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知性探求者:龙瑛宗文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集中耙梳龙瑛宗知性思想,试图通过对龙瑛宗知性思想的梳理,把握他思想的复杂性和体现出来的“二律背反”的文学表征。从表面上看(尤其是龙瑛宗的文学活动和经历),龙瑛宗介乎于文学与政治之间,沉浮于台湾剧烈的社会变动之中,日据时期能够进入在台日人的文化集团(西川满领导下的《文艺台湾》、矢野峰人组织下“有力的官民有志”的《台湾文艺家协会》);光复后成为战鼓声中的歌者、启蒙者,民族主义的急先锋;白色恐怖中在大多数日据下的文化人(尤其是亲日的)都有不同程度伤害的情况下,他几乎没有遭受到政治迫害。由此,人们不禁会对龙瑛宗的性格与所持观点产生怀疑,特别是他处处充满“协力”大东亚的文字令人费解。然而,通过知性的角度关照龙瑛宗的思想,触摸历史的痕迹(即这些文字)将会对龙瑛宗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罗成纯认为龙瑛宗为“人道主义作家”,学者吕正惠认为其为“民族主义者”,学者林瑞明认为他是“阴柔的抵抗”者,学者施懿林认为他是“认同矛盾挣扎下的双乡人”。在此,笔者更愿意以“知性思想者”、“探求者”将其定位。
     龙瑛宗毕生都在寻找“知性”。不仅他所创作的小说属于“知性”小说,在他的随笔中也多次提到树立“知性”的思想观的说法。他的知性思想观直接借助于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中的“知性”概念则是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学、西方哲学融合而成的。在我国,传统儒学中知性的概念早已由孟子正式提出,它的内涵在孔子时代就已有所涉及。“知性”在西方的渊源也很深,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期,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
     龙氏知性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概念。因为它的开放性,似乎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嫌疑,但无论如何,对于一个将全部理想寄予文学并终其一生希望通过文学达到最大社会关照有效性的文学耆耋来说,知性的开放性,体现出其思想磷光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很难以集中的话语叙述、厘定,作为其知性的内核,流动性是其最大的特征,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都有时代的标语充塞其间,抑或说其知性背负着台湾社会变迁的深刻性,这种流动性时而急骤,时而湍缓。
     1937年中日事变后,日本帝国为了扩大侵略版图,将台湾作为军事、经济、政治的“补给地”,加紧对台湾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的控制,以“皇民化”的形式付诸实践。龙瑛宗在1937年后发表《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后扬名内地文坛,逐渐成为台湾文化界的主要成员之一,龙氏的思想亦在逐渐的流动与变化中成长与成熟起来。然而,台湾愈发趋紧、高压的“殖民空间”迫使龙瑛宗不断地在“外界自我”与“内面自我”之间跳脱,不断地进入“文化完整性认同与诉求”领域承受煎熬与焦虑。
     “祖国”这一词汇是在战后台湾常常被提起的关键词,面对焕然一新的政治体制,台湾的知识分子赋予“祖国”更多的想象,想象中参合了对大陆政治理想的期望和对日本殖民仇恨的情绪。由于日本50年的殖民教化,大多数台湾知识者对于“祖国”出现了隔阂。现实中的“祖国”对于时当的台湾知识者来说,实际上亦如此。经历了日本的强化殖民之后,他们有着更为急切的回归“祖国”的意念,不仅仅在版图上回归,且要在“人”的意义上、思想流脉上回归。但他们对于所要回归的“祖国”,大多数人来说了解甚少。
     纵观龙瑛宗的一生,除去小说创作和生活本身耗去的精力之外,大部分时间着力于“知性”的思考、建构、阐扬、转化当中。虽然,龙瑛宗并没有能够完全建立起自己的知性哲学的体系,但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间,即管窥日据下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走向的重要空间。
This thesis mainly rakes and sifts Long Ying-Zong's verstand thoughts, attempting to comprehend the complexity of his thoughts and the antinomies embodied from his literature presentation.Outwardly,(particularly from Long's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Long Ying-Zong hovered between literary and politic circle,experiencing ups and downs caused by the social upheaval in Taiwan; during the colonization period of Japan,he could join the Japanese cultural group in Taiwan;(《literature of Taiwan》leaded by Nishikawa Mitsuru,the so-called ambitious citizens under powerful government:Taiwan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organized by yanominehito矢野峰人);he became the singer among war drums,the torchbearer, the pioneer of nationalist after the Recovery of Taiwan;under the white terror,most intellectuals(especially those who were close to Japan) during the colonization period of Japan were subjected to harms of varied extent,while he nearly suffered no political persecution.Therefore,Long Ying-Zong's character and his viewpoint are both suspected,and in particular,his unintelligible words which are filled with“unite effort”of the Great Eastem Asia are hard to understand.However,a clear cognition of Long Ying-Zong would be formed by studying his thoughts from the verstand aspect, and touching the track of history(that is these words).Luo Cheng-chun considers Long Ying-Zong as a“humanitarian writer”,scholar Lv Zheng-hui argues him as a“nationalist”,scholar Lin Tui-ming believes that he is a“gentle resister”,scholar Shi Yi-lin refers him as“struggling in Identify contradictions under the double Hometown”。Hereby,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prefers to identify him as“verstand thinker”and“explorer”.
     Long YingoZong had spent all his life looking for“verstand”.As not only his novels belong to the“verstand”novel,but also in his essays he mentioned several times building“verstand”thought.His verstand thought directly draw support from Japanese culture,while the“verstand”conception in Japanese culture makes 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mingled with western philosophy.In China, Mencius ha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verstand long before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Its connotation had been referred in Confucian time.In the west,“verstand”can be traced back to Socrates times.This concept is formally put forward in Kant's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Long's verstand is a totally open concept.Because of its openness,it is under the suspicion of“universally applicable”,however,despite of this,to a aged writer who had placed all his ideal to literature hoping to spend all his life to achieve The validity of the greatest social care by literature,the openness of verstand reflects the abundance of this thought's glory.And this abundance is hard to be uttered in words or collated.Mobility,the core of his verstand,is its most distinctive character.Every historical period is stamped with its time mark,and is filled with slogans of this time, so in other words,his verstand bears the profundity of social changes in Taiwan,and its mobility switches from sharp to ease every now and then.
     After the July 7 incident of 1937,in order to extend its aggression territory and make Taiwan its military,economic and political“supplying land”,the Japanese imperialist carried out he Kominka Movement(Japanese assimilation),so as to strengthen their control over Taiwan's economy,culture and politics.After publishing the A Small Town with Papaya Tree in 1937,Long Ying-Zong became well known among literary circle in the mainland,and gradually became a key member of the cultural circle in Taiwan,so Long's thoughts developed and matured from the gradual fluidity and changes.However,the more and more tense situation in Taiwan, the“colonial space”under high pressure forced Long Ying-Zong keep shifting from the“outer self-awareness”to“inner self-awareness”and entering the field of“the recognition and entreaty of the integrity of culture”suffering torment and worries.
     The word“motherland”was a key word mentioned frequently after the war in Taiwan.Facing the entirely new political system,the intellectuals in Taiwan bestow“motherland”more inmagination,in which mix their expectation for the political ideal of the mainland and their hatred towards Japanese colonizing.Due to the 50-year's Colonial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most intellectuals in Taiwan are estranged from“motherland”.After being colonized forcefully by Japanese,they have eager intention to return to“motherland”,not only territorially,but also in the sense of“human”and thoughts.But most people know little about the“motherland”to which they are going to return.
     Overviewing Long Ying-Zong's life,apart from the effort spent on creating novels and living itself,he spent most of his time pondering,constructing, propagating and transforming“verstand”.Although Long Ying-Zong had not built up his own complete verstand philosophy system,he left us a space,through which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psychological trend of Taiwan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colonization period of Japan.
引文
1.龙瑛宗著,陈万益编,《龙瑛宗全集》,国家台湾文学馆,台南,2006年
    2.赖和著,林瑞明编,《赖和全集》,前卫出版社,台北,2000年
    3.张文环著,陈万益编,《张文环全集》,台中县立文化中心,台中,2002年
    4.钟理和著,钟铁民编,《钟理和全集》,高雄县立文化中心,高雄,1997年
    5.王昶雄著,许俊雅编,《王昶雄全集》,台北县政府,台北县,2002年(光碟版)
    6.蒋胃水著,王晓波编,《蒋胃水全集》,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5年
    7.张我军著,张光正编,《张我军全集》,人间出版社,台北,2003年
    8.王诗琅著,张良泽编,《王诗琅选集》(全七册),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3年
    9.黄英哲编,《日治时期台湾文艺评论集》(全四册),国家台湾文学馆,台南,2006年
    10.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刊中心编,《台湾史料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北京,2004年
    11.连横著,《台湾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南宁,2005年
    12.山崎繁树,野上矫介著,《台湾史》,五陵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
    13.史明著,《台湾人四百年史》,前卫出版社,台北,1992年
    14.武斌著,《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全三册),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西安,1997年
    15.矢内原忠雄著,林明德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台北县,2004年
    16.王乃信等译,《台湾社会运动史》(全五册),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6年
    17.井出季和太著,郭辉编译,《日据下之台政》(全_三册),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3年
    18.安然著,《台湾民众抗日史》,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5年
    19.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抗日运动史》(全四册),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0年
    20.陈兴唐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下卷),人间出版社,台北,1992年
    21.戚嘉林著,《台湾史》,自立晚报出版社,台北,1985年
    22.蔡子民著,《台湾史志》,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4年
    23.东嘉生著,周宪文译,《台湾经济史概说》,帕米尔书店,台北,1985年
    24.叶荣钟著,蓝博洲编,《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中,2000年
    25.王晓波著,《台湾史与台湾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88年
    26.林立著,《台湾史话》,七十年代杂志社,香港,1976年
    27.戴国辉著,《台湾史研究》,远流出版社,台北,1985年
    28.《人间台湾政治经济集刊》(全七册),人间出版社,台北,1994-2005年
    29.李圆会著,《日据时期台湾教育史》,国立编译馆,台南,2005年
    30.黄通、张宗汉等编,《日据时代台湾之财政》,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7年
    31.林国章著,《民族主义与台湾抗日运动》,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4年
    32.蓝博洲著,《日据时期台湾学生运动》,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6年
    33.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日本史料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北京,2004年
    34.藤崎济之助著,全国日本经济学会译,《台湾史与桦山大将:日本侵台始末》,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3年
    35.郑学稼著,《日本史》,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77年
    36.吴廷著,《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1994年
    37.井上靖著,周世荣译,《日本人与日本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
    38.刘登翰等编,《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福州,1991-1993年
    39.白少帆等编,《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辽宁沈阳,1987年
    40.古继堂著,《台湾现代小说史》,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96年
    41.吕正惠、赵遐秋等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昆仑出版社,北京,2002 年
    42.尹雪曼等编,《中华民国文艺史》,中正书局,台北,1975年
    43.尾崎秀树著,陆平舟等译,《旧殖民地文学的研究》,人间出版社,台北,2004年
    44.叶石涛著,《台湾文学史纲》,高雄,高雄春晖出版社,2003年
    45.藤井省三著,张季琳译,《台湾文学这一百年》,麦田出版社,台北,2004年
    46.彭瑞金著,《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自立晚报出版社,台北,1991年
    57.王瑶、周扬等编,《中国文学史通览》,东方出版社,上海,2005年
    58.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年
    59.梁启超著,王宁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石家庄,2004年
    60.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年
    61.吕正惠著,《战后台湾文学经验》,新地文学出版社,台北,1995年
    62.吕正惠著,《旧殖民地的伤痕——台湾文学问题》,人间出版社,台北,2002年
    63.施淑著,《两岸文学论集》,新地文学出版社,台北,1997年
    64.刘纪蕙著,《心的变异——现代性的精神形式》,麦田出版社,台北,2004年
    65.林瑞明著,《台湾文学的历史考察》,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6年
    66.林瑞明著,《台湾文学的本土考察》,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年
    67.陈芳明,《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麦田出版社,台北,2006年
    68.陈芳明,《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麦出出版社,台北,2007年
    69.陈芳明,《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麦田出版社,台北,2007年
    70.陈芳明,《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麦田出版社,台北,2004 年
    71.许俊雅著,《台湾文学家年表六种》,台北县政府,台北,2006年
    72.许俊雅著,《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研究》,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95年
    73.许俊雅著,《黑暗中的追寻——栎社研究》,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6
    74.林毓生著 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986年
    75.林毓生著,《思想与人物》,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3年
    76.王德威著,《台湾:从文学看历史》,麦田出版社,,台北,2005年
    77.王德威著,黄锦树编,《想象的本邦——现代文学十五论》,麦田出版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
    78.黎湘萍著,《台湾的忧郁》,三联出版社,北京,1994年
    79.黎湘萍著,《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
    80.朱双一,张羽著,《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2006年
    81.朱双一著,《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2003年
    82.刘登翰,朱双一著,《彼岸的缪斯——台湾诗歌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南昌,1996年
    83.计璧瑞著,《台湾文学论稿》,华文出版社,北京,2001年
    84.古远清著,《分裂的台湾文学》,海峡学术出版社,台北,2005年
    85.古远清著,《当今台湾文学风貌》,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2004年
    86.丁帆等著,《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2001年
    86.丁帆著,《重回“五四”起跑线》,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87.朱立立著,《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一种解读》,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2004年
    88.赵遐秋,金坚范编,《台湾作家研究丛书》(共十一册),作家出版社,北京,2006年
    89.刘俊著,《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尔雅出版社,台北,1995年
    90.刘俊著,《跨界整合 世界华文文学综论》,刘俊,新星出版社,北京,2005年
    91.曹惠民著,《多元共生的现代中华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1997年
    92.陈辽,曹惠民编,《百年中华文学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9年
    93.陈子善著,《说不尽的张爱玲》,远景出版公司,台北,2001年
    94.杨扬著,《转折时期的文学思想——茅盾早期文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6年
    95.王铁仙著,《瞿秋白文学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1987年
    96.马以鑫著,《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8年
    1、中村哲 昨今台湾文学(龙瑛宗部分)台湾文学第2卷第1号1942年2月页2-6
    2、中村哲 昨今台湾文学(龙瑛宗部分)日本统治时期台湾文学文艺评论集·第4卷东京绿荫书房2001年4月页77-81
    3、中村哲 吴豪人译 论近日的台湾文学(龙瑛宗部分)日治时期台湾文艺评论集(杂志篇)·第3册 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6年10月页224-228
    4、松浦恒雄 日本统治期老作家——龙瑛宗 中国研究月报第436期1984年6月页9-10
    5、杨义 台湾乡土小说(下)——与吴蜀流并起的作家(龙瑛宗部分)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7月页679-682
    6、陈芳明 南国崩溃[以龙瑛宗作品探究其文学精神]台湾时报1994年3月15日22版
    7、[中岛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解说[龙瑛宗]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文艺评论集·第5卷东京绿荫书房2001年4月页315-337
    8、黄世钦 龙瑛宗·杨逵·吕赫若作品日据时期台湾人作家作品中所见汉民族意识之考察中国文化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论文蔡华山教授指导2004年页56-77
    9、蒋朗朗 台湾日据时期小说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读——以受难感为例~(44)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页72-81
    10、黄万华 血脉的沟通:从社会心理到习俗、语言——战时台湾文学的抵抗意识[龙瑛宗部分]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页167-170
    11、黄万华 日占区文学——杨逵·吴蜀流和日据时期台湾文学[龙瑛宗部分]中 国现当代文学·第1卷(五四—1960年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页365-366
    12、王惠珍 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养问题——以龙瑛宗为例后殖民地的东亚在地化思考:台湾文学场域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6年4月页47-71
    13、周芬伶 龙瑛宗与其(女性描写)芳香的秘教:性别、爱欲、自传书写论述台北城邦文化公司2006年12月页21-54
    14、周芬伶 龙瑛宗与杜南远的自传书写芳香的秘教:性别、爱欲、自传书写论述台北城邦文化公司2006年12月页55-82
    15、陈芳明 战时寄回的遗书(龙瑛宗)联合文学第271期2007年5月页14-19
    16、叶石涛 战争期的台湾新文学(龙瑛宗部分)抗战文学概说台北交讯杂志社1987年7月页168
    17、叶石涛 龙瑛宗客家夜流台北地球出版社1993年5月页1-10
    18、张堂奇 台湾客家文学中所反映的社会关系(龙瑛宗部分)台湾文学中的社会:五十年来台湾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一)台北“行政院”文建会1996年5月页173
    19、钏肇政 时代脉动里的台湾客籍作家——龙瑛宗的崛起钟肇政全集·随笔集(二)桃园桃园县文化局2000年12月页26-27
    20、莫渝 龙瑛宗与法国文学、涛声、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1年2月页115-118
    21、钟肇政 龙瑛宗——其人其作品,钟肇政全集·随笔集(三)桃园桃园县文化局2001年4月页580-583
    22、钟肇政 解说战鼓声中的歌者——简介龙瑛宗其人其作品钟肇政全集(17)桃园桃园县文化局2004年11月页472-478
    23、钟肇政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盲点——对(皇民文学)的一个考察(龙瑛宗部分)钟肇政全集·随笔集(三)桃园桃园县文化局2001年4月页644-646
    24、钟肇政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盲点——对(皇民文学)的一个考察(龙瑛宗部分)桃园集粹(桃园文艺选集)桃园桃园县文艺作家协会2003年5月页236-237
    25、彭瑞金 从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学的发展——台湾客家文学的作家与作品(龙瑛宗部分)台湾文学探索台北前卫出版社2003年4月页136-137
    26、彭瑞金 从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学的发展——台湾客家作家作品的特质(龙瑛 宗部分)台湾文学探索台北前卫出版社2003年4月页142-149
    27、邓慧恩 世界的表情:龙瑛宗眼中的世界文学第4届台湾客家文学研讨会苗栗苗栗县政府主办2004年12月14日
    28、叶石涛 台湾的乡土文学(龙瑛宗部分)~1文星第97期1965年11月页70-73
    29、池田敏雄[文艺台湾]苦——龙瑛宗氏(《文艺台湾》的苦涩——记龙瑛宗之事及其他)台湾近现代史研究第3号1981年1月页90-102
    30、叶石涛 论龙瑛宗的客家情结杜甫在长安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7月(6)页
    31、林瑞明 不为人知的龙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坚持和反抗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国家论述:从晚清·五四到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6月页337-358
    32、梅家玲 身体政治与青春想像:日据时期的台湾小说~2正典的生成:台湾文学国际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哥伦比亚蒋经国基金会中国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辨2004年7月15-17日页45-60
    33、羊子乔 谈龙瑛宗及其作品特色台湾日报1979年3月26日12版
    34、钟肇政 龙瑛宗——其人其作品~4民众日报1979年6月20日12版
    35、钟肇政 战鼓声中的歌者——简介龙瑛宗其人其作品午前的悬崖台北兰亭书店1985年5月页238-246
    36、钟肇政 战鼓声中的歌者:简介龙瑛宗其人其作品联合报1985年7月2日8版
    37、舒兰 中国新史诗话:龙瑛宗新文艺第284期1979年11月页70-73
    38、舒兰 龙瑛宗 中国新史诗话(三)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8年10月页57-60
    39、冢本照和 张良泽译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管见(上、下)(龙瑛宗部分)台湾文艺第69-70期1980年10,12月页247-273,233-253
    40、朱南 试论三十年代台湾小说(龙瑛宗部分)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第2期1984年5月页27-34
    41、罗成纯 龙瑛宗研究——战时的台湾文学(上、下)文学界第12-13期1984年11月,1985年2月页206-246,131-161
    42、罗成纯 龙瑛宗研究——战时的台湾文学龙瑛宗集(台湾作家全集)台北前 卫出版社1991年2月页233-326
    43、叶石涛 论龙瑛宗的客家情结杜甫在长安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7月页1-6
    44、叶石涛 论龙瑛宗的客家情结台湾文学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页109-115
    45、羊子乔 作家立苍茫——浅论龙瑛宗~6自立晚报1987年8月27日10版
    46、羊子乔 鹤群独立脸苍茫——龙瑛宗神秘的触须台北台笠出版社1996年6月页193-198
    47、于寒 龙瑛宗的创作现代台湾文学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页249-255
    48、包恒新 龙瑛宗及其文学创作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3月页135-136
    49、陈铭芳 龙瑛宗小说创作的三种心理台湾新闻报1988年4月20日13版
    50、陈铭芳 龙瑛宗小说创作的三种心理文讯杂志第152期1998年6月页67
    51、王雅萍 一个被时代捉弄的文学生命:我看龙瑛宗其人及其作品史学第14期1989年12月页25-39
    52、叶石涛 日据时代的抗议文学(龙瑛宗部分)走向台湾文学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3月页44-63
    53、陈昭如 殖民地的苦闷象征——龙瑛宗客家第36期1991年1月页12-17
    54、朱双一 日据时期的台湾新诗(龙瑛宗部分)台湾新文学概观(下)厦门鹭江出版社1991年6月页99-100
    55、王耀辉 张文环和龙瑛宗的小说创作台湾文学史(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页566-577
    56、粟多桂“隐忍”的抵抗文学勇士——龙瑛宗·张文环台湾抗日作家作品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页208-232
    57、叶石涛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展(龙瑛宗部分)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社1991年9月页64-65
    58、黎湘萍 陈映真与三代台湾作家——兼论台湾小说叙事模式之演变~7(上、下)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4期,1993年第1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页87-93,94-100
    59、游唤 龙瑛宗的台湾文化典故明道文艺第201期1992年12月页36-41
    60、钟肇政 时代脉动里的客籍作家——龙瑛宗的崛起客家台湾文学论苗栗苗栗县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页124-126
    61、钟肇政 殖民地文学巨擘——龙瑛宗文学台湾第9期1994年1月页39-50
    62、钟肇政 殖民地文学巨擘——龙瑛宗钟肇政回忆录(二)台北前卫出版社1998年4月页135-148
    63、林瑞明 不为人知的龙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坚持和反抗文学台湾第12期1994年10月页284-309
    64、林瑞明 不为人知的龙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坚持和反抗台湾文学的历史考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7月页256-293
    65、朱家慧 劲风中的野草——解读龙瑛宗文学台湾第12期1994年10月页310-331
    66、山田敬三 悲哀的浪漫主义者:论日据时期的龙瑛宗赖和及其同时代的作家: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国际学术会议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1994年11月25-27日
    67、梁明雄 皇民文学概述(龙瑛宗)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运动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页279
    68、吕正惠 龙瑛宗小说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殖民地的伤痕——台湾文学问题台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页17-29
    69、陈芳明 南国崩坏(龙瑛宗)危楼夜读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页182-189
    70、徐秀慧 阴桅的灵视者:龙瑛宗——从龙瑛宗小说的艺术表现看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历史意义台湾新文学第7期1997年4月页296-307
    71、李登详 太阳底的木瓜树——试从龙瑛宗小说看日据时代台湾女性的命运第二十五届凤凰树文学奖得奖作品集台南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1997年6月页622-638
    72、叶石涛 龙瑛宗——织细·知性的作家(上、下)台湾新闻报1997年7月11-12日13版
    73、叶石涛织细·知性的作家——龙瑛宗从府城到旧城:叶石涛回忆录台北瀚音文化公司1999年9月页103-112
    74、叶石涛 织细·知性的作家——龙瑛宗淡水牛津文艺第6期2000年1月页73-77
    75、许俊雅 龙瑛宗日据时期台湾小说选读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1998年11月页 243-244,299-304
    76、江仁杰 龙瑛宗·吕赫若小说中的台湾知识分子与阶级台湾历史学会通讯第6期1998年3月页23-30
    77、黄恒秋 龙瑛宗台湾客家文学史概论台北客家台湾文史工作室1998年6月页108-110
    78、周芬伶 龙瑛宗与杜南远的自传书写中国文化月刊第231期1999年6月页78-99
    79、周芬伶 龙瑛宗与其(女性描写)东海学报第40卷第1期1999年7月页17-37
    80、陈万益 战鼓声中的歌者——龙瑛宗纪念专辑联合报1999年11月13日37版
    81、彭瑞金 文学抵抗的强度——兼谈龙瑛宗的文学台湾文学1999年11月28日31版
    82、彭瑞金 迈向21世纪的文学台湾(龙瑛宗部分)民众日报2000年1月11日19版
    83、许维育 在光复之影下——战后初期龙瑛宗的文学活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6年2月28日[二二八])(上、下)文学台湾第33-34期2000年1,4月页116-150,231-257
    84、陈丽芬 文学史论术与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兼论龙瑛宗的小说现代文学与文化想像:从台湾到香港台北书林出版公司2000年5月页39-54
    85、朱家慧 烈日下的幻想——青年龙瑛宗的苦恼与愿望龙瑛宗文学研讨会新竹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北埔乡农会2000年7月15-16日
    86、王慧珍 初啼——战争初期龙瑛宗和日本传媒的关系龙瑛宗文学研讨会新竹台湾公共事务协会,北埔乡农会2000年7月15-16日
    87、张堂绮 双重失落——论龙瑛宗原乡意识龙瑛宗文学研讨会新竹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北埔乡农会2000年7月15-16日
    88、张堂绮 双重失落——论龙瑛宗的原乡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季刊第19期2000年9月页331-349
    89、张堂绮 双重失落——论龙瑛宗原乡意识跨越边界——现代中文文学研究论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5月页125-143
    90、许维育 融冰的瞬间——试论龙瑛宗1977年的小说创作龙瑛宗文学研讨会 新竹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北埔乡农会2000年7月15-16日
    91、胡红波 龙瑛宗笔下的寒村和枇杷庄风情画龙瑛宗文学研讨会新竹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北埔乡农会2000年7月15-16日
    92、杨国鑫 谈龙瑛宗作品中的客家文化成分与北埔印龙瑛宗文学研讨会新竹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北埔乡农会2000年7月15-16日
    93、陈建忠 寻找热带的椅子——论龙瑛宗1940年的小说龙瑛宗文学研讨会新竹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北埔乡农会2000年7月15-16日
    94、陈建忠 寻找热带的椅子——论龙瑛宗一九四○年的小说台湾文艺第171期2000年8月页40-59
    95、陈建忠 寻找热带的椅子——论龙瑛宗一九四零年的小说日据时期台湾作家论——现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8月页173-208
    96、彭瑞金 龙瑛宗·客家意识·杜甫台湾日报2000年7月30日31版
    97、张明雄 矛盾内心的沉思——龙瑛宗的小说台湾现代小说的诞生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9月页132-140
    98、张明雄 翁闹与龙瑛宗小说意境的比较台湾现代小说的诞生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9月231-236
    99、李秋慧 龙瑛宗光复前小说人物探索台南师院学生学刊第22期2000年12月页113-127
    100、施淑龙 瑛宗文学思想初论台静农先生百岁冥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系2000年12月页263-273
    101、庄永明 台湾文坛的长跑者——龙瑛宗文学台湾人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年10月页106-111
    102、计碧瑞 苦闷的灵魂——以龙瑛宗·吕赫若为例论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的知识分子性格台湾文学论稿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11月页17-27
    103、林政华 重视心理刻画,掌握时代脉动的小说家——龙瑛宗台湾古今文学名家桃园开南管理学院通识教育中心2003年3月页40
    104、刘慧真 战鼓声中的歌者——龙瑛宗(1911—1999)台北客家人文脚趴台北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2002年10月页46-48
    105、钟肇政 台湾文学开花期——龙瑛宗钟肇政全集(30)桃园桃园县文化局2002年11月页131-133
    106、陈明台 前辈作家龙瑛宗陈千武诗思随笔集台中台中县文化局2003年8 月页25-31
    107、柳书琴 跨时代跨语作家的战后初体验——龙瑛宗的现代性焦虑(1945—1947)台湾文学学报第4期2003年8月页73-105
    108、王惠珍 关于龙瑛宗的台南时期兼论《女性素描》张文环及其同时代作家学术研讨会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3年10月18-19日页183-207
    109、吴月蕙 波澜壮阔的台湾客家新文学(龙瑛宗部分)中央日报2003年11月6日17版
    110、林佩呤National Longing and Individual in the Works of Lu Heruo and Long Yingzong(吕若赫与龙瑛宗作品中的国族想象与自我追寻)第一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现代文学的历史迷魅国际研讨会 埔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2003年11月13-15日
    111、彭瑞金 龙瑛宗——活跃于战争时期的小说家台湾文学50家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5年7月页210-214
    112、《性命古训辩证》,傅斯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3、《儒学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吕明灼、王均林等,济南:齐鲁书社,2004
    114、《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彭国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5、《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美]倪德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6、《孟子心性之学》,[美]江文思、安乐哲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7、《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张毅,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18、《儒家哲学之复兴》,张君劢,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9、《解读孟子》,傅佩荣,北京:线装书局,2006
    120、《中国人性论史》,徐复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1、《论语新解》,钱穆,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2
    122、《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大薮久枝《战前日本文坛重视的三篇台湾小说研究》(《送报夫》、《牛车》、《植有木瓜树的小镇》)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 硕士论文 林明德教授指导1997年6月共102页
    2、朱家慧《两个太阳下的台湾作家——龙瑛宗与吕赫若研究》成功大学历史学系 硕士论文 林瑞明教授指导1995年共153页
    3、许维育《战后龙瑛宗及其文学研究》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硕士论文 陈万益教授指导1997年共238页
    4、吴衿凤《龙瑛宗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 硕士论文 于崇生教授指导2003年共184页
    5、蔡钰凌《文学的救赎——龙瑛宗与爵青小说比较研究(1932-1945)》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 硕士论文 刘书琴教授指导2006年7月共175页
    6、王惠珍《龙瑛宗研究——台湾人日本语作家的轨迹》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专攻 博士论文 北冈正子教授指导2004年9月共372页
    1、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Edited By:Stevan Harrell and Huang Chun-chief,Westview Press.
    2、 Forbidden Nation:A History of Taiwan,Jonathan Manthorpe,plagrave macmillan Press.
    3、 A Tragic Beginning:The Taiwan Uprising of February 28 1947,LAI TSE-HAN RAMON H,MYERS WEI WOU,Stanford Univers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