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金融学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文化眼光检讨人的金融行为和社会的金融伦理、法律、制度,力图探索一种当前全球金融界急需的素朴刚健的金融伦理,并就金融法律与制度的重构提出思路。
     以往研究金融的视角,主要有三个,即从金融运行规律的视角、从金融技术的视角和从金融监管的视角。过去以上视角上的研究,甚有成绩;但对金融的观察,如果限于以上视角,却显得不够。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并由全球金融自由化管道所传播而成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昭示了另一个视角的重要性。这就是文化伦理的视角。本文即从这个视角切入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文化金融学体系。
     要真正弄清个人的金融行为与社会的金融伦理、法律、制度背后的文化问题,局限于金融学之内的知识是难成其功的。本文认为,对金融进行人性的、历史的、当前情势的三维焦点的考察,首先形成个性化的文化见识,才可能成就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学术领域:文化金融学。所以,文章从对“人”的探讨开始,构成全文的第一部分。在这个部分中,通过质疑“经济人”概念的简约性和虚构性,揭示了人作为伦理本位的本质特征。这与当前经济学的前沿性理念:活动于市场上的人绝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人,具有内在的相通。由此出发,作者采用现实与历史的照应、欧美与中国的对比这个比较文化学研究方法,对金融的事实秩序和金融的价值秩序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揭示文化对金融的价值秩序的塑型作用。那么,支撑金融价值秩序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呢?文章提出了正义、诚信、节制、责任这四个基本的文化元素,它们如水中之盐一样支持着金融的伦理、法律和制度。文章从金融历史与现实关联性视角,选取了富有意义的案例,指出:但凡文化元素缺失,则金融必定陷入病态,或按美欧学术界的习惯概念,称为“恶金融”,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当代的格林斯潘时期与十八世纪法国“约翰.罗”体系时期就有着惊人的相似,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都曾专门研究过这个著名的约翰.罗体系,当今一些美国学者特意又把约翰.罗体系重述出来,以便于与格林斯潘时期作对比。本文也在相关之处专门研究了约翰.罗的案例,以及其它历史案例,指出:金融中的关键文化元素,即正义性的缺失,是“恶金融”之源;也是当今我们身处其中的金融危机之源。是为文章的第二部分。紧接以上的哲学的与历史的视野相结合的分析,按照分析的结论,文章转入对二十世纪金融的文化批评。二十世纪金融中的著名事件和制度巨变,都没有即身而终,在全球化时代,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文章便自然而然地就这些问题进行伦理文化上的阐释。是为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以上的人性、历史、当代情势的三维聚焦的分析,作者对二十世纪危机型金融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文化批评,就金融文化重构初步提出了设想,而其核心是,重构素朴刚健的金融伦理。
     本文的研究方法,既不同于流行的实证分析,也不同于由现成的概念出发的规范分析;它更接近于马克思的方法:为了免受现实中繁茂芜杂的事实存在的干扰,依靠抽象思维能力把复杂的现实形态还原为最初的简单形态进行分析,这个简单形态既是逻辑的起点又是历史的起点,从这种简单形态出发又一步步回到现实形态,并对现实做出结论。文章在相关之处特意批评了当代英美分析哲学把事实与价值割裂为二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对多年来的金融研究是有不利影响的,表现在把金融研究局限于所谓的事实判断,而把价值判断开除了;可是离开了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也就走到形下学的纯技巧之路上去了。也正因如此,那些直接服务于工商业资金循环的信贷风险分析技术与那些货币自性繁殖的投机技术,便不分价值序列地排列在一起。在实践中,就表现为巨量的现金流从产业链上漏出,进入虚拟金融,狂热地参加货币自性繁殖的投机博利,对此却没有一个系统性价值理论可以进行有力的价值追问。
     本文初步探索得到的金融文化学原理,对于认识、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有其价值,至少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关于重建素朴刚健的金融伦理的思考,也将有助于人们探索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走向。
From a cultural viewpoint, this paper gives a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financial ethic, laws and system of the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not only to explore financial ethic which is urgent necessity for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group, but also to supply a new way to reconstruct financial regul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past time, scholars have got many achievements in their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problems through three ways, such as from the view of rules on financial operation, technique in finance or supervision over finance. But it is not enough just considering the work that they have finishe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subprime crisis has affected many fields of finance through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so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financial problems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and ethics.This paper gives a simple but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finance from such view and build an initial framework of cultural finance.
     A scholar can't clear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issue which involved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financial ethic,laws and system of a society, if a scholar just has the knowledge of finance. For this reason,if a scholar will review the finance issue from the followed three views such as humanistic and historical and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he need to form his own cultural view firstly then he has the ability to form Cultural-Finance Subject which is a systemic academic theory. Therefor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probe into human being.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reveals the genius nature of human being as an ethic object in the way of oppugning the curtness and fictiveness of the Homo Economics. This conclusion is as the same as the advanced idea of the modern economic, it means that the individual who take part in the market is not a man of biological meaning but cultural meaning. From this foundation, the author discloses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in forming the nature of finance with the method that is used in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author deeply and carefully describes the fact order and value order of finance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in Europe, not only at the present but also in the history.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ur basic element of culture which supports the financial value order just like the salt in water; they are justice, trust, absten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inking about the conjunction of financial history and praxis, the paper select meaningful cases to point out that without the culture element finance must be felled in morbidity; such finance is called Bad-Finance by the academe in America and in Europe. The lessons from history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The Greenspan Era in this time is so similar to the John Law's System in 1720 France that Adam Smith, Karl Marx and John Maynard Keynes had specialized it. Now some scholars of America restatement the John Law's System in order to contrast with the things in the Greenspan Era, After studying the John Law's System and other financial cases in history carefully and deeply, The author point out that the lack of justice which is the pivotal cultural element in finance i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Bad Finance but also the reason of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e crisis. That i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With the conclusion which is drawn from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analyzing, the author shifts to the cultural criticize to the big accident and the huge system change in 20th century finance history. They bring forward us new issues in their own way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naturally the paper elucidates these issues in ethic culture. This is the third part.
     Via hereinbefore three dimensions focused analysis, which is human natur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the state of affairs analysis at the present age, the author advances the tentative plan of reform the culture of finance, whose core is to reconstructing the finance ethic that is the simple and unadorned and vigorou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paper i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fashionable demonstration analysis but also other than criterion analysis that set out from ready-made conception, it is close to the method of Karl Marx,in order to avoid the disturb of overgrowth and miscellaneous things in praxis, with abstract ideation to analyze after revering t the complicated real modality to initial simple form which is the jumping-off point of logistic as well as historical one,then set out from the simple form,step by step from to the real modality, and make a conclusion on reality.
     The paper especially criticize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contemporary era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the west. This kind methodology make against to the financial research in the past, the methodology localize the investigation of finance in demonstration judgments and kick out criterion analysis. But without value judgments, demonstration judgments will walk to the road that only emphasizes simple skill. So the skill of credit risk analysis which directly serve to industry and commerce capital circle and the speculate skill of currency self- propagating be arranged in the same line without value sequence. in the practice, jillion cash-flow leak out industry chains and join the enthusiastically speculation in fictitious finance, but to this bad complexion there is no systemic value theory can give it a powerful pump
     Via hard probing into finance culture, the paper finds the Principium of Culture in Finance which is a useful new view to analyze the Finance in the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and the considering on reconstructing the finance ethic that is the simple and unadorned and vigorous will help people to explore the trend of finance in the Post Crisis Era.
引文
①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7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67页。
    ①威廉·波纳、安迪森·维金,《清算美国》,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79-80页。
    ①参阅格里高利·克拉克《世界经济简史》第三部“大分流”,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②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③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7页。
    ①上面两段引文,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6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第3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9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8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3页。
    ①参见秦援晋《商业银行公共关系管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章。
    ①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2页,第47页。
    ②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页。
    ①让·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73页,147页,144页。
    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一篇第一、二章,第六篇第一章,第七篇第八章。
    ①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1-330页。
    ①保罗·克鲁格曼,《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转引自克鲁格曼《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第69-70页。
    ①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2页。
    ①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54页。
    ①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①让·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4页。
    ①参看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8页。
    ②米尔顿·弗里德曼,《大衰退1929-1933》,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①参看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8页。
    ①郎咸平,《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第86页,第82页。
    ①郎咸平,《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第102页。
    ①白钦先,《白钦先集》第二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425页。
    ①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7-98页。
    ①参看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章和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四卷。也要参看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二编,同上书,第三卷。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三卷,第190页。
    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3页,第8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3-94页。
    ①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8页。
    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9页,第8页,第27页。
    ①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73页。
    ②爱尔维修,《论人的理知能力和教育》,载于《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57页。
    ①施韦泽,《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第69页,第73页。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①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3页。
    ①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245页。
    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见《康德著作全集》第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6页。
    ②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3页。
    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见《康德著作全集》第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1页。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75页。
    ②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页。
    ①《歌德文集》第九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5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7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4页。
    ①《狄德罗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8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3页。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1页。
    ①参看约翰·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①施韦泽,《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①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12页。
    ②参阅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6-87页。
    ①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38页。
    ①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39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7-518页。
    ①参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序言》,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页。
    ②赫尔德,《人类历史哲学观念》,《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9页。
    ①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页。
    ①罗卫东,《情感·秩序·美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9页。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89页。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90页。
    ①转引自前苏联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第一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51页。
    ②魁奈,《经济表》,转引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8页。
    ③巴师夏,《经济和谐论》,转引自《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95-196页。
    ①巴师夏,《经济和谐论》,转引自《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97-198页。
    ①大卫·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3页。
    ②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页。
    ①齐美尔,《货币哲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页。
    ②阿马蒂亚·森,《经济学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3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8-49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6页。
    ②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2页。
    ①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46页。
    ①亚里士多德,《优台谟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①色诺芬,《经济论》,收入《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页。
    ②色诺芬,《经济论》,收入《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1页。
    ①韦伯,《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4-67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8-67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9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韦伯,《资本与理性》,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①麦金太尔,《追寻美德》,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72年版,第12页。
    ①参考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302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9页。
    ③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③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①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92页,第77页。
    ①《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21-229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95页。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94-29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2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9页。
    ①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62-775页。
    ①转引自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3页。
    ①《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20-221页。
    ①参阅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第二编“理论”,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6-275页。
    ①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上卷,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及书封。
    ②参看《白钦先集》第三卷、第四卷中若干关于金融资源论的论文和演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①参见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第二十四章,商务印书馆的两种中译本,1983年版和1999年版。
    ①汪丁丁《经济思想史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7页。
    ①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第一部分,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①转引自威廉·波纳,安迪森·维金《清算美国》,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95页。
    ②以上数据,来自《金融定成败》(丁一著),鹭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9页。
    ①以上两段引文,转引自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6-7页。
    ①以上两段引文,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2-273页。
    ②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50页,第9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3页,第454页。
    ①以上三段引文,见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0-3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08页。
    ②参看保罗·克鲁格曼《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一章,第四章和第十二章。
    ①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104页。
    ①博特赖特,《金融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63-64页。
    ①哈耶克,《自由企业制度的道德因素》,《哈耶克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56页。
    ①2004年10月2号,祁斌与戈登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万豪酒店的对话。参见:[美]约翰·S·戈登著,祁斌译.[M]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①据《圣经·启示录》,耶稣将会再来统治人间一千年,比喻太平盛世。
    ②“美利坚联众国”(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即南部联邦。
    ①李浩,试论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与杰斐逊建国方略之争。《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58-64
    ①[美]莫顿.米勒著;王中华 杨林 译.金融创新与市场的波动性[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4。
    ①白钦先主编.比较银行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46-147
    ①1984年,世界各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5490亿美元,日本占6.9%,达379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美国占42.5%,达2333亿美元;英国占15.5%,达851亿美元。参见:白钦先.《比较银行学》,1989:192
    ①1985年底,日本对外纯资产超过13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纯债权国,与世界上最大的纯债务国美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参见:白钦先.《比较银行学》,1989:192
    ②白钦先主编.比较银行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47-148
    ①[日]林直道著;江瑞平等译.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对日、美及东亚经济衰退的剖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3。
    ①王洛林等著.[M]日本金融考察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7
    ①参见:《日本经济泡沫破裂20年祭》,东方早报:2010年03月17日,03月18日
    ①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经济学教授藤隆敏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2010-03-19
    ①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能否避免日本式经济泡沫,www.stockstar.com2010-3-26 巨灵信息
    ①http://www.sina.com.cn2009年09月08日 深圳新闻网
    ① http://www. sina.com. cn2009年09月08日 深圳新闻网
    ①吴晓求等著.[M]金融危机启示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6
    ②白钦先著.[M]白钦先学术讲演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83
    ①参见:http://www.p5w.net/zt/dissertation/finance/200809/t1899286.htm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P].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69、70).
    ②施瓦茨女士在国家经济研究局已经工作了65年,在美国货币经济学界德高望重,现在担任影子联邦储备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共同主席。
    ①美英监管机构也要为金融危机负责,马丁·杰科姆爵士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2009-09-09
    ①18.为何不提美国金融中间商? 吉莲·邰蒂:英国《金融时报》2009-08-26
    ①爱德华·卢斯:美国霸权——辉煌已成回忆?英国《金融时报》爱德华·卢斯华盛顿报道2009-12-31
    [1]Ogg, Frederic Aust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Europe. [M] New York, The Macmilian Company,1925.
    [2]Cole, G.D.H. The Intelligent Man's Guide To The Post-War World. [M]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1948, P109-304.
    [3]Beard, Charles A & Beard, Mary R. The Rise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M] New York, The Macmilian Company,1930.
    [4]Barnouw, Victor.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M]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INC,1963, P171-238.
    [5]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Ⅰ: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4.
    [6]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Ⅱ:merchantilism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1600-1750.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0.
    [7]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Ⅲ:The second Era of Great Expans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 Economy,1730-1840. [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88.
    [8]Polanyi, Karl.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C] Rinehart and company, INC.,1957.
    [9]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89.
    [10]Krasner, Stephen. International Regimes. [M] Cornell university prss,1983.
    [11]Palmer, Norman.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M] Lexington book,1991.
    [12]Wade, Robert.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13]Cohen, Benjamin, J.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Monetary Relation. [C]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5.
    [14]Ritzer, George. The Globalization of Nothing. [M] Pine Forge Press,2004.
    [15]Foster John Bellamy.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M] Monthly Review Press.2002
    [16]Rothbard, Murray N. 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 [M] Horizon Media Co.,2009.
    [17]Friedman, Milton. The Great Contraction,1929-1933.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18]Kennedy, Pane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87.
    [19]Schwartz, Herman M. States Versus Markets:The Emergence of a Global Economy. [M] Palgrave Macmillan,2000.
    [20]Krugman, Pawl. The Self-organizing Economy. [M] Cambridge, MIT Press,1996.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1972年版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
    [3]让·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让·萨伊《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8]约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9]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三联书店2003版
    [11]康马杰《美国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3]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5]萨缪尔森《经济学》(上、中、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6]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7]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19]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20]保罗·克鲁格曼《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21]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列宁选集》(第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3]齐美尔《货币哲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十二卷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斯威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7]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上、下)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8]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第一、二、三册)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29]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二、三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
    [30]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2007年度
    [31]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32]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33]罗伯特·库特曼《大国的陷落》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34]威廉·波纳、安德森·维金《清算美国》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35]戴维·梅森《美国世纪的终结》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36]帕拉格·长纳《第二世界》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37]赫尔曼·施瓦茨《国家与市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理安·艾斯勒《国家的真正财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0]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凡伯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2]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二、三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4]马尔萨斯《人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大河内一男《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47]《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8]《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9]卢森贝《资本论注释》(第一、二、三卷)三联书店1963年版
    [50]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第一、二、三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
    [51]《柏拉图全集》(第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亚里士多德全集》(十二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康德著作全集》(九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5]汤因比《历史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56]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57]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8]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60]《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61]大卫·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2]詹姆斯·斯蒂芬《自由平等博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施韦泽《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5]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度
    [66]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67]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68]麦金太尔《追寻美德》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69]齐美尔《现代人的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71]《白钦先集》(五卷本)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72]何新《反主流经济学》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7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4]《次贷风波启示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75]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6]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7]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8]万俊人《义利的间》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79]卢风《启蒙的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