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桂系时期中学教育投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差距的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在当今中国已是毋庸讳言的事实。研究历史上教育投资成功的范例,汲取历史智慧,寻求适合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新桂系统治时期的广西,教育投资取得了举国瞩目的成就。但新桂系的教育投资研究至今尚属薄弱环节。
     本文对新桂系中学教育投资行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探寻中学教育投资的历史轨迹和规律,总结其投资绩效及成功原因,论证偏向子集中的中学教育投资体制的历史和区域合理性。文章分六个部分:清末民初广西中学教育投资概况;新桂系中学教育投资体制的演变轨迹;新桂系中学教育投资筹措与分配结构分析;新桂系时期政府、市场两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与教育投资公平、效率的探讨;新桂系中学教育投资的地位及其差异性;新桂系中学教育投资在广西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本文认为,政府投资教育有利于安排巨额的启动资金,解决投资存量不足的问题;政府投资教育有利于实现投资布局平衡;政府投资是应对突发性、偶然性因素的最有力的力量;政府投资教育具有规模效率;政府教育制度、政策、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中学教育投资效率。但是,从微观层次来说,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质量和效率更高。私立学校直接面向教育市场,对服务对象(而不是政府)负责,它根据服务对象需要提供教育类型,因而也更加有效。在学校自身的发展上,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它更多地依靠学校管理者作出关键的决策,因而在学校运转和投资上更为灵活。合理的中学教育投资应该是:既可以避免高度集中、单纯依靠政府投资与管理所可能造成的教育投资配置过死、不灵活以及低效率和严重浪费的弊端,也可以防止过度分散、主要依靠市场和私人自主决策管理所可能引起的中学教育任意发展和功利化倾向的不良后果。两种教育投资力互相补充,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得益彰。
     新桂系时期,广西运行的是一种偏向于集中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财政,由政府作教育投资决策,依靠政府计划、干预和统筹中学教育投资。同时,适度下放教育投资权限,许可私人投资介入中学教育市场。这是民国时期比较独特的教育投资模式。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政府作为有组织的力量应该承担更多的教育投资责任。教育投资的长期性、迟效性、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教育的宏观决策由政府作长远规划、整体安排。通过纵向上与旧桂系相比,横向上与江浙模式,乡村建设派模式相比,投资效果上与全国参照系相比,证明了它是一条符合广西省情的、富有自身特点的投资之路。新桂系中学教育投资为广西培养了大量的地方建设人才,通过人力资本的使用,广西建设纲领“三自三寓”政策顺利实施。广西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模范省”。
     本文是对广西教育投资史的初步探讨,错漏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It is an undeniable fact that in China nowadays, there exists a polar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a widening of social differences. It is of practical meaning to make researches on successful examples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to absorb historical wisdom and to seek a pattern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suitable for backward regions. Under the rule of me New Guangxi Department, Guangxi educational investment saw a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surprised all the whole country at that time. But so far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Department is far from enough.
    This thesis makes a system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Department, seeks its historical regular patterns, summarizes it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the reasons. The emphasis i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ystem of centralized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its regional reasonability.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1) A survey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Guangxi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2) A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system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Department; (3) An analysis of the raising and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Department; (4) A probe into the disposition means of two educational resources (namely government and market resources) and the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Department; (5) the position and differences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Department; (6) the role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Department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Guangxi.
    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beneficial to a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huge advance funds, to a solution of insufficiency of stored investment, and to a realization of balanced overall investment arrangements. 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the strongest power to deal with accidental factors. 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of wide-scoped efficiency. The policy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education help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investment. However, from a microcosmic point of view, private schools are more quality-guaranteed and efficient than public ones.
    Private schools directly face the educational market, shoulder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objects of their service (not the government). Private schools provide educational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objects of their service, so they are also more efficient. As to their self- development, private schools have more autonomy than public ones. They depend more on the school manager to make key decisions, and so they are more flexible in the running and investment of the schools. A reasonable high school investment should both avoid a possibly rigid and inefficien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disposition which
    results from its over-centralization and sole dependence on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management and avoid a possibly utilitarian high school education with uncontrollable development which is caused by its over-dispersion, over-dependence on the market and self decision-making. The two educational patterns should supplement each other with the mutual play of market regulation and plan adjustment.
    In the period of New Guangxi Department, th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system of Guangxi is
    centralized. In such a system, the government built an integrated educational finance, made decisions
    
    
    concerning educational investment, planned or intervened the high schoo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loosened the limit o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permitted private investment into the educational market. This educational investment pattern was not usually seen at that time. For a new modern country, its government as an organized power is supposed to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y
引文
[1] 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第674页,海洋出版社,1991
    [2] 厉以宁:《经济、文化与发展》,第19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6
    [3]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4] 何兆武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第1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5]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第31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6] 参见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第3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7] 《广西官报》第23期第86页
    [8] 《广西官报》第63期第912页
    [9] 《广西官报》第38期第468页
    [10] 《广西官报》第35期第414页
    [11] 《广西官报》1905年第35期各页
    [12] 《广西官报》第35期第416页
    [13] 《广西官报》第38期第468页
    [14] 《广西官报》第59期第844页
    [15] 《广西官报》第35期第418页
    [16] 李德韩、蒙荫昭主编:《广西通志·教育志》,第20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7] 《广西官报》第52期第669页
    [18] 《全国教育独立运动会宣言》,中华教育界,1922
    [19] 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第50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20] 《广西省民国五年度地方岁出教育费预算总表》,载《广西教育公报》1917年第一期、第八期各页
    [21] 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第19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22] 《广西教育公报》1915年第1期,第12页
    [23] 《广西官报》第39期第482页
    [24] 《广西教育公报》1915年第1期,“公牍”第50页
    [25] 《广西教育公报》1920年第5期,“命令”第177页
    [26] 《广西教育公报》1920年第1期,“公牍”第20页。
    [27] 《广西官报》第35期第414页
    [28] 《广西官报》第63期第912页
    [29] 《广西教育公报》1927年第二卷第一号,“纪载”第3页
    [30] 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第20-23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31] 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第23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32] 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第51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33] 《广西教育公报》1929年第三卷第七号,“厅令”第23页
    [34] 《广西教育公报》1929年第三卷第八号,“厅令”第29-33页
    [35] 《广西公报》第70期第41页
    [36] 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下),第914页,1944年版
    [37]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33期第62-64页
    [38] 《申报》第348期第308页
    
    
    [39]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33期第62-64页
    [40]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41期第36页
    [41]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52期第53页
    [42]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65期第79页
    [43] 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第91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44]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新桂系纪实·上》,第421页,1946年
    [45] 《广西教育公报》1928年第二卷第十二号,“公牍”第98页
    [46]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文164(具体见表16),1946年
    [47]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26年)第183期第20-21页
    [48]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29年)第761期第2-3页
    [49]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26年)第181期第11页
    [50] 《广西省中等学校图书及科学设备购置办法》,载《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29年)第897期第2页
    [51] 《广西省中学经费稽核委员会规则》载《广西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3期第21页
    [52]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27年)第228期第4页
    [53]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30年)第1362期第8页
    [54] 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第449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广西省政府公报》第2097期第8页
    [55] 黎灼仁主编:《广西通志·财政志》,第43-4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56] 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第45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57] 李德韩、蒙荫昭主编:《广西通志·教育志》,第20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58] 罗兹曼(美)主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第53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59] 《广西第三次全省教育行政会议讨论大纲》,载《广西教育公报》1928年第二卷第九号,“专件”第105页
    [60] 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第25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61] 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下),第925-926页
    [62] 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第25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63] 《申报》第209期第615页
    [64] 《广西公报》第72期第43页
    [65]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32年)第1861期第4页
    [66] 《广西教育公报》1928年第二卷第五号,“命令”第144页
    [67] 《广西教育公报》1928年第二卷第八号,“命令”第233页
    [68] 《广西教育公报》1928年第二卷第八号,“命令”第225页
    [69] 《广西教育公报》1928年第二卷第十一号“命令”第324页
    [70] 《广西教育公报》1928年第二卷第十二号,“命令”第340页
    [71] 《广西教育公报》1929年第三卷第八号,“厅令”第39页
    [72] 《广西教育公报》1929年第三卷第六号,“纪载”第72页
    [73] 《广西省政府公报》1942年第1295期,第7页
    [74] 《广西省政府公报》1942年第1299期,第7页
    [75]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30年第1151期,第3页
    
    
    [76] 参见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第32-4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7] 学费标准过高,将会剥夺多数人受教育的权利,属精英教育。学费标准过低,失去成本分担的意义,并造成虚假的教育需求。关于新桂系时期中学学费,当然首先应考虑多数人的投资能力。但作为非义务教育,笔者认为1/20的投资比例偏低。尽管没有可比性,当代的一些数据仍然有参考的意义。《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1994》(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指出:1993年我国普通高中学杂费占生均成本比例为12.98%。
    [78] 教育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一方面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个人效益),可以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或者说教育机会有限,一些人消费意味着另一些人无法消费);另一方面又具有外在性(社会效益),可以为社会共享。因此,从整体上看是准公共产品。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有很大差异,它们在受益外在性和排他性上表现各异。小学、中学、大学,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受益外在性方面逐渐减小,在消费的排他性方面则逐渐增大。中学教育的准公共性质最明显。
    [79] 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期的民国教育》,第199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80] 《广西教育公报》1929年第三卷第五号,“纪载”第61页
    [81] 参见蒙荫昭、梁全进主编:《广西教育史》,第32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82]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文42,1946年版
    [83]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文12,1946年版
    [84]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文17,1946年版
    [85] 吴琼:《民国时期教师薪俸的历史演变》,载《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第63页
    [86] 赖彦于主编:《广西一览》,“社会”第2-3页,南宁-广西印刷厂印行,1935年
    [87] 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上),第408页,1944年版
    [88]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文18,1946年版
    [89] 《广西教育公报》1926年第一卷第五号,“命令”第116页
    [90] 《广西教育公报》1926年第一卷第五号,“报告”第65页
    [91] 《广西教育公报》1926年第一卷第四号,“公牍”第24页
    [92] 《广西教育公报》1926年第一卷第四号,“公牍”第26页
    [93] 《广西教育公报》1926年第一卷第五号,“命令”第117页
    [94] 蒙荫昭、梁全进主编:《广西教育史》,第48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95]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文57,1946年版
    [96]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8年第349期第9页
    [97]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9年第689期第2页
    [98]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8年第92期第8页
    [99]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文57,1946年版
    [100]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135期第51页
    [101] 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广西全省中等教育视导总报告》,第4页,民国25年
    [102] 《本厅6—12月份职务经过报告书》,载《广西教育公报》1926年第一卷第五号,“报告”第73页
    [103] 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统计室编:抗战期间《广西教育统计提要》,第17-18页,1946,桂林图书馆特藏
    [104] 赵浩生:《桂林私立松坡中学创办始末》,载《桂林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168页
    [105] 李德韩、蒙荫昭主编:《广西通志·教育志》第31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06]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183期第20-21页
    
    
    [107] 唐现之:《关于桂林中山纪念学校》,赵浩生:《桂林私立松坡中学创办始末》,载《桂林文史资料》第10、13辑
    [108] 陈秀南、杨亚:《伯劳中学简史》,载《灵山文史资料》第6辑,第74页
    [109] 李镇:《回忆临江中学》,载《广西文史资料》第20辑,第66页
    [110] 陈之荟:《桂林逸仙中学校史》,载《桂林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158页
    [111]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8年第340期第4页
    [112]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8年第761期第3页
    [113] 同[104]
    [114] 杭玉华编《参观邕市各私中报告书》,1937年,广西区图书馆特藏
    [115]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183期第20-21页
    [116]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27年)第761期第3页
    [117] 《广西教育公报》1926年第一卷第四号,“命令”第89页
    [118]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132期第8-9页,第150期第45页
    [119]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9年第436期第9页
    [120] 《广西省政府公报》1940年第954期第5页
    [121]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8年第343期第8页
    [122]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9年第431期第4页
    [123]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4期第2页
    [124] 吴彦文编著:《广西省中等教育述要》,第157页,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39年
    [125]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1022、586、689、965、1129、1130期各页
    [126]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25年)第132期第11页
    [127]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132期第8-9页
    [128] 《广西教育公报》1926年第一卷第五号,“报告”第70页
    [129]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8期第41页
    [130] 《广西省政府公报》第79期第73页
    [131] 蒙荫昭、梁全进主编:《广西教育史》,第35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2] 蒙荫昭、梁全进主编:《广西教育史》,第35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3] 《广西省政府公报》民国29年第926期第2-3页
    [134] 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前言”第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5] 吴彦文编著:《中等教育述要》,第187页,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39年
    [136] 曹福成《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第10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137] 《广西全省中等教育改造方案》,载《雷沛鸿文集》,第533页
    [138] 《广西省政府公报》1939年第542期,第2页
    [139] 蒙荫昭、梁全进主编:《广西教育史》,第56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40] 吕型伟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基础教育卷》,第411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1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人民出版社,1972
    [142] 同[110]
    [143] 参见胡卫主编:《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4] 褚宏启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第1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5] 《广西省政府公报》(1944年)第1739期第9页
    [146] 厉以宁:《经济、文化与发展》,第6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6
    [147] 广西省三十五年度中等教育会议秘书处编印:《广西省三十五年度中等教育会议总报告书》,第183页,1946,桂林图书馆特藏
    [148] 张彬著:《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第6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49]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下),“戊篇-教育实录”第358页,1934年版
    [150]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405、408、456页,1948年
    [151]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464页,1948年
    [152] 赖彦于主编:《广西一览》,“游桂名人评语摘要”,第17页
    [153] (美)E·科恩著、王玉昆译:《教育经济学》,第306页
    [154] 李绍雄:《广西教育史料》,第93页,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155] 韦善美、马清和主编:《雷沛鸿文集》(下),第285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56]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456-460页,1948年
    [157] 赖彦于主编:《广西一览》,游桂名人评语摘要,第2页
    [158] 《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导论》,载《雷沛鸿文集》(上),第5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59] 韦善美、马清和主编:《雷沛鸿文集》(上),第11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60] 黄旭初著:《中国建设与广西建设》,第290页,桂林建设书店,1939年版
    [161] 韦善美、马清和主编:《雷沛鸿文集》(下),第26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62]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第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63] 赖彦于主编:《广西一览》“中等教育”,第39-41页,南宁-广西印刷厂印行,1935年
    [164] 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桂系纪实》(上),第423页,广西区政协文史办发行,1990
    [165] 徐晓明编著:《广西之寓将于学政策》,第130页,广西省教育厅编审,民国27年9月6日版
    [166] 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桂系纪实》,第409页,1990
    [167] 韦善美、马清和主编:《雷沛鸿文集》(下),第287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68] 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桂系纪实》,第422页,1990
    [169] 黎超良:《苍梧国民中学沿革》(1936-1945),载《梧州文史资料选辑(11)》
    [170] 吴彦文编著:《广西省中等教育述要》,第38页,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39年
    [171] 黄旭初:《国民基础教育与广西建设》,第5页,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印行,桂林图书馆特藏
    [172] 雷沛鸿:《国民中学教育之目的理想及设施》,载《建设研究》第4期,第7页
    [173] 赖彦于主编:《广西一览》“中等教育”,第19-20页,南宁-广西印刷厂印行,1935年
    [174] 吴彦文编著:《广西省中等教育述要》,第64页,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39年
    [175] 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第153-156页,1946年版
    [176] 中国社会教育社广西考察团报告:《广西的教育及其经济》,“引言”第1页,民国26年,无锡民生印书馆,桂林图书馆特藏
    [177] 雷沛鸿:《就辛亥革命的意义审察中国之教育问题》,载《东方杂志》第19期,第28页
    [178] 《中国教育之新要求》,载韦善美、马清和主编:《雷沛鸿文集》(上),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79] 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二)》,第29-31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180]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第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一、资料类
    1、《广西官报》:1907——1911年(半月刊,1909年起改周刊,1911年5月改五日刊),抚部院编辑,桂林,1907年6月创刊
    2、《广西公报》(周刊):1912年,1932——1933年:广西省军政府编辑所编辑,广西印铸局发行所印刷
    3、《广西省政府公报》:1934——1937年(周刊),1937——1945年(日刊),1945——1949年(半周刊);广西省政府印行
    4、《广西教育公报》(月刊):1915——1921年;1926——1929年,广西省长公署教育科发行(后改教育厅),南宁,1915年创刊
    5、《广西教育通讯》(半月刊):1939——1941年,广西省政府教育厅,桂林,1939年5月
    6、《广西教育研究》(月刊):1941——1944年,广西教育研究所,桂林,1941年1月
    7、《建设研究》(月刊):1939——1944年,广西建设研究会,桂林,1939年3月
    8、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桂政纪实》,1946年版
    9、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桂系纪实》(上、下),1990
    10、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上、下),1944年版
    11、李德韩、蒙荫昭主编:《广西通志·教育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2、黎灼仁主编:《广西通志·财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3、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经济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4、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政府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5、赖彦于主编:《广西一览》南宁-广西印刷厂印行,1935年
    16、李绍雄主编:《广西教育史料》,广西史地学社,1946年12月
    17、李彦福等编:《广西教育史料》,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8、《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6、20、27
    19、《桂林文史资料》选辑第10、11、13辑
    20、《梧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
    21、《灵山文史资料》第6辑
    22、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下),1934年版
    23、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一、二、三、四),1948年
    24、韦善美、马清和主编:《雷沛鸿文集》(上、下),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25、《东方杂志》
    26、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27、吴彦文编著:《广西省中等教育述要》,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39年
    28、杭玉华编:《参观邕市各私中报告书》,1937年,广西区图书馆特藏
    29、《申报》(影印本),上海书店影印,1983年印刷
    30、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广西全省中等教育视导总报告》,1936年,桂林图书馆特藏
    31、徐晓明编著:《广西之寓将于学政策》,广西省教育厅编审,民国27年9月出版
    32、黄旭初著:《中国建设与广西建设》,桂林建设书店,1939年版
    33、抗战期间《广西教育统计提要》,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统计室编印,1946,桂林图书馆特藏
    34、民国29年《广西教育统计》,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40年,桂林图书馆特藏
    
    
    35、民国22年《广西教育概况统计》,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33年,桂林图书馆特藏
    36、民国36年度《广西中等教育统计提要》,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统计室编印,1949年10月,桂林图书馆特藏
    37、童润之著:《广西国民中学教育》,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印行,1940年5月,桂林图书馆特藏
    38、苏希洵编:《广西教育概况》,广西省政府教育厅,1941年,桂林图书馆特藏
    39、《广西省战时教育法规汇编》第一、二辑,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编审室纂,1939,1940,桂林图书馆特藏,
    40、雷宾南著:《国民中学创制集》,广西教育研究所印行,1946年9月
    41、广西省三十五年度中等教育会议秘书处编印:《广西省三十五年度中等教育会议总报告书》,1946年,桂林图书馆特藏
    42、舒新城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4、何福宗主编:《桂林市教育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5、秦滋松主编:《柳州市教育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6、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宁市志·文化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47、中国社会教育社广西考察团报告:《广西的教育及其经济》,中国社会教育社会理事会(江苏无锡)事务所印,民国26年3月
    48、广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研究部编印:《教育如何才能大众化》,南宁民国日报社印刷,民国23年,桂林图书馆特藏
    49、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9、桂林中学校志编委会编:《桂林中学校志》,1995
    二、论著类
    1、西奥多·W·舒尔茨(美):《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约翰·希恩(英)著 郑伊雍译:《教育经济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厉以宁著:《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
    4、E·科恩(美)著、王玉昆译:《教育经济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5、王玉昆主编:《教育经济学》,华文出版社,1998
    6、苌景洲著:《教育投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黄育云 李承武主编:《现代教育经济学》,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
    8、郭道明主编:《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大出版社,1987
    9、郭道明主编:《雷沛鸿国民教育概论》,广西师大出版社,1988
    10、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1、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李宝元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褚宏启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4、郭福昌、吴德刚编著:《教育改革发展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5、刘文修编著:《教育管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6、胡卫主编:《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7、胡卫主编:《聚焦民办教育立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8、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9、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周德昌、陈汉才、王建军著:《中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1、康内尔(澳)著、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2、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3、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4、蒙荫昭、梁全进主编:《广西教育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25、张彬著:《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26、宋荐戈著:《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7、钟文典主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8、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学会:《当代广西教育》(《广西教育学会通讯》增刊),广西教育编委会,1987
    29、李德芳:《民国乡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30、吕型伟、阎立钦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基础教育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31、罗兹曼(美)主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32、厉以宁:《经济、文化与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6
    33、曹福成著:《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4、道格拉斯·C·诺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5、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6、张培刚著:《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37、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8、王东京、张宝江、杨明宜著:《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39、王东京、赵建军著:《与官员谈经济学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0、赵成根著:《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1、费正清著、张沛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42、C·E·布莱克(美)著、段小光译:《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3、王洛林、朱玲主编:《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云南藏区案例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4、吴式颖、阎国华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5:行龙、李文海著:《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6、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厦出版社,1987
    47、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4
    三、论文类
    1、商丽浩:《论中央政府在教育近代化中的角色:以财政为中心》,载《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2期
    2、商丽浩、田正平:《中国教育财政制度近代化的历史走向》,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3、田正平、肖朗:《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特征综论》,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11期
    4、孙华莹:《论明清商人重教兴学及其特点》,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11月
    5、刘剑虹:《蔡元培的教育经费思想之研究》,载《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4期
    6、吴琼:《民国时期教师薪俸的历史演变》,载《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7、熊贤君:《民国时期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对策》,载《教育评论》1995年第2期
    8、熊贤君:《中华民国时期义务教育经费》,载《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1期
    
    
    9、刘德秀:《近代广西教育经费来源初探》,载《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10、王建华:《近代教会学校的教育投资问题》,载《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卷第1期
    11、李慧:《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关系再探》,载《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3期
    12、王莹:《教育中的政府干预》,载《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3期
    13、文才:《我国教育经济投入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载《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1期
    14、李祥云:《我国高级中等教育投资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建立》,载《教育与经济》1998年第2期
    15、杨帆:《教育公平的理念及其实现》,载《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4期
    16、程少波:《对教育收费基本问题的再思考》,载《教育评论》1998年第4期
    17、魏曼华:《关于我国私立学校经济来源的讨论》,载《教育评论》1998年第5期
    18、杨丹妮、朱柏铭:《推动教育财政发展的政策建议》,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19、张盛仁、雷万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资效率分析》,载《教育与经济》1998年第4期
    20、马培芳:《教育特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
    21、赵滨:《地方政府教育投资行为动机及特点浅析》,载《教育探索》2001年第4期
    22、邬志辉:《教育现代化的实持及其启动点的选择》,载《教育评论》1998年第3期
    23、邓云洲、曾泳秋:《教育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矛盾解读》,载《教育评论》1998年第3期
    24、王惠来、车宝英:《中国教育近代化简论》,载《教育探索》200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