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理论的核心是“艺术史的基本概念”,它并不是要分析个性化的审美创造的独特之处,而是要分析美何以被创造出来。也即,艺术风格理论就是最普遍的再现形式。
     艺术的盛衰兴亡的形态学分类将艺术发展与生命周期相比拟,不足以表征审美创造的独特可能性。沃尔夫林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由现代科学思想的发展和现代艺术运动的历史背景为他创造的独特可能性出发,经过对古典艺术、巴洛克艺术特征的全面考察,进而进入整个再现艺术历史的研究,将整个西方艺术发展史,尤其是文艺复兴以降的再现艺术发展史,纳入一个统一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的基础是古典艺术和巴洛克两个相对的风格图式,两者之间的辨证发展可以归纳为五组概念,即线描方法向图绘方法的发展,平面向纵深的发展,封闭的形式向开放的形式的发展,多样性向同一性的发展,主题的绝对清晰和相对清晰。沃尔夫林认为这五组概念作为先验范畴是人类观看世界的固有模式,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表征,说明审美创造的可能性是多种因素的统一。所有这些因素又可以被归于形式感这个概念。沃尔夫林赞同“风格—价值”整体论,反对将形式当作内容之容器的观念,而是将艺术品看作是由不同质的层次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价值不是固定的,而在于实现审美理想的过程之中。
     他一方面指出需要“典型”、“精致完美”,另一方面又指出从最严格的意义上并不存在“精致完美”,这是要说明创造作为过程的特性,这个过程是众多艺术家不断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
     沃尔夫林理论研究的心路历程由对古典艺术和人文精神的研究开始,渐渐归于一种多元文化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人文主义普适价值观和历史主义所倡导的对每个民族、每个时代、每一个体的独特创造的理解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统一以独特的方式回应了现代思想中关于事实和价值关系问题的争论,将对审美创造的完美性的永恒的观看,纳入一个永恒的、见之于具体艺术实践的流动过程之中,其研究不但对再现艺术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说明,也为系统地表征西方现代艺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科学作为一个文化过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完整的理论。
     沃尔夫林的理论见之于完美的普适价值和永恒流变的艺术潮流之间,他力图说明审美创造是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完善的进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中对永恒的追求和对无限的追求各自具有其合理性,但各自又只能说明人类理想中的一个方面,当我们将这两个方面纳入两种人与世界的沟通方式之间的辩证的钟摆式运动时,我们的视野变得清晰了。这样,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理论意味着人与世界沟通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但表明审美创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无法预测的,但是它都意味着人与世界的两种沟通方式之间的关系,赋予人观看世界、与世界沟通的视野。
The core of Wolfflin’s art style theory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art history. It doesn’t analgesics the individuation of art creation, but analysis how the beauty is created, that is to say, the art style theory is the most universal reappearance form.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arts morphology of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with lifecycle but it can not represent individuation on the basic when realized this problem, started to go, with individuation probability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hough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odern art movement. After the antique, Wolfflin had gone through the cover re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assicality art and the Baroco art, come into the research of the whole reappearance art, taken the entire occident art phylogeny, especially the reappearance art of enjoin in the period of Revival of Learning into a uniform concept system. The opposite style drawing of classicality art and the Baroco art is the basic of this concept system. The anti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these drawings can reduce to five group concepts: the development from linear to painterly, from plane to recession, from closed form to open form, from multiplicity to unity, the absolute clarity and the relative clarity of subject-matter. Wolfflin considers it is the inherence mode of human beings viewing the world that these five group concepts as a category before check. They are the differ sides representation of the same thing, this illuminate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taste is the unify of manifold complication. This entire factor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oncept of the form sense.
     Wolfflin had agreed with the integer theory of“Style-Essays”. Even he had opposed the concept that take the form as the content, through seen the artwork as a whole constituted with dissimilarity arrangement. In the whole, the value is not fixed, but consisted the course of realizing the idea of taste.
     In one side, he had indicated the need of“representative”,“delicacy perfection”,in another he had pointed in the most striated meaning there is no exist of“delicacy perfection”. The creating is a specialty course which legion artists sustaining to work hard on. The pathway of course of Wolfflin’s theory research had begun with the research to classicality art and the spiritual of civil, and gradually it belongs to a concept of the multiple cultures. This concept is the two sides of understanding which advocated by the ripeness applicability value of the style and the historic creed in every nation, every individual’creat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unification of the two sides responded the dispute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act and the value. it had taken the view of creating perfection into a course of invariable, can be seen in the practice of art activity. Not only had his research provided a excisions illum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ersion art, but also provided the integrated theory and a important visual angle to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occident art and China tradition art.
     Wolfflin’s theory can be seen in the finished ripeness applicability value and forever changing art fashion. He had try his best to illuminate the creating taste is the way entered the world which gradually consummates in the long human history. this way had its rationality to pursue the everlasting and the limitless. When we brought the two sides to the genus peopl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just like the contradiction pendulum movement, our eyeshot became clearly. Thus, Wolfflin’s art style theory meanings the two ways that the peopl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These two ways have no absolutely differ that which is better, but it makes it clearly that creating taste exists many possibil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different sections, different nation, even different individuals. The possibility may not be forecast, but is meanings the relations that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endowing with people the visual field that people watch the world,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引文
①[挪威]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文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394 页,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
    ① 一译“涂尔干”。
    ②张广智、陈新:《西文史学史》225—226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③〈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10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
    ④ 相关研究参见 Michael Podro:《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PP1—20,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竹内敏雄编修《美学事典》增补版,PP72—78,東京,弘文堂,1983;王世德主编《美学辞典》,23 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年。
     ① [德]温克尔曼:《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载《希腊人的艺术》,12—13 页,邵大箴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12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11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① 参见 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400 页,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
    ① 参见赫伯特·里德:《古典艺术》,英译本序言,载[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50 页,潘耀昌、陈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② Udo Kultermann,Geschichte der Kunst Geschichte, Ullstein Sachbuch, 1981.
    ③ [英]安东尼·维德勒:《艺术史的哲学——从温克尔曼到德昆西》,载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终结了吗》,103—104 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① Udo Kultermann,Geschichte der Kunst Geschichte, Ullstein Sachbuch, 1981.
    ②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年。
    ① Udo Kultermann,Geschichte der Kunst Geschichte, Ullstein Sachbuch, 1981.
    ② [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下卷,690—691 页,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
     ① [德]格罗斯:《艺术的起源》(1897),第 3 页、第 25 页、第 5 页、第 18 页。载[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下卷,689—690 页,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
     ① [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下卷,717—718 页,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
     ① [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44页,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 [德]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的终结》,载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终结了吗》,303—304 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① [英]赫伯特·里德:《古典艺术》英译本序言,[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48—350 页,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① [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102—103 页,182 页,蒋孔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① [美]雷内·韦勒克:“浪漫主义的再考察”,载《批评的概念》,197 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年。
    ② 原文作“亨利希·沃夫林”。
    ③ [美]雷内·韦勒克:“近年来欧洲文学研究中对于实证主义的反抗”,载《批评的概念》,258-259 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年。
     ① [美]雷内·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概念”,载《批评的概念》,70-71 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年。
    ② [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44 页,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① [英]安妮·霍丽:《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45 页,易英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 年。
    ② 陶东风:《文学史哲学》,122 页,219—220 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③ 同上,219—220 页。
    ④ 丁宁:《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130 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① [英]鲍桑葵:《美学史》,439—441 页,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②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25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年。
    ①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三卷,91-92 页,罗经国﹑陈筠﹑莫润先﹑张长寿﹑王乃新﹑赫际陶﹑郭方﹑刘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年。
    ② 同上,91-92 页。
    ③ 同上, 83—105 页。
    ①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68 页,陈体芳译,张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②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三卷,98 页,罗经国﹑陈筠﹑莫润先﹑张长寿﹑王乃新﹑赫际陶﹑郭方﹑刘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年。
    ③ 同上,106 页。
     ①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231 页,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② [英]肯尼思·麦克利什主编:《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中),643 页,查常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
     ①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228—229 页,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
     ① [意] 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189 页,王天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
    ② [英]鲍桑葵:《美学史》,317—318 页,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① 载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30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② [瑞士]迈约:《希腊造型艺术史》,116 页,载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31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③ [瑞士]迈约:《希腊造型艺术史》,195 页,载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31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① [瑞士]吕莫尔:《意大利研究》。载黑格尔:《美学》第一卷,219 页,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
    ②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215 页,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
    ③ 同上,220 页。
     ①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309 页,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
    ②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26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①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27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2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① 参见[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240 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
     ① [美] 克莱因鲍尔:《美术史研究导论》,杨思梁、周晓康译。载《美术译丛》1986 年 3 期,50 页,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30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① [意]瓦萨里:《著名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传记》。载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92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②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30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①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31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② 载 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77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引文见《历史著作史,下卷》第三册,613 页。
    ③ [法]丹纳:《英国文学史》。载 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77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引文见《历史著作史,下卷》第三册,613 页。
    ①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31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② 载 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77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引文见《历史著作史,下卷》第三册,613 页。
    ③ [法]丹纳:《英国文学史》。载 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77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引文见《历史著作史,下卷》第三册,613 页。
    ① [法]丹纳:《艺术哲学》,116 页,合肥:安徽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年。载 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82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② [法]丹纳:《艺术哲学》,116 页,合肥:安徽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年。载 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82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① 载《历史著作史·下卷·第四分册》,621 页。引文见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83 页,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② 同上,183 页。
     ① 参见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186 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①[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31—432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年。
     ①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433—437 页,陈钢林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年。
    ①[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4页,张金言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年。
    ① [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3-4页,张金言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年。
    ② 同上,3-4页。
    ③ 同上,3-4页。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17 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①[英]鲍桑葵:《美学史》,365 页,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① [瑞士]H·沃尔夫林 :《艺术风格学》,22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①[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60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①[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153—154页,杨思梁、范景中、严 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
    ①[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16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① [英]布莱恩·麦基编:《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366 页,周穗明、翁寒松 译,翟宏彪校,北京:三联书店,1987 年。
    ② 至于中国传统艺术中始终不渝的整体感,其基础却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它与古人“天 人合一”的天道自然观相联系,着眼于一个混沌的世界。在混沌的世界之中,“联系”无处不 在。
    ① 参见[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58页,藩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年。
    ② 又名《圣母与圣婴》。
     ①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121 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① [法]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64 页,朱伯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①[德]希尔德布兰德:《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29 页,潘耀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① [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下册,888 页,张延风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美国文化史学罗伯特·C·拉姆指出:“浪漫主义主要是一场德国的运动……约翰·冯·赫 尔德,是浪漫主义的先驱——德国文学中的狂飙运动的首领。”‘狂飙’一词来自克林格尔的 小说《混乱,或狂飙》,赫尔德强烈地反对法国的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强调德意志‘人民的 精神’,认为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学和宗教都有这个民族的精神。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排 他主义,后来成为德国民族主义的基础。
    载[美]罗伯特·C·拉姆:《西方人文史》,下卷,299-300 页,王宪生、张月译,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年。
    ① [德]歌德:《论德意志建筑》,载范景中主编:《美术史的形状》,151-153 页,李本正、 傅新生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年。
    ② [法]热拉尔·勒格朗:《西方视觉艺术史——浪漫主义艺术》,40 页,董强、凌敏、姜丹丹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年。
    ③ [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四卷,77-78 页,罗经国、陈筠、莫润先、 张长寿、王乃新、赫际陶、郭方、刘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年。
     ① [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212 页,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年。
    ① [德]希尔德布兰德:《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45 页,潘耀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① [英] 布莱恩·麦基编:《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302 页,周穗明、翁寒松 译,翟宏彪校,北京:三联书店,1987 年。
    ① [美] 亨利·哈里斯:《科学与人》,64 页,商梓书、江先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② [英] 布莱恩·麦基编:《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303 页,周穗明、翁寒松 译,翟宏彪校,北京:三联书店,1987 年。
    ③ 同上,310—311 页。
    ① [美] 库恩:《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 9 版),228 页,郑钢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年。
    ② 同上,228 页。
    ① [美] 库恩:《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 9 版),228 页,郑钢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年。
    ① 美国哲学家欧内斯特·内格尔在《没有形而上学的逻辑》(1954)一书中说明了自然主义 的两个基本论点: “第一个论点便是在现实的自然秩序中有组织的事物的存在优先性和因果优先性。这就是 这一假定 、事件 、性质和过程的发生以及各种个体的独特行为都是随在时空中定位的物体的 组织而定的,这些物体的结构和外在联系决定和限制着发生的每一事物的出现和消失 。” “自然主义的第二个论点是:事物以及它们的性质的那种明显的多样性是宇宙的一个不可 还原的特点,它们不是把同质性更多的某种‘终极实在’或超验实体掩盖起来的虚假现象;事 件发生的前后次序或事物存在的种种依赖关系只是偶然联系,而不是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一 个固定的统一模式的体现。”
     参见[美] 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科学说明的逻辑问题》,6 页,徐向东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年。引文见《没有形而上学的逻辑》7—8 页。
    ①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76—77 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年。
     ① [日]利光功:《艺术学研究现状》,周书田译。载《美术译丛》1987 年 3 期,33 页,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① [日]利光功:《艺术学研究现状》,周书田译。载《美术译丛》1987 年 3 期,33—34 页,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 同上,33 页。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19 页,潘耀昌译,沈阳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② E·H 贡布里希:“本马沉思录”,载《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142 页,范景中译,杨成凯校,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年。
    ① [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375-376 页,褚朔维译,兰州:学苑出版社,1987 年。
    ① 参见[英] 肯尼斯·麦克利什主编:《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下),1236—1237 页,查 常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
    ② 参见《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110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年。
    ① [美]马克斯:《感觉的统一性》, 182 页,纽约,1978 年。载[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对 美术教学的意见》,89 页,郭小平、翟灿、熊磊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 31—32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 178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① 刘安:《淮南子》。
    ②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88 页,郭小平、翟灿、熊磊译,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
    ① 载[英]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287 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年。
     ① [意] 乔治·瓦萨里:《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461 页,刘明毅译,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① [英]肯尼思·麦克利什主编:《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91 页,查 平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 年。
    ② [英]修·昂纳、约翰·弗莱明著,范迪安中文版主编:《世界艺术史》,576 页,吴介祯等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年。
    ③ [英]修·昂纳、约翰·弗莱明著,范迪安中文版主编:《世界艺术史》,576 页,吴介祯等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年。
     ① 同上,438 页。
    ② Karen—Edis Barzman: The Florentine Academy and the early Morden State—the Discipline of Disegno, PP.151—159.Cambridge Uuiverity Press,2000.
     ① 刑莉:《自觉与规范——16-19世纪欧洲美术学院》,188-18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 圣路加学院的素描教学体系只坚持了几年就夭折了,但它却被法国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全盘吸纳并进一步加以完善,成为欧洲美术学院在较长时期中的艺术教育规范。参见刑莉:《自觉与规范——16-19世纪欧洲美术学院》,36-3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 刑莉:《自觉与规范——16-19世纪欧洲美术学院》, 8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 [法] 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38 页,朱伯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③ [法] 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42—43 页,朱伯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63-64 页,宗白华译,高务印书馆,1965 年。
    ①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载《苏东坡集》前集卷二十三。
    ② [英]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68-69 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年。
     ① 同上。
    ②《洞天清禄集》载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51—52 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6 年。
    ③ 俞剑华辑:《石涛题画集》;载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313 页,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年。
    ① A·瓦莱:《“道”和它的力量》,纽约:谷鲁弗,1958 年第 55 页。载[美] 鲁道夫·阿 恩海姆著:《视觉思维》,45 页,腾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年。
    ② [英] De Agostini 出版公司:《透纳》,10—11 页,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年。
     ② [英] De Agostini 出版公司:《透纳》,11 页,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年。
    ① [美]约翰·雷华德、[英] 贝纳·顿斯坦《印象派绘画大师》,20 页,平野、陈友任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① [法]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39 页,朱伯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② 同上,40 页。
     ① [美] 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66 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 1999 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15 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② 同上,16 页。
    ①此为该书全名,即《悲剧的诞生》。
    ②这是尼采对阿波罗的形容,一般被认为是其刻意的误读。
    ③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 1750—1950》第四卷,392—393 页,杨自伍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 参见[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2—6 页,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6 年。
     ①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艺术文选》,107 页,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6 年。
    ② [瑞士]沃尔夫林:《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风格演变的成因”),载 《美术译丛》1984 年第四期,黄河清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① [英]肯尼斯·麦克利什:《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上),71页,查常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15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② 又译艾尔文·潘诺夫斯基。
    ① [德]艾尔文·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2-3页,(导言:“作为人文主义一门学科的艺术史”,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 人文主义一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理解,C 、兰蒙特在《人文主义哲学》中指出,人文主义“可以是早期人文主义者在希腊人身上发现的理性平衡,可以是因笃信宗教而获得的自由和对伊丽莎白女王或本杰明·富兰克林各方面生活的强烈兴趣,或者可以是以人为中心和约束力的哲学,凡此种种,大抵可归于天主教的、理性的、科学的、自然的、民主的和马克思主义的几大类”。参见 C、兰蒙特:《人文主义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m,魏楚雄译,伦敦,1958 年,9 页 。载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11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
     ① 参见[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5-6 页,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② 张广智、陈新:《西方史学史》,107-108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2 页,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② [日]泽木四方吉:《沃尔夫林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金小贤译,阿庞校。《美术 译丛》1984 年 4 期,29 页,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① [美]克莱因鲍尔:《美术史研究导论》,杨思梁,周晓康译,《美术译丛》,51—52 页,1985 年 3 期,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① [美]维勒克:《批评的概念》,66—67 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年。
    ②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3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30—31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① [日]泽木四方吉:《沃尔夫林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金小贤译,阿庞校。《美术译丛》 1984 年 4 期,30 页,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 [瑞士]沃尔夫林:《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风格演变的成因》,黄河清译。《美术译丛》 1984 年 4 期,30 页,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① [日]泽木四方吉:《沃尔夫林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金小贤译,阿庞校。《美术译丛》 1984 年 4 期,30 页,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①[挪威]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20世纪》,244页,童世骏, 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① J·G·Herder: Auch eine Philsophie der adschichte zur Bildung der Mensc- hheit (1774),Frankfurt am Main,1967,P.40;载[挪威]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 从古希腊到20世纪》,252页,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② J·G·Herder: Auch eine Philsophie der adschichte zur Bildung der Mensch- heit (1774),Frankfurt am Main,1967,P.40;载[挪威]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 古希腊到20世纪》,252页,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③ [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11 页,耶尔恩·吕森、胡昌智编撰,胡昌智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① W·Dilthey: Zur Weltans-chauungslehre.[挪威]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 从古希腊到20世纪》,402页,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②[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载欧阳康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48-49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 参见[英]安东尼·肯尼编《牛津西方哲学史》,190—191页,罗杰·斯克拉顿著, 韩东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彼得·伯克”载[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迪丝-伯克主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 168页,彭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 [古希腊]阿布德拉的普罗戈拉《论真理和论神》,载[美]F·N·麦吉尔主编:《世 界哲学宝库》,46页,本书中文版编委会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①[古希腊]阿布德拉的普罗戈拉《论真理和论神》,载[美]F·N·麦吉尔主编:《世界 哲学宝库》,46-49 页,本书中文版编委会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①[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49-50页,杨祯钦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2年。
    ② [巴西]G·梅基奥尔:《福科》,42页,朝阳红译,北京:1999年。
     ①[美]普特南:《意义和道德科学》,PP.20,1977,载夏基松、沈斐凤编著《西方科学哲学》, 187 页,夏基松、沈斐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
     ① 参见[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138-139 页,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
     ① [美]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卷五,588 页,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9 年。
    ② 同上,603 页。
    ③ 恽向:《玉几山房画外录》。
    ① [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113 页,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② [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113-114页,李适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③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246页,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① 即《梵蒂冈圣殤》,是米开朗基罗最早期也最传统的四件圣殤作品之一。
    ②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48 页,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年。
     ① [德] 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77 页,邵大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年。
     ② [瑞士] 沃尔夫林:《古典艺术》,2 页,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年。
    ③ 即北宋书画家文同,字与可,擅画墨竹。
    ① 黄庭坚:《题宗室大年永年画》。
    ② 笪重光:《画筌》。
    ①[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03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05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 又称《美丽的女园丁》或《绿野圣母》。
    ③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05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① 《老子》第十二章。
    ② [古罗马]西塞罗:《论演说》[De Oratore]H.拉克姆[H.Rackham]英译,勒伯古典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1940 年。载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158—159 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年。
    ③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362 页,何新译,马香雪校,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
     ①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362 页,何新译,马香雪校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
    ① 秦祖永:《桐荫画诀》。
    ② 载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362 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
    ① 龚贤:《柴丈人画稿》。
    ② 龚贤:《课徒画说》。
    ① 龚贤:《龚贤书画合壁册》。
    ② 戴熙:《习苦斋画絮》。
    ③ 华翼纶:《画说》。
    ④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① [英]:M·兰福德:《世界摄影史话》,157 页,谢汉俊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1986 年。
    ① 龙憙祖、米家庆编著:《外国摄影名家名作》,22 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年。
    ② 同上,22 页。
    ③ [美]亚当斯:《A·亚当斯回忆录》,92 页,宋伟航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9 年。
    ①[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05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
    ① [美]亚当斯:《A·亚当斯回忆录》,162 页,宋伟航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9 年。
    ② [美]亚当斯:《A·亚当斯回忆录》,182 页,宋伟航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9 年。
    ①[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246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所学也。
    参见董其昌:《画旨》。 又有“画分南北宗”之论: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潇以至马、夏诸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槃、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赏吴道元、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参见董其昌:《画眼》。
    ① 王翚:《与南田评重光〈画筌〉》。
     ① [德]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39 页,潘耀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4 年。
    ② 华翼纶:《画说》。
    ①[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1-2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②[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 2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③ 法国摄影家和电影导演卡蒂埃·布勒松所使用的相近意义的用语是“决定性瞬间”。
    ④[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148-149 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⑤ 又称为《唐娜· 韦拉塔》。
     ① [德] 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49 页,邵大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年。
    ① 孙过庭:《书谱》。
    ②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11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11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② 谢林和叔本华都引用过这段话,参见[英]鲍桑葵:《美学史》,369 页,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宇宙论》,396b。载[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88 页,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
    ①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135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 杭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
    ② 王翚:《清晖画跋》。
     ① 恽向:《玉几山房画外录》。
    ② 龚贤:《画跋》。
    ① 韩拙:《山水纯全集》。
     ①[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115页,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② 同上,114页。
    ①[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313页,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参见蓬波尼厄斯·高里卡里:《论雕塑》,布罗尔克豪斯版,220页。载([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14页,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53页,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 [瑞士]沃尔夫林:《古典艺术》,64 页,潘耀昌、陈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年。
    ① 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11页,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 [意]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2 页,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
     ① 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科学思潮——科学、修饰与权力》,31—32 页,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① Horgon, John. The End of Science :France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in the Twilignt of the Scientific Ages. New York:Addison Wesley,1996.pp.93.载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 科学思潮——科学、修饰与权力》,2—3 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② Horgon, John. The End of Science :France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in the Twilignt of the Scientific Ages. New York:Addison Wesley,1996.pp.9. 载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 科学思潮——科学、修饰与权力》,3 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③ Horgon, John. The End of Science :France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in the Twilignt of the Scientific Ages. New York:Addison Wesley,1996.pp.3. 载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 科学思潮——科学、修饰与权力》,3—4 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①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16-18 页,潘耀昌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 [美]H·阿金:《思想体系的时代——十九世纪哲学家》,67 页,王国良、李飞跃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
    参见[英]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10—14 页,查汝强﹑江枫﹑邱仁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① [英] 肯尼斯·麦克利什:《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形成世界的观念》(中),681— 682 页,查常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① [英] A. F. 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167 页,查汝强、江枫、邱仁宗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年。
     ① [英]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1 页,范景中编选,杭州:浙江摄 影出版社,1989 年。
    ①参见[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143-144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
    ① [法]卢梭:《爱弥尔》,第二卷,载《新美术》1986 年 2 期,72页,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①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84-85 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年。
    ② [德]施杜里希:《西方哲学史》,第 17 版,270 页,吕叔君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年。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229 页,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③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81-82 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年。
    ①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270 页,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年。
    ② [法] 保尔·朗多斯基:《从乌东到德加》,45 页,沈宝基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6 年。
    ③ 同上,48 页。
     ① [英] De Agostini 出版公司:《透纳》,3 页,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年。
    ② [法] 保尔·朗多斯基:《从乌东到德加》,59 页,沈宝基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6 年。
    ① 参见曹意强:《艺术与历史》,10—12 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年。
    ② 通用译名为“毕沙罗”。
     ① [法] 让·雷诺阿《雷诺阿传》142 页,陈伯详、王南方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7 年。
    ② [美]约翰·雷华德、[英] 贝纳·顿斯坦《印象派绘画大师》,24 页,平野、陈友任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① 载[美]约翰·雷华德、[英] 贝纳·顿斯坦《印象派绘画大师》,36 页,平野、陈友任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① [法] 保尔·朗多斯基:《从乌东到德加》,66 页,沈宝基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6 年。
    ① “Looking at life with the Eyes of a child,”from Matisse on Art,Phaidon;载《新美术》1986 年 2 期, 72 页,范景中泽,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 “Looking at life with the Eyes of a child,”from Matisse on Art,Phaidon;载《新美术》1986 年 2 期, 70 页,范景中泽,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① [法]罗丹述,葛塞尔著,《罗丹艺术论》,49—55 页,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1 年。
    ① [日]竹田纯郎编修、大成信哉著:《哲学告诉我》,192 页,刘文柱译, 北京:东 方出版社,2005 年。
     ① [巴西]G·梅基奥尔:《福科》,42 页,朝阳红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年。
     ①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88 页,郭小平、翟灿、熊磊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
    Heihrich Wolfflin :Prologomena zu einer Psychologie der Architektur (diss., U. Munich,1886); also in Kleine Schriften (Basle, 1946)
    Heihrich Wolfflin :Renaissance und Barock (Munich, 1888; Eng. trans., London, 1964)
    Heihrich Wolfflin:‘Die antiken Triumphbogen in Italien’, Repert.Kstwiss., xvi (1893),pp.II-27
    Heihrich Wolfflin:Klassische Kunst (Munich, 1899; Eng. Trans., Oxford, 1953)
     Heihrich Wolfflin:Kunst Albrecht Dürers (Munich, 1909;Eng. Trans., London,1971)
    Heihrich Wolfflin: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Munich, 1915); Eng. trans. as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London, 1932)
    Heihrich Wolfflin:Kleine Schriften (Basle, 1946) [with bibliog.]
    Heihrich Wolfflin:Gedanken zur Kunstgeschichte (Basle, 1947)
    E. Panofsky:‘Das Problem des Stils in der bildenden Kunst’, Z. ?sth. & Allg. Kstwiss., x(1915), pp.460-67; also in Aufs?tze zu Grundfragen der Kunstwissenschaft (berlin,1964)
    E. Heidrich: Beitr?ge zur Geschichte und Methode der Kunstgeschichte (Basle, 1917)
    B. Croce :‘ Un tentativo eclettico nella storia delle arti figurative’, Nuovi saggi di estetica (Bari,1920),pp.251-7
    A. Hauser: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London, 1959), pp.199-276
    E. H. Gombrich:‘ Norm and Form’, Norm and Form: Studi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London, 1966), pp.89-98
    L. Dittman: Stil, Symbol, Strukltur (Munich,1967),pp.50-83
    M. Brown:‘The Classic Is Baroque: On W?lfflin’s Art History’, Crit. Inq., viii (1982), pp.379-404
    M. Podro: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1982), pp.98-151
    Antonio Paolucci and Marco Chiarrini :PAINTINGS IN THE UFFIZI & PITTI GALLERIES , Boston · New York · Toronto · London:Bulfinch Press, Little,Brown and Company ,1994.
    Colin Eilser: MASTER WORKS IN BERLINA CITY’S PAINTINGS REUNITED,Boston·New York· Toronto· London : Bulfinch Pres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6.
    Lawrence Gowing : PAINTINGS IN THE LOUVRE, New York :Stewart , Tabori & Chang,1987.
     Uwe Fleckner: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Bonne:Konemann Verlagsgesellschaft ,2000.
    Ludwig Goldscheider,IlseSchneider-Lengyel,Sommerville Story:RODIN,London·New York:Phaidon Press,1939.
     Stephanie Buck: Hans Holbein (1497/98-1543), Bonne:Konemann Verlagsgesellschaft ,1999.
     Sophia Craze: MARY CASSATT, New Yock/Avenel,New Jersey:Crescent Books Corp,1990.
    John Szarkowski:The Portfolios Of Ansel Adams: Boston·New York · Toronto · London : Bulfinch Pres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7.
    Thomas Hoving:Andrew Wyeth: Boston·New York· Toronto· London : Bulfinch Pres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5.
     Laurent Manoeuvre :Velasquez Le Siecle D’or, Paris: Herscher,1994. Colin B.Bailey :Renoir’s Portraits,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
     Robert Rosenblum :MUSEE D’ORSAY,New York :Stewart, Tabori &Chang,1989.
    [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英]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年。
    丁建弘、李霞:《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 [日]丹治信春:《蒯因——整体论哲学》,张明国、湛贵成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美]海尔曼·J·萨特康普编:《罗蒂和实用主义——哲学家对批评家的回应》,张国清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英]迈克尔·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吴玉军译 ,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年。
    [加拿大]弗兰克·库宁汉:《社会科学的困惑:客观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年。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年。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
     [英]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彭刚校,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年。
    何兆武、陈启能主编:《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张泽乾、张延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杜中信、李和生、梁建生:《历代名碑技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美]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美]罗伯特·莱希曼博士:《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李胜福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年。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年。 王林:《美术形态学》,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1 年。
    萧平、刘宇甲《龚贤》,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年。
    [法]雅尼克·杜朗:《中世纪艺术》,董强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年。
    郭小川:《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德]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
    [英]泰勒:《从开端到柏拉图》,韩东晖、聂敏里、冯俊、程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
    [美]阿丽斯贝塔·爱丁格:《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戴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年。
    [法]P·弗里德—卡拉萨特:《西洋美术巨匠辞典》,阎雪梅,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6 年。
    [法]J·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徐庆平,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2年。
    曹意强:《艺术与历史》,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1 年。
    [法]热拉尔·勒格朗:《浪漫主义艺术》,董强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法]赖那克:《阿波罗艺术史》,李朴园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术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陈波:《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美]莉莲·弗里古德:《美国名画家传》,黄少荣、马金凤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年。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
    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武昌:华中理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基础教学大纲:《设计素描》,吴华先译, 王受之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年。
    [美]鲁道夫·阿思海姆:《视觉思维》, 腾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 年。
    周积寅编著:《辑画中要论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 年。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1985 年。
    [美]拉瑞·金:《未来访谈录——和当代最令人瞩目的人物谈明天》, 丁伯成、李秀梅、贾燕涛、邢玉春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0 年。
    [德]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术和材料》,杨红太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年。
    [美]拉尔夫·梅耶:《美术家手册——材料与技巧》,蒋达、蒋山、余红、陈志捷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0 年。
    许正龙:《雕塑学》,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年。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汇敏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陈伟:《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论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 2004 年。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瑞士]荣格:《心理与文学》,冯川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87 年。
    [德]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终结了吗?——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常宁生编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美]舒尔兹:《成长心理学》,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88 年。
    叶秀山:《美的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1 年。
    班澜、王晓秦:《外国现代批评方法纵览》,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87年。
    张卓民、康荣平:《系统方法》,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李洪甫:《太平洋岩画——人类最古老的民俗文化遗迹》,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法]乔治·索雷尔:《进步的幻象》,吕文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奥]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84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
    [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熊秉明:《关于罗丹》,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年。
    李平:《神诋时代的诗学——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诗学思想的再思与认知》,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年。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赖辉亮、金太军:《波普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美]怀特等著,王逢振主编:《2001 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陈永国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年。
    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 年。
    [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李建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何政广主编:《罗丹》,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杨东莼:《中国美术史讲话》,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
    包亚明主编:《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包亚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年。
    佟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
    [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1 年。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英]安妮·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艾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朱龙华:《意大利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年。
    [法]瓦拉德:《一个画商的回忆》,陈训明、肖先治、吴永生译,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年。
    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7 年。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
    [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杨成寅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年。
    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1年。
    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熊秉明:《诗与诗论——熊秉明文集》,第四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王焕生:《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8 年。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翟灿、熊蕾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
    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年。
    [美]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艺术的心理世界》,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法]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英]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张坚、王晓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年。
    [美]爱德华·霍夫曼:《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美]J·卡勒:《索绪尔》,张景智译,刘润清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年。
    [美]理查德·泰勒:《理解文学要素》,黎风、李杰、杜险峰、吴兴明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年。
    [美]保罗·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年。
    [美]J·P·蒂洛:《哲学——理论与实践》,古平、肖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
    [美]迈克尔·安·霍丽:《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易英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年。
    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年。
     [英]格雷:《柏林》, 北京 :昆仑出版社, 1999 年。
    [美]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法]保尔·朗多斯基:《从马东到德加》,沈宝基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 年。
    [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辞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 年。
    [美]特伦斯·戈尔登、阿贝尔:《索绪尔入门》,咏南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
    [美]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年。
    [美]戴维·考格斯威尔、保罗·戈尔登:《乔姆斯基入门》,牛宏宝译,黄应全校,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
    [英]斯托尔:《荣格》,吴琼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年。
    [英]柯林武德:《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年。
    [法]尼古拉·第弗利:《19 世纪艺术》,怀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法]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司徒以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英]古登斯:《杜尔凯姆》,李俊清等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年。
    [德]恩斯特·约翰、耶尔格·容克尔:《德意志近百年文化史》,史卓毅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年。
    [瑞士]J·皮亚杰著、左任侠、李其维主编:《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
    [英]菲利普:《威利柯特》,龙卷风译, 北京:昆仑出版社, 1999 年。
    [英]诺利斯:《德里达》,吴易译,北京:昆仑出版社, 1999 年。
    [巴西]J·G·梅奥尔:《福尔科》,韩阳红译,北京:昆仑出版社, 1999年。
    [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
    [法]加斯东·巴什拉:《科学精神的形成》,钱培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
    [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世界哲学史》,吕叔君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年。
    [英]安东尼·肯尼编:《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白烨选编:《2001 中国年度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1 年。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
    范景中主编:《美学史的形状》,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美]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宋献春、伍桂红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加拿大]查尔斯·泰勤:《黑格尔》,张国晴、朱进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年。
    [匈牙利]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
    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
    [加]马里奥·本格:《科学的唯物主义》,张相轮、郑毓信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2001 年。
    [美]里卡多·奥斯本、莫里斯·麦坎:《弗洛伊德入门》,慕伟译,黄应全校,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
    [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法]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朱伯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科学思潮——科学、修饰与权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吴友法、黄正柏主编:《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
    [法]安娜·马丁·菲吉耶:《浪漫主义者的生活》,杭零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年。
    [英]埃米莉·科尔主编:《世界建筑经典图鉴》,陈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
    孟悦、李航、李以建:《本文的策略》,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8 年。
    [美]威拉德·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宋文淦、张家龙、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
    [美]温迪·普兰编:《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曹博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年。
    邵亮编著:《巴罗克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美]埃伦·迪萨纳亚克著,周宪、高宪平主编:《审美的人》,户晓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刘大椿著:《科学哲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美]M·W·瓦拉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 ,范岱年、吴忠、金吾伦、林夏水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 年。
    [英]A·F·查尔默斯:《科学研究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英]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年。
    [美]亚当斯:《A·亚当斯回忆录》,宋伟航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3 年。
    [法]热拉尔·勒格朗:《西方视觉艺术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董强、曹胜操、苗馨,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法[彼埃尔·卡巴纳:《西方视觉艺术史——古典主义巴洛克》董强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年。
    [法]让-路易·普拉岱尔:《西方视觉艺术史——当代艺术》,董强、姜丹丹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李以泰:《黑白艺术学黑白艺术语言与形成构成》,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 年。
    [奥]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艺术的涵义》,孙浩良、林丽亚译,朱青生校,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5 年。
    [法]罗丹口述、葛赛尔记:《罗丹艺术论》 ,沈琪译,吴作人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 年。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 北京:文学出版社, 上卷,1964 年;下卷,1979 年。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 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英]E·H 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杨思梁、范景中、严善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8 年。
    阮荣春、邓濯等著:《中国历代画苑撷英》,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年。
    张法:《互看的灵思》,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年。
    [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英]冈布里奇:《艺术的历程》,党晟、康正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4 年。
    [法]罗丹述、葛塞尔:《罗丹艺术论》,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邓福星主编、李广元著:《色彩艺术学》,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年。
    靳尚谊、詹建俊、戴士和:《素描谈》,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5年。
    [法]奥古斯特·罗丹:《法国大教堂》,啸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荷兰]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年。
    李福顺:《中国美术史》,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 年。
    [德]黑格尔:《哲学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 三联书店 ,2005 年。
    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
    了庐、凌利中:《文人画史新论》,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张延风编著:《中国艺术史》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0 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奥]西格蒙·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顾闻译,上海: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
    [美]M·A·阿尔贝勃:《大脑、机器和数学》,朱熹豪、金观涛译,吴冗曾校,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
    [英]弗雷德·奥顿、查尔斯·哈里森:《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崔诚、米永高、姚炳昌译,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年。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卓如飞、周柏乔、曾聪明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
    阮荣春、顾平、杭春晓:《中国美术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年。
    陈兆复:《古代岩画》,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
    王梦赓:《书法教学指导》,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年。
    [美]罗伯特·司格勒斯:《符号学与文学》, 谭大立、龚见明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8 年。
    [美]马克·D·富勒顿:《希腊艺术》, 李娜、谢瑞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 杨白伍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2 年。
    [美]斯塔夫里阿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吴象婴校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夏基松、张继武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年。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潘运告:《张怀瓘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年。
    河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年。
    潘运告:《宣和书谱》,桂第子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潘运告:《宣和画谱》,岳仁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年。
    潘运告:《宋人画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老水番:《宋代书论》,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 年。
    米田水:《图画见闻志·画继》,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年。
    潘运告:《明代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年。
    潘运告:《元代书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沃兴华:《插图本中国书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潘运告:《明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年。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 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 年。
    [美]库恩:《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美]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齐世荣、田农、林传鼎、戚国淦、傅任敢、郝德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年。
    [美]杜兰:《世界文明史》, 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年。
    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 年。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8 年。
    [英]B·A·哈多克:《历史思想导论》,王加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年。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英] 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英]布莱恩·麦基:《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 三联书店 1987年。
    [美]S·汉姆普西耳:《理性的时代——十七世纪哲学家》,陈嘉明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
    [美]沃·考夫曼:《黑格尔——一种新解说》,张翼星译,郑志宁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
    [英]I·柏林:《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孙尚杨、杨深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詹姆斯·菲译,丁三东、张传友、邓晓芒、张离海、郝长墀、张建华、何卫平译,邓晓芒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
    [美]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上册,林方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年。
    [美]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下册,林方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挪]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
    [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王景和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北京: 三联书店 ,1996 年。
    [法]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 陈修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美]彼德曼:《柏拉图》,胡自信译,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年。
    [英]W·D·罗斯:《亚里士多德》,王路译,张家龙校,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
    [美]杜兰:《世界文明史》,幼狮文化公司,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8年。
    马采、陈云:《世界哲学史年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 Felix Gilbert Stephen R ·Graubard:《当代史学研究》,李丰斌译,台北:明文书局, 1982 年。
    [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赵成文、藤晓冰、孟今明译,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瓦伦汀:《实验审美心理学》,潘智彪译,北京: 三环出版社。
    [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美]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美]杜兰特:《哲学的故事》,金发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美]M·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马雍、厉以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
    [德]马克斯·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姚曾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
    [奥地利]安东·埃伦茨维希:《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肖聿、凌君、靳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
    [美]唐纳德·帕尔默:《克尔凯戈尔入门》,张全治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滕守尧、朱疆源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美]内森·卡伯特·黑尔:《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沈揆一、胡知凡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年。
    [法]丹纳:《艺术哲学》, 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1年。
    [美]丹尼尔·N·鲁宾逊:《现代心理学体系》, 杨韶刚、刘力、孙卫民译,李汉松、杨韶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 年。
    [美]夏洛特·布勒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 陈宝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年。
    [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英]贝尔纳·迈耶尔、特列温·科泼斯通:《麦克米伦艺术的百科词典》, 舒君、殷铭、路曦、张健生、陈英明、吴依才、邵小宁、侯锦琴、平野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8 年。
    柳治徵:《中国文化史》,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88 年。
    [苏]K·C·巴克拉捷:《近代哲学史》,愚生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
    米尚志编译:《动荡中的繁荣——魏玛时期德国文化》,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杜任之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年。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靳希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年。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张蒙哲、王寅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年。
    邓晓芒:《黑格尔辩论法讲演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年。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特别关于哲学问题》,上卷,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沉晖、海平、叶舟译,冯俊校, 北京:中国人民学出版社, 1991 年。
    [美]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李河、刘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8 年。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 邹德侬、巴竹师译、刘珽译,沈玉麟校,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年。
    [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禇朔维、李同武、聂建国、赵国运译,杨照明校,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 1996 年。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上海 :三联书店, 1991 年。 克劳斯·博格斯特:《艺术判断》,万承俊、蒋芒译,上海:三联书店。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 年, 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潘运告:《清人论画》,潘运告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年。
    潘运告:《晚清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年。
    [美]弗里乔夫·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卫飒英、李四海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年。 王世德主编:《美学词典》,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6 年。
    [美]小摩里斯·N·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 顾昕、张小天译,北京:三联书店。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年。
    吴光威、刘树兰编译:《创造是一门精密的科学》, 北京: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丁宁:《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年。
    [美]L·劳丹:《科学与价值——科学的目的及其在科学争论中的作用》,
    殷正坤、张丽萍译,樊长荣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年。
    殷杰:《中华美学发展论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美]R·L·基尼:《创新性思维——实现核心价值的决策模式》,叶胜年、叶隽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年。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
    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法]保罗·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 年。
    [美]A·弗里曼特勒:《信仰的时代——中世纪哲学家》,程志民等译,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美]G 桑迪拉纳编著:《冒险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周建漳、陈墀成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美]S·钱德拉塞卡:《真与美》,朱志方、黄本笑译,校起权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年。
    [美]汤姆·罗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黑格尔思想历史导论》,柯小刚译。
    [美]艾利森·利·布望:《黑格尔》,彭俊平译,李智校, 北京: 中华书局,2002 年。
     [美]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兰征:《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邵宏:《美术史的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刘永:《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美]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陈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年。
    叶庆文、王大进:《雕塑技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狄源沦编著:《外国摄影十大名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波]乔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耿幼壮、龚见明、高潮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刑莉:《自觉与规范——16 世纪至 19 世纪欧洲美术学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 年。
    蒋玄怡:《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年。
    夏基松、沈斐凤编著:《西方科学哲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英]爱德华·卢西——史密斯《世界工艺史》,朱淳译,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 1993 年。
    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李玉成译, 北京: 三联书店。
    [美]阿诺德·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卡尔迪纳·普里勃:《他们研究了人十大文化人类学家》,孙恺祥译,三联书店。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科恩:《科学中的革命》,鲁旭东、赵培杰、宋振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下卷,罗达仁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
    [瑞士]雅格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马香雪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
    [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北京: 学苑出版社。
    [意]L·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迟轲译,海口:南方出版社。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罗经国、陈筠、莫润先、张长寿、王乃新、郝际陶、郭方、刘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年。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年。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更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年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朱立元、程介未编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美]F·N 麦吉尔主编:《世界哲学宝库——巨轮 25 篇哲学名著述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张世英:《黑格尔〈小逻辑〉译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年。
    苏霍金:《艺术与科学》,王伸宣、何纯良译,北京:三联书店。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 9 卷《论诗》,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 9 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
    ——《修辞术》,《亚里士多德全集》第 9 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
    [意]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
    [意]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全 4 卷,湖北美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年。
    [德]黑格尔:《美学》第 1 卷,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全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注意辨证法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
    [意]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
    ——《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
    [英]E.H.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范景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年
    ——《艺术与错觉》,范景中等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贡布里希论设计》,范景中选编,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年。
    [英]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范景中、李本正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 年。
    [英]恩斯特·克里斯和奥托·库尔茨合著、E.H.贡布里希序《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邱建华、潘耀珠译,杭州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 年。
    [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全 5 卷,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
    ——《批评的概念》,张今言,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年。
    [美]M.H.艾布拉姆丝:《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与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
    [英]梅尔茨:《十九实际欧洲思想史》第 1 卷,周昌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
    [苏]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李辉凡、张捷译,广西:漓江出版社,1989 年。
    [美]库布勒:《视觉风格狭义论》,《美术译丛》,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年。
    [日]滨田正秀:《文艺学概论》,陈秋峰、杨国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全 11 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年。
    《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
    朱光潜:《西方美术史》上、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管锥编》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
    迟轲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邵宏等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93年。
    范景中:《图象与观念》,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 年。
    范景中主编:《美术史的形状》第 1、2 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年。
    曹意强:《艺术与历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年。
    陈 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