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阿嵯耶观音造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具有东南亚风格的阿嵯耶观音像出现于南诏晚期,是南诏、大理国最受尊崇的一位神祇,对于在许多方面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南诏国而言,以阿嵯耶观音代替汉地观音成为主尊,其中必有原因,阿嵯耶观音的出现对南诏究竟有何意义和功能,她在南诏与唐王朝的交往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其的影响如何?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嵯耶观音圣像来源的探讨,进而分析南诏与中原唐王朝的关系及阿嵯耶观音在其中的凸现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最终揭示出阿嵯耶观音圣像后面所隐藏着的思想实质:即她是南诏国王权意识、民族意识精神的象征!
    全文分为六章,各章大意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详述本文写作的目的、意义。由于阿嵯耶观音像独特的造型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信仰,长期来都受到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其造型来源,虽有多方研究,但至今尚无定论。而阿嵯耶观音在南诏历史上所受到崇拜的至尊地位,又不得不使我们对其造型来源和在南诏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深入地探讨。其次,对中外有关阿嵯耶观音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评述。任何学术的研究都是在尊重、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继承才有发展。前人对阿嵯耶观音的研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以此为线索,使我们能够明确研究的方向。最后,在充分掌握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图像学、社会学、比较等方法对阿嵯耶观音造型和信仰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 
    第二章由对《南诏图传》制作的回顾,说明阿嵯耶观音圣像在大理地区的传说来源,然后对其造型特点以及在《南诏图传》、张胜温《梵像卷》和剑川石窟中的形象作具体论述,并与同时期,即唐宋时期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的观音像进行比较,以此说明阿嵯耶观音造型和风格均与这两地的观音像完全不同,另有其来源。根据前人的研究提示,阿嵯耶观音圣像造型可能来自东南亚。事实是否如此,需要我们对东南亚及印度的观音造型进行研究,才能最后作出结论。
    第三章东南亚的佛教及佛教艺术的源头在印度,不了解印度的观音造型和风格就不可能对东南亚的观音造型和风格有深入地认识,也就无法明确阿嵯耶观音造型的真正来源。因此,本章探讨了印度的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型,并指出源于印度的不同的观音造型及风格对东南亚、中国、中亚等地区都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东南亚的影响最为深刻、长久。
    第四章东南亚是印度化最强烈的地区,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尤其是佛教及其艺术最为明显。然而,没有佛教的传入、流行就不可能有佛教艺术的存在。在这章里,我们首先论述了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尤其是观音的信仰和传播情况,同时强调了佛教的繁荣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佛教艺术的兴旺发达,而佛教艺术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广泛传播,两者相得益彰。
    其次,重点论述了7-13 世纪东南亚观音造型和风格。7-13 世纪是东南亚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和密宗发展的鼎盛时期,东南亚盛行的观音造像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由于阿嵯耶观音造型来自东南亚,东南亚的观音造型就成为本章论述的重点,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之一。本章着重详述东南亚各国不同风格的观音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critically analyze the origin, Image-making, development, popularity, affec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 of Acarya Avalokitesvara in the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s.The study also pays attention to its influence on Buddhist culture and Baizu literature. To know the Image of Acarya Avalokitesvara alone ,is to know but half its story.To prehend it to the full,we must follow it in the wake of Buddhism, to Central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sia .I try to make an iconological contrast and investgation on the source of Image of Acarya Avalokitesvara by comparing it with that of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different styles of Images of Avalokitesvara in Southeast Asia. I use these Images of Avalokitesvara to prove that the Image and the style of Acarya Avalokitesvara came from the Southest Asia,not from the Tang Dynasty as many people have thought before; my method of study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at often used by former scholars. 
    The Kings of Nanzhao used the Acarya Avalokitesvara to prove that Nanzhao was a powerful and highly organized state, having a very high level in culture, religion, economy and many other parts ,in a word ,Nanzhao was a civilized state, so they couldn’t endure Han Nationality looking upon them as barbarous. Here I use the Nanzhao tuchuan to prove that this scroll was intentionally made by the ruler, showing that the 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of Nanzhao was not from the Tang Dynasty ,but from India, thus Nanzhao had no relation with the Tang Dynasty. In fact, we know Nanzhao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help of the Tang Dynasty,its culture ,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were greatly and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y Chinese culture, the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m was very intimate. It is certain that Nanzhao had a profound affinity with China, to whom she owed all her interllecture culture.Therefore we think, due to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 the ruler employed the Acarya Avalokitesvara to risist the Han culture , the Acarya Avalokitesvara belief of Nanzhao had a special purpose,it had manifested the independence and self-confidence of Nanzhao Kingdom. Thus the Acarya Avalokitesvara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Nanzhao kingdom. 
    In addition, the emperor Longshuen of Nanzhao used the Buddhist cakravartin tradition or the Avalokitesvara Buddharaja 
    tradition,which was very prevalent in Southeast Asia and in  Empress Wuzetian period from the 7th centure A.D.The rulers of Nanzhao ruled the country with the Buddhist political ideology, they were King and Buddha or Avalokitesvara in one. The Image of Acarya Avalokitesvara was the proof.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Acarya Avalokitesvara belief and its cult of Nanzhao had particular significance,it is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Empire Consciousness and baizu national consciousness.After Nanzhao kingdom,Dali kingdom continu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belief, we can see the figure of the Acarya Avalokitesvara in the Nanzhao Tuzhuan, Chang Sheng-Wen’s Long handscroll and in the Jianchuan grottoes.Since then, the worship and the belief in the Image of Acarya Avalokitesvara has been favored among Baizu nationatily utill now. The Image of Acarya Avalokitesvara is a famous Buddhist sculpture of Yunnan, characterized by gorgeousness, ingenuity, and the feature of the illustrious fine arts of Nanzhao. It has a beauty for viewing, with both decorative elements and religious, we should highly value such a work. From this beautiful work of art , we can find not only a religious character, but also the origin of the image, moreover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And it is a very meaningful matter for the seeking of the art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work of art.
引文
倪辂《南诏野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藏抄本。
    张道宗《记古滇说集》云南备征志本。
    陈文等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云南省图书馆传抄北京图书馆藏刻本。
    普济《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本。
    蒋彬《南诏源流纪要》云南史料丛刊本。
    杨慎《滇载记》,云南备征志本。
    李元阳《大理府志》云南省图书馆传抄本。
    李元阳《云南通志》云南省图书馆传抄本。
    谢肇淛《滇略》云南省图书馆传抄本。
    诸葛元声《滇史》刘亚朝校点本。
    释圆鼎《滇释记》云南丛书本。
    《新纂云南通志》,民国三十七年四月排印本。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 年4 月。
    马长寿《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年7 月。
    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 年5 月。
    陈垣《明季滇前黔佛教考》中华书局1962 年7 月。
    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箋证》中华书局1963 年3 月。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三联书店1979 年香港
    常任侠《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年1 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8 月。
    陈兆复《剑川石窟》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7 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10 月。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 年5 月。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 年8 月。
    方国瑜《滇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9 月。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中华书局1983 年10 月。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4 月。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年10 月。
    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全三册)中华书局1984 年1 月。
    冯承均《中国南洋交通史》上海书店1984 年3 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全二册)中华书局1984 年7 月。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 年7 月。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编印《南诏史论丛》(上、下)1984 年。
    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泰国简史》编写组《泰国简史》商务印书馆1984 年10 月。
    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2 月。
    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 年4 月。
    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7 月。
    李朝真、张锡禄《大理古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5 月。
    邹启宇主编《南洋问珠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8 月。
    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年9 月。
    王叔武《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年12 月。
    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印1986 年12 月。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全三册)中华书局1987 年10 月。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年12 月。
    《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8 月。
    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 年9 月。
    巍山县县志编委会编《巍宝山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12 月。
    张锡坤《佛教与东方艺术》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年12 月。
    陈吕范《泰族起源问题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年4 月。
    秦钦峙等《中南半岛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6 月。
    邵献书《南诏和大理国》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年10 月。
    杨仲录等编《南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5 月。
    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6 月。
    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编写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年11 月。
    任继愈主编《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12 月。
    徐建融《佛教与民族绘画精神》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年12 月。
    张锡坤《世界三大宗教与艺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年12 月。
    汪宁生《云南考古》(增订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年1 月。
    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 年2 月。
    张剑华《汉传佛教绘画艺术》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年8 月。
    王海林《佛教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年9 月。
    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南诏大理文物》文物出版社1992 年12 月。
    段立生《泰国史散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3 月。
    张旭主编《南诏、大理国史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年6 月。
    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8 月。
    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石窟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年9 月。
    陈少丰《中国雕塑史》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年12 月。
    赵鸿昌、袁任远《南诏编年史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6 月。
    王民同主编《东南亚史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年12 月。
    义净《南海寄归义法传》中华书局1995 年4 月。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 年6 月。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年8 月。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8 月。
    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源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10 月。
    范瑞华《禅学与禅意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10 月。
    杨博文校释《诸蕃志》中华书局1996 年11 月。
    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1 月。
    黄春和《佛像鉴赏》华文出版社1997 年1 月。
    余嘉华《古滇文化思辩录》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5 月。
    谢光《泰国与东南亚古代史地丛考》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 年6 月。
    张声作主编《宗教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6 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12 月。
    黄夏年主编《精选佛经注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1 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年6 月。
    董增旭《南天瑰宝—剑川石钟山石窟》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年8 月。
    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年3 月。
    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年4 月
    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增订本)1999 年4 月。
    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12 月。
    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9 月。
    阮荣春《佛教南传之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12 月。
    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12 月。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王海涛《云南佛教史》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年1 月。
    刘长久《南诏和大理国宗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5 月。
    弘学《佛教图像说》巴蜀书社2001 年6 月。
    李翎编《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7 月。
    李昆声《云南艺术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8 月。
    昆明市宗教局编《昆明佛教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年8 月。
    净海《南传佛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2 月。
    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年5 月。
    金申《佛像的鉴藏与辨伪》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年10 月。
    高奣映《鸡足山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12 月。
    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中华民国五十六年版。
    王吉林《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出版,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七月版。
    张学清主编《佛教学术丛刊》第20 卷《佛教艺术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七年二月版。
    林旅芝《南诏大理国史》大同印务有限公司,1981 年3 月版。
    江鸿《南诏兴亡之追踪》,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四年十月版。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80 卷1990 年版。
    蓝吉富《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佛光出版社,中华民国八十年七月版。
    林崇安《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论》台湾慧炬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二月版
    黄懺华《佛教各宗大意》佛陀教育基金会中华民国八十九年12 月版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著作见互联网)
    释圣严《印度佛教史》(著作见互联网)
    释圣严《越南佛教史略》载《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3 期1980 年10 月。(文见互联网)
    Paul Pelliot 著(冯承均译):《交广印度两道考》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二月版。
    霍尔著(赵嘉文译注)《东南亚史》(古代部分)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印1979 年10 月版。
    约·阿·克雷维列夫著(乐峰等译)《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12 月版。
    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87 年4 月版。
    R.G.Collingwood 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7 月版.
    Laurence Binyon 著(孙乃修译)《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年2 月版。
    Charles Backus 著(林超民译)《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8 月版。
    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大英视觉艺术百科全书》(中文版)中华民国77 年10 月版。
    A·A·麦唐纳著(龙章译)《印度文化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年4 月版。
    扎雅·诺丹西饶著(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年12 月版。
    周一良著(钱文忠译)《唐代密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7 月版。
    A·L·巴沙姆主编(闵光沛译)《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John Hick 著(王志成译)《宗教之解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9 月版。
    Joseph F.Rock 著(刘宗岳译)《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4 月版。
    Paul Weiss、Von Ogden Vogt 著(何其敏、金仲译)《宗教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6月版。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2 月版。
    梁思成英文原著(梁从戒译)《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年4 月版。
    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5 月版。
    村田靖子著(金申译)《佛像的系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年8 月版。
    尼古拉斯·塔林主编(贺圣达等译)《剑桥东南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12 月版。
    Benoytosh Bhattachar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ondon 1924. 
    Sir Hari singh gour:《The spirite of Buddhism 》Luzac and Co., London 1929.   
    Reg Inald·Le May:《A concise History of Buddhist Art In Siam》Chartese Tuttle Company,Japan1962.  
    Silpa Bhirasri:《Thai Buddhist Art》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Bangkok ,Thailand 1963. 
    Hugo Munsterberg:《Art of India and South East Asia》Harryn.Abrams,INC.New York  1970. 
    Sivaramamurti:《The Art of India》Harry N.Abrams.Incorporated, New York  1974. 
    Daviol Snellgrove:《The Image Of The Buddha 》UNESCO ,1980. 
    Piriya Krairiksh:《Art in Peninsular Thailand Prior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A.D.》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Bangkok ,Thailand 1980. 
    Michael Radley:《The Art of World Religons: Buddhism》B.R.Chaw La For Heritage Publishers New Delhi,1980. 
    Jean Boisselier:《The Art of Champa》The Urban Council HongKong1982. 
    Nandana Chutiwongs:《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Germany,1984. 
    M.C.Subhadradis Diskul :《 Art In Thailand:A Brief History 》Amarin Press Bangkok,1986. 
    PhilipRawson:《The Art of South East Asia》Asia Books Ltd.Co. Thailand  1990. 
    Rita Rings:《Thai Temples and Temple mura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Nandana Chutiwongs、Denise Patry Leidy:《Buddha of The Future:An Early Maitreya From Thailand》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4. 
    John Guy《:The Avalokitesvara of Yunnan and Some South East Asian Connections》: No.17, University Of London,1994. 
    Hiram W.Woodward.J.R:《The Sacred Sculpture of Thailand》 Thames and Hudson  Ltd.London 1997. 
    Henry Ginsburg:《Thai Art and Culture》Silkworm Books Thailand  2000. 
    Meher Mcarthur:《Reading Buddhist Art:An Illustrated Guid to Buddhist Signs and Symbols》Thames & Hudson Ltd.London 2002. 
    释圣严《越南佛教史略》载《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3 期1980 年10 月。(文见互联网)。
    葛季芳《从千寻塔文物看大理国与中原文化的联系》载《云南社会科学》1984 年第2 期。
    李玉珉《张胜温〈梵像卷〉之观音研究》载《东吴大学中国艺术集》第15 卷,1986 年7 月。
    李玉珉《南诏佛教考》载《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文见互联网)。
    罗炤《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与建极大钟之密教图像》载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编《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民族出版社,2004 年11 月。
    肖明华《所见两尊观音造像与唐宋南诏大理国的佛教》载《云南文物》1991 年第29 期,第27 页。
    Angela Falco Howard《南诏国的鎏金铜观音—西南边疆的混血艺术》载《云南文物》1991
    年第29 期。李东红《大理地区男性观音造像的演变》载《思想战线》1992 年,第6 期页58-63。
    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载《文物》1992 年第11 期。
    黄惠焜《佛教中唐入滇考》载《中华民族文化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5 月。
    张楠《云南观音考释》,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 年,第4 期
    罗炤《剑川石窟石钟寺第六窟考释》载《宿白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 年4月。
    丁明夷《四川石窟概论》载《宿白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 年4 月。
    镰田茂雄《南诏国的佛教——中印佛教文化的融合》,张岱年、汤一介等编《文化的冲突与
    融合——张申府、梁漱溟、汤用彤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5 月。
    古正美《东南亚的“天王传统”与后赵时代的“天王传统”》载《佛学研究》1998 年第七期。
    吴焯《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的认识误区》载《历史研究》1999 年第1 期。
    古正美《从南天乌荼王进献的〈华严经〉说起——南天及南海的〈华严经〉佛王传统与密教观音佛王传统》,载《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0 年,第5 期,页167-201。
    古正美《武则天的〈华严经〉佛王传统与佛王形象》,载《国学研究》2000 年,第7 卷,页279-321。
    古正美《南诏、大理的佛教建国信仰》,载“剑川石钟山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云南剑川,2001 年5 月。
    王丽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观音信仰——以<梵像卷>为例》,载“剑川石钟山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云南剑川,2001 年5 月。
    侯冲《南诏观音佛王信仰的确立及其影响》载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编《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民族出版社,2004 年11 月。
    侯冲《云南佛教史上的印僧及其影响》载《云南宗教研究》》
    侯冲《唐宋间云南汉地佛教及其与巴蜀佛教文化的关系》首届峨眉山全国佛教学术讨论会论文。
    侯冲《剑川石钟山石窟及其造像特色》载《民族学通报》第一辑,2001 年。
    侯冲《大理国对南诏国宗教的认同——石钟山石窟与<南诏图传>和张胜温<梵像卷>的比较研究》载《昆明社会科学》第1 期,2003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