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朝对外贸易法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s in the Qing Dynasty
  • 作者:张晓堂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法律史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张晋藩
  • 学科代码:030102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7-09-01
摘要
清朝没有以对外贸易法或海外贸易法命名的专门规范与管理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但《大清律例》、《大清会典》及事例、各部院《则例》、皇帝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敕诏谕旨和经过皇帝御批的对外贸易章程规条等法律文献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及相应制度的内容,各种法律文献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在对外贸易法制建设中被锤炼成为一个主旨、立意和原则清晰的法规体系。
     清朝建立了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在中央政府所设立的礼部、户部、兵部、理藩院均有一部分管理对外贸易的职能。在户部之下设立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管理和征收关税的海关,海关监督由户部提名经皇帝批准,同时也接受地方督抚的监督甚至直接由督抚兼管。清朝政府坚持传统的朝贡体系,使外交与外贸高度统一。清朝政府还建立了洋行制度,通过控制行商来控制对外贸易。
     清朝初年曾经在东南沿海广大地区实行海禁,民间对外贸易几乎完全断绝。康熙统一台湾后开海设关也仅仅是极其有限地允许对外贸易。它高度控制朝贡贸易,高度控制外商来华贸易及其在华的一切活动。对中外贸易的区域、商品、船舶、商人、货币、经营等均规定了越来越苛刻的限制。控制、限制、阻遏甚至摧残成为清朝对外贸易法制的基本特征。
     清朝在康熙时设立了闽、粤、江、浙四海关,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查验进出口货物并征收进出口关税。为此,清朝不断建立完善海关管理制度。清代海关征税均有定额,后来正税额定制、盈余比较制、短收赔补制、陋规归公制等形成了关税额的递增机制。因此,清朝关税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
     清朝对外贸易法制不但严格限制进口,而且更加严格地限制出口,甚至限制出口严于限制进口,相对西方国家来说非常落后。清朝对外贸易法制把反走私扩大化,防民甚于防盗,对违反禁令者处以重刑,使商人们动辄违法犯禁并受到严刑峻法的惩处,具有明显的反动性。因此,清朝的对外贸易法制在本质上是闭关锁国的劣法。
     清朝对外贸易法制形成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维护作为封建专制统治基础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王朝的本能。清朝疆域辽阔、人民众多、国力强大等因素也都把中国历史上夜郎自大的天朝上国与天下共主观念极大地强化。而对于满清政权来说,要不遗余力地阻止中外人民贸易和交流以防止异端势力与海外势力联合起来从事反抗满清民族统治的活动,是清朝对外贸易法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明末清初的中国充满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历史机遇,当时的中国社会具备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条件和环境。然而,清政府制定了控制、限制、阻遏甚至摧残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制,不论它在外贸法规制定和外贸制度建设的技术层面较前代有多大的创新,都只能强化其劣法本质,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当然也就十分恶劣。它不但引发了频繁的涉外争端和冲突升级,还摧残了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打击了中国社会的变轨冲动,中国社会被严防死守在传统的老路上缓慢走向贫穷、落后、挨打。
Actually,there were no laws or regulations entitled international trade laws. Hereby,in this research paper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laws in the Qing Dynasty refer to various legal documents in its civil or criminal laws,government orders concerning foreign-related trade.Found in Da Qing Lv li,Da Qing Hui Dian,Ze Li(cases) of all ministries or in the imperial decrees by emperors,these legal documents covered the principles,policies and practices,management,and tariffs involved in Qing's international trade,and thus developed into a legal system for its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clear purposes and objectives and a fixed principle.
     In the Qing Dynasty,there was a management system for it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responsibility-sharing and cooperation.Different ministri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ibu(the Rites),Hubu(Finance),Bingbu(Military)、Lifanyuan(Foreign Affairs), shared management of foreign trade.Customs Houses were established under Hubu which controlled foreign trade and collected taxes.The tributary system the Qing authorities clang to made its foreign trade integrated with its diplomacy.What's more, there was the institution of foreign firms that helped to control foreign trade by offering licensed brokers and forbidding traveling merchant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there was wide ban to foreign trade in south-eastern regions of China imposed by the Qing authorities.As a result, non-governmental foreign trade almost came to a stop.After Taiwan's return to China in Kangxi Administration,foreign trade was restored only in a very limited way.Ever since,the Qing authorities strictly controlled foreign trade by monopolizing tributary trade,controlling and limiting foreign businessmen and their activities and imposing more and more restrictions on the trade areas,goods,ships,currencies and businesses.It can be easily seen that foreign trade legal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to limit,restrict and even devastate its foreign trade.
     In Kangxi Administr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Four Customs Houses were opened respectively in Guangdong,Fujian,Jiangsu and Zhejiang,specializing in managing foreign trade,inspecting imports and exports,and collecting taxes.And the Qing Dynasty finally got an improved system for Customs management and produced tariff system which increased tariff continuously.
     The foreign trade legal system not only restricted imports but also exports,with even more restrictions on exports,which was very backward,compared with encouragement of export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Besides,this legal system exaggerated smuggling in coastal areas and gave severe penalties to the violators.And the legal system was reactionary for it resulted in easy and frequent violations by the businessmen with heavy punishments waiting for them.So the foreign trade laws in the Qing Dynasty were wicked in that they dosed the country from the outside.
     Various reason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foreign trade legal system in Qing Dynasty.Its instinct went first to maintain the natural economy,the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feudal autocracy sat.Second,the Qing Dynasty boasted of immense territory,a large population,and a strong national power,which strengthened their illusion of self-importance that they were the central empire.However,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the Qing authorities spared no efforts in trying to prevent aliens and foreigners from joining to fight against their empire.
     The consequences of such a foreign trade legal system were serious,which controlled,limited,deterred and even devastated its foreign trade.Despite any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or innov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foreign trade institution,the legal system was still wicked.It caused more and more disputes and escalating conflicts with foreign countries.Furthermore,it stopped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its commodity economy from developing naturally,delayed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pushed China into backwardness,poverty.Consequently,China became bullied by the western powers.
引文
[1]参见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7年。
    [2]参见英国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8页。商务印书馆,1972年。
    [3]英国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13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
    [4]参见海闻等《国际贸易》第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凡例。
    [2]《清高宗实录》卷1248,乾隆五十一年二月甲申。
    [3]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首,条议。
    [4]魏像枢《寒松堂集》卷1,《圣朝大礼既行请更定会典事》。
    [5]《章氏遗书》卷15,《方志略例》,《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1]《清史列传》卷8,《熊赐履》。
    [2]康熙《六部题定新例》,龚鼎孳序.
    [3]《清宣宗实录》卷165,道光十年二月乙丑。
    [4]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下同。
    [1]《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第756页,康熙三十三年户部禁止商人在外国造船带军器原案。
    [2]《清圣祖实录》卷271,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庚辰。
    [1]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版,以下出版社和年限不注。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殊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4]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5]《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考二,市舶互市。
    [6]《清高宗实录》卷602,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戊子。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奏折中总计六条,清政府只批准了上述五条,因驳回了第六条。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2]《清高宗实录》卷814,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丁酉。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2页,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本。
    [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8-9页,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本。
    [1]《清高宗实录》卷816,乾隆三十三年八月丁卯。
    [1]《清高宗实录》卷817,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壬申。
    [1]康熙《钦定大清会典》卷首,皇帝敕谕内阁。
    [2]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首,来保奏折。
    [3]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首,王杰奏折。
    [1]赵吉士《万青阁自订文集》卷1,《请红本收藏之所并陈会典编纂之宜事》。
    [2]《清史列传》卷八熊赐履传。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殊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2]赵尔巺《清史稿》卷143,刑法志一。
    [3]祝庆棋,《刑案汇览》序。
    [1]薛永升,《读例存疑》总论。
    [2]《大清律集解》凡例。
    [3]赵尔巺《清史稿》卷143,刑法志一。
    [1]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1]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4-5页,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2]《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
    [1]《唐会要》卷66,少府监。
    [2]张琛《北宋元丰市舶条例试析》,载《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五期。
    [3]《新元史》卷72,食货五,市舶。
    [4]《续文献通考》卷26,市籴考二。
    [1]原议凡六事,最后夷船起货,令洋行按股分拨一条,经部议驳。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2]《清宣宗实录》卷309,道光十八年闰四月丙申。
    [1]《清高宗实录》卷814,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丁酉。
    [2]《皇朝政典类纂》卷117,见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43-44页,中华书局,1962年。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6,户部,关税。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6,户部,关税。
    [3]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4]梁廷枬《粤海关志》卷七记载“粤海关监督一员,康熙二十四年设”。据当时的广东巡抚李士桢说,“自康熙二十四年起,商人举赴监督纳税”(《抚粤政略》卷2,奏疏)。
    [5]梁廷枬《粤海关志》卷7,设官。
    [6]梁廷枬《粤海关志》卷7,设官。
    [7]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8]梁廷枬《粤海关志》卷7,设官。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6,户部,关税。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6,户部,关税。
    [3]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6,户部,关税。
    [5]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6,户部,关税。
    [6]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7]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35页,张汇文等译。
    [1]《清代历朝皇帝圣训》卷27,理财。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6,户部,关税。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7,设官。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1]《清世宗实录》卷32,顺治四年六月丁丑。
    [2]秦国经《从清宫档案看英使马嘎尔尼访华历史事实》,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0,礼部,朝贡。
    [2]《历代宝案》第一册,469页,台湾大学1972年版。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0,礼部,朝贡。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0,礼部,朝贡。
    [3]梁廷枬《粤海关志》凡例。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十二年四月十八日,闽浙总督客尔吉善奏。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福州将军明福奏及所附清单。
    [6]参见刘兰青《论清代中琉封贡与贸易的关系》,见《第三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第226页,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粤海关监督穆腾额奏。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
    [3]《清圣祖实录》卷25,康熙七年三月丁卯。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14,礼部,贡献。
    [2]《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707。
    [1]李士桢《抚粤政略》卷6,文告,分别住行货税。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5,行商。
    [3]张晋藩《清朝法制史》318页,中华书局,1998年。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5,行商。
    [2]《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9,第20页,中华书局,1964年。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40,户部,关税。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5,行商。
    [3]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1]梁廷楞《粤海关志》卷25,行商。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
    [2]《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二,市舶互市。
    [3]《清世宗实录》卷58,雍正五年六月丁未。
    [4]《清高宗实录》卷550,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戊戌。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上谕。
    [6]《清高宗实录》卷589,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丙子。
    [7]《清高宗实录》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乙丑。
    [1]《大清律例》第224条,盘诘奸细,附例671。
    [2]《清仁宗实录》卷156,嘉庆十广年正月戊辰。
    [3]梁廷枬《粤海关志》卷18,禁令二,茶之禁。
    [4]《清仁宗实录》卷365,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己丑。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30,兵部,绿营处分例。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20,吏部,处分例。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20,吏部,处分例。
    [2]出洋贸易人员自带用于煮饭者除外。
    [3]《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705。
    [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76,刑部,兵律关津。
    [5]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6]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76,刑部,兵律关津。
    [7]《清高宗实录》卷289,乾隆十二年四月己丑。
    [8]《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695。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9,户部,关税。
    [2]《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二,市舶互市。
    [3]《清高宗实录》卷1031,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庚申。
    [1]《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703。
    [2]《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二,市舶互市。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30,兵部,绿营处分例。
    [5]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30,兵部,绿营处分例。
    [6]《清高宗实录》卷265,乾隆十一年四月乙未。
    [7]《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705。
    [8]《清高宗实录》卷175,乾隆七年九月丁丑。
    [9]《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686。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9,户部,关税。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76,刑部,兵律关津。
    [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5]《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680。
    [6]《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二,市舶互市。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30,兵部,绿营处分例。
    [3]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4]《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686。
    [5]《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二,市舶互市。
    [6]《清圣祖实录》卷271,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庚辰。
    [7]《清高宗实录》卷285,乾隆十二年二月丙戌。
    [8]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1]《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699。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76,刑部,兵律关津。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9,户部,关税。
    [1]刘民《中俄早期贸易考》,见《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2]何秋涛《溯方备乘》卷37。
    [3]《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二,市舶互市。
    [1]《清世宗实录》卷74,雍正六年十月己卯。
    [2]《清高宗实录》卷176,乾隆七年十月庚寅。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4]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5,行商。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4]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3]《清仁宗实录》卷185,嘉庆十二年九月丁未。
    [4]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3]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4]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5]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1]何秋涛《溯方备乘》卷37。
    [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8-9页,三联书店,1982年重印本。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9,卷240,户部,关税。
    [2]《清仁宗实录》卷55,嘉庆四年十一月癸未。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9,卷240,户部,关税。
    [4]《清宣宗实录》卷29,道光二年二月辛卯。
    [1]《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20,海外诸蕃。
    [2]《宋史》卷167,职官制。
    [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0,市舶籴考。
    [4]《元史》卷205,卢世荣传。
    [5]《续文献通考》卷31,市籴考。
    [6]《明史》卷81,食货志。
    [1]《清朝文献通考》卷26,征榷一。
    [1]李士桢《抚粤政略》卷2,奏疏,《请豁市舶旱路税饷疏》。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9,户部,关税。
    [4]梁廷枬《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
    [1]《清高宗实录》卷533,乾隆二十二年二月甲申。
    [2]《清高宗实录》卷544,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丁卯。
    [3]《清高宗实录》卷549,乾隆二十二年十月戊子。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
    [1]乾隆《户部则例》,卷73、卷81、卷83、卷87。
    [1]乾隆《户部则例》,卷73、卷81、卷83、卷87。
    [2]John Phipps:Practial Tratise on the China and Eastern Trade,p.140,见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208页。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4,卷235,户部,关税。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7,户部,关税。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嘉庆十年十月二十九日,粤海关监督延丰奏。
    [1]《清朝文献通考》卷27,征榷二。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7,户部,关税。
    [3]《清朝通志》卷90,食货略十。
    [1]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7,户部,关税。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7,户部,关税。
    [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7,户部,关税。
    [5]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6]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7,户部,关税。
    [1]《清高宗实录》卷1049,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壬午。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富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第6册,第3480页,中国书店,2002年。
    [3]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16,户部,贵州清吏司。
    [4]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95页,张汇文等译。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硃批奏折,雍正四年三月十七日,福建巡抚毛文铨奏。
    [3]梁廷枬《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两广总督卢坤奏。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硃批奏折,雍正八年四月二十八日,粤海关监督祖秉圭奏。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11,税则四。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硃批奏折,乾隆元年二月十六日。管理福建海关事务准泰奏。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第1册,第266页,中国书店,2002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宫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第1册,第344页,中国书店,2002年。
    [6]萧令裕《英吉利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书再补编本》。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清单,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钦差大臣新柱恭呈粤海关征收洋船进口出口规礼银清单。
    [2]《史料旬刊》第9期,第314-315页。
    [3]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120页,张汇文等译。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雍正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福建巡抚常责奏。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四日,内阁大学士张廷玉等奏。
    [3]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89页,张汇文等译。
    [1]《续文献通考》卷26,市籴考二。
    [1]张燮《东西洋考》卷7。
    [1]《清高宗实录》卷265,乾隆十一年四月乙未。
    [2]《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人民日报》1979年3月13日。
    [3]胡思庸《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载于《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2期。
    [1]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讲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
    [2]郭蕴静《清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载于《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1]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292页,法律出版社,2005年。
    [3]《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643页,中华书局,1984年。
    [1]《清经世文编》卷26,户政一,慕天颜《请开海禁疏》。
    [2]蓝鼎元《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
    [3]《清史列传》卷14,《高其倬传》。
    [1]《清高宗实录》卷544,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丁卯。
    [1]《清高宗实录》卷550,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戊戌。
    [2]《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二,市舶互市。
    [1]何勤华《外国法制史》第130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
    [1]参见范健《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2年8月版。
    [1]又名《原富》、《国富论》。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康熙五十六年五月初十日,两广总督杨琳奏。
    [1]乾隆《钦定户部则例》卷87,税则,粤海关商税则例。
    [2]乾隆《钦定户部则例》卷81,税则,闽海关商税则例。
    [3]乾隆《钦定户部则例》卷73,税则,江海关商税则例。
    [4]梁廷枬《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清高宗实录》卷1201,乾隆四十九年三月甲寅。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1,贡舶一。
    [2]《清朝文献通考》卷33,市籴二,市舶互市。
    [3]梁廷枬《粤海关志》卷8,税则一。
    [4]《粤海关志》卷25,行商。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八年八月二十六日浙江巡抚常安奏折。
    [1]《东华录》康熙朝,卷94,康熙五十三年十月。
    [2]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1,《海洋被劫三案题请敕部审拟疏》,卷2《沥陈被诬始末疏》
    [3]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5,行商。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二十二日,两广总督臣李侍尧奏。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七年闰五月二十八日,两广总督苏昌等奏。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雍正十三年八月初六日,广东巡抚杨永斌奏。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闽浙总督臣咯尔吉善福建巡抚臣潘思榘合奏。
    [2]《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
    [1]《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686。
    [2]《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703。
    [3]《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705。
    [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9,户部,关税。
    [5]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9,户部,关税。
    [1]《大清律例》第225条,附例662。
    [2]《大清律例》第224条,附例663。
    [3]《大清律例》第144条,私茶,附例525。
    [4]《清高宗实录》卷818,乾隆三十三年月九月庚寅。
    [5]《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699。
    [6]《大清律例》第225条。
    [7]《大清律例》第147条,船舶匿货。
    [8]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9,夷商四。
    [1]参看《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98-299页。
    [2]《孟子·滕文公》。
    [3]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18。
    [4]庄季裕《鸡肋编》卷中。
    [5]嘉庆《长沙县志》卷17。
    [1]乾隆《嵩县志》卷15。
    [2]同治《灵寿县志》卷12。
    [3]同治《江山县志》卷12,康熙间记事。
    [4]嘉庆《仁化县志》卷上。
    [1]《荀子·王制篇》。
    [1]《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1。
    [2]《清朝文献通考》卷22,职役。
    [1]《清世宗实录》卷57,雍正五年五月己未。
    [2]《清史列传》卷17。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7,户部,关税。
    [1]《清高宗实录》卷997,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乙未。
    [1]康熙《大清会典》卷142,理藩院。
    [2]乾隆《大清会典》卷79,理藩院。
    [3]《清世宗实录》卷86,雍正七年九月癸未。
    [4]乾隆《大清会典》卷80,理藩院。
    [1]《清世祖实录》卷39,顺治五年七月辛卯。
    [2]《清世祖实录》卷32,顺治四年六月丁丑,谕琉球国贡使:“朕抚定中原,视天下为一家,念尔琉球自古以来世世臣事中国,遣使朝贡,业有往例”。
    [3]《清朝文献通考》卷293,四裔考一。
    [4]王之春《清朝柔远记》第128页,中华书局,2000年。
    [1]《清高宗实录》卷1434,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乙丑条。
    [2]《清仁宗实录》卷151,嘉庆十年八月。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第27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档案,圣训,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已卯,敕谕英吉利国王。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档案,圣训,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已卯,第二道敕谕英吉利国王。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殊批奏折,嘉庆二十一年闰六月二十四日,工部尚书苏楞额等奏。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八日,嘉庆皇帝给英吉利国王敕谕。
    [1]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5,行商。
    [2]《清高宗实录》卷701,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戊戌。
    [1]《清高宗实录》卷1351,乾隆五十五年三月乙已。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1编上册,第388页,中华书局,1981年。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1编上册,第400页,中华书局,1981年。
    [4]《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第107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5]参见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16页-17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6]《清高宗实录》卷1033,乾隆四十二年五月辛卯。
    [7]《清高宗实录》卷694,乾隆二十八年九月戊午。
    [1]《清高宗实录》卷1079,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庚子。
    [2]《清宣宗实录》卷255,道光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道光二十年七月初二日,两广总督邓廷桢奏。
    [4]赵翼《簷曝杂记》卷1,茶叶大黄。
    [1]《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中华书局,1985年。
    [2]蓝鼎元《南洋事宜论》,见《小方壶舆地丛钞》第10帙。
    [3]同治《福建通志》卷87,海禁,庄亨阳《禁洋私议》。
    [4]《清圣祖实录》卷270,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壬子。
    [1]《大清律例》第225条,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附例680。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绿营处分例。
    [1]《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十月丙寅。
    [2]《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1]《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酉。
    [2]《大义觉迷录》,见《清史资料》第4集。
    [3]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下册,第51、52页。
    [4]管同《因寄轩文集》卷2,《禁用洋货议》。
    [5]《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9册,第6页,中华书局,1964年。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闽浙总督臣咯尔吉善福建巡抚臣潘思榘合奏。
    [2]《耶稣会士通信集》,《坊表信札》第3卷,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2]梁廷楞《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奏。
    [4]《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384、406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
    [1]《清高宗实录》卷533,乾隆二十二年二月甲申。
    [2]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
    [3]《清高宗圣训》卷20《饬边疆》。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杨廷璋奏。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档案,实录,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十一月寅朔,谕军机大臣等。
    [1]《鲁迅全集》第一册,第301页,《看镜有感》。
    [1]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第136,137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姚之驷《元明事类钞》第2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许仲元《耳食录三异笔谈》第67页,重庆出版社,2005年。
    [4]万历《嘉定县志》第6卷,田赋考中,物产。
    [5]叶梦珠《阅世编》,见《上海掌故丛书》第7卷,食货五。
    [6]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卷59《布税议》。
    [7]徐新吾《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第1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8]乾隆三十七年《吴阊钱江会馆碑记》,载《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19页。
    [9]黄鼎臣《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第4期。
    [2]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卷1,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第4期。
    [4]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第16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以上引文均见《史记》,货殖列传。
    [1]《欧阳文忠公集》卷59。
    [2]叶适《习学纪言序目》,中华书局,1978年。
    [3]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卷25,《节安方公墓表》。
    [4]《张文忠公全集》卷8。《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5]李光缙《景壁集》卷17,《处士旋锐吴长公暨配吕氏墓志铭》。
    [6]梁汝元《爨桐集》卷3,《答作主》。
    [7]沈德符《野获编》卷12。
    [1]张翰《松窗梦语》卷4,中华书局,1985年。
    [2]王世懋《策枢》卷1。
    [3]徐光启《徐文定公集》4,《海防迂说》,见《明经世文编》卷491。
    [4]王夫之《读通鉴论》下册,中华书局,2004年。
    [5]慕天颜《请开海禁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26。
    [1]见《鹿州全集》初集卷3。
    [2]《林次崖先生文集》卷2,齐鲁书社,1997年版。
    [3]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汪道昆《太函集》卷5,《溪阳吴长公墓志铭》。
    [1]张燮《东西洋考》卷7,中华书局,1981年。
    [2]姚士麟《见只编》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3]王在晋《越镌》卷21,通番。
    [4]朱纨《甓余杂集》卷3,双屿填港工完事。
    [5]王文禄《策枢》卷4。
    [6]朱纨《甓余杂集》卷3,增设县治以安地方事。
    [7]俞大猷《正气堂集》卷二,呈福建军门朱公揭。
    [8]董毂《碧里杂存》下卷,渡海方程。见《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杨国桢《十六世纪东南中国与东亚贸易网络》。
    [1]姚士麟《见只编》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2]王之春《清朝柔远记》第137页,中华书局1989年6月。
    [3]师范《滇系》,典故,第四册,第43-50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528,属国三,缅甸。
    [5]师范《滇系》,典故,第四册,第50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乾隆十二年四月十八日,闽浙总督客尔吉善奏。
    [7]《历代宝案》第一册,469页,台湾大学1972年版。
    [1]赵尔巽《清史稿》卷526,属国一,琉球。
    [2]参见刘兰青《论清代中琉封贡与贸易的关系》,见第三届琉球中国交涉史研讨会论文集,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
    [3]赵庆男《乱中杂录》卷5,见《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03,礼部,朝贡。
    [1]赵翼《簷曝杂记》卷1,俄罗斯。
    [2]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3]《拉季谢夫作品全集》卷2,第12页,转引自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宋则行等《世界经济史》上,256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2]《清高宗实录》卷592,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壬戌。
    [3]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4]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张心泰《亭游小志》见《小方壶舆丛钞》第94卷第4册。
    [2]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第132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
    [3]王世懋《策枢》卷1,《通货》,丛书集成初编本。
    [4]周玄炜《泾林续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5]王在晋《越镌》卷21,通番。
    [6]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载《近代史研究》1981年1期。
    [1]胡宗宪《筹海图编》卷11,经略,叙寇原。
    [2]俞大猷《正气堂集》卷7。
    [3]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浙江倭变记。
    [4]郑舜功《日本一鉴》卷6。
    [5]诸葛元声《三朝平攘录》卷1,海寇。
    [1]胡宗宪《筹海图编》卷9,平倭录。
    [2]韩振华《中国与东南亚》第20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李士桢《抚粤纪略》卷1,议复粤东增豁税饷疏。
    [4]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1,《海洋被劫三案题请敕部审拟疏》,康熙五十年。
    [1]《清圣祖实录》卷270,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壬子。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八,税则一。
    [3]田汝康《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缓慢发展的原因》,见《新建设》1964年8-9期。
    [4]包世臣《安吴四种》卷1,《海运南漕议》。
    [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3,福建三。
    [2]郑若曾辑《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
    [3]《明熹宗天启实录》卷53,天启五年四月戊寅。
    [4]顾炎武《天下郡园利病书》卷96,福建六。
    [5]薛起凤等《鹭江志》卷1,庙宇,鹭江出版社,1998年。
    [6]杨国桢《关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思考》,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7]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76,刑部,兵律关津,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二。
    [1]江日昇《台湾外志》卷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阮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卷1,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3]《榕城纪闻》,见《清史资料》第一缉,中华书局1980年。
    [4]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迁海,中华书局,1985年。
    [5]《元功垂范》上,清乾隆续刻本,见《尚氏宗谱》。
    [1]蓝鼎元《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
    [2]《漳州府志》卷33,人物六。
    [3]《资政类纂》第1094页,燕山出版社,1992年。
    [1]《新柱等奏各关口规礼名色请删改载于则例内摺》,《史料旬刊》第5期,第159-161页,此摺附有一份长长的规礼清单。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起居注》,乾隆六十年八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十年四月初五日,江西监生况元礼上时务切要之五事条陈》,《历史档案》,1992年第4期。
    [2]陈东有《论明清海洋经济中权力与金钱的交易》,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郁永河《伪郑逸事》,申报馆丛书本。
    [4]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66页,康成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5]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第217页,中华书局,1962年。
    [1]屈大均《广东新语》卷9,事语,中华书局,1985年。
    [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16页,张汇文等译。
    [1]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卷,第159页,中华书局,1962年。
    [2]《鸦片战争》一,第75-76页,上海神州国光社,1955年。
    [1]《清宣宗实录》卷213,道光十二年六月壬午。
    [2]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8页,科学出版社,1955年。
    [3]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册,第339-340页,中华书局,1962年。
    [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382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译《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第15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2]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第87—88页,姚曾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3]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163-165页,康成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4]王之春《国朝通商始末记》卷7,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5]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7,夷商二。
    [1]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150页,张汇文等译。
    [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124页,张汇文等译。
    [3]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67页,康成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78-27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456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
    [6]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第18-19页,康成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7]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61页,张汇文等译。
    [1]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润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经济研究》1955年第2期。
    [2]梁廷枬《粤海关志》卷27,夷商二。
    [3]《英国蓝皮书》,见《鸦片战争》二,第637页,上海神州国光社,1955年。
    [1]夏燮《中西纪事》卷3,岳麓书社,1988年。
    [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155页,张汇文等译。
    [3]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见《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康熙五十五年八月初十日,广东巡抚杨琳等奏。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雍正元年八月初六日,署理广东巡抚年希尧等奏。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硃批奏折,雍正三年九月初九日,两广总督孔毓珣奏。
    [7]港脚商是指那些往来于中国、印度之间进行贸易的印英私商,用来运货的商船称港脚船,港脚商所从事的 贸易称为港脚贸易。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清单,乾隆五十六年,十三行征收税钞清单。
    [2]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100页,张汇文等译。
    [1]萧令裕,《英吉利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书再补编本》。
    [1]麦尼尔《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第二章《中国称雄的时代》第28页,倪大昕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米镇波《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第16-17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清高宗实录》卷1367,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乙巳。
    [3]《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阿兰.佩雷非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文原书1989年初版,1993年三联书店出版。
    [1]《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许本善传》,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432页,黄山书社,1985年。
    [2]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见《列宁选集》卷1,第18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3]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见《马恩全集》卷21,第450页。
    [4]《皇朝政典类纂》卷118。
    [5]《外人带鸦片罪名应议专条片》,见《林则徐集》奏稿中,第640页,中华书局,1965年。
    [6]《顾准文集》第319页—32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03,礼部,朝贡。
    [2]徐光启《海防迂说》,见《明经世文编》卷491。
    [1][法]保尔·芒图著,杨人、陈希秦、吴绪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67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
    [2][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贝昱、张菁译《欧洲经济史》第2卷,第4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
    [1]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第81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1]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第27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
    [2]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镇》,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大清律例》,张荣铮等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大清律辑注》,沈之奇撰,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2000年
    3.《(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新文丰出版公司,清光绪二十五年元刻本影印
    5.《(乾隆)钦定户部则例》,故宫珍本丛刊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相关原始档案
    7.《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华书局,1993年-2002年
    8.《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9.《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书店2002年
    10.《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际文化出版,1996年
    11.《澳门问题明清珍档荟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出版,2000年
    12.《清宫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书店,2002年
    13.《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1987年影印本
    14.《清史稿》,赵尔巺等,中华书局,1976年,
    15.《清朝文献通考》,张廷玉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6.《清经世文编》,贺长龄等,中华书局1992年版
    17.《澳门纪略》,印光任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18.《广东新语》,屈大均,中华书局,1985年
    19.《清朝柔远记》,王之春,中华书局,1989年
    20.《粤海关志》,梁廷枬,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中西纪事》,夏燮,岳麓书社1988年
    22.《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华书局,1958年
    23.《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姚贤镐,中华书局,1962年
    24.《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王铁崖,三联书店,1982年
    25.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
    26.张晋藩,《清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
    27.张晋藩,《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
    28.张晋藩,《清朝法制史》,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
    29.张晋藩,《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张晋藩先生指导的法学博士论文萃编,《青蓝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
    31.朱勇,《中国法律的艰辛历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32.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33.戴逸,《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辽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4.郭成康,《乾隆正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35.(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康成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36.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37.陈尚胜,《闭关与开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38.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39.张星良,《中西交通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
    40.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1999年
    41.(美)马士著,张汇文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42.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23年-1930年
    43.王戎笙,《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44.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
    45.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6.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2003年
    47.宋则行,《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
    48.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9.黄国胜,《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
    50.米镇波,《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51.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
    52.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
    53.郑有国,《中国市舶制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54.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
    55.张晓宁,《天子南库——清朝广州制度下的中西贸易》
    56.徐明德,《论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与边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57.万明,《明与清朝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8.张晋藩,《清朝法制史概论》,《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59.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60.黄国盛,《清代前期开海设关的历史地位和经验教训》,《东南学术》1999年6期
    61.曹三明,《明清封建法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62.章深,《十三行与清代海外贸易的特点》,1987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期
    63.郦永庆、宿丰林,《乾隆年间恰克图贸易三次闭关辨析》,1987年,《历史档案》3期
    64.戴和,《清代粤海关税收述论》,1988年《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
    65.叶志如,《乾隆年间广东海上武装活动概述》,1989年,《历史档案》2期
    66.吴建雍,《清朝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1期
    67.陈育宁,《清代前期的厦门海关与海外贸易》,1991年,《厦门大学学报》第3期
    68.陈希育,《清代的海外贸易商人》,1992年,《海交史研究》2期
    69.俞玉储,《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初论(上、下)》,1993年,《历史档案》3、4期
    70.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政策的形成》,《四川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71.陈文源,《明清政府立法治澳之探讨》,《暨南学报》1999年1期
    72.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期
    73.张世明,《时间与空间:清代中国与西方在税法上的文化选择》,《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74.郭孟良,《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管理中的具结现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