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生活世界视角的成人学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受导师高志敏教授“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这一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的启发,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选择以生活世界作为逻辑起点和理论背景,对成人学习进行研究。
     论文的整体结构及相关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绪言
     在本章中,先对本研究的研究缘起进行了回溯和梳理,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研究框架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第二章“生活世界”初解
     从分析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入手,分别从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角度,对迄今为止有关“生活世界”的理论观点加以概览性的分析,并选定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作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背景。
     第三章“科学世界”及其观照下的成人学习
     论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便不可回避。本章在论述了“科学世界”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描绘了成人学习在“科学世界”中所呈现的景象。
     第四章和第五章生活世界中的成人学习——基于个案的呈现
     对笔者生活世界中的12个成人个体进行半结构性访谈,并选取其中5个典型意义和个性色彩均很明显的成人个体,将访谈文本不作任何加工地直接呈现,以个案的形式来原生态地揭示生活世界中鲜活的成人学习现象,与下一章的理论剖析相辅相成。
     第六章生活世界中的成人学习——基于理论的剖析
     在个案呈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重点就生活世界中成人学习的动机、行为进行了剖析。
     结语及展望。
     简要回顾了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内容,反思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进行了必要的思考。
Inspired and guided by the new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ideal to "return to the exciting real life world of adults, and experience the splendid spiritual homestead of them", which was advocated by my tutor, professor Gao Zhimin, this paper——Research on Adult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World learns to carry on research on adult learning based on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ory background of life world.
     The overall layout and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Ⅰ: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paper traces back and reorganizes the reasons promoting the study and research, summarizes and concludes the research outcomes and plans and designs the research frame.
     ChapterⅡ:Interpretation of "Life World"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Edmund Husserl's "life world"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of "life world"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al philosophy respectively, and then chooses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s views on "life world"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ory background.
     ChapterⅢ:"Scientific World" and adult learning of its silhouette
     Touching upon "life world", scientific world can not be avoided. This chapter expounds 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ming proces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 of "scientific world", studies the scene of adult learning that appears in " scientific world ".
     ChapterⅣand ChapterⅤ:Adult Learning in Life World——presentation and reflection of individual cases
     The paper carries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the individuals of 12 adults in author's life world, and chooses 5 of them with distinctive typical meaning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s, afford to make processing any interview text, afford to come original ecology in the form of case, the theory with the next chapter is dissected and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Chapter VI:Adult Learning in Life World——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n the basis of presentation in individual cases, the paper uses relevant theory, focal motivations and behaviors of adult learning in the life world.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It reviews the researching procedures and contents briefly, reflects the shor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uring the procedures and study essential thinking on further researches.
引文
1将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并称为三大理念,初见于高志敏发表在《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上的《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一文,后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一书的出版,在目前的成人教育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提法。
    2高志敏.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人人终身学习[N].文汇报,2008年1月7日.
    1[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45页.
    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第175页.
    3[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15-16
    1[伊]沙布尔·拉塞克,乔治·维地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42页.
    2 Hutchins R. The Learning Society. Frederick, Inc. Publishers.1968, p. ⅷ.
    1派第亚(Paideia)一字源自于希腊文pais, paidos,其本义是对人的养育,衍生义相当于拉丁字humanitas,从中转出人文学科humanities。因此派第亚意指学习应为全人类所共享。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第223-224页.
    3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第29页.
    4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第29页.
    1高志敏,纪军.对话:理论与实践——成人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3,(1):4.
    1高志敏,纪军.在“成人”与“教育”之间——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5,(2):33.
    2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2.
    1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1.
    1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2.
    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182页.
    3孙玫璐.成人、生活史:一个终身学习的研究视角——奥尔森教授成人学习研究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5,(7):84.
    4[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182页.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200页.
    1[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271页.
    2[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第150页.
    1王晓丽.近十五年关于“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5):219-220.
    2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1.
    1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1页.
    2郭娅玲,张敏.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59.
    1张晓凤.回归“成人世界”:成人教育研究的指归[J].成人教育.2007,(3):31-32.
    2郑确辉.成人教育的根本目标[J].成人教育.2007,(6):34-36.
    1李灿美.回归生活世界的成人教育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7-68.
    2尹保华.试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成人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4):18-19.
    3参见贾凡.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学习需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参见王润清.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基于生活历史法的个案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参见曾李红.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过程中学习样态研究——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2.第56页.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58页.
    1李鹏程.胡塞尔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第113页.
    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61页.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71页.
    1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第130页.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第131页.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胡塞尔全集(第4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附录13;第374页.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60-61页.
    2[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第138页.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304页.
    4[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74页.
    1[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53页.
    2 Husserliana, Bd. Ⅵ. Haag,1976:166.
    3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61页.
    4[法]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从柏格森到莱维·施特劳斯[M].吴永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第55页.
    1曹剑波.维特根斯坦的实践哲学[J].湖北社会科学.2007,(3):104.
    2王南湜.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J].学术研究.2001,(10):13.
    1王南湜.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J].学术研究.2001,(10):14.
    2[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选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1243页.
    3张再林,中西哲学比较论[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第27页.
    1阳海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J].学术月刊.2000,(6):55.
    2[法]保尔·昂利·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或论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法则[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10页.
    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41页.
    2[英]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M].工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62页.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51页.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71页.
    2[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下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第249页.
    3[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38页.
    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第357页.
    5转引自朱刚.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兼谈欧洲科学与人的危机及其克服[A].尹树广、黄惠珍编.生活世界理论——现象学·日常生活评判·实践哲学[C].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107页.
    6[美]理查德·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第338页.
    1[法]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从柏格森到莱维·施特劳斯[M].吴永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第13-14页.
    2刘济良.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2004,(4):7.
    3王南湜.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01,(5):29.
    1尹树广.人的问题与生活理论[J].求是学刊.1998,(3):7.
    2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198页.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319页.
    4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198页.
    1庞立生,王艳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6.
    1[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余习广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0页.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44页.
    3 P.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5.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3页.
    2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235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页.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78页.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8页.
    4张曙光.生存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152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8页.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6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59页.
    1田松.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及策略[J].读书.2001,(9):33.
    1[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周昌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5页.
    2[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周昌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6页.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21页.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71页.
    2[意]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M].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第147页.
    3王顺义.近代科学革命的社会文化动因[J].历史教学问题.2002,(3):26.
    1[德]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76页.
    2[德]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95页.
    3[德]爱因斯坦,利·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成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第139页.
    1[美]理查德·S·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M].彭万华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127页.
    1[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下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第260页.
    2[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6页.
    3[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M].周熙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第113页.
    4贾向桐.近代科学革命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转移——李约瑟问题的社会价值论解答[J].科学学研究.2006,(6):826.
    1[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第63页.
    2[英]阿尔弗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第38页.
    3 William J. Kaufmann:Relativity and Cosmology, Publishers:Harper&Row,1977, p.147.
    4[法]保尔·昂利·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或论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法则[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191页.
    5[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M].洪洁求,洪丕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第109页.
    6[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71页.
    1[俄]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研究[M].张卜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7页.
    2[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下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第249页.
    3[英]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林聚仁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第1页.
    4[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第4页.
    1[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余习广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271页.
    2[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348页.
    3[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第4页.
    4[西]何·奥·加塞尔.什么是哲学[M].商梓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第22页.
    1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20.
    2[美]雪伦·B·梅里安.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黄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7页.
    3[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下)[A].丁证霖,赵中建译.引自瞿葆奎主编,陆亚松、李一平选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德]G.W.F.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第282页.
    2[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第174页.
    3[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33页.
    4[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下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第285页.
    5赵健等.学习科学研究之发展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2):17.
    6[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23页.
    7 R. J. Browhill, Education and Nature of Knowledge, London & Canberra:Croom Helin, c1983, pp.11-13.转引自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135页.
    1 R. J. Browhill, Education and Nature of Knowledge, London & Canberra:Croom Helin, c1983, pp.11-13.转引自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135页.
    2 See · F · Watson:Encyclopedia and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Akashdeep Publishing House. Vol. Ⅱ, 1993, pp.937-938.
    3 Aristotle, The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W. D. Ross,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Random House,1941, pp.1024-1025,转引自郁振华.对西方传统主流知识观的挑战——从默会知识论看phronesis[J].学术月刊.2003,(12):18.
    4[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71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2[德]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第85页.
    3[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428页.
    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520页.
    5[德]M.舍勒.舍勒选集(上)[M].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517页.
    6[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下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第249页.
    7[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38页.
    1[俄]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研究[M].张卜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7页.
    2[德]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80页.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16页.
    4[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54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29页.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第140页.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6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3页.
    2[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第23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97页.
    2[德]J.G.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141页.
    3[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第228页.
    1[美]约翰·拉斐尔·施陶德.心理危机及成人心理学[M].于鉴夫,周丽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10页.
    1[美]约翰·拉斐尔·施陶德.心理危机及成人心理学[M].于鉴夫,周丽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11-15页.
    2[美]吉尔·希赫.人生关口——预测成人的各种危机[M].赵梅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第22页.
    1[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56-63页
    2[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64页.
    1 McClusky, H. Y. The Theory of Margin. http://www-distance.syr.edu/margin.html.
    1 McClusky, H. Y. (1970). An approach to a differential psychology of the adult potential. In S. M. Grabowski (Ed.), Adult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Syracuse, NY: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45 867).
    2 McClusky, H. Y. (1963). The course of the adult life span. In W. C. Hallenbeck (Ed.), Psychology of adults. Chicago: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3 McClusky, H. Y. (ca.1974). Education for aging:The scope of the field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 In S. Grabowski & W. D. Mason (Eds.), Learning for aging (pp.324-355). Washington, DC: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1[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0.第178页.
    1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235页.
    2罗素曾按照知识的来源。将一个人所能具有的知识为划分三大类:其一为个人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二为通过其它人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三为内省所得的知识。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7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26-27页.
    2[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M].沈耕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68页.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92页.
    4[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见“再版前言”.
    1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第276页.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第5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95页.
    1[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74页.
    2祝炳水.当前我国社会关注力的分析[EB/OL].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14741-do-blog-id-11497.html.2011-03-18.
    3[苏]B·奥努什金.连续教育的理论基础[M].杨希钺等译.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第173页.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7页。
    1罗素和波兰尼曾先后使用过“个人知识”这一概念。罗素是在与科学知识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论个人知识的,在他那里,个人知识是指个人从自身的亲身经历中所得到的,带有主观因素、有着个人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的无法言明的知识;波兰尼的个人知识概念着重于个人的信念、热情以及知识中缄默的、不可言传的方面,对客观知识、公共知识虽不是持一种排斥态度,至少也是处于一个较为不重要的位置。这与他主要是从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知识有关。
    2周志平.个人知识的生成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1.
    1 P.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5.
    2金吾伦.生成哲学[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第142页.
    3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41页.
    1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16页.
    2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17页.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
    [3]高志敏等.成人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4]高志敏等.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5]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7]金吾伦.生成哲学[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8]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李鹏程.胡塞尔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0]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1]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报告(2007)[R].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
    [12]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2.
    [14]陆亚松,李一平.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5]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7]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8]尹树广,黄惠珍编.生活世界理论——现象学·日常生活评判·实践哲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9]张曙光.生存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0][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胡塞尔全集(第4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99.
    [2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2][德]爱德文·阿瑟·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3][英]阿尔弗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4][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0.
    [25][英]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M].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6][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7][德]爱因斯坦,利·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成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8][苏]B·奥努什金.连续教育的理论基础[M].杨希钺等译.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
    [29][法]保尔·昂利·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或论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法则[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0][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1][美]戴尔·H·中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3版)[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2][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33][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3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5][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6][德]G.W.F.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7]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8][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9][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余习广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40][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1][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2][德]J.G.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3][美]吉尔·希赫.人生关口——预测成人的各种危机[M].赵梅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44][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5][意]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M].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6][美]K.W.夏埃等.成人发展与老龄化[M].乐国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8][印]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49][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M].洪洁求,洪丕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0][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51][美]理查德·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52][美]理查德·S·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机械论与力学[M].彭万华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4][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M].沈耕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56][加]罗比·基德.成人怎样学习[M].蔺延梓译.上海: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上海成人教育研究室,1984.
    [57][德]M.舍勒.舍勒选集(上)[M].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
    [58][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选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
    [59][德]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2][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3][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64][英]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林聚仁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65][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66][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7][美]桑戴克.成人的学习[M].杜佐周,朱君毅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
    [68][伊]沙布尔·拉塞克,乔治·维地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9][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M].周熙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70][美]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1][英]W.C.丹皮尔.科学史(上、下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72][美]威廉·J·霍耶,保罗·A·路丁.成人发展与老龄化(第五版)[M].黄辛隐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3][美]希丝·嘉丽.成人危机的预言[M].倪松华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74][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5][美]雪伦·B·梅里安.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黄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6][俄]亚历山大·柯瓦雷.牛顿研究[M].张卜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7][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周昌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8][美]伊里亚斯,梅里安.成人教育的哲学基础[M].高志敏译.郑州: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79][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0][美]约翰·D·布兰思特.认识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1][美]约翰·拉斐尔·施陶德.心理危机及成人心理学[M].于鉴夫、周丽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2][法]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从柏格森到莱维·施特劳斯[M].吴永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3][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4]曹剑波.维特根斯坦的实践哲学[J].湖北社会科学.2007,(3)
    [85]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
    [86]高志敏.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人人终身学习[N].文汇报.2008年1月7日.
    [87]高志敏,纪军.对话:理论与实践——成人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88]高志敏,纪军.在“成人”与“教育”之间——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5,(2)
    [89]郭娅玲,张敏.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90]贾敬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及其语境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3)
    [91]贾向桐.近代科学革命与社会价值取向的转移——李约瑟问题的社会价值论解答[J].科学学研究.2006,(6)
    [92]李灿美.回归生活世界的成人教育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93]刘济良.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2004,(4)
    [94]庞立生,王艳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95]孙玫璐.成人、生活史:一个终身学习的研究视角——奥尔森教授成人学习研究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96]田松.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及策略[J].读书.2001,(9)
    [97]王南湜.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J].学术研究.2001,(10)
    [98]王南湜.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99]王顺义.近代科学革命的社会文化动因[J].历史教学问题.2002,(3).
    [100]王晓丽.近十五年关于“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5)
    [101]阳海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现实生活世界[J].学术月刊.2000,(6)
    [102]衣俊卿,欣文.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6,(1)
    [103]尹保华.试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成人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4)
    [104]尹树广.人的问题与生活理论[J].求是学刊.1998,(3)
    [105]郁振华.对西方传统主流知识观的挑战——从默会知识论看phronesis[J].学术月刊2003,(12)
    [106]张晓凤.回归“成人世界”:成人教育研究的指归[J].成人教育.2007,(3)
    [107]赵健等.学习科学研究之发展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108]郑确辉.成人教育的根本目标[J].成人教育.2007,(6)
    [109]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10]Hutchins R. The Learning Society[M]. Frederick, Inc.Publishers.1968.
    [111]Mezirow, J. A critical theory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S. Brookf ield(Ed.), Self-directed learn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Washington:Jossey-Bass Inc.1985.
    [112]McClusky, H. Y. An approach to a differential psychology of the adult potential. In S. M. Grabowski (Ed.), Adult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J]. Syracuse,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45 867).1970.
    [113]McClusky, H. Y. The course of the adult life span. In W. C. Hallenbeck (Ed.), Psychology of adults[M]. Chicago: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 S. A.1963.
    [114]McClusky, H. Y. Education for aging:The scope of the field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future. In S. Grabowski & W. D. Mason (Eds.), Learning for aging[M]. Washington, DC: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1974.
    [115]P. Bourdieu. The Logic of Practic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16]See · F · Watson. Encyclopedia and Dictionary of Education[M]. Akashdeep Publishing House. Vol. Ⅱ,1993.
    [117]William J. Kaufmann. Relativity and Cosmology [M]. Publishers. Harper&Row,1977.
    [118]贾凡.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学习需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9]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0]王润清.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基于生活历史法的个案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1]曾李红.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过程中学习样态研究——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