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合作的制度取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Study of Robert .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 副题名:罗伯特·基欧汉政治思想研究
  • 英文副题名: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作者:戚洪国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王彩波
  • 学科代码:030201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7-06-01
摘要
罗伯特·基欧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主要流派——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政治思想缘起于对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质疑,通过对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和借鉴,建构了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理论。通过对复合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国际合作、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等议题的研究,逐步将其世界政治理论体系化,建构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纲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立的国际机制理论体系。其政治思想的逻辑结构是:在复合相互依赖的世界,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如何运作,才能实现国际合作,进行全球治理,进而建构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可以说,作为当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欧汉的政治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以从中寻求国际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发展的脉络、启示,以及观察和理解国际关系现实的理论支撑。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基欧汉的政治思想是为美国的现实服务的,尤其是为美国如何继续维持其霸权地位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基欧汉政治思想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美国的霸权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更有其新形式——制度霸权,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已经成为美国霸权的重要权力资源。所以,反对霸权主义首先就必须要正确认识美国霸权的新形式——制度霸权,在认识制度霸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应对战略。
Robert.O.Keohane enjoys a reputation in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circles. Starting with criticizing new realism, on the basis of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world, from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absorbing the theory core of realism and taking it as an analysis instrument, Robert.O.Keohane has initiate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of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nd is dominating the debate in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circles. What i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Robert .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have come into being? What are his political thoughts? What is special about his thoughts? What is the value direction of his thoughts? All these are studied in this thesis.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have come into being against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liberalism, the question about and criticism of the new realism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and the revival of neoinstitutionalism. Liberalism has been a main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estern states’diplomatic policies have embodied more liberalism than ever. In Robert.O.Keohane’s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there are such liberalism elements as John Locke’s liberalism, Hugo Grotius’opinions about international laws and Immanuel Kant’s thoughts about everlasting peace. Robert.O.Keohane started with new realism’s theoretical hypothesis abou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ut he reached a conclusion different from new realism. Robert.O.Keohane used as a reference Kenneth Waltz’s structure theory, but he established a new theory.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Robert.O.Keohane has made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is that he has taken rational selection institutionalism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s a tool to analyz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th. Transaction costs, uncertainty, ineffective market and Coase’s law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 theory.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has come into being against the practical background of the state of world anarchy, the US’s relative declin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cluding global problems arising from it. World anarchy means that there is no world government dominating sovereign states. It is both actuality in the world and a hypothesis for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Robert.O.Keohane holds that in the state of world anarchy a sovereign state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its own absolute interests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may help to bring ab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ow that the US is not as strong as before,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hegemony, it will have to introduce a new diplomatic strategy: replace unilateralism by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inevitable.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arising of global problems need global governance. As a leading role in globalization, the US will take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y necessarily, and the key is what governance model is to be chosen. Robert.O.Keohane holds that institutions help to bring about cooperation and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is the best choice.
     Against the above background, Robert.O.Keohane has initiate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of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the logic structure of which is that in a complex-interdependence world, only if necessary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regimes are established and work effectively, c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be brought about, and then can the US’s hegemony be thought legitimate.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ar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tures of the day. Since the 1970s, with the détente and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state of conflicts has tended to be ea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the means by which sovereign states associate with each other have been diversified. Robert.O.Keohane holds that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ies nowaday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a strategic choice in a complex independence world, and international regimes are the way to cooperation, in which cooperation costs can be reduced and it i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 functions. No matter how international regimes changes according to its own rules of logic, the function that they help to bring about cooperation will not change. Global governance is the concrete practic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it is cooperative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the best choice for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key is how to design the institutional institutions for global governance.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are logically clear and structurally reasonable, and original. His thoughts have aroused much concern in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circle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studies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by comparing the modern western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fea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realism holds that the feature is the systematic structure,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holds that it is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constructivism holds that it is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e. Concerning the grounds for state conduct selection, new realism holds they are the structure selects,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holds they are the institution selects, and constructivism holds they are the culture selects. Concerning the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realism holds it is the fight for power among states in a state of anarchy,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holds it is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a state of anarchy, and constructivism holds i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The original of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can be found by the comparison. Robert.O.Keohane is one of the persons dominating the modern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debate, but his thoughts are also criticized by new realism, with criticism focused on restrictions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theory’s capability for explanation, and so on.
     In this thesis, afte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ackground, the contents and the originalit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value direction of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to expound and prove the legitimac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S hegemony. The author holds that Robert.O.Keohane tak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as results grounds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gimes as institution grounds for the legitimacy of the US’s hegemony, and institutional hegemony is a new form of the US’s hegemony today.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institutional hegemony has added to the content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struggle of China and th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gainst hegemony.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are rooted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have a strong tendency to westernizati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regimes are establish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hegemony states, and works for the states of hegemony, so even if the states’power declines, the institutions and regimes will serve them still. The states of hegemony can get more absolute gains and relative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an other stat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get much less relative gains tha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Global governance is a tactical choice, by whic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transfer costs. The costs of global governance are to be paid by all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pay more costs tha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at’s more, the institutions for global governance are design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hegemony stat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in an unfavorable position. Therefore, when we recognize and absorb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in Robert.O.Keohane’s political thoughts, we must see the tendency to westernization and hegemony.
引文
①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涵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自由主义的传统历史悠久,理查德·罗斯克兰斯在《贸易国的兴起》一书中阐述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演变:重商自由主义(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民主自由主义(强调共和政治的重要性)――调节自由主义(强调国家之间关系之规则和机构的重要性)――社会自由主义(强调跨国利益和联系在国际社会的重要性)。罗斯克兰斯在这基础上提出新的自由主义概念,认为它所强调的是国际关系中的非权力因素、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变化以及全球系统相互依赖过程(而不是结构)分析。新的自由主义注重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受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影响,因此称之为新自由制度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这一命名是由约瑟夫·奈和约瑟夫·格里科完成的。关于新自由制度主义涵义的具体问题,可以参见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9-130 页。〔美〕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135、334 页。薛力、邢悦:《新自由制度主义含义辨析:兼谈范式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 11 期。
    ① 门洪华:《罗伯特·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载《美国研究》,2004 年第 4 期。
    ②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84-85 页。
     ①门洪华:《罗伯特·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载《美国研究》,2004 年第 4 期。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中文版前言,第 18 页。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39 页。
    ①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54 页。
    ② 这种模式划分的依据是:英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马丁·怀特认为,国际政治学说历史有三大思想模式,即以马基雅维里、霍布斯等为代表的思想模式;以洛克、格老秀斯等为代表的思想模式;以康德为代表的思想模式。中国学者秦亚青在论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时,认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是:格老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洛克的个人主义政治观;亚当·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中国学者王逸舟在《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一书中从思想史的角度列举了对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中世纪晚期对修昔底德的重新发现;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及其思想影响;博丹的现代主权理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卢梭的启示;康德的“永久和评论”;克劳塞维茨的国际冲突思想;黑格尔的历史及国家理论;马克思的批判理论;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理论。受此启发,本文从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及基欧汉政治思想产生影响的角度,对西方政治思想进行了模式划分。
    ①〔意〕马基雅维里著:《君主论》,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57 页。
    ②〔意〕马基雅维里著:《君主论》,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83 页。
    ③ 马基雅维里所处的时代,正是意大利四分五裂、列强征战的混乱时代。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五个国家: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北部的米兰王国、东北部的威尼斯共和国、中部的佛罗伦萨共和国以及教皇领地。五个国家互相抗衡,不断发生纠纷和战争。可以说,当时的意大利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④〔英〕霍布斯著:《利维坦》,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96 页。
     ①〔英〕霍布斯著:《利维坦》,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95-96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9-210 页。
    ①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0-51 页。
    ② 转引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1 页。
     ①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61-62 页。
    ①〔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6 页。
    ②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66 页。
    ③ 转引自李梅著:《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4 页。
    
    ① 转引自李梅著:《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5 页。
    ② 李梅著:《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6 页。
    ① 转引自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0 页。
    ②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8 页。
    ③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8 页。
     ①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8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6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3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1-32 页。
    ① 以上三点参见〔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 5-6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页。
    ② 此章的标题是“规律与理论”,主要内容是讨论理论的含义、建构以及检验方法。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17 页。
    
    ①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前言,第 2 页。
    ②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前言,第 1-3 页。
     ①田野:《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载《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3 期。
    ①〔美〕海伦·米尔纳:《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无政府假定》,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3-144 页。
    ②即第二条:如果国家不能保护他们至关重要的利益或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国际环境将对其不利,因此,国家像统一的理性行为者一样,对成本很敏感。第三条: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塑造国家动机和行动的主要动力;第四条: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囿于权力与安全,倾向于冲突与竞争,即使存在共同利益,也不易实现合作。
    ③〔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15页。
    ④〔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中文版序言,第 41 页。
    ①秦亚青:《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载《美国研究》2001 年第 2 期。
    ②俞正梁:《国际无政府状态辨析》,载《外交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191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192 页。
    
    ①郭枫:《在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中认识新自由主义》,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 年第 5 期。
    ②苏长和著:《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 页。
    ③苏长和著:《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54-255 页。
    
    ①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35 页。
    ②倪世雄、金应忠选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1-64 页。
    ③倪世雄、金应忠选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81-187 页。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5-186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 页。
    ④〔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4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4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 页。
    ④〔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4-3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8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9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6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31 页。
    ①〔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宋承先等译:《1929-1939 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 页。
    ②〔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88 页。
    ①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96-297 页。
    ②〔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88-89 页。
    ③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95-299 页。
    ①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22 页。
    ②〔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罗伯特·基欧汉:《无政府状态下的战略和制度合作》,载〔美〕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7-92页。
    ③〔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罗伯特·基欧汉:《无政府状态下的战略和制度合作》,载〔美〕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2 页。
    ①〔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罗伯特·基欧汉:《无政府状态下的战略和制度合作》,载〔美〕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4-96页。
    ②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24 页。
     ①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2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32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32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33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33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51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52 页。
    ② 基欧汉源引林德布洛姆的界定,将政策协调定义为:如果在一系列决策中出现调整的现象,以使任何一种决策对他人产生的消极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的次数上得到避免、减少或者抵消,那么这一系列决策就处在协调之中。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53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54 页
    ②〔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39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54 页
    ① 理性选择理论普遍接受的假定是:第一,理性的行动涉及功利最大化;第二,行为者的偏好具有连续性和可传递性;第三,每一个人都想按照某些功利的尺度来衡量并最大化自己最后得到的预期;第四,相关的功利最大化的行动者是个人;第五,理性选择模式适用于对所有人的研究。参见格林、沙皮罗著,徐湘林等译:《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政治学应用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8-23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70 页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72 页。
     ① 但现在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霸权之后》一书英文版出版于 1984 年,当时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未解体。
    ① 关于 international regimes 的译法,目前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国际制度”,有的译为“国际体制”,有的译成“国际机制”,相比较来说,国际机制的译法较普遍,所以,本文采用国际机制的译法。
    ② 关于国际机制的最早论述,根据有关资料,哈斯是最早论述国际机制概念的学者。但是哈斯的文章《论系统与国际机制》与鲁杰的《对技术的国际回应》属于同一研究课题,发表时间相差无几。而哈斯的文章完全局限于对国际科技机制的分析,鲁杰的文章则突破了这种局限,开始考虑国际机制的一般理论问题,其研究的系统深入程度远远强于前者,所以,在国际政治学领域,应是鲁杰最早引入国际机制概念的。参见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5 页。
    ③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60 页。
    ④ 关于国际机制理论流派的划分,克拉斯纳将其分为三个流派:一是保守的结构主义流派,以斯特兰奇为代表,对国际机制的作用持否定态度,认为国际机制是一个毫无意义甚至错误的概念;二是格老秀斯派,以霍普金斯和扬等为代表,认为国际机制在国际政治的每一个问题领域都发挥作用,是国际体系发展的一个新现象;三是修正结构主义流派,以基欧汉等为代表,认为国际机制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国际机制只能在特定问题领域发挥作用,国际机制并不是无处不在的。我国学者从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角度对国际机制理论流派进行了划分,主要有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关于国际机制的基本主张。参见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6页。
    ⑤〔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5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59 页。
    ②〔美〕乔·史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89-92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83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90 页。
     ① 关于 transaction cost 的译法,有的译成交易成本,有的译成交易费用,本文将其译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在寻找贸易伙伴、谈判贸易条件、签订合同和完成这项交易所必需的产权方面所使用的投入的价值”。包括达成协议和完成交易所需的时间、精力和物质耗费。转引自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47 页。关于交易成本与国际关系研究问题,参见田野著:《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一章: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93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94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94-9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97 页。
    ② 基欧汉认为,“短视的自我利益”指的是,对于政府来说,当某一特定议题与其它议题孤立开来进行考虑时,政府对可选择行动方案所进行的成本和收益计算;在不考虑特定的成问题的议题领域中的行动将对其它议题领域产生非直接影响的情况下,如果一个行动方案较之其它选择具有最高的预期价值,那么该行动就会给政府带来短视的自我利益。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10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1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1-43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4 页。
    ① 樊勇明主编:《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3-54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8-49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0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1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1-52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2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2-54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4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4 页。
    ④〔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4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5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9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8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9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9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1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4 页。
    ②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主要有:詹姆斯·罗斯诺的“全球化动力说”;赛约姆·布朗的“世界政体论”;托马斯·弗里曼的“全球化体系论”;肯尼思·华尔兹的“全球化治理论”;詹姆斯·密特曼的“全球化综合观”等。参见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78-484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4 页。
    ④〔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4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5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7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8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8 页。
    ④〔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8 页。
    ⑤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8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8-279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1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1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1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2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3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3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4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4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5 页。
    ④〔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1-292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2 页。
    ①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3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3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5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8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3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4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6-30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8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9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8-311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1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2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3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0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6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2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2-283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4 页。
     ① 石斌:《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罗伯特·基欧汉的世界政治思想》,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 年第 4 期。
     ① 寻租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寻租,斯蒂格里茨的定义是:寻租这个词一般用于描述个人或厂商投入精力以获得租金,或者从政府那里获得其它好处的行为。只要政府有授予租金和其它特殊优惠的权力,厂商和个人就会发现,从事寻租获得是合算的;政治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做出反映,政府决策因而被扭曲。布坎南的定义是:寻租是指那些本当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资源被用于只不过是为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寻租从总体上看没有配置价值,而是一种社会浪费。关于寻租与制度,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果在一种制度中,人为地限制供给,人为地让价格提高到市场价格水平以上,那么,获得这些权利来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就可以获得租金。政府颁发的许可证、特许经营证、授权书、批文等,其中每一项都有政府创造出人为的稀缺。这种稀缺创造出潜在的租金,由此引起寻租活动。一旦一种制度不让市场发挥作用,或者市场的配置功能受到干扰,政治必定介入。在这种制度中,个人、企业家和集团将更多地通过政治活动来寻租。因此,如果制度创新限制了寻租活动,则从寻租中获利的主体必定联合起来阻碍制度创新。参见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1、131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5-286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6 页。
    ② 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前言第 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7-288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8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9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1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2 页。
    ① 基欧汉在这里借鉴了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运作和产生过程中权力的非对称性、制度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政治结果的多元动因。历史制度主义是“历史的”,历史是克服人类理性局限性的一个主要途径;同时又是“制度的”,它注重以制度为核心来考察历史。历史制度主义力图对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果出现的差异进行解释,认为政治结果的差异源自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政治变量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某种政治结果的出现并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存在着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制度因素是推动历史沿着某一路径发展的相对稳定和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不仅如此,历史制度主义尤其倾向于将制度与其它因素一道定位于因果链条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观念的分布状况也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因素。参见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前言第 5-6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4-295 页。
    ②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5-296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6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8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8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9-300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01 页。
    ① 关于体系一词的译法,英文为 System,在自然科学中译为系统,在社会科学中可以译为系统、体制、体系等。把系统论原理运用于具体的国际关系结构和国与国关系的分析,就是当代盛行的国际体系论。人们把国际舞台和一定的国际秩序当作一个整体、一个过程、一个系统;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都是它的组成部分;各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按照自己独立的方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发挥的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国际体系及其运作的准则、规则、体制和机制。参见卢明华著:《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2 页。
    ② 这三种理论还有其他代表人物,但这三位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相对来说是相应理论流派的核心,所以,本文的内容基本上在这三位代表人物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除了特殊说明以外,结构现实主义是指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建构主义是指温特的建构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是指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53 页。
    ②〔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06 页。
    ③〔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97 页。
    ④〔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07 页。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10 页。
    ②〔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30 页。
    ③〔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30 页。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34 页。
    ②〔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74-175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24-25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25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12-13 页。
    ④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17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7 页。
    ② 基欧汉认为,国际机制是涉及国家及(或)跨国行为体的一些具体制度,它们适用于国际关系中的一些特定问题。这与克拉斯纳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但该定义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机制就是制度,并借用了上面所给出的制度定义。正式的国际组织是有目的的制度,它有明确的规则、对个体和集团的角色有具体规定,也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与国际机制不同,国际组织可以参与有目标导向的行动,如募集与花费资金、公布政策、随意做出选择。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5 页。
    ①关于国际制度的定义,参见 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P.5. 转引自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9 页。
    ②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世界体系理论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的理论基底都是理性主义,所以基欧汉将这些理论统称为理性主义理论。与主流理论范式之间的辩论同时发展起来的是所谓的非主流国际关系学派。这个范式内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强调国际关系中观念和话语的作用、结构和行为体的相互建构、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主要有:强调所有理论都具有规范内涵的规范理论;以女性身份和地位为核心的女性主义理论;质询权力的意义、根源和目的的批判理论;强调话语作用、探讨权力――知识关系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在涉及理论建设和知识建构等根本问题上与主流理论相左,它们否认理性的核心作用,反思主流理论作为给定因素的概念,所以被基欧汉统称为反思主义理论。参见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8-119 页。
    ①袁正清著:《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7-98页。
    ②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134 页。
    ①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132-133 页。
    ①高尚涛:《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研究评述》,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②〔美〕肯尼思·华尔兹:《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载《国际政治研究》,1997 年第 1 期。
    ③〔美〕肯尼思·华尔兹:《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载《国际政治研究》,1997 年第 1 期。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载《国际政治研究》,1997 年第 1 期。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导言第 4 页。
     ①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21 页。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36 页。
    ②〔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39 页。
     ①〔美〕 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中文版前言,第 41 页。
    ① 转引自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0 页。
    ②〔美〕约瑟夫·格里科:《无政府状态和合作的限度:对最近自由制度主义的现实主义评论》,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6 页。
    ③〔美〕约瑟夫·格里科:《无政府状态和合作的限度:对最近自由制度主义的现实主义评论》,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7 页。
    ①〔美〕约瑟夫·格里科:《无政府状态和合作的限度:对最近自由制度主义的现实主义评论》,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7 页。
    ②〔美〕约瑟夫·格里科:《无政府状态和合作的限度:对最近自由制度主义的现实主义评论》,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8-129页。
     ①〔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40-141页。
    ②〔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3 年版,第 139 页。
     ①〔美〕约瑟夫·格里科:《无政府状态和合作的限度:对最近自由制度主义的现实主义评论》,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7-128页。
    ①〔美〕约瑟夫·格里科:《理解国际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限度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未来》,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5-306 页。
    ①〔美〕约瑟夫·格里科:《理解国际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限度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未来》,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7 页。
    ②〔美〕约瑟夫·格里科:《理解国际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限度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未来》,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8 页。
    ① 邢建国等:《秩序论》,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25 页。
    ② 毛寿龙著:《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0 页。
    ③〔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张胜军译:《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1 页。
    ①〔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等译:《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 112 页。
    ②〔日〕猪口邦子著,杨伯江译:《后霸权体制与日本的选择》,时事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4 页。
    ③周丕启著:《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7-128 页。
    ①〔美〕阿瑟·斯坦:《协调与合作:无政府世界中的制度》,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40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52 页。
    ③ 转引自苏长和著:《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67 页。
    ④〔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9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9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49 页。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49-50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0 页。
    ② 转引自刘杰:《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及其治理机制》,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4 期。
    ③〔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2 页。
    ④ 转引自刘杰:《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及其治理机制》,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4 期。
    ①门洪华:《关于美国霸权的机制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00 年第 2 期。
    
    ①门洪华:《关于美国霸权的机制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00 年第 2 期。
    ② 转引自门洪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载《美国研究》2001 年第 1 期。
     ①周丕启著:《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2-73 页。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237 页。
    ②〔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第 237 页。
    ③ 秦亚青著:《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80-285 页。
     ①门洪华:《论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 年第 1 期。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中文版前言,第 19 页。
    ②门洪华:《论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 年第 1 期。
    ③ 阎学通:《冷战后的继续――冷战后的主要国际政治矛盾》,载《战略与管理》2000 年第 3 期。
     ①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108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65 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55页。
    ② 宋秀琚:《美国国际合作理论研究综述》,载《国外社会科学》2005 年第 3 期。
     ① 赵长峰、薛亚梅:《罗伯特·基欧汉的国际合作思想》,载《社会主义研究》2006 年第 5 期。
    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 3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
    3、〔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编,刘东国、于军译:《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7、〔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8、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9、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0、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1、马啸原著:《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12、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3、秦亚青著:《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14、樊勇明主编:《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15、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6、苏长和著:《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7、周丕启著:《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8、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 2002 年版。
    19、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20、〔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21、〔美〕斯蒂芬·克莱斯勒著,李小华译:《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2、田野著:《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3、刘靖华著:《霸权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年版。
    24、朱宁等著:《变乱中的文明――霸权终结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5、〔美〕斯坦利·霍夫曼著,林伟成等译:《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6、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7、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28、卢明华著:《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9、潘忠歧著:《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30、倪世雄、金应忠选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
    31、肖宪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2、金应忠、倪世雄著:《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33、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34、刘杰著:《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5、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年版。
    36、〔美〕詹姆斯·德·代元主编,秦治来译:《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7、任晓编:《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长征出版社 2000 年版。
    38、〔美〕莫顿·卡普兰著,薄智跃译:《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39、彭澎著:《国际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40、王正毅、张岩贵著:《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41、朱文莉著:《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2、时殷弘著:《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年版。
    43、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4、郭树勇著:《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 2001 年版。
    45、袁正清著:《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46、〔美〕詹姆斯·罗西瑙主编,张胜军、刘小林译:《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47、〔美〕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著,陈光金译:《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8、许嘉著:《权力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 2001 年版。
    49、倪世雄、冯绍雷、金应忠:《世纪风云的产儿: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50、徐以骅主编:《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年版。
    51、〔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武军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52、〔英〕贾斯廷·罗森伯格著,洪邮生译:《市民社会的帝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53、〔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邵文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7 年版。
    54、邢爱芬等著:《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5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56、〔美〕列奥·施特劳斯著,申彤译:《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57、卢现祥著:《西方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 年版。
    58、〔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59、〔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下),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60、〔美〕乔·史蒂文斯著,杨晓维译:《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61、〔美〕诺姆·乔姆斯基著,徐海铭、季海宏译:《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62、陈维著:《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对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
    63、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64、〔美〕格林、沙皮罗著,徐湘林、袁瑞军译:《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政治学应用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65、〔英〕迈克尔·欧克肖特著,张汝伦译:《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年版。
    66、〔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67、〔美〕帕森斯著,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
    68、〔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69、〔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等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版。
    70、〔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
    71、〔美〕西摩·马丁·利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72、〔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
    73、〔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著,杨建国、范一亭译:《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74、〔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75、〔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梁云祥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76、〔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王乐理等译:《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新华出版社 1999 年版。
    77、〔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张胜军译:《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
    78、〔英〕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79、〔英〕戴维·赫尔德著,胡伟等译:《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80、〔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年版。
    81、〔美〕梅尔·格托夫著,贾宗谊译:《人类关注的全球政治》,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
    82、〔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著,王学东等译:《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版。
    83、燕继荣主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84、宋新宁、陈岳著:《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85、〔英〕帕特里克·敦利威著,张庆东译:《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年版。
    86、〔澳〕约瑟夫·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著,李东燕译:《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87、〔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88、赵长峰、薛亚梅:《罗伯特·基欧汉的国际合作思想》,载《社会主义研究》2006 年第 5 期。
    89、宋秀琚:《美国国际合作理论研究综述》,载《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 3 期。
    90、宋秀琚:《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合作理论”的不同解读》,载《国际论坛》2005 年第 5 期。
    91、宋伟:《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概述与思考》,载《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 4 期。
    92、汪晓风:《从相互依赖到全球化: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载《国际论坛》2002 年第 2 期。
    93、夏安凌、黄真:《论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载《教学与研究》2006 年第 11 期。
    94、陈剑峰:《罗伯特·基欧汉与新自由主义》,载《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 4 期。
    95、秦亚青:《制度霸权与合作治理》,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 年第 7期。
    96、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 年第 1期。
    97、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 4 期。
    98、〔美〕马丁·休伊森、蒂莫西·辛克莱著,张胜军译:《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 年第 1 期。
    99、乔卫兵:《全球治理及其制度化》,载《欧洲》2002 年第 6 期。
    100、蔡拓、王南林:《全球治理:适应全球化的新的合作模式》,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101、吕晓莉:《全球治理:模式比较与现实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 年第 3 期。
    102、唐贤兴、张翔:《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一个“治理社会”的来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年第 1 期。
    103、吴志成、潘超:《全球化视阈中的治理理论分析》,载《理论探讨》2006 年第 1 期。
    104、姚卓文:《无政府相互依赖状态中的霸权与国际制度》,载《兰州学刊》2005 年第 3 期。
    105、门洪华:《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 年第 3 期。
    106、薛力、邢悦:《新自由制度主义含义辨析:兼谈范式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 11 期。
    107、朱立群:《新现实主义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批判》,载《欧洲》2000年第 3 期。
    108、陈卫:《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载《国际观察》1999 年第 4 期。
    109、余万里:《相互依赖研究评述》,载《欧洲研究》2003 年第 4 期。
    110、石斌:《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罗伯特·基欧汉的世界政治思想》,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 年第 4 期。
    111、刘宏松:《机制合法性与国际机制的维持》,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 4 期。
    112、随新民:《国际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范式比较》,载《学术探索》2004 年第 6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