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命,是宇宙中最生动、最复杂、最奇妙的现象。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正是因为生命的独特性,人的存在才具有其价值和地位。我们不能忽视任何生命,任何生命都自成目的。生命又是有限的,来是一瞬,去是永恒。人类渴望超越,超越生命的有限存在,追寻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唯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过一种符合自然的生活,毫不虚伪和欺骗,生命才能获得它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生命道德教育科学内涵的总结,在对生命道德教育相关生命思想进行追寻与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生命道德缺失的表现,提出了生命道德教育的相关对策及教育方法与载体,明确了生命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道德被归纳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善待他人,遗漏了道德的另外一个方面——如何善待自己。其实,“个人的善是其他一切善的基础”①,关爱生命是最根本的道德,人和生命之间存在着道德关系。生命道德就是调整人与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人类生命及他类生命之间关系的道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近代对生命自由之关注思想,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西方哲人很早就注重对生命的精神追求,马克思庞大深邃的人学理论中更是包含了丰富的有关生命的思想。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生命思想的分析,提出关注生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真谛,为进一步探讨生命道德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现实生活中生命道德出现了缺失,人们漠视生命、对自然毫无忌惮地征服和掠夺,迷失了生命的意义。导致生命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生命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从主体的因素来说,教育主体缺乏人文教育理念,教育与生活相脱离,忽视生命个性教育;从客体因素来说,是因为教育客体的生命敬畏感、生命幸福感、生命责任意识以及生命信仰有所缺失;从环体因素来说,经济、文化、网络构成的宏观环境与家庭、学校、社区、群体构成的微观环境对生命道德教育产生了影响。
     生命道德教育要采取相关的对策,对于教育主体,应该培育其人文教育理念,将教育融入生活,注重生命个性教育;对于教育客体,应借助生命体验、生命叙事、提高自律能力、倡导终身学习并进行敬畏生命、幸福观、生命挫折、生命责任意识、生命信仰、死亡教育;对于教育环体,要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方面进行优化。
     为了使生命道德教育更好地进行,保证生命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应该自觉地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正确运用各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价值澄清引导法、道德讨论法、感染教育法、心理疏导法和自我修养法。载体是生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生命道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生命道德教育规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生命道德教育载体正是将这三者连接起来的工具性因素,正确运用生命道德教育的谈话载体、开会载体、理论教育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以及管理载体,提高生命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生命道德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生命道德教育,能使人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完善的人,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Life, is the most vivid, the most complex, the most amazing phenomenon of the universe. Everyone's life is unique, irreplaceable. Only because of the uniqueness of life, human existence has its value and status. We cannot ignore any life, and any life has its own purpose. Life is limited and its existence is transient, but its loss is eternal. Human beings desire to go beyond the limited life, and pursue higher value and significance. But only to be a moral man, to live a natural life without hypocrisy and deception, life can get its tru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ursuit and investigation of its related thoughts, analyzes the moral life in real life performance,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measures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teaching methods and carriers, and states clearly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n general, the moral is summarized as how to hand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how to treat others without another aspect--how to treat your own. Actually,"personal good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good", love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moral, and moral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people and life. Life moral is the moral to adjust yourself to your life, others to their lives, human beings to their lives and other live things to their lives.
     Chinese n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have cherished life, loved life and pursued life, and the modern concern for life freedom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Western philosophers have long paid attention to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life, and Marx's great humanism theory also contains rich thoughts about lif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life, put forward that focusing on life should be the ess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further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ife moral education.
     Moral life lacks in real life. People disregard life, conquer and plunder nature without fear,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is lost. One of the causes of the lack of moral is the moral education problems. To the education subjects, they lack humanis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separate education and life, and ignore the personal education; to the education objects, they lack the respect for life, feeling of happines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belief; As for the environment, economy, culture and network of macro environment, and school, community, family and peer group of micro environment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ife moral education.
     The relevant measures in lif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education subjects, they should be trained to know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idea, to associate education with real life,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ity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objects, they should be raised with life experience, life narrative, self-discipline to advocate life-long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the respect for life, 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and frustration, the sense of life responsibility, faith and death; As for the environment, both the macro environment and micro environment should be optimized.
     In order to make life moral education better and guarantee the actual effects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t should be consciously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all kinds of specific methods of education should be correctly used:for example, value-clarifying method, and moral discussion method, infection metho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 and self-improvement method. The carrier is indispensable to life moral education. Achieving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completing the tasks of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contents, etc.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carrier.
     Lif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change among education subjects, education objects and moral education standards. The carrier of life moral education is instrumental to connect these three factors. By correctly using the talk carrier, the meeting carrier, the theory carrier, culture carrier, activity carrier, mass media carrier and management carri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if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eared to the future career. Lif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ntrinsic demand to carry out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the life moral education, people can b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armonized, comprehensively developed and perfect, and mor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or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ultivated so as to realize our "Chinese dream".
引文
①西田几多朗:《善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20页。
    ①刘慧:《生命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总序),第1页。
    ①胡娟:《碎片化的再聚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难困境与未来路向》,《文教资料》2007年第7期。
    ①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④赫舍尔、魏仁莲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①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①香山健一,刘晓民译:《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划一主义到多样化的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第100页。
    ②费迪南·费尔誉,李健鸣译:《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④艾温·辛格著,都元宝译:《我们的迷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162页。
    ①[法]帕斯卡尔,陈宣良,何怀宏,何兆武译:《帕斯卡尔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②[奥]贝塔朗非:《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方法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③莱茵蕾尔德·尼布尔著:《道德的人和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④贺来:《现实生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①冯建军等:《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
    ②马可·奥勒留,何怀宏译:《马上沉思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③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卷导言),第2页。
    ①《礼记·乐记》
    ②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31页。
    ①刘慧:《生命道德: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期。
    ②同上
    ③[荷兰]斯宾诺莎,贺麟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3页。
    ④刘慧:《生命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⑤西田几多朗:《善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20页。
    ①王昆仑,卓家武:《当代大学生生命生命道德观的特点与发展趋向》,《学理论》2010年第1期。
    ①[美]E.迈尔,涂长晟等译:《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第61页,转引自刘慧:《生命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①刘慧:《生命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②彭舸珺:《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功能探究》[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③冯建军等:《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②人民日报社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出社,1996年11月。
    ①同上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47贞。
    ③从中:《主体心理治疗》,《上海精神医学》2009年第21期。
    ④《道德经》
    ①[美]阿伯特·班杜拉,郭占基,周国韬译:《社会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②刘吉主编:《名家新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①闫振龙等:《大学生综合健康体系评价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②[美]杜威,胡适译:《杜威五大讲演》,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282页。
    ①冯建军等:《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②同上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④叶坚颖:《生命的空隙》,《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1期。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页。
    ①《论语·颜渊》
    ②同上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里仁》
    ⑤《孟子·告子上》
    ⑥同上
    ①崔仲平,崔注译: 《老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第167页。
    ①刘济良:《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页。
    ②张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①海波:《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序),第2页。
    ②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虞萍:《中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比较》[硕士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②蔡元培:《教育独立议》,见《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7页。
    ③陶行知:《谈生活教育》,见《陶行知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76页。
    ④虞萍:《中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比较》[硕士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8。
    ①陈鹤琴:《小学教师发刊词》,见《陈鹤琴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4页。
    ②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散论》,《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6页。
    ④梅萍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①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②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7年。
    ①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①何仁富:《尼采的生命道德价值学说》,http://www.scuphilosophy.org/ScholarsLibrary。
    ②同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30-7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5页。
    ①许燕主编:《救援生命重建希望——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生活小百科:你对北大女生跳楼有何感想?http://www.taO2tao.com/payment/130/710077,2011年5月30日。
    ①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①风青杨:《围观跳楼国人何时不再喊“加油”?》http://www.sino-manager.com,2013年3月8日。
    ①张继云:《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地理教育》2009年第11期。
    ②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①刘慧:《生命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61页。
    ①[德]威廉·赫舍尔,槐仁莲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②同上,第47-49页。
    ③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④梅萍,林更茂:《论当代青年生命意义的困惑与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⑤邵道生:《转型社会国民心态现状及其调试》,《中国教育报》1994年11月23日第2版。
    ①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教育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②同上,第68页。
    ①朱红文:《人文与科学: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
    ②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转引自辛继湘著:《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③夏军:《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①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19页。
    ②张晋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2)。
    ③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①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辛继航:《体验教学研究》[博士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③肖川:《个性教育:让人成为他自己》,《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10期。
    ④梁钊华:《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及建构》,《教育探索》2008年第1期。
    ⑤阿尔温·托夫勒,孟广均译:《未来的冲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39页。
    ①普罗哥拉斯蒂斯是神话传说中的强盗,他让捉到的囚徒躺在特定的铁床上,如果囚徒的身体比铁床长,就把多出的部分锯掉。如果囚徒的身体比铁床短,就强行把他的身体拉长。以一张不变的铁床的长度要求所有的人,使人适应铁床,而不是铁床适应人。
    ②[德]阿尔贝特·史怀泽,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8页。
    ①刘建荣、陈延斌:《“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肖永春:《幸福心理学》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彭蒙:《幸福心理学》序http://blog. sina. com. cn/blog.50e7ab0201001plq. html2012年10月16日。
    ③李嘉美等:《幸福书1》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①肖永春:《幸福心理学》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彭豪:《幸福心理学》序http://blog.sina.com.cn/blog.50e7ab0201001plq.html,2012年10月16日。
    ②王鹏《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3期。
    ③[英]罗素:《罗素文集》第1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①http://wenku.baidu.com/view/15f13d18a300a6c30c229f98.htm.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页。
    ①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http://edu.people.com.cn/GB/1053/3693590.html
    ②兰州晨报A04版2013年3月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3/n/2013/0303/c70731-20656507.html。
    ①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20827/17394529.html.
    ②[美]莫蒂默·艾德勒,西方思想宝库编委会译编:《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1页。
    ③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9页。
    ④梅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⑤黄慧珍:《论信仰的本质及其历史形态》,《哲学研究》2000年第5期。
    ①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②高锦泉:《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论探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8日http://zqb.cyol.com/gb/zqb/2004-06/18/content_891036.html。
    ①《荀子·劝学》
    ②项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理论界》2005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①彭舸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中国社会转型,六成多年轻人觉得压力大》,《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19日。
    2[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转引自杨建义《论社会中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属性和建设路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杨鲜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何齐宗:《世纪之交的世界道德与道德教育》,http://www.doc88.com/p-147667851715.html。
    ③[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① Weiberg, Albert K, Manifest Destiny:A Study of Nationalist Expansionism in American History. Chicago:Quadrangle Books,1935, p.240。
    ②埃利希·弗罗姆著 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7-78页。
    ③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①http://media.people.com.cn2012.1.17。
    ②陆群等:《网络中国:网络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①转引自吕元礼:《新加坡“家庭为根”的共同价值观分析》,《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6页。
    ②罗伯特·德里本:《学校教育对学生规范的贡献》,《哈佛教育评论杂志》第37卷第2期(1967年春),第211页。
    ③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①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②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368页。
    ①李亦园:《文化与修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③石亚军:《人文素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①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博士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②史文:《思想的缺席:一个危险的现象》,《语文学习》2002年第11期。
    ①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190页。
    ②[苏]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3页。
    ③张楚廷:《教育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转引自辛继湘著:《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④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⑤汪刘生:《论教学意境》,《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2期。
    ①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②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24页。
    ③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④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⑤同上
    ①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②同上,第129-150页。
    ①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
    ②李荣新:《关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③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355页。
    ①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③朱家存:《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3期。
    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6b7bead826fff705cc 170a67.html。
    ①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雨果:《雨果谈理想》,《人民论坛》1997年第7期。
    ①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3第1期。
    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①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新华文摘》2001年第7期。
    ②[德]马克思·舍勒,陈泽环泽:《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③[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 读节 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 ①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②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一人与自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③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①陈飞:《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2期。
    ②刘慧,朱小蔓:《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③刘慧:《生命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④刘慧,朱小蔓:《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①朱小蔓主编:《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转引自邓小燕:《生命叙事:魅力道德教育的呼唤》,《科技信息》2008年第30期。
    ②曹华:《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3期。
    ③黄显中:《道德自律与涵养》,《光明日报》2011年9月6日。
    ①余国政:《基于道德教育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版第3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77页。
    ③《礼记·中庸》
    ④黄显中:《道德自律与涵养》,《光明日报》2011年9月6日。
    ①毕义星:《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②周国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成才之路》第34期。
    ③《生命的礼物》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leaa0100hrs6.html.
    ①阿尔伯特·史怀泽:《敬畏生命——第·次公开阐述》hhttp://wenku.baidu.com/view/b4a31c5e312b3169a451a473.html.
    ②刘济良:《价值观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①卢锦珍:《青少年死亡教育之探索》[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①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贞。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转引自谭保斌《用以人为本理念关照生命》,《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③[俄]别尔嘉耶大,张白春译:《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330页。
    ④卢锦珍:《青少年死亡教育之探索》[硕士论我呢],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⑤吴仁乃中编:《人类永生学》,长征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374页。
    1李嘉美等:《幸福书1》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3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6页。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页。
    ①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1丁敏:《高等学校开展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黄学规:《挫折与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①萧怀:《人生隽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①《周易·乾卦》
    ②[美]特里·L.库珀,张秀琴译:《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①梅萍,陈饶燕:《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与自杀预防》,《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1期。
    ②[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西塞罗三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1页。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④[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99页。
    ⑤《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⑥王兆林:《学会责任与学校责任教育再探》,《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①梅萍,陈饶燕:《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与自杀预防》,《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1期。
    ②[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代序)第11页。
    ③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④同上
    ⑤《诗经·小雅·蓼莪》
    ①[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②梅萍,陈饶燕:《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与自杀预防》,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1期。
    ①黑格尔,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7页。
    ②刘启云、谢志强编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演说词精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③梅萍:《论生命的信仰与德育的使命》,《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
    ④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刘建军:《信仰与人生》,《郑州轻工业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①林若红: 《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①肖玉明:《社会公平及其调节机制》,《探求》2004年第3期。
    ②[美]M.弗里德曼,张瑞玉译:《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转引自石亚军主编:《人文素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②[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73页,转引自赵庆杰《诚信的形而上设定与制度供给》,《人文杂志》2004年第11期。
    ③[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④石亚军主编:《人文素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页。
    ⑤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性完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①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性完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页。
    ②杨建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属性和建设路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③《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华社,2002年11月17日。
    ①孟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2期。
    ②顾红亮:《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①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
    ①胡慧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②李伦:《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153页。
    ①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英]赫·斯宾寒,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①李靖:《重构中国以人为本的家庭伦理》,《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①张秀清等:《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②同上,第96页。
    ①张秀清等:《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②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教育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①张秀清等:《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②同上,第45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9页。
    ①刘济良等:《价值观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① Raths L, Harmin M, Simon S. Values and Teaching,Second Edition. Columbus, Ohio:Merrill,1978:33-34
    ①郑永廷:《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61页。
    ①《颜氏家训·慕贤》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8页。
    ①查尔斯·科尔等:《死亡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22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68页。
    ①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②《辞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5页。
    ①戈比著,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转引自高德胜著:《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页。
    ③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
    ①刘雁书,肖水源:《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5期。
    ②同上
    ①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①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②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
    ②刘湘、魏焕信主编:《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刘铁芳:《生命道德教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施一满:《基于人本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①金丽娜:《和谐生命的价值追求》,《求索》2009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7、4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张澎军:《道德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6]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胡海波,郑弘波,孙璟涛:《哲学与人性的观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版。
    [23]樊富珉,张天舒:《自杀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黄应全:《生死之间》,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25]高旭东:《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严春友:《西方思想家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马斯洛:《人类价值新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8]刘惠:《生命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9]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朱小蔓:《关怀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朱小蔓:《情感教育的目标建构》,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李建华:《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5]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年版。
    [36]肖川,曹专:《生命因你而精彩——生命教育教师读本》,岳麓书社2010年版。
    [37]刘济良等:《价值观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刘济良:《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马东佑:《感悟人生——让生有意义,死无恐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金生鈜:《德性与教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郑晓江:《生命与死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3]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
    [46]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7]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任建东:《道德信仰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0]刘惊铎:《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3]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教育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54]王江松:《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55]刘铁芳:《生命与教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刘存智:《学习与生存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7]《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8]戈比,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9]马海然等主编:《道德教育新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60]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江畅:《走向优雅生存:21世纪中国社会价值选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3]靳风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李晓红,巴山:《生命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5]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王泽应:《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周国平:《智慧引领幸福》,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8]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孙英:《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0]李嘉美等:《幸福书1》,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1]肖永春:《幸福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4]王荣发,朱建婷:《新生命伦理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5]刘志军:《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门里牟:《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7]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8]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王学俭编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0]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4]黄富峰:《德育思维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6]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7]王国轩:《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88]《管子·心术》
    [89]《周礼·师氏》
    [90]《孟子·离娄》
    [91]《孟子·公孙丑》
    [92]《荀子·劝学》
    [93]《颜氏家训·慕贤》
    [94]《周易·乾卦》
    [95]《道德经》
    [96]《诗经·小雅·蓼莪》
    [97]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8]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9]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0]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1]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02]孙晨星:《生死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03]葛晨虹:《人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04]张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5]彭柏林:《道德需要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6]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7]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9]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1]李伦:《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2]张秀清等:《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3]蒙雅森,金焱:《大学与人生导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15]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6]杨鲜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7]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18]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19]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0]黄学规:《挫折与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1]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2]李平收:《青年战胜挫折能力训练教程》,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23]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4]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25]萧怀:《人生隽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6]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27]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8]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性完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9]石亚军,赵伶俐:《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0]石亚军:《人文素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1][美]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32][德]黑格尔,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33][俄]别尔嘉耶夫,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34][英]赫·斯宾塞,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135][美]查尔斯·科尔等,榕励译:《死亡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6][美]莫蒂默·艾德勒.西方思想宝库编委会译编:《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7][日]西田几多朗:《善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38][法]爱弥尔·涂尔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9][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0][德]史怀泽,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41][德]费迪南·费尔曼,李健鸣译:《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42][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3][德]兰德曼.张乐天译:《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44][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5][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德的力量》,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46][德]恩斯特·卡希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47][美]M.弗里德曼,张瑞玉译:《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48][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9]莫洛亚,弗洛姆等,亚伯拉编译:《人生五大问题》,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50][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51]Thomas Lickona:Educating for Character, Bantam books,1992.
    [152]John.S.Brubacher:Bases for Policy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cGraw Hill,1965.
    [153]Elisa J.moral Education:Secular and Religious. Malabar, Florida:Robert Publishing Company,1989.
    [154]Franke, K.J. Durlak,J.A.:Impact of Life Factors upo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Omega Press,1990.
    [155]Raths L, Harmin M, Simon S. Values and Teaching,Second Edition. Columbus, Ohio: Merrill,1978.
    [1]刘慧:《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刘慧:《生命道德: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期。
    [3]刘慧,朱小蔓:《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4]杨思平:《生命道德教育及其伦理构建》,《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5]程乐,冯文全:《塑造完美之人——从生命道德教育谈起》,《道德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6]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7]冯建军:《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6期。
    [8]冯建军:《生命道德教育的提出及内涵》,《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6期。
    [9]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0]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1]程红艳:《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12]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
    [13]梅萍:《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14]梅萍:《论生命的信仰与德育的使命》,《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
    [15]梅萍,陈饶燕:《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与自杀预防》,《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21期。
    [16]梅萍,林更茂:《论当代青年生命意义的困惑与应对》,《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期。
    [17]金丽娜:《现代生命关怀理念的哲学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18]金丽娜:《和谐生命的价值追求》,《求索》2009年第5期。
    [19]贺香玉:《生命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6期。
    [20]赵野田,潘月游:《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
    [21]肖川:《个性教育:让人成为他自己》,《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10期。
    [22]李传忠:《生命道德的两难选择在历史进程中的超越》,《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
    [23]章文丽:《实施生命道德教育提高德育时效性》,《文教资料》2005年第4期。
    [24]何仁富:《尼采道德哲学的现代阐释》,《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5]甘绍平:《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6]李军法:《走向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27]杨茂明:《试析尼采的个性整体主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8]李延青,赵明明:《新视野下的生命道德教育》,《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29]宋菊芳:《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问题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30]潘明芸:《从德育的人文关怀角度谈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建构》,《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1]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探讨》,《高校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32]夏婷:《生命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3]陈丽英,潘建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理论构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34]许平,陆松柏:《生命道德教育:青少年德育的时代拓耕》,《青少年研究》2011年第4期。
    [35]李凌锋,梁飞琴:《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思考》,《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6]李高峰:《论青少年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之必要性》,《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7]廖清胜:《人格的道德生命因子和道德生命态度》,《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8]贺香玉:《生命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6期。
    [39]张曙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5期。
    [40]桂溪涓,汪娟:《试论大学生和谐生命建构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41]刘建荣,陈丽英:《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42]黄瑞英,王立平:《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缺失的伦理反思》,《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3]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新华文摘》2001年第7期。
    [44]汪刘生:《论教学意境》,《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2期。
    [45]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46]高锦泉:《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论探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7]项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理论界》2005年第1期。
    [48]黄慧珍:《论信仰的本质及其历史形态》,《哲学研究》2000年第5期。
    [49]梁钊华:《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及建构》,《教育探索》2008年第1期。
    [50]张晋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
    [51][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52]程乐,冯文全:《塑造完美之人——从生命道德教育谈起》,《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3期。
    [53]刘建军:《信仰与人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4]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5]黄德锋:《“和”文化与大学生命教育》,《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6]金绪泽,宋军丽:《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3期。
    [57]吕前昌:《悖离与重建——走向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理论学刊》2010年第7期。
    [58]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9年第11期。
    [59]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
    [60]王振存:《论“类生命”与“‘类生命’教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61]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62]张世爱:《批判与期盼:基于生命价值取向的生命道德教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3]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4]陈飞:《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2期。
    [65]赵惜群:《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
    [66]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67]李靖:《重构中国以人为本的家庭伦理》,《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68]汪立夏,邹小华:《李忠价值观的变迁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69]谢守成,王长华:《基于高校视角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70]余潇枫:《人格与人的“价值生命”》,《求是学刊》1999年第1期。
    [71]邱吉:《论社会主义幸福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72]肖玉明:《社会公平及其调节机制》,《探求》2004年第3期。
    [73]王兆林:《学会责任与学校责任教育再探》,《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74]万长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刍议》,《社科纵横》2008年第5期。
    [75]郑永廷:《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76]乔树桐:《高校发展中应处理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关系》,《前沿》2006年第9期。
    [77]陈晓强:《互联网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5期。
    [78]胡慧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79]孟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2期。
    [80]顾红亮:《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81]杨建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属性和建设路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2]邓才彪:《浅谈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的问题》,《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83]曹华:《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3期。
    [84]曹晶:《生命体验的教育意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85]刘雁书,肖水源:《自杀事件的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5期。
    [86]刘慧:《生命道德教育——基于新生物学范式的建构》,[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7]王明洲:《新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7年。
    [88]刘淑娜:《论道德教育的生命理念》,[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9]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博士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0]卢锦珍:《青少年死亡教育之探索》,[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1]刘英:《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2]韩雅楠:《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3]王敏:《高等学校开展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4]潘月游:《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5]虞萍: 《中西方生命道德教育比较》[硕士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6]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硕士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