,洪佩郁等译:《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版。转引自邢虹文著:《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19页。
    ①胡波:《发现收视规律,拼抢受众市场》,载《中国广播影视》,总第360期,第64页。
    ②时统宇申琳吕强著:《收视率导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146页。
    ③【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4页。
    ①梅琼林:《新闻的商品性与有偿新闻》,载《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3期,第68页。
    ②李发行:《有偿新闻的成因及治理》,载《新闻前哨》,2004年第1期。
    ③谢梅:《新闻与消费》,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4页。
    ①杨韵:《新闻真实性辨析》,载《新闻界》,2004年第4期,第61页。
    ②杨保军著:《新闻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267页。
    ③转引自谢梅:《新闻与消费》,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72页。
    ①何国平:《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论略——当前传媒失范的一种分析与治理思路》,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第34页。
    ②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1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186页。
    ②【美】约翰·费斯克等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转引自刘自雄、闫玉刚编著:《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③陈刚著:《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3页。
    ④陶东风:《大众文化:何时从被告席回到研究室》,载《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期时代的文化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114页。
    ⑤刘自雄、闫玉刚编著:《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⑥朱效梅著:《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⑦【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①欧阳宏生等著:《电视文化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②郭镇之著:《传播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③袁幼鸣:《诗人何为——93中国“21世纪新空间”文化研究会综述》,载《钟山》1994年第2期。转引自朱效梅著:《大众文化研究——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①朱羽君、殷乐著:《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②朱羽君、殷乐著:《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③朱羽君、殷乐著:《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④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419页。
    ①胡惠林、李康化著:《文化经济学》,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②朱羽君、殷乐著:《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③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422页。
    ①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75-76页。
    ②参见岳淼:《竞争战略在电视精英谈话节目中的运用》,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2期,45页。
    ③朱文郁、朱元忠、许苗苗著;《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④朱文郁、朱元忠、许苗苗著;《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81页。
    ①欧阳宏生等著:《电视文化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②刘自雄、闫玉刚编著:《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③刘自雄、闫玉刚编著:《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④刘自雄、闫玉刚编著:《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①【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81页。
    ②参见陈灵强著:《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9页。
    ①周晓虹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②朱效梅著:《大众文化研究——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页。
    ③扈海鹂著:《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9页。
    ①朱效梅著:《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②谢梅:《新闻与消费》,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05页。
    ③叶子著:《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④叶子著:《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①叶子著:《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页。
    ②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③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2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68-69页。
    ②孙振虎:《技术革新背景下的电视传播革命——试论改革开发30年来中国电视的变革》,载《中国电视》2008年第12期,第23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②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②左漠野主编:《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4页。
    ①田维钢:《从技术进步看电视新闻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2页。
    ①田维钢:《从技术进步看电视新闻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4页。
    ②朱羽君:《屏幕上的革命》,载《电视研究》,1992年第2期,转引自田维钢:《从技术进步看电视新闻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4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337页。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338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660页。
    ②韩东光:《登珠峰电视直播是怎样实现的》,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9期,第20页。
    ①【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①文言、李丹:《个体视像促动电视新闻变革》,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4期,第51页。
    ①夏茂松、郝海雁:《现代科技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8期,第71页。
    ②徐威主编:《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328页。
    ①黎斌、李怀亮主编:《中国电视媒体运营管理实务》,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②胡智锋、周建新:《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载《视听界》2008年第5期,第31页。
    ①刘波:《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0-11页。
    ①刘连喜著:《新媒体论——CCTV.com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第9-11页。
    ②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40699/3053947.html
    ③胡智锋、周建新:《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载《视听界》2008年第5期,第32页。
    ①刘建明著:《宏观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郎劲松著:《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③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1页。
    ①张诗蒂、任正安:《转型期中国的大众文化与传媒角色》,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10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②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①朱寿桐主编:《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吕正标、王嘉著:《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刘习良.中国电视史[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发展史[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周小普.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中国电视新闻早年历史[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5]杨伟光.往事如歌——老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足迹[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王晞建.岁月拾贝[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7]于广华.中央电视台大事记[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姚建红.中国新闻史事溯源[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9]夏之平.建台第一年的电视新闻[J].电视研究,1998(7).
    [10]左漠野.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1]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上海广播电视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第五十一卷·广播电视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3]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天津通志:广播电视电影志[Z].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4]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5]壮春雨.中国电视概述[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
    [1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
    [18]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9]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张庆、胡星亮.中国电视史[Z].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21]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22]李尔华、张柳城、赵晓燕.中国改革开放20年大事记[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3]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编辑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Z].东方出版社,2003.
    [24]杨伟光.电视新闻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赵化勇.荧屏连接海内外——中央电视台的故事[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6]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7]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广播电视志[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28]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广播电视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29]陆晔.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0]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广播电视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8[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
    [32]艾红红.新闻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D].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2.
    [3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3[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3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
    [35]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9[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
    [36]王晴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D].上海:复旦大学,2001.
    [37]李东生.重中之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12).
    [38]张复华.小荷才露尖尖角——浅析电视新闻特写[A].李丹、李东生.电视新闻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9]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天津通志·广播电视电影志[Z].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0]石长顺、陆劲.电视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突破[J].电视研究,2000(5).
    [41]王文利.湖南卫视晚间新闻评析[J].视听界,2001(2).
    [42]廖卫民.主角,让新闻消息唱好唱响——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启示录[J].新闻知识,1996(8).
    [43]赵化勇.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Z].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44]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45]梁建增.选题是焦点访谈成功的源头活水[J].电视研究,2004(5).
    [46]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7]梁建增、孙金岭.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功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3).
    [48]马广斌.CCTV新闻调查栏目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0.
    [49]孙克文.焦点外的时空[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0]夏骏、王坚平.目击历史——新闻调查背后的故事[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51]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3]史可扬.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4]时间、乔艳琳.实话实说的实话[Z].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55]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6]李东生.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方案选编[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7]韩彪.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58]雷跃捷张彩.电视新闻频道研究[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59]陈加伟.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基本理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6).
    [60]叶家铮.地域性新闻频道初探——兼评福建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J].现代传播,2000(4).
    [61]陈明.央视新闻频道节目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62]孙旭培、武晋先.时代呼唤中国的新闻频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7).
    [63]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64]刘建明.解读央视新闻频道的“三个第一”[J].电视研究,2003(11).
    [65]周玉兰.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轨迹研究[J].新闻采编,2007(4).
    [66][EB/01].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823/index.shtml.
    [67]王磊.新闻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J].当代传播,2008(5).
    [68]梁晓涛.“灾难”中的媒体崛起[J].电视研究,2008(8).
    [69]赵化勇.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4[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70]冯旭宏.全线作战重点突破变中求胜彰显个性——谈央视新闻中心2005年“两会”报道[J].电视研究,2005(5).
    [71]赵化勇.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2]建辉旭宏春雨.与“神六”同行与新闻同步——央视直播“神六”发射圆满成功综述[J].电视研究,2005(12).
    [73]蔡仿.央视新闻频道嫦娥报道的创新与突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
    [74]尹鸿.新闻的整合力量——中央电视台“嫦娥奔月”系列报道评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2).
    [75]赵淑萍.央视应对突发性灾难新闻的创造性举措[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2).
    [76]张长江、张文华.一次成功的电视直播——谈CCTV新闻频道特别节目战暴风雪[J].电 视研究,2008(4).
    [77]石长顺、向培凤.从抗雪灾电视报道看媒介议程转化[J].电视研究,2008(6).
    [78]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抗震救灾报道,我们做到了……[J].电视研究,2008(7).
    [79]许强、韩彪.央视抗震救灾直播塑造国家电视台形象[J].电视研究,2008(7).
    [80]时统宇.央视抗震救灾直播的历史意义和传播价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7).
    [81]王晓真.新闻频道背景下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加强[J].电视研究,2003(12).
    [82]刘付成.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83]袁承党.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看电视媒体的区域合作[J].记者摇篮,2008(8).
    [84]文凡.地方电视媒体新闻专业频道的现实运作与理想提升——基于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的个案观察与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85][EB/01]http://www.tvmao.com/program/SCTV-SCTV4-w5.html.
    [86][EB/01]http://epg.tvsou.com/program/TV_74/Channel_297/W1.htm.
    [87]谢忠波.大连电视台构建新闻平台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88]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9]吴信训.都市新闻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90]陈正荣.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91]朱军.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92]全文瑜.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隐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8).
    [93]程雪峰.四大“瓶颈”困扰:方言类新闻节目热的冷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
    [94]刘聪.论公共新闻理论在我国运作的社会基础[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95]陈娟.公共新闻视野下的民生新闻考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96]谢勤亮.多频道竞争下的新闻选择——2005年地方台电视新闻调研[J].中国记者,2006(4).
    [97]谢耘耕周红丰.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J].视听界,2005(1).
    [98]陈正荣.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9]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00]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
    [10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02]邵培仁.教育传播学[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3]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4]孙旭培.华夏传播论[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05]倪延年.知识传播学[Z].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6]蔡凯如.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07]邵培仁.关于传播模式的思考与构想[J].新闻学,1991(4).
    [108]邵培仁.政治传播学[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109]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110]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J].中国传媒报告,2003(2).
    [111]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12]郎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13]童兵.主体与喉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14]王锋.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广播电视改革发展20年(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2).
    [11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1984[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
    [116]于广华.中央电视台简史[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7]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中国新闻年鉴1990[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18]赵化勇.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2[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19]陈霖.新闻学概论[Z].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120][EB/01]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6951807.html.
    [121]赵化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把握电视传播的舆论导向[J].电视研究,2003(10).
    [122]赵化勇.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5[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2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出版社,2007.
    [124]唐世鼎黎斌等.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25]周鸿铎.广播电视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26]王兰柱.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6[Z].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27]新浪财经[EB/01]http://finance.sina.com.cn.
    [128]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29]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130]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31]【美】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132]夏骏.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3]时统宇申琳吕强.收视率导向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134]【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35]黄升民、丁俊杰.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Z].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136]苗棣.电视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37]胡波.发现收视规律拼抢受众市场[J].中国广播影视,总第360期.
    [138]【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9]梅琼林.新闻的商品性与有偿新闻[J].贵州社会科学,2007(3).
    [140]李发行.有偿新闻的成因及治理[J].新闻前哨,2004(1).
    [141]谢梅.新闻与消费[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42]杨韵.新闻真实性辨析[J].新闻界,2004(4).
    [143]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4]何国平.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论略——当前传媒失范的一种分析与治理思路[J].现代传播,2008(3).
    [145]【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6]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47]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48]陶东风.大众文化:何时从被告席回到研究室[A].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期时代的文化解读[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149]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50]【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51]欧阳宏生等.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52]郭镇之.传播论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53]朱羽君、殷乐.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154]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55]朱文郁朱元忠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6]【美】约翰·R.霍尔 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7]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58]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9]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1]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2]孙振虎.技术革新背景下的电视传播革命——试论改革开发30年来中国电视的变革[J].中国电视,2008(12).
    [163]左漠野.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下[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64]田维钢.从技术进步看电视新闻的发展[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4.
    [166]韩东光.登珠峰电视直播是怎样实现的[J].电视研究,2003(9).
    [167]文言、李丹.个体视像促动电视新闻变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4).
    [168]夏茂松郝海雁.现代科技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8).
    [169]徐威.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管理[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70]黎斌李怀亮.中国电视媒体运营管理实务[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171]胡智锋周建新.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J].视听界,2008(5).
    [172]刘连喜.新媒体论——CCTV.com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173][EB/01]: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40699/3053947.html.
    [174]刘建明.宏观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75]张诗蒂任正安.转型期中国的大众文化与传媒角色[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6).
    [176]吕正标王嘉.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177]李东升孙玉胜.焦点访谈精粹[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78]黄升民周艳等.中国卫星电视产业经营20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79]杨明品.省级卫视新闻宣传:挑战与对策——兼论江苏卫视新闻宣传创新[J].现代传播,2007(6).
    [180]张志坚.省级卫视新闻节目发展策略:区域化品牌建设[D].厦门:厦门大学,2008.
    [181]周湘艳.收视与品质并重:东方卫视的大台思维[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12).
    [182]崔长书.东方卫视引爆省级卫视“地震”[J].广告主市场观察,2008(7).
    [183]高国华.北京电视台国际新闻报道的探索[J].当代电视,2008(2).
    [184]颜兵.广西卫视创新东盟新闻报道的实践启示[J].新闻战线,2008(11).
    [185]俞杭英.从抗震救灾报道看省级卫视的竞争格局[J].新闻实践,2008(7).
    [186]东南卫视[EB/01]http://www.setv.com.cn/lanmu/hxxgx/.
    [187]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7[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188]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0[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社,1990.
    [189]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1[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190]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4[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19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5[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19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6[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19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7[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9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8[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195]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9[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1999.
    [196]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0[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0.
    [197]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1[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1.
    [198]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2[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2.
    [199]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3[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3.
    [200]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4[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4.
    [20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5[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5.
    [20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6[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6.
    [20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7.
    [204]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年鉴1994[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5]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年鉴1995[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6]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年鉴1996[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07]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年鉴1997[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08]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年鉴1998[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209]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年鉴1999[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社,1999
    [210]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0[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11]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1[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12]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3[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13]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8[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14]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二十卷·广播电视志[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15]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广播电视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216]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广播电视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17]云南省志广播电视志编委会.云南省志·卷七十八·广播电视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18]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志·第十卷·广播电视志[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9]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广播电视志[Z].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20]新疆通志广播电视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七十九卷·广播电视志[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221]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广播电视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2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广播电视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2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四十三卷·新闻出版志·广播电视篇[Z].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224]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广播电视志[Z].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25]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六十九卷·广播电视志[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226]中央电视台[EB/01]http://www.cctv.com.
    [227]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EB/01]http://www.smg.cn.
    [228]黑龙江电视台[EB/01]http://www.hljtv.com.
    [230]天津电视台[EB/01]http://tjtv.enorth.com.cn.
    [231]北京电视台[EB/01]http://www.btv.com.cn.
    [232]山东电视台[EB/01]http://www.sdtv.com.cn.
    [233]福建电视台[EB/01]http://www.fjtv.net.
    [234]广东电视台[EB/01]http://www.gdtv.com.cn.
    [235]云南电视台[EB/01]http://www.yntv.cn.
    [236]广西电视台[EB/01]http://www.gxtv.cn.
    [237]安徽电视台[EB/01]http://www.ahtv.cn.
    [238]浙江电视台[EB/01]http://www.cztv.com.cn.
    [239]江苏电视台[EB/01]http://www.jsbc.com.
    [240]四川电视台[EB/01]http://www.sctv.com.
    [241]甘肃电视台[EB/01]http://www.gstv.com.cn.
    [242]宁夏电视台[EB/01]http://www.nxtv.com.cn.
    [243]吉林电视台[EB/01]http://www.jilintv.cn.
    [244]河南电视台[EB/01]http://www.hntv.ha.cn.
    [245]厦门电视台[EB/01]http://www.xmg.com.cn.
    [246]重庆电视台[EB/01]http://cbg.cn.
    [247]江西电视台[EB/01]http://www.cjxtv.com.
    [248]西藏电视台[EB/01]http://www.tibetinfor.com/tibetzt/xztv.
    [249]海南电视台[EB/01]http://www.hnwtv.com.
    [250]深圳电视台[EB/01]http://www.sztv.com.cn.
    [251]河北电视台[EB/01]http://www.hebtv.com.
    [252]湖北电视台[EB/01]http://www.hbtv.com.cn.
    [253]湖南电视台[EB/01]http://www.hntv.com.cn.
    [254]陕西电视台[EB/01]http://www.sxtvs.com.
    [255]贵州电视台[EB/01]http://www.gzstv.com.
    [256]新疆电视台[EB/01]http://www.xjtvs.com.cn.
    [257]辽宁电视台[EB/01]http://www.lntv.com.cn.
    [258]内蒙古电视台[EB/01]http://www.umtv.cn.
    [259]南京电视台[EB/01]http://www.njbg.com.cn.
    [260]青海电视台[EB/01]http://www.qhstv.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