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很+含数量补语VP”成立条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很+含数量补语VP”组合(以下简称“很量补”组合),如“很找了一阵子、很去过几次”。关于这一组合的成立条件汉语学界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复杂句法组合,“很量补”组合成立条件的范围、成立条件协同作用的机制、成立条件的理据诠释都是有待研究而又极具理论价值的问题。
     本文在考察了“很量补”组合大量实际语例与可能语例的基础上,提取得到了一系列约束组合成立的条件,包括:数量补语应“表虚量”、“表可主观化量”、“表非小量”,VP整体应“有量维”、“非突显”、“有高紧固度”,“很量补”组合整体应“有整体推理义”、“有迂回风格语境”,等等。
     在获取了较为完备的成立条件之后,我们借鉴计算语言学界的复杂特征分析法,特别是HPSG理论,提出汉语组配特征结构分析法,对“很量补”组合这些成立条件的协作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包括四个步骤:成立条件的组配特征化、同一成分多个组配特征的结构化、不同成分的特征组合过程描述的规则化、合一运算。
     对于本文发现的这些成立条件,我们还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系联”法,层层归纳了其动因理据。最终,通过系联得到了句法组合成立的系统完谐律,包括结构完整律和关系和谐律两大规律及若干子规律(如语义结构完整律、组合成分之间关系和谐律、组合与成分之间要素和谐律、组合的形式与意义关系和谐律、组合与其语境关系和谐律等)。
     我们还将本文发现的“很量补”组合成立条件放在副词和数量词语共现组合的更大背景中进行了拓展考察。拓展考察既验证了已发现的成立条件,关联起了更多的语言现象,也深化了对已有成立条件的认识,增强了解释力。
     本文研究的主体虽然只是一个具体的“很量补”组合,但研究所得到的成立条件以及对这些条件所作的多视角、多方位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学界长期以来没有弄清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发现新的汉语语法现象,并对汉语复杂句法组合成立条件的研究、对汉语的语法分析方法、对汉语的数量范畴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启发,而这也正是本项研究成果之价值。
The paper addresses a kind of phrase with Hen combining a VP with numeral complement (HVP phrase) in Chinese, such as "hen zhao le yizhenzi(很找了一阵子)”and "hen qu guo ji ci(很去过几次)”Although a lot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upon the Conditions for the Acceptability (A-conditions) of the HVP phrase, there are still many important relevant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such as, how many conditions are needed to get the phrase accepted? how do the A-conditions cooperate? why do the A-conditions exist?
     To get the range of the A-conditions of the HVP phrase, we have investigated a great deal of instances from existed literature and a great deal of possible instances. Through careful analysis, we find a series of A-conditions:the numeral complement should not express meaning of real numerical value; the numeral complement should have the measuring value which can be subjectively modified; the numeral complement should not mean subjective "small value"; the VP in the phrase should have meaning of measural type; the VP of the phrase should not have prominent meaning; the VP of the phrase should construct solidly and steadily; the HVP phrase as a whole should have at least one meaning which can be reasoned; the HVP phrase should be used in an occasion where people can speak ostentatiously; etc.
     To explai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A-conditions, we put forward the Combining-Feature Structure Analysis in Chinese, which derived from the complex features analysis i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especially that in 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HPSG). The analysis includes four steps:to transcribe the A-conditions to combining-features and feature values, to get the combining-features in one element structured, to describe the combining process of different elements by rules, and to unify different elements.
     To give the A-conditions'existence a general explanation, we have introduced a new method:Induction-Connection. After several steps' generalization, we have gotten one general rule for the A-conditions' explanation:integrity and harmony law of system, which includes two big sub-law (law of construction-integrity and law of relation-harmony) and many further subordinate rules.
     To expand our research, we put the HVP phrase into a bigger system of the phrases with co-occurrence of adverb and numeral element. The expanding investigation, as expected, really shows the value of our findings and even refines some of them.
     Although our research object HVP phrase is a specific phrase, the A-conditions we have found and our multi-angle, multi-faceted study to which will help resolve many unresolved problems for long, and find more new Chinese grammar phenomena, and give inspiration to the A-condition study of complicated phrases, to the syntactic analysis of Chinese grammar,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measuring category.
引文
⑤以下三个例子均引自赖汉纲(1982)原文。
    ⑩此处参考了沈家煊(2004)关于“预测与解释”的看法。
    19关于“整体数量词”定义,参注13。
    26关于句法组合中的句法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可参看邵敬敏(1997)。
    27所谓“具有数值”,就是包含数词成分的意思。数词包括自然数、小数以及几、半等。这里的“正数”是数学概念,包括正有理数(含自然数、小数)、正无理数等。我们认为,这就是现实生活中计量所用到的数的范围。其中以正有理数为主。
    28整体数量词中的“一”并不表示真实的数,如“一番”、“一通”中的“一”,所以不视作具有数值。
    31李宇明(2000)也提出过“虚量”的概念,其定义是“不真实的量”。与之相对的“实量”是“实实在在的量”,“不含虚说、夸张的成分”。我们从这一论述中得到了宝贵的启发。但是我们认为这一说法不易操作,略显笼统,因此提出了我们的定义。这里的“具有数值”定义同上一节。
    32除了插入离合词中的数词之外,通常数词是和量词共同出现的。因此含数词的数量补语也基本都含有量词。
    42关于构式压制,可参看李勇忠(2004)、王寅(2009)、董成如、杨才元(2009)、袁野(2010)等人的文章。
    43王寅(2009)就持此观点。
    44转引自罗仁地、潘露莉(2002)。
    45此处转引了齐沪扬、李文浩(2009)的说法。
    59关于“拢共”的主观小量倾向,详见本文5.4.2节论述。
    60关于“倚变关系”,参看张斌(2010:836)。
    64关于这里引用对话中涉及的问答一致(congruence)现象,Stechow (1990)、陆俭明(2007)都有相关论述。
    65语义指向不在数量词语则可成立,以下“大约、刚、恰好、最多、至少”等情况相同。
    67王珏(1992)的观点见第一章。李宇明(1995)、张斌(2010)认为:“一点、一些”等本来表示小量的词语,在“很+有+(一+)点/些+W”(W为名词或形容词)结构中也表示主观大量。
    72此处关于Chomsky(2004)的观点,转引自陆俭明(2007)。
    73北宋张载语。
    曹媛媛2008“狠+V+M/MO”与“很+V+M/MO”的对比研究,语文学刊,第5期
    常国萍2008程度副词“很”的非程度义,科技信息,第21期
    陈群1998“很+VP”考察,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陈颖、蔡峥2008小议副词“真”和“很”,常州工学院学报,第5期
    陈昌来、占云芬2009“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汉语学报,第3期
    陈建新、董艳萍2002概念的内涵及其与对象的关系,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
    陈小荷1994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陈燕玲2004“很”与“太”连带结构的比较与分析,泉州师院学报,第3期
    储泽祥1997“细节显现”与“副+名”,语文建设,第6期
    储泽祥、肖扬、曾庆香1999,通比性的“很”字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储泽祥、姚双云2003影响短语成立的重要因素,湖南大学学报,第2期
    聪孙1995话说“很青春”之类,咬文嚼字,第6期
    崔达送2005中古汉语位移动词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崔绍范1988鲁迅作品中的“很”,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第1期
    戴宁淑2005概念内涵和外延关系的再认识,天中学刊,第6期
    单韵鸣2004副词“真和“很”的用法比较,汉语学习,第6期
    邓启光1981第一讲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天津师院学报,第1期
    刁晏斌2006“程度副词+动词性词组”论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刁晏斌2007程度副词+一般动词,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董成如、杨才元2009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外语学刊,第5期
    董为光2000汉语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语言研究,第1期
    杜晓萍2005“很VP”结构研究综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杜晓萍2006“很VP”结构理据考察,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杜晓萍2007能够进入“很VP”结构的非心理动词,文教资料,11月中旬刊
    段永华1993“很+VP”式句法语义之我见,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范继淹、饶长溶1964再谈动词结构前加程度修饰,中国语文,第2期
    方立、吴平2003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评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方寅2008也谈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第8期
    冯志伟1990汉语句子描述中的复杂特征,中文信息学报,第3期
    冯志伟2001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语言学问题集刊》(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
    桂诗春1995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郭先珍1996谈谈物量词对前搭配数词的语义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
    郭先珍2002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语文出版社
    郭振红2003“很+vp”及其否定式的句法与语义分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第4期
    郝琳1999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认知解释,佳木斯大学社科学报,第5期
    侯建波2011从词汇到构式——LCM模式评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
    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明扬2000《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序,(见《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郭先珍著,语文出版社,2002)
    胡孝斌1997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汉语学习,第2期
    华丽萍2007能受副词“很”直接修饰的动作动词的特点,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黄昌宁、张小凤200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三个里程碑,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黄健1995浅析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宁德师专学报,第3期
    季薇20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金立鑫2009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中国语文,第5期
    孔令达1994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第6期
    来思平1999现代汉语副词“真”和“很”的用法辨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第2期
    赖汉纲1982“很”用法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黎锦熙1959新著国语文法(第24版),商务印书馆
    李葆嘉2003汉语的词语搭配和义征的提取辨析,兰州大学学报,第6期
    李春林、余立人1958程度副词修饰动词能不受限制吗?中国语文,11月号
    李丹2006“很+名”组合别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李丹2006“很+名”组合的新思考,安康师专学报,第1期
    李杰2008现代汉语状语的多角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李琳2005“很+Adj”、“真+Adj”及“AA(的)”的语法功能辨析,北方论丛,第3期
    李 强2002说“很+不V”,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1期
    李泉2006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李树2009现代汉语“‘很’+谓词性成分”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善熙2003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李湘2011从实现机制和及物类型看汉语的“借用动量词”,中国语文,第4期
    李勇忠2004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李宇明1995能受“很”修饰的“有X”结构,云梦学刊,第1期
    李宇明2000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栗爽2008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娟2005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修饰动词性成分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巧莉、韩景泉2011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外国语,第2期
    林杏光1990词语搭配的性质与研究,汉语学习,第1期
    林杏光1994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蔺璜、郭妹慧2003程度副词的特点范围与分类,山西大学学报,第2期
    凌剑春2009语法化中语义主观化探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第2期
    刘邦凡、杨炳均2006论概念的结构诠释,毕节学院学报,第6期
    刘大为2010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当代修辞学,第3期
    刘丹青2001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徐杰《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刘丹青、徐烈炯2000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侯精一、施关淦主编《<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
    刘辉2009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街生2003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语言研究,第2期
    刘瑾2009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伟乾2009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范围界定状况考察,现代语文,第3期
    刘晓梅2004汉语贬义“很”类程度副词的历时更替,语文学刊,第3期
    刘悦聪、韦汉2000从语义学角度看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第3期
    刘月华、潘文娱、故骅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柳士发1996现代汉语中的“很VP”格式,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柳士林2008试论“很+有+名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现代语文,第10期
    陆俭明1989“V来了”试析,中国语文,第3期
    陆俭明2002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陆俭明2007会话新原则——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语言科学,第6期
    陆俭明2010词语之间语义结构关系的多重性,汉藏语学报,第4期
    陆俭明2011在探索中前进——21世纪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4“稍微……点儿”,“多少……点儿”,《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罗仁地、潘露莉2002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中国语文,第3期
    马挺生1986试谈词语搭配的形式和条件,语言教学和研究,第3期
    马真1981修饰数量词的副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马真1983说“反而”,中国语文,第3期
    马真1985“稍微”和“多少”,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1999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孟建安1997修饰动词性成分的“很”,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
    苗东升2006系统科学精要(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聂志平2005关于“X得很”中“很”的性质,中国语文,第1期
    潘文2003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屈哨兵2006“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汉语学报,第1期
    彭利贞2011 从语义到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齐沪扬1998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齐沪扬1998现代汉语的空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齐沪扬、李文浩2009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邱凌2002“程度副词+名词”与潜语言的显性化,周口师院学报,第4期
    全世姬2003“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考察,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饶继庭1961很+动词结构,中国语文,8月号
    任鹰1999主宾可换位供用句的语义条件分析,汉语学习,第3期
    任鹰2001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中国语文,第4期
    任鹰2007动词词义在结构中的游移与实现——兼议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问题,中国语文,第5期
    任志萍1998表位移的“从字句”语义结构关系分析,乐山师专学报,第4期
    邵敬敏1990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初探,《汉语论丛》(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1997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报,第8期,商务印书馆
    邵勤2005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
    沈家煊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沈家煊2000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第4期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2004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中国语文,第6期
    盛林2003现代汉语的量词短语与量词式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施春宏2001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1期
    石定栩2005动词的“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汉语学习,第4期
    史金生1988汉语向心结构的功能偏移,绥化师专学报,第4期
    史金生2004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4,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有为2009“本位”梳疑,语言科学,第4期
    宋玉珂1980程度副词“最”和“很”的用法,杭州大学学报,第1期
    苏宝荣2009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与词的“兼类”和功能“互动”,《语文研究》,第3期
    随利芳2003特殊使役结构“很V人”考察,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唐旭日、周冬梅、戴运财2001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的形式化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第3期
    唐雪峰、谢赞、莫雷2000概念及概念结构研究新进展,心理学探新,第4期
    唐玉柱2005存现动词的双内论元假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3期
    田臻2009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选择条件,外国语,第4期
    王国栓、宁彦红2002试探副词“很”和语法格式“A得很”的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王红斌2009现代汉语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光明日报出版社
    王静2003“很”的词性再议,昌吉学院学报,第1期
    王珏1992可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短语,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1期
    王军健1999“很N”的语用学思考,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期
    王俊毅2001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分类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王茂春2003现代汉语“VP+者”成立的几个条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王三东2007“很VP”结构组合“量”或“度”的模糊性及其补充,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第5期
    王世凯2010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寅2009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2期
    王瑜2005现代汉语无定度量词与程度副词同现意义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宇波、田源2005“很”字的虚化过程,华中师大研究生学报,第4期
    王跃平2005语词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2期
    王宗联1993程度副词“很”与“最”,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卫乃兴2003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
    魏兆惠、华学诚2008量词“通”的历史发展,汉语学报,第1期
    芜崧1992说“很”修饰各种词组,汉江大学学报,第5期
    芜崧2006“很有……”句式考察,长江大学学报,第4期
    吴卸耀2006现代汉语存现句,学林出版社
    吴云芳2003 HPSG理论简介,当代语言学,第3期
    相原茂1984数量补语“一下”,中国语杂志,第2期,又见沙野翻译版本
    肖奚强2001从内涵角度看程度副词修饰名词,修辞学习,第5期
    谢翠玲2005“很A”与“太A”,语文学刊,第5期
    谢家成2008搭配的多视角透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
    谢晓明、王宇波“很不…”和“不很…”对形容词的量性规约,2006湘潭大学学报,第5期
    邢福义1997“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语言研究,第2期
    邢福义2000说“V—V”,中国语文,第5期
    邢公畹1993现代汉具有位置移动语义特征的动词,汉语研究,第3期
    徐盛桓1985语言的“有标记”和“无标记”,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
    徐盛桓2008语言学研究的因果观和方法论,中国外语,第5期
    许实年、付莹莹2011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语义指向分析,现代语文,第5期
    薛玲2005概念内涵的深度梯次及其相关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杨德峰1993表示概数的“多”和“来”的全方位考察,汉语学习,第3期
    杨启光1994神摄人治:汉语语法的真谛所在,暨南学报,第1期
    杨荣祥1999现代汉语副词次类及其特征描写,湛江师范学院,第1期
    杨子、熊学亮2009“动词+他/它+数量短语”结构的构式分析,汉语学习,杨云1999不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的心理动词,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杨玉玲2007认知凸显性和带“有”的相关格式,修辞学习,第5期
    叶琳娜2007程度副词“很”作状语情况考察,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尤爱莉2000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评介,外语学刊,第2期
    游汝杰2002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汉语学习,第6期。又载于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于根元1991副+名,语文建设,第1期
    于芹、刘杰2008皖北口语中的“很+VP”,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俞士汶等2003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清华大学出版社
    虞伯三1988漫谈语义搭配,黄石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袁野2010构式语法、语言压制现象及转喻修辞,当代修辞学,第3期
    袁毓林2004理论模型、分析技术和逻辑工具--21世纪中国语言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曾立英2008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詹开第1981有字句,中国语文,第1期
    詹卫东1998语言成分的组合与功能传递,“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北京大学
    张斌主编2010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商务印书馆
    张国宪2005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中国语文,第1期
    张黎1996语义搭配律刍议,汉语学习,第2期
    张金圈2008“很是X”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第6期
    张金兴1997语义分析:从外延到内涵,湘潭大学学报,第5期
    张绍麒、于屏方2009非自足性特征制约下动词的词典释义,辞书研究,第1期
    张旺熹2006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伟2005进入“很+N”框架中的名词子类及其层级性,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第4期
    张秀廷2002概念内涵综合构成论,燕山大学学报(增刊)
    张亚军2002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谊生2001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张谊生2004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
    张颖2007论程度范畴与程度心语的性质及类,学术交流,第6期
    张智光1993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辫证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赵聪2008程度副词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以极、很、甚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赵红玲2006修饰带有数量成分VP的“很”的词性问题,新余高专学报,第5期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吕叔湘译1979商务印书馆)
    赵总宽、李建华1990试论具体概念的种类及其结构,昆明师专学报,第1期
    甄天元、任秋兰、尹海良2006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概况,莱阳农学院学报,第1期
    郑定欧1999词汇语法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郑定欧2009论汉语的“意义单位”,江苏大学学报,第5期
    郑庆君1997说说汉语的“很”话,汉语学习,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钟玖英、冷瑾2003“很+名”组合格式再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
    周娟2007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周丽萍2003程度副词对VP的选择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小兵1995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中国语文,第2期
    周筱娟2001试说“更+形”的组合和入句,武汉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朱德熙1983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4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中国语文,第6期
    朱庆祥2008从名词的外延特征看“指别”与“说明”两种功能——双面句式及不对称性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朱文献1996也谈“很中国”之类,阅读与写作,第2期
    朱晓农2008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北京大学出版社
    祝东平2010谈表数副词,语文研究,第2期
    祝莉2004“很+NP”类结构及其语用价值,广州大学学报,第4期
    宗守云2010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Adreewsky & Bourcier 2000 Abduction i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law making. Kybernetes 29(7-8).
    Bresnan, Joan.2001 Lexical-Functional Syntax,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Chomsky, N.2004 Generative Enterprise Revisited, P.186,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 Inc.
    Goldberg, A.E 1995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Goldberg, A.E 2006, Construction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 Georgia 1996 Pragma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second edition.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aiman, John 1985 Natural Syntax:Iconicity and Eros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A.K.1971 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E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 in Chatman, S. (ed.) 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van A. Sag & Thomas Wasow 1999 Syntactic Theory:A Formal Introduction, CSLI Ivan A. Sag, Thomas Wasow, Emily Bender 2003 Syntactic Theory:A formal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CSLI
    Kaplan, Ronald M. and Joan Bresnan.1982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A Formal System for Grammatical Representation. In Joan Bresnan (e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Grammatical Relations,173-281. Cambridge, MA:MIT Press.
    Levinson S. C.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llard, Carl and Ivan A. Sag 1987 Information-Based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ume 1:Fundamentals. CSLI
    Pollard, Carl and Ivan A. Sag 1994 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chow, Avon 1990 Focusing and backgrounding operators. In W. Abraham (ed.) Discourse Particles.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Stefan Muller 2007 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Eine Einfuhrung, Tubingen:Stauffenburg Verlag
    Ungerer, F. & Schmid, H. J.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