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石油进口三个主要来源地的风险比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The Risk Comparisons among Main Sources of China's Petroleum Import
  • 作者:王丽楠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国际政治
  • 学位年度:2008
  • 导师:陈新明
  • 学科代码:030206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8-05-05
摘要
目前,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仅此于美国。面临日益紧张的国内石油需求和供给,必须依靠大量的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而进口就意味着要同其他国家发生关系,当牵扯到除本国以外的第二国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应付的代价和存在的风险。在世界油价不断飙升的状况下,消费国与生产国、消费国之间、生产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再加上大多数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家的局势不稳定,中国从国外进口石油就要面临更多的风险。
     影响石油进口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运输、价格、两国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出口国的能源政策等等,都关系着进口国从出口国进口石油所存在的风险程度。对于中国来说,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是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本文选取这些地区中最具代表性和近年来中国较关注的俄罗斯、伊朗和非洲来论述。
     从生产因素分析,非洲石油不仅资源丰富、油质好、易提取,而且埋藏浅、易开采,投资回报率高,但是缺乏先进的技术;俄罗斯由于石油工业开发较早,老油田居多,开采潜力有限,但是各方面的技术水平先进;伊朗的石油资源丰富,但是油质较非洲地区差,开采潜力大,但是能力有限,技术不足。
     从运输因素分析,中俄两国依山傍水,边境线绵长,俄罗斯无疑是中国最安全、最便捷的来源地,陆路运输较海运安全性高、而且灵活,但是运输成本较海运高;伊朗到中国的过境运输国家大多局势不稳,很难保证石油运输的安全;由于地理位置限制,非洲是运输安全系数最低的地区,所经海域和海峡不仅海盗猖獗,而且海难频繁,路途遥远,易发生事故。
     从政治因素分析,中俄两国政治关系良好,且俄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友谊深厚,但是俄罗斯对崛起的中国存在很强的戒备心理,对亚洲国家的能源外交遵循灵活、平衡的原则,同时俄美关系也是影响俄中关系的重要因素;伊朗局势是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焦点,核问题的升级和内贾德总理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使伊朗国际国内环境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中,此外,中伊两国人民缺乏真正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但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于俄罗斯一起站在伊朗一边,缓解伊朗的紧张局势,成为伊朗在国际上稳定的靠山,拉近了中伊两国的距离;作为同是第三世界的非洲国家,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发展良好,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更拉近了两地人民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了解,但是非洲部分国家由于种族冲突、宗教矛盾、历史因素等原因,战乱频繁,政局相对动荡,且对非洲能源的垂涎和对中国崛起的阻挠使西方国家制造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并加紧同中国争夺能源的步伐。
     从经济因素分析,俄罗斯与中国双边贸易势头良好,共同利益多,有利于两国进一步深化能源领域的合作,虽然由于其灵活平衡的政策导致一些项目迟迟未兑现,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平稳的;伊朗“向东看”的总体政策有利于中伊两国合作,且中国企业进入伊朗参与建设较多,两国贸易额也在逐年增长;中非贸易开始较晚,但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援助让非洲国家向中国敞开了大门,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中非加强了在经贸、建设、能源等各个领域的合作。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从俄罗斯、伊朗、非洲进口石油所要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并做出能够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进口战略选择:重点深化同俄罗斯的合作,增强中俄互信;继续加快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步伐,实现远洋运输自主;慎重考虑对伊朗能源战略,权衡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Nowadays, China has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oil consuming country,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anks the first. Meeting the shorter domestic petroleum supply, China has to import petroleum from abroad, which means contacting other countries. In this process the cost and risk of importing hav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s the oil price goes high continuous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oil consuming countries and oil producing countries,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oil consuming countries as well as oil producing countries become tight increasingly. Moreover, the conditions in most areas and countries which are rich in oil resources are turbulent, thus there are more risks for China to import oil from abroad.
     There are many factors which will affect the oil importation, such as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price, bilateral relations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etc. For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petroleum sources are the Middle East, Africa, central Asia and Russia. This essay selects Russia, Iran and Africa as objects to discuss, because at present China has put much more attention on them.
     From the factor of productivity, the oil in Africa is not only abundant, high grade, easy to distill, but also is full of high investment profit and easy to exploit. However, it is lacking in advanced technology.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Russia is early, thus it has advanced technology in every aspects. There are many old oil fields and the potentiality to exploit is limited. Iran has abundant resources of petroleum and high potentiality to exploit. However, its petroleum quality is worse than that in Africa. Its ability to exploit is limited and lack of technology.
     From the factor of transportation, Russia and China are at the foot of a hill and beside a stream. The boundary line is very long. Russia is the safest and most convenient source of petroleum for China. The transportation on line is much safer and more flexible than that by sea. But the transportation fee on line is higher. Most countries which the transportation line from Iran to China are turbulent. Thus the safety is not guaranteed. As the limitation of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transportation safety from Africa to China is the worst one. The pirate in the sea area and the strait which the transportation line goes through are rampant. Because of the long transportation line the shipwrecks is frequent.
     From the analyze of both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importing petroleum from Russia, Iran and Africa, we may make out our strategic choice that will best guarantee China's oil security. China shall promote mutual trust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so as to deepen the cooperation with Russia, quicken the paces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enter Africa so as to realize our independence of the sea transportation, while carefully consider our energy strategy with Iran and weigh the balance of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economic interests.
引文
①孙晓蕾、王永锋,“浅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布局与运输安全”,《中国能源》第 29 卷第 5 期
    ②http://www.cngc.com.cn/magview.aspx?id=125.“海上运输安全与中国的石油利益”
     ③孙晓蕾、王永锋,“浅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布局与运输安全”,《中国能源》,第 29 卷第 5 期
    ④胡国松 白建华,“我国石油进口风险的评估指标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 年 2 月
    ⑤张阿玲,王翠萍,“用 H 方法分析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中国软科学》,2002 年 11 月
    ⑥张新安,张迎新,“世界前 10 大石油进口国(地区)石油进口态势分析及对我国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3,7
     ⑦胡国松 白建华,“我国石油进口风险的评估指标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 年 2 月
     ⑧周大地,朱兴珊,“我国石油供应形势和资源及安全战略”,《国际石油经济》,2002 年 10 月
     ⑨周大地,朱兴珊,“我国石油供应形势和资源及安全战略”,《国际石油经济》,2002 年 10 月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能源司,《中国能源白皮书 97 年》,中国物价出版社,p30
    11郭细根、杨兴礼,“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国际市场》 2006 年第 12 期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年
    13田春荣“.2000-2005 年历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6 年 3 月
     14孙晓蕾、王永峰,“浅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布局与运输安全”,《中国能源》,2007 年 5 月,第 29 卷
    15郭细根、杨兴礼,“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国际市场》, 2006 年第 12 期
     16 郭细根、杨兴礼,“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国际市场》, 2006 年第 12 期。
     17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p3-7
    18 同上。
     19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p3-7
    20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
    21何世念,“伊朗油气:全球最诱人的奶酪”,《中国石化》,2006 年 4 月
    22参见《伊朗经济报》,2007 年 5 月 10 日
    23 EIU:“Country Profile-2006 Iran”,p.35
    24中国商务部驻伊朗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7 年 4 月 18 日
    25刘增洁(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非洲油气资源潜力及投资环境分析”,《国土资源》
    26徐伟忠,“非洲油气资源现状”,《国际资料信息》,2004 年第 12 期
    27汪巍,“非洲油气开发新态”,《中国石油石化(半月刊)》,2007 年 9 月 15 第 18 期
    28张同铸、姜忠尽等编著,《非洲石油地理》,科学出版社,1991 年 9 月.p7-8,
    29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p7
    30赵海燕,许平,“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石油工业”,《西伯利亚研究》,2002 年 6 月第 29 卷第 3 期
    31 同上
    32 [俄]B·A·尼基京,“俄罗斯北极海陆架的含油气性”,《海洋石油》,2001 年 2 月
    33俄罗斯 2010 年石油产量将达 5.14 亿吨,现代物流报/2007 年/3 月/15 日/第 B01 版,石油石化物流
    34何世念,“伊朗油气:全球最诱人的‘奶酪’”,《中国石化》,2006 年 4 月
    35刘伟,“伊朗油气资源现状及政策”,《国土资源报》,2007 年第 6 期
    36 同上
    37 AFRICA SOUTH OF THE SFHARA 1998,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1997;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1999, 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1998
    38汪巍,“非洲油气开发新态”,《中国石油石化(半月刊)》,2007 年 9 月 15 第 18 期
     39彼得·贡恰罗夫.“伊朗孤注一掷”.《俄新社》, 2005-09-26
     40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1 月,p365
    41 (美)“美国智库聚焦中国石油问题”.《华盛顿观察周刊》.2004-4-14
    42韩立华,“中俄能源合作环境分析与对策建议”,《天然气经济》,2006 年 1 月
    43 (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北京:时代出版杜,2004,p100-110
     44郑传贵,“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45熊小庆,杨兴礼等,“大国因素对当今中国-伊朗关系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5.9,14 卷 3 期
     46经贸大事记,http://ir.mofcom.gov.cn/index.s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05/03/10/10AM.
    47亢升,“美国因素与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安全和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 4 月
    48张胤鸿,“石油争夺在非洲”,《百科知识(上)》,2005 年 8 月
    49См.: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напериоддо 2020год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Бизнес-газета №429 от 7 октября2003г
    50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王海运、石泽译审,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版,P345
    51张圆,“试论 21 世纪初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问题”,《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 9月,总第 21 卷第 3 期
    52杨诗源、杨兴礼,“新世纪伊朗能源外交浅析”,《西亚非洲》,2006 年第 7 期
    53韩立华,“中俄能源合作环境分析与对策建议”,《天然气经济》,2006 年 1 月
    54王海立,“俄罗斯能源外交评析”,《决策探索》2007.4 上
    55同上
    56参见“在相互依赖世界中的能源安全”,《伊朗石油杂志》2004 年第 12 期
    57刘增洁(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非洲油气资源潜力及投资环境分析”,《国土资源》
    58李娜,“中俄贸易现状与前景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 年第 33 期
    59韩立华,“中俄经贸关系前景广阔”,《科学决策月刊》,2007 年 10 月
    60李兴.“论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2):200-20363 第 3 期
    61张圆,“试论 21 世纪初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问题”,《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总第 21 卷第 3 期
    62唐宝才,“中国与伊朗经贸合作前景探讨”,《西亚非洲(双月刊)》,2004 年第 5 期
    63同上
    64刘明,“伊朗实行全方位的能源战略调整”,《亚非纵横》,2006 年第 6 期
    65 http://www.allafrica.com/stories/200604130936.html
    66安永玉,“成就辉煌的中非互利合作五十年”,《外交评论》,2007.2
    67姚桂梅,“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国际石油经济》,2006 年 11 月
     68 (英)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石油外交”[J/OL].httP://www.Cera.com,june20,2002
     69 《国际形势黄皮书,中东非洲发展报告 No8(2004-2005)——防范石油危机的国际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10 月,p112
    1.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 月版。
    2.[俄]С.З.日兹宁 著,王海运 石泽 译审,《俄罗斯能源外交》,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版。
    3.[俄]С.З.日兹宁 著,张小云等 译,《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全球能源大棋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时事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版。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2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6.张同铸、姜忠尽等编著,《非洲石油地理》,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9月版。
    7.《国际形势黄皮书,中东非洲发展报告 No8(2004-2005)——防范石油危机的国际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能源司,《中国能源白皮书 97年》,中国物价出版社。
    9.(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北京:时代出版杜,2004 年版。
    10.孙晓蕾、王永锋,“浅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布局与运输安全”,《中国能源》,第 29 卷第 5 期。
    11.胡国松 白建华,“我国石油进口风险的评估指标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 年 2 月。
    12.张阿玲,王翠萍,“用 H 方法分析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中国软科学》2002.11。
    13.周大地,朱兴珊,“我国石油供应形势和资源及安全战略”,《国际石油经济》,2002 年 10 月。
    14.郭细根、杨兴礼,“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国际市场》 2006 年第 12 期。
    15.田春荣, “2000-2005 年历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6 年 3 月。
    16.徐伟忠,“非洲油气资源现状”,《国际资料信息》,2004 年第 12期。
    17.汪巍,“非洲油气开发新态”,《中国石油石化(半月刊)》,2007年 9 月第 18 期。
    18.赵海燕,许平,“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石油工业”,《西伯利亚研究》,2002 年 6 月第 29 卷第 3 期。
    19. [俄]B·A·尼基京,“俄罗斯北极海陆架的含油气性”,《海洋石油》,2001 年 2 月。
    20.张新安,张迎新,“世界前 10 大石油进口国(地区)石油进口态势分析及对我国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3 年 7 月。
    21.何世念,“伊朗油气:全球最诱人的奶酪”,《中国石化》,2006 年4 月。
    22.刘伟,“伊朗油气资源现状及政策”,《国土资源报》,2007 年第 6期。
    23.刘增洁,“非洲油气资源潜力及投资环境分析”,《国土资源》。
    24.彼得·贡恰罗夫.“伊朗孤注一掷”,《俄新社》, 2005-09-26。
    25.姚桂梅,“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国际石油经济》,2006 年 11月。
    26.安永玉,“成就辉煌的中非互利合作五十年”,《外交评论》,2007.2。
    27.张圆,“试论 21 世纪初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问题”,《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总第 21 卷第 3 期。
    28.唐宝才,“中国与伊朗经贸合作前景探讨”,《西亚非洲》,2004 年第 5 期。
    29.刘明,“伊朗实行全方位的能源战略调整”,《亚非纵横》,2006 年第 6 期。
    30.韩立华,“中俄经贸关系前景广阔”,《科学决策月刊》,2007 年 10月。
    31.李兴.“论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2):200-20363 第 3 期。
    32.李娜,“中俄贸易现状与前景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 年第33 期。
    33.参见“在相互依赖世界中的能源安全”,《伊朗石油杂志》2004年第 12 期。
    34.韩立华,“中俄能源合作环境分析与对策建议”,《天然气经济》,2006 年 1 月。
    35.杨诗源、杨兴礼,“新世纪伊朗能源外交浅析”,《西亚非洲》,2006 年第 7 期。
    36.亢升,“美国因素与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安全和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4。
    37.熊小庆,杨兴礼等,“大国因素对当今中国-伊朗关系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5.9,14 卷 3 期。
    38.郑传贵,“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39.(美“)美国智库聚焦中国石油问题”,《华盛顿观察周刊》.2004-4-14。
    40.王海立,“俄罗斯能源外交评析”,《决策探索》,2007.4 上。
    41.张胤鸿,“石油争夺在非洲”,《百科知识(上)》,2005 年 8 月。
    1.А.Мухин, Кремлевские ветикали:нефтегазовый контроль, Москва: Центр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информаций, 2005г..
    2.А.Воронин,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Москва: Финансовый контроль, 2004г..
    3 .К.Симонов, Русская нефть: последний передел, Москва: Эксмо, 2005г..
    4. См.: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напериоддо 2020год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Бизнес-газета №429 от 7 октября2003г.(参见《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N〕,《俄罗斯商报》2003年10月7日,总第429期
    5.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
    6.EIU:“Country Profile-2006 Iran”,p.35
    7.AFRICA SOUTH OF THE SFHARA 1998,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1997;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1999, 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1998
    1.www.china5e.com
    2. www.oilru.com
    3. www.gazprom.ru
    4. http://www.cngc.com.cn/magview.aspx?id=125.
    5.httP://www.Cera.com,june20,2002
    6.http://www.allafrica.com/stories/200604130936.html
    7.经贸大事记,http://ir.mofcom.gov.cn/index.shtml(中华人民共 和 国 驻 伊 朗 伊 斯 兰 共 和 国 大 使 馆 经 济 商 务 参 赞 处),2005/03/10/10A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