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Survey of the Etiquette and Customs of Social Life in Zhongshan State
  • 作者:何艳杰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古代史
  • 学位年度:2003
  • 导师:李民
  • 学科代码:060106
  •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10
摘要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唯一由北方民族建立而列入《战国策》,并且与华夏国家共同称王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屡亡屡兴,国家发展历史和民族构成非常复杂。这导致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混乱性。因此梳理论证中山国社会生活礼俗的各个方面对弥补和促进中山国史的研究,进而推动战国国别史、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本文共有十一章,可分为引言、正文(共分九章)和结语三部分。正文中首先对中山国衣、食、住、行等物质札俗进行讨论,进而在婚姻礼俗、丧葬礼俗、宗教信仰礼俗、文字语言礼俗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文献记载的中山国好游戏、男女无别、盗墓私铸等奇特的习俗进行了考证。
     第一 中山居住与建筑礼俗主要包括选址和规划原则、住宅与其它建筑类型、建筑和装饰风格、室内陈设四方面。中山国居住与建筑习俗既在总体上具备战国时期居住与建筑习俗的时代特征,如灵寿城址的布局区划原则,各等级分划极为明显的住宅类型,战国时期通行的建筑方式和建筑材料等等。但是在某些具体的方面又存在自身的特点,如建筑式样中高台建筑的稀少,建筑材料朴素无华的风格等等,这些应该是文献记载中关于狄族的风俗习惯的表现。
     第二 中山服饰习俗主要包括服饰的原料和种类、装饰品特点、服饰式样三方面。中山之地金质耳饰、腕饰和金虎形饰牌,有柄铜镜,铜璜组佩、带钩等北方民族风格的装饰品占一定比例。中山灵寿城址时期中山国有在佩玉上书写人名、吉祥祝语以避邪求福的特殊佩玉习俗。中山国男女性的服饰式样都有深衣,还有具有明显的戎狄风格武士服饰、多支长羽装饰的武冠、中山女性的窄袖长袍、牛角形发髻等。中山服饰习俗既具有鲜明的本民族自身特点,与其它中原、齐鲁和吴楚等地区的风俗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中山服饰习俗充分体现了北方戎狄部族服饰习俗与中原服饰习俗相融合的特点。
     第三 中山饮食礼俗包括饮食结构和加工贮藏及制作方法、饮食器具、各阶层饮食习俗及其它风尚三方面。中山国的饮食结构中包括各种粮食、家畜家禽及猎获野兽、水果和酒等饮料。中山之人用石碾、石磨(或陶磨),石臼等加工粮食,利用窖穴和陶器贮藏食物,并用蒸、煮、烤、风干等方式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食物。中山国不同时期的饮食器具具有不同的特点,折射了中山国饮食习俗的阶级性和礼制化过程。春秋至战国早期的中山饮食器具开始出现鼎、豆、壶、匝的器物组合。战国早期出现的铜鍑具有北方民族特色,是鲜虞为白狄别种的佐证。战国灵寿城址时期的饮食器具已经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其中中山王的饮食器具中铜鼎和铜壶的使用情况已经与华夏礼制相类。此外中山国普遍存在嗜酒之风,上层社会的饮食习俗中有奢侈之风气,并形成了一定的饮食卫生习俗。
     第四 中山交通行旅礼俗包括道路交通、行旅方式和交通工具、出行礼俗及旅行生活三个方面。中山国国内存在南北、东西、西北三条主干道与其它地区进行交往,以国都灵寿城址为中心形成国内交通网。中山国的行旅方式有乘车、乘舟、步行三种。中山国战国早期的车制非常古老,为适应山地行驶需要形成整体狭长低矮的地域性特征。
     第五 中山婚姻与家庭礼俗包括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是以中山王为首的贵族阶层的主要婚姻形式,一些平民上层也可通过购买婢妾等方式形成一夫多妻制。在这种
    
    一夫多妻的家庭形态中,众多女性及其子女之间划分为若干等级,父权强大,中山王在家庭
    内部享有对其它家庭成员的财富、地位及生命的予夺大权。一夫一妻制是中山国内下层平民
    的主要婚姻方式,一般贵族也有采用一夫一妻制者。在一夫一妻制家庭内部,中山女子与男
    子分工劳动,共同占有家庭财产,地位比较平等,中山女子享有较多的自由和一定的财产,
    父亲对子女享有一定的权威。
     第六中山丧葬礼俗包括墓地制度、墓葬形制、葬式、随葬器物和中山丧葬习俗特色研究
    五方面。墓地制度包括族墓地、王族“公墓”和中山王陵园。在墓葬形制方面,’各时期中山
    墓葬按墓葬面积大小可分为四类。春秋和战国早期的中山墓葬只存在中小型墓葬。春秋时期
    主要有殉人墓与非殉人墓的区分。战国早期有土坑竖穴墓与土坑竖穴积石墓、积沙墓的不同。
    战国灵寿城址时期墓葬可分为大型中山君主墓葬、较大型贵族墓葬、陪葬墓和其它中小型墓
    葬四类,显示了强烈的等级划分。春秋战国时期中山身体葬式可分为六种,仰身直肢葬是普
    遍存在的葬式。春秋至战国灵寿城址时期墓向北向者渐多。春秋和战国早期墓葬中一般随葬
    各种实用器物,随葬器物中存在明显的北方民族特点。灵寿城址时期不同阶层墓葬中都随葬
    有陶礼器。陶礼器的数量、种类和制造工艺等随时间和阶级不同而各异,但并未形成严格的
    礼制区分。此外,中山之地的石构墓葬俗、丧葬用色习俗以及随葬器物造型和纹饰都显示了
    中山之地丧葬习俗的特色。
     第七中山宗教信仰礼俗包括对祖先上帝的崇拜祭祀、自然神灵崇拜、玉卜和相术三方面.
    中山社会各阶层都有崇拜祭祀祖先上帝习俗。祖先祭祀使用大量的猎获物为祭品,夜庙合一
    的墓祭礼俗是中山之地的特色。中山国自然神灵崇拜包括山川崇拜、社樱崇拜等。中山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Zhongshan State was the only state founded by the north nation, whose history could be found in The Book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whose leader was regarded as king along with other kings of Hue Xia countries. Zhongshan State underwent several rises and falls .So the history of Zhongshan state,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nations in State, was very complex,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intricacies of its etiquette and customs. Not only could the survey of all kinds of etiquette and customs of social life in Zhongshan State complement and improve the study of its history, but als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respective states and the ethnical history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article chiefly involves three sections, the foreword, the text and the epilogue. There are nine chapters in the text. First, the material customs such as clothing, food,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are discussed. Then the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the four aspects of customs in Zhongshan State: marriage and family, funeral, religious belief, word and language. In addition, a lot of textual research is done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many strange traditions in Zhongshan state recorded in documents, such as the universal liking for games playing, no distinction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practice of robbing tombs, melting the metal and casting utensils in private and so 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tiquette and customs of social life in Zhongshan state basically belonged to the North subculture within the Hue Xia Cultur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ut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Central Plains sub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More over ,the customs of social life in Zhongshan state formed its own way o
    f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new viewpoints in this thesis. For example ,there were some strange hat ornaments such as a hat with many long feathers, or the word "山 "shaped ornament ,etc; There were jade plate set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rare copper pendant of semi-circular shape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words were written on jade articles in order to ward off evil and pray to gods for blessing; The carriage in Zhongshan state formed much more narrow and low pattern so as to adapt to the mountainous terrain. The origin of stone-piled burials in Zhongshan region might be the local mountainous area. And in Zhongshan State, red color was still used in buries and funerals when they dressed and put a corpse in a coffin. The coffin chamber in imperial mausoleum in Zhongshan state was used as ancestral temple when the king held ancestor cult or ceremonies for god. People worshiped the god of the land and the god of grains in Zhongshan state, too.
引文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董说:《七国考》,中华书局956年版。
    缪文远:《七国考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
    《诸子集成》,世界书局1935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年版。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杨英杰:《战车与车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版。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版。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版。
    杨宽:《中国陵寝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李孟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版。
    朱凤瀚:《商周家庭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李玉沽:《先秦丧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杜1991年版。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陶立瑶:《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夏自正、孙继民:《河北通史·先秦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年版。
    晃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宋镇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两周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版。
    (汉)刘向(撰)卢元骏(注译):《新序今注今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王先谦(撰)吕苏生(补释):《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汉)刘向(撰)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张守中:《中山王错器文字编》,中华书局1981年5月版。
    高崇文,安田喜宪主编:《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李瑞兰:《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许嘉璐:《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上、下),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