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与预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是指导人们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森林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综合发展及发展规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闽江流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其地理位置决定着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全省经济发展有着独一无二的区域优势。经济走廊的建设势必对流域的资源产生大量的需求,特别是对森林的需求,这必须提到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要实现闽江流域森林的可持续、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以及福建省建设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考虑闽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与森林的总量和承载力问题。流域的森林承载力研究是十分紧迫的,评价及预测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预测方法是研究的关键所在。
     本文对森林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了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围绕着森林承载力评价与预测问题,以区域性为指导思想,辨析森林承载力的概念,分析其内涵及影响森林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涵盖了森林结构需求、森林功能需求、经济需求及社会需求层面的指标。
     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引入并实现了综合指数法、Fuzzy综合评价法、集对分析法、RBF网络法、物元可拓法和投影寻踪法在森林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1998年连续清查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分析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其综合指数是0.769,处于中等可承载级别。评价的结果与以往相似研究的结果是相吻合的。运用Fuzzy综合评价法、集对分析法、RBF网络法、物元可拓法和投影寻踪法分析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结果是一致的,都是Ⅲ级,即中等可承载级别。
     根据粒子运动原理,在各指标等级值的基础上,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速度,产生10个样本数据,并用上述方法进行评价。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性对评价结果的排序进行分析,在置信度为0.99的情况下,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RBF网络法、投影寻踪法这四种评价方法具有高度相关,评价结果基本是一致的;集对分析法和物元可拓法两方法独立,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结合序号总和理论分析,用于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方法从优到劣依次为RBF网络法、投影寻踪模型、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集对分析法和物元可拓法。
     本文利用综合指数法分别评价了1988年、1993年和2003年的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结果分别是0.691,0.673和0.809。以1988年至2003年的综合指数为原始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灰色预测模型,平均精度是98.21%。预测2008年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综合指数是0.893。通过分析预测结果,给出了要提高或维护森林承载力的状态必须兼顾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等要素的协同发展的建议。
     结合信息时代下,森林资源管理的模式,利用林业信息技术,在前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森林承载力综合评价与预测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功能包括指标数据管理、参照值管理、指标分类管理、指标权重计算、综合指数法模块、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块、集对分析法模块、RBF网络法模块、物元可拓法模块、投影寻踪法模块、灰色预测模块等模块。系统的实现为快速决策、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可能,也为森林资源决策管理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系统基础。
     总之,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为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首次在闽江流域较系统的研究其森林承载力。以区域性为指导思想,构建了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引入并实现了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集对分析法、RBF网络法、物元可拓法、寻踪投影法在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评价方法的优劣。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预测模型,首次实现了闽江流域森林承载力短期预测。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森林承载力综合评价与预测信息子系统。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now the subject and direction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and is the basis to instruct people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 reasonably. The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each kind of natural resource in the carrying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ing process of a national or in the erea. I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ynthesis development and developing scale of a nation or an area. It has caused the academic circles high attention and became the current research key and the hot spot. As a special region, Minjiang river basin has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 especially forest resource, and has an unique regional advantag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est-strait economic zo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province economic from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zone certainly will require for abundant resource, especially forest resource, and the requirement should be lay on strategic height.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ility of forest and of social-economic, the problem should be concerned between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economic for forest and the total amou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forest. It is urgent to study on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jiang river basin, and it’s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are key and difficul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method for evaluation and for prediction is key to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bou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ch of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Taking the regionality and adaptablity as guiding ideology, it proposed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content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And it revolved the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appraisal and the forecast question to limit the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It analyzed its connotation and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orest supporting capacity and established the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index system covers indexs of the requirement of forest struct, the requirement of forest fucntion,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system and the economical system.
     In view of the question that the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appraisal method research was less, this article proposed and discussed comprehension index method, Fuzzy synthesis appraisal method, set pair analytic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BF network method in forest supporting capacity appraisal. Based forest resource continuously- checked data about 1998 and social economics department's data, the paper used comprehension index method to analyze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After being evaluated, its composite index is 0.769 and lies in medium of the load bearing rank. The appraisal result is similar to the result studied formerly. Then fuzzy synthesis appraisal method, set pair analytic method, RBF network method, matter element method and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jiang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are all III level, namely the load bearing rank in medium.
     The article analysed the order of evaluation results by using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Under the confidence level of 0.99, the comprehension index metho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BF newwork and projection pursuit were highly related, and these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The set-pair analytic and matter-element extension were independent, and had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ory of serial number summation and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the best evaluation method for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jiang river basin was RBF network, and then projection pursuit, comprehension index, fuzzy comprehension evaluation, set-pair analytic, matter-element extension in turn.
     This article used the comprehension index method to separately appraise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jiang River basin about 1988, 1993 and 2003. The results are 0.691, 0.673 and 0.809. Based on the composite index evaluated as the primary data, it used the grey system theory to establishe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grey forecast model. The average precision of the model is 98.21%. It predicted that the composite index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jiang river basin in 2008 shall be 0.893. According to analyzing forecast results, it gived suggestions on enhancing the basin forest supporting capacity.
     It completed the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information subsystem based on former theory study, by using the fore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attern of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the information time. The functions of subsystem contained many modules such as index data management, index reference value management, index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index weight computation, comprehension index method module, fuzzy comprehension evaluation module, set pair analytic module, RBF network module, grey prediction module, and so on. The complement on the subsystem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of fast policy-making, and the scientific of policy-making, and it also supply the necessary system basis of forest resource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system.
     In a wor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of research on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and to the requiremtent of region social-ecomic development for forest, the paper took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as research object, buil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ity and adaptablity. It first time applied comprehension index method, fuzzy comprehension evaluation method, set-pair analytic method, RBF network method, matter-element extension method and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 to evaluat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jiang river basin, and then analysed concordance and discordance coefficients. The paper also constructed prediction model to forecast short-term about Minjiang river basin. Last, it completed a forest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information subsystem.
引文
[1] 白春柱,姜植群,窦广民.森林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7,(5):41-43.
    [2] 蔡 睿 , 江 崇 民 , 郑 迎 东 , 张 一 民 . 国 民 体 质 综 合 指 数 数 学 模 型 的 建 立 [J]. 体育科学,2005,25(3):30-32.
    [3] 蔡文.物元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8-19.
    [4] 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5-16.
    [5] 曹安照,田丽,陈俊,段争光,毕松梅.RBF 神经网络在织物风格评价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05,26(6):41-43.
    [6] 陈冰.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方案系统分析[J].环境科学,2000,21(3):16-21.
    [7] 陈百明.国外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评述[J].自然资源译丛,1987,(2):12-19.
    [8] 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方法论概述[J].自然资源学报,1991,6(3):197-205.
    [9] 陈宝谦.层次分析的两种新排序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1990,5(2):43-51.
    [10] 陈 国 南 . 用 迈 阿 密 模 型 测 算 我 国 生 物 生 产 量 的 初 步 尝 试 [J]. 自 然 资 源 学报,1987,2(3):43-51.
    [11] 陈谋询.我国 21 世纪森林经理发展趋势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2001,15(2):1-5.
    [12] 陈 南 祥 , 王 延 辉 . 基 于 熵 权 的 水 资 源 可 持 续 承 载 力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J]. 人 民 黄河,2007,29(10):44-46.
    [13] 陈新民,罗国煜.地震砂土液化可能性的非确定性灰色预测方法[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7,17(2):106-109.
    [14] 陈洋波,李长兴,冯智瑶,陈俊合.深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J].水力发电,2004,30(3):10-14.
    [15] 陈 英 姿 . 我 国 相 对 资 源 承 载 力 区 域 差 异 分 析 [J]. 吉 林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报,2006,46(4):111-117.
    [16] 陈湛匀. 现代决策分析概论[M]. 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1:149-162.
    [17] 程 国 栋 . 承 载 力 概 念 的 演 变 及 西 北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 应 用 框 架 [J]. 冰 川 冻土,2002,24(4):361-367.
    [18] 程鹤,耿双军.模糊综合评价的改进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13):136-137.
    [19] 池宏康.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光谱数据估产模型研究[J].遥感信息,1995,(3):15-18.
    [20] 崔建国.一种地下水水质灰色预测方法[J].水文,1997,(1):42-44.
    [21] 邓红霞,李存军,朱兵,丁晶.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生态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23(6):35-38.
    [22] 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5-7.
    [23] 邓聚龙.灰色系统(社会.经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92-185.
    [24] 邓良松,等.软件工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82-88.
    [25] 董前进,王先甲,艾学山,张艳敏.基于投影寻踪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洪水分类研究[J].水文,2007,27(4):10-14.
    [26] 樊保东.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9):29-32.
    [27] 方红亮,刘海燕.江汉平原水稻遥感估产集成系统[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6,11(2):45-53.
    [28] 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9
    [29] 封志明,郑海霞,刘宝勤.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模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3):66-70.
    [30] 封志明.贵州省地土地承载力研究[J].自然资源,1992,(4):35-41.
    [31] 封志明.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模式刍议——以甘肃省定西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0,5(3):271-274.
    [32] 冯岑明,方德英.基于 RBF 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140-142.
    [33] 冯 利 华 , 张 行 才 , 龚 建 林 . 基 于 集 对 分 析 的 水 资 源 变 化 趋 势 的 统 计 预 测 [J]. 水文,2004,24(2):11-14.
    [34] 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13-215.
    [35] 冯耀龙.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3,14(1):109-113.
    [36] 福建林业厅.福建省森林资源主要指标(1978~1998 连续清查)[M].福州:内部使用,1999.
    [37]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福建年鉴[EB/OL]. (2008-1-10)[2008-1-15]. http://www.fjnj.cn/ 2004/index.html.
    [38] 福建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EB/OL]. (2008-1-6) [2008-1-10]. http://www.stats-fj. gov.cn/tongjinianjian/.
    [39] 付强,金菊良,等.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在水稻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2,(10):39-45.
    [40] 付强,赵小勇.投影寻踪模型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3-55.
    [41] 高尚.群智能算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78-182.
    [42] 高兆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研究[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160-166.
    [43] 耿奎.最优加权组合方法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5(11):44-46.
    [44] 郭 秀 锐 , 毛 显 强 . 中 国 土 地 承 载 力 计 算 方 法 研 究 综 述 [J], 地 球 科 学 进展,2000,15(6):705-710.
    [45] 郭耀煌,贾建民.综合评价与排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0,(2):26-30.
    [46] 郭原,徐宏亮.水质变化灰色预测方法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6,12(2):42-44.
    [47] 国家林业局华东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福建省林业厅资源站.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 6 次清查资料.2004.
    [48] 杭州商学院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序号总和理论”及其在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中的应用[J].数量经济统计经济研究,1996,(1):59-62.
    [49] 贺瑞敏,张建云,王国庆,宋兰兰.基于集对分析的广义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J].水科学进展,2007,18(5):730-735.
    [50] 贺仲雄.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90-215.
    [51] 洪伟,闫淑君,吴承祯.福建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和生态响应[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32(1):79-83.
    [52] 洪伟.加强森林生态安全管护维护国土健康水平[J].海峡科技,2003,(2):12-14.
    [53] 侯光良.用筑后模型估算我国植物气候生产力[J].自然资源学报,1990,(1):60-65.
    [54] 胡芬,冷石林,姜雁北.商丘实验室旱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及其开发途径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0,11(4):24-28.
    [55] 胡国忠,王宏图,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区域优势矿种的确定[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25(6):4-5.
    [56] 黄宁生.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
    [57] 黄 秋 昊 , 蔡 运 龙 . 基 于 RBFN 模 型 的 贵 州 省 石 漠 化 危 险 度 评 价 [J]. 地 理 学报,2005,60(5):771-778.
    [58] 黄锡欢.用 SD 模型研究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森林资源承载力[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59] 惠泱河,蒋晓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30-34.
    [60] 贾嵘,薛惠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14(4):382-387.
    [61] 贾鸿勋,等.层次分析法在机械总体性能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9,(1):18-25
    [62] 贾振邦,董安生.本溪市水环境承载力及指标体系[J].环境保护科学,1995,21(3):8-11.
    [63] 姜林,李梦龙.基于免疫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水质评价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4):816-819.
    [64] 蒋云良,徐从富.集对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06,33(1):205-209.
    [65] 金菊良,洪天求,王文圣.基于熵和 FAHP 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水力发电学报,2007,26(4):22-28.
    [66] 金 菊 良 , 魏 一 鸣 , 等 . 水 质 综 合 评 价 的 投 影 寻 踪 模 型 [J]. 环 境 科 学 学报,2001,21(4):431-434.
    [67] 孔繁亮,王丽洁.关于 Fuzzy 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J].工程数学学报,2003,20(4):65-69.
    [68] 李登峰,等.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模糊神经网络综合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4(2):45-52.
    [69] 李 凡 修 , 陈 武 . 海 水 水 质 富 营 养 化 评 价 的 集 对 分 析 方 法 [J]. 海 洋 环 境 科学,2003,22(2):72-74.
    [70] 李付琴,田国良.小麦单产的遥感—气象综合模式研究[J].环境遥感,1993,8(3):202-209.
    [71] 李家科,周孝德,李亚娇,吉灯才,冉述远.RBF 神经网络方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灌溉排水学报,2003,22(6):70-73.
    [72] 李如忠,等.模糊物元模型在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5):54-56.
    [73] 李瑞,周培,辛晓十.河南省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南都学报,1999,19(3):77-79.
    [74] 李兴旺,董曼玲.地面水质评价的 RBF 神经网络方法[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3):51-54.
    [75] 李祚泳.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8,11(2):31-33.
    [76] 李祚泳.投影寻踪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自然杂志,1997,19(4):224-227.
    [77] 厉彦玲,朱宝林,王亮,赵荣.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5,30(1):89-91.
    [78] 梁荣欣,张瑞雪.水稻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估算[J].自然资源,1984,(2):68-73.
    [79] 林成来.建溪流域山地系统的生态脆弱性及促进系统稳定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1999.
    [80] 林晓辉.关于改进综合指数计算方法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4(2):4-6.
    [81] 刘丙军,邵东国,谈采田,吴运卿,李玮.水库移民可持续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7(3):35-39.
    [82] 刘 殿 伟 , 周 云 轩 , 付 哲 . 吉 林 西 部 环 境 质 量 空 间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J]. 干 旱 区 研究,2006,23(1):155-160.
    [83] 刘飞,高宛莉,杜瑞卿.标准差因子赋权法在生态评价综合指数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855-2857.
    [84] 刘慧卿,张先起,杨会娟.基于 RAGA 的投影寻踪模型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60-63.
    [85] 刘健.基于 3S 技术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86] 刘金福,何宗明.应用集对分析法优选杉木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1):52-55.
    [87] 刘 硕 , 朱 建 平 . 对 几 种 环 境 质 量 综 合 指 数 评 价 方 法 的 探 讨 [J]. 中 国 环 境 监测,1999,15(5):33-37.
    [88] 刘思峰,郭天榜.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郑州:疔南大学出版社,1991,232-237.
    [89] 刘 湘 南 , 黄 方 . 农 业 信 息 系 统 支 持 下 的 玉 米 遥 感 估 产 模 型 研 究 [J]. 地 理 科学,1997,17(3):265-270.
    [90] 娄本军,田大勇,孔庆轩,朱晓媛.运用综合指数方法对黑河市地质环境质量的初步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4(5):77-80.
    [91] 罗小明,等.灰色综合评判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4,(9):18-26.
    [92] 马涛,迟道才,王殿武,石丽忠,吴琼.基于集对分析的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6):841-844.
    [93] 毛权,等.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1993,11(1):31-37.
    [94] 倪炎.宏观经济指标的综合性灰色预测方法[J].系统工程,1989,7(2):9-11.
    [95] 欧阳勋志,彭世揆,廖为明,李桂盛.森林承载力评价方法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6):834-838.
    [96] 庞庆华.CAI 课件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11):218-221.
    [97] 彭 馥 艳 , 丁 辉 , 赵 源 . 基 于 RBF 网 络 的 大 气 环 境 质 量 评 价 [J]. 水 土 保 持 研究,2006,13(5):154-155,159.
    [98] 乔正明,王成杰,蒋艳.基于分形插值函数模型的非等距时序灰色预测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12):29-31.
    [99] 秦莉云,金忠青.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分析[J].水文,2001,21(3):14-17.
    [100] 邱林,唐红强,陈海涛,徐亮.集对分析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7(1):13-15.
    [101] 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2] 曲耀光,樊胜岳.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计算与对策[J].中国沙漠,2000,20(1):1-8.
    [103] 任丽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学建模方法简介[J].商场现代化,2006,(7):8-9.
    [104] 任 艳 玲 , 朱 明 放 . 基 于 集 对 分 析 的 综 合 评 价 方 法 及 其 应 用 [J]. 微 计 算 机 信息,2007,(36):220-222.
    [105] 阮本青,沈 晋.区域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3)57-61,85.
    [106] 邵金花,刘贤赵,李德一.烟台市水资源承载力的 RBF 神经网络评价法[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156-159.
    [107] 邵金花,刘贤赵.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0):17-19,23.
    [108] 沈珍瑶,谢彤芳.集对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探讨[J].环境保护,1999,(10):20-21.
    [109] 施雅风,曲耀光.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32-176.
    [110] 史 本 山 , 吴 敬 业 .Fuzzy 评 价 机 理 与 Fuzzy 综 合 评 价 [J].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学报,1992,(5):33-39.
    [111] 舒栋才,樊明兰,林三益.基于免疫进化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及其在地下水动态分类中的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36(1):15-18.
    [112] 司昕.预测方法中的神经网络模型[J].预测,1998,17(2):32-35.
    [113] 宋 健 , 孙 以 萍 . 从 食 品 资 源 看 我 国 现 代 化 后 能 养 育 的 最 高 人 口 数 . 人 口 与 经济.1981,(2):2-10.
    [114] 宋庆克,汪希龄,胡铁牛.多属性评价方法及发展评述[J].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97,7(4):128-138.
    [115] 宋岩,董金梅,曲玲,田瑾,李希灿.山东省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与防治措施[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436-440.
    [116] 苏喜友.森林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
    [117] 苏 志 勇 , 徐 中 民 . 黑 河 流 域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 生 态 经 济 研 究 [J]. 冰 川 冻土,2002,24(4):400-406.
    [118] 孙莉,张成云,朱鸿斌,秦延楷,胡彬,吴先萍.综合指数法评价张家岩水库的水质卫生状况[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3):407-408.
    [119] 孙秀玲,等.物元可拓评价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水文,2007,27(1):4-7.
    [120] 孙玉亭,白雅梅.黑龙江土壤—气候生产潜力的评价[J].中国农业气象,1988,9(1):16-18.
    [121] 汤 洁 , 等 . 物 元 可 拓 法 在 地 下 水 水 质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J]. 水 文 地 质 工 程 地质,2005,32(5):1-5.
    [122] 唐万梅.几个预测方法及模型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123] 唐小我,曹长修.组合预测方法研究[J].控制与决策,1993,8(1):7-12.
    [124] 田雪原,陈玉光.经济发展和理想适度人口[J].人口与经济.1981,(3):12-18.
    [125] 万 金 保 , 侯 得 印 . 水 质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模 型 的 建 立 与 应 用 [J]. 中 国 给 水 排水,2006,22(20):101-104.
    [126] 汪明武,金菊良,李丽.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在砂土液化势评价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4):631-634.
    [127] 王 媛,徐利淼.天津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68-72.
    [128] 王 爱 民 . 神 经 网 络 应 用 于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的 研 究 [J]. 系 统 工 程 理 论 与 实践,1995,(10):37-42.
    [129] 王恩利,韩湘玲,曲曼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土地生产力与商品麦提供量[J].中国农业气象,1992,13(1):10-13.
    [130] 王恩利,韩湘玲.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力评价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 1990,11(2):41-46.
    [131] 王光远.论综合评判几种数学模型的实质及其应用[J].模糊数学,1984,(4):12-15.
    [132] 王建华,江 东.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J].甘肃科学学报,1999,11(2):1-4.
    [133] 王乃斌,周迎春,林耀明,等.大面积小麦遥感估产模型的构建与调试方法的研究[J].环境遥感,1993,8(4):250-259.
    [134] 王生明,沈雷芳,刘乃壮.安微省主要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3,14(2):17-21.
    [135] 王 顺 久 , 张 欣 莉 , 等 . 投 影 寻 踪 聚 类 模 型 及 其 应 用 [J]. 长 江 科 学 院 院报,2002,19(6):53-55,61.
    [136] 王硕,周昕宇.VRML 与外界数据交互的技术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0,(2):38-41.
    [137] 王婷,等.物元分析法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2006,26(6):33-35.
    [138] 王 先 甲 , 胡 振 鹏 . 水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的 支 持 条 件 与 法 则 [J]. 自 然 资 源 学报,2001,16(1):81-89.
    [139] 王 晓 鹏 , 曹 广 超 . 基 于 多 元 统 计 的 水 环 境 质 量 综 合 指 数 研 究 [J]. 统 计 与 决策,2007,(11):4-6.
    [140] 王昕,苏喜友.投影寻踪技术在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评价中应用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03,(2):42-45.
    [141]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142] 王在高,梁 虹.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及 其理论模型初探[J].中国岩溶,2001,20(2):144-148.
    [143] 王宗军,冯珊.社会经济系统仿真方案的多层次 Fuzzy 综合评价[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3,21(3):12-18.
    [144] 魏效玲,李继勇,张昌健.集对分析理论在多属性方案决策中的应用[J].机械强度,2007,29(6):1009-1012.
    [145] 文 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21(6):15-18.
    [146] 吴承祯,洪伟,洪滔.基于改进的投影寻踪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价位分级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3):357-361.
    [147] 吴金艳.面向分布式仿真的省级森林承载力评价系统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148] 吴静和.浙江省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0,7(3):195-202.
    [149] 吴九红,曾开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水利经济,2003,21(3):36-39.
    [150] 武丽敏,钱振华.大气质量评价综合指数法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5,16(3):58-60.
    [151] 夏 军 . 水 资 源 安 全 的 度 量 :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的 研 究 与 挑 战 [J]. 自 然 资 源 学报,2002,17(3):262-269.
    [152] 肖满意,董翊立.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J].山西水利科技,1998,(4):5-12.
    [153] 谢恒星,张振华,谭春英.灰色预测方法在山东省粮食总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57-258.
    [154] 谢 红 彬 . 关 于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容 量 问 题 的 思 考 [J]. 新 疆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1997,14(1):79-84.
    [155] 谢华平.物元分析在产品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0,10(1):41-44.
    [156] 谢秋菊,钱自立.应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优选水库正常蓄水位方案[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1):59-62.
    [157] 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新疆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1989,(6):2-9.
    [158] 熊 德 国 , 鲜 学 福 .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方 法 的 改 进 [J]. 重 庆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2003,26(6):93-95.
    [159] 徐 德 成 , 董 振 凯 , 王 积 富 . 山 东 沿 海 森 林 人 口 承 载 力 探 讨 [J]. 林 业 科学,1994,30(3):280-287.
    [160] 徐德成.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初探[J].林业经济,1993,(3):21-25,35.
    [161] 徐亮,吴月芳,纪庆磊.基于 AHP 的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及其在 MIS 性能评价中的应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6,(2):38-39.
    [16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冰川冻土,1999,21(2):99-106.
    [163] 许明丽,方天堃.水库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耦合方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2):229-232.
    [164] 许有鹏.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3,8(3):229-237.
    [165] 薛 小 杰 , 惠 泱 河 . 城 市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及 其 实 证 研 究 [J]. 西 北 农 业 大 学 学报,2000,28(6):135-139.
    [166] 阎平凡.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第 2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7] 颜勇,郦建强,陆桂华,杨晓华,杨志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 RBF 网络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29-31.
    [168]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等.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1):16-20.
    [169] 杨建洲.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宏观调控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170] 杨晓华,杨志峰,郦建强.区域水资源潜力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J].自然科学进展,2003,13(5):554-557.
    [171] 杨晓华,杨志峰,郦建强.水质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J].环境工程,2004,22(3):69-71.
    [172] 杨晓华,杨志峰,沈珍瑶,郦建强,金菊良.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4,15(1):73-76.
    [173] 杨星卫,薛正平,陆贤.水稻遥感动力估产模拟初探[J].环境遥感,1994,9(4):280-286.
    [174] 杨懿,武昌,刘涵,齐胜利.基于集对分析的目标威胁评估与排序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07,35(3):1-5.
    [175] 杨正亮,等.水体质量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5):189-193
    [176] 杨子生.四川西昌市土地和平等潜力评价的探讨[J].自然资源,1990,(4):12-16.
    [177] 叶炳杰,陈国龙.综合指数法在多因素有害作业点综合评价上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8):476-478.
    [178] 叶浩,钱家忠,黄夕川,李友龙,董洪信.投影寻踪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5):9-12.
    [179]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16
    [180] 叶文虎,邓文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造新的生活方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1-4
    [181] 叶 勇 , 等 . 物 元 可 拓 法 在 地 下 水 环 境 质 量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J]. 水 土 保 持 研究,2007,14(2):52-54
    [182] 余 卫 东 , 闵 庆 文 , 李 湘 阁 .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研 究 的 进 展 与 展 望 [J]. 干 旱 区 研究,2003,20(3):60-65
    [183] 虞晓芬,傅玳.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4,(11):119-121
    [184] 郁振安.层次分析法在防空武器系统综合性能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9,(11):61-65
    [185] 袁 华 , 等 . 黑 河 流 域 水 资 源 调 配 评 价 的 模 糊 物 元 分 析 法 [J]. 中 国 农 村 水 利 水电,2007,(12):22-24,37
    [186] 袁 进 , 陈 新 , 季 波 , 赵 树 进 . 运 用 综 合 指 数 法 评 价 药 剂 科 综 合 效 益 [J]. 中 国 药房,2006,17(5):343-345.
    [187] 曾永,樊引琴,王丽伟,刁立芳,李婳.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比较[J].人民黄河,2007,29(2):45-45,65.
    [188] 湛 少 锋 .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综 合 评 价 的 多 层 次 Fuzzy 综 合 评 价 模 型 [J]. 工 科 数学,1997,13(2):29-33.
    [189] 张 鑫 , 王 正 兴 . 区 域 地 下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综 合 评 价 研 究 [J]. 水 土 保 持 通报,2001,21(3):24-27.
    [190] 张炳文,韩晓滨.模糊综合指数法在呼和浩特市地面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10(3):87-92.
    [191] 张春霞,杨玉盛,廖福霖.闽江流域森林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92] 张国防,陈瑞炎,曾建荣,林文革.闽江流域洪涝灾害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4):51-55
    [193] 张国祥,杨居荣.综合指数评价法的指标重叠性与独立性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6,15(5):213-217.
    [194] 张健,宫渊波,陈林武.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森林承载力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4(3):417-424
    [195] 张礼兵,程吉林,金菊良,蒋晓红.农业灌溉水质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4):15-18.
    [196] 张 灵 莹 . 主 观 指 标 评 价 的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方 法 及 应 用 [J]. 深 圳 大 学 学 报 ( 理 工版),1998,15(1):92-94.
    [197] 张文艺,方华,蔡建安,钟梅英.利用集对分析法对马鞍山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4):426-430.
    [198] 张晓丹,黄朝君,徐菡,刘钦圣.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湖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型[J].环境工程,2007,25(2):80-82.
    [199] 张晓峒,王健,杜勇宏.季节虚假回归中参数及统计量的分布特征[J].系统工程学报,2006,21(4):361-367.
    [200] 张养贞,张树文,常丽萍,等.县级玉米遥感估产实验及其效果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2):144-152.
    [201] 张 永 柱 . 甘 肃 省 河 西 地 区 粮 食 生 产 潜 力 和 人 口 承 载 量 的 研 究 [J]. 自 然 资源,1991,(4):32-39.
    [202] 张志良.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03] 赵孟芹.计算水质综合指数的一种新模式[J].水文,2002,22(5):44-46.
    [204] 赵小勇,付强,邢贞相,贺延国.投影寻踪模型的改进及其在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5):222-225.
    [205] 赵小勇,付强,邢贞相.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在土壤质量变化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7,44(1):164-168.
    [206] 赵小勇,付强.投影寻踪模型的改进及其在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7):76-81.
    [207] 郑 德 祥 , 龚 直 文 , 陈 平 留 . 闽 江 流 域 生 态 安 全 问 题 及 建 议 [J]. 北 华 大 学 学报,2005,6(5):445-448
    [208] 中国知网.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DB/OL].( 2008-1-15)[ 2008-1-20].http:// number.cnki.net/cyfd/ AreaNavi.aspx?code=xj13.
    [209] 周丰,郭怀成,刘永,罗定贵,王真.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RBFNNs的水质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5):846-853.
    [210] 周惠成,董四辉.基于投影寻踪的水质评价模型[J].水文,2005,25(4):14-17.
    [211] 周林,栗秋华,张凤.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在电能质量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7,31(7):32-35.
    [212] 周泽昆,陈王廷.评价管理效率的一种新方法[J].系统工程,1986,4(4):42-49
    [213] 周 兆 德 . 海 南 岛 水 稻 气 候 生 产 潜 力 和 人 口 承 载 量 的 估 算 [J]. 自 然 资 源 学报,1989,4(1):46-53.
    [214] 朱宝树.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1993,(6):8-13.
    [215] 朱 雷 , 陈 威 . 模 糊 综 合 指 数 法 在 水 质 评 价 中 的 应 用 [J].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报,2001,23(8):61-65.
    [216] 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4-37
    [217] 朱守林,戚春华,姜东民.影响森林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因素分析[J].森林工程,2002,18(1):1-3.
    [218] 朱 一 中 , 夏 军 , 谈 戈 . 西 北 地 区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分 析 预 测 与 评 价 [J]. 资 源 科学,2003,25(4):43-48.
    [219] 庄世坚.用投影寻踪技术评价环境质量[J].环境保护,2000,(2):25-26.
    [220] 庄 宇 , 昌 琳 . 西 安 地 区 水 环 境 质 量 的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J].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境,2007,21(11):22-26.
    [221] Bowlin W F.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US Air Force real-property maintenance activities[J].OplRes.Soc.,1987,38:127-135.
    [222] Charnes A,et al.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Opl Res.,1978,2:429-444.
    [223] Chu A T W,et al.A comparision of two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weights of belonging to fuzzy sets[J].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1979,27:531-538.
    [224] Duckstein L,Gershon M. Multicriterion analysis of a vegetation management problem using ELECTRE[J].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1983,7:254-261.
    [225] Einhorn HJ, McCoach W. A simple multiattribute utility procedure forevaluation[J].Behavioral Science,1977,22:270-282.
    [226] FAO. Potential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ies of Lands in Developing World[G]. Rome, 1982.
    [227] Hwang C L, Yoon K S.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Berlin:Springer Verlag,1981:99-103;128-14.
    [22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Hose Lane:IEEE serve center[G]. 1994,6.
    [229] Islei G, Lockett A G. Judgemental modelling based on geometric least square[J].Opl Res.,1988,36:27-35.
    [230] Jane King. Beyond Economics Choice.UNESO,1988.
    [231] Linstone H A,Turoff M.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Addison-Wesley,1975.
    [232] Millington,R.Gifford.Energy and How We Live[G]. Australian UNESCO Seminar, Committee for Man and Biosphere,1973.
    [233] Park R,F&Burges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M].Chicago,1921.
    [234] Rogers S K.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Proc[M].Washington:SPIE-The Int.Society for Optical Eng.,1991.
    [235] Roy B.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with multiple objective functions[J].Mathematical Programming,1971,1:239-266.
    [236] Saaty T L.Eigenvector and logarithmic least squares[J].OplRes.,1990,48:156-160.
    [237] Saaty T L.Modeling unstructured decision problems:the theory of analytical hierarchies.First Int.Conf.On Math.Modeling,Univ.Of Missouri,Rolla,1997,1:59-77
    [238] 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Graw-Hill,1980.
    [239] UNESCO&FAO,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with a Pilot Study of Kenya:A Resource Accounting Methodology for Exploring National Op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Paris and Rome,1985.
    [240] Vargas L G.An overview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its applications[J]. OplRes.,1990,48:2-8.
    [241] William Alan. The African Husbandman[M].Edinburg:Oliver and Bold,1965.
    [242] William Vogt. Road to Survival[M].London:Victor Gollancz Ltd.1949.
    [243] Yager R R. Fuzzy sets probabilities and decision[J].Journal of Cybemetics, 1980,10:1-18.
    [244] Zeleny M.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McGraw-Hill,1982:518-554.
    [245] Zelney M. MCDM:Past decade and future trends[M].Greenwich:JAI Press,1984: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