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璀璨的人类文明不断繁荣的浩瀚宇宙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具历史价值与哲学意味,二者之间仅仅用“对立”与“依赖”远远无法概括。翻阅充满了生态智慧的儒道佛文化书卷,随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血脉相连的观点无不让人温暖和感动。“上启于天德,下贯于人德”、“天人合一”、“六道轮回”等,都足以让人领悟古人质朴的哲学思考,他们早已预见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间的重要关系,并用伟大的智慧和仁善的心肠谆谆教导后辈与自然和谐生存。我国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和谐,不仅仅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更应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这个和谐需要人类自己的行动来实现,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必须要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人类的发展应该是怎样的走向。然而太多的现代人早已被利益熏心,粗暴地对待大自然从而刺激经济单方面的发展。“伤天害理”的行为必然会让人们尝到“多行不义”的苦果,接踵而来的惩罚已让人们应接不暇,至此,人们才似有悔悟,重新审视大自然的价值和人类的真正权利。
     二十世纪末,生态批评迅速崛起,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研究作家作品已被众多学者认可,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很多研究者将其作为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入手,避免了诸多研究成果的不足,从整体上把握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在文本的选取上搜索出充溢着“绿色”的生态文本,摸索创作规律,突显其自然之于人的重大意义。
     第一章介绍了自然的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生态价值,这些价值的存在就是自然权利的表现,纯属于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与文学研究结合形成了独具实际指导意义的生态思想,为当下生态文学创作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化的进程消费着生态环境,在文学领域也催生了崭新的文学现象——生态文学。本文梳理了生态文学概念,众多不同的定义与仁者见仁的理解都肯定了一个共同的内容重心,即人与自然的核心地位,也体现出学术界在推动生态文学的发展中所做的努力。本文肯定了学术界对“生态小说”概念的界定,也提出了笔者的一家之言,界定出本文所涉及的生态小说的内涵和外延,概述了国内外生态小说创作概貌。
     第二章分析了新时期自然生态的萌发。本文的观点是:真正的生态小说产生于新时期以后。新时期以前蕴含生态意蕴的小说,虽然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出现,本文并未将其列入研究视野。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人定胜天”曾被人们视为体现人类价值的有力表达,但在生态视角的考量下,其已成为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的错误思想。新时期的生态文本多角度地展现了自然的雄浑刚劲、豪放粗犷、暴虐凶猛、壮阔博大、温柔多情,这是作家们经历了“文革”洗礼后迫切地表达强烈主体意识的体现,也在传达着渴望皈依自然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生命归属感。与大自然对抗败阵下来的总是人类自己,通过塑造皈依于自然、流浪于自然、守护自然的人物形象和对“人类中心主义”占主导的人性批判,否定了“人定胜天”思想,体现出自然才是人的终极选择,显示了此时期作家们自然的生态创作直觉。
     第三章探讨了新世纪生态小说的审美取向。随着现代化的高歌猛进,生态环境恶化加速,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警觉。大量涌现的生态小说,反映了各个生活领域的生活变故。以动物为主体的生态叙事,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关注动物命运,超越了以往动物小说充满温情和说教意味的塑造,高扬了动物的生命意识,削弱了人类至高无上的特权。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动物小说家也开始借生态理念,创作出现了众多优秀的生态作品。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剖析上,解构了旧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通过“生态人”形象的塑造为人类建构起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生态人”较之上一章的“自然之子”已具备了更为主动的生态保护意识,这既是生态小说表现力度的提高也是作家创作自觉的体现。本文还剖析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在生态现代化的道路上,那些重重困难和现实难题不可回避,为人类社会和谐扫除障碍,寻找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原型理论的运用,体现了新世纪生态小说不约而同的创作思路和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为生态小说研究拓宽思路。
     第四章考察了多维视角中的当代生态小说创作。我国古典哲学中蕴藏着大量的生态思想,这些珍贵的认识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生态小说创作中。通过考察文本,其浓厚的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道家自然精神和萨满教的生态思想都无不见诸作者笔端,体现出生态小说充满了灵动的古朴天然的生态理念。现代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却也割断了那些热爱自然、留恋质朴生活方式的人们“回乡”的脚步,小说表达了回不去的焦虑情绪,批判了无处不在的现代化对人类生存家园的伤害。充盈着自然之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的浪漫主义自然观,为读者展现了生态小说寄情自然山水和营造神秘气氛的魅力。生态小说中的一类人充满了战天斗地的豪强和被现实遗弃、吞噬的悲苦,运用源自尼采的酒神精神来分析这些现象显得更为恰切。其酒神精神表现为强力意志和强力意志下的悲剧,表达了人、自然物对大自然的依赖,对现代人生活行事方式的不满。为了增强说服力和真实性,生态小说不带任何夸张和修饰,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发展脉络,甚至作者以实地考察的方式参与其中,成为故事流程的引路人,加之众多自然科学知识的运用等都体现出严谨科学的理性精神,使得生态小说自然主义倾向明显。
     生态小说的产生是文学领域对自然界生态破坏的有力回应。从新时期至新世纪,叙述内容的“复魅”追求、叙述角度重心的转移、创作基调的走向都有其独特之处,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创作轨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In the universe that splendid human civilization of rising prosper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the most historic and most philosophical, but only "opposite" and "dependency" can not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Confucianism Buddha culture knowledge system that full of the wisdom of ecology, the views that the human and nature are harmonious, connected by blood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t is enough to Let people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the ancients. They have foreseen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between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human beings. And teach juniors to be harmonious to nature and earnestly hear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a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stressing not only pursues the harmonious between human and human, human and society, but also the harmoniou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harmony need human's actions to realize. The humans should locate in a right position in nature, and should have self-examination on their behaviors. But people in nowadays treat the nature rude for own benefit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unilateral. Do things that are against reason and nature having made the humans get retributions. The retributions ooming one after another make humans unable to deal with. Thus the humans seem to have contrition. At the end of 20 century, with the rapid rising of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to study authors'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scholars, and has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academic research, many researchers take it as research project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voiding a lot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deficiencies, seizing new period ecological novels as a whole. The texts selected are full of the ecology characteristics-"green", Grope creation rules, it highlights nature's great significance to people.
     Chapter 1 introduces nature's aesthetic value, moral value, ecological value, these values are the expression of natural right's existence, the ecology belong to natural science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formats the ecological ideas that have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resent ecological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research.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consumption by progress of modernization, a new literary phenomenon - ecology literature appear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many different defini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have a common in content, it is the core of human and nature, this also reflects the academic's effort in promoting ecological literature's development. Certain the academic's concept definition for ecology novel, 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author's idea, defin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novels, summarizes general picture of ecology novels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2 describes the ecology of germination of the new period. This article has not included the ecology novel research field of vision. I recognized the view that:real ecological novels started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period. In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the "man can conquer nature" was seen as a powerful expression of human values embodied, but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ecological perspective, it has been seen as contrary to the laws of nature, ecological laws of wrong thinking. The objects of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to of the new era show the nature of the gallant bold, bold rough, brutal violent, magnificent broad, gentle and affectionate. This is the writers experienced what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baptism of urgency expressed strong manifestation of consciousness, but also convey the desire to convert to natural flesh and blood life and nature, a sense of belonging. Confrontation with nature is always given in. the human himself, by shaping the conversion in nature, wandering in nature, protect nature, the characters and the "anthropocentrism" dominant critique of human nature to deny the "everything becomes possible" idea shows writers of this period the ecological nature of the intuitive creation.It also shows that the nctule is the ultimatl choice of huwan.
     Chapter III tells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the new century Eco Fiction. In the modern triumph, accelerated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ttracted the vigilance of the world. There is a large number of eco-fiction, reflecting the misfortune of living in all areas of life. Animal as the main ecological narr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ing about animal life, the fate of the animal stories beyond the past, full of warmth and didactic means of shape, which highlishting.ght the awareness of animal life, weakens the privilege of human supremacy. It is noteworthy that many novelists have begun to use animal ecological concepts, creation of ecological emergence of many outstanding works.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human spirit,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ol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rying to "ecological people" Image constructed for the human person and nature live in a new relationship, "ecological people" than the last chapter of" Son of Nature "already has a more active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erformance of efforts to increase eco-novel writer embodiment of creative consciousness.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human acute contradiction between, on the road in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 that can not be avoided, removing obstacles for the harmony of human society, the best way to find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use of prototype theory, embodies the new century novel, without any intent of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creative heritage, to broaden the idea of eco-fiction.
     Chapter IV tells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novel.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bears a large number of ecological thinking, awareness of these precious was to merge imperceptibly into the ecological novels. By examining the text, their strong religious beliefs and nature worship, totem worship, Taoism and Shamanism natural spirit of ecological thinking are all of his writings been found on, reflect ecological novel full of the simplicity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mart idea.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ociety, but also cut off those who love nature and simple lifestyle of the people stick to "return home"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novel expresses the anxiety of going back and criticizing the ubiquitous modern home for human survival injury. Filling with natural gas and abstract thought romantic view of nature,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eco-novel readers have always focused on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create a mysterious atmosphere of charm. Eco novel class of people full of heaven and earth's despots and abandoned by reality, eating the misery, the use of Nietzsche's Dionysian spiri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se phenomena is even more Apt. Dionysian spirit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trong will and strong determination for the next tragedy, the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natural objects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modern life,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practic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rsuasiveness and truthfulness, without any exaggeration Eco novel and modified, authentic account of the context of the story, or even on the way to take part in field trips, as the story process guide, coupled with the use of many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so reflects the spirit of rigorous scientific rationality, so the natural tendency of significant ecological novel.
     Eco-fiction literature on the production is a powerful response to natural ecological damage. From the new period to the new century, the narrative content of the "enchantment" to pursue, narrative point of emphasis, tone creation has its own unique direction, forming a line of succession creative path, is an indivisible whole.
引文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伍蠡甫等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世界宗教资料》编辑部编辑:《世界宗教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994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欧美古
    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柳鸣九主编:《自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尚玉昌:《生态学及人类未来》,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白云涛:《酒神的欢歌与日神的沉咏》,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刘湘溶编:《走向明天的选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4
    陈美兰:《文学思潮与当代小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叶平:《生态伦理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郜元宝:《拯救大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陈家骥等主编:《新世纪发展之路》,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潘云编:《中国大地的压力》,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韩东娥编著:《走向未来的战略》,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刘锋:《伦理美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城金程:《原型批评与重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余谋昌.《生态哲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徐恒醇:《生态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苇岸:《上帝之子》,袁毅编,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刘自觉:《尼采传》,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朱德发等:《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曾蘩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卢风:《启蒙之后》,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范跃进:《生态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曹孟勤:《人性与自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炯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章海荣编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汪树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徐刚:《沉沦的国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王轻鸿:《汉语语境中的原型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谭好哲、任传霞、韩书堂:《现代性与民族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樊星:《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秦晓利:《生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上、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北京:中华书局,2006
    孔范今、施战军主编:《张炜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苏州大学美学研究所编:《中国美学研究》(上、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高彩霞主编:《生态文学作品导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庞守英主编:《新时期文学的精神走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白烨主编:《文学批评新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长沙:岳麓书社,2006
    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路晓冰编选:《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张艳梅,吴景明,蒋学杰:《生态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王诺:《生态与心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胡鹏林:《文学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杨庭硕等著:《生态人类学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林文雄主编:《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生态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张冠华、张鸿声、樊洛平、林虹:《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赵园:《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温奉桥、李萌羽:《现代性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薛晓源、李惠斌主编,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魏波:《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许纪霖主编:《现代性的多元反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生态现代化: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
    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王喜绒等著:《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
    李传峰:《动物小说初探》,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徐芳:《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思考》,载《文学评论》1985年第1期
    洪治钢:《追踪神秘》,载《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6期
    张清华:《野地神话与家园之梦——论张炜近作的农业文化策略》,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欧阳光磊、远山:《人和自然的相互生成—一论新时期文学中自然主题的审美意义》,载《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李嘉宝、欧阳光磊:《从自然主题到原始倾向——再论新时期文学中自然主题的审美意义》,载《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6期
    姜振昌:《追求人与大自然的新型关系—新时期自然山水诗解读》,载《人文杂志》1996年第6期
    金曾豪:《还给动物一个世界》,载《儿童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王学谦:《新时期小说与自然文化》,载《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陈磊:《简论新时期文学中的自然意识》,载《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童庆炳:《漫议绿色文学》,载《森林与人类》1999年第3期
    雷毅:《奈斯与深层生态学》,载《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前沿》2001年第3期
    郑光中:《蔺瑾动物小说初探》,载《当代文坛》1999年第3期
    彭斯远:《中国当代动物小说论》,载《重庆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
    黄爱宝:《生态伦理的人文精神》,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王克俭:《生态文艺学:为了人类“诗意地栖居”》,载《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石中元:《呼唤蓝天、碧水、绿地——中国绿色刊物在行动》,载《生态经济》2002年第10期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任秀芹:《生态环境文学的绿色忧思》,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蓝仁哲:《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王喜绒,杨励轩:《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重新检视中国知青小说》,载《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张皓:《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载《读书》2004年第2期
    黄建国:《理想追求与自我省察——新时期知青文学主题的理性嬗变》,载《名作欣赏》2005年第12期
    彭琢:《浅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原型》,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第4期
    赵树勤、尤其林:《新世纪生态小说论》,载《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覃新菊:《生态批评何为——由“徐刚现象”引发的相关思考》,载《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刘蓓李衍柱:《“浪漫生态学”何为》,载《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吴景明:《论新时期以来自然主题在文学场域中的嬗变——以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为中心》,载《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李娟:《关于文学批评中“原型理论”的探讨》,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王光东:《“主题原型”与新时期小说创作》,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曾繁仁:《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载《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
    曾繁仁:《新时期与新的生态审美观》,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彭文忠:《湖南乡土文学生态价值论述》,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生态文艺学视域中的文学寻根》,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李晓明:《当代生态批评视阈中的文学研究与生态意识》,载《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赵树勤,龙其林:《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的迷误及其思考》,载《邵阳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赵树勤、尤其林:《当代中国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汪树东:《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雷鸣:《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几个问题的省思》,载《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
    温越:《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载《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
    温越:《生态文学研究的话语实践》,载《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年第3期
    杜学敏:《20世纪以来的自然美问题研究》,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
    李建军:《“生态人”的理论蕴涵与当代价值》,载《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迟子建、郭力:对话笔记:《迟子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载《南方文坛》2008年第1期
    陈爱华:《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中的生命伦理》,载《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3期
    吴尚华:《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生态意涵初探》,载《湖
    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周远全:《自然的“魅”:是“祛”还是“返”?——一种新的视角》,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陈万求:《自然之思: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曾繁仁:《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全球视野中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山东大学文艺 美学研究中心2009年10月24日—26日
    (德)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淑湘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
    (美)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德)萨克塞:《生态哲学》文韬,佩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加拿大)莱斯(LEISS.W):《自然的控制》,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美)R·W·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日)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3
    (美)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岁月》,吴美真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美)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Mark B. Bush:《生态学》,刘雪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①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傅凡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①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76页
    ②章海荣编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7页
    ①转引自刘湘溶编著:《走向明天的选择——生态伦理学论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页
    ③刘湘溶编著:《走向明天的选择——生态伦理学论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12页
    ①转引自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54页
    ①据资料记载巴比伦文明是距今4—5千年前在西亚两河流域兴起的。哈巴拉文明是距4—5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的。玛雅文明是公元前250年—800年在中美低地热带林中兴起的。上述三大文明都曾盛极一时,而最后却都毁于生态危机。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正,第204页
    ③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①转引自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② JosephW. 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CharlesScribner's Sons,1974, New York, pp.3-4转引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第17页
    ③ Karl Kroeber:"Home at Grasmere:Ecological Holiness", PMLA89,1974, pp.132-141转引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印版,2003年,第17页
    ④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⑤曾蘩仁: 《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⑥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⑦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①刘旭光:《艺术与生态美学观的确立——从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看艺术与生态美学观的关系》见朱志荣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54页
    ②王惠:《论荒野的美学价值》见朱志荣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61页
    ③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①吴秀明:《文学如何面对生态——关于生态文学理论基点和生存境遇的思》,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
    ①转引夏光武:《论台湾的生态美学》,载《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童庆炳:《漫议绿色文学》,载《森林与人类》1999第3期
    ①吴尚华:《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生态意涵初探》,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②王克俭:《生态文艺学:为了人类“诗意地栖居”》,载《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③张皓:《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④温越:《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载《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
    ⑤覃新菊:《生态批评何为——由“徐刚现象”引发的相关思考》,载《长江大学学报》2007第10期
    ⑥史元明:《新时期生态文学研究——以徐刚、苇岸、迟子建为个案研究》2007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⑦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详见石中元:《呼唤蓝天、碧水、绿地——中国绿色刊物在行动》,载《生态经济》2002年第10期
    ①赵树勤,龙其林《当代中国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②赵树勤,龙其林《当代中国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页
    ①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②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
    ③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06页
    ①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①梁晓声:自序《此情难在》见《年轮》,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邓贤:《中国知青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8-329页
    ①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第四分册第268页
    ①张承志:《老桥·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305-306页
    ②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5页
    ①史铁生:《几回梦里回延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代后记》,见《自言自语》,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第184-185页
    ①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07页
    ②史铁生:《几回梦里回延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代后记》,见《自言自语》,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第179页
    ①冯友兰:《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27页
    ①张炜:《绿色的遥思》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①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第56页
    ①卢风:《启蒙之后》,傅凡译,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2-323页
    ②余谋昌:《惩罚中的醒悟》,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85页
    ③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学基础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④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①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2000年,第48页
    ①叶广芩:《老县城》,载《中国作家》2003年第1期
    ②详见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③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4—235页
    ①转引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4页
    ①汪曾祺:《小城无故事》序,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1986年,第4页、第7页
    ①张炜:《秋天的愤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①张炜:《张炜文集》(长篇小说卷四),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97页
    ②张炜:《绿色的遥思》,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58页
    ①郑光中:《蔺瑾动物小说初探》,载《当代文坛》1999年第3期
    ②吴宗蕙:《阎纲主编动物小说选·编后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6页
    ①金曾豪:《还给动物一个世界》,载《儿童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①转引彭斯远:《中国当代动物小说论》,载《重庆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②黎昌政、刘江:《<狼图腾>实现高价英文版权转让的启示》,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book\2005-09\09\content_3465287.htm
    ①转引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②徐刚:《沉沦的国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第179页
    ③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11页
    ①王蒙: 《需要郭雪波》,见《大漠魂》代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①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7页
    ②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03页
    ③详见黄爱宝:《生态伦理的人文精神》,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①章海荣编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7页
    ②雷毅:《奈斯与深层生态学》,载《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前沿》2001年第3期
    ③阿尔贝特·史怀泽: 《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9页
    ④纳什: 《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青岛m版社,2005年,第71页
    ①叶广芩:《老县城》,载《中国作家》2003年第1期
    ①余谋昌: 《生态哲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4页、第246页
    ②于光远:《论环境管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7页
    ①迟子建、郭力:对话笔记:《迟子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载《南方文坛》2008年第1期
    ①雪漠:《大漠祭自白》,载《飞天》,2001年第3期
    ①徐刚:《沉沦的国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17页
    ①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7页
    ①庄子:《庄子》,雷仲康译注,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②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5页
    ①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52页
    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
    ③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①城金程:《原型批评与重释》前言,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①陈炎:《多维视角中的儒家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页、第17页
    ②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上册),太原:山西教育m版社,1997年,第38页
    ③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①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80页
    ①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①冯敏:《小说评点·倾听自然的箫声》,载《小说选刊》1997年第11期
    ①李文斌:《论生态美学的缺陷及东方美学的生态观》,见朱志荣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92页
    ②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47525.htm
    ①王元化:《扶桑考辨》,见《清园论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11-512页
    ①迟子建、郭力:《对话笔记:迟子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载《南方文坛》2008年第1期
    ②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年,第13页
    ③温奉桥、李荫羽:《现代性作为主体性建构》见《现代性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代序),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转引舒晋瑜《<无土时代>直面生态失衡、国土流失的社会问题》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4日
    ①王蒙:《需要郭雪波》,见《大漠魂》代序,北京:中国文联出社,2001年,第2页
    ②张炜:《我跋涉的莽野》,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①张炜:《绿色的遥思》,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②张清华:《野地神话与家园之梦——论张炜近作的农业文化策略》,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①孔范今、施战军主编:《张炜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①迟子建、郭力:《对话笔记:迟了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载《南方文坛》2008年第1期
    ①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①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傅凡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2021页
    ②舒晋瑜:《<无土时代>直面生态失衡、国土流失的社会问题》,《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4日
    ①韩少功《山南水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8年,第3-4页
    ② WorcesterDonald, 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7,1-3转引刘蓓李衍柱:《“浪漫生态学”何为》,载《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①蓝仁哲:《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②蓝仁哲:《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③张炜:《冬天的阅读》,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119页
    ①俞兆平:《写实与浪漫》,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25页
    ②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①(法)夏尔·诺蒂埃:《文学与评论文丛》,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5页
    ②(法)夏多勃里昂《论神秘的性质》,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①洪治钢:《追踪神秘》,载《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6期
    ①(苏)维·米洛维多夫.《当代神秘论批判》,柳雪峰译,见《世界宗教资料》,1989年第2期
    ②转引胥杨:《怀念狼,还是怀念失落的自我?——贾平凹<怀念狼>对人类生存和自我精神归属的忧思》,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①详见刘自觉:《尼采传》,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69-71页
    ②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5页
    ①白云涛:《酒神的欢歌与日神的沉咏——中西文学传统比照》,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
    ②转引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年,第308页
    ①中国小说学会主编,朱小如选编:《新世纪优秀中篇小说选》,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98页
    ①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年,第304-305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68页
    ①蒋承勇等著:《欧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②张冠华、张鸿生、樊洛平、林虹著:《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绪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③左拉:《论小说》,见柳明九主编:《自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第502、501、503页。
    ④史铁生:《几回梦里回延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代后记》.见《自言自语》,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2年,第181页
    ①左拉:《论小说》,见柳明九主编:《自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第499页、第501页
    ①左拉:《戏剧上的自然主义》,见伍蠡甫等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48页
    ①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页,转引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载《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
    ②左拉:《戏剧上的自然主义》,见伍蠡甫等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48页
    ③华灵子:《“绿色图书”——<解读生命的精彩>》,中华图书网2003年1月10日
    ①徐芳:《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思考》,《文学评论》1985年第1期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73页
    ①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②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79页
    ①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