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怀远县城的时空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安徽省怀远县地处淮河中游,淮河穿城而过,涂山、荆山夹淮并峙,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传说的大禹时期,而其涂山更被论证为“禹娶禹会和夏兴之地”。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出发,以明清怀远县城为研究对象,从构成这一时期怀远县城的主要要素入手,着力探讨这一时期怀远县城的形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怀远县发展的主要因素。然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立足于服务现实的出发点,进而梳理怀远县的文化发展情况,并对当前怀远县的大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三个部分,开头有绪论,结尾有结语和附录。
     正文第一部分叙述怀远县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变迁,界定本文的研究时间和研究区域。
     正文第二部分从构成明清怀远县城的主要要素入手,着力探讨这一时期怀远县城的形态特征:由于明朝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受战争因素的影响,曾新建县城,后废;从县城外部形态来看,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构成县城的主要要素,如:衙署、街道、庙学、祭祀建筑和集市等在这一时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正文第三部分在前两章节的研究基础上,重点论述影响这一时期怀远县城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个是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自然灾害等对小城镇的发展布局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来论述;一个是人文社会因素,主要从战争、人口等方面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因素一些是影响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共同因素,如:城市的布局、建制等,但有些是影响怀远城市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如:其独特的区位、多发的灾害等,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怀远县的发展呈现其独有的特点。
     论文的附录部分主要梳理怀远县的文化发展情况,并对当前怀远县的大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Huaiyuan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uai River in a long history, Jing Shan and Tu Shan are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Huai River, and its historical origins can be traced to the legend of "Dayu period" of four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article choose Huaiyua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main elements of Huaiyuan during this period, which can reflecting the changes of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Huaiyuan in this period. Then based on this study, this article will comb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uaiyuan, and current Dayu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aiyuan, Specially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using it.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which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besides there are introduction before the beginning, and conclusion and appendices in the end.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histor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changes of Huaiyuan, and defined in this study time and study area.
     The second part choose Huaiyua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main elements of Huaiyuan during this period, which can reflecting the changes of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Huaiyuan in this period.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city, such as the streets, the buildings of Government, the temples, had been changing by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third part is based on the first two parts, and is focus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Huaiyuan in this period deeply. And it contains two aspects mainly,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topography, climate, natural disasters, which affected the layou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social factors, specially the war, the popul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can found that some factors of these can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the common factors in feudal society, such as:the city's layout, establishment, etc., but some is the mainly factors which could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ignificantly, such as:its unique district-bit, multiple disasters, etc. Besides, it provides an Uniqu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aiyuan.
     Appendix part of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uaiyuan and the current of Dayu cul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引文
①成一农.2010年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5期
    ②王晓伟,何小芊,戈大专,龚胜生.中国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综述.热带地理.2012年第1期
    ①由于研究要素的特殊性,如怀远县的集市、祭祀建筑的分布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怀远县“城”自身及其内部,而是根据研究内容将其范围做了适当延伸。
    ②[清]唐暄.怀远县志卷一沿革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71页
    ①[明]嘉庆.怀远县志 卷二.53页
    ②[明]嘉庆.怀远县志 卷二.53页
    ③[清]唐暄.怀远县志.卷二 建置.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85页
    ④[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7页
    ①顺治初,因明制,凤阳府领州五县十三。清朝雍正三年,升颖、毫、泗三州为直隶州,分颍上、霍丘属颖。太和、蒙城属毫。盱眙、天长、五河属泗。十一年,分寿州置凤台县。十三年,颍州府以毫州及所属二县属之。”至此,凤阳府领州二县五:寿州、宿州、凤阳、定远、凤台、怀远、灵璧。故本文以清雍正十三年划定的凤阳府界为准。
    ②刘君德等主编.中国政区地理.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3页.
    ③刘君德等主编.中国政区地理.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5-7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7页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58页
    ③[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0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1页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2页
    ③[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4页
    ④[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5页
    ⑤出自《水经注》,《怀远县志》摘录: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7页
    ⑥出自《水经注》,《怀远县志》摘录: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7页
    ⑦[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7页
    ⑧[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7页
    ⑨[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7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2页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0页
    ③[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66页
    ④[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考城戍.159页
    ①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08.
    ②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08.245页
    ①图表来源: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08.
    ②《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二,中研院史语所,1962,第3317页。转引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08.229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二,中研院史语所,1962,第3317页。转引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08.229页
    ②[明]嘉靖怀远县志.中国方志库
    ③图片来源:[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三图说.354页
    ①[清]雍正怀远县志.中国方志库卷二建置885页
    ②[清]雍正怀远县志.中国方志库卷二建置885页
    ③[清]嘉庆五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三建置
    ④[清]道光定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三建置
    ⑤[清]光绪凤阳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三舆地
    ⑥[清]光绪凤台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五营建
    ⑦[清]乾隆灵壁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一舆地
    ①[清]光绪凤阳远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三舆地
    ②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第9380页。转引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08.
    ③图表来源: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社,2009.08.129页
    ④[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七营建109页
    ⑤[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七营建109页
    ①[明]嘉靖怀远县志.中国方志库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七营建109页
    ①清史稿.志三十四.地理六
    ①范小平.中国孔庙.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10.129页
    ②[清]雍正怀远县志.卷二建置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91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七营建109页
    ②[清]雍正怀远县志.卷二建置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86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四祭祀67页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四祭祀68页
    ③[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四祭祀69页
    ④[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四祭祀71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一地域.11页
    ①[清]雍正怀远县志.卷二沿革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80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八水利119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一地域11页
    ②[清].凤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三舆地226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七建置109页
    ①[清]雍正怀远县志.卷二建置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85页
    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怀远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61页
    ③[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一沿革143页
    ④[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八水利119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八水利.21页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九五行.125页
    ③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怀远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71页
    ④[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九五行124-125页
    ⑤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05 121—166页
    ①截取自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05.121——126页
    ①[清]雍正怀远县志卷二建置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85页885页
    ②[清]雍正怀远县志卷二建置渡口.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94页
    ③[清]雍正怀远县志卷二建置渡口.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二十一册中国书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1992.12.894页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一地域.10页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七营建.117页
    ④[清]雍正怀远县志卷二建置城池886页
    ⑤转引自史州《安徽史志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2002.05
    ①《历史上对大禹形象的认识》李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8卷
    ①[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四祭祀79页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十艺文132页
    ③[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四祭祀71页
    ①徐东平、董庆主编.完备崛起与淮河文化——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25页
    ②[清]孙让.怀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31辑卷一疆域12页
    [1]北魏,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水经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5.09
    [2]宋,王存等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M].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华书局.
    [3]明,孙继礼,杨钧纂修,嘉靖怀远县志[M].中国方志库
    [4]明,王存敬修,孙秉阳纂.万历怀远县志[M].中国方志库.
    [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6]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清,吴坤修等修,何邵基、杨沂孙纂.光绪重修安徽通志[M].1878年刻本.
    [8]清,唐暄纂修.雍正怀远县志[M].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1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
    [9]清,李师沆、石成之修,葛荫南、周爾仪等纂.光绪凤台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0]清,贡震纂修.乾隆灵璧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1]清,叶兰纂修.乾隆泗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清,方瑞兰修,江殿飏、许潮甲纂.光绪泗虹合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3]清,孙讓纂.嘉庆怀远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4]清,赖同晏、孙玉铭修,俞宗诚等纂.光绪重修五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5]清,冯煦修,魏家骅等纂,张德霈续纂.光绪凤阳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2,3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清,杨慧修,孔传庆、朱崑玉纂.道光定远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7]清,于万培纂修,谢永泰续修,王汝琛续纂.光绪凤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 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8]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重修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9]清,赵弘恩修,黄之隽等纂.乾隆江南通志[M].扬州:江苏广陵书社,2010.
    [1]李长傅.开封历史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
    [3]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M].1981.
    [4]中国科学院编.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5]刘尚恒编著.安徽方志考略[M].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1985.
    [6]闵煜铭等编.安徽省地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7]蒋德隆.长江中下游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8]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安徽水灾备忘录[Z].合肥:黄山书社,1991.
    [9]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张南等.简明安徽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11]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12]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3]张秉伦、方兆本主编.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4]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怀远县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5]刘君德等主编.中国政区地理[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6]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8]史州.安徽史志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9]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范小平.中国孔庙[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21]张驭寰.中国城池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2]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3]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4]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5]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陈必定,吴春梅主编.淮河文化纵论:“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7]徐东平,董庆主编.皖北崛起与淮河文化:“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8]侯甬坚、徐冉主编.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9]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0]怀远县旅游局.怀远旅游[M].香港:环球出版社,2011.
    [31]陈隆文.郑州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2]赵冈.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J].中国经济研究史,1992年第2期.
    [3]杨春雷.试论明清徽州市镇与社会转型一一兼与江浙市镇比较[J].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
    [4]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镇[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5]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6]张研.清代市镇管理初探[J].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7]鲁峰.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动因与战略地位[J].人文地理,2000年第15卷第4期.
    [8]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J].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9]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21卷第4期.
    [10]施和金.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11]刘景纯.从地志资料看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 年第19卷第4辑.
    [12]陈叶新.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0卷第2辑.
    [13]高荣升.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辑.
    [14]何伟.淮安、宿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分型特征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卷第2期.
    [15]田冰.试论明清时期河南城镇发展的特点[J].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16]郭琳.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类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7]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8]于文善,梁家贵.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及其影响——以完备为中心的考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9]卢勇,王思明.明清淮河流域生态变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0]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2卷第1辑.
    [21]许富翔.从明皇城到清满城:清代江宁满城空间结构的变迁[J].东吴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学报,二零零八年,第四期.
    [22]张晓纪.清代安徽水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5卷第3期.
    [23]张绪.清代皖江流域的市镇市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4]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J].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
    [25]陈隆文.水患与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变迁研究——以河南汜水县城为研究对象[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9卷第5期.
    [26]王开队.地理开放性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社会发展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7]邹逸麟.清代集镇名实初探[J].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
    [28]吴海涛.元明清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J].安徽史学,2010年第4期.
    [29]王方.以城墙为特质的孤独城市空间形态解析[J].浙江学刊,2010年第3期.
    [30]朱永杰,崔跃峰.韩光辉.清代密云“满城”时空结构研究[J].江汉论坛.2010.5
    [31]陈珂,朱光耀.怀远地名文化透析[J].合肥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郑中伟.清代山西市镇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2]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3]刘艳.明清豫北小城镇时空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6]陈敬宇.清代安徽集镇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崔宇.明清淮河水灾对生态坏境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卢勇.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9]杜博.合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刘定.长沙开埠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王俊清.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水灾与城市变迁[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周德春.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