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诗画的比类思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西文化的异同有很多的表现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一个内在的表现方式。从思维方式的分析出发,可以进而探寻中国文化的内在机制。中国的诗和画是人类伟大的艺术遗产,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诗词和绘画思维方式的探讨,探索国民的脉相承的思维方式,了解中国文化的生发机制。
     中国的诗与画是文化的两种艺术载体,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但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思维方式——比类思维。本文通过建立思维意象的结构、图式,以大量的诗画作品为实例,分析比类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的三才图式,由小及大的物我图式,全息展示了这种诗性思维方式的生命机制。
     本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尝试说明比类思维是中国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第二、三部分分别是诗与画的比类思维的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诗画作品的分析,说明诗画的核心思维方式。第四部分论述了诗画在思维方式上的关联。第五部分分析了传统诗画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复活传统诗画生命力的可能性和途径。
     全文贯穿了意象结构和图式的分析方法。人们的意象是无形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中国文化以心印心的传承方式、重视生命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以物印心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鸿沟,产生了接受、传承等方面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惟有在古代与现代之间建立起思维方式上可以对接的中介体,意象结构和图式可以起到这一中介体的作用。因为意象结构和图式具有传统意象思维的特点,也有现代逻辑思维形式特征。
     本文在以下诸方面有一些新的尝试:一、方法上的新尝试,尝试以意象结构或图式的方式沟通传统与现代的鸿沟;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三才”概念(天地人)建立“三才图式”,作为分析诗画思维的基础结构;三、《周易》的取象、诗词的比兴、绘画的比德,都是一种类比,但诗词的比兴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本文试图建立“物我图式”,来说明感物、缘情、言志的思维机制;四、运用比类思维的“三才图式”,分析诗、画、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运用比类思维的“三才图式”,说明诗学和画论是古代艺术家的心灵体验,介于艺术实践与学理之间,是现代艺术家与传统相印证的重要参照;六、诗词对偶的宇宙图式分析,尝试说明对偶呈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心灵宇宙。七、诗画结构的宇宙图式分析。
Differences i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have a lot of ways, ways of thinking is different from an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From the way of thinking of Chinese culture,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inner mechanism. Chinese painting and poetry is the human great artistic heritag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ems and painting thinking mode of the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inking,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Chinese poetry and painting is a culture of two kinds of art carrier, with different art language and art form. But they have the common way of thinking——Analogical thinking.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 image schema,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oetry and painting works as an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way of thinking from the shallower to the deeper Sancai schema, from small to large Object-I schema, holographic display this kind of poetic thinking mode of life mechanis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overview, attempting to describe Analogical thinking is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of thinking mode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second,the third part is the poem and painting Analogical thinking concrete analysis, through to the concrete poetry and painting works, illustrated the core thinking mod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painting and poetry in the way of thinking of association.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poetry and painting in modern life status,try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and way of resurrecting traditional spirit.
     Text interspersed with imagery structure and schema analysis method. The image is invisible, it is difficult to use language to express.Chinese culture is the way of inheritance by heart, loving lifes, compare the modern people to Logical thinking has great divide, produced an accepted, inheritance and other difficulties. On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only in ancient and modern established way of thinking can be intermediary body, imagery structure and schema can receive this intermediary role. Because the imagery structure and schema with traditional imagery thinking characteristic, also has the modern logic thinking form feature.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are trying something new:A, methods of the new attempt, try to image structure or schema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ivide; B, the use of "Sancai schem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ancai "(heaven, earth and man), as the analysis of poetry and painting thought foundation structure; C, The Taking Xiang of "The book of changes",the Bi-Xing of poetry, the Bide of painting, is a kind of analogy, but poetry and painting has a strong emotional metapho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stablish "Object-I schema", to illustrate the thinking mechanism of sense, feelings and expressing. D, Use "Sancai schema" of Analogical thinking, to analyz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painting,and sight. E, Use "Sancai schema" of Analogical thinking, illustrate poetry and painting is an ancient artist spiritual experiences, ranging from art practice and theory, a modern artist fit with the heart of traditional artist,an important reference. F, poetry Antithesis universe schema analysis, try to present spiritual universe of ancient artists. G, The universe schema analysis of works structure.
引文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第二》卷一。第197册18-1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册771页。2008年12月二版。全文以下只注明册数和页码者同此。
    ②《春秋左传注疏·僖公十五年》卷十三。第143册296页。
    ③《春秋左传注疏·僖公十五年》卷十三,晋杜预注。第143册296页。
    ④《春秋左传注疏·僖公十五年》卷十三。第143册296页。
    ⑤《春秋左传注疏·僖公十五年》卷十三,晋杜预注。第143册296页。
    ⑥李健《比兴思维研究——对中国古代一种艺术方式的美学考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⑦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7月。
    ⑧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8月。
    ①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②严君平,四川成都人,生活于西汉中后期,精通老庄之学,著作有《道德真经指归》,已伙一半。
    ③本书为多人研究文集,各人的归纳不同,精神基本相似,此章节为社科院刘长林撰写。
    ①宋朱熹《诗经集传·硕人》卷二。第72册771页。2008年12月二版。
    ②《诗序》卷上:“《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於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第69册15页。
    ③有关书目,如《尔雅》及其注疏、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宋陆佃《埤雅》、宋蔡卞《毛诗名物解》、明冯復京《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等。
    ④宋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第二》卷一。第197册17页。
    ⑤宋朱熹《论语集注·公冶长第五》卷三。第197册29页。
    ⑥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上》卷九。第695册452页。
    ⑦魏曹植《曹子建集》卷五。第1063册285页。
    ⑧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卷八。第1478册156页。
    ①“六书”有不同的名称。《周礼注疏》卷、上四:“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第90册253页。汉班 《前汉书》卷三十:“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更直接地道出了“六书”的类比思维模式。第249册807页。
    ②《说文解字》卷十五上,中华书局,1963年12月影印本,第314页。
    ③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一)第184页,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
    ④《说文解字》卷十五上,中华书局,1963年12月影印本,第314页。
    ①清方苞《周官集注》卷三。第101册85页。
    ②心、意、志是本论文绕不开的关键词,故试析如下。明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六:“意,志也。从心从音,音者言中含一,指其微妙精详而未显于外者也。意在于心,含而未发,无所不备而实有专属也。意与志虽互训,相似而不同。意从音,音在心,则含蓄居多。志从之,之,往也,则已有方向矣。”第40册326页。黄宗炎试图区别心、意、志三者的微妙差别,“心”无所不备,而无所专属。“意”含而不发,无所不备,而有所专属。“志”则有明显的倾向和外显。
    ③元杨桓《六书统》卷二十。第227册715页。
    ④宋戴侗《六书故》卷五。第226册66页。
    ⑤元杨桓《六书统》。第227册715页。
    ⑥元杨桓《六书统·自序》。第227册7页。
    ⑦字例取自元杨桓《六书统》。
    ⑧宋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第227册4页。
    ⑨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卷十。第7册274页。《周易注》第一至六卷、第十卷共七卷为王弼撰,第七、八、九共三卷为韩康伯撰,下同。
    ⑩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系辞下》卷八。第7册263页。
    ①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第182页,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
    ②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一)第18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
    ③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卷九。第7册269页。
    ④“图式”是本文使用频率较高的重要概念,有必要作一个说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为了解决概念与经验异质的问题,提出了“图式”:“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它一方面必须与范畴同质,另一方面与现象同质,并使前者应用于后者之上成为可能。这个中介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型的东西),但却一方面是智性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一种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39页,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在邓晓芒的译本中为“图型”,英语为Scheme、Schematism,德语为Schema、Schematismus都有“系统”、“模式”、“计划”、“形式”、“结构”、“图解”、“纲要”之类的含义。“图型就其本身来说,任何时候都只是想像力的产物;但由于想像力的综合不以任何单独的目的,而仅仅以对感性作规定时的统一性为目的,所以图型毕竟要和形象区别开来。”(同上第140(?)中国美术界,“图式”以“图像样式”的含义广泛运用。本文使用的“图式”概念与康德类似,取其“智性”和“感性”二重性,作为两种事物进行类比的中介体,与“意象结构”的含义相通。
    ⑤宋黄庭坚《山谷内集诗注》卷十一。第1114册137页。
    ⑥宋黄庭坚《山谷内集诗注》卷十一。第1114册137页。《四库全书·山谷集诗注·提要》:“黄庭坚诗也,任渊所注者,内集。史容所注者,外集。其别集注则容之孙季温所补。”第1114册1页。
    ①司马迁:“必不齐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孔子谓‘子贱君子哉。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子贱为单父宰,反命于孔子日:‘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教不齐所以治者。’孔子日:‘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卷六上七。第244册385页。
    ②魏王肃《孔子家语》卷八。第695册83页。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公治长第五》卷三。第197册28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卷一百二十六。第244册895页。
    ⑤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谐隐第十五》。第1478册107页。
    ①清魏源《诗比兴笺·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第一》卷一。第197册16-17页。
    ③《毛诗注疏·邶风·淇澳》卷五毛亨传。第69册249页。
    ④宋朱熹《论语集注·八佾第三》卷二。第197册22页。
    ⑤《诗序》卷上:《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荅,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第69册15页。
    ①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比兴第三十六》。第1478册157页。
    ②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文言》卷一。第7册321页。
    ③通逑、匹,如“君子好逑”。
    ④同注②。
    ⑤同注②。
    ⑥同注②。
    ⑦同注②。
    ⑧“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一)第十九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初版。
    ①《周易注疏》卷一。第7册321页。
    ②《周易注疏》卷一。第7册321页。
    ③《周易注疏》卷一。第7册321页。
    ④《周易注疏》卷一。第7册321页。
    ⑤《周易注疏》卷一。第7册321页。
    ⑥《周易注疏》卷一。第7册321页。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八佾第三》卷二。第197册23-24页。
    ②朱熹注:“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 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宋朱熹《论语集注·八佾第三》卷二。第197册24页。
    ①王充:“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十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日: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十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儒者或问日:夫《易》言云从龙者,谓真龙也,岂谓十哉?汉王充《论衡·乱龙篇》卷十六。第862册192页。
    ②司马光:“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时,太白屡昼见。太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后出为华州刺史,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奏君羡与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第308册423-424页。
    ③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第1478册990-991页。
    ④汉荀悦《申鉴·俗嫌第三》卷三。第696册449页。
    ⑤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卷一百十二上。第253 册590-591页。
    ①亚里士多德:“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33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版。
    ②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一。伊川解比卦九五爻:“五居君位,处中得正,尽比道之善者也。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其比道而己。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恩泽,是人君亲比天下之道也。”第9册189-190页。
    ③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十四。第697册313页。
    ④《礼记注疏·礼运》卷二十二。第115册461页。
    ①《礼记注疏·礼运》卷二十二,郑玄注:耐,古能字。第115册463页。
    ②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五十六。第118册177页。
    ③《礼记注疏·礼运》卷二十二。第115册463页。
    ④《康熙字典》释“义”。
    ⑤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十四。第697册313页。
    ⑥宋朱熹《论语集注·阳货第十七》卷九。第197册81页。
    ①《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孔安国注。第195册501页。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阳货第十七》卷九朱熹注。第197册81页。
    ③《论语集解义疏》卷九郑玄注。第195册501页。
    ④宋朱熹《论语集注·阳货第十七》卷九朱熹注。第197册81页。
    ⑤《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孔安国注。第195册501页。
    ⑥宋朱熹《论语集注·阳货第十七》卷九朱熹注。第197册81页。
    ⑦《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孔安国注。第195册501页。
    ⑧宋朱熹《论语集注·阳货第十七》卷九朱熹注。第197册81页。
    ⑨宋曾慥《类说·水仙操》卷五十一:“伯牙学琴于成连,成连先生云: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日:吾将迎师,剌舡而去,旬日不返。伯牙但闻水声澒洞,山林杳冥,群鸟悲号,叹曰:先生将移我情。援琴而歌,顿悟妙旨。成连刺船迎之,伯牙遂妙天下。”第873册880页。
    ⑩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九。第196册209页。
    11宋朱熹《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卷七。第197册183页。
    12宋朱熹《中庸章句》。第197册200页。
    13朱熹释“格物致知”:“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见宋朱熹《大学章句》,第197册5页。钱穆:“朱子谓格物乃穷至事物之理,既言人事,自亦不当忽略物理。”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二)第107页。可见,“格物致知”的“物”,包括了自然之物、人事,以及它们所含之理三重结构。
    14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七朱熹注。第197册183页。
    ①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七朱熹注:“诚,实也。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第197册183页。
    ②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七朱熹注:“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大,庶几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第197册183页。
    ③晋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十八章。第1055册154页。
    ④晋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十章。王弼注:“食母,生之本也。”第1055册148~149页。
    ①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说卦》卷九:“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第7卷269页。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宪问第十四》卷七。第197册70-71页。
    ③康德的“图式”概念很好地说明了大的想像力在沟通“天”与“地”两种异质存在的作为。见前文关于“图式”的注释。
    ④晋挚虞《文章别流论》,见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四十二。第1413册245页。
    ⑤《说文》徐铉:从回,风回转所以宣阴阳也。又见《康熙字典·宣》。
    ⑥宋朱熹《大学章句》朱熹注:“谦,读为慊,苦劫反……谦,快也,足也。”第197册7页。此处的“谦”通“慊”(音切),满足的意思。
    ①宋朱熹《孟子集注·万章.上》卷五,第197册156页。
    ②宋朱熹《孟子集注·万章.上》卷五,第197册156页。
    ①宋朱熹《诗经集传·小雅·北山》卷五。第72册843页。
    ②宋朱熹《诗经集传·小雅·北山》卷五,朱熹注。第72册843页。
    ③宋朱熹《诗经集传·大雅·云汉》卷七。第72册882页。
    ④宋朱熹《诗经集传·大雅·云汉》卷七朱熹注。第72册882页。
    ⑤宋朱熹《孟子集注·万章.上》卷五,第197册156页。
    ⑥宋朱熹《孟子集注·万章.上》卷五,第197册156页。
    ①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贵生》卷二,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第848册288页。
    ②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注疏·礼运》卷二十一。第115册443页。
    ③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岳阳楼记》卷七。第1089册623页。
    ④《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坡词爱君》卷十一。第925册176页。
    ⑤《尚书·虞书》舜帝歌有“股肱喜哉,元首起哉”句,皋陶和歌有“元首明哉,股肱良战”句,见《尚书注疏·虞书》卷四。第54册109页。
    ①《御定渊鉴类函·言志一》卷三百四。第989册764页。
    ②见唐杨惊注《荀子·臣道》卷九。第695册198页。又,《荀子·子道》卷二十“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第695 册 296页。
    ③梁钟嵘《诗品》卷一。第1478册190页。
    ④《御定渊鉴类函·礼总载一》卷一百五十四:“管子日,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礼而为之节文者也。”第986册9页。
    ⑤唐白居易《白香山诗集·本传》。第1081册14页。“三光”即日、月、星辰,“五材”即五行。《尚书正义》曰:“五行即五材也,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则世所行用引自《御定渊鉴类函·五行一》卷十二。第982册280-281页。
    ⑥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董氏武陵集纪》卷十九。第1077册442页。
    ⑦《诗序》卷上。第69册4页。
    ⑧《朱子语类·论文上》卷一百三十九:“楚词不甚怨君。今被诸家解得都成怨君,不成模样。《九歌》是托神以为君,言人间隔不可企及,如已不得亲近于君之意。以此观之,他便不是怨君。至《山鬼》篇,不可以君为山鬼,又倒说山鬼欲亲人而不可得之意。今人解文字不看大意,只逐句解意却不贯。”第702册 784页。
    ①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第一》:“《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第1062册3页。王夫之《楚辞通释·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②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言志》卷十二。第1481册183页。
    ③《宋史·晏殊传》卷三百十一。第286册115页。《宋史·职官一》卷一百六十一:“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承(疑为丞字)、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上,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殿大学上。”第282册816-817页。
    ④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四十二。第1413册244页。
    ⑤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渔父》、《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类耳。……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
    ⑥扬雄:“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日,壮夫不为也。”汉扬雄《扬子法言·吾子篇》卷二。第696册280页。晋李轨、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吴秘、司马光重添注。
    ⑦汉扬雄《扬子法言·吾子篇》卷二。第696册280-281页。
    ⑧汉扬雄《扬子法言·吾子篇》卷二吴秘注:“升堂入室必以圣人之道。”第696册281页。
    ⑨汉扬雄《扬子法言·吾子篇》卷二司马光注:“言其无益。”第696册281页。
    ①晋王弼《周易注·贲》卷三。第7册222页。
    ②魏曹丕《典论·论文》,唐李善《文选注》卷五十二。第1329册895页。
    ③魏曹丕《典论·论文》,唐李善《文选注》卷五十二。第1329册895页。
    ④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该。”第1329册3页。
    ⑤宋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夫士之于学,所以穷理而致用也。文虽学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故今所辑,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其体本乎古,其指近乎经者,然后取焉。否则,辞虽工亦不录。其目凡四,曰辞命,日议论,曰叙事,日诗赋。”第1355册5页。
    ⑥宋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第1355册7页。
    ⑦明唐顺之《荆州稗编·读诗法》卷八。第953册178页。
    ⑧明唐顺之《荆州稗编·读诗法》卷八。第953册178页。
    ⑨明唐顺之《荆州稗编·读诗法》卷八:“夫文章之体有二,有史传之文,有歌咏之文。史传之文以实绿为主,秋毫之善不私假人。歌咏之文扬其善而隐其恶,大其美而张其功。后世欲求歌咏之文太过直,以史视之则非矣。”第953册178页。
    ①宋蔡沈《书经集传·舜典》卷一。第58册13页。
    ②《诗序》卷上。第69册4页。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泰伯第八》卷四。第197册43页。
    ④朱熹注,宋朱熹《论语集注·泰伯第八》卷四。第197册43页。
    ⑤宋蔡沈《书经集传·舜典》卷一。第58册13页。
    ⑥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卷六。第221册413页。
    ⑦《周礼注疏·春官》卷二十三:“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日雅,曰颂。”第90册429页。
    ①郑玄注,《周礼注疏·春官》卷二十二。第90册405页。
    ②《毛诗注疏·序》卷一。第69册120页。
    ③明陶宗仪《说郛·用事》卷七十九上。第880册399页。
    ④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第854册191页。
    ⑤宋朱熹《诗经集传·关雎》卷一朱熹注。第72册750页。
    ⑥宋朱熹《诗经集传·螽斯》卷一朱熹注。第72册752页。
    ⑦宋朱熹《诗经集传·葛覃》卷一朱熹注。第72册751页。
    ⑧宋朱鉴《诗传遗说》卷三。第75册536页。
    ⑨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第1482册441页。
    ⑩《艺概注稿》第三九二页,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11朱自清《朱自清说诗·诗言志辨·比兴》第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①《辞海》:舁,抬;又通“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②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比兴第三十六》。第1478册156页。
    ③宋朱熹《诗经集传·关睢》卷一,朱熹注。第72册750页。
    ④《朱子语类》卷六十。第701册183页。
    ⑤宋朱熹《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卷七。第197册94页。
    ⑥宋朱熹《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卷七,朱熹注。第197册94页。
    ⑦《朱子语类》卷六十。第701册183页。
    ①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三郑玄注。第90册429页。
    ②《朱子语类》卷六十。第701册183页。
    ③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第二》卷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熹注:“周,普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嫠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间,而审其取舍之几也。”第197册19页。
    ④朱熹《论语集注·季氏第十六》卷八。第197册78-79页。
    ⑤宋朱熹《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上》卷四:“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 离则不祥莫大焉。”朱熹注:“不亲教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第197册122页。
    ①宋朱熹《诗经集传·螽斯》卷一,朱熹注:“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第72册752页。
    ②宋朱熹《诗经集传·螽斯》卷一。第72册752页。
    ③宋朱熹《诗经集传·螽斯》卷一。第72册752页。
    ④宋朱熹《诗经集传·螽斯》卷一,朱熹注:“螽斯,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生九十九子。”第72册752页。
    ⑤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三。第90册429页。
    ⑥《诗序》卷上。第69册4页。
    ⑦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三。第90册429页。
    ⑧宋朱熹《诗经集传·葛覃》卷一。第72册751页。
    ①宋曾慥《类说·取况》卷五十一。第873册894页。
    ②清魏源《诗比兴笺·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①汉许慎《说文》。
    ②汉刘熙《释名》卷一。第221册385页。
    ③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乾》卷一。第7册205-206页。
    ④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系辞上》卷七。第7册261页。
    ⑤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说卦》卷九。第7册271页。
    ⑥南朝宋范哗《后汉书·荀爽传》卷九十二。第253册295页。
    ⑦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天文训》卷三。第848册530页。
    ⑧《礼记注疏·礼器》卷二十四。第115册505页。
    ⑨宋朱熹《诗经集注·柏舟》卷二。第72册759页。
    ①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第1070册200-201页。
    ②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卷六十一。第1479册890页。
    ③《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九,引《北梦琐言》。第1044册313页。
    ④汉班固《前汉书·元后传》卷九十八。第251册306页。
    ⑤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一:“夫人初孕策,梦月入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怀。”第370册233页。
    ⑥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唐李善《文选注》卷三十。第1329册538页。
    ①唐李善《文选注·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第1329册509页。
    ②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六。第1067册136页。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等一些总集为“床前明月光”。
    ③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月夜忆舍弟》卷七。第1070册326页。
    ④唐张九龄《曲江集·望月怀远》卷五。第1066册90页。
    ⑤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臆作呈》卷一。第1070册124页。
    ⑥《扬子法言》:“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扬子法言》卷二。第696册280页。晋李轨、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吴秘、司马光重添注。
    ⑦《前汉书·扬雄传》卷八十七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第251册65页。
    ①《四库全书·扬子法言·提要》。第696册270页。
    ②汉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卷十九:“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第254册352-353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李邕》卷一百九十中:“邕少知名……邕曰不愿不狂,其名不彰……玄宗车驾东封回,邕于汴州谒见。累献词赋,甚称上旨,由是颇自矜街(通炫)。自云当居相位……邕性豪侈,不拘细行。所在纵求财货,驰猎自恣……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音机)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第271册590-591页。
    ④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王翰传》卷二百二云:“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人,少豪健恃才及进上第,然喜蒲酒。张嘉贞为本州长史,伟其人,厚遇之。翰自歌以舞属嘉贞,神气轩举,自如张说,至礼益加。复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又举超拔群类,方说辅政。故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说罢宰相,翰出为汝州长史,徙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伐鼓、穷欢。坐贬道州司马卒。”第276册73页。
    ⑤唐李白《李太白义集·雪谗诗赠友人》卷七。第1066册270页。
    ②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得李四宗易书》卷三。第1089册577页。
    ③《史记·管仲传》卷六上二。第244册349页。
    ①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贫交行》卷二。第1070册149页。
    ②唐李咸用《论交》,《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五。第1429册428页。
    ③指秦末的张耳、陈馀,二人初为刎颈交,后又结怨至相互击杀。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卷八!九。第244册577页。
    ④清王琦《李太白集注·箜篌谣》卷三。第1067册81页。
    ⑤晋陶渊明《陶渊明集·管鲍》卷五。第1063册518页。
    ⑥宋曾慥《类说·樊素小蛮》卷五十一:“白尚书姬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有诗曰:‘樱桃樊素杨柳小蛮腰。’”第873册885页。
    ⑦宋朱熹《论语集注·子张十九》卷十。第197册87页。
    ⑧顾颉刚《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纣的罪恶在周人的《尚书》中只有六点,战国书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汉书中增加了二十三事,东汉时增加了一事,东晋时增加了十三事。见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211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卷六。第197册514页。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卷六。第197册54页。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卷六。第197册54页。
    ④汉扬雄《扬子法言·吾子篇》卷二。第696册281页。
    ⑤汉扬雄《扬子法言》卷二,宋司马光注扬雄“如其不用何”:“言其无益。”第696册281页。
    ⑥梁钟嵘《诗品》卷一。第1478册192页。
    ⑦梁钟嵘《诗品》卷一。第1478册192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卷十九。第254册352-353页。
    ③唐李善《文选注·洛神赋》卷十九李善注:“记日: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副与五官中郞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冁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在我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五玉,答以五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第(?)册331页。
    ④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一:“《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事以实之,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第1481册309页。
    ⑤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卷十九。第254册353页。
    ⑥乾隆《御制诗集·题李公麟临洛神赋》三集卷二十三诗。第1305册612页。
    ⑦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1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①明张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文帝集·又与吴质书》卷二十四:“公十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第1412册607页。
    ②梁钟嵘《诗品》卷一:“魏文学刘桢诗,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己下桢称独步。”第1478册192-193页。
    ③宋曾慥《类说·孙翌论诗》卷五十一:“孙翌曰汉自韦孟李陵为四五言之首,建安以曹刘为绝唱。第873册893页。
    ④《艺概注稿》(一)第三00页,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⑤梁钟嵘《诗品》卷一。第1478册191页。
    ⑥宋朱熹《诗经集传·简兮》卷二朱熹注:“赋也,简,简易不恭之意。万者,舞之总名。武用十戚,文用羽(?)也。日之方中,在前上处,言当明显之处。贤者不得志而仕于伶官,有轻世肆志之心焉。故其言如此,若自誉而实自嘲也。”第72册764页。
    ⑦宋朱熹《诗经集传·简兮》卷二朱熹注:“赋也,硕大也,俣俣,大貌,辔,今之缰也。组,织丝为之,言其柔也。御能使马,则辔柔如组矣。又自誉其才之无所不备,亦上章之意也。”俣音雨。第72册764 页。
    ①宋朱熹《诗经集传·简兮》卷二朱熹注:“赋也,执籥秉翟者,文舞也。籥如笛而六孔,或曰三孔。翟,雉羽也。赫,赤貌。渥,厚渍也,赭赤色也,言其颜色之充盛也。公言锡爵,即《仪礼》燕饮而献工之礼也。以硕人而得此,则亦辱矣。乃反以其赉予之,亲洽为荣而夸美之,亦玩世不恭之意也。”籥音月,古管乐器。翟音迪,雉羽。第72册764页。
    ②宋朱熹《诗经集传·简兮》卷二朱熹注:“兴也。榛似栗而小,下湿曰隰。苓,一名大苦叶,似地即今甘草也。两方美人,托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离骚》亦以美人目其君也。又日,两方之人者,叹其远而不得见之辞也。贤者不得志于衰世之下国而思盛际之显王,故其言如此而意远矣。”隰音习。第72册764页。
    ③《毛诗注疏·简兮》(汉毛亨传,郑元笺,唐孔颖达疏)卷三。第69册211页。
    ④宋王应麟《诗地理考·西方之人》卷一。第75册645页。
    ⑤汉毛亨传,郑元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三。第69册214-215页。
    ①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第867册450页。
    ②明陶宗仪《说郛·文则》卷七十九上引陈骙语。第880册379页。
    ③《中庸》:“仁者人也。”注云: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莫知所出。案《表记》注引《公羊传》执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人也今本何注《公羊》曰:仁之也。注云:若日可悲。又案《方言》:凡相怜哀,相见驩喜,九嶷湘潭之间谓之人兮。然则《公羊》“人之”误为“仁之”,非何郑有异同,传写之误,“人之”犹《方言》“人兮”也。见清惠上奇《礼说》卷十一。第101册599页。
    ④清惠士奇《礼说》卷十一。第101册599页。
    ⑤宋王观国《学林》卷七。第851册171-172页。
    ⑥宋王观国《学林》卷七。第851册172页。
    ①宋朱熹《孟子集注·万章章句下》卷五。第197册161页。
    ②“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宋朱熹《孟子集注·万章章句下》卷五。第197册161页。
    ③《玉篇》:偶也,好也。故“丽辞”有“对偶之辞”和“华丽之辞”两意。
    ④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丽辞》卷七。第1478册154页。
    ⑤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丽辞》卷七。第1478册154页。
    ①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丽辞》卷七。第1478册154页。
    ②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卷二:“余每怪《新唐书》不载诏令,往往不详事之首尾。‘笔记’一条云:史近古,不对偶。’今以对偶之文入史,如以粉黛饰壮士,笙匏佐鼙鼓,乃知其刊削之意。然此亦一隅之见,若陆宣公、李卫公论事之文,何尝非对偶?但须分别观之耳。”第870册612页。
    ③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七:(小序)“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第1109册117页。
    ①宋朱熹《诗经集传·大雅·抑》卷七,朱熹注:“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言(?)抑威仪,乃德之隅’则有哲人之德者,固必有哲人之威仪矣。”第72册878页。《诗序》卷下:“《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第69册37页。
    ②宋朱熹《诗经集传·大雅·抑》卷七朱熹注:“訏,大;谟,谋也。”第72册878页。
    ③宋朱熹《诗经集传·大雅·抑》卷七。第72册878页。
    ④李渔《笠翁对韵》
    ⑤唐房乔《晋书·陆云传》卷五十四。第255册899页。
    ①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收京》卷五。第1070册260页。
    ②(旧题)夏卜商撰,宋朱熹辩说《诗序·小雅·杕杜》:“劳还役也。”第69册28页。
    ③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夏小正》卷二十六:“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朱熹注:含桃,樱桃也。第131册460页。
    ④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春望》卷四。第1070册221页。
    ①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丽辞》卷七。第1478册154-155页。
    ②宋曾慥《类说·六对》卷五十五。第873册893页。
    ③宋洪迈《容斋随笔·诗文当句对》续笔卷三。第851册425-426页。
    ④宋洪迈《容斋随笔·天生对偶》续笔卷十二。第851册498-499页。
    ⑤宋曾慥《类说·扇对》卷五十一。第873册895页。
    ⑥清仇兆鳌《杜詩详注·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卷十四。第1070册560页。
    ①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蹉对法》卷二引《艺苑雌黄》:“僧惠洪《冷斋夜话》载,介甫诗云: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字当作亲,世俗传写之误。洪之意盖欲以少对密,以疏对亲。予作荆南教官,与江朝宗汇者同僚,偶论及此,江云:惠洪多妄诞,殊不晓古人诗格。此一联以密字对疏,以多字对少,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第1481册62页。
    ②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馀,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若并而废之,亦奚以律为哉?”第1482册442页。
    ③明徐元太《喻林·倚伏》引自《说苑谈从》。第958册14页。
    ④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三十一。第1033册437页。
    ①清刘大勤《师友诗传录续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师友诗传录》,国朝郎廷槐编。《续国朝刘大勤编。二人皆学诗于新城王士祯,各述其师说,以成其书。刘大勤成书在后,故为《续录》1483册832页。
    ②宋曾慥《类说·四联》卷五十一。第873册895页。
    ③清王夫之《船山全书·古诗评选·相逢行》。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四。第1347册313页。
    ⑤焦郁,大概与李绅(772年一846年)同时人。
    ①焦郁《白云向空尽》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五,第1479册643页。《文苑英华》中此诗的作者为周存。
    ②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佳人》卷七。第1070册312页。
    ③清陈沆:“夫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兄弟谓同朝之人,官高为勋戚之属。如玉喻新进之猖狂,山泉明出处之清浊。摘花不插,膏沐准容?竹柏天真,衡门招隐。此非寄托,未之前闻。清陈沆《诗比兴笺·杜甫诗笺》第一六七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①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二。第864册278页。
    ②元陶宗仪《辍耕录·画家十三科》卷二十八。第1040 册727页。
    ③明谢肇淛:“牛马龙虎之属,画之固亦俊爽可喜。至罗隐之子塞翁者,专画羊。张及之、赵永年专画犬,李霭之、何尊师专画猫,滕王元婴专画蜂蝶,郭元方专画草虫。彼顾有所独会邪,抑幽人高尚之致托于是,以寓意邪,而名亦因之以显。故日:虽小道必有可观。”《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明谢肇淛论杂画》卷十二引《书画记》。第819册383页。
    ①汉许慎《说文》。
    ②荆浩《笔法记》。第812册424页。
    ③荆浩《笔法记》。第812册424页。
    ④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原道第一》卷一。第1478册73页。
    ⑤宋朱熹《中庸章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197册200页。
    ⑥杨惊注《荀子》:“天无实形,地之上空虚者尽皆天也。”其说本于张湛《列子注》,谓自地而上则皆天矣,故俯仰喘息未始离天也。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天道》卷九。第854册326页。
    ①汉刘向《说苑·建本》卷三:“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第696册29页。
    ②晋韩康伯《周易注·彖》卷一。第7册204页。
    ③晋韩康伯《周易注·说卦》卷九。第7册270页。
    ④晋韩康伯《周易注·系辞下》卷八。第7册268页。
    ⑤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十七。第131册281页。
    ⑥宋朱熹《孟子集注·万章章句下》卷五:“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朱熹注:因为伯夷和叔齐“无所杂者,清之极”。第197册161页。
    ⑦宋朱熹《孟子集注·万章章句下》卷五。第197册160页。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公冶长第五》卷三。第197册30页。
    ②宋朱熹《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上》卷四:“有儒子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日: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第197册141页。
    ③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第1060册16页。
    ④魏张揖《广雅·释天》卷九。第221册458页。
    ⑤“假”可以同“嘉”。如《诗·周颂·维天之命》:“假以溢我,我其收之。”清朱鹤龄《诗经通十一注:“假,毛郑皆训嘉,即嘉乐之嘉。苏传云大也。皆通。”《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卷十一注:“传:假,嘉也。”“假”又作“大”讲。如《诗·文王》:“假哉天命!”朱熹注:“假,大。”在本文中,“假”训嘉和大都通。
    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第887册140页。
    ⑦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人物桥彴关城寺观山居舟车四时之景》。第813册321页。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雍也第六》卷三。第197册35页。
    ②明刘宗周《论语学案》注“乐山乐水”:“此知仁合一之学,学至于成德,而其交养互发之机,有如此者。乐水乐山,其机正在勿忘勿助间,盖证学于造化也。君子之学合一,从造化取则,盖尝仰观俯察,见得盈天地间,只此阴阳之理,即是吾心之撰。偏触偏灵,全触全灵,有亹亹訴(音西,通熹)合无间者,况山水之大乎。知者证道于动,故乐水。仁者证道于静,故乐山。证道于动,适还吾心之动矣。证道于静,适还吾心之静矣。于动而得其乐者,微动,畅天地之化也。于静而得其寿者,徽静,存天地之神也。学至于此,方与造化合而为一。故日: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呜呼至矣,非知道者,孰能知之乐山乐水是穷理,事动静是尽性,乐寿是至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圣人.上达微言,当是学《易》后方得此机轴。乐水乐山,乐即是乐动,亦乐静,亦乐寿,则常乐,欲寻孔颜之乐者知之。”第207册565页。
    ③汉高诱注《淮南鸿烈解·俶真训》卷二,俶音处,入声。第848册525页。
    ④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四:“孟子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第197册150页。
    ⑤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第887册255页。
    ⑥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第89册799页。
    ①《尚书注疏·旅獒》卷十二。第54册264页。
    ②《艺文类聚》卷七。第887册255页。
    ③《尚书注疏·旅獒》卷十二。第54册264页。
    ④《苟子·宥坐篇》卷二十。第695册295页。
    ⑤晋王弼《老子道德经》八章。第1055页142页。
    ⑥宋朱熹《论语集注·子罕第九》卷五。第197册47页。
    ⑦宋朱熹《论语集注·子罕第九》卷五朱熹注:“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第197圳47页。
    ①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彖》卷一。第7册204页。
    ②宋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卷一。第197册96页。
    ③《御制渊鉴类函》卷七引自《大戴礼》。第982册179页。
    ④汉王充《论衡·说日篇》卷十一。第862册143页。
    ⑤宋李廌《德隅斋画品》记宋石恪《玉皇朝会图》:“天仙灵官、金童玉女、三官太乙、七元四圣、经纬星宿、风雨雷电诸神、岳渎君长、地上地下主者,皆集于帝所……”第812册941页。
    ⑥汉高诱注《淮南鸿烈解·天文训》卷三:“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第848册531页。汉刘熙《释名·释天》卷一:“霓,啮也。其体断绝,见于非时,此灾气也,伤害于物,如有所食啮也。”第221册387页。辛钘《文子·原道》卷上“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蜕不见,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⑦《礼记注疏·孔子闲居》卷五十一,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第116册331页。
    ①《东坡全集·东坡先生年谱》:“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第1107册38页。
    ②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墨花》卷二十七。第1109册514页。
    ③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张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卷三十。第1109册577页。
    ④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卷下之上。第1035册178页。
    ⑤刘孝标引《中兴书》注:“徽之任性放连,弃官东归,居山阴也。”“徽之卓荦不羁,欲为傲肆,声色颇过度,时人钦其才秽其行也。”第1035册178页。
    ⑥清厉鹗《南宋院画录·李唐》卷二。第829册551页。
    ⑦唐李善《文选注》卷二十七。第1329册480页。《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五周翰注:“《下里巴入》,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第1331册197页。
    ⑧《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五。第1331册197页。
    ⑨明焦竑《庄子翼·逍遥游第一》卷一。第1058册14页。
    ①《列子·天瑞第一》:“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徃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
    ②傅玄《天行歌》:“天时泰兮昭以阳,清风起兮景云翔。仰观兮辰象,日月兮运周,俯视兮河海,百川兮东流。”《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第1055册583-584页。
    ③《荀子》卷二十。第695册299页。唐杨惊注:“瑕,玉之病也。适,玉之美泽调适之谓也。瑕适并见,似不匿其情者也。《礼记》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同上。
    ④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第887册257页。
    ①明冯復京《六家诗名物疏》卷九引《物理论》。第80册115页。
    ②秦吕不韦撰,高诱注《吕氏春秋·诚廉》卷十二。第848册358页。
    ③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引自《蜀王本纪》。第887册 255页。
    ④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八。第965册365页。
    ⑤宋韩琦《和子渊学士春雨》,《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第1432册75页。
    ⑥清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卷五。第805册425页。
    ⑦清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卷五。第805册425页。
    ⑧清纪晓岚等《云林石谱·提要》。第844册583页。
    ⑨·《宋史·米芾传》卷四百四十四:“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第288册255页。
    ⑩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卷十五。第813册156-157页。
    ①宋《宣和画谱·龙鱼叙论》卷九:“《易》之乾龙,有所谓在出、在渊、在天,以言其变化超忽,不见制畜,以比夫利见大人。《诗》之鱼藻,有所谓颁其首,莘其尾,依其蒲,以言其游深泳广,相忘江湖,以比夫难致之贤者。曰龙,日鱼,作《易》删《诗》,前圣所不废,则画虽小道,故有可观。其鱼龙之作,亦《诗》、《易》之相为表里者也。”第813册117页。
    ②随,卦名,震下兑上。《周易郑康成注·随》:“震,动也。兑,说也。内动之以德,外动之以言,则天下之人咸慕其行而随从之,故谓之随也。既见随从,能长之以善,通其以嘉礼,和之以义,十之以正,则功成而有福。若无此四德,则有凶咎焉。”第7册133页。宋《宣和画谱》中以画科取类卦象的还有“宫室”:“上古之世,巢居穴处,未有宫室。后世有作,乃为宫室台榭户牖,以待风雨。人不复营巢窟以居,盖尝取《易》之大壮。”见《宣和画谱·宫室叙论》卷八。第813册112页。
    ③宋《宣和画谱·畜兽叙》。第813册145页。
    ④宋朱熹《论语集注·子罕第九》卷五。第197册48页。
    ⑤《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松类》卷二百七十七。第1434册17页。
    ⑥唐白居易《白香山诗集·和松树》卷二。第1081册78页。
    ①荆浩《笔法记》。第812册425页。
    ②荆浩《笔法记》。第812册425页。
    ③荆浩《笔法记》。第812册425页。
    ④荆浩《笔法记》。第812册425页。
    ⑤荆浩《笔法记》。第812册425页。
    ⑥清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木》卷十一。第86册790页。
    ⑦《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梅花一》卷二十二。第845册660页。
    ⑧《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梅花一》卷二十二引明陈仁锡《潜确类书》。第845册664页。
    ⑨《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梅花一》卷二十二引明陈仁锡《潜确类书》。第845册664页。
    ⑩《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梅花一》卷二十二引宋杨万里《和梅诗序》。第845册665页。
    11《诗经·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诗经·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诗经·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卉”指草或草木,这里当指木,因为栗无花。
    12《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梅花一》卷二十二引宋杨万里《和梅诗序》。第845册666页。
    ①《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梅花一》卷二十二引宋杨万里《和梅诗序》。第845册666页。
    ②宋范成大《范村梅谱·后序》。第845册35页。
    ③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二。第826册22页。
    ④明焦站《庄子翼·秋水第十七》卷四,引明陆西星《南华副墨》注:鹓雏,凤雏也。练实,竹实也。第1058册149页。
    ⑤《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八十三引晋谢庄《竹赞》。第847册289页。
    ⑥宋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卷二。第197册26页。
    ⑦《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引晋江逌《竹赋》。第847册290页。
    ①晋袁崧《菊诗》,见《御定渊鉴类函·菊五》卷四百九。第993册21页。
    ②宋范成大《范村菊谱》。第845册37页。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雍也第六》卷三。第197册34页。
    ④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不迁怒,不贰过。颜回死后,孔子再也没有听到过好学如颜回的人了。见《论语集注·雍也第六》卷三。第197册32页。
    ⑤晋陶潜《陶渊明集·总论》。第1063册471页。
    ⑥晋陶潜《陶渊明集·总论》。第1063册469页。
    ⑦晋陶潜《陶渊明集·总论》。第1063册469-470页。
    ⑧晋陶潜《陶渊明集·总论》。第1063册470页。
    ⑨晋陶潜《陶渊明集·总论》。第1063册471页。
    ①宋《宣和画谱》所列画科十门中,“道释”为第一,郭若虚竟然没有列入。
    ①魏王肃《孔子家语》卷一。第695册14页。
    ②魏王肃《孔子家语》卷一。第695册14页。
    ③晋杜预注:黄帝尧舜。第144册141页
    ④晋杜预注:禹稷。第144册141页
    ⑤晋杜预注:史伙周任臧文仲。第144册141页
    ⑥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五。第144册141页
    ⑦宋朱熹《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卷九。第197册85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卷九十四。第256册541页。
    ③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仙道》卷七十八。第888册598页。
    ④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第812册365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五十九。第273册98页。
    ⑥《宋史全义》卷十四。第330册531页。
    ⑦宋朱熹《论语集注·子张第十九》卷九。第197册87页。
    ⑧元赵孟頫:“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元赵孟頫论书》卷七引《兰亭跋》。第819册237页。
    ①一说唐宋摹本。
    ②谢赫《古画品录》。第812册3页。
    ③唐杜佑《通典·选举二》卷十四:“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上流播迁,四人(民)错杂,详覈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第603册150页。
    ④谢赫《古画品录》。第812册3-6页。
    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卷一。第812册289页。
    ②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称荆浩为五季时人,汤垕《画鉴》称荆浩为唐末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荆浩为宋人,篇名也各不相同。
    ③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系辞下》卷八:“《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韩康伯注:质,体也。第7册267页。宋朱熹《诗经集传·小雅·天保》卷四:“民之质矣。”朱熹注:“质,实也。”第72册814页
    ①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卷十三。第1070册544-545页。
    ②荆浩《笔法记》:“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麴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踪。用墨独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元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恨无墨。陈员外及僧道氛以下,粗升凡格,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形迹。”第812册425页。
    ③宋《宣和画谱》卷十。第813册125页。
    ④宋《宣和画谱》卷十。第813册125-126页。
    ⑤荆浩《笔法记》。第812册426页。
    ⑥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第867册448页。
    ①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用笔墨格法气韵病》。第813册322页。
    ②宋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第812册577页。
    ③宋释仲仁《梅谱·取象》,《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四。第819册423页。
    ①宋戴侗《六书故》卷二十五。第226册479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第243册157页。
    ③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卷十一。第1070册469页。
    ④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卷八。第1068册140页。
    ⑤宋朱熹《诗经集传·泉水》卷二。第72册764页。
    ①宋朱熹《诗经集传·蓼萧》卷四。第72册818页。
    ②宋朱熹《诗经集传·蓼萧》卷四。第72册818页。
    ③宋朱熹《诗经集传·裳裳者华》卷五。第72册849页。
    ④宋朱熹《诗经集传·裳裳者华》卷五。第72册849页。
    ⑤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卷二十三。第1070册895页。
    ⑥清王琦《李太白集注·扶风豪士歌》卷七。第1067册152页。
    ⑦明朱谋垩《画史会要》:“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第816册571-572页。
    ⑧元汤垕《画鉴》。第814册436页。
    ①明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六。第40册326页。
    ②诸懦对“心”、“意”、“志”的解释,会因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学术背景而有所不同。汉许慎《说文》释“意”为“志”,段注:“志即识,心所识也。”
    ③《钦定礼记义疏·大学》卷七十三。第126册381页。
    ④宋朱熹《大学章句》。第197册 5页。
    ⑤宋朱熹《论语集注·子罕第九》卷五。第197册45页。
    ⑥宋朱熹《论语集注·子罕第九》卷五朱熹注。第197册45页。
    ①宋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第812册574页。
    ②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卷下之士:“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第1035册151页。
    ③元汤垕《画鉴》。第814册436页。
    ④《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宋黄伯思论楷书》卷六引自《东观余论》。第819册219页。
    ⑤《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宋姜夔续书谱》卷七引宋姜夔《续书谱》。第819册226页。
    ⑥《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一引自《金陵琐事》。第820册637页。
    ①宋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第812册578页。
    ②《礼记注疏·乐记》卷三十七。第116册108页。
    ③宋朱熹《论孟精义·序》。第198册2页。
    ④宋曾慥《类说·老子不能言仁义》卷五十。第873册862页。
    ①汉高诱注,宋姚宏续注《战国策》卷二十一。第406册386页。
    ②音合,苛刻、严厉。
    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卷六十三。第244册360页。
    ④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黄徐体异》卷一。第812册517页。
    ⑤宋《宣和画谱·花鸟三》卷十七。第813册177页。
    ①“天水分色”的“水”可以理解为地。
    ②《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二引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从说》。第819册383页。
    ③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一,括弧内为原书注。第818册941页。
    ④“李公麟《白描华严变相》长卷……笔力清劲,真名迹也。”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李龙眠》卷八上。第817册314页。
    ⑤“戴进画尊老用铁线描,间亦用兰叶描。其人物描法则蚕头鼠尾,行笔有顿挫,盖用兰叶描而稍变 其法者,自是绝技,远出南宋以后诸人之上。”《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五,引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书从说》。第821册374页。
    ①见前注。
    ②宋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卷二:“一点为侧,二横为勒,三竖为弩,四挑为趯,五左上为策,六左下为略,七右上为啄,八右下为磔。”第814册17页。
    ③宋朱长文《墨池编·执笔五法》卷二。第812册642页。
    ④《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明王世贞论画人物山水》卷十二引王世贞《艺苑厄言》。第819册383页。
    ⑤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卷二,张彦远称“顾陆展郑”一体为“顾陆”,称“僧繇道玄”一体为“张吴”。第812册293页。
    ⑥《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明王世贞论画人物山水》卷十二引王世贞《艺苑厄言》。第819册383页。
    ①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六法前后》卷下:“明谢肇淛云,古人言画,一日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写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模移写。此数者何尝道得画中三昧?以古人之法而施之于今,何啻枘凿。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著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第838册725页。
    ①《荀子·解蔽篇》。第695册252页。
    ②通穆,王肃注:深思貌。
    ③通皋。
    ④音胆,王肃注:“黑貌。
    ⑤叶通协,王肃注:“叶拱,两手薄其心也。”薄,迫近。如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
    ⑥魏王肃《孔子家语》卷八。第695册78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反覆考证,其出于肃手无疑。特其流传既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第695册2页。
    ⑦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老将行》卷六。第1071册74页。
    ⑧宋朱熹《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卷六。第197册171页。
    ⑨周韩非《韩非子》卷二十。第729册793页。
    ⑩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第144册33页。
    ①清李光地《朱子礼纂》卷四。第142册706页。
    ②宋朱熹《孟子精义·公孙丑章句上》卷三:“志者,心之所之’
    ③宋朱熹《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上》卷二。第197册111页。
    ④孔子“三不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朱熹注:“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邪正”言善恶美丑。第197册89页。
    ⑤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原道》卷一。第1478册73-74页。
    ⑥清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原道》卷一。第1478册73页。
    ⑦汉扬雄《扬子法言》卷四。第696册299页。
    ⑧宋邓椿《画继·论远》卷九。第813册546页。
    ⑨唐张彦远也有同样的论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见《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第812册279页。
    ⑩《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五引《铁珊瑚网》。第819册461页。
    11宋邓椿《画继·论远》卷九。第813册546页。
    ①宋郭思《林泉高致·画意》。第812册580页。
    ②宋邓椿《画继》卷十:“图画院四方召试者源源而来,多有不合而去者。盖一时所尚,专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则谓不合法度,或无师承。故所作止众工之事,不能高也。”第813册550页。
    ③清邹一桂《小山画谱·结构》卷下。第838册727页。
    ④宋《宣和画谱·墨竹叙论》。第813册199页。
    ①诗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全诗为:“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舌余习,偶被时人知。”第812册350页。
    ②宋苏轼《东坡全集·王维吴道子画》卷一。第1107册 60页。
    ③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第1070册558页。唐徐安贞题《襄阳图》诗曰: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见《御定渊鉴类函·画五》卷三百二十八。第990册564页。
    ④清代陈邦彦裒辑汇钞历代题画诗,得八千九百馀首。“凡两间之名象,庶类之棼错,无不该载于中。见清乾隆《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序》。第1435册1页。
    ⑤《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题壁上韦偃画马歌》卷七。第1069册792页。
    ⑥《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卷四。第1069册735页。
    ⑦《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画鹘行》卷三。第1069册728页。
    ①《礼记注疏·曲礼下》卷五。第115册115页。
    ②《礼记注疏·曲礼下》卷五疏:“古有五谏:讽谏、顺谏、直谏、争谏、赣(通憨)谏。”第115册115页。
    ③《礼记注疏·曲礼下》卷五。第115册115页。
    ④汉班固《前汉书·贾邹枚路传》卷五十一。第250册261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李白为《蜀道难》者,乃为房与杜危之也。”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严武传》卷一百二十九。第274册623页。
    ②宋沈括:“前史称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放肆不法,李白为之作《蜀道难》。按孟棨所记,白初至京师,贺知章闻其名,首诣之。白出《蜀道难》,读未毕,称叹数四。时乃天宝初也。此时白已作《蜀道难》,严武为剑南乃在至德以后肃宗时,年代甚远。盖小说所记,各得于一时见闻,本末不相知,率多舛误,皆此文之类。《李白集》中称刺章仇兼琼,与《唐书》所载不同,皆《唐书》误也。宋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二》卷四。第862册727页。
    ③诸家之论见清王琦《李太白集注·蜀道难》卷三。第1067册65-68页。
    ④清陈沆《诗比兴笺·蜀道难》,第一四八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⑤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赞补注《李太白集分类补注·蜀道难》卷三。第1066册482页。
    ⑥卢硕《画谏》,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三百六十二。第1336册386页。
    ⑦魏曹植《画说》,《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十六。第1412册678-679页。
    ①通籸、糁。
    ②《宋史·郑侠传》卷三百二十一。第286册267页。
    ③《宋史·职官志一》:“银台司,掌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第282册822页。
    ④通“欢叫”。
    ⑤明清之际的画家、收藏家项圣谟(1597-1658),字孔彰,号易庵,秀水人。元汴孙。
    ⑥明汪砢玉《珊瑚网》卷四十六。第818册865页。
    ⑦黄庭坚《山谷集》卷十五,《王厚颂二首》之二。第1113册127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第851册399-400页。
    ②明杨慎《丹铅摘录》卷十三。第855册324页。
    ③明杨慎《丹铅摘录》卷十三。第855册324页。
    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第812册337页。
    ⑤明杨慎《丹铅摘录》卷十三。第855册324页。
    ①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第1415册231页。
    ②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杂言上》卷四。第867册474页。
    ③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饮中八仙歌》卷二。第1070册129页。
    ④宋黄庭坚《山谷集·题胡逸老致虚庵》卷七。第1113册56页。
    ⑤宋杨万里《诚斋诗话》。第1480册735页。
    ①《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七引《东坡集》。第821 册62页。
    ②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卷二十七。第1109册 517页。
    ③明焦竑《庄子翼·庚桑楚第二十三》卷六。第1058册202页。
    ④唐白居易《白香山诗集》卷二十九。第1081册401页。
    ⑤殷芸,字灌蔬,南朝人。
    ⑥梁萧统《昭明太子集·宴阑思旧》卷一。第1063册652页。
    ⑦《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三。第1448册300-301页。
    ⑧欧阳修看了一幅题有梅尧臣诗跋的《盘车图》后所作。诗中有句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乃知杨生真好奇,此画此诗兼有之。”宋欧阳修《文忠集·盘车图》卷六。
    ①清查慎行《苏诗补注·韩十马》卷四十八:“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十丹青不语诗。此画此诗今已矣,人间驽骥漫争驰。”第1111册916页。
    ②《御选唐宋诗醇·眉山苏轼诗七》卷三十八。第1448册738页。
    ③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钧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第867册452页。
    ④汤垕:“王右丞维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画罗汉佛像致佳。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网、晓行、捕鱼、雪渡、村墟等图。其画《辋图》,世之最著者也。盖其意之所至,落笔便与庸史不同。”元汤垕《画鉴》。第814册422页。
    ⑤“王维诗典重靓深,学者不察,失于容冶。”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附录》引元范楟《木天禁语》。第1071册348页。
    ⑥宋胡仔《渔隐从话》前集卷三十。第1480册215页。
    ⑦《小山画谱·诗画相表里》卷下引宋《宣和画谱》。第838册724页。徐按:《宣和画谱》有此大意,无此原文。
    ⑧明孙鑛《书画跋跋》卷三。第816册109页。明王世贞已有《书画跋》在先,孙鑛又跋其所跋,故名。
    ①宋《宣和画谱》卷十六:“宋室仲佺,字隐犬,太宗元孙……至于写难状之景,则寄兴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非画史极巧力之所能到,其亦翩翩佳公子耶。”第813册169页。
    ②:“昌黎公诗中有画,李伯时画中有诗。此虽临本,亦可见吴生远擅场之意。”《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宋李公麟石鼎联句图》卷八十三引宋周必大《平园集》。第822册559页。
    ③沈粲:“吴兴钱舜举(钱选字舜举,号霅川)画,种种臻妙。独是卷写少陵诗句,务脱铅华,归之冲澹。竹树扶疏,冠裳啸咏,而当时一段纳凉景色,宛具笔端,诚佳品也。昔人谓王右丞画中有诗,吾于舜举亦云。”云间沈粲跋钱霅川《深深荷净》,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三十一。第818册595页。
    ④梁钟嵘《诗品》卷二。第1478册194页。
    ⑤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二百二。第1334册782页。
    ⑥唐李善《文选注·曹子建杂诗六首》卷二十九。卷1329册514页。
    ⑦疑为以。
    ①“白描山水”当与人物画对举,指没有人物的山水画。因为古代有“白描”之法,用来画人物为“白描人物”、“粉本”,用来画花鸟为“白描花鸟”,未见有“白描山水”的记载。即使有,也绝非主流。如果断为“白描”和“山水”,则二者不类,不能并称。
    ②顾炎武《日知录·画》卷二十一。第858册873页。
    ①宋张鎡《仕学规范》卷三十八。第875册190页。
    ①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二,第七六八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版。
    朱熹.诗经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贾谊.新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曹植.曹子建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许慎.说文解字.陈昌治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3.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八册).北京:三联书店,2009.
    李从周.字通: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黄宗炎.周易象辞: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杨桓.六书统: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戴侗.六书故: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弼,韩康伯.周易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弼,韩康伯,孔颖达.周易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黄庭坚.山谷内集诗注:文渊阁四库全书.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司马迁.史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肃.孔子家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陈沆.诗比兴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熹.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4.
    王充.论衡: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司马光.资治通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叶梦得.石林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荀悦.申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范晔.后汉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程颐.伊川易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张载.张子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曾糙.类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熹.中庸章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熹.孟子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弼.老子道德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焦竑.庄子翼: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熹.大学章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吕不韦.吕氏春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范仲淹.范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祝穆,富大用,祝渊.古今事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纪昀等.御定渊鉴类函: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荀况.荀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杨惊注.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钟嵘.诗品: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白居易.白香山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禹锡.刘宾客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熹.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逸.楚辞章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夫之.楚辞通释: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魏庆之.诗人玉屑: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托克托.宋史: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姚鼐.古文辞类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扬雄.扬子法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萧统.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李善注.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真德秀.文章正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唐顺之.稗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蔡沈.书经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熙.释名: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皎然.诗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熹.楚辞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熙载.艺概注稿.袁津琥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朱自清.朱自清说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高诱.淮南鸿烈解: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仇兆鳌.杜诗详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计敏夫.唐诗纪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李昉.太平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班固.前汉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许嵩.建康实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琦.李太白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张九龄.曲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陈寿.三国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晌.旧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洪迈.容斋随笔: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御定全唐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
    刘克庄.后村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爱新觉罗·弘力.御制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全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御制佩文韵府: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应麟.诗地理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惠士奇.礼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观国.学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房乔.晋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徐元太.喻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宫梦仁.读书记数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大勤.师友诗传录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夫之.古诗评选: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
    郭茂倩.乐府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计有功.唐诗纪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赵彦卫.云麓漫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陶宗仪.辍耕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荆浩.笔法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向.说苑: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张君房.云笈七签: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鹤龄.诗经通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欧阳询.艺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韩拙.山水纯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宗周.论语学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韩婴.韩诗外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李廌.德隅斋画品: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王十朋.东坡诗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郭象.庄子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列御寇.列子: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吕不韦.吕氏春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陈耀文.天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邵雍.皇极经世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宣和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范成大.范村梅谱: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陶潜.陶渊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宋史全文: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谢赫.古画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杜佑.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汤垕.画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郭思.林泉高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谋垔.画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熹.论孟精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高诱注,姚宏续注.战国策: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张丑.清河书画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汪砢玉.珊瑚网: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陈思.书苑菁华: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朱长文.墨池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邹一桂.小山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荀况.荀子: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韩非.韩非子: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李光地.朱子礼纂: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邓椿.画继: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苏轼.东坡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沈括.梦溪笔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萧士赞.李太白集分类补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李防.文苑英华: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黄庭坚.山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杨慎.丹铅摘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叶梦得.石林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杨万里.诚斋诗画: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萧统.昭明太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欧阳修.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查慎行.苏诗补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御选唐宋诗醇: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胡仔.渔隐丛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孙鑛.书画跋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张鎡.仕学规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范曾.抱冲斋艺史丛谈.北京:中华书局,2003.
    范曾.吟赏风流:范曾畅论大画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范曾.吟赏风雅:范曾吟赏古典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范曾.吟赏丹青:范曾论中国书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范曾.吟赏灵异瑞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范曾.吟赏神气万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范曾.吟赏江山胜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范曾.范曾谈艺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范曾.大丈夫之词:范曾论文新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范曾.老庄新解(新编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范曾.趋近自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范曾.论画家:范曾诗文书画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范曾.回归古典之美:范曾谈中国国画、书法、诗词.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范曾.书道法自然:汉字艺术节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杜维明,范曾.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杜维明范曾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范曾.论文学:范曾诗文书画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范曾.童心可珍:范曾诗文书画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范曾.灵智之果.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