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反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观察》作者群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首先,他们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地位的转变,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政治实践的程度和影响问题。其次,他们探讨了承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即儒家士大夫阶层的由来和使命问题。第三,他们重点解读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矛盾冲突问题,其中包括“神话政治”的问题,人治与法治的问题,宪政文化根基的问题,以及“尊孔”与民主政治矛盾冲突的问题。最后,他们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造建议。《观察》作者群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是为了在中国传播自由主义而开辟道路。虽然他们的主张没有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接受,但就其学术价值而讲,仍是现代社会的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ese society. The authors of Observatio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studies. First, they analy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atus of Confucian thought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as well as the degree and influence matter of Confucian thoughts in traditional politics practice. Second, they discussed the subj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namely the origin and mission of the Confucian literati class. Third, they explained the contradictory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modern democracy with emphasis, including the matter of political myth, the matter of the rule by man and the rule by law, the matter of the culture 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contradictory between Reveres the Confucius and the democracy. Finally, they put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proposal on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The reflections of the authors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ims at paving the way of Chinese liberalism. Although their stands have not been accepted by Chinese society then, however, on the academic value, they are still a valuable heritage in modern society.
引文
[1]谢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2]许纪霖:《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参政(1945——1949)》,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1年8月。
    [3]徐大同:《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载《天津社会科学》, 1987年,第5期。
    [4]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5]朱日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载《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6期。
    [6]马庆钰:《近五十年来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7]萧公秦:《萧公秦集》,黑龙江出版社,1995年,第36—37页。
    [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26页。
    [9]马尔卡梁:《苏联文化学十年简介》(下),载《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6年,第6期。
    [10]马庆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载《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2期。
    [11]唐光华:《政治文化的沉思者》,台北允晨出版社,1982年,第173页。
    [1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72页。
    [13]周綬章:《谈“孔家店”》,载《观察》,第2卷,第10期,1947年5月3日。
    [14]萧公权:《圣教与异端(上)》,载《观察》,第1卷,第10期,1946年11月2日。
    [15]萧公权:《圣教与异端(中)》载《观察》,第1卷,第11期,1946年11月9日。
    [16]萧公权:《圣教与异端(下)》,载《观察》,第1卷,第12期,1946年11月16日。
    [17]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18]吴世昌:《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载《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年6月28日。
    [19]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20]刘绪贻:《道德的眼镜》,载《观察》,第5卷,第7期,1948年10月9日。
    [21]刘绪贻:《人性的压抑与了解》,载《观察》,第4卷,第13期,1948年5月22日。
    [22]费孝通:《论知识阶级》,载《观察》,第3卷,第8期,1947年10月18日。
    [23]张东荪:《士的使命与理学》,载《观察》,第1卷,第13期,1946年11月23日。
    [24]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4页。
    [25]费孝通:《论师儒》,载《观察》,第3卷,第18期,1947年12月27日。
    [26]庄智焕:《中国政治上的四种矛盾》,载《观察》,第1卷,第11期,1946年11月9日。
    [27]周綬章:《论“神话政治”》,载《观察》,第1卷,第21期,1947年1月18日。
    [28]刘乃诚:《现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几种原则》,载《观察》,第2卷,第5期,1947年3月29日。
    [29]曹锡仁:《中国文化比较导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第484页。
    [30]萧公权:《说民主》,载《观察》,第1卷,第7期,1946年10月12日。
    [31]孙克宽:《人心·国是·现状》,载《观察》,第1卷,第20期,1947年1月11日。
    [32]韩德培:《我们所需要的“法治”》,载《观察》,第1卷,第10期,1946年11月2日。
    [33]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8页。
    [34]邵文海:《民主政治与自由》,载《观察》,第1卷,第13期,1946年11月23日。
    [35]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载《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27页。
    [36]梁漱溟:《预告选灾·追论宪政》,载《观察》,第3卷,第4期,1947年9月20日。
    [37]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载《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1916年10月。
    [38]胡适:《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载《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10日。
    [39]杨国荣:《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载《传统与价值反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70页。
    [40]朱本源:《论尊孔与民主的矛盾》,载《观察》,第1卷,第10期,1946年11月1日。
    [41]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页。
    [42]胡先驌:《思想之改造(上)》,载《观察》,第1卷,第7期,1946年10月12日。
    [43]胡先驌:《思想之改造(下)》,载《观察》,第1卷,第9期,1946年10月26日。
    1、储安平主编:《观察》(1946—1948),第1至5卷。
    2、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张新颖主编:《储安平文集》,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4、三联书店主编:《儒家与自由主义》,三联书店,2001年。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蒋景源主编:《中国民主党派人物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谢泳:《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8、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9、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
    11、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2、[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13、唐光华:《政治文化的沉思者》,台北允晨出版社,1982年。
    14、曹锡仁:《中国文化比较导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15、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6、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萧公秦:《萧公秦集》,黑龙江出版社,1995年。
    19、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4、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5、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
    26、金太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7、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人民出版社,2004年。
    2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三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29、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三联书店,1987年。
    30、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3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三联书店,1998年。
    32、高瑞泉:《中国近代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三联书店,2002年。
    34、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
    35、刘泽华:《思想的门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36、郑大华:《思想家与中国近代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7、钱穆:《中国通俗思想讲话》,三联出版社,2005年。
    38、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4年。
    39、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
    40、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
    4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1986年。
    42、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43、陈万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
    44、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5、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4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47、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48、朱日耀,曹德本,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49、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50、马勇:《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51、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一集:《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年。
    52、朱汉民:《圣王理想的幻灭——伦理观念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53、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