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胥溪五堰兴废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研究(1368-191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胥溪五堰兴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围绕胥溪五堰兴废所带来的上下游水利纷争及其社会经济影响问题。文章主要运用水利社会学相关理论,采用历史文献学研究方法,试图对胥溪五堰兴废,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演变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胥溪五堰作为太湖上游的重要水利工程,尤其是明代中期增筑以后,改变了古中江水流方向,由此给上下游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边界、赋税、商路变迁等问题;揭示了在胥溪五堰兴废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地方与国家、地方与地方、地方内部之间利益之争。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XuXi five weirs’ building or destroying as the main researchobject. It emphasizes on the disputes bring by the XuXi five weirs’ building or destroyingbettw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nd its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The researchthe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Sociology and the study method of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has been used in the article,whose purpose is analyz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caused by the XuXi five weirs’ building or destroying. The thesis holds that the XuXi fiveweirs as an importa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inflow area of TaihuLake,especially during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the XuXi five weirs had beenconstructed which forced the palaeo-Zhongjiang River to flow into the Yangtze River byway of Wuhu.This change bring lots of problems on boundary,tax and the changes of traderoute and so on. What’s more,the article reveals that there was sophisticated struggling forbenefits between the district and the nation, districts and districts, the internal of district.
引文
①余同元:《楚水漫漫,吴波漾漾——由汉志三江沿革看皖南与长三角历史地理相关性》,《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②(日)森田明著,郑梁生译:《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序》,“国立”编译馆出版,1996年。
    ①郑肇经:《中国水利史》,上海书店,1984年。
    ②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南京水利实验处,1950年。
    ③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
    ④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
    ①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
    ②《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③魏嵩山:《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研究》1986年第1辑,
    ④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⑤魏嵩山:《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总第S1期。
    ⑥宗菊如主编:《中国太湖史》,中华书局,1999年。
    ⑦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
    ①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③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④胡焕庸,丁文江等:《东坝考察记》,《方志月刊》1933年第6卷,第12期。
    ⑤岑宇玉:《试析明代筑东坝的意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期。
    ①魏嵩山:《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总第S1期。
    ②章钤:《略谈古今胥河》,《江苏水利》1998年第1期。
    ③汪家伦,孙仲明:《关于胥溪运河的若干问题》,《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
    ④朱诚、林承坤、马春梅等:《对江苏胥溪河成因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探讨》,《地理学报》2005年第4期。
    ⑤余同元:《楚水漫漫,吴波漾漾——由汉志三江沿革看皖南与长三角历史地理相关性》,《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①(美)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②(日)森田明著,雷国山译:《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③(日)森田明著,郑梁生译:《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国立”编译馆出版,1996年。
    ④余同元教授在《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中提出的广义“江南”范围包括:以清代八府一州为中心向皖南、苏中、浙东等四周扩展的“江南”及其周边地区。
    ①班固:《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2000年。
    ②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十二“浙江图考上”,中华书局,1993年,第265页。
    ①归有光:《震川集》卷三“三江图叙说”,《四库明人文集丛刊》第12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②全祖望:《经史问答》卷二,《四部丛刊初编》293册,上海书店,1989年。
    ③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江”,《四库全书》8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7页。
    ④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5页。
    ⑤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二“三江”,《四库全书》577册,第98页。
    ⑥薛季宣:《浪语集》卷二十七《书单锷<吴中水利书>后》,《四库全书》1159册,第423页。
    ⑦蔡沈:《书经集传》卷二,《四库全书》58册,第30页。
    ⑧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三,《禹贡第三中·虞夏书三》,《续修四库全书》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53页。
    ⑨苏轼:《书传》卷五,《四库全书》54册,第521页。
    ①韦昭:《国语韦氏解》卷二十《越语上》,《四部精要》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②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十,《四部精要》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③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九,《四部精要》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④程大昌:《禹贡论》卷上“三江”,《四库全书》56册,第81-82页。
    ⑤程瑶田:《禹贡三江考》,《续修四库全书》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⑥胡渭:《禹贡锥指》卷六,《四库全书》67册,第396页。
    ①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三江”,《四库全书》855册,第347页。
    ②孔颖达:《尚书注疏》卷六“夏书”,《四库全书》54册,第132页。
    ③毛晃:《禹贡指南》卷一,《四库全书》56册,第14页。
    ④孔颖达:《尚书注疏》卷五,《四库全书》54册,第100页。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四库全书》858册,427页。
    ②顾大韶:《炳烛斋随笔》,《续修四库全书》1133册,第5页。
    ①钱塘:《溉亭述古录》,卷一《三江辩下》,《清代诗文汇编》3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②俞兰台:《三江水利萃言自序》,《皇朝经世文编》卷113,中华书局,1992年。
    ③赵晔:《吴越春秋》卷三《夫差内传第五》,中华书局,1985年,第109页。
    ④张内蕴:《三吴水考》卷八《郏亶水利书》,《四库全书》577册,第266-267页。
    ①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十三《浙漕进纳军功策问》,《四库全书》708册,第852页。
    ②夏原吉:《苏松水利疏》,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十四,中华书局,1962年,第105页。
    ③王建革:《从三江口到三江:娄江与东江的附会及其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①胡渭:《禹贡锥指》卷六,《四库全书》67册,第390页。
    ①详情可参见张爱华:《舞动的河流:皖南青弋江历史源流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②《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十八,《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安徽01册》,2011年,第307页。
    ①杨守敬:《晦明轩稿》,《<山海经>、<汉志>、<水经注>庐江异同答问》,《续修四库全书》1570册,第78页。
    ②《大清会典图》卷一百七十五,“舆地三十七”《续修四库全书》797册,第63-64页。
    ①金家年:《丹阳湖的历史变化与水阳江流域的农田开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②《光绪高淳县志》卷十五《古迹》,光绪七年刻本。
    ③陈寿:《三国志·吴书》卷六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1451页。
    ①《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四库全书》428册,第475页。
    ②《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库全书》470册,第19页。
    ③关于古丹阳湖区圩田开发过程可详见魏嵩山:《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研究》1986年第1辑,第143-149页。
    ④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9页。
    ⑤《民国高淳县志》卷三“山川上”,《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34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32-33页。
    ⑥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五,《续修四库全书》699册,第145页。
    ①《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一“水记”,《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0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
    39页。
    ②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卷十九,《四库全书》485册,第141页。
    ③单锷:《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页。
    ①单锷:《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第3页。
    ②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卷十九,《四库全书》485册,第141-142页。
    ③关于清代百渎通塞情况可参见:金友理《太湖备考》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乾隆江南通志》卷六十四河渠志,《四库全书》508册,第795-796页。
    ②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王圻开浚吴淞江考略》,《四库全书》578册,第710页。
    ③夏原吉:《苏松水利疏》,《明经世文编》卷14,第105页。
    ④本节关于吴淞江水道的变迁情况,主要参考褚绍唐:《吴淞江的历史变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2期;满志敏:《黄浦江水系形成原因述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郑肇经:《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
    ①朱诚、林承坤、马春梅等:《对江苏胥溪河成因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探讨》,《地理学报》2005年第4期,第673-679页。
    ②丁文江:《扬子江下游地质》,《太湖水利季刊》1917年第1卷第3期。
    ③胡焕庸、任美锷、李旭旦:《东坝考察记》,《方志月刊》1933年第6卷第2期。
    ④魏嵩山:《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总第S1期。
    ⑤朱诚、林承坤、马春梅等:《对江苏胥溪河成因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探讨》,《地理学报》2005年第4期。
    ⑥宋代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载称“景福三年,杨行密将台濛作五堰拖轻舸馈粮。”⑥清代《乾隆江南通志》云“唐景福二年(893),杨行密将台濛作五堰拖轻舸馈粮。”⑥据查唐景福年间前后共二年,因此台濛筑五堰时当为景福二年,即公元893年。
    ⑦武同举:《胥溪东坝考》,《江苏水利全书》卷37,南京水利实验处,1950年。
    ①汪家伦、孙仲明:《关于胥溪运河的若干问题》,《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第112页。
    ②单锷:《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第576册,第11页。
    ③单锷:《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第576册,第3页。
    ④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四库全书》489册,第40页。
    ⑤汪家伦、孙仲明:《关于胥溪运河的若干问题》,《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第112-113页。
    ①《民国高淳县志》卷三,第38页。
    ②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8页。
    ①《东坝碑记》,《民国高淳县志》卷二,第20页。
    ①胡品元等:《调查东坝报告书》,《太湖流域水利季刊》1928年第1期。转引自《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
    ①汪家伦:《历史时期太湖地区水旱情况初步分析(四世纪—十九世纪)》,《农史研究》(第3辑)1983年,第84-97页。
    ②陈家其:《太湖流域南宋以来旱涝规律及其成因初探》,《地理科学》1989年第九卷第1期。
    ③王张华、陈中原等:《太湖流域公元公元960年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研究》,《地理科学》2002年第22卷第5期。
    ①魏嵩山:《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1986年,第140-155页。
    ②庄华锋:《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0卷第3辑。
    ①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8页。
    ②关于水旱灾害具体统计可参见论文附录。
    ①《光绪高淳县志》,卷三《山川》,光绪七年刻本。
    ①关于古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可参见魏嵩山:《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1986年,第143-149页。
    ②汤宾尹:《田直指修筑宣城诸圩及学田碑记》,《光绪宣城县志》,卷29《艺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5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656页。
    ③《民国当涂县志》,《舆地》,《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5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1页。
    ①《唐鹤征水利说》,《太湖备考》卷三,《中国水利志丛刊》41册,第252-253页。
    ②《光宣宜荆续志》,“地理志·水利”,第375页。
    ③《乾隆吴县志》卷十六《水利》,苏州图书馆藏,乾隆十年刻本。
    ①《乾隆元和县志》卷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4册》,第191页。
    ②谢湜:《明前期江南水利格局的整体转变及相关问题》,《史学集刊》2011年第4期。
    ①《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第3-4页。
    ②《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第8页。
    ①《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第14页。
    ②郏侨:《郏侨再上水利书》,《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三,《四库全书》578册,第385页。
    ③蔡升撰、王鏊重修:《震泽编》卷五,《中国水利志丛刊》第61册,广陵书社,2006年。
    ④《溧阳民陈嵩九奏筑东坝疏》,《三吴水考》卷十,《四库全书》577册,第383页。
    ①《溧阳民陈嵩九奏筑东坝疏》,《三吴水考》卷十,《四库全书》577册,第383-384页。
    ②沈:《吴江水考》,《水源考》,《中国水利志丛刊》第60册,广陵书社,2006年。
    ③钱泳:《履园丛话》卷四,《续修四库全书》1139册,第57页。
    ①徐松:《宋会要》食货八,《续修四库全书》782册,第85页。
    ②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9页。
    ③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卷四《水利论》,《四库全书》576册,第554页。
    ④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三吴水利录》卷四,《四库全书》576册,第562页。
    ⑤《书三吴水利录后》,《三吴水利录·附录》,清咸丰涉闻梓旧本
    ⑥归有光:《水利论》,《三吴水利录》卷四,《四库全书》576册,第554页。
    ①陈悦旦:《东坝形势论》,民国《高淳县志·艺文》,卷二十一,第330-331页。
    ②《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一《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39册》,第45页。
    ①《民国吴江县志》卷四十一《治水一》,石印本。
    ②《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山水》,《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9册》,第360页。
    ①关于社会群体的定义大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参见李宁主编《社会学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②吴琦主编《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①《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第3页。
    ②《吴中水利书·贴黄》,《四库全书》576册,第10-11页。
    ③《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第4页。
    ④郏侨:《郏侨再上水利书》,《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三,《四库全书》578册,第384页。
    ①郏侨:《郏侨再上水利书》,《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三,《四库全书》578册,第385页。
    ②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九,史部二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611页。
    ①陈悦旦:《东坝形势论》,《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一“艺文”,第330-331页。
    ②归有光:《水利论》,《三吴水利录》卷四,《四库全书》576册,第554页。
    ①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三吴水利录·续录》,《四库全书》576册,第563页。
    ①《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一《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39册》,第39页。
    ②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8页。
    ①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第159-164页。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太湖流域附编,《胥溪东坝考》。汪家伦、孙仲明:《关于胥溪运河的若干问题》,《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第109-117页。朱诚、林承坤、马春梅等:《对江苏胥溪河成因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探讨》,《地理学报》2005年第4期,第
    673-679页。魏嵩山:《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总第S1期。等等。
    ②金家年:《丹阳湖的历史变化与水阳江流域的农田开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81-86页。魏嵩山:《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研究》1986年第1辑,第140-155页。梁诸英、顾芳:《明代皖南平原的圩田与农业生产》,《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第56-65页。杭宏秋:《“三湖”圩区开发史实及其思考》,《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第73-79页。等等。
    ③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8页。
    ①《东坝碑记》,《民国高淳县志》卷二,第20页。
    ②《请免固城湖沉没田地摊带钱粮案宗》,《民国高淳县志》卷九,第117页。
    ③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8-699页。
    ④《改折漕粮缘由》,《民国高淳县志》卷八,第102页。
    ①《改折漕粮缘由》,《民国高淳县志》卷八,第104页。
    ③《豁免虚粮缘由》,《民国高淳县志》卷九,第120页。
    ①蔡升、王熬:《震泽编》卷四,《四库全书从目丛书》史部228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701、702页。
    ②沈:《吴江水考·水源考》,《水利志丛刊》60册,广陵书社,2006年,第142页。
    ③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7页。
    ④《改折漕粮缘由》,《民国高淳县志》卷八,第101页。
    ①《东坝碑记》,《民国高淳县志》卷二,第20页。
    ②《禁革花津鱼筏缘由》,《民国高淳县志》卷三,第39—40页。
    ①详见《禁革花津鱼筏缘由》卷三,《民国高淳县志》,第39-40页。
    ①徐建平:《从界限到界线:湖滩开发与省界成型——以丹阳湖为例》,《史林》,2008年第3期,119-136页。
    ②赵崔莉:《清代皖江圩区水利纠纷及权力运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62-66页。
    ③《督宪刘批宁国府禀淳宣两邑争界案》,《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一,第339-340页。
    ①《固城湖奉都宪严禁宣民越界取草碑记》,《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一,第338-339页。
    ①《固城湖奉都宪严禁宣民越界取草碑记》,《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一,第338-339页。
    ④关于古丹阳湖历史变化与圩田开发情况可参见:金家年:《丹阳湖的历史变化与水阳江流域的农田开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81-86页。李灼华:《长江三角洲上游地区的古地理环境问题》,《地震学刊》1989年第3期,第54-58页。
    ①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9页。
    ②《请免固城湖沉没田地摊带钱粮案宗》,《民国高淳县志》卷九,第117页。
    ③《改折漕粮缘由》,《民国高淳县志》卷八,第102页。
    ①详见《民国高淳县志》卷三,山川下,《废圩附》,第45-46页。具体圩名为:手巾圩、大塘圩、李家圩、张家圩、季家圩、小塘圩、霍家圩、小辛圩、廟塘圩、朱家圩、回回圩、复兴圩、徐家圩、常丰圩、马家滩、三保圩、长丰圩、史家圩、唐兴圩、荒辛圩、盪风圩、大辛圩、红沙(砂)圩、廟墩圩、杨垾、新圩、老垾、唐家圩、抱
    嘴(觜)圩、刘家圩、季家垾、沙垾、新兴圩、南北二圩、永成圩、长保圩、南长保圩、大小圩、魏家垾、万家圩、车筒圩、东上坦、龙家堰、苏家坦、石嘴滩(坦)、潘家坦、城西垾、桥荡滩、谢家滩、高家堰、朱家垾、吴家滩、小许家圩、(河北)大麦滩、史家圩、福兴圩、尖刀圩、新兴垾、郑前亦字堰、狮子锤字堰。
    ②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9页。
    ①《督宪刘批宁国府禀淳宣两邑争界案》,《民国高淳县志·艺文》卷二十一,第339-340页。
    ②岑宇玉:《试析明代筑东坝的意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期,第175-188页。
    ③汪家伦、孙仲明:《关于胥溪运河的若干问题》,《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第109-117页。
    ④可参见张绪:《清代皖江流域市场的发展概况、特点及原因分析》,《安徽史学》2009年第5期;张绪:《清代皖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概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周怀宇:《唐代皖江水运与商业贸易》,《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等等。
    ①《景定建康志》卷十六:银林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长一十一里即鲁杨五堰也,分水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长一十五里,若李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五里长八里,何家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一十里长九里,余家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一十五里长一十里。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卷三十七,认为该处“里”字有误,“若将坝长里数改为丈数,则与胥溪宽度适合”。
    ②韩邦宪:《广通坝考》,《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九,《四库全书》578册,第697页。
    ③汪家伦、孙仲明:《关于胥溪运河的若干问题》,《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第112页。
    ④《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第11页。
    ①《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第11页。
    ②《民国高淳县志》卷三,第38页。
    ③《东坝碑记》,《民国高淳县志》卷二,第20页。
    ①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九,《四库全书》489册,第100页。
    ②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四库全书》489册,第13—14页。
    ③周必大:《壬辰南归录》,《丛书集成三编》7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第613页。
    ①《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一,第332-333页。
    ①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一,中华书局,1992年。
    ②吴文镕《买米运苏片》,《吴文节公遗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1520册,第253页。
    ①孙原湘《天真阁集》卷二十四,《清代诗文集汇编》464册,第281页。
    ②程春宇:《士商类要》卷一,《明代驿站考》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①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七“江南水路·十九”,《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②高淳地方志委员会编纂:《高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38-739页。
    ①陈悦旦:《东坝形势论》,民国《高淳县志》卷二十一,第330-331页。
    ②《陈嵩九公碑》,《乾隆镇江府志》卷四十九,《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8册》,第469页。
    1.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2000年。
    2.蔡沈:《书经集传》,《四库全书》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蔡升撰、王鏊重修:《震泽编》,《中国水利志丛刊》第61册,广陵书社,2006年。
    4.陈善谟修:《光宣宜荆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0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5.陈寿:《三国志·吴书》,中华书局,2000年。
    6.程大昌:《禹贡论》,《四库全书》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程瑶田:《禹贡三江考》,《续修四库全书》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单锷:《吴中水利书》,《四库全书》5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四库全书》4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高淳地方志委员会编纂:《高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11.顾大韶:《炳烛斋随笔》,《续修四库全书》11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2.顾炎武:《日知录》,《四库全书》8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3.归有光:《三吴水利录》,《四库全书》5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4.归有光:《震川集》,《四库明人文集丛刊》12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5.韩邦宪:《广通坝考》,见《吴中水利全书》,《四库全书》5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6.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省志辑01册》,凤凰出版社,2011年。
    17.贺长龄:《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
    18.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9.黄汴:《一统路程图记》,见《明代驿站考》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0.黄震:《黄氏日抄》,《四库全书》7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1.郏侨:《郏侨再上水利书》,见《吴中水利全书》,《四库全书》5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2.姜顺蛟、叶长扬修,施谦纂:《乾隆吴县志》,苏州图书馆藏,乾隆十年刻本。
    23.金友理:《太湖备考》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孔安国:《尚书注疏》,《四库全书》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5.乐史:《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4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四库全书》4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7.李先荣修:《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39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28.郦道元:《水经注》《四库全书》5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9.刘春堂修:《民国高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3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30.鲁式榖等编:《民国当涂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9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31.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2.罗致勋:《东坝答问》,民国铅印本。
    33.倪师孟、沈彤纂:《乾隆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9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34.钱塘:《溉亭述古录》,《清代诗文汇编》3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5.钱泳:《履园丛话》,《续修四库全书》11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6.全祖望:《经史问答》,《四部丛刊初编》293册,上海书店,1989年。
    37.阮元:《揅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
    38.沈:《吴江水考》,《水利志丛刊》60册,广陵书社,2006年。
    39.施惠,钱志澄修:《宜兴荆溪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0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40.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续修四库全书》69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1.苏轼:《东坡书传》,《四库全书》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2.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续修四库全书》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3.孙原湘:《天真阁集》,《清代诗文集汇编》4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4.韦昭:《国语韦氏解》,世界书局,1995年。
    45.吴文镕:《吴文节公遗集》,《续修四库全书》15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6.夏原吉:《苏松水利疏》,见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
    47.徐松:《宋会要》,《续修四库全书》7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8.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乾隆元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14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49.薛季宣:《浪语集》,《四库全书》11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0.杨福鼎修:《光绪高淳县志》,光绪七年刻本。
    51.杨慎:《丹铅总录》,《四库全书》8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2.杨守敬:《晦明轩稿》,《续修四库全书》15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3.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四库全书》5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4.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四库全书》5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5.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四库全书》5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6.赵晔:《吴越春秋》,中华书局,1985年。
    57.周必大:《壬辰南归录》,《丛书集成三编》7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58.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四库全书》4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陈天群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2.(美)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日)森田明著,雷国山译:《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4.(日)森田明著,郑梁生译:《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国立”编译馆出版,1996年。
    5.《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
    6.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8.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管跃庆:《地方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黄宗凯、赵绍成主编:《社会学概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贾征,张乾元:《水利社会学论纲》,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江苏省通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通志稿·灾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3.李宁主编:《社会学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
    16.魏嵩山:《太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17.吴琦主编:《明清社会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8.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南京水利实验处,1950年。
    19.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
    20.余同元:《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21.郑肇经:《中国水利史》,上海书店,1984年。
    22.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
    23.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
    24.宗菊如主编:《中国太湖史》,中华书局,1999年。
    1.岑宇玉:《试析明代筑东坝的意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2期。
    2.陈家其:《太湖流域南宋以来旱涝规律及其成因初探》,《地理科学》1989年第9卷01期。
    3.褚绍唐:《吴淞江的历史变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2期。
    4.丁文江:《扬子江下游地质》,《太湖水利季刊》1917年第1卷第3期。
    5.范金民:《政繁赋重,划界分疆:清代雍正年间江苏升州析县之考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6.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及其社会控制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7.冯贤亮:《清代江南乡村的水利兴替与环境变化——以平湖横桥堰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
    8.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
    9.胡焕庸、任美锷、李旭旦:《东坝考察记》,《方志月刊》1933年第6卷第2期。
    10.胡品元等:《调查东坝报告书》,《太湖流域水利季刊》1928年第1期。
    11.佳宏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汉中府的堰渠水利为中心》,《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
    12.金家年:《丹阳湖的历史变化与水阳江流域的农田开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13.李灼华:《长江三角洲上游地区的古地理环境问题》,《地震学刊》1989年第3期。
    14.马俊亚:《淮北盐业中的集团博弈与利益分配(1700—1932)——商人集团的寻租活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5.马俊亚:《集团利益与国运衰变——明清漕粮河运及其社会生态后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马俊亚:《两淮盐业中的集团博弈与利益分配(1700-1932)——国家机器的自利化》,《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17.马俊亚:《治水争执与淮河下游地区的社会冲突(1579-1949)》,《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8.满志敏:《黄浦江水系形成原因述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19.潘清:《明代江南水利治理述论》,《殷都学刊》2004年第4期。
    20.潘清:《清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述论》,《学海》2003年第6期。
    21.史念海:《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期。
    22.孙景超:《宋元至民国时期太湖流域水利志书述评》,《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7期。
    23.汪家伦、孙仲明:《关于胥溪运河的若干问题》,《太湖水利史论文集》1986年。
    24.汪家伦:《历史时期太湖地区水旱情况初步分析(四世纪—十九世纪)》,《农史研究》(第3辑)1983年。
    25.王建革:《10-14世纪吴淞江地区的河道、圩田与治水体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6.王建革:《从三江口到三江:娄江与东江的附会及其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7.王张华、陈中原等:《太湖流域公元公元960年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研究》,《地理科学》2002年第22卷05期。
    28.魏嵩山:《丹阳湖区圩田开发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研究》,1986年第1辑。
    29.魏嵩山:《胥溪运河形成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总第S1期。
    30.吴滔:《赋役、水利与“专业市镇”的兴起——以安亭、陆家浜为例》,《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年。
    31.谢湜:《明前期江南水利格局的整体转变及相关问题》,《史学集刊》2011年第4期。
    32.徐建平:《从界限到界线:湖滩开发与省界成型——以丹阳湖为例》,《史林》2008年第3期。
    33.余同元:《楚水漫漫,吴波漾漾——由汉志三江沿革看皖南与长三角历史地理相关性》,《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4.张爱华:《舞动的河流:皖南青弋江历史源流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5.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36.张绪:《清代皖江流域商品经济发展概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37.张绪:《清代皖江流域市场的发展概况、特点及原因分析》,《安徽史学》2009年第5期。
    38.章钤:《略谈古今胥河》,《江苏水利》1998年第1期。
    39.赵崔莉:《清代皖江圩区水利纠纷及权力运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0.周怀宇:《唐代皖江水运与商业贸易》,《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41.朱诚、林承坤、马春梅等:《对江苏胥溪河成因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探讨》,《地理学报》2005年第4期。
    42.庄华锋:《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0卷第3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