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台湾问题一直关系到“祖国统一”的大事。“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提出,将过去强硬的武力手段转向对柔性宣传政策的倾斜。其中,建造两岸关系的“同根同源”的人造景观,成为对台宣传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宣传对台政策的宏观话语下,地方的城市规划也在依据特殊的城市定位进行资源的协调。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厦门的台湾民俗村分别从政治和经济维度,展现了两岸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诸多相似性,成为本文理解“同根同源”表征体系的主要线索。我认为,在国家对台宣传的“宏大叙事”和台商纷纷跨地域“市场经营”的大背景下,国家、专家学者、媒体、演员、参观者以及各种展示物、情境等,共同上演了一出“社会戏剧”。
     本研究运用勒菲夫尔(Lefebvre,H.)提出的“空间三维说”作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当前中国话语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为一个自在的表征体系进行运作,并作用在两处人造景观(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厦门的台湾民俗村)的空间建造、主题化和实践当中。本文试图通过一种理论建构的案例讨论,直接将戏剧表演的三要素——演员、观众和文化脚本纳入复合的、多维度的互动当中。研究关注消费的社会文化力量和国家意识形态(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观的形象并赋予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文化达成某种契合;(2)表述是如何通过记忆、行动和形象(想象)的方式让“同根同源”的主流话语在不同机构间进行意义的转换;(3)在意义赋予过程之同时,重视观者的主体性,以及对意义解读的各种实践。这样的解读是如何在合理地镶嵌文化展演的表征结构当中,并通过身体的移动实践展现他们各自的主体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参与和观察与非结构访谈法相结合,进行跨地域的田野作业。研究视角延续文化表演研究的理论脉络,并引入视觉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作为讨论的分析工具。论文将所有资料看作是一种建构的文本,并强调民族志文本的协商性——是各个研究主体在当时、当地共同建构的表演文本。与以往研究忽视演员、观众、文化脚本三者整体性不同,本文尝试通过使用空间的概念,将三者整合在一个框架中,讨论三者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关注两点:一是知识、话语的权力是如何作用意义的编码和解码的双向过程,二是演员和观众如何在空间实践中达成意义的协商。
     论文内容包括绪论、概述、主体内容、结论四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简要介绍研究问题、相关理论回顾,主题公园、博物馆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第一章是概述部分,概述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案例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城市规划的意图,以及建设人造景观的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初步勾勒出“同根”话语作用下,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城市技术安排、官方话语导向而共同形塑的社会结构。第二章、第三和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章节安排采用勒菲夫尔的理解空间和实践空间的概念划分。前两章是理解空间的层面,讨论人是如何通过专业知识有意识地控制空间,以主题化或系统化的方式整合空间。后一章(第四章)是实践空间的层面,讨论社会成员的表征行为,是如何把各种理想融入到现实的空间改造和实践当中。首先,第二章讨论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的作为一种建筑,是如何被建造成人造景观,以表征“同根同源”的社会空间。这一建造过程中,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规划、建筑的专业化技术,将“同根同源”的话语附合在建筑的各种符号上。第三章则讨论展览品的视觉形象是如何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空间中得以系统化表述。笔墨将集中在“同根同源”的话语如何通过展览品的叙述,有条不紊地安排文字内容,以至形成一种贯彻前后、有序的交流文本。这一章讨论诸如企业故事、传说、陈列大纲等形式的文本,是如何经过“净化动机”的展示设计,让各种有不同符号组合成的物品在新的场域中变成“同根同源”展演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第二章论述视觉物的建造技术,那么第三章论述的是,展示物的秩序化安排和系统化言说。第四章讨论“同根同源”表征体系的空间实践层面,围绕着观众、游客通过在空间中以身体移动、视觉凝视的活动,带来对符号解读这一个持续不断的认知过程。这其中,主体的能动性被放置在一个互动的位置,是与编码形成的知识结构、合法性制度之间的互动,最终在某种程度上达成意义的协商。最后是结论部分,归纳上述研究的要点,并对以往的理论研究做一点自己的思考。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两处人造景观(博物馆和主题公园)的研究,提供一个以空间视角看待文化展演研究的地方性个案,展示了观众、演员、文化脚本在空间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论大致为以下几点:一是两处案例——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的文化展演,都呈现出对“家国同构”价值观的当代解读和结构性移植。二是观众和演员的二分法可以用更灵活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进行替换。三是所有参与主体都具有能动性,他们用各自的行动(编码/解码)积极地参与到空间的实践当中。一方面,话语建构的力量自上而下渗透到所有主体的各种行动中。另一方面,所有主体不是象福柯、德波、鲍德里亚等学者所说的被动教化和接受,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空间实践,主动地迎接、再生产话语的意义。
Sin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ese has found, Taiwan issu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biggest affairs of reunification of China. That policy, name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had been carrying out, brought on the old the policy by force into the soft propaganda works upon these issues. Among propaganda works, to build artificial scenery about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ce approaches of propaganda policy to Taiwan affair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se affairs, local government also has been assorting with resource in hand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city layout. Chinese Fujian-Taiwan's Relation Museum in Quanzhou city and Taiwan Folk Village in Xiamen city display the so much common on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in bo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pheres, which became a clue to understand "One Root" representation system. I will figure out that nation, scholars, media, actors, participants and all sorts of displays, scenes have been performing one "social drama" under grand narrative about propaganda works on Taiwan issue.
     This dissertation applies the concept of "Three-dimension Space", put by Henri Lefebvre, 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ulture performance, to understand what the "One Root" in Chinese discourse has became auto- representation system currently. Those have direct affect on both artificial scenery of spatial building, topicalization and practice. The dissertation manages to discus a case of theory constructed, put three elements (actor, audience and cultural script) into the complex,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s. I will focu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orce in consumption, and national ideology to think (1) how to shape the imagine of cultural scenery and to give the meanings, in a sense, to make agreement with public culture; (2) how representation drive the change of meaning among institutions on main discourse for "One Root" by means of memory, action and image; (3) to regar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bjectivity and practice of meaning reading of viewers. The action of reading is how to entangle into the structure of cultural performance in reason, and performs their subjectivity by experience of body movement.
     In research method, this dissertation us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formal structural interview together to do the cross-place fieldworks. The view continue academic context of cultural performance studies, and introduce the currently outcomes relative to visual culture studies as analysis tool. All of the material in this dissertation is looked on as the negotiation text. I will stress on that ethnography is negotiation. All of researching subject has been constructing the performing text then and there. Different from the ignorance of other studies to the integrity views of actor, audience and cultural script,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 to use the concept of space into one framework of interacting relationship. I will stress on two points in special: First is how the power of discourse and knowledge have effects on the process of meaning coding and decoding. Second is which way actor and audience make agreement on the meaning reading by spacial practice.
     The content includes four parts: preface, brief descrip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Firstly, preface introduce study question, theory retrospec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theme park and museum, and the method and main content used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brief description. It introduces the basis background of the studying cases, including location, purpose of city plan, an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in process of building artificial scenery. I will the social structure shaped by social history, urban technical arrangemen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official discourse together under "One Root" discourse influence.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 are the main body of dissertation. Arrangement for chapters is taken by division from the concepts of "conceived space" and "practice space" advanced by Lefebvre. The former two chapters belong to the layer of conceived space, to discuss people how to take full use of academic knowledge to control space consciously, in order for conformity of space in themed and systemic ways. The next chapter (the fourth) is the layer of practice, to discus the representational action of social members, who put their various image into the reconstructing spacial practice. First of all,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 on the theme park and museum to be construct the symbol of social space of artificial scenery to present "One Root" discourse. In this building process, consuming culture and ideology make use of academic skills to adhere the "One Root" discourse on the symbols of building. The third chapter stress on the systematization of narrative in visual imagine of exhibitions in both theme park and museum space. Description is made on the arrangement of words content for display narrative in logical way, which can shape one consecutive, orderly text for performance. This chapter pay attention on all sorts of text, like company story, legend, display outline, that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One Root" discourse in combining different symbols of objects or material in new field by the designs of "refining intention". The former is the technical building; the latter is narrative talking and systematization for arrangement. The fourth embody the body movement and looking practice of visitors and audience in space, to discuss the continual process of symbol reading. Between them, the agency of all subjects is put into the interactive position between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legal order, which will in a sense make agreement of meanings in the end.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main points upwards, and reflects what other studies upon my research.
     In a word, dissertation provides a view from the conception of space into considering the case of locality, shows the interaction among audience, actor and cultural script in practice of space, by two artificial sceneries studies. The finial conclusions are below. Firstly, the cultural performance in both cases present the reading today and structural replacement on the value of "Nation-Home Isomorph". Secondly, the division between actor and audience can be proper replaced by the other conception 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Thirdly, all of subjects in cases are active agencies. They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special practice with coding and decoding. On one hand, the constructing discourse is penetrating into various actions of all subjects from top to bottom. On the other, what all subjects are doing are not the pass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undertaking like Foucault, Debord and Baudrillard, but the receiving and reproducing the meanings of discours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引文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1页.
    [2](美)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杨利慧译,民族文学研究2005,(3):139-144.
    [3]在马凌诺夫斯基倡导的田野工作盛行的人类学时代,研究者进入社区做实地调查,是将当地人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价值上的客观、中立一直是参与观察法所力图达到的研究理想。而人类学的主位/客位的研究方法,则是另一个程度上要求人类学者在进/出田野中区分研究的参与程度,并时刻提醒、反省如何定位研究者的自我身份。本文用“第三只眼”作为一种隐喻,正是为了说明当时人类学者所奉行的客观主义研究视角,好比是一个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不愿干涉社会生活的、无生命的摄像镜头。
    [4]Beeman,William O.,The Anthropology of Theater and Spectacl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3(22):370.
    [1]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1]汪晓云.仪式还是戏剧--论仪式和戏剧的分界.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41-144.
    [2]Beeman,William O.the Anthropology of Theater and Spectacl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3(22):369-393.
    [3]Carlson,M.,'the performance of culture: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approaches,'in Performance: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ed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3,Pp.11-30.
    [1](美)戈夫曼(Erving Goffman).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3-217页.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3]Carlson,M.2003,'the performance of culture: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approaches,'in Performance: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ed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Pp.11-30.
    [1]Bauman,Richard.1975,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American Anthropologist 77:290-311.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黎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黎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4]Turner,V."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En Victor Turner(comp.),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PAJ Publications,New York.1987.Pp.72-98.
    [5]Turner,V."performing ethnography",The Drama Review,Vol.26,No.2,1982.pp.33-50.
    [6]Arnold van Gennep,Nicole Belmont.The Rites of Passage.London:Rutledge&.Kegan Paul,1965.pp.3-5.
    [1]参见纳尔逊·H·格雷伯恩.旅游:神圣的旅程.见瓦林·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2]Carlson,M.2003,the performance of culture: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approaches,in Performance: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ed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pp.17-18.
    [1](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什么是人类常识.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85页.
    [2]Handelman,D.,Models and Mirrors: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Public Events.Oxford:Berghahn Books,1998,p.xxxv.
    [3]Handelman,D.,Models and Mirrors: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Public Even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41-48.
    [4](英)霍布斯鲍姆(E.Hobsbawm)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页.
    [5]Singer,M.When a Great Tradition Modernizes.London:Pall Mall,1972,p.71.
    [1](美)鲍曼(Richard Bauman)著、杨利慧译.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民族文学研究.2005,(3):139-144.
    [2]Bauman,Richard.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American Anthropologis,1975(77):290-311.
    [3]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2001,(2):29-35.
    [4]Mirzoeff,Nicholas.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Routledge.1998,p.6.
    [1](美)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第101页.
    [3]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刘韵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72页.
    [4](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畅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24页.
    [5]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文艺研究,2006,(1):84-96.
    [1](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2]Urry,J.,The Tourist Gaze,London:Sage,1990,Pp.156-157.
    [3]Urry,J.,The Tourist Gaze,London:Sage,1990,P22.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5]类似福柯的“知识就是权力”的断言。
    [1]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1-172页.
    [2](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40页.
    [3](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6页.
    [1](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37页.
    [2](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工昭风译,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6年.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49#,工昭凤译,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6年.
    [2]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3]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3-75页.
    [4]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5]梁虹.景观的激进批评与景观文化的发展--德波《景观社会评论》要义.江西社会科学.2006,(5):237-243.
    [6]陈家洋.德波景观批判的双重阅读.中国图书评论.2008,(5):13-16.
    [1]BaudriUard,Jean."Fatal Strategies," in Selected Writings,trans.Mark Poste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120.
    [2]陶东风、金元甫(主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09-310页.
    [3]Martin Jay,Downcast Eyes: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Though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P544.
    [1]在他看到来,展示的物品属于意义生产的表征体系。
    [2]本文中的“直接意指”英文为signifier,或称呼“能指”:“含蓄意指”英文为signified,或称“所指”。
    [3]Barthes,R.Mythologies,trans.Annette Lavers,St Albans,Paladin.1973,p.156.
    [1]俞敏敏.陈列设计中的几个流派及启示.中原文物.2003,(1):54-58.
    [2]玛格丽特·兰朵(Margaret Lindauer).批评型博物馆参观者.见马斯汀(Janet Marstine)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31-258页.
    [3]Miles,R.S.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2~(nd).Edition,London:Unwin Hyman Ltd.1988.Pp.171-184.
    [4]Hooper-Greenhill,Eilean.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Leicester Readers in Museum Studies series,1994.
    [5]Roberts,Lisa C.From Knowledge to Narrative:Eduators and the Changing Museum.Washington,DC,and Lond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7.
    [6]布鲁斯(Chris Bruce).影像与民主:作为后博物馆的体验音乐计划,见马斯汀(Janet Marstine)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45-172页.
    [7]金(Lyndel King)和马斯汀(Janet Marstine).大学博物馆和美术馆:机构批评的场所和课程关注点,见马斯汀(Janet Marstine)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06-335页.
    [8]Wilson,Fred.Fred Wilson.Speak of Me As I Am(ex.cat.MIT List Visual Arts Center,Cambridge,MA).2003.
    [9]Rodriguez,S.Institutional Critique Versus Institutionalized Critique:The Politics of Andrea Fraser's Performances,1:2.2002,http://www.thirdspace.ca/journal/issue/view/2.
    [1]Hooper-Greenhill,E.Museum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London:Rotledge,1992.
    [2]Bennett,T.The Birth of the Museum-History,theory,Politics.London:Routledge.1995.Pp.59-88.
    [3]Bennett,T.,The Birth of the Museum-History,theory,Politics.London:Routledge.1995,P 80.
    [4]特克(Tucker.M.).后现代/后博物馆:当代博物馆评论的新走向.张誉腾译,台中:博物馆学季刊.“国立”自然学博物馆出版.1996,(2):3-12.
    [1]Duncan,Carol.Civilizing Rituals:Inside PublicArt Museums.London:Routledge.1995,P22.
    [2]Duncan,Carol.Civilizing Rituals: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London:Routledge.1995.Pp24-33.
    [3]希微贺(Riviere)曾为生态博物馆下定义。他认为,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部门与地方居民共同策划、建造和运作的方式。地方博物馆提供人员、设备及资源,社区则展现其抱负、知识及个人力量。所以,生态博物館成为社区观看自己的一面镜子,用来发现自我的形象,寻求对生活的所在(包括自然或人文的遗产),以及在此领域居住祖先生活的解释;同时也是一面能让参观者借以深入了解当地产业、习俗、特性的镜子。(参见Riviere,G.H.the Ecomuseum:An Evaluative Definition,Museum,1985(148):182.)
    [4]陈玉平、王文艺.论民俗主题公园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区经济.2008,(1):190-191.
    [1](英)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2]Warren,S.Disneyfication of the Metropolis:popular resistance in Seattle,Journal of Urban Affairs.1994(16):89-107.
    [3]转引自: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地理学报,1997(3):237-245.
    [4]Dicks,Bella.Culture on Display: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McGraw-Hill Companies.2001.Ⅴ-Ⅵ.
    [5]Dicks,Bella.Culture on Display: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McGraw-Hill Companies.2001.P2-4.
    [6]Cunningham,Clark E.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al Performances,Tourism,and Ethnicity:An Introduction,Journal of Musicological Research,Vol.17,No.2.1998.
    [1]鲍勃·麦克彻、希拉里·迪克罗.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出版社.2006年.第123-143页.
    [2]Richards,Greg.Marketing China overseas:The role of theme parks and tourist attractions,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ABI/INFORM Global.Dec 2001,8,1,pp.28-38.
    [3]Anagnost,Ann.The Nationscape:Movement in the Field of Vision,Position:East Aisa Cultures Critique 1(3),1993,p.591.
    [4]蒂姆·奥克斯(Tim Oakes).主题公园式的村庄--中国旅游业的模仿及真实性.见吴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5]蒂姆·奥克斯(Tim Oakes).主题公园式的村庄--中国旅游业的模仿及真实性,见吴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6页;第21页.
    [1]史丹利(Nick Stanley)、萧竞聪.再现中国文化--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述评,见陈清侨(主编).身份认同与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论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0-271页.
    [2]Anagnost,Ann.National Past-times:Narrative,Representation,and Power in Modern China,Duke University Press,Durham& London,1997,P.162.
    [3]Anagnost,Ann.National Past-times:Narrative,Representation,and Power in Modern China,Duke University Press,Durham& London,1997,P.164.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5-209页.
    [5]Ren,H.Economies of Culture:Theme Parks Museums,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China,Hong Kong and Taiwan.Ann Arbor,Mich:UMI,1999.
    [1]路易莎·沙因.表演现代性.见马元曦、康宏锦.社会性别·族裔·社区发展译选,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第211-242页.
    [2]林崇熙.博物馆文物演出的时间辩证.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考察.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5,19(3):7-24.
    [3]许功明.博物馆的展演及其理念.台中:博物馆学季刊.1998,12(4):7-8.
    [4]廖敦如.我的教室在博物馆.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5,19(1).
    [5]邱坤良.博物馆、剧场与艺术大学:艺术教学、展演与空间的另类思考,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6,20(4):49-58.
    [6]吕明宪.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之研究-以芝山岩文化展示馆设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研究所,2002年.
    [1]胡家瑜.器物诠释与文化展示:人类学的观看角度.博物馆学研讨会--博物馆的呈现与文化论文集.1997年12月:61-76.
    [2]任海.博物馆及其对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制造.山海文化.1993,(1):29-35.
    [3]卢梅芬.人味!哪去了?:博物馆的原住民异已再现与后殖民的展示批判.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5,19(1):65-77.
    [4]吕绍理.展示殖民地:日本博览会中台湾的实像与镜像(报告书).2003年财团法人交流协会日台交流中心.2004:8.
    [5]李政亮.帝国、殖民与展示.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6,20(2):31-46.
    [6]刘婉珍.从博物馆意识谈博物馆人的诞生与形塑.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6,20(3):7-21.
    [7]陈家雯.博物馆展示与知识形塑--以“兵马俑--秦文化特展”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2000年.
    [8]郭瑞坤.博物馆论述与文化民主:从超级特展现象再思教育.科技博物馆.2004,(2):29-46.
    [9]王志弘、沈孟颖.谁的“福尔摩沙”.台北:东吴社会学报.2006,(20):1-58.
    [10]“福尔摩沙”为台湾的旧称之一。论文所研究的是,2003年1月到5月间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一次特展。
    [1]谢世忠.山胞观光:当地山地文化呈现的人类学阐释.台北:自立晚报,2004年.第11-64页.
    [2]MacCannell,D.1976.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New York:Shocken.
    [3]Van den Berghe,Pierre L.and Charles F.Keyes.1984.Introduction: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1(3),pp.343-352.
    [4]黄正德.兰屿发展生态旅游的运作模式: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研究取向:[硕士论文].台北:世新大学.2005年7月.第19页.
    [5]作者将九族文化村、一类的主题公园,看作是艺术中心展示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机构。
    [1]陈昭妙.台湾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现:以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为例(硕士论文),“国立”成功大学.2004年6月.第100-101页.
    [2]谢世忠.族群人类学的宏观探索--台湾原住民论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第175-191页.
    [3]谢世忠.山胞观光:当地山地文化呈现的人类学阐释.台北:自立晚报.2004年.第23页;第34-35页;第55-59页.
    [4]谢世忠.山胞观光:当地山地文化呈现的人类学阐释.台北:自立晚报.2004年.第132-138页.
    [5]林恒丞.雾台部落观光之真实性阐释:[硕士学位论文].屏东:“国立”屏东科技大学.2004年7月.
    [1]李慧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年10月:53-56.
    [2]比如,讨论多媒体技术应用。(马星.论多媒体艺术在博物馆展鉴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2006年1月.
    [3]戏剧逻辑的引进到展览设计中。比如,庄元应用电影剧情的构思方法,探讨如何改革以往平铺直叙的展览叙述。(庄元.博物馆展示的情节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4月.)刘阳则讨论的是,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借鉴舞台的美理论。(刘阳.应用舞台美术理论开展自然历史博物馆景观设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5月.)
    [4]叶俊之.论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市场化趋势及其对策.中国博物馆.2000,(1).
    [5]徐晶引入体验经济的概念,关注展示设计需要考虑观众的参观体验和精神满足。(徐晶.我国历史博物馆体验展示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5月.)
    [6]比如,游蓉就以东莞科学技术博物馆为例,认为展览应从受教者的认知感受和心理出发进行科学化的设计。(游蓉.意识引导的教育:认知心理学在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4月.)
    [7]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4,(3):83-89.
    [8]王渝飞.创造召唤情感的主题构思.深圳大学学报.1991,(3):100-103.
    [9]陈燕娥.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10]黄烨勍.西双版纳傣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2.
    [1]苏东海.建立和巩固.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05,(3):12-13.
    [2]张永安、苏黎.主题公园文艺表演产品层次探究--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江苏商论.2003,(12):120-122.
    [3]吴晓、邹晓玲.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文化修辞.学术探索.2007,(5):142-144.
    [4]肖青.当代文化消费模式下民族歌舞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当代文坛,2008,(6):105-108.
    [5]徐万邦、祁庆福认为,所谓的民族文化村是指展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实地村落或模型村落。(参见徐万邦、祁庆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65页.)实地展示型村落类似于展示地方民俗文化的“生态博物馆”,也可以叫做“民族村寨”、“风情园”、“民族村落”,等。而模型村落主要是指因经济目的而将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旅游景区。其特点是企业运作、市场经营。我将这两种主题公园看做是同一概念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6]徐赣丽.生活与舞台:关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民俗研究.2004,(4):134-148.
    [7]秦红增、胡宝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再建构--以龙胜大寨红瑶村为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56-64.
    [8]荣莉.旅游场域中的“表演现代性”:云南省丘北县仙人洞村旅游表演的人类学分析.云 南社会科学.2007,(6):41-44.
    [1]徐建新.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为案例的评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1-10.
    [2]陈锦丰.博物馆的再现:后现代/后殖民博物馆学的观点.中国博物馆.2008,(2):22-25.
    [3]安来顺.现代社会对“主流”(传统)博物馆的反思.中国文物报2001-11-2.
    [1](法)亨利·勒菲弗(Henri Lefebvre).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31页.
    [2](法)亨利·勒菲弗(Henri Lefebvre).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47页.
    [3]利奇(Leach,E.)认为,“研究与人类学本身没有距离的本土文化,必然导致人类学描述的不真实性,因为研究者必然是带着一定的价值观去谈论其所熟悉的文化,而且对自己的文化司空见惯而无法进行客观分析。”(转见:李一松.民族志及其实验趣向.学术探索.2000,(1).)
    [1]鲍曼(Richard Bauman);杨利慧译.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民族文 学研究.2005,(3).
    [1]Singer M.1972.When A Great Tradition Modernizes.London:Pall Mall.P71.
    [2]MacAIoon,J.J.Introduction:Cultural Performance,Culture Theory.In J.J.MacAIoon(Ed),Rite,Drama,Festival,Spectacle.Philadelphia: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1984.P.1.
    [3]冯雷.理解空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0-33页.
    [4](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页.
    [1](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2]Lefebvre,H.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74.
    [3]Lefebvre,H.1974.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P.40-41.
    [4]Lefebvre H.,1979."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in 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s(ed.) JW Freiberg(Irvington Publishers,New York) Pp.285 -295.
    [5]Mills,S.,discourse,London,Routledge.2004.
    [6]Foucault,M.1972.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trans.A.M.Sheridan Smith,London:Tavistock.1969,P49.
    [7]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1]布尔迪厄认为,习性以行为身体为基础,强调人的创造性,以及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参见(参见斯沃茨(Swartz,D.).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2]林晓珊认为,勒菲夫尔笔下的社会空间,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且是经济生产的中介和手段。所以,在一些学者看来,他的理论是一种对社会空间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林晓珊.空间生产的逻辑,理论与现代化.2008,(2):90-95.)
    [1]王建民.回眸崎岖路--两岸经贸关系20年,两岸关系,1999(2).
    [2]林长华.厦门在促进厦台(金)旅游也中的地位和作用,见厦门市府台事办.厦门涉台调研课题汇编(2002年)(内部资料).厦门大学印刷厂.2003年.第141-165页.
    [3]严正、蔡秀玲(主编).闽台经济合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
    [4]“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4年11月18日颁布。
    [5]参见“国务院关于台湾同胞到经济特区投资的特别优惠办法”(1983年4月5日)。该办法实施范围限于经济特区。
    [6]中共厦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厦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与启示,厦门日报2008-10-7。
    [7]《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第621-622页.
    [1]比如,汇编中指出,“利用外资,发展同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加强港澳和台湾同胞的经济往来,有利于团结反霸的斗争和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大业。(参见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编:对外开放政策文献汇编(1979年7月-1985年4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85年.第406页.)2007年省第八次党代会再次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要求厦门努力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参见中共厦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厦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与启示,厦门日报2008-10-7.)
    [2]林其屏.“对台工作先行区”:厦门特区之“特”,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2):33-37.
    [3]林其屏.“对台工作先行区”:厦门特区之“特”,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2):34.
    [4]张文生、孙云、李鹏:台商在厦门投资的进程、变动及评估(1984-2001),转见厦门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厦门涉台调研课题汇编(2002年)(内部资料),厦门大学印刷厂2003:212.
    [5]其中“一心”、“一主”都是强调以海岛为中心的扩展思路。而本岛的重点之一就是发展生态旅游。新规划后,旅游主题定位为:以“温馨厦门、体闲之都”,设立“山海绿岛、人文闽乡、闽台通道和商展之城”四个基本主题,打造“生态厦门、体闲厦门、人文厦门和商展厦门”四大城市品牌。(参见厦门市规划局:2004-2020厦门城市蓝图,厦门日报2005-6-30)
    [6]参见厦门城市规划局网站(http://www.xmgh.gov.cn/news_Info.asp?MID=62&NID=1026)
    [1]导报讯.厦门目标:亚太地区著名旅游城市.海峡导报2001-11-2。
    [2]参考国函(2000)113号:国务院关于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00-11-1.
    [3]林世雄.未来厦门:目标和战略.福建日报2004-1-20.
    [1]叶秀文.四年之困.海峡导报2004-6-17.
    [2]吴宗.十秒钟的决定.海峡导报2004-6-17.
    [3]陈泽辉.“台湾民俗村”在厦门建成.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08-10.
    [4]郑名车.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台商.海峡导报2005-4-9.
    [1]台湾有八百万人祖籍为泉州,约占台湾总人口44%。(参见林同华(主编).中华美学大词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73-1374页.)
    [1]陈智勇.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泉州晚报2007-1-13.
    [2]陈智勇.闽南文化受全国“两会”关注.泉州晚报·海外版2007-3-20.
    [3]宋闽旺.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意义和作用.泉州晚报2007-7-19.
    [4]许一鸣、陈亚山、王惠兵.泉州在保护中更新在建设中传承,新华每日电讯2004-3-9.
    [5]林栋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探索之路.城乡建设.2003,(4).
    [6]刘桂庭.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探索--以泉州古城为例.福建建筑.2005,(3): 129-133.
    [1]陈智勇.周和平来泉考察 泉州闽南文化保护受肯定,泉州晚报2007-3-30.
    [2]参见陈副的访谈笔记,时间2008-3-4.
    [1]参见http://www.fjta.com/FJTIS/VisitFJ/Destination/Scenery.aspx?type=1&id=660.
    [2]参见我对陈副的访谈笔记,时间2008-3-4.
    [3]陈祥木.泉州拟建闽台缘博物馆计划投资上亿元,泉州晚报2004-12-13.
    [4]同①
    [1]郭冰德.省委、省政府听取汇报后认真研究决定闽台缘博物馆定址西湖,海峡导报2004-12-17.
    [1]本文所说的台湾原住民是指,在汉族移民赴台开发之前居住台湾地区的土著民族:包括居住山地的高山族和居住平原的平埔族人。一般而言,山地高山族是指包括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曹族、排湾族、鲁凯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十族;而平埔族包括西拉雅、洪雅、巴布萨、巴则海、拍瀑拉、道卡则、凯达格兰、噶玛兰八族。
    [1]蔡东源(总编).八十七年原住民木雕艺术创作奖专刊.台北:屏东县文化中心.1996年6月.
    [2](日)藤岛亥治朗.台湾原味建筑.赵芳如译,台北:原民文化.2000年.
    [3]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1](澳)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潘飞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2]李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3]魏书·僚传.卷10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临海水土志》云,“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建格上,似楼状。居住、饮食…… 与夷州民相似。”其中,“安家之民”是指浙江沿海一带的先民,而“夷州民”指当时的台湾岛土著。
    [1]曾思奇.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64-365页.
    [2]同上所引。
    [3]辛克靖.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艺术.长江建设.2002,(3).
    [4]干栏式建筑的别称。
    [5]吴建忠、吴宗.台商黄景山的自责.海峡导报2004-6-17.
    [6]吴宗.沉寂三年多.海峡导报2004-6-17.
    [7]卢美松、陈龙.闽台先民文化探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第2版).第244-245页.
    [8]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第2版).第59-458页.
    [9]凌纯声.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台湾文化论集一.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 年.第27页.
    [1]卫惠林.台湾土著族的源流与分类.台湾文化论集一.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第36页.
    [2]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第2版).第66页.
    [3]石正方.台湾企业集团大陆投资现况与策略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06,(2).
    [1]刘其伟.台湾原住民文化艺术.台北:雄狮图书公司.2004年.
    [1]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第78-80页.
    [1]陈智勇.闽台缘博物馆将建成建筑典范.泉州晚报2004-12-28.
    [2]陈智勇.闽台缘博物馆将建成建筑典范.泉州晚报2004-12-28.
    [3]黄乐颖、黄汉民.源·缘·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创作.城市建筑2006,(2):21-24.
    [4]陈智勇.闽台缘博物馆:建筑与文化完美结合.泉州晚报2005-1-4.
    [5]参见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设情汇报(内部资料).泉州市委2005-6-13.
    [6]例如,在2005年5月12日的工作汇报中,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将“屋面左右两边的楼梯“人” 字形修改成“弧形”,就属于将闽南建筑风格不断细化、具体化的一个方面。(参见政府文件:贯彻省委常委会议精神工作汇报,(内部资料)泉州市委2005-5-12.)
    [1]陈智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体建筑方案敲定.泉州晚报2005-06-15.
    [2]关瑞明、陈力.泉州官式大厝的词源及读音释义辨析.福建建筑2006,(1):20-22.
    [1]林从华、林兆武、于苏建、薛小敏.闽台传统建筑类型及其文化特征,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5):75-78.
    [2]对此,副馆长曾介绍说:“泉州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居地,这有统计数据说明,占了44.8%。”(参见访谈资料,时间2008-3-4.)
    [3]在清代,厦门属同安县,为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到了民国,厦门和金门从泉州府的行政范围内独立出来。
    [4]林祥聪.“漫话泉州古民居”,侨乡科技报2005-5-26.
    [1]关瑞明:泉州的红砖文化,见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3-02/23/content_765861.htm
    [2]王家和.泉州沿海石厝民居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泉州:华侨大学.2006年6月:40.
    [3]林从华.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2):10-18.
    [4]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层展陈设计:场景手绘图(内部资料).上海创超展示设计有限公司.第13页.
    [1]陈林.闽南红砖厝传统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第28-30页.
    [2]陈林.闽南红砖厝传统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第55-56页.
    [3]黄乐颖、黄汉民.源·缘·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创作,城市建筑,2006,(2):21-24.
    [4]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层展陈设计:场景手绘图(内部资料).上海创超展示设计有限公司.第25页.
    [5]黄庄巍.闽南与台湾现代地域建筑屋顶造型手法研究.山西建筑2007,(9).
    [1]陈林.闽南红砖厝传统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第54页.
    [2]陈林.闽南红砖厝传统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第31-33页.
    [1]宁小卓.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6月.第98页.
    [2]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造为主,皆属于木雕,可分为大木作与小木作。前者位于指建筑结构体,用于承重处理,如柱梁构架及其构件(瓜筒、斗拱、雀替、垂花,等);后者作为建筑的局部装饰,分为外檐装修(露在屋外)与内檐装修(安置室内的格扇、花罩、屏风、神龛、家具、匾联等)两种。
    [3]屏风,或为门扇。厅堂前后的门扇是可以自由拆卸,使各厅堂(上厅、中厅、下厅)连成一体,形成可通可隔、可拆可卸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以满足家族举行大型活动的需要,(参见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88页.)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2]如图2-10。
    [1]黄乐颖、黄汉民.源·缘·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创作,城市建筑,2006,(2):21-24.
    [2]赵鹏.泉州官式大厝与北京四合院: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华侨大学,2004年7月.
    [3]在闽南地区,厢房又被称为榉头间。
    [1]参见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3页.
    [2]闽南语称呼,指厨房。
    [1]大房的门前一般设有屏步间,外围用花格窗扇隔离,用于妇女在房内的活动空间。
    [1]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1]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年.第428页.
    [2]中国博物馆学会、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陈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页.
    [1]郭冰德.闽台缘博物馆要建啥样?海峡导报2005-1-27.
    [2]参见2005年1月23日会议讨论的文字记录。
    [3]参见黄乐颖、黄汉民.源·缘·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创作.城市建筑.2006,(2):21-24.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736页.
    [2]黄霖(主编).金瓶梅大辞典.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825~826页.
    [3]台湾的“寻根文学”最早可追述到日据时代。由于殖民困境,让台湾人产生“孤儿”意识,融入到抗日作家的笔下。而到了台湾光复后,长期累积的漂泊心理,逐渐聚合成对“故土”的思乡笔墨。20世纪70年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崛起文学界的再一次寻根创作的热 潮。
    [1]姚韫.同根异脉、同名异质.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4):9~13.
    [2]参见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编).第七届全国博物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参评材料(2005-2006)(上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7年.第53~56页.
    [3]这里的地缘与前面共同居住的概念不同:意指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曾有过陆桥作为地理学上的连接。
    [1]参考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参评材料(PPT演示材料)。
    [2]本文称为结束厅。
    [3]参见林仁川、黄福才.关于承担泉州市“闽台缘博物馆”展览内容规划任务的报告(内部资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5.1.2.
    [1]研讨会于2005年1月23日-24日召开。
    [2]专家建议博物馆建设应遵循六原则,泉州晚报2005-1-24。
    [3]参阅官方文件,闽委宣函[2005]46号。
    [1]第七届全国博物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参评材料--闽台缘博物馆(2005-2006).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7年1月.
    [2]陈智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陈列分七部分,泉州晚报2005-11-3.
    [3]在我的调查期间,“乡土闽台”特展一直不对公众开放。所以,本文没有涉及这部分的专门讨论。
    [1]即本文所说的模拟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的模拟和人工建筑物的模拟。
    [2]比如幻影成像。
    [1]这一部分只留“逛花灯”的互动节目,其他的互动设计放在三楼的“乡土闽台”的专题展厅内。由于该展厅一般不对外开放,所以不作为本文的讨论主题。
    [2]公司总经理李俊杰说过,布展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将历史性、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完美结合,而这主题就是一个“缘”字。
    [3]引自记者对宣传部副部长庄能顺的采访。参见“参与闽台缘建设为人生幸事”,泉州晚报2005-9-20.
    [4]比如,香港大公报.2006-5-31(特刊);福建日报(参见阮锡桂、方承.闽台情缘、血脉相连,福建日报2006-5-26.)
    [5]报讯.“千人涌入闽台缘博物馆”,东南快报2006-5-28.
    [6]为尊重访谈者的意见,此为化名。
    [1]亨利埃塔·利奇.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见斯图尔特编.表征.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9-182页.
    [2]参阅巴特斯(Roland Barthes).今日神话,见巴特斯、让·鲍德里亚等著.形象的修辞.吴琼、杜予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1]在巴特斯看来,神话并不是谎言和告解,而是一种符号意义间的转换,让历史变成自然之物,而暂时之物成为一种“永恒”。(见巴特斯(Roland Barthes).今日神话.见巴特斯、让·鲍德里亚等著.形象的修辞.吴琼、杜予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2]这体现在“缘”、缘分的观念为两地民众所熟知和接受。
    [3]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833~834页.
    [4]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1]本节所称黄经理为企业主黄景山的儿子。
    [2]参见对黄经理的访谈笔记,时间2007-7-16.
    [3]让·鲍德里亚.物的体系,见马克·波斯特(编).让·博德里亚文选.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1-22页.
    [4]参见对黄经理的访谈,时间2007-7-16.
    [1]台湾的习惯称谓,用以指那些展览、销售商品的空间实体。
    [2]这里的“台湾想象”是一个视觉复合体,由大陆游客所熟知的形象集合而成,涉及台湾的明星、台湾岛地图,台湾特产各种表征台湾的消费符号。这些符号通过各种媒介机构经选择、改装后传播,再通过特定受众的观看观点、消费实践而得以认知。
    [3]玛丽·道格拉斯、贝伦·伊舍伍德.物品的用途.见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1-66页.
    [1]参见对黄经理的访谈笔记,时间2007-7-16.
    [2]A、B、C区的划分为作者所加。
    [1]参考见“太阳饼故事系列”,引自 http://easy.sina.com/tw/scenic/article.php?content_id=262
    [1]参见对阿姨(化名)的访谈笔记,时间2006-7-15.
    [1](美)马斯汀(Janet Marstine).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1-13页.
    [2]J.Gage,ed.Goethe on Art,London:Scholar Press,J.Gagetrans.,1980.P41.转引自丁宁.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7页.
    [3](美)马斯汀(Janet Marstine).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4]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于2007年9月开始,以“情系闽台缘”为题向社会征集素材。涉及游 记、感想、身边故事和感悟的各种写作文体。本文所引用的征文材料不是全部,而是其中反映参观者各自想法的游记,以及身边故事的那部分素材。另外,文中编号为作者所加。
    [1]Turner,Victor.The Center out There:the Pilgrim's Goal,History of Religious 12(3),1973,Pp191-230.
    [2]Turner,Victor.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3]特纳所说的结构,是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不同地位构成的社会层级。本节认为的结构有所不同,是相对于个体理解而言的认知结构,具体是指参观者对台湾文化的一切看法、立场和价值观。
    [1]征文编号Zw-A-05
    [2]征文编号ZW-A-33
    [3]征文编号Zw-B-10
    [4]征文编号ZW-A-43
    [5]征文编号ZW-A-23
    [6]博客日记5的作者提到这一点。
    [7]征文编号Zw-B-05
    [8]征文编号Zw-B-10
    [1]征文编号Zw-C-15
    [2]征文编号Zw-B-24
    [3]征文编号Zw-B-05
    [4]讲解员介绍说,这是特意从日本进口的麻宣纸。
    [5]征文编号Zw-A-10
    [6]征文编号Zw-A-15
    [7]征文编号Zw-B-42
    [8]征文编号Zw-A-42
    [9]征文编号Zw-A-06
    [1]征文编号Zw-A-08
    [2]征文编号Zw-A-15
    [3]征文编号Zw-A-10
    [4]征文编号Zw-B-42
    [5]参考讲解员范范提供的讲解词(修改版)。
    [1]特纳.仪式的过程.黄剑波、刘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2]特纳.仪式的过程.黄剑波、刘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96页.
    [1]William Hazlitt.Sketches of the Principal Picture-Galleries in England,Taylor &.Hessey,1824.
    [2](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2]古人常用天上的紫微垣,比喻帝王的居所。因而,用紫色借指与帝王有关的之物。
    [3]在《诗经·绿衣》朱熹集注曰,“黄,中央土之正色。”中国的古文明被认为起源于黄河流域。因此黄色为正、为尊的观念成为五行之首,正统之本。在许多时候,黄色成为中庸之道的代名词,自隋唐以来为皇室家族所专用。
    [1]征文编号Zw-B-04
    [1]征文编号ZW-A-40
    [2]征文编号Zw-A-02
    [3]征文编号Zw-C-19
    [4]见讲解员范范的聊天记录(时间2008-3-8)和小杨的讲解记录(时间2008-3-5)。
    [1]指农舍场景。
    [2]括号部分为作者所加,为句意的完整性而作的补充。
    [3]戽桶是在桶口与桶底安上一对绳子,由两人各执一端,相向操作。两个人分别站于池塘或水潭的两岸,各自抓住桶绳,把戽桶荡入水中,再一起用力,将桶里的水提上岸倒进水渠。水顺着渠道分流,进而灌溉田地。
    [4]王叔反复用手势告诉我,如何操作戽桶。看得出他十分怀念小时候的生活。
    [5]指20世纪50年代。
    [6]指扩展式家庭。
    [7]征文编号ZW-A-41
    [1]参考林雪萍.千人涌入闽台缘博物馆,东南快报2006-5-28.照片为曾志铭拍摄。圆因尊重讲解员匿名的请求,此为化名。
    [2]引自讲解员田田的工作日志,时间2008-9-18.
    [3]征文编号Zw-B-37
    [4]征文编号ZW-A-39
    [1]征文编号Zw-B-13
    [2]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61页.
    [3]《情感社会学》一书中译为柯林斯。
    [4]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5]在这点上,讲解员身份具有特纳所说的仪式长老的权威。
    [6]征文编号Zw-A-02
    [1]征文编号Zw-A-15
    [2]源于我与小陈的聊天录音,时间2008-3-26.
    [1]在特纳看来,仪式的交融状态是对原结构的一种反思,甚至是反抗。(参见特纳.仪式的过程.黄剑波、刘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2]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是一个分类性的体系,社会生活得以维持秩序的模式。
    [3]征文编号ZW-A-34
    [1]征文编号ZW-A-45
    [2]征文编号Zw-A-01
    [3]征文编号Zw-A-07
    [4]征文编号ZW-A-39
    [5]征文编号Zw-B-04
    [6]征文编号Zw-B-09
    [7]征文编号Zw-C-08
    [8]征文编号Zw-C-15
    [1]征文编号Zw-A-02
    [2]征文编号Zw-A-20
    [3]在这点上,与族群理论中的“原生论”观点具有某种联系。两岸民众的共同祖先,在许多著作中被描绘为黄帝。
    [4]负责讲解元培训的孙主任告诉我,讲解词的设计因不同人而有不同版本。他们以前也想过要统一口径,但这样会抹杀讲解员的知识背景。
    [5]《闽书》对榕树的注释为,“榕荫极广,以其能容,故名曰榕”。
    [6]何少川.历史的明证民族的心声--感受“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国建设报2006-10-24。
    [1]征文编号Zw-A-25
    [2]征文编号Zw-A-28
    [3]征文编号ZW-A-29
    [4]以下内容延用采访者的自称。
    [1]来源于我与黄编导的访谈笔记,时间2007-5-5.
    [2]对于第二次重大的变动,我也没有预想。有时候挺感叹的,企业变化这么快,赶不上收集材料、写东西。所以,第二次变动的采访和资料收集,一时停顿下来。另一个原因是,编导实在太忙,几次联系都没联系上。2008年2月开始着手博物馆的调查,于是预想中的采访最终没能实现。
    [1]指雇佣的舞台演员。
    [2]台湾话,指电脑网络。
    [3]现在在台湾称作达悟族。
    [4]许良国、曾思奇.高山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5页.
    [5]以凌纯声、卫惠林为代表的一批早期中国学者相信,台湾高山族主要来源于大陆的古越族。这一观点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当代中国学者对台湾高山族的研究。(凌纯声.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见台湾文化论集一.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第27页.卫惠林.台湾土著族的源流与分类.见台湾文化论集一,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第36页.)
    [6]尤中.云南民族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1-122页.
    [7]江炳成.古往今来话台湾.台北:台湾幼狮文化公司,1978年,第18-20页.
    [8]杨家娣.沧源县翁丁佤族文化生态村旅游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4
    [1]资料来源于我于编导的访谈笔记,时间2007-8-2.
    [1]用榕树叶作为木叶吹奏,也是与“两岸交流”的主题相关。主持人曾介绍说,榕树叶是两岸同根同源的一个象征。在台湾种植有大量榕树,最早是由大陆汉人从福建这边带过去的树种。(参见录像资料,时间2008-1-19.)
    [2]刘经理解释说,演员下到观众中表演,让观众触摸到“高山族”艺术。这是台湾民俗村的一大特色。
    [3]刘晖.旅游民族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5-126页.
    [4]MacCannell,D.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New York:Shocken Books.1976.
    [5]Joan,L.How "WE" See "THEM":Tourism and Native America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3):365-391.
    [1]谢世忠.山胞观光:当地山地文化呈现的人类学阐释.台北:自立晚报.2004年.第116页.
    [2]针对企业团的访谈笔记,时间2007-8-11.
    [3]针对学生团的访谈笔记,时间2008-1-19.
    [4]参考博客网站.http://www.blogcn.com/user42/xiariqingge/index.html
    [5]学生团访谈笔记,时间2007-7-23.
    [1]企业团的访谈笔记,时间2007-8-11.
    [2]同上
    [3]随行聊天笔记,时间2007-5-2.
    [4]对刘经理的访谈材料,时间2007-8-2.
    [1]秦文宝.空间体验与表演空间设计:[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5月.
    [2]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讨论了宗教仪式对集体意识的召唤功能,强调借助对一 种外来力量的神圣性唤醒,以激发参与者,乃至社区的共有集体性和团结意识。这里的“集体意识”有所不同,强调展演“高山族”舞蹈以触发观众集体性的猎奇心理,形成每个人都有“尝试一下”的体验冲动。
    [1]未参与者是指那些没有参与互动游戏而仍留在座位上旁观的游客。
    [2]可以参考人类学家谢克纳提出环境戏剧的六项原则。(曹路生.国外后现代戏剧.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51-72页.)
    [1]这里的“错误”是指,不是根据脚本设计,而根据主持人、演员的引导,按照各自意志塑造角色的即兴表演。
    [2]随行聊天笔记,时间2007-5-2.以下小何、老张的谈话出于同一时间段。
    [1]厦门当地人对女士的一种尊称。
    [2]这部分企业游的访谈时间为2008-1-19.
    [3]一次偶然的聊天笔记,时间2007-7-23.
    [4]学生游的访谈笔记,时间2008-1-19.
    [1]即踏歌。
    [2]按:台湾之古称。(原引文注)
    [3]参见http://www.arte.gov/tw/aborigine
    [1]企业游访谈笔记,时间2007-8-11.
    [2]学生游访谈笔记,时间2008-1-19.
    [1]例如,上述观众建构出的高山族的形象类型。
    [1]吕关泉,吕绍纲.周易入门.长春:吉林人学出版社.1988年.
    [2]孟子·梁惠王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指《尚书·弘洪》中的“天下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1]Singer,M.,When a Great Tradition Modernizes.New York:Praeger.1972.
    [1]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8页.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安来顺.现代社会对“主流”(传统)博物馆的反思,中国文物报2001.11.2.
    [3]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杨利慧译,民族文学研究2005,(3).
    [4]巴特斯(Roland Barthes).今日神话,见巴特斯、让·鲍德里亚等著.形象的修辞.吴琼、杜予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4,(3):83-89.
    [6]鲍勃·麦克彻、希拉里·迪克罗.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出版社.2006年.第123-143页.
    [7]鲍曼(Richard Bauman);杨利慧译.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民族文学研究,2005,(3).
    [8]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9]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10]约翰·伯格.观看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英)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12]布鲁斯(Chris Bruce).影象与民主:作为后博物馆的体验音乐计划,见马斯汀(Janet Marstine)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45-172页.
    [13]蔡东源(总编):八十七年原住民木雕艺术创作奖专刊.台北:屏东县文化中心,1996年6月.
    [14]曹路生.国外后现代戏剧.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
    [15]陈家雯.博物馆展示与知识形塑--以“兵马俑--秦文化特展”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2000.
    [16]陈家洋.德波景观批判的双重阅读.中国图书评论,2008,(5):13-16.
    [17]陈锦丰.博物馆的再现:后现代/后殖民博物馆学的观点.中国博物馆.2008,(2):22-25.
    [18]陈林.闽南红砖厝传统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
    [19]陈祥木:泉州拟建闽台缘博物馆计划投资上亿元,泉州晚报2004-12-13.
    [20]陈燕娥.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21]陈玉平、王文艺.论民俗主题公园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区经济2008,(1):190-191.
    [22]陈泽辉.“台湾民俗村”在厦门建成.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08-10.
    [23]陈昭妙.台湾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现:以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为例(硕士论文),“国立”成功大学2004年6月:100-101.
    [24]陈智勇.闽台缘博物馆:建筑与文化完美结合,泉州晚报2005-1-4.
    [25]陈智勇.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泉州晚报2007-1-13.
    [26]陈智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陈列分七部分,泉州晚报2005-11-3.
    [27]陈智勇.周和平来泉考察、泉州闽南文化保护受肯定,泉州晚报2007-3-30.
    [28]陈智勇.闽南文化受全国“两会”关注,泉州晚报·海外版2007-3-20.
    [29]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3页.
    [30]《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
    [31]玛丽·道格拉斯、贝伦·伊舍伍德.物品的用途.见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1-66页.
    [32](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工昭凤译,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6年.
    [33]第七届全国博物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参评材料--闽台缘博物馆(2005-2006).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7年1月.
    [34]冯雷.理解空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0-33页.
    [3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畅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36](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37](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黎剧场国家.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0]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第101页.
    [41]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纳尔逊·H·格雷伯恩.旅游:神圣的旅程,见瓦林·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4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736页.
    [44]关瑞明、陈力:泉州官式大厝的词源及读音释义辨析,福建建筑2006(1):20-22.
    [45]郭冰德.闽台缘博物馆要建啥样?海峡导报2005-1-27.
    [46]郭冰德.省委、省政府听取汇报后认真研究决定闽台缘博物馆定址西湖, 海峡导报2004-12-17.
    [47]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48]何少川.历史的明证民族的心声--感受“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国建设报2006.10-24.
    [49]麦克尔·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什么是人类常识.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50]胡家瑜.器物诠释与文化展示:人类学的观看角度,博物馆学研讨会--博物馆的呈现与文化论文集1997年12月:61-76.
    [51]黄乐颖、黄汉民.源·缘·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创作.城市建筑.2006,(2):21-24.
    [52]黄霖(主编).金瓶梅大辞典.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825-826页.
    [53]黄烨勃.西双版纳傣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2.
    [54]黄正德.兰屿发展生态旅游的运作模式: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研究取向(硕士论文),台湾世新大学,2005年7月.
    [55]黄庄巍.闽南与台湾现代地域建筑屋顶造型手法研究.山西建筑2007,(9).
    [56](英)霍布斯鲍姆(E.Hobsbawm)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57]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58]江炳成.古往今来话台湾.台北:台湾幼狮文化公司,1978年,第18-20页.
    [59]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
    [60]金(Lyndel King)和马斯汀(Janet Marstine).大学博物馆和美术馆:机构批评的场所和课程关注点,见马斯汀(Janet Marstine)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06-335页.
    [61](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2](美)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黄振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3]瑞坤.博物馆论述与文化民主:从超级特展现象再思教育,科技博物馆,2004,(2):29-46.
    [64]玛格丽特·兰朵(Margaret Lindauer).批评型博物馆参观者,见马斯汀(Janet Marstine)编.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31-258页.
    [65](法)亨利·勒菲弗(Henry Lefebvre).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31页.
    [66]亨利埃塔·利奇.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见斯图尔特编.表征.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9-182页.
    [67]李慧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年10月:53-56.
    [68]李气虹.金门马祖盼大陆开放更多省市来游,联合早报2007-9-30。
    [69]李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0]李政亮.帝国、殖民与展示,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6,20(2):31-46.
    [71]梁虹.景观的激进批评与景观文化的发展--德波《景观社会评论》要义.江西社会科学,2006(5):237-243.
    [72]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73]廖敦如.我的教室在博物馆,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5,19(1).
    [74]林长华.厦门在促进厦台(金)旅游也中的地位和作用,见厦门市府台事办.厦门涉台调研课题汇编(2002年)(内部资料).厦门大学印刷厂.2003年.第141-165页.
    [75]林崇熙.博物馆文物演出的时间辩证.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考察,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5年,19,(3):7-24.
    [76]林从华、林兆武、于苏建、薛小敏:闽台传统建筑类型及其文化特征,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5):75-78.
    [77]林从华.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2):10-18.
    [78]林栋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探索之路,城乡建设2003(4).
    [79]林恒丞.雾台部落观光之真实性阐释:[硕士论文].屏东:“国立”屏东科技大学.2004年7月.
    [80]林其屏.“对台工作先行区”:厦门特区之“特”,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5(2):33-37.
    [81]林晓珊.空间生产的逻辑,理论与现代化2008(2):90-95.
    [82]刘桂庭: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探索--以泉州古城为例,福建建筑2005(3):129-133.
    [83]刘晖.旅游民族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5-126页.
    [84]刘其伟.台湾原住民文化艺术.台北:雄狮图书公司,2004年.
    [85]刘婉珍.从博物馆意识谈博物馆人的诞生与形塑,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6,20(3):7-21.
    [86]卢梅芬.人味!哪去了?:博物馆的原住民异己再现与后殖民的展示批判,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5,19(1):65-77.
    [87]卢美松、陈龙.闽台先民文化探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第2版).第244-245页.
    [88]路易莎·沙因.表演现代性,转引自马元曦、康宏锦.社会性别·族裔·社区发展译选,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第211-242页.
    [89]吕关泉、吕绍纲.周易入门.长春:吉林人学出版社.1988年.
    [90]吕明宪.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之研究-以芝山岩文化展示馆设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研究所,2002年.
    [91]吕绍理.展示殖民地:日本博览会中台湾的实像与镜像(报告书),2003年财团法人交流协会日台交流中心,2004:8.
    [92](美)马斯汀(Janet Marstine).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93]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刘韵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72页.
    [94]孟子·梁惠王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95]宁小卓.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6月.
    [96]蒂姆·欧克斯(Tim Oakes).主题公园式的村庄--中国旅游业的模仿及真实性,见吴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97]秦红增,胡宝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再建构--以龙胜大寨红瑶村为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56-64.
    [98]秦文宝.空间体验与表演空间设计:[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5月.
    [99]邱坤良.博物馆、剧场与艺术大学:艺术教学、展演与空间的另类思考,台中:博物馆学季刊2006年,20(4):49-58.
    [100]让·博德里亚.物的体系.见马克·波斯特(编).让·博德里亚文选.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1-22页.
    [101]任海.博物馆及其对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制造,山海文化1993(1):29-35.
    [102]荣莉.旅游场域中的“表演现代性”:云南省丘北县仙人洞村旅游表演的人类学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7,(6):41-44.
    [103]阮锡桂、方承.闽台情缘、血脉相连,福建日报2006-5-26.
    [104]斯沃茨(Swartz,D.).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社会学.陶东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05](澳)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潘飞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106]石正方.台湾企业集团大陆投资现况与策略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06,(2).
    [107]史丹利(Nick Stanley)、萧竞聪.再现中国文化--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述评,见陈清侨(主编).身份认同与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论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0-271页.
    [108]宋闽旺.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意义和作用,泉州晚报2007-7-19.
    [109]苏东海.建立和巩固.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05,(3): 12-13.
    [110]陶东风、和磊.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1-172页.
    [111]陶东风、金元南(主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09-310页.
    [112]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113]特克(Duclos,R.).后现代/后博物馆:当代博物馆评论的新走向.张誉腾译,台中:博物馆学季刊,“国立”自然学博物馆出版,1996(2):3-12.
    [114]特纳.仪式的过程.黄剑波、刘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5-96页.
    [115]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6](日)藤岛亥治朗.台湾原味建筑.赵芳如译,台北:原民文化.2000年.
    [117]王家和.泉州沿海石厝民居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6年6月.
    [118]王建民.回眸崎岖路--两岸经贸关系20年.两岸关系.1999,(2).
    [119]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120]王渝飞.创造召唤情感的主题构思.深圳大学学报.1991,(3):100-103.
    [121]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833-834页.
    [122]王志弘、沈孟颖.谁的“福尔摩沙”.台北:东吴社会学报,2006,(20):1-58.
    [123]吴建忠、吴宗.台商黄景山的自责.海峡导报2004-6-17.
    [124]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文艺研究,2006,(1):84-96.
    [125]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6]吴晓、邹晓玲.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文化修辞.学术探索.2007,(5):142-144.
    [127]厦门市规划局.2004-2020厦门城市蓝图.厦门日报2005-6-30.
    [128]肖青.当代文化消费模式下民族歌舞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当代文坛,2008,(6):105-108.
    [129]谢世忠.山胞观光:当地山地文化呈现的人类学阐释.台北:自立晚报,2004.
    [130]谢世忠.族群人类学的宏观探索--台湾原住民论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
    [131]辛克靖.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艺术.长江建设.2002,(3).
    [132]徐赣丽.生活与舞台:关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民俗研 究.2004,(4):134-148.
    [133]徐建新.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为案例的评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1-10.
    [134]徐晶.我国历史博物馆体验展示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5月.
    [135]徐万邦、祁庆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6]许功明.博物馆的展演及其理念.台中:博物馆学季刊.1998,12,(4):7-8.
    [137]许良国、曾思奇.高山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年.
    [138]许一鸣、陈亚山、王惠兵:泉州在保护中更新在建设中传承.新华每日电讯2004-3-9.
    [139]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140]严正、蔡秀玲(主编).闽台经济合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1]杨家娣.沧源县翁丁佤族文化生态村旅游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6月.
    [142]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第2版).
    [143]姚韫.同根异脉、同名异质.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4):9-13.
    [144]叶俊之.论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市场化趋势及其对策.中国博物馆.2000,(1).
    [145]尤中.云南民族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6]俞敏敏.陈列设计中的几个流派及启示.中原文物,2003,(1).
    [147]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年.第428页.
    [148]曾思奇.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64-365页.
    [149]张文生、孙云、李鹏:台商在厦门投资的进程、变动及评估(1984-2001).见厦门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厦门涉台调研课题汇编(2002年)(内部资料).厦门大学印刷厂.2003年.
    [150]张永安、苏黎.主题公园文艺表演产品层次探究--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江苏商论,2003,(12):120-122.
    [151]中共厦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厦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与启示,厦门日报2008-10-7.
    [152]中国博物馆学会、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陈列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页.
    [153]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编).第七届全国博物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参评材料(2005-2006).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7年.第53-56页.
    [15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5]周宪.视觉文化和消费社会.福建论坛.2001,(2).
    [1]Arnold van Gennep,Belmont Nicole Belmont.The Rites of Passage.London:Rutledge&.Kegan Paul,1965,pp.3-5.
    [2]Anagnost,Ann.The Nationscape:Movement in the Field of Vision,Position:East Aisa Cultures Critique,1(3),1993,p.591.
    [3]Anagnost,Ann.National Past-times:Narrative,Representation,and Power in Modern China,Duke University Press,Durham& London,1997.
    [4]Barthes,R.Mythologies,trans.Annette Lavers,St Albans,Paladin.1973.p.156.
    [5]BaudriUard,Jean.Fatal Strategies,in Selected Writings,trans.Mark Poste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6]Bauman,Richard.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American Anthropologist,77,1975,pp.290-311.
    [7]Beeman,William O.the Anthropology of Theater and Spectacl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2,1993,pp.369-393.
    [8]Bennett,T.,the Birth of the Museum-History,theory,Politics.London:Routledge.1995.
    [9]Carlson,M.,the performance of culture: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graphic approaches,in Performance: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ed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3.
    [10]Cunningham,Clark E.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al Performances,Tourism,and Ethnicity:An Introduction,Journal of Musicological Research,Vol.17,No.2,1998.
    [11]Dicks,Bella.Culture on Display: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McGraw-Hill Companies.2001.
    [12]Duncan,Carol.Civilizing Rituals: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London:Routledge.1995.
    [13]Foucault,M.1972.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trans.A.M.Sheridan Smith,London:Tavistock.1969.
    [14]Handelman,D.Models and Mirrors: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Public Events.Oxford:Berghahn Books.1998.
    [15]Hazlitt,William.Skerches of the Principal Picture-Galleries in England.London:Taylor and Hessey.1824.
    [16]Hooper-Greenhill,Eilean.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Leicester Readers in Museum Studies series,1994.
    [17]Jay,Martin and Eyes,Downcast.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Though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8]Joan,L.How "WE" See "THEM"-Tourism and Native America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3),pp.365-391.
    [19]Lefebvre,H."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in 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s(ed.) JW Freiberg(Irvington Publishers,New York),1979,pp.285-295.
    [20]Lefebvre,H.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74.
    [21]MacAIoon,J.J.Introduction:Cultural Performance,Culture Theory.In J.J.MacAIoon(ed.),Rite,Drama,Festival,Spectacle.Philadelphia: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1984,p.1.
    [22]MacCannell,D.1976.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New York:Shocken.
    [23]Miles,R.S.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2nd.Edition,London:Unwin Hyman Ltd.1988.
    [24]Mills,S.discourse.London:Routledge.2004.
    [25]Mirzoeff,Nicholas.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Routledge.1998.
    [26]Richards,Greg.Marketing China overseas:The role of theme parks and tourist attractions,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ABI/INFORM Global.Dec 2001,8,1,pp.28-38.
    [27]Roberts,Lisa C.From Knowledge to Narrative:Eduators and the Changing Museum.Washington,DC,and Lond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7.
    [28]Rodriguez,S.Institutional Critique Versus Institutionalized Critique:The Politics of Andrea Fraser's Performances,2002(1).in http://www.thirdspace.ca/journal/issue/view/2.
    [29]Turner,V."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En Victor Turner(comp.),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PAJ Publications,New York.1987,pp.72-98.
    [30]Turner,V."performing ethnography",The Drama Review,Vol.26,No.2,1982,pp.33-50.
    [31]Turner,V.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32]Turner,V.The Center out There:the Pilgrim's Goal,History of Religious 12(3),1973,pp.191-230.
    [33]Urry,J.The Tourist Gaze,London:Sage.1990.
    [34]Van den Berghe,Pierre L.and Keyes,Charles F.Introduction: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pp.343-352.
    [35]Warren,S.Disneyfication of the Metropolis:popular resistance in Seattle,Journal of Urban Affairs,1994(16),pp.89-1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