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境下的“第四种剧本”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第四种剧本”通常指1950年代中期出现的《布谷鸟又叫了》、《同甘共苦》、《洞箫横吹》等剧本,这些剧本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之后相对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中产生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它们坚持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概念出发的创作原则,对现实生活进行如实地描写,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同时,剧作者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理性态度和批判精神,大胆地表现、暴露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企图通过艺术创作干预生活,显示出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第四种剧本”出现之初受到了极高的赞誉,诸多论者认为它们突破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回归。
     但是,很快就有人对“第四种剧本”提出了质疑,种种质疑又上升为严厉的批判,接下来,“第四种剧本”又经历了平反、批判、再平反的几度反复,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与它们相关的剧作者、评论者、导演、演员个人命运的沉浮,使“第四种剧本”具有某种传奇色彩。
     “第四种剧本”的出现是1950年代的文化语境使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自身存在的理论裂隙、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偏执理解和政治斗争的形势是造成“第四种剧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生成背景、坎坷遭遇等方面对“第四种剧本”做理性的梳理,对“第四种剧本”同时期的创作状态深入剖析,将它们置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化语境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进行考察,并以此管窥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命运。
     本文除引言外,第一章探究“第四种剧本”的出现、名称由来及生成背景,第二章以客观的眼光反观“第四种剧本”的坎坷遭遇,第三章从横向角度来比较,对“第四种剧本”同时期创作状况进行研究,第四章着重透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内在裂隙及其“第四种剧本”在这种裂隙中的现实主义追求,第五章重点分析“第四种剧本”在集体意志表达中个性意识的张扬。
“The Fourth Kind of Plays”usually refers to the plays which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1950s such as The Cuckoo Sings Again, Sharing Happiness and Sorrow and Blowing a Dung Siu Horizontally and so on. These were realistic plays produced in a relatively flexible environment for artistic creation, after the principle of“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was advocated. The plays were based on the creative principle of starting from life rather than from abstract concepts. They described the real life truthfully. They created some live characters and showed some deep concern for people’s state of exist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dramatists daringly displayed, exposed the dark side of real life with an independently reasonable attitude and a critical spirit and tried to intervene in life to show the intellectuals’conscience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The Fourth Kind of Plays”had been praised highly at the very beginning. Many critics thought that it was a return of realism and it had broken through the widely existing formulized and conceptual creation at that time.
     However, very soon some people began to question and criticize“the Fourth Kind of Plays”seriously. Then,“the Fourth Kind of Plays”experienced the rehabilitation, repudi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again and again. During this process,“the Fourth Kind of Plays”had got some legendary color with ups and downs of the related dramatists, critics, directors and actors.
     The appearance of“the Fourth Kind of Plays”was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1950s. And the tragedy of“the Fourth Kind of Plays”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theoretical cleft existing within the socialistic realism, the imprope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stic creation methods and the situation of political struggle at that tim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understand“the Fourth Kind of Plays”rationally and probes deeply into the creative state in the same period with“the Fourth Kind of Plays”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background and rough experiences etc., by putting them into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socialistic realism, so as to observe and peep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realistic dramas from the artistic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s.
     In the dissertation,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chapter probes the emerging, naming and background of“the Fourth Kind of Plays”; the second chapter reflects the rough experiences of“the Fourth Kind of Plays”in an objective way; the third chapter researches the creative status quo in the same period with“the Fourth Kind of Plays”from the horizontal perspective;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ner cleft within the socialistic realism and the realistic pursuit of“the Fourth Kind of Plays”in the cleft;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ndividualistic presentation of“the Fourth Kind of Plays”in the expression of collective wills.
引文
1、老舍语,见陈徒手:《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张颖:《论“同甘共苦”的思想性》,《戏剧报》,1957年4月。
    2、黎弘:《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南京日报》1957年6月11日。
    3、倪宗武:《也谈“第四种剧本”》,《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1期。
    1、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1、专论《克服戏剧创作的落后现象》,萧扬译自1952年4月7日的《真理报》,载《文艺报》1952年第9期。
    2、[苏]马林科夫:《在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人民出版社1953版。
    
    1、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1、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2、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3、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4、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5、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6、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2、张光年:《为了舞台上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性格而奋斗》,《剧本》,1956年6期。
    1、张光年:《为了舞台上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性格而奋斗》,《剧本》,1956年6期。
    2、田汉:《话剧艺术健康发展万岁!——迎接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戏剧报》,1956年3期。
    3、赵铭彝:《关于戏剧创作中的公式主义和自然主义问题》,《戏剧艺术》,1956年3期。
    4、赵铭彝:《关于戏剧创作中的公式主义和自然主义问题》,《戏剧艺术》,1956年3期。
    1、赵寻:《多方面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剧本》,1956年1期。
    2、参见《朋友们的关怀——几位兄弟国家戏剧专家对话剧会演的观后感》,《剧本》,1956年5期。
     1、岳野,《关于话剧〈同甘共苦〉——给南国战友的一封公开信》,《南国戏剧》,1981年第4期。
    
    1、李健吾:《佐临的“布谷鸟又叫了”》,《人民日报》1957年6月11日。
    2、李健吾:《佐临的“布谷鸟又叫了”》,《人民日报》1957年6月11日。
    3、姚虹:《怎样让人笑和为啥要让人笑》,《文艺报》,1958年第4期。
    
    1、叶涛:《看<布谷鸟又叫了>札记》,《戏剧报》,1958年第2期。
    2、李健吾:《看“同甘共苦”的演出》,《戏剧报》,1957年,第4期。
    3、赵寻:《论话剧<同甘共苦>的人物创造》,《戏剧论丛》,1957年第4期。
    1、李诃:《剧本创作的新生面——介绍话剧“同甘共苦”》,《剧本》,1956年第10期。
    2、《<洞箫横吹>观后感》,《辽宁日报》1957年1月25日。
    3、海默:《<洞箫横吹>后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7月。
    
    1、文萍:《谈“布谷鸟又叫了”》,《剧本》,1958年1期。
    2、姚虹:《怎样让人笑和为啥要让人笑》,《文艺报》,1958年第4期。
    3、叶涛:《看<布谷鸟又叫了>札记》,《戏剧报》,1958年第2期。
    1、曾君儒、叶橹:《“同甘共苦”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长江文艺》,1957年第2期。
    2、鲁煤:《对“同甘共苦”的初步理解》,《戏剧报》,1957年1期。
    3、赵寻:《论话剧〈同甘共苦〉的人物创造》,《戏剧论丛》,1957年第4期。
    4、曾君儒、叶橹:《“同甘共苦”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长江文艺》,1957年第2期。
    5、杜黎均:《论“同甘共苦”》,《剧本》,1957年第2期。
    1、曾君儒、叶橹:《“同甘共苦”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长江文艺》,1957年第2期。
    2、周培桐、张葆莘:《谈“同甘共苦”中几个人物的甘苦》,《文艺报》,1956年第23期。
    3、周培桐、张葆莘:《谈“同甘共苦”中几个人物的甘苦》,《文艺报》,1956年第23期。
    4、吕西凡:《评“同甘共苦”的三个主要人物》,《剧本》,1957年第5期。
    5、周端木、叶涛:《谈“同甘共苦”中的孟莳荆》,《戏剧报》,1957年第7期。
    1、周培桐、张葆华:《谈“同甘共苦”中几个人物的甘苦》,《文艺报》,1956年第23期。
    2、杨履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叫吧——兼评姚文元<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上海戏剧》,1979年第1期。
    3、谢德辉:《我演“布谷鸟”的经历》,《三个剧本廿年论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8月,第162页。
    1、姚文元:《从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剧本》1958年第12期。
    2、姚文元:《从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剧本》1958年第12期。
    3、姚文元:《从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剧本》1958年第12期。
    4、刘学勤、马季华、田克勤、朱家欣:《<布谷鸟又叫了>是个什么样的戏》,《文艺报》,1958年第22期。
    5、刘学勤、马季华、田克勤、朱家欣:《<布谷鸟又叫了>是个什么样的戏》,《文艺报》,1958年第22期。
    1、戴不凡:《〈布谷鸟又叫了〉的人物描写》,《戏剧研究》,1959年第1期。
    2、覃柯:《评〈布谷鸟又叫了〉及其评论》,《戏剧报》1958年第22期。
    3、覃柯:《评〈布谷鸟又叫了〉及其评论》,《戏剧报》1958年第22期。
    4、朱青、游默:《评叶涛的〈看“布谷鸟又叫了”札记〉》,《戏剧论丛》,1958年第11期。
    
    1、朱青、游默:《评叶涛的〈看“布谷鸟又叫了”札记〉》,《戏剧论丛》,1958年第11期。
    2、朱青、游默:《评叶涛的〈看“布谷鸟又叫了”札记〉》,《戏剧论丛》,1958年第11期。
    3、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1、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2、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3、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4、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1、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2、彤云:《简单化片面化的批评——和姚文元等同志商榷》,《剧本》,1959年第4期。
    1、陈白尘:《布谷鸟为什么要歌唱》,《剧本》,1959年第6期。
    2、陈白尘:《布谷鸟为什么要歌唱》,《剧本》,1959年第6期。
    3、陈白尘:《布谷鸟为什么要歌唱》,《剧本》,1959年第6期。
    4、本刊编者:《〈布谷鸟为什么要歌唱〉编者按》,《剧本》,1959年第6期。
    
    1、卞明:《斥“第四种剧本”》,《剧本》,1960年第1期。
    2、伊兵:《论“第四种剧本”》,《戏剧报》1960年第4期。
    
    1、本刊记者:《关于话剧〈同甘共苦〉的讨论》,《剧本》,1957年第1期。
    2、屠岸:《驳岳野的三个论点》,《剧本》,1960年第1期。
    3、屠岸:《驳岳野的三个论点》,《剧本》,1960年第1期。
    4、韦启玄:《〈洞箫横吹〉吹的什么调子》,《剧本》,1960年第1期。
    5、韦启玄:《〈洞箫横吹〉吹的什么调子》,《剧本》,1960年第1期。
    
    1、韦启玄:《〈洞箫横吹〉吹的什么调子》,《剧本》,1960年第1期。
    2、韦启玄:《〈洞箫横吹〉吹的什么调子》,《剧本》,1960年第1期。
    3、严正:《评海默的〈洞箫横吹〉》,《剧本》1960年第2期。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日报》,1957年6月19日。
    1、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2月。
    2、杨履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叫吧——兼评姚文元〈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上海戏剧》,1979年1期。
    1、岳野:《关于话剧〈同甘共苦〉——给南国战友的一封公开信》,《南国戏剧》,1981年第4期。
    2、岳野:《关于话剧〈同甘共苦〉——给南国战友的一封公开信》,《南国戏剧》,1981年第4期。
    3、刘梦溪:《关于文艺创作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洞箫横吹〉和它的作者海默的遭遇谈起》,《电影艺术》,1980年第2期。
    4、刘梦溪:《关于文艺创作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洞箫横吹〉和它的作者海默的遭遇谈起》,《电影艺术》,1980年第2期。
    1、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人民日报》,1967年5月28日。
    2、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人民日报》,1967年5月28日。
    3、刘梦溪:《关于文艺创作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洞箫横吹〉和它的作者海默的遭遇谈起》,《电影艺术》,1980年2期。
    4、杨履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叫吧——兼评姚文元〈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上海戏剧》,1979年1期。
    
    1、本报记者:《上海抓紧落实党的文艺政策》,《人民日报》1979年6月19日。
    2、陈恭敏:《关于一封未刊出的公开信》,《上海戏剧》,1979年第1期。
    3、陈恭敏:《关于一封未刊出的公开信》,《上海戏剧》,1979年第1期。
    1、梁志勇、许翼心:《〈同甘共苦〉应当彻底平反》,《南国戏剧》,1981年第2期。
    2、《是重新评价的时候了!——话剧〈同甘共苦〉座谈会发言》,《南国戏剧》1981年第2期。
    3、《是重新评价的时候了!——话剧〈同甘共苦〉座谈会发言》,《南国戏剧》1981年第2期。
    4、《是重新评价的时候了!——话剧〈同甘共苦〉座谈会发言》,《南国戏剧》1981年第2期。
    5、《为被林彪、“四人帮”迫害逝世和身后遭受诬陷的作家、艺术家致哀》,《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0页。
    1、左拉:《戏剧上的自然主义》,《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248页。
    2、莫泊桑:《爱弥尔·左拉研究》,《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148-149页。
    1、本刊记者:《朋友的关怀——几位兄弟国家戏剧专家对话剧会演的观后感》,《剧本》,1956年第5期。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251-254页。
    1、周扬,《论〈红旗歌〉》,《文艺报》第2卷第4期。
    2、参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第429、588页。
    1、高尔基:《俄国文学史》,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207-208页。
    1、刘川:《幸福的回忆——记“烈火红心”的一些创作的情况》,《剧本》,1959年1月。
    1、刘川:《幸福的回忆——记“烈火红心”的一些创作的情况》,《剧本》,1959年1月。
    1、[德]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页。
    2、[德]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
    3、李健吾:《福楼拜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2页。
    1、周诚:《试论喜剧》,《文汇报》1960年第11期。
    1、茅盾:《茅盾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177-178页。
    2、茅盾:《茅盾全集》第2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7-178页。
    
    1、陈徒手:《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43页。
    2、老舍:《福星集》,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
    3、焦菊隐等:《座谈老舍的〈茶馆〉》,《文艺报》,1958年第1期。
    1、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5月号。
    2、陈徒手:《花开花落有几回》,《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74页。
    1、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年第5期。
    1、黎之彦:《田汉创作侧记》,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1、张颖:《谈1957年独幕剧创作》,《剧本》,1958年8月地79页。
    2、吴平:《要把观众引向哪里——评独幕剧〈一壁之隔〉》,《剧本》1958年第9期。
    3、鲁闻九:《〈还乡记〉宣扬了什么》,《剧本》1960年第4期。
    1、《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载《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3页。
    1、西蒙诺夫:《苏联散文发展的几个问题》,《苏联人民的文学》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83-84页。
    2、高尔基:《文学书简》下卷,3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
    1、何满子、耿庸:《环绕着现实主义》,《文学对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3页。
    2、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3、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1、周扬:《现实主义试论》,《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周扬:《现实主义试论》,《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3、胡风:《胡风评论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4页。
    4、胡风:《胡风评论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81页。
    5、庄锡华:《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1、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资料》,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1953年。
    1、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资料》,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1953年。
    2、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资料》,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1953年。
    1、西蒙诺夫:《苏联散文发展的几个问题》,《人民文学》,1955年第2期。
    2、刘绍棠:《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北京文艺》,1957年第4期。
    3、韦勒克:《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概念》,见刘象愚编《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1、胡风:《〈胡风评论集〉后记》,《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7-408页。
    2、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7-298页。
    3、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9页。
    1、参见胡风:《三十万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李辉:《胡风冤案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陈思和:《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建设的贡献》,《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2002年10月版,第41页。
    2、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
    1、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长江文艺》,1956年第12期。
    2、秋耘:《刺在哪里?》,《文艺学习》,1957年第6期。
    3、秋耘:《不要在人民疾苦前面闭上眼睛》,《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
    4、秋耘:《刺在哪里?》,《文艺学习》,1957年第6期。
    1、巴人:《论人情》,《新港》,1957年第1期。
    2、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1、邵荃麟:《谈短篇小说》,《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邵荃麟:《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冯雪峰:《雪峰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45-550页。
    1、冯雪峰:《关于创作和批评》,《雪峰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杨履方:《关于〈布谷鸟又叫了〉的一些创作情况》,《剧本》,1958年第5期。
    1、刘梦溪:《关于文艺创作反映人民内部问题——从〈洞箫横吹〉和它的作者海默的遭遇谈起》,《电影艺术》,1980年第2期。
    2、黎弘:《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南京日报》,1957年6月11日。
    1、杨履方:《关于〈布谷鸟又叫了〉的一些创作情况》,《剧本》,1958年第5期。
    2、杨履方:《关于〈布谷鸟又叫了〉的一些创作情况》,《剧本》,1958年第5期。
    3、杨履方:《关于〈布谷鸟又叫了〉的一些创作情况》,《剧本》,1958年第5期。
    4、海默:《洞箫横吹·后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8月版。
    5、海默:《洞箫横吹·后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8月版。
    1、海默:《洞箫横吹·后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8月版。
    2、刘梦溪:《关于文艺创作反映人民内部问题——从〈洞箫横吹〉和它的作者海默的遭遇谈起》,《电影艺术》,1980年第2期。
    1、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2、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0月版。
    
    1、静华(瞿秋白):《马克斯、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现代》1923年第6期。
    2、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1928年第2期。
    3、《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任务》,《文化斗争》1930年第1期。
    1、沈端先:《到集团艺术之路》,《开拓者》1930年第4期。
    2、转引自:夏衍:《懒寻旧梦录》,三联书店1985年1月版。
    3、《戏剧运动联合会消息》,《世界文化》月刊创刊号(1930年9月10日)。
    4、郑伯奇:《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艺术》月刊第1卷第1期,1930年3月,收入《戏剧论文集》(艺术剧社编),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
    
    1、田汉:《我们的自己批判》,《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2、田汉:《田汉戏曲集·第二集·自序》,现代书局1933年版。
    3、《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文艺月刊》,1938年第9期。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
    4、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1、鲁艺工作团通讯:《鲁艺工作团经验》,《解放日报》1944年3月15日第4版。
    2、参阅苏一平、陈明主编:《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剧卷》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3、张庚:《回忆〈讲话〉前后“鲁艺”的戏剧活动》,见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4、张庚:《回忆〈讲话〉前后“鲁艺”的戏剧活动》,见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页。
    5、安波:《由鲁艺的秧歌创作谈到秧歌的前途》,《解放日报》1943年4月12。
    1、袁盛勇:《集体创作与后期延安戏剧作品的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98页。
    1、[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斯诺文集》2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107页。
    2、[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斯诺文集》2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152页。
    3、《毛主席讲话》,《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第3页。
    1、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版,第31-32页。
    2、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
    3、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第70页。
    4、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第91-92页。
    5、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第71页。
    1、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第45-46页。
    2、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第57页。
    3、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第65页。
    4、巴金:《我是来学习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第392页。
    5、曹禺:《我对于大会的一点意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第404页。
    6、谢冕:《文学的绿色革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1、胡秋原:《阿狗文艺论》,《文化评论》,1931年第1期。
    2、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现代》,1932年第6期。
    3、鲁迅:《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0页。
    4、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集》(上)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1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1969年3月江苏第5次印刷,第499-500页。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1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1969年3月江苏第5次印刷,第659——668页。
    3、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底提出和争点》,《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二集》(文学理论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274—275页,原载《中苏文化》1940年10月25日7卷5期。
    4、茅盾:《在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戏剧春秋》,1942年第3期。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08页。
    2、丁玲:《文艺界对王实味应有的态度及反省》,《丁玲延安作品》,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1、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卷》,中国文联版公司1994年版。
    1、郭小川:《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载《致青年公民》,作家出版社1957年12月版。
    1、杨履方:《关于〈布谷鸟又叫了〉的一些创作情况》,《剧本》,1958年第5期。
    2、杨履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叫吧——兼评姚文元〈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上海戏剧》,1979年第1期。
    1、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二·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第73-81页。
    
    1、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杨履方:《关于〈布谷鸟又叫了〉的一些创作情况》,《剧本》1958年第5期。
    3、陈白尘:《布谷鸟为什么要歌唱》,《剧本》1959年第6期。
    
    1、岳野:《关于话剧〈同甘共苦〉——给南国战友的一封公开信》,《南国戏剧》,1981年第4期。
    2、张光芒:《时代夹缝中的启蒙碎片——对“十七年文学”的价值重估》,《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1、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1960年7月22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艺报》1960年第13-14期。
    2、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131页。
    3、周恩来,《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陈恭敏:《“社会问题剧”浅探》,《剧本》1980年第11期。
    1、锦云:《关于“狗儿爷”》,《文艺研究》,1988年第1期。
    1、张兰阁:《闲人一族的审美人生及境界——<鸟人>、<棋人>、<鱼人>》,《戏剧文学》,1999年12期。
    艾克思:《延安文艺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斯诺文集》2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8月版。
    [苏]鲍·苏奇科夫:《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柏彬:《中国话剧史稿》,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吉德:《中国当代先锋戏剧1979——2000》,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崔志远:《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坚、陈抗:《夏衍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丁罗男:《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北京,文汇出版社,1999年版。
    丁罗男等编:《余上沅戏剧论文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丁玲:《丁玲延安作品》,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董健:《戏剧与时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版。
    董健、荣广润主编:《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版。
    董学文:《毛泽东和中国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杜清源编:《戏剧观争鸣集》(一、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988年版。
    傅光明主编:《曹禺:悲剧的精神》,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
    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傅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冯雪峰:《雪峰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英]格兰特著,周发祥译:《现实主义》,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年。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高尔基],《文学书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郭富民:《插图中国话剧史》,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华仁编:《三个剧本廿年论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胡星亮:《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黄爱华:《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黄爱华:《二十世纪中外戏剧比较论稿》,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会林:《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丛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风:《胡风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会林、绍武编:《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法]加洛蒂著,吴岳添译:《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美]琳达·诺克林著,刁筱华译:《现代生活的英雄:论现实主义》,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96年版。
    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老舍:《福星集》,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蔺海波:《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李辉:《是是非非说周杨》,海天出版社,1998年。
    李辉:《胡风冤案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刘象愚编:《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中华书局2008年版。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钱中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苏]苏奇诺夫著,傅仲选等译:《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创作方法探讨》,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苏]马林科夫:《在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版。
    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宋宝珍:《残缺的戏剧翅膀》,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施旭升主编:《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田本相:《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田本相、焦尚志:《中国话剧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田本相主编:《新时期戏剧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北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王文胜:《在与思:“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新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福湘:《悲壮的历程——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五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嘉良:《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王向风:《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王新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元迈:《现实的发展与现实主义的发展》,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理论政策研究室:《六十年文艺大事记(1919—1979)》,内部资料,1979。
    《文学运动史料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谢冕:《文学的绿色革命》,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周恩来:《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周扬:《周扬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张学正:《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张炯编:《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周政保:《精神的出场:现实主义与今日中国小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章诒和:《伶人往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郑伯农:《青史凭谁定是非》,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庄锡华:《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周华斌、朱联群主编:《中国剧场史论》(上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周靖波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序跋集》(上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话剧史料集》(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话剧艺术家传》(1—4),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1—3),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文集》,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3月。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资料》,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1953年。
    
    1、黎弘《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南京日报》,1957年6月11日。
    2、李健吾:《佐临的“布谷鸟又叫了”》,《人民日报》1957年6月11日。
    3、姚虹:《怎样让人笑和为啥要让人笑》,《文艺报》,1958年第4期。
    4、叶涛:《看<布谷鸟又叫了>札记》,《戏剧报》,1958年第2期。
    5、杨履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叫吧——兼评姚文元<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上海戏剧》,1979年第1期。
    6、谢德辉:《我演“布谷鸟”的经历》,《三个剧本廿年论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8月。
    7、刘学勤、马季华、田克勤、朱家欣:《<布谷鸟又叫了>是个什么样的戏》,《文艺报》,1958年第22期。
    8、戴不凡:《〈布谷鸟又叫了〉的人物描写》,《戏剧研究》,1959年第1期。
    9、覃柯:《评〈布谷鸟又叫了〉及其评论》,《戏剧报》1958年第22期。
    10、朱青、游默:《评叶涛的〈看“布谷鸟又叫了”札记〉》,《戏剧论丛》,1958年第11期。
    11、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12、彤云:《简单化片面化的批评——和姚文元等同志商榷》,《剧本》,1959年第4期。
    13、陈白尘:《布谷鸟为什么要歌唱》,《剧本》,1959年6月。
    14、陈恭敏:《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及其批评的探讨》,《剧本》,1959年第3期。
    15、姚文元:《从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剧本》,1958年第12期。
    16、伊兵:《论“第四种剧本”》,《戏剧报》,1960年第4期。
    17、姚文元:《论陈恭敏同志的“思想原则”和“美学原则”——答陈恭敏同志》,《剧本》1960年第6期。
    18、陈恭敏:《关于一封未刊出的公开信》,《上海戏剧》,1979年第1期。
    19、胡星亮《论“第四种剧本”及其前前后后》,《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月。
    20、倪宗武:《也谈“第四种剧本”》,《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21、岳野:《关于话剧〈同甘共苦〉——给南国战友的一封公开信》,《南国戏剧》,1981年第4期。
    22、鲁煤:《对“同甘共苦”的初步理解》,《戏剧报》,1957年1期。
    23、赵寻:《论话剧〈同甘共苦〉的人物创造》,《戏剧论丛》,1957年第4期。
    24、曾君儒、叶橹:《“同甘共苦”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长江文艺》,1957年第2期。
    25、周培桐、张葆莘:《谈“同甘共苦”中几个人物的甘苦》,《文艺报》,1956年第23期。
    26、吕西凡:《评“同甘共苦”的三个主要人物》,《剧本》,1957年第5期。
    27、周端木、叶涛:《谈“同甘共苦”中的孟莳荆》,《戏剧报》,1957年第7期。
    28、张颖:《论“同甘共苦”的思想性》,《戏剧报》,1957年4月。
    29、李健吾:《看“同甘共苦”的演出》,《戏剧报》,1957年,第4期。
    30、李诃:《剧本创作的新生面——介绍话剧“同甘共苦”》,《剧本》,1956年第10期。
    31、文萍:《谈“布谷鸟又叫了”》,《剧本》,1958年1期。
    32、曾君儒、叶橹:《“同甘共苦”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长江文艺》,1957年第2期。
    33、田汉:《话剧艺术健康发展万岁!——迎接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戏剧报》,1956年3期。
    34、赵铭彝:《关于戏剧创作中的公式主义和自然主义问题》,《戏剧艺术》,1956年3期。
    35、赵寻:《多方面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剧本》,1956年1期。
    36、《朋友们的关怀——几位兄弟国家戏剧专家对话剧会演的观后感》,《剧本》,1956年5期。
    37、张光年:《为了舞台上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性格而奋斗》,《剧本》,1956年6期。
    38、周诚:《试论喜剧》,《文汇报》1960年第11期。
    39、张颖,《谈1957年独幕剧创作》,《剧本》,1958年第8期。
    40、吴平,《要把观众引向哪里——评独幕剧〈一壁之隔〉》,《剧本》1958年第9期。
    41、鲁闻九,《〈还乡记〉宣扬了什么》,《剧本》1960年第4期。
    42、卞明:《斥“第四种剧本”》,《剧本》,1960年第1期。
    43、伊兵:《论“第四种剧本”》,《戏剧报》1960年第4期。
    44、屠岸:《驳岳野的三个论点》,《剧本》,1960年第1期。
    45、韦启玄:《〈洞箫横吹〉吹的什么调子》,《剧本》,1960年第1期。
    46、严正:《评海默的〈洞箫横吹〉》,《剧本》1960年第2期。
    47、杨履方:《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叫吧——兼评姚文元〈对“布谷鸟又叫了”一剧的一些不同的意见〉》,《上海戏剧》,1979年1期。
    48、岳野:《关于话剧〈同甘共苦〉——给南国战友的一封公开信》,《南国戏剧》,1981年第4期。
    49、刘梦溪:《关于文艺创作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洞箫横吹〉和它的作者海默的遭遇谈起》,《电影艺术》,1980年第2期。
    50、梁志勇、许翼心:《〈同甘共苦〉应当彻底平反》,《南国戏剧》,1981年第2期。
    51、《是重新评价的时候了!——话剧〈同甘共苦〉座谈会发言》,《南国戏剧》1981年第2期。
    52、《是重新评价的时候了!——话剧〈同甘共苦〉座谈会发言》,《南国戏剧》1981年第2期。
    53、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54、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人民日报》,1967年5月28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