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安多藏区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成为不可阻挡的变革运动,也成为了国际潮流和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政府虽然重要,但不再是社会管理的唯一权力核心。社会组织作为公共事务治理中重要的一级,与政府共同合作,分担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弥补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不足和遗漏的“治理盲区”和“治理难区”。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的深度拓展,以及中国国内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社会调控机制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第三域”、“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在国内各个学科领域成为热门的学术话题。这些热门话题折射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调控模式的深度转换。与此相对应的是,各种非政府组织、包括社区自治组织在中国应运而生。诚然,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特别是在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何重新界定政府权限范围、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社会方面来说,如何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培育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也非常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与社会的职能分化加速进行,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长期承担的许多社会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其中相当一部分职能开始由社会组织承担,社会组织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必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在社会组织的类型中,有一类社会组织是不容忽视的——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特别是藏区的社会组织。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社会问题具有特殊性。社会组织的出现给政府以有力的帮助,对改善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并与之相应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制度框架层面上的普遍存在的共有性,也有民族地区所特有的特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采取有差别的思路来剖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民族地区的全体民众,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形成有序、合理的公民参与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表明,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功能非同一般。它们可以在政府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在弥补政府和市场缺位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等方面。社会组织将一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或利益需求的人聚合在一起,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为团体的力量,使各种零星的、微弱的吁求转变成统一的、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舆论,将参与者对政府的要求、意愿、建议和批评等诉求进一步凝练和提升,为广大基层公民开辟一条有效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从而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统一
     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是当今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社会自治,更是我国逐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最佳选择。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与管理实践来看,学术界和政府已经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其中大部分是关于非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及其与政府合作互动的研究,对民族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而研究藏区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良性合作和互动关系的文献就更为贫乏。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安多藏区民族的问题,是安多藏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对于不断发展的藏族地区,政府应当如何管理?政府对当地社会组织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方式怎样才是适度的?社会组织如何合理、有序地参与当地的公共事务管理?政府如何发挥当地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与之形成互动,以实现当地的稳定与发展?在藏区,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分化与功能互补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机制?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解决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也对丰富我国的民族地区行政管理学、民族学理论、社会组织理论,指导实践中的藏区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选择以安多藏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安多藏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问题展开调查与研究。
     本研究试图更多地站在藏族学者的立场上,寻求尊重藏族社会特点和意志的治理模式,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藏区特色的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各民族的繁荣富强。实际上,面对传统矛盾和现代化发展的冲击,汉族和藏族都在面临相似的问题,更需要惺惺相惜,需要彼此的借鉴和鼓励。透过本研究,中央政府以及藏区以外的中国人民能够加深对藏区社会变迁的理解,希望能够在互信的基础上建立真正健康、和谐的藏区。
Since the1980s in the last century, a new public service mode has become an irresistible reform and it also becomes the international fashion and inevitable trend. It means that even though the government is still important, it will not be the only core of power in social management.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share the obligations with the government in managing the public affairs,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the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making up the deficiencies and omission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 public affairs named as "blind management area" and "difficult management area"
     In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one kind can not be ignored, that i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especially the Tibetan area. Owing to the relevant backwardn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 of cultural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social issues of ethnic minorities has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given strong help to the government. It ha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public management pattern, boo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social stability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At present,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not only have the common features lik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relevant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s, but als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certain extent, it increases the complexity and arduousness of local social management, therefore, different thinking should be called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From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view, the subjects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are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now are how to play their active roles, forming orderly and equitable civic participation. The ideal state of civic management and Tibetan democracy can gradually move toward the real democracy with active, autonomous and real public participation when citizens have a strong public awareness and public spirit in Tibetan grass-roots, especially the Tibetan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s.
     Relying on the strength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most countries. Promotion of social autonomy is the best choice in propelling democratic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Ethnic issues are one part of the social issues, so the ethnic issues of Anduo Tibetan area are one component of Anduo Tibetan social issues. How should the government manage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Tibetan area? What is moderate in terms of the scope and means of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to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level of attainment and benchmarking requirements seems to be very important. How do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rationally and orderly? How does the government play the active role of the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form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c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How can a balanced mechanism be found between the function division and function complementation of stat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ll these issues are worth thinking deeply.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seek the management mode respecting the Tibetan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willing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ibetan scholar, establish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Tibetan area featur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chieving the prosperity and wealth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the country.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distributed a lot of manpower,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Tibetan area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difficulty, it only inhibits the outbreak of some deep hidden trouble from the surface. But fundamentally it does not eradicate the unstable origins. Maintenance is not the real wa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fact, all nationalities are facing the similar problems encountering traditional conflict and the impact of transition. Under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and unity, more mutual 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encouraging are necessary. I hope through my researc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Chinese people outside the Tibetan area can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ase of Tibetan social transition, I also hope that benign integration and mutual winning can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mutual trust between Tibeta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for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healthy and harmonious new Tibetan management mode.
引文
1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团体2005年数据、民办非企业单位2005年数据,[EB/OL],中国社会组织,2009-04:
    1 王兰.委托与替代:第三部门履行公共职能的模式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2 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8.
    1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5
    2 Benjamin Gidron. Ralph Kramer, and L.M. Salamon.1992, Government and third 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 张小幼.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J].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6.
    1 [美]罗伯特·K·殷.周海淘等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9.
    2 [美]罗伯特·K·殷.周海淘等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9.
    1 [美]P·B费斯顿伯格.非营利组织管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4.
    2 ELIZABCTH T BORIS,EUGENE C STEUERLE. Nonprofits and Government:Collaboration and Covernment: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 [M].Washington.D.C.:Urban Press.1999:6.
    1 于燕燕.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J].城市研究,2000(1):55-56.
    2 王云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视野中的社会组织[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68-69.
    1 徐永光.非营利组织改革正当其时[J].望,2001(6)26-27.
    1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5.
    1 王绍光.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J]。开放时代,2002(3):8.
    2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98.
    1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8.
    2 虞维华.“去志愿化”: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变革趋分析[J].学会,2006(7):15
    1 王锐兰.非营利组织与经漳发展的内在关联机理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5):106.
    2 董文琪.非营利组织的独立与自治[J].行政论坛,2006(1):25.
    1 虞维华.“去志愿化”: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变革趋势分析[J].学会,2006(7):18.
    1 陈剩勇,马斌.温州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温州服装商会的典型研究[J].管理世界,2004(12):2.
    1 叶常林.公共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也版社,2005:107-127.
    2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11-247.
    3 叶常林.公共企业:含义、功能与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48.
    1 虞维华: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fJl.公共管理学报,2005(5):33.
    2 董文琪.非营利组织的独立与自治[J].行政论坛,2006(1):26.
    1 所谓向体制外分散和转移,是指民营组织和自由流动资源的发展;所谓向下分散和转移是指单位组织自主权的扩大。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第212页。
    1 王世军、于吉军:《新加坡的社区组织与社区管理》,《社会》2000年第3期。
    1 李忠:《发展非政府组织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对美国非政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5期。
    2 叶南客:《都市社会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第42-43页。
    3 李建国:《日本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东京都中野区地域中心考察》,载《城市问题》2000年第3期。
    1 陶宏:《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1 王世军、于吉军:《新加坡的社区组织与社区管理》载《社会》2000年第3期
    2 The White House.The President's Faith-Based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Washingtom,D,C.Feb,2008
    1 盂延春.《美国城市治理的经验与启示》,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2 郭羽:《社区组织体制中居民自治的国际经验分析》,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3 罗自刚:《政府重构:从官治到民治》,《探索》2002年第5期。
    1 详见《那仓六部简史》,原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藏文版)第八辑。
    1 详见《霍尔三十九族简史》,原载《羌塘》(藏文版),那曲地区文化局编印,1985年。
    2 详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藏文版)第二辑。“三果洛”早期头人世系及部落形成和分化过程,有关藏文史料中所载不尽相同,此表所列只是一说,仅供参考。
    1 见《青海省蒙古族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果洛藏族自治州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 “三十九族”解体未久,该地区的统计数字据《昌都地区社会调查材料专册》(1963年)有关数据汇总,可备参考;其他数字据《中国藏族部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
    1 见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下考证。
    1 智观巴·贡却科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吴均等汉译本,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七章《论河士游玛多、果洛地区政教发展情况》
    2 毛儿盖·桑木口.《多麦历史述略》,载《民族论从》,第七辑。
    1 祝启源:《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285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 《元史》卷155,列传42,汀世显、汪德臣、汀良臣、汪惟正传。
    1 转引自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273页。
    1 《青海方志资料类编》,上册,275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82页。
    1 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16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9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97负。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9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1页。
    4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100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02页。
    1 周希武:《玉树调查记》,69、70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 《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37页。
    1 《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甘肃省图书馆编印本,下册,465页。
    2 弗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焌译本,2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 转引自《玉树调查记》,19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37页,1956年第1版。
    1 《贾绒藏族调查资料》,44页,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1984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88页。
    1 陈渠珍:《康藏青高原历险记》,34页,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2 《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39页。
    1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2-3.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4-5页。
    1 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3-5页。
    1 杨雪冬:《论治理的制度基础》,《天律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 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社会》2005年第6期。
    3 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社会》2005年第6期。
    1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228-239负。
    2 Michael Clarket & JoLn Stew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leadership and the New Local Government. London: The Commonwealth Foundation,http://www.jrf.org uk/know-ledge/finding/government/lgrll9.asp,2004/03/ 05.
    1 高鉴国等:《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载田玉荣主编《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12页。
    1 冯玲、李志远:《中国城市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变迁 的过程分析》,载《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1 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2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81页。
    1 米勒.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不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5页
    2 R.米什拉:《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法律出版社,2003,第157页。
    2 [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编:《组织中的信任》,第40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3 [美]埃单克·詹奇:《宇宙的自组织理论》,第2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 [美]埃里克·詹奇:《宇宙的自组织理论》,第22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 Dennis E.Poplin,Communities:A Surr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Mac-Milan publishing CO.INC,New York,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London,1979转引自余楠等《自治与共治:“合作主义”视角下的安多藏区社会组织治理模式》,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
    1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引言第11页,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2 张康之:《寻找公往正反伦理视角》,第38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第22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502-503页。
    1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8、9、10条)。
    1 转引自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东方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页。
    1 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54页。
    2 [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编:《组织中的信任》,第40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3 [美]埃里克·詹奇:《宇宙的自组织理论》,第2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 [美]埃里克·詹奇: 《宇宙的自组织理论》,第22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陈佳贵.经济蓝皮书——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迟福林,殷仲义.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戴黍,牛美丽.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董小燕.公共领域与城市社区自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10]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李怀冢.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3]李景治,熊光清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李军鹏.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M].人民出版社,2009.
    [15]李俊清.民族乡政府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9.
    [16]李俊清.自治区政府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9.
    [17]李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8]梁莹.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9]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0]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1]柳斌杰.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M].人民出版社,2010.
    [22]马骏,刘亚平.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格致出版社,2009.
    [23]马骏,张成福,何艳玲.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危机与重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4]马戎,潘乃谷,周星.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5]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青觉.和谐社会与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27]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8]任进.比较地方政府与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任维德.地方政府能力与地区发展差距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30]尚晓媛.冲击与变革:对外开放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组织[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1]苏发祥.安多藏族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2]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
    [33]苏发祥.西藏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4]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35]汤勤,古小华,庞京生.西方行政制度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6]唐十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7]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8]王苏粤.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干部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文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9]王巍,牛美丽.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0]吴克昌.中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41]夏保成,张平吾.公共安全管理概论[M].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4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3]徐黎丽,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4]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45]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6]颜昌武,马骏.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7]杨贵华.自组织:社区能力建设的新视域——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8]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人民出版社,2008.
    [49]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华夏出版社,2002.
    [50]叶常林.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51]丁燕燕.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2]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3]张丽曼.从全能型政府到效能型政府——论社会主义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4]张铭.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5]张文昌,于维英.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M].济南:出东人民出版社,2009.
    [5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政府改革路线图[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57]中国藏学研究中心.50年真相——西藏民主改革与达赖的流亡生涯[M].人民出版社,2009.
    [58]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外国非政府组织概论[M].时事出版社,2009.
    [59]周大鸣,马建钊.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60]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1]朱建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
    [1]艾莉诺·奥斯特洛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B·盖伊·彼德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周敦仁等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6]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康保锐.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于界限[M].隋学礼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海贝勒,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城市卷)[M].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0][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王大东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2][美]赛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者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和东方编译所编泽.上海泽文出版社,1996.
    [14][美]查尔默斯·约翰逊.政府到底干什么[M].安佳,肖遥译.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
    [15][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6][美]詹姆斯·N·罗洗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7][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M].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8][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9][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项龙,刘俊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0][美]乔治·S·布莱尔.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美国的基层政府[M].伊佩庄,张雅竹编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M].柴彦威,张景秋泽.商务印书馆,2005.
    [23][法]皮埃尔·卡蓝默著.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高凌瀚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4][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5][美]曼纽尔·卡斯特著.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6][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第一版).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等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7][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M].祖力亚提·司马义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8]伊弗特·古默桑.管理学的定性研究方法[M].(第二版).袁国华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9][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丰俊功译[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0][美]查尔斯J·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1][美]白苏珊.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M].郎友兴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2][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艾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3][美]艾赅博,百里枫.揭开行政之恶[M].白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4][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M].田凯泽.商务印书馆,2008.
    [35][美]珍妮诗·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6][匈]贝拉·格雷什科维奇.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东欧与拉美转型之比较[M].张大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7][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8][法]多米尼克·莫伊西.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姚芸竹译.新华出版社,2010.
    [39]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M].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0]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王浦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1]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M].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2]卡米拉·斯蒂福斯.公共行政中的性别形象:合法性与行政国家[M].熊美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43]康保锐.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与界限[M].隋学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4]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M].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4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1.
    [47][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政治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9.
    [48]吴利平.中国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49.
    [49]陈明明,陶东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3.
    [5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112
    [1]蔡禾.社区建设:目标选择与行动效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05,3.
    [3]陈万灵.社区管理对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贡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5]陈振明.政府工具研究与政府管理方式改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4,6.
    [6]成福.当代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企业型政府[J]中国改革,1998,9.
    [7]程倩.“服务行政”:从概念到模式——考察当代中国“服务行政”理论的源头[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8]杜学中.政府的市场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4.
    [9]高永久,刘庸.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中的各族居民交往[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0]高永久,刘庸.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各族居民参与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6,1.
    [11]高永久等.对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6,1.
    [12]顾建光.公共行政转型及其动因分析[J].决策借鉴,2001,5.
    [13]何艳玲.社区建设运动中的城市基层政权及其权威重建[J].广东社会科学,2006,1.
    [14]胡宗山.社区建设与治理转型[J].社会,2003,11.
    [15]靳永翥.城镇化进程中德西部城乡社区治理与自治类型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6,1.
    [16]康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历程及现实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07,2.
    [17]雷志宇.“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内在冲突与矛盾[J].东南学术,2002,5.
    [18]冷熙亮.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社会,2001,3.
    [19]李吉和.现代城市民族社区功能探析——以武汉市回族社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0]李骏.城市街区空间的组织特征:国家——社会关系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1]李曦辉.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制度创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2]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J].社会,2007,2.
    [23]良警宇.从封闭到开放:城市回族聚居区的变迁模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4]刘娴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06,2.
    [25]刘祖云.生态型政府:形式与内容的三众统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6]龙献忠,杨柱.治理理论:起因、学术渊源与内涵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7]马天龙.转型期西部城市社区功能变迁与社区制度创新[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28]马宗保,金英花.乡村回族社区的权力结构及其功能——以宁夏南部的单家集村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29]毛明华.社区管理模式之选择[J].社会,2001,3.
    [30]潘泽泉.社区:改造和重构社会的想象利剧场——对中国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7,4.
    [31]申艳红.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会政策与法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3.
    [32]沈毅.社区分化与治理模式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7,5.
    [33]汪向阳,胡春阳.治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的新热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4]王乐夫.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视阈[J].政治学研究,2004,3.
    [35]王明美.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8.
    [36]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J].社会学研究,1997,1.
    [37]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述评[J].社会,2003,9.
    [38]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39]夏建中.城市基层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对于一个街道社区的个案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4.
    [40]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
    [41]肖艳.治理视角下的和谐社区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42]徐君.公民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街政改革的启示[J].学海,2007,3.
    [43]徐君.公民治理理论析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3.
    [44]闫丽娟.民族工作的社区化:城市化进程中协调民族关系的一种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06,1.
    [45]杨贵华.社区建设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整合机制的创新[J].科学社会主义,2006,2.
    [46]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
    [47]余冰.国家与社会交互关系:社区及其组织研究的一种路径[J].学术研究,2007,5.
    [48]张洪武.社区治理的多种新秩序与制度安排[J].广东社会科学,2007,1.
    [49]张健.从管理走向治理:当代中国行政范式转换问题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4.
    [50]张康之.公共行政:朝着追求公正的方向[J].中州学刊,2000,3.
    [51]张康之.公正行政是公共行政的新视点[J].南京社会科学,1998,9.
    [52]张康之.论公共领域中的能力本位[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0,3.
    [53]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J].行政论坛,2000,4.
    [54]张康之.政府的责任在丁培育成熟的社会[J].浙江学刊,2000,1.
    [55]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56]周业勤,杨雪云.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命题及其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7]周运清.城市政府工作进社区与执政能力创新——“武汉883行动计划”与和谐社区建设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1]Allan D. Edwards and D.G.Jones.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M].The Hague: Mouton,1976.
    [2]Avis C. Vidal, W. Dennis Ke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Current Issu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4(2).
    [3]David Held. Political Theory Today [C].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4]Haus Michael, Heinelt Hubert, Stewart Murray. Urban Governance and Democracy:Leadership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M]. Landon,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Routledge,2005.
    [5]Jeffrey S. Lowe. Community Foundations:What Do They Off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4(2).
    [6]Margot Rawsthorn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he Context of Contracting [J].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5(2).
    [7]Mark Medermott. National Intermediary and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Networks:A View from Cleveland [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4(2).
    [8]Mitchell R. Williams. Consortia and Institutional Partnership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J]. 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2002(winter).
    [9]Ross.Gittels, Margaret.Wilder: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Crit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uccess [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1999(3).
    [10]Waste. Robert J.ed. Community power: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M].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6.
    [11]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A New Approach to the Poverty Problem [J]. Harvard Law Review,1969,vol,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