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问题与创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创造与创新无疑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一时代最为突出的主题,创造力是决
    定每一领域中各方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创造力水平如何可以通过问题发
    现和解决的能力高低体现出来,因此从学理的角度对问题与创造之间的密切
    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就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就是基于此
    种考虑,不片面强调创造的重要性,立足于为创造认识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
    问题方法论。论文围绕着问题这一核心概念,阐述了问题与创造认识的关系,
    包括如何运用问题思维方法来提高创造认识水平、如何通过对问题的关注实
    现对创造认识的客观评价、如何运用问题方法进行创造力培养等几方面主要
    内容。从整体上看,全文由以下几大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对论文研究的缘起和意义作了简要说明,同时对创造、创新、
    问题等几个基本概念作了界说,并就创造与创新、创造与创造认识、问题与
    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而确立了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内
    容。
     第一章,主要是对问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任何研究都必须站
    在前人的肩上进行,本研究也不例外。在这一章中,主要的思路首先是沿着
    一些重要思想家的理论思路,对哲学史、逻辑学、方法论、教育哲学、科学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的问题思想做化零为整的工作;其次是对心理学、
    人工智能、信息管理工程、逻辑学领域一个时期以来关于问题与创造研究中
    值得重视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根据我国哲学界当前对问题与创造认识
    的研究现状,提出从问题意识中发展出问题方法论的初步构想。
     第二章,本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阐明实践、问题与认识之间的
    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
    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论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问题与认识
    关系的考察,区分了一般认识与创造认识,说明问题作为已有认识的成果,
    是创造认识的起点,并且为创造认识提供动力,也是认识成果创造度的评价
    尺度之一。实践与问题同样和认识(包括创造认识)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论文对它们之间联系之异同进行了比较。
     第三章,分别从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对问题的类型划
    分作出说明,指出了问题分类应该坚持的合理性、实践性、综合性三原则。
    论文还归纳出认识中问题的范域性、客观性、主观性、待解性、可证性、明
    晰性、探索性、时代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并从问题发生发展的线性、树冠状
    分化与网状结构的分析中,总结出问题的连续性、跳跃性以及两者的辩证统
    一规律。
    
     第四章,说明了创造认识的过程就是问题不断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而问
    题的提出和解决又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过程中,都凝结着认识的创造性,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讲求解
    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根据对不同形式创造认识中的问题所做的比较,论文从
    问题这一独特视角,对自然科学认识与社舍人文艺术等学科中创造力随年龄。
    变化不同的现象给予了说明。论文还指出了提出和解答问题的合理性原则。
     第五章,在对创造认识过程中问题的认识地位和问题方法进行分析之
    后,从认识评价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建构问题评价规范体系对于克服当前各
    种评价方法之不足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指出了问题评价方法建立与应
    用的困难及其完善的途径。
     第六章,强调了问题具有定向、激励、审美、启智等几个方面的认识功
    能,表明了问题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应该在素质教育与
    创造力培养过程中重视问题思维方法的灵活应用。
     最后,在结语中,论文基于问题研究的时代意义、方法论意义和对问题
    研究现状的认识,对问题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指明开展问题与创造认识研
    究的几条思路。
Undoubtedly,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have become an outstanding theme of our era.
     The creativity is the factor that determines victory or defeat, success or fail between
     different sides of competition. The level of creativity being high or low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ability of find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which is high or low. So it is of importance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to go deep into researching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problem
     and creation from the theoretic standpoint. This dissertation is just based on this sort of
     thinking. It does no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on, and its goal i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sultful problem methodology for creative cognition. The concept of
     problem is the very heart of this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elabo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blem and creative cognition, which includes how we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creative
     cognition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creative thinking, how we can apply the problem
     methodology in creativity cultivation, etc. On the whole, several sections as follows
     constitute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tory chapter presents brief explanation about the genesis and meaning of thi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esents more adequate definitions of creation,
     innovation and problem. This dissertation has given meticulous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creation and creative cognition, problem and creation.
     Thus it determine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basic cont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I review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blem researches in chapter one. Every
     scientific inquiry must be grounded on its previous researches, and this research is no
     irregularity, in this chapter, the main thinking mode is to follow the thinking of important
     thinkers to do some systematic work about thoughts of problem in the history philosophy,
     logic, methodology,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Marxism at the
     beginning. Next step i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achievements worthy of attention about
     research of problem and creation in 馿lds of psych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logic.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bout problem and creative cognition in Chinese philosophical research
     circles, an initiatory tentative plan to raise a problem methodology from the conscious-
     ness of problem has been presented.
    
     Chapter two elucidates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practice, problem and cognition from
     the standpoint and views of Marxism. The Marxist epistemology upholds that practice is
     the source of cognition, the motive power of the engendering and progressing of cogni-
     tion, and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Under this sort of recogni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an inspection of relation between problem and cognition, and distinguishes
     common cognition ftom creative cognition. It makes out that as achievement of cognition
    
    
     Ii?
    
    
    
    
    
    
    
    
    
     the problem,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reative cognition, provides dynamism for
     creative cognition, and is also one of the evaluation measures of creative degree in
     cognition. Problem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cognition (including creative cognition), so
     does practice. This dissertation compares the former relation with the latter.
    
     Chapter three clarifies the division of problems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nguistic, logic,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ivision m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第2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1—4),第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18、55卷,第2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990.
    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6.《爱因斯坦文集》(1—3).许良英、范岱年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977、1979.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英]休谟:《人性论》(上、下).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哲学史讲演录》(1—4).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60、1959、1978.
    ——《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下).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993.
    13.[联邦德国]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北京:商务印书馆.上卷,王炳文、燕宏远、张金言等译,1986.下卷,王炳文、王路、燕宏远、李理等译,1992.
    14.[澳大利亚]约翰·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洪汉鼎、陈波、孙祖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美]拉·巴·培里:《现代哲学倾向:评自然主义、唯心主义、实用主义和实在论,兼论詹姆士的哲学》.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6.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2卷(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82.
    18.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9.洪谦:《维也纳学派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0.涂纪亮编:《当代美国哲学论著选译》(第1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1.张志伟、冯俊、李秋零、欧阳谦:《西方哲学问题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2.葛力:《西方哲学认识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3.徐友渔、周国平、陈嘉映、尚杰:《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5.夏甄陶:《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6.
    26.舒炜光主编:《科学认识论》(1—3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27.陈中立等:《反映论新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及其在现时代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8.崔自铎主编:《哲学问题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29.崔自铎:《认识论研究》.北京:求实出版社,1986.——《认识论探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0.黄楠森主编:《问题中的哲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31.李景源:《史前认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2.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3.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著:《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4.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编写组编著:《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5.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邱仁宗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现代科学史研究室编著:《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7.杨沛霆:《科学技术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38.陈昌曙、远德玉主编:《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9.潘永祥:《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40.[日]友松芳郎主编:《综合科学史》.陈云奎译,吴熙敬校.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41.[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伍况甫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张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2.[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下).李衍译,张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43.[美]I.伯纳德·科恩:《科学革命史》,杨爱华等译.黄顺基、江棋生校.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44.朱新民主编:《科学史上的重大争论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5.张家治、邢润川主编:《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46.李明德:《美国科学技术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7.李醒民:《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48.[日]竹尾治一郎编著:《科学哲学》.桂起权、王建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49.[德]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许良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0.[关]W.H.沃克迈斯特:《科学的哲学》.李德容、王梅、刘绪平译,周昌忠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1.[奥]瓦尔特尔·霍利切尔:《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孙小礼、汤侠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52.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3.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4.江天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5.[德]J.M.鲍亨斯基:《当代思维方法》.童世骏、邵春林、李福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6.宋文淦:《问题逻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7.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8.黄顺基、周济主编:《自然辩证法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9.陈其荣:《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论、科学论和方法论的新综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0.陈吕曙:《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认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1.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2.李连科:《世界的意义:价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3.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4.孟尔熹等主编:《自然科学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65.邱仁宗主编:《成功之路——科学发现的模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6.李醒民、宋德生、王身立主编:《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科学发现个例分析》.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7.陈兵:《人类创造思维的奥秘——创造哲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8.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9.冯国瑞:《信息科学与认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0.李世繁:《辩证思维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71.李淮春、陈志良:《现时代与现代思维方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72.张宏恩:《思维与思维方式》.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73.金观涛等:《问题与方法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4.冯玉珍:《理性的悲哀与欢乐——理性非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5.袁运开、王顺义主编:《世界科技英才录》(科学方法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76.舒炜光:《爱因斯坦问答》.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77.李泽骘、陈军民:《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8.王士同、陈剑夫编著:《问题求解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方法》.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79.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编:《清华博士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哲学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80.潘吉星主编:《李约瑟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81.[丹麦]L.罗森菲耳德主编:《尼尔斯·玻尔集》,第1卷,早期著作(1905—1911).J.汝德·尼尔森编,戈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2.[丹麦]N.玻尔:《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戈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3.S.罗森塔尔编:《尼尔斯·玻尔——他的朋友和同事对他的生活和工作的回忆》.《尼尔斯·玻尔》翻译组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公司,1985.
    84.[日]坂田昌一:《坂田昌一科学哲学论文集》.安度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85.[美]D.玻姆:《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和机遇》.秦克诚、洪定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6.[德]H.赖欣巴哈:《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侯德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7.[德]W.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W.海森堡)《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和社会》.马名驹等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8.[美]E.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范式》.钱兆华、熊继宁、刘俊生译,闵家胤、刘利圭、金纬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9.[苏联]A.H.鲁克:《创造心理学概论》.周义澄、毛疆、金瑜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90.[日]加藤与五郎:《科学与独创》.何天贵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91.[日]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周林东译,戈革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92.[美]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周叶谦、冯世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H.乍克曼)《诺贝尔奖获奖奥秘》.劳永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9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周晓亮、宋祖良译,博凡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94.[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下).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999。
    95.[联邦德国]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洪佩郁、蔺月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9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7.[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8.[法]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叶蕴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99.[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00.[英]伯特兰·罗素:《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张家龙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1.[英]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俞宣孟、苑利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03.[英]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4.[美]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杨音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105.[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06.[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07.[美]威拉德·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宋文淦、张家龙、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8.[美]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涂纪亮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09.[美]理查·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10.[德]R.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张华夏等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111.[匈]拉卡托斯:《数学、科学和认识论》(哲学论文第2卷).林夏水、薛迪群、范建年译,范岱年、赵中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英]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哲学论文第2卷).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12.[英]伊姆雷·拉卡托斯、艾兰·马斯格雷夫编:《批判与知识的增长——1965年伦敦国际科学哲学会议论文汇编第四卷》.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13.[英]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纪树立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弋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14.[美]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托马斯·S·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115.[美]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理论刍议》.方在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116.[美]保罗·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17.[美]伊恩·夏因、西尔维亚·罗伯尔:《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王一民、王仲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18.[苏联]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爱迪生传》.南致善、张德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9.[苏联]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传》.刘盛际译,马惠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20.[美]穆尔(Moore,R.):《尼尔斯·玻尔》.暴永宁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
    121.[美]诺尔曼·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李步楼、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2.涂纪亮、罗嘉昌主编:《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3卷(科学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23.阎康年:《科学革命与卡文迪许实验室》.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4.金吾伦:《科学变革论——拉瓦锡化学革命探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25.[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吕乃基、王卓君、林啸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6.[法]罗丹口述,葛赛尔记:《罗丹艺术论》.沈琪译,吴作人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127.[美]C.P.斯诺:《两种文化》.纪树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128.[美]卡尼·西哥尔:《科学:人的游戏》.张之沧编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129.[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杜智章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0.[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31.[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2.[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马元德、陈白澄、王太庆、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33.[英]L.S.斯泰宾:《有效思维》.吕淑湘、李广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4.[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35.[美]W.L.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陈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36.[美]司马贺:《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荆其诚、张厚粲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37.[美]J.L.亚当斯:《创造原理与方法》.丁源发等译.北京:中国发明创造者基金会、中国预测研究会(内部发行),1985.
    138.[美]S.钱德拉塞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杨建邺、王晓明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9.[美]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杨清,张述祖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40.[美]特丽莎·M·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方展画等编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41.[德]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林宗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42.[美]奥尔森(Olsen,R.):《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吕胜英、翁淑缘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
    143.[美]尼伦伯格:《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与训练》.林晓平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
    144.[美]詹姆斯·亚当斯:《思维革新:创造的实践》.臧英年、李昆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5.[美]克里斯托弗·梅耶:《创新增长——硅谷的启示》.梁淑玲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46.[美]亚历山大·奥斯本:《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严厉编译.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
    147.[美]西奥多·J·格雷、C.塞缪尔·米克卢斯:《问题!问题!问题!》.陈伟新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48.[美]W.A.威克尔格伦:《怎样解题》.汪贵枫、袁崇义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1.
    149.[英]E.杜登尼:《200个趣味数学故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50.张钹、张玲:《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151.张斌:《技术知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52.李喜先等:《科学系统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53.徐长山、董德胜编著:《科学研究艺术》.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154.黄为民编著:《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55.王加微、袁灿编著:《创造与创造力开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
    156.刘思平、刘树武编著:《创造方法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157.朱文彬等:《人的思维与创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58.张鸿骊编著:《科学方法要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59.刘柏助等:《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6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1.张蓁:《创造心理探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162.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63.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64.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65.李维主编:《认知心理学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66.章士嵘:《认知科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编著)《心理学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7.郑玉玲:《必然性与偶然性——在科学理论和科学认识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8.孟繁诚编著:《偶然?必然?——科学发明创造机遇百例》.郑州:海燕出版社,1994.
    169.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70.陈望衡主编:《科技美学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71.汪信砚:《科学美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72.刘福智:《科学美与艺术美》.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73.李鸿宾、正经民、国发成编著:《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美》.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3.
    174.赵红州:《科学发现年龄定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科学和革命》.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科学能力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75.罗玲玲:《创造力理论与科技创造力》.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176.谢燮正、徐明泽编著:《科技人员创造力开发》.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177.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78.汪群、汪应洛、王建中:《科技人才素质测评理论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79.吴述尧主编:《同行评议方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80.赵清爽、刘叙和、李运霄:《现代科技人才的角色模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181.张忠奎等:《科技奖励》.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82.王炎坤等:《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183.郭学武主编:《科技奖励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84.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5.张道民、王建成主编:《现代科技发展的动力论》.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
    186.徐飞、张秉伦、胡化凯、张之汇:《科技文明的代价——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对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87.罗玉中、谭志泉主编:《科技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政策法规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88.邹珊刚、杨佐仪等编:《我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资源统计》.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189.邵立勤、刘佩华编著:《基础研究——科学发展的前沿》.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90.汤世国编:《技术创新——经济活力之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91.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92.万宁、张雪平、杨希武、潘世墨:《当代发达国家科技体制比较》.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9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4.[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5.[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96.[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高铦校.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97.[美]国家技术委员会:《技术与国家利益》.李正风译,曾国屏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98.[美]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改变21世纪的科学与技术——致国会的报告》.高亮华、王伟泉、沐阳芷、李正风译,高亮华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99.[美]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下册).许季鸿、宋蜀碧、陈凤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00.[美]阿兰·艾萨克:《政治学的视野与方法》.张继武、段小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01.[联邦德国]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02.《<天问>、<天对>》新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人民公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注释小组译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03.周祖谟:《问学集》(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66.
    204.(清)孙星衍撰:《问字堂集——岱南阁集》.骈字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
    205.(清)蒋宝素撰:《问斋医案》.杨虎校点.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
    206.Arnbeim, R. (1962):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sche bctirage, Vol. 6.
    207.Cohen, F. S. (1929): "What is a question?" Monist: a quarterly magazine devoted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350-364.
    208.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th and Co.
    209.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Boston, New York, [etc.] D. C: Heath and company.
    210.Eisenberger, R. & Michael, S. (1994): "Does Reward Increase or Decrease Crea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66.
    211.Finke, R. A., Ward T.B. & Smith S. M. (1992): 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12.Ghiselin, B. (Ed.) (1952): The Creative Proces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13.Marshall, S. (1995): Schemas in problem sol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14.Newell, A., Shaw, J. C. & Simon, H. A. (1962): "The Processes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Creative Thinking, edited by H. E. Gruber, G. Terrell, & M. Wertheimer.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pp.63-110.
    215.Nickles, T. (1981): "What Is a Problem that We May Solve It?" Synthese 47:85-118..(2000): "Kuhnian Puzzle Solving and Schema The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67,No.3, S242-255.
    216.Plato & Xenophon. (1910): Socratic Discourses. Everyman's Library, edited by Ernest Rhys. London: Toronto ,J. M. Dent & Sons Ltd.
    
    
    217.Polanyi, M. (1957): "Problem Solving".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Ⅷ, No.30, 89-103.
    218.Ritchie A. D. (1943): "The logic of question and answer". Mind: a quarterly review of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Vol.L Ⅱ, No.205, 24-38.
    219.Simon, H. A. & Newell, A. (1971): "Human Problem Solv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26, 145-159.
    220.Stei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1):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Vol. 34.
    221.Sternberg, R. J.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2.Weaver, w. T. (1993): "Anatomy of a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Meet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Vol. 27(4).
    1.丁荣贵:创造性决策激励系统的研究.李光泉、韩文秀教授指导.系统工程专业.天津大学,1997.
    2.王懿颖:创造力与幼儿艺术教育.陈帼眉教授指导.教育学原理专业.北京师范大学,1997.
    3.吴必康:权力知识——英国科技政策的起源与发展.蒋孟引教授指导.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专业.南京大学,1988.
    4.张久营:创造主体论.崔自铎教授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共中央党校,1999.
    5.张之沧:科学观新论——科学和游戏.舒炜光教授指导.自然辩证法专业.吉林大学,1987.
    6.邵志芳:关于问题难度的系列实验研究.杨治良教授指导.实验心理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1994.
    7.陈仕俊:问题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与同构问题模型研究.汪应洛、李怀祖教授指导.管理工程专业.西安交通大学,1992.
    8.欧肃:科学理性论.夏基松教授指导.外国哲学专业.南京大学,1989.
    9.胡振华:问题分解的研究及中转站问题求解系统.万贯发教授指导.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华中理工大学,1996.
    10.胡敏中:创造认识导论.崔自铎教授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共中央党校,1999.
    11.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潘谷西教授指导.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专业.东南大学,1995.
    12.梁建宁:问题解决产生式系统的系列研究.胡寄南、杨治良教授指导.普通心理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